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大全>化學教案>高中化學必修一必修二教案

高中化學必修一必修二教案

時間:2025-01-01 08:01:18 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中化學必修一必修二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必修一必修二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化學必修一必修二教案

高中化學必修一必修二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是以化學基本概念為基礎,與實驗緊密聯(lián)系,強調概念在實際中的應用,本節(jié)教學對整個高中化學的學習乃至今后繼續(xù)學習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教材內容具有概念比較多,且抽象又難于理解的特點。教材首先從為什么學習這個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聯(lián)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紐帶,認識引入物質的量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意義,即引入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物質的量與物質的粒子數(shù)之間、物質的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應注意不要隨意拓寬和加深有關內容,加大學生學習的困難。

  二、學情分析

  對于“物質的量”這個新的“量”和“摩爾”這個新的“單位”,學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過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單位”,如長度、質量、時間、溫度,米、千克等。可采用類比方法,類比方法是根據(jù)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的某些屬性上相同,而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也相同的一種科學方法。如物質的量與其他學生熟悉的量類比、摩爾與其他國際單位的類比、集合思想的類比等,運用類比思想闡釋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意義,能夠提高這兩個概念與其他概念之間的兼容性,有利于對這兩個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的量是描述微觀粒子集體的一個物理量,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

  位;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涵義,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

  (2)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shù)之間的換算關系;了解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摩爾

  質量之間的換算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類比的思想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運用和鞏固概念。

  (2)通過閱讀教材、參考資料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習慣、探究的意識。

  (3)體驗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問題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2)調動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1)物質的量的概念;

  (2)物質的量和微粒數(shù)之間的相互轉化;

  (3)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的涵義;

  (4)通過物質的量、質量、摩爾質量計算實際問題。

  2.教學難點

  物質的量的概念。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黑板

  六、教學方法

  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方式,通過故事(一粒米的稱量)和生活實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學思維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質的量,搭建起宏觀與微觀的橋梁。通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常用單位(箱、包、打等)與抽象概念類比、國際單位之間的類比、集合思想的類比教學,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讓學生感受概念的生成過程,初步形成物質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高中化學必修一必修二教案2

  一、學習目標

  1.學會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學會用“雙線橋”法分析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并判斷反應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3.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4.辨析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系,并用韋恩圖表示之,培養(yǎng)比較、類比、歸納和演繹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得電子和失電子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難點: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系,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三、設計思路

  由復習氯氣主要化學性質所涉及的化學反應引入,結合專題1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對這些反應進行判斷,從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區(qū)別,并從電子轉移等角度進行系統(tǒng)分析,再升華到構建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關系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復習上節(jié)課氯氣有關反應引入本節(jié)課的研究主題。先由學生書寫氯氣與鈉、鐵、氫氣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鈣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學生自己書寫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學習繼續(xù)使用。

  [過渡]我們結合在第一章中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來判斷一下這些化學反應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還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媒體]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練習]學生自己進行判斷,或可小組討論、分析。

  [敘述]現(xiàn)在請大家在氯氣與鈉反應的方程式上,標出化合價發(fā)生改變的元素,在反應前后的化合價。

  [思考與討論]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1.元素的化合價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價在何種情況下會發(fā)生變化?

  3.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數(shù)目有何關系?

  4.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得電子數(shù)和失電子數(shù)有何關系?

  [敘述]講述如何用“雙線橋”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書]

  [敘述]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的系數(shù)是與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數(shù)目相關的。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叫做還原劑,還原劑發(fā)生氧化反應,表現(xiàn)還原性?梢赃@樣記憶:還原劑化合價升高、失電子、具有還原性,被氧化。

  [思考與討論]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分別是什么?

  怎樣判斷元素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是被氧化還是被還原呢?

  [板書]

  還原劑氧化劑

  有還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還原

  [思考與討論]

  1.元素處于不同的化合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可能表現(xiàn)哪些性質?并以氯元素的不同價態(tài)的代表物質進行分析。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類型反應的關系如何呢?用圖形方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幾個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情況,找出每個反應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高中化學必修一必修二教案3

  一、對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的離子鍵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也為今后更深層次的學習化學奠定基礎。

  2、教材內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過復習初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并引出電子式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3、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點:

 、匐x子鍵;

  ②電子式的書寫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節(jié)教材涉及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容抽象。根據(jù)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于接受感性認識。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并結合《新課標》的內容標準:認識化學鍵的含義,知道離子鍵的形成。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

  1.掌握離子鍵的概念。

  2.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并能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會用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認識問題;

  2.學生能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

  2、通過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的分析,學生可以獲得懷疑、求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jù)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再結合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我確定了一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

 、匐x子鍵和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谟秒娮邮奖硎倦x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jù)教材內容我將運用實驗演繹法,歸納總結法,提問引導法來實施教學。

  我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使用討論總結,板書演繹,習題鞏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設計的程序

  提出問題→實驗(鈉和氯氣的反應)→進行表征性抽象→再進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結論(離子鍵的定義)→離子鍵的實質→離子化合物的概念→構成離子鍵的粒子的特點→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實例→反思與評價程序進行教學。

  七、具體教學設計:

  1、新課引入:

  引入問題,請同學思考:

 、贋槭裁次镔|的種類遠遠多于元素的種類?

 、诜肿印⒃、離子是怎么構成物質的?這些微粒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相互作用?

  通過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

  2、新課教學: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所以我會給學生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①這個反應的微觀過程是怎么樣的?②產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過實驗演示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接著由我來引導學生運用核外電子排布知識解釋nacl的形成,并引出離子鍵的概念,分析其成鍵本質,相互作用等。

  由于離子鍵的概念比較抽象,用電腦演示離子鍵形成的過程并設計成動畫,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鍵的形成及概念。

  3、組織討論

  從產物nacl和其他常見的離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來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構成離子鍵的物質。之后,由小組派代表發(fā)表小組討論的結果,最后由我來評價總結。通過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互相溝通、增進友誼、交流觀點、合作性學習,而且其歸納總結能力也將得以鍛煉。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4、過渡并設問引出電子式:

  在了解完離子鍵的概念之后,我將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層電子

 、谌绾斡幂^為形象直觀的方法表示物質的形成過程?

  來引出電子式并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深入探究問題的好奇心。

  講解電子式的概念并帶領學生了解原子,陰、陽離子的表示方法。盡量用較為形象的記憶方法進行講解;瘜W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是師生交流過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手段,是老師點拔的重要途徑,所以我會設置思考題判斷電子式的正確性,采取提問的方法讓學生訂正,鞏固新學的知識點。從錯誤中歸納總結出書寫原子和陰陽離子的要點,同時,因為電子似的書寫,尤其是陰離子的書寫學生較容易犯錯,故以習題鞏固歸納其要點加深學生印象。

  5、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這是本節(jié)的課重難點,在學習中,學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為了加深學生對錯誤的認識,課堂上我會先用電子式表示出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說出書寫重點,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出寫出一些常見的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并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之后再指出錯誤所在,得出書寫時的注意事項。這樣,學生聽起課來十分專心,印象也深。

  八、課堂小結:

  我會帶著學生一起回顧這節(jié)課所講的內容,列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有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并留給學生的思考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屬單質及化合物之間存在什么作用?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高中化學必修一必修二教案4

  一、教材

  該部分內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乙醇”這一部分涉及的內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乙醇的結構。在教學時要注意從結構的角度適當深化學生對乙醇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乙醇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樂于去探究物質的奧秘,因此本節(jié)課從科學探究和生活實際經驗入手,充分利用實驗研究物質的性質與反應,再從結構角度深化認識。通過這樣的設置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究精神。

  (過渡: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烴的衍生物;認識到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能說出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寫出乙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

  通過乙醇的結構和性質的學習,建立“(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樂趣,逐步形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過渡:根據(jù)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乙醇的化學性質。

  難點】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講授法

  (過渡: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好的教學設計中應用,接下來我將重點說明我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yè)。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會以“乙醇汽油的利與弊”為話題,請學生談一談他們的想法,引發(fā)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警醒,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意識。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乙醇是一種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有機物,引入對乙醇的學習。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需要講解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乙醇的物理性質

  我會讓學生通過觀察乙醇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得出結論。這一設計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概括的能力。

  在講解乙醇的化學性質之前,我會首先提問學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既然物質的結構與性質是有所關聯(lián)的,那么能否通過探究物質的性質推知物質的結構呢,從而進入接下來的學習。

  2.乙醇的化學性質

  教材涉及了兩個性質:與鈉的'反應、氧化反應。

  (1)乙醇與鈉的'反應

  我會首先請學生觀看乙醇與鈉反應的視頻,并請學生根據(jù)這一實驗現(xiàn)象判斷產物是哪種氣體。接下來提出鈉與烴不能反應,請學生判斷乙醇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與烴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是否相同。接著讓學生根據(jù)乙醇的分子式寫出乙醇可能的結構簡式,并最終通過小組討論確定乙醇的結構簡式為。在這里我會指出—oh即為羥基。

  在此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對比乙醇和乙烷的結構簡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從中提出烴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說明之前學習的鹵代烴、硝基苯都屬于烴的衍生物,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有著極其緊密的關聯(lián),我會請學生思考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學性質不同,乙醇與鈉反應的本質是什么,并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引出有關官能團的學習,由此建立有機物“結構—性質”的學習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應

  首先請學生寫出乙醇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思考乙醇還能不能發(fā)生其他的氧化反應。接著請學生自主實驗3-3,觀察實驗現(xiàn)象,根據(jù)教材判斷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什么,銅絲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過分析銅絲先變黑后變紅的過程寫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學方程式:

  在這里我會詳細講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過程中,乙醇分子內的化學鍵是如何斷裂的,由此提出新的問題,如果醇經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應該具有怎樣的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請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其他的有關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轉化的信息。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升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會請學生完成學案上有關乙醇的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我也會給學生布置開放性的作業(yè),比如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應用于生活生產中,或者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這一作業(yè)的設置也能夠體現(xiàn)出化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無處不在。

  七、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板書內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有2個,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里,便于學生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

高中化學必修一必修二教案5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區(qū)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shù)據(jù)結合,培養(yǎng)學生區(qū)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里分別加入食鹽和硝 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劢處熁顒樱萏釂枺涸趯嶒炑菔具^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勰康模簽閷W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劢處熁顒樱菅菔荆蹖嶒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 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蹖W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xù)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

  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蹖W生活動]

  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并思考以上問題。

 。勰康模海

  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蹖W生活動]

  分析討論并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

  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劢Y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

 。2)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tài)表示溶質溶解的值。

 。勰康模杭由顚W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jié)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劢處熁顒樱菡f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xiàn)象。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shù)據(jù),試判斷正誤。

 。勰康模号囵B(yǎng)學生區(qū)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ㄍ队埃┨峁⿺(shù)據(jù):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 酸銨:192克碳酸鈣:0.0013克食鹽:36克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劢處熁顒樱菀龑W生總結。

 。劢Y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劢處熁顒樱葜笇ч喿x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ㄋ模┛偨Y、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谠谝欢囟认,向硝 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 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弁环N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芤欢囟认,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菀欢囟认碌穆然c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xù)溶解硝 酸鉀。

 、迌煞N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高中化學必修一必修二教案6

  教學內容分析:

  學生具備了離子鍵、離子半徑、離子化合物等基礎知識,本節(jié)直接給出氯化鈉、氯化銫晶胞,然后在科學探究的基礎上介紹影響離子晶體結構的因素,通過制作典型的離子晶體模型來進一步理解離子晶體結構特點,為學習晶格能作好知識的鋪墊。

  教學目標設定:

  1.掌握離子晶體的概念,能識別氯化鈉、氯化銫、氟化鈣的晶胞結構。

  2.學會離子晶體的性質與晶胞結構的關系。

  3.通過探究知道離子晶體的配位數(shù)與離子半徑比的關系。

  4.通過碳酸鹽的熱分解溫度與陽離子半徑的`自學,拓展學生視野。

  教學重點難點

  1.離子晶體的物理性質的特點

  2.離子晶體配位數(shù)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方法建議:分析、歸納、討論、探究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1.什么是離子鍵什么是離子化合物

  2.下列物質中哪些是離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離子鍵的離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們已經學習過幾種晶體它們的結構微粒和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分別是什么

  [板書]離子晶體

  [展示]nacl、cscl晶體模型

  [板書]陰、陽離子通過離子鍵形成離子晶體

  離子晶體定義:由陽離子和陰離子通過離子鍵結合而成的晶體

  注:(1)結構微粒:陰、陽離子

  (2)相互作用:離子鍵

  (3)種類繁多:含離子鍵的化合物晶體:強堿、活潑金屬氧化物、絕大多數(shù)鹽

  (4)理論上,結構粒子可向空間無限擴展

  [思考]下列物質的晶體,哪些屬離子晶體離子晶體與離子化合物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離子晶體的物理性質及解釋

  性質解釋硬度()熔沸點()溶于水()熔融()離子晶體溶解性差異較大:nacl、kno3、(nh4)2so4_______

  baso4、caco3_______

  [板書]離子晶體中離子鍵的配位數(shù)(c.n.)

高中化學必修一必修二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qū)別。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shù)據(jù)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區(qū)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yǎng)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xiàn)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tài)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jù),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

  (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

 。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tài)即飽和狀態(tài)。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tài)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xù)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xiàn)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jù)。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shù)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tài)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

 。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

  (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yōu)椴伙柡腿芤旱膬煞N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jié)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qū)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shù)據(jù),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qū)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高中化學必修一必修二教案8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蓋斯定律的意義,能用蓋斯定律和熱化學方程式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自學、探究、訓練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蓋斯定律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蓋斯定律的應用和反應熱的計算

  學習過程】

  溫習舊知】

  問題1、什么叫反應熱?

  問題2、為什么化學反應會伴隨能量變化?

  問題3、什么叫熱化學方程式?

  問題4、書寫熱化學方程式的注意事項?

  問題5、熱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比較

  熱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比較

  化學方程式

  熱方程式

  相似點

  不同點

  學習新知】

  一、蓋斯定律

  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1、什么叫蓋斯定律?

  問題2、化學反應的反應熱與反應途徑有關嗎?與什么有關?

  練習】

  已知:h2(g)=2h(g);△h1=+431.8kj/mol

  1/2o2(g)=o(g);△h2=+244.3kj/mol

  2h(g)+o(g)=h2o(g);△h3=-917.9kj/mol

  h2o(g)=h2o(l);△h4=-44.0kj/mol

  寫出1molh2(g)與適量o2(g)反應生成h2o(l)的熱化學方程式。

  二、反應熱的計算

  例1、25℃、101kpa,將1.0g鈉與足量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晶體,并放出18.87kj熱量,求生成1mol氯化鈉的反應熱

  例2、乙醇的.燃燒熱:△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燒放出多少熱量

  例3、已知下列反應的反應熱:

 。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co2(g);Δh2=-393.5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試計算下列反應的反應熱:

  2c(s)+2h2(g)+o2(g)=ch3cooh(l);Δh=?

  思考與交流】通過上面的例題,你認為反應熱的計算應注意哪些問題?

  課堂練習】

  1、在101kpa時,1molch4完全燃燒生成co2和液態(tài)h2o,放出890kj的

  熱量,ch4的燃燒熱為多少?1000lch4(標準狀況)燃燒后所產生的熱量為多少?

  2、葡萄糖是人體所需能量的重要來源之一。葡萄糖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800kj/mol葡萄糖在人體組織中氧化的熱化學方程式與它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相同。計算100g葡萄糖在人體中完全氧化時所產生的熱量。

【高中化學必修一必修二教案】相關文章:

高一歷史必修二教案11-27

物理必修二教案03-19

高一數(shù)學必修二教案01-20

高一數(shù)學必修二教案10-21

高二化學必修二教案08-28

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二教案12-23

高二必修一化學原電池教案12-31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案08-26

(精)高二化學必修二教案10-21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