實用的語文教案【大全4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4篇,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了解本單元的課文的內容及組文主題。
2. 明確本單的學習目標。
教學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請同學們看到第二單元。
生:齊讀。
二.師:讀完單元說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第二單元仍以春生為主題組織課文。選文也同樣
兼顧詩文,兼顧古今,兼顧中外。
但探討人生的側重點卻不同。第一單元主要是從生命的角度探討人生的。這點從2、3、4、課都有反映。本單元主要是從理想和信念的角度來探討人生。
《理想》是一首哲理詩,打種種比方,用種種意象,闡述理想對于人生的決定意義。 《短文兩篇》中的〈〈行道樹〉〉借行道樹的`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則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中對第一次的體驗。
〈〈人生寓言〉〉選了兩則,〈〈白免和月亮〉〉一文,通過敘寫白免在擁有了月亮后反而引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感,告訴我們好事也可以變壞事的道理。而〈〈落難王子〉〉說的則是壞事也可以變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難面變得堅強起來。
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開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她認為要成就一番事業(yè),目標必須始終如一,要堅忍不拔,滿懷信心,勤奮工作。
〈〈〈論語〉十則〉〉是一篇文言文,全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談求知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
三.師:那么學習這個單元要完成那些學習任務呢?,請舉手回答。
四.師:本單元與上一單元有延續(xù)性,所以本單元要完成的學習任務中前兩點與上單元相同:
學習目的:1。內容上:理解課文的主題,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人生。
2. 閱讀方法上:提高朗讀能力,做到音準,入情。
3. 閱讀方法上: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這點其實我們在第一單元已有涉及,比如我們在上第三課短文兩篇時曾比較過〈〈蟬〉〉與〈〈貝殼〉〉寫法上的不同:〈〈蟬〉〉欲揚先抑,〈〈貝殼〉〉則直入主題。
4. 基礎知識上: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這點也與一單元相同,而且每個單元都有這一點)
五.作業(yè):預習第六課《理想》
語文教案 篇2
一、說教材
《細柳營》是語文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第六單元是一個文言文單元,它是這樣編排的:
20、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21、細柳營司馬遷
22、古文二則司馬光
孫權勸學
祖逖北伐
23、公輸《墨子》
24、詩詞五首
采薇《詩經》
十五從軍征《樂府詩集》
送別無名氏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
朝天子·詠喇叭王磐
前四篇課文分別出自《戰(zhàn)國策》、《史記》、《資治通鑒》、《墨子》。它們都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歷史著作,同時又都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作為語文教材,教學的重點應著眼于它們的文學價值。因此,教學這幾篇課文,在疏通文字的基礎上,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應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都毩鵂I》出自《史記·絳候周勃世家》,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里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它在史學上和文學上的地位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妒酚洝分械摹氨炯o”、“世家”、“列傳”在實錄歷史的同時,還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這樣,教學本文的重點就落在了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上。除此之外,《史記》是秦漢時期的作品,距離現(xiàn)在20xx多年,詞語的使用、語言的表達都與現(xiàn)代有較大的距離。課文中一些詞語的含義和用法、一些語句的疏通,就成為教學本文的另一個重點。
教師教學用書中本單元的設置意圖這樣寫道:學習古詩文,不僅要學習、掌握古漢語,而且要通過學習來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要,受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另外,《細柳營》一課的教學建議建議教師:
1、可安排學生課前預習,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課堂教學中,重點講解較難的字詞。
2、本課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在刻畫人物形象上很有特色,也很成功,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通過對比、襯托表現(xiàn)人物等寫作方法的作用。
3、周亞夫表現(xiàn)出的忠于職守的精神,在今天也還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課文所蘊含的人文思想加深了解和認識。
單元設置和《細柳營》一課的教學建議也都將教學的重點指向了古漢語和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上。
根據(jù)以上的分析,為本課的教學確定如下目標:
1、用現(xiàn)代語言講述課文。
2、說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及其表現(xiàn)手法。
3、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學習此文后受到的啟發(fā)。
二、說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用現(xiàn)代語言講述課文。
2、說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及其表現(xiàn)手法。
3、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學習此文后受到的啟發(fā)。其中“用現(xiàn)代語言講述課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課文《細柳營》中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較多,加之涉及較多的古代禮儀,疏通文意有一定的難度。學習傳記類文學作品,重點是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及其表現(xiàn)手法,因此,“說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及其表現(xiàn)手法”應為本課教學的重點。
以上三個教學目標,前兩個側重于古文、文章學方面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yǎng),后一個側重于學生思想認識方面的提高和價值觀的提升。三個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中呈遞進式逐步深入,在運用有效的方法實施教學目標的實踐過程中,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會實現(xiàn)由感性到理性的發(fā)展,完成一次質的飛躍。
完成本課教學的.三個目標預計兩課時,后兩個目標計劃在第二課時完成。
三、說方法
實施教學目標“用現(xiàn)代語言講述課文”,學生采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試讀、試譯,在試的基礎上,老師采用點撥式教學予以點撥。課文中“將∕以下騎∕送迎”、“其將固可∕襲而虜也”兩句的停頓,“銳、襲、虜”等詞的含義及用法,還有一些表示禮儀的詞語,如“持節(jié)、按轡徐行、式車、介胄不拜”等都需要老師點撥。
教學目標“說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及其表現(xiàn)手法”和“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學習此文后受到的啟發(fā)”
的實施,采用學生合作、交流的方法,遇有疑難,老師予以適當?shù)狞c撥和啟發(fā)!敖Y合生活實際”需啟發(fā)學生把思考的方向指向每日的學習、作息、生活。
四、說學情
本課中關于古代禮儀的知識是新知識,需要老師幫助。其他知識,如:一詞多義、通假、詞類活用等,在以往的學習中均有接觸,適當加以點撥即可。對比、襯托,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曾不止一次學習過,適當引入,便可導出。學生每日的學習、作息、生活是他們最熟悉的,只要與之和周亞夫進行對照,認識自明。
五、說教學過程
講課選在第二課時,這一課要實施的教學目標是:
1、說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及其表現(xiàn)手法。
2、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學習此文后受到的啟發(fā)。這里僅就后兩個目標的實施過程加以說明。
實施后兩個教學目標預計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朗讀課文。
。ǘ、用現(xiàn)代語言講述課文。
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熟悉課文內容,為下面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結合課文內容,思考并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文帝是怎樣評價霸上、棘門軍和細柳營的將軍的?他評價的依據(jù)是什么?
2、周亞夫的言行體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作者用了那些方法表現(xiàn)他的性格特點?
3、找出文中描寫文帝和周亞夫動作、神情的動詞,加以品味,說說本文語言的特點。
4、對照周亞夫,結合自己每日的學習、作息、生活,想想今后應該怎樣做。
。ㄋ模、老師與學生交流,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適當講解,加以組織,寫在黑板上,學生完成筆記。
。ㄈ、(四)環(huán)節(jié)是本課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意在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分兩步實施,先讓學生自主學習,即環(huán)節(jié)(三)。之后的交流總結,即環(huán)節(jié)(四),是為了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也是為了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組織語言的習慣和能力。環(huán)節(jié)(三)中問題“對照周亞夫,結合自己每日的學習、作息、生活,想想今后應該怎樣做”,目的在于借助周亞夫將軍忠于職守的精神啟發(fā)學生樹立責任心和敬業(yè)的意識。
(五)、完成課后練習。
三道練習題,分別分給三個組,學生自主解答,組織答案,每組選一個學生回答,集體參與修正,取得統(tǒng)一意見后,筆記落實。
此環(huán)節(jié)意在檢查(三)、(四)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效果。
。、總結
1、總結所學內容。
2、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成果予以評價。
意在幫助學生反思本課的學習,養(yǎng)成理性思考的習慣,也為了把本課所學內容作為一個整體納入學生的記憶袋,以備今后的學習。
六、附《細柳營》課文及譯文:
課文:
21、細柳營
司馬遷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本訜o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勞軍!眮喎蚰藗餮蚤_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庇谑翘熳幽税崔\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呼,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譯文:
漢文帝后一元年的第六年,匈奴大舉侵入邊境。朝廷就任宗正劉禮為將軍,駐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棘門;任河內守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用來防備匈奴的侵入。
皇帝親自到軍營慰勞將士。來到霸上和棘門軍營,車馬疾馳徑直而入,將領用下馬行跪拜禮的禮節(jié)迎接(送)皇帝。不久到細柳營去,細柳營的將士們個個身穿鎧甲,手執(zhí)利刃,拉滿弓弩。皇帝的先行衛(wèi)隊來到營門口,營門緊閉,不能進入。先驅說:“皇帝將(就)要到了!”軍門都尉說:“將軍命令:‘軍隊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皇帝的命令!边^了不久,皇帝來到營門口,營門(依然)緊閉,還是不能進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著自己的符節(jié)傳令給將軍:“我要進軍營慰勞將士!眮喎驅④娨姷交实鄣姆(jié)才下令打開軍營的大門。守衛(wèi)營門的將士對跟從皇帝的車騎將軍說:“將軍規(guī)定,軍營里不能驅車疾行。”
于是皇帝就命御者按住韁繩慢行。來到營內,將軍亞夫手執(zhí)兵器雙手抱拳(對皇帝)說:“穿戴著盔甲的將士不(便)行跪拜禮,請允許我用軍禮拜見您。”皇帝被(他)感動,臉上帶著感動的神情俯身扶著車前的橫木。讓人向亞夫將軍致意:“皇帝懷著敬意慰勞將軍!被实弁瓿晌縿冢▽⑹浚┑亩Y節(jié)后離開軍營。
剛出營門,眾臣都表示震驚。文帝說:“唉,我很贊賞啊,這才是真將軍的作為呀!
語文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讀書學習要專心致志。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能手、遠近聞名、專心致志”等詞語的意思。
2、能用“一邊……一邊……”說一句話。
3、通過朗讀,對比兩位學生學棋的不同表現(xiàn),懂得讀書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三、教具:
掛圖,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13課(齊讀課題)。
在學習之前我們先復習一下生字,好嗎?(好)
指名朗讀,齊讀。
二、精讀課文
1、回憶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指名交流,“學棋”
2、學習第一自然段
。1)請自由讀第一自然段,說說你懂了什么?
。2)交流:秋是下圍棋的能手。(板書:能手)什么是能手?
。3)從哪兒你可以看出他是下圍棋的能手?因為他的棋藝遠近聞名。換詞理解“遠近聞名”(世界文明,非常有名。。。。)讀詞語。
。4)秋的棋藝真的是很高超,你們佩服他嗎?誰來讀第一自然段?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過渡:秋的棋藝是這樣的高超,那么跟他學下棋會學得怎么樣呢?誰來說說看。
。ㄒ欢ㄒ材軐W到高超的'棋藝)
有這么兩位學生,他們拜秋為師學下棋,他們學得怎么樣呢?
。2)請默讀第三自然段。
指名回答,一個成了出色的棋手,理解“出色”
另一個棋藝一直沒有多大長進。理解“沒有多大長進”
比較:
沒有長進。
沒有多大長進。
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前面:沒有一點進步,后者:有進步但進步不大。)
同學們,他們兩個學生同去拜秋為師,秋的棋藝又那么高超,不怕成不了下棋的高手,可學習后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學到這里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槭裁匆粋棋手能成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個卻沒有多大的長進呢?)
4、學習第二自然段
是啊,他們同拜秋為師,為什么一個能成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個卻沒有多大長進呢?
。1)看圖,初步了解他們兩個學生不同的表現(xiàn)。
他們是怎么學的?交流
(一個學得認真,另一個學得心不在焉。)
。2)學習句子,進一步明白兩個學生學棋的表現(xiàn)的截然不同。
A、小組自由讀課文,思考剛才提出的問題,并且討論他們的不同表現(xiàn)。找出他們學棋的句子。
B、交流,一個學生是怎么學的?
[1]出示:一個學生專心致志,一邊聽一邊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還要問上幾句。
[2]這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怎么樣?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專心致志)讀詞語。
[3]在這句話中,哪兒看出他學得專心致志?(聽,看,問)
[4]講解:“一邊聽。。。一邊看。。。!边@句話中“聽”和“看”兩個動作是同時發(fā)生的。你看這位同學他學的多認真!
句子訓練:
讀一讀,用帶點的詞語說一句話。
他一邊聽一邊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
中秋夜,我們全家人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
補充句子:小方一邊唱歌一邊()。
媽媽一邊()一邊()。
。ǎ┮贿叄ǎ┮贿叄ǎ。
[5]怎么讀好這句話,要用認真的態(tài)度去讀,體會他學得專心,認真。指名朗讀。
[6]總結:你看他學得這么認真,又有這么好的了老師,也難怪他會成為出色的棋手,下面請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他為什么會成為出色的棋手,句型:因為……所以……
C、另一個學生是怎么學的?
[1]出示:另一個學生呢,聽著聽著就走了神兒,好象看到一只美麗的天鵝正從遠處飛來。他想,要是用弓箭把它射下來該有多好哇!想著想著,雙手不由得做出拉弓射箭的動作。老師發(fā)現(xiàn)了,提醒他注意聽講?伤宦犃艘粫秩ハ雱e的事了。
[2]、這位學生的表現(xiàn)怎樣?(學得很不專心)從哪兒地方看出他學得不專心呢?(走了神兒,想著想著,不由得,又去想別的事了)三個動作(想、做、想)
[3]自由讀課文,體會他學習不專心的態(tài)度,指名讀課文。
[4]總結:你看他學棋時心不在焉,老師的本領在高超,也沒辦法把他變成一個出色的棋手,到后來還是沒有多大長進。請用一句話老總結一下他為什么棋藝沒有多大長進,句型:“因為……所以……”
D、齊讀第二自然段,再次體會他們學習時表現(xiàn)的不同。
E、總結板書:
看黑板,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專心學習的學生,將來能成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個總是走神兒的學生卻沒有多大長進。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嗎?
三、聯(lián)系實際,通過這個故事的學習,你覺得你在今后的學習中要怎么去做才能成為像其中一個學生那樣成為出色的棋手。
四、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答。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在自讀的基礎上理解較為重要的文言實詞;
進一步辨析虛詞中的介、副詞;
認真誦讀課文,正確理解課文中勾踐在逆境之中不氣餒沉淪,克己自勵發(fā)憤圖強的精神。
教學實施:
1、板書:(《國語》)::國別體
獨立串解課文
分辨虛詞(介、副)
討論理解人物
2、難句釋疑(課前同學相互解疑,教師個別點撥)
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知,管理。
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希:資,儲備:希,細葛布
無乃后乎:無乃,恐怕,副詞。
遂使之行成于吾:成,達成講和。
仇讎敵戰(zhàn)之國:讎,仇敵。
將不可改于是矣:于是,這種局面。
子茍赦越國之罪:茍,如果。赦,赦免。
服之而已:服,使動。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稱代詞。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因而。中原,泛指原野。
于是葬死者:于是,自此。
去民之所惡:去,遠離,不做。
卑事夫差:卑,謙卑地。
宦士三百人于吳:宦,使…為奴仆。
廣運百里:廣運,方圓,東西為廣,南北為運。
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帥,同率。蕃,繁殖、生息。
壯者無取老婦:取,娶。
公與之母:與,提供。
公與之餼:餼,食物。
三年釋其政:政,通征。
納宦其子:宦,使學和養(yǎng)。
而摩厲之于義:摩厲,切磋。
必廟禮之:廟,在廟堂上,名作狀。
十年不收于國:收,征收。
恥吾君于諸侯之國:恥,使…受辱。
今越國亦節(jié)矣:節(jié),克制。
請姑無庸戰(zhàn):無庸,不用。
越四封之內:封,境。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衣,穿著。
國人皆勸:勸,鼓勵。孰是君也:是,這樣。代詞。
3、大家做:虛詞用法小歸類(課前):
其
代詞,他的,他們的。例:①執(zhí)其手而與之謀。②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
代詞,他。例: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代詞,自己的。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詞,那些。例:其達士。
副詞,同“豈”,難道。例:其有敢不盡力者乎?
于
介詞,例: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
于是”屬介賓短語。
以
介詞,例:以亂易整,
連詞,而,例:
、俣峙c大國執(zhí)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②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已
助詞,同“矣‘,了。例:雖悔之,亦無及已。
副詞,已經,例:今已服矣。
4、多媒體課件及導語:(課件另詳)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幅對聯(lián)是顏邁為頌揚蒲松齡堅忍不拔的意志而寫的。上聯(lián)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渡過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終于擊敗秦軍主力的史實;下聯(lián)則記述了越王勾踐在失敗后臥薪嘗膽,處心積慮,務求報仇雪恨,終于達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們結合歷史事實和古人的記述,看看越王勾踐是如何實現(xiàn)心中理想的。
5、資料:
《勾踐滅吳》節(jié)選自《國語越語》,記述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之間的矛盾斗爭并最終戰(zhàn)而勝之的故事。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一樣都是左丘明所作,亦無定論。它是分別敘述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記言史書。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東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秶Z》的'編寫意圖,是“求多聞善敗以鑒戒也”(《國語楚語下》)。由于《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國語》的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實錄,寓褒貶”的傳統(tǒng),也能運用形象思維來寫史,具有較強的史學和文學價值。言談為事實而發(fā),事實又作為言談的驗證。它著重記述“邦國成敗,嘉言善語”,故名為《國語》。它敘事比較完整,著力于通過對話,驗證于行動,虛實相生,詳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達思想。
吳越是春秋后期興起地兩個大國,兩國經常攻戰(zhàn)不休。公元前496年,吳攻打越,吳師戰(zhàn)敗,吳王闔閭受傷死去。夫差整軍三年,公元前494年為父報仇,敗越,又乘勝攻入越都。越王勾踐即位三年后討伐吳國,在五湖(今太湖)大敗。率五千甲兵退于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并使人向吳王求和。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三年,回國后“十年生聚”,一方面為保命存國,施行緩兵之計,忍辱含垢圖生存,一方面引誘吳王肆無忌憚地膨脹稱霸諸侯的野心,壓服齊、晉,奪得霸主之位!蹲髠鳌氛f夫差“吳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說吳王不恤民力,“視民如仇”,窮兵黷武,凋敝不堪。勾踐終于在魯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滅吳。
6、課文結構:
全文共三部分,分別為:
戰(zhàn)敗求和(第一至第二自然段),
臥薪嘗膽(第三至第四自然段),
同仇滅吳(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7、人物形象大家談:
勾踐:城府深沉、敗而不餒、忍辱負重、能屈能伸――堅韌者
胸懷大志、有膽有識、處變不驚、急能任人――政治家
8、小話題:
1)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對臣下進諫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
明確:越王納諫,吳王拒諫
2)文種對勾踐提出了怎樣的批評?是采用什么方法來批評的?
明確:批評勾踐平時不注意任用謀臣與武將,而到兵臨城下時才想到尋找有用之才,為時已晚。采用比喻說理的方法,用賈人與蓑笠作比。
3)伍子胥反對議和的理由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明確:吳月兩國是世代的仇敵;吳越兩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兩國不能并存;吳國占據(jù)中原無利可圖,而占據(jù)越地則得益非淺。
9、布置作業(yè):
1、完成教材練習二、三。
2、補充練習
【基礎知識訓練】
①下面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乃后乎:沒有你的后代吧。
B、成而去之:達成協(xié)議以后離開。
C、納宦其子:由公家供養(yǎng)教育他們的子女。
D、廟禮之:在廟堂上舉行宴享,以示尊重。
分析:A項錯了,“無乃”相當于“只怕”,表推測,應改為“恐怕太遲了吧。”
、谙旅鎺c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夫差將欲聽與之成
B、然謀臣與爪牙之士::茍得聞子大夫之言
C、吾不能居其地::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D、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勾踐既呼之,乃致其眾而誓之。
分析:A項的兩個“之”都是第三人稱代詞;B項的兩個“之”都是助詞,連接定中結構;C項的兩個“其”字都是第三人稱代詞;D項的“其”一個是語氣副詞,表詰問,譯為“豈”,另一個是第三人稱代詞。
、巯铝芯渲袥]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雖悔之,亦無及已。
B、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C、將免者以告,公令醫(yī)守之。
D、令仕者無取老婦。
E、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④下列括號里補出的詞語不準確的一項是()
A、(勾踐)遂使行成于吳。
B、(吳)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已。
C、(勾踐)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yǎng)生者;
D、(民)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分析:D項有錯,應補出的是“勾踐”,意思是勾踐哭著埋葬百姓的兒子,就像自己的兒子死了一樣傷心。這表現(xiàn)他非常關心百姓的死活。
⑤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相同的一項是()
。痢⑵溆懈也槐M力者乎?請復戰(zhàn)。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隆⒐,國人皆勸
勸君更盡一杯酒
。谩⑺焓怪谐捎趨
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鹌鋷。
。摹斒艺咚,三年釋其政。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下列各句中對“知”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痢⒐讶瞬恢淞χ蛔阋。(知道)
。隆⑷绻讶苏,安與知恥?(感受到)
。、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了解)
D、失其所與,不知;(通“智”)
⑦下面對課文的意思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勾踐被吳國的軍隊打得退到會稽山時,虛心聽取大夫文種的意見,并派他去吳國講和。
B、伍子胥進諫吳王夫差,不可與越國講和,太宰私納越國的美女,勸夫差與越國講和。
C、勾踐決心更改治國之政,一面討好麻痹吳國,一面鼓勵百姓休養(yǎng)生息,重視賢人,終于做到國富民強。
D、國之父兄認為越國十幾年的克制已經夠了,要求對吳國報仇,勾踐馬上答應了他們。
分析:國之父兄要求對吳國報仇雪恥時,勾踐并沒有馬上答應,而是繼續(xù)檢討自己的過失。在大家的一再請求下才答應了,并要求大家旅進旅退,同心協(xié)力。
【延伸閱讀訓練】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月:“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于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于吳。二歲而吳歸蠡。
10、教學后記: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09-17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經典)11-23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小學語文教案常用 小學教案語文教案08-20
語文《清明》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