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情境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2. 在觀察、操作、比較和交流等活動中,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激趣
師:在數學王國里住著許多可愛的圖形娃娃,他們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可開心啦。ㄕn件播放許多圖形在一起跳舞的場景)在這些圖形中,數角最可愛了,小朋友想認識它嗎?
生:想!
師:那我們今天就一起去認識圖形王國里的新朋友角,好嗎?
揭示課題:認識角。
[評析:新課伊始,通過學生喜愛的童話情境,開門見山地引入新課,不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二、 自主建構
1. 聯(lián)系生活實例感知角。
課件出示教科書第68頁的情境圖。
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幅圖,圖中哪些地方有角?請小朋友上來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師: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嗎?
學生指角時,教給學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兩邊,再在角的兩邊之間畫弧線)。
師:還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來指一指嗎?
生2:正方形上有角。(邊說邊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張開的地方有角。(邊說邊指)
生4:鐘面上有角。(邊說邊指)
2. 抽象出角的圖形。
師:如果把這些角畫出來,是什么樣的圖形呢?請小朋友看屏幕。
動畫演示,分別畫出剪刀、長方形紙片、鐘面上的角。
師:(指畫出的角)像這樣的圖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們的身邊,請小朋友試著找一找在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
組織交流,并讓學生指出課桌、數學書等物體面的角。
[評析: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在找角、指角的活動中感知角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圖形,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角的表象。]
3. 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請小朋友看老師畫一個角。(畫角,指角的一條邊)這條直直的線是角的一條邊,(指角的另一條邊)這條直直的線,是角的另一條邊,(指角的頂點)這里的一個點是角的頂點。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師:(拿出三角尺,指其中一個角)這是三角尺上的一個角,你能分別指出這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頂點,摸一摸角的兩條邊,說一說自己的感覺。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兩個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頂點,摸一摸角的兩條邊。
學生操作。
師:(指投影上的三個角)你能分別指出這里三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評析: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結論,教師沒有讓學生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而是以講解的方式告訴學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隨后的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動,既鞏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又豐富了學生的感知,加深了對角的認識。]
4. 練一練。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師: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個圖形是角。
師:你能指出它的頂點和邊嗎?
學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繼續(xù)完成后面三個圖形的判斷,并說明理由。
5. 感知角的大小。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個角呢?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請大家根據需要自己選擇合適的材料想辦法做出一個角來。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做角的方法多。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師:請把你們做好的角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自己是怎樣做的。有用小棒擺的,有用直尺畫的,有用紙折的,有用硬紙條釘的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這么多的角。我們來看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兩根硬紙條做成的角,使角的兩條邊重合),請大家仔細觀察,說一說這個角在怎樣變化?(邊說邊旋轉角的一條邊,使角慢慢變大)
生1:角的'一條邊在動。
生2:角在變大。
師:再仔細觀察,說一說這個角在怎樣變化?(邊說邊旋轉角的一條邊,使角慢慢變。
生:角在變小。
師:你能用兩根硬紙條做一個角,并像老師那樣,轉動角的一條邊使角變大或變小嗎?自己在下面試一試。
學生按要求活動,教師巡視并作適當指導。
師:(出示一個角)老師這里有一個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轉出一個比老師的角大的角嗎?(學生操作,教師注意指導)
師:能轉出一個比老師的角小的角嗎?(學生操作)
[評析:學生用兩根紙條做出了一個角,是教學過程中自動生成的教學資源。教師敏銳地捕捉了這一資源,通過轉動角的一條邊使角變大或變小,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角的大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 比較角的大小。
課件出示教科書第69頁第二個例題。
師:這里的四個鐘面,時針和分針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嗎?
生1:第一個鐘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個鐘面上的角最小。
師:你們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來了,剩下的兩個鐘面上的角哪一個角大呢?
生1:第二個鐘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個鐘面上的角大。
師:到底哪個角大呢?請小組內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樣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并參與小組的討論。
師:你有辦法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嗎?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數鐘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兩個角重疊起來,看哪個角大。
師:你能給大家演示一下嗎?
學生上臺演示,把兩個角的頂點和一條邊分別重疊起來,另一條邊分別在重疊的這條邊的同一方向。
師:現(xiàn)在你知道哪個角大了嗎?
生:第四個角比第二個角大。
[評析:從通過觀察可以確定兩個角的大小,到通過觀察不能確定兩個角的大小,引起了學生認知結構的不平衡,促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和反復實踐,找到比較角的大小的新方法,發(fā)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yǎng)了數學思考能力。]
三、 鞏固延伸
1. 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說一說每個圖形中各有幾個角,為什么第一個圖形中只有1個角。
2. 想想做做第3題。
師:下面的圖形各是幾邊形?各有幾個角?請在書上填一填。
學生在書上填空。
師:比較填出的數,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四邊形有4個角,五邊形有5個角,六邊形有6個角。
生2:是幾邊形,就有幾個角。
師:是的,一個多邊形是幾邊形就有幾個角,那你知道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嗎?
生: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
師:八邊形呢?
生:八邊形有8條邊、8個角。
3. 想想做做第5題。
師:下面的角,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
生:第一個角最大,第二個角最小。
師:你會比較第三個角和第四個角的大小嗎?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評析:練習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突出重點,既鞏固了對角的認識,又增強了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四、 課堂總結(略)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2
【學習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感受平移和旋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會用所學的圖形拼出圖案,培養(yǎng)欣賞美的能力。
3.發(fā)展動手操作能力、空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學習重點】
感受圖形自身蘊含的豐富的形態(tài)美。
【學習難點】
發(fā)揮想象、打開思路進行創(chuàng)作。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學習教材例1,理解軸對稱圖形,并完成下列題目。
1.下列英文字母中,是軸對稱圖形的是( )。
A.S B.H C.P D.Q
2.下列各種圖形中,不是軸對稱圖形的是( )。
3.下圖是一些國家的國旗,其中是軸對稱圖形的有( )。
4.下列圖形中:角、線段、直角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長方形,其中一定是軸對稱圖形的有( )。
A.2個 B.3個 C.4個 D.5個
5.下列圖形中,對稱軸最多的是( )。
A.等邊三角形 B.正方形 C.圓 D.長方形
6.下面不是軸對稱圖形的是( )。
A.長方形 B.平行四邊形 C.圓 D.半圓
二、自主探究
1.學習教材例2,了解圖形的平移。
2.根據圖形填一填。
原圖形向上平移了( )個格;
原圖形向下平移了( )個格;
原圖形向左平移了( )個格;
原圖形向右平移了( )個格;
3.根據要求畫一畫。
。1)畫出向上平移4個格的圖形,標上①。
。2)畫出向下平移5個格的圖形,標上②。
。3)畫出向左平移5個格的圖形,標上③。
(4)畫出向右平移4個格的圖形,標上④。
三、鞏固學習
1.學習例3,并完成例3的“做一做”。
(1)觀察例3圖,你能發(fā)現(xiàn)這些圖形的共同特點嗎?
。2)填一填。
①打開電風扇,葉片的運動是( )現(xiàn)象。
、谛煨焐仙膰斓.運動是( )現(xiàn)象。
、坌旭傊械钠嚨能囕喌倪\動是( )現(xiàn)象。
。3)在生活中你還見過那些旋轉現(xiàn)象呢?
2.觀察例4圖
。1)上面的圖形有什么特點呢?
。2)動手“剪一剪”,并畫出你剪出來的圖形。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的認識,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噸=1000千克。
2、使學生掌握正方形、長方形的特征,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長的含義,能夠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過程
一、復習千米、噸
1、第做109頁的第7題。
教師提問,學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噸是多少千克?
隨著回答,教師板書: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噸=1000千克
2、做第109頁的第8題。
讓學生想一想什么東西的高大約1毫米(1分硬幣),什么東西的長大約1分米。然后再用手勢比劃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長。
3、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0題。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4千米=( )米,讓學生想一想該怎樣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師再說一遍推想過程:因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個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著,教師再板書出:5000千克=( )噸,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學生明確它的推想過程。
然后讓學生完成第10題,集體訂正時,指名說一說推想過程。
4、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1題。
先讓學生把相等的數量用線連起來,然后再指名說一說道理。
二、復習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1、做第109頁的'第9題。
教師先在黑板上畫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然后讓學生分別說出是什么圖形,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每個圖形下面板書圖形的名稱。
教師:我們已經學過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大家想一想,這幾個圖形各有什么特點?
指名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寫在黑板上。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按順序說,如先說邊的特點,再說角的特點,或每個圖形分別說。最后使學生看到它們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2、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2題。
教師只說明題意,讓學生在點子圖上任意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正方形。教師巡視,看學生畫的方法是否正確,學生畫完以后,要說出是怎樣畫的對畫得又對又快的學生應給予表揚。
3、做第109頁的第10、11題。
教師:什么叫一個圖形的周長?
讓學生做第10題。要求量的時候,精確到整厘米。每量一邊,在邊的旁邊注上該邊的長度。算完以后,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算的教師注意糾正學生中的錯誤。
4、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3題。
教師可以根據班里的情況,讓學生準備兩張邊長15厘米的正方形紙。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注意學生中出現(xiàn)的問題。集體訂正時,可以讓學生指出兩個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后,求長方形的周長是求哪幾條邊的和,有沒有不同的解法?對想出不同解法的學生應給予鼓勵。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4
[教材簡析]
本課教材是幫助學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讓學生體會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既可以每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幾份地分,分的過程雖然有所差別,但分的結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從而在整體上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材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例題,并就其中的一種結果,揭示了兩種不同的分的過程,然后再引導學生對其他各種不同的分法展開進一步討論和交流,體會平均分的每一種結果可以從不同的分的過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題目進一步通過各種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問題,有層次地讓學生逐步加深對平均分本質特征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繼續(xù)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兩種操作方法,通過操作,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質特征。
2.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開放題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3.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鋪墊準備
1.教師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個圓片。
、盘岢鲆螅孩侔阉鼈兤骄殖4份,看看每份有幾個?②把它們每4個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幾份?
、茖W生拿出自己的圓片動手操作,同時讓兩個同學在黑板上分別操作上述兩種分法。
2.提問:想一想,剛才自己是怎樣分的,再觀察黑板上兩位同學分出的結果,這兩種分法的結果雖然不一樣,但是它們在分的過程中也有同樣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結:這兩種分法雖然不一樣,但它們都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墼O計意圖:通過課始簡單的操作,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時通過對操作的反思及兩種分法的初步比較,使學生對平均分的本質特征有了初步的體會,為下面兩種分法的整合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體會領悟
1.創(chuàng)設情景:兔媽媽拿來一些鉛筆,準備將它們分給表現(xiàn)好的幾個小兔子,數一數共有幾枝?(出示12枝鉛筆)
兔媽媽可以怎樣去分這12枝鉛筆呢?
2.明確要求
、俪鍪緱l件:把12枝鉛筆平均分。
、谔釂枺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常灾魈剿
、倌阍敢鈦韼蛶屯脣寢寙?想一想應該怎樣分?
②拿出12個圓片來代表12枝鉛筆,動手試一試。
。矗醪浇涣,總結兩種思路
、僬l來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讓一名學生展示他的結果,同時提問:他這樣分對嗎?為什么?還有其他同學也是這樣的嗎?
②他們的結果都是這樣的,都分對了,但是他們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師先請上臺展示的這位同學說一說,然后繼續(xù)提問:其他同學的想法是不是都與他一樣呢?不一樣的說一說。
、坌〗Y:雖然結果相同,但他們所想的和剛才分的過程卻可能并不一樣,有的是每幾個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幾份,最后,他們所分的結果都是每份鉛筆的枝數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芸匆豢茨愕姆址,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別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還可能是怎么想的?
。担〗M內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組內交流。
、谛〗M討論:除了小組內的幾種分法以外是否還有別的分法?
③小組內總結:你們小組共發(fā)現(xiàn)了多少種分法?把它們分別貼在小黑板上。
。叮故竞笮〗Y: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幾份地分,但不論用哪一種方法,最后結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墼O計意圖: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要努力處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關系。學生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兩種基本策略,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為把握平均分的本質特征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三、鞏固應用,內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第2題、第3題、第4題。
、傧瘸鍪緢D,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們分別可能是怎么分的?讓學生在小組內從不同角度說一說分的過程。
③獨立完成填空。
、茉谛〗M內校對。
2.想想做做第5題。
、俪鍪緢D,學生仔細觀察。
、谝还灿袔妆緯?你是怎么知道的?
、廴绻瞧骄值脑,可以怎樣分呢?
、塥毩⑼瓿商羁。
⑤小結:像這樣每份同樣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來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為是把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題。
、俪鍪緢D,說說圖上畫了什么?
、谕米邮窃鯓臃值?雞是怎樣分的呢?自己先說一說。
、酆屯澜涣鹘涣鳌
。墼O計意圖:這里的每一個習題,都緊扣教學重點力圖為學生創(chuàng)設說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同時樹立自信,并學會尊重他人。]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1.通過今天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玻l(fā)散練習:有15個小朋友,要分成幾個人數相等的小組做游戲,可以怎樣分?你能想出幾種不同的分法?下課以后去分一分。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課堂小結,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課后的拓展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應用,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得以形成。]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教材第20頁練習四第14~18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本單元學過的口算方法,能比較熟練地口算本單元學習的加、減法的口算內容,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準備: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用口算卡片指名學生口算,練習本單元學習的口算內容?ㄆ磸褪褂茫瑢W生不熟練的重點指導,最后集體口算一遍。
二、筆算加、減法和列式計算
1、做練習四第15題。
(1)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兩道題,做在練習本上。
。2)集體訂正,結合讓學生說一說筆算加、減法是怎樣算的。
。3)老師強調指出格式和算法。
2、做練習四第17題。
(1)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式解答。
。2)口答算式和結果,老師板書,集體訂正。
3、做練習四第18題。
讓學生每人看圖,在課本上填充。
提問:紅蝴蝶比花蝴蝶多3只和花蝴蝶比紅蝴蝶少3只可以怎樣算出來?
紅蝴蝶比花蝴蝶多3只,就是花蝴蝶比紅蝴蝶少幾只?
三、課堂作業(yè):
練習四第16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充分利用學生已學過的減法知識,概括出減法的意義.
2、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減法之間的關系,并會在實際計算中應用.
3、通過學習減法意義及有關知識,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減法的意義,掌握加法、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
理解“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小黑板(轉板).
教學過程:
一、鋪墊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 61-45 35+20 55-30
73-50 23+50 24+19 43-24 43-19
2、加法的意義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1、導入:小明遇到這樣一題,根據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說出741-654=?小明想求助于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很想幫助他,那好首先我們來學習減法的意義一起幫助小明解決這個問題。
2、教學減法意義:演示課件“減法的意義”
。1)出示第(1)題,啟發(fā)學生讀題,分析數量關系,并列式計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問:
①這道題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谝龑W生說一說這個加法等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板書;加數、加數、“和”)
。2)出示第(2)題,啟發(fā)學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說一說為什么用減法計算?
引導學生明確:從全班人數里去掉男生人數就得女生人數,去掉女生人數就得男生人數.
。3)請同學們觀察,比較一下,第(2)、(3)題與第(1)題有什么聯(lián)系,各用什么方法計算?
引導學生明確:
第(1)題已知男生、女生人數,求全班人數;
第(2)題是已知全班人數和男生人數,求女生人數;
第(3)題是已知全班人數和女生人數,求男生人數.
啟發(fā)學生:
第(1)題是已知兩個加數,求它們的和,用加法;
第(2)、(3)題都是已知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用減法。
。ò鍟骸昂汀、“加數”、“另一個加數”)
想一想:減法是什么樣的運算呢?
教師強調說明:減法是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
。4)分組討論.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舉出具體實例,再進一步理解減法的意義.
。5)教學各部分名稱
教師提問:在減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減去的已知加數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數叫什么?
引導學生明確:被減數、減數、差數各是哪些數。
教師提問:減法與加法又有什么關系呢?
(減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與加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正好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減法中就變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減法中則變成了已知.因此說減法中是加法的“逆運算”.)
。6)完成第54頁上的“做一做”
根據2468+575=3043,直接寫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
3043-2468= □ 3043-575=□
。7)教學0在減法計算中的特性:
教師提問:舉例說明0在加法計算中有幾種情況?那么有關0的減法又有哪幾種情況呢?(同桌討論)
教師舉例寫出三種情況:
5-0=5 5-5=0 0-0=0
教師強調:一個數減0,還得原數;
被減數等于減數,差是0.
3、教學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1)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教師:①加法各部分間最基本的關系是什么?
學生:和=加數+加數。ò鍟
教師:②如果知道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應該利用哪一個關系式呢?
學生: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板書)
。2)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減法中各部分間的最基本的關系是:差=被減數-減數(板書)
如果知道被減數和差,求減數是:減數=被減數-差(板書)
如果知道減數和差,求被減數是:被減數=減數+差(板書)
(3)反饋練習:
練習十二第2、3題,兩道題可根據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說明,也可用其意義說明.
第2題;根據2100-695=1405寫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減法算式
第3題:根據3427-428=2999,直接說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
4、加減法各部分間關系的應用。
運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還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呢?
教師說明:可以對加減法的計算進行驗算.
(1)加法的驗算:
出示1234+845,指2名學生板演
學生討論:用什么方法來驗算?你的根據是什么?
教師提示:要注意,因為加數有兩個,驗算時用和減去哪一個加數都可以,所以驗算此題時出現(xiàn)兩種豎式解答,在以后的驗其中,可任選一個加數作減數來進行驗算.
。2)減法的驗算:
出示1234-987,指名板演
教師提問:加法可用減法來驗算,那么減法可用什么方法來驗算呢?你的根據是什么?
。3)教師小結:應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可以進行驗算,這樣可以檢查同學們在計算中出現(xiàn)的差錯.
三、鞏固發(fā)展
1、填空:
。1)已知兩個數的( )與其中的一個( ),求另一個( )的運算叫減法.
。2)在120-90=30算式中,被減數是( ),90是( ),30是( ).
(3)一個數減0還得( ).被減數與減數相等,差是( ).
。4)根據3600-784=2816寫成加法算式是( ),另一個減法等式是( ).
2、判斷驗算:對減法的驗算有兩種方法:一是用差加減數看是否等于被減數,另一種是用被減數減去差。
3、教材第56頁練習十二第6題.
在下面的□里填上適當的數.
256-47-153=256-(□+□)
四、全課小結
減法的意義和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是什么?
五、布置作業(yè)
教材第56第3、4題.
第3題:根據3427-428=2999,直接說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
。1)2999+428 (2)3427-2999
第4題:計算下面各題,并用兩種方法驗算.
(1)2981+4569 。2)4058-739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寫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6個桃、3個盤子的圖片,每個同學還要準備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師生合作進行實物演示,揭示“同樣多”的含義。教師和3名同學做分鉛筆的游戲。教師先說明游戲的要求: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同樣多。
2、讓學生觀察教師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筆分完沒有。使學生知道:老師一個一個地分,每人又分給1支。手中的筆分完了。
3、教師引導全班學生觀察: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每人分得的鉛筆數怎樣?引導學生明確: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鉛筆數同樣多。板書:“同樣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師請同學們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課桌上。
(2)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剛才分鉛筆的方法把8個小正方體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學生自己邊說邊擺,實際動手分一分,教師巡視,觀察學生操作過程。
。3)教師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一)”。
(4)教師請學生觀察分得的結果,每份分得的正方體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師板書:“平均分”。
。5)教師出示“8個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個?”
教師讓學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幾個?”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議一議。使學生明確:
。1)平均分成4份就是指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
(2)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板書:2)。
2、教學例2,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1)教師繼續(xù)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一)”,出示題目:6個桃平均分在3盤里,每盤幾個?(板書)
(2)教師提問:“平均分在3個盤里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知道;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要放得同樣多。
。3)師生合作分桃子。
、俳處熥寣W生回想分正方體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應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獨立思考后同桌討論。
、趯W生用學具自己試著分一分。
、蹖W生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xù)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一)”。學生的匯報可歸納為:先把桃每盤放1個,沒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盤放一個就分完了。分得的結果是每盤放2個。
、軒熒〗Y:6個桃,分在3個盤里,每盤分得同樣多就是把6個桃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個。(板書:2)
(4)歸納概括除法含義:
教師講述:像上面把8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分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里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除法)
3、結合例2,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除法的符號是“÷”。(板書:寫除號時,光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2)教師問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僖值奶沂菐讉?(6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教師板書:6÷)。
、诎6平均分成幾份?(3份)把“3”寫在除號的后面。(板書:3)
③每份是幾?(是2),教師把“2”寫在等號后面(板書:2)
教師讓學生對照算式6÷3=2說一下,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
。3)教師指著“6÷3=2”向學生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3等于2(板書)。
。4)同學之間互相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4、教師出示“8÷4=2”,讓學生讀算式,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學生知道:這個算式讀作“8除以4等于2”,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引導學生歸納本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知識。教師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
5、學生自己讀書,并完成分桃圖。
。1)學生自讀教材第40頁內容,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學生討論,師生答疑。
。2)引導學生看第40頁上小朋友分桃圖,可以先說說圖意。左圖表示一個學生要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右圖表示分的過程,虛線表示已經分了的,實線表示沒分的。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剩下的桃分完。
三、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習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希望同學們課下認真復習,理解掌握本節(jié)所學知識。為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打基礎。
隨堂練習
1、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12÷□=□
。2)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___________
第1題。要讓學生看清題目的要求,實際動手分一分。提示:第(1)題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親自動手擺小棒,并讓學生把除法算式寫全,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分法是否正確。指名說說除法算式中的每個數表示什么。第(2)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做,然后集體訂正。
2、(1)8÷4=210÷2=5
把8平均分成□份,把□平均分成□份,
每份是□。每份是□。
(2)讀下面的算式,用▲擺一擺,再填得數。
8÷2=□10÷5=□15÷3=□
第(1)題。教師讓學生豎著看,根據題意獨立填空。填完后集體訂正,并讓學生讀一下。最后,教師讓學生把文字敘述部分蓋住,只看8÷4=2,10÷2=5,就能說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2)題。教師先引導學生完成8÷2=□。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再想應該拿出幾個△,然后動手分一分,在除法算式上填出得數。10÷5=□,15÷3=△這兩題讓學生獨立做,都做完后要讓學生再說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體驗統(tǒng)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并會用統(tǒng)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
2. 使學生在學習統(tǒng)計的過程中發(fā)展數學思考,能從統(tǒng)計的角度提出并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
3. 使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積極的學習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識。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前兩天咱們剛剛開了運動會,喜歡看運動會嗎?咱們今天再去看一場特殊的運動會,好嗎?(出示動物運動會的場景圖)仔細看看這幅圖,你看到了什么?
談話: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提出很多問題,如:有哪些動物參加了運動會,它們各有幾只?有哪些比賽項目?
【說明:創(chuàng)設學生喜愛的動物運動會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在學生的認知基礎與本課教學目標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二、 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 嘗試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問題。
談話:同學們剛才提出了很多問題,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一起數一數,把數出的結果記錄在這樣的統(tǒng)計表里(拿出課前發(fā)給學生的空白表格)。
反饋,組織學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統(tǒng)計表,如:
狗
猴
長跑
5只
6只
8只
狗
兔
猴
跳高
長跑
一共
5只
2只
6只
5只
8只
13只
反饋:先請完成第一張統(tǒng)計表的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是統(tǒng)計了哪些動物的數量?是怎樣想的?
提問:他統(tǒng)計的動物的數量對嗎?這張表格有問題嗎?(動物的數量是對的,但從他的統(tǒng)計結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動物)
反饋:我們再請完成第二張統(tǒng)計表的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統(tǒng)計的,怎樣想的?
提問:他統(tǒng)計的結果對嗎?你認為他的這張表格怎么樣?有沒有問題?(學生可能認為這樣統(tǒng)計是對的)
激疑:我們來看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動物嗎?不對吧,我怎么覺得是26只呢?咱們一起算一算,好嗎?(把統(tǒng)計表里的幾個數都加起來,算出結果是26只)
學生會提出算動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數與跳高、長跑的動物只數相加,因為參加跳高和長跑比賽的動物中就有狗、兔、猴,這樣加就加重了。
提問:想一想,怎樣統(tǒng)計才比較合適呢?(把它們分開)
引導:是的。可以把它們分開統(tǒng)計,按什么標準來分呢?請大家先在小組里討論討論。
學生討論后,組織交流,明確:可以按動物的種類分,統(tǒng)計各種動物有多少只,也可以按比賽項目分,統(tǒng)計參加各種比賽的動物有多少只。
【說明:這節(jié)課研究的問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事物進行分類整理,需要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統(tǒng)計。教學中,教師并沒有把具體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放手讓學生去嘗試解決,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原有的統(tǒng)計方法已經不能滿足解決問題的需要,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過程中來!
2. 再次統(tǒng)計,解決問題。
談話: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先統(tǒng)計各種動物有多少只,再統(tǒng)計參加各種比賽的動物有多少只,好嗎?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列表統(tǒng)計呢?
根據學生提出的列表方案,出示相應的統(tǒng)計表。
要求:請小朋友按剛才討論的方法分類整理,把結果填在表格里。
反饋:哪個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統(tǒng)計表拿上來給大家介紹介紹?(學生在實物展示臺上展示自己的表格)
狗
兔
猴
長跑
5只
2只
6只
13只
跳高
長跑
一共
5只
8只
13只
交流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調整統(tǒng)計表的,為什么要這樣做?
提問:觀察兩張統(tǒng)計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導:是的,第一張表是按動物種類統(tǒng)計的,第二張表是按運動項目統(tǒng)計的。怎樣才能讓人一眼就看清楚每張表格是按什么標準進行統(tǒng)計的呢?
學生交流后,小結:為了使統(tǒng)計表所表達的信息更清楚,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欄,注明表中每個項目的意思(課件演示修改統(tǒng)計表的過程)。像這張表格,是按動物的種類進行統(tǒng)計的,第一行表示各種動物的名稱,就寫上動物種類,第二行是每種動物的只數,就寫上只數,后面的每個數就不要再寫單位了。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動物,習慣上放在數據的前面,用合計表示。
師生共同修改第二張表格。
3. 觀察統(tǒng)計表。
提問:通過小朋友自己的努力,我們出色地完成了動物運動會的統(tǒng)計任務?戳私y(tǒng)計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說明: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局限于讓學生掌握簡單的統(tǒng)計方法,而是著眼于讓學生經歷從嘗試失敗到成功的過程。學生在不斷探索并完善統(tǒng)計方法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了分類統(tǒng)計的必要性和實際作用。讓學生根據統(tǒng)計表進行簡單的分析,既能增強對統(tǒng)計結果進行分析的意識和能力,又能從整體上體會統(tǒng)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三、 拓展應用
1. 做想想做做第1題。
小組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2. 做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兩個統(tǒng)計表,并組織交流。
【說明:教材安排了豐富的統(tǒng)計活動,可以根據教學時間和教學需要靈活處理!
四、 全課總結(略)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學生知道角有大小,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3、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方法的過程中,發(fā)展數學思考。
教學重點:
1、認識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會比較角的大小。
學具教具準備:
釘板、皮筋、彩紙、硬紙條、折扇、剪刀、三角板、鐘面。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再過幾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紅和小華相約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給小明作生日禮物。瞧,他們做得多認真。。ǔ鍪局黝}圖) 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細看,這些物品上有沒有我們以前認識過的圖形。 (鬧鐘的面是圓形、紙工袋的面是長方形) 這些物品中還藏著一位新朋友。它是誰呢,同學們想不想認識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鬧鐘圖) 評:教師創(chuàng)設小明過生日這一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新課,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 在觀察各種實物圖形的基礎上 ,教師的一句簡短的問話這些物品中還藏著一位新朋友。它是誰呢,同學們想不想認識它?激起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
二、聯(lián)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認識角。 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兒呢?(拿出剪刀,開、合)剪刀的開口就形成了一個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角。(電腦閃現(xiàn)) 三角形紙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紙指)三角形的這里也是一個角。(電腦閃現(xiàn)) 剪刀、三角形紙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鐘面上哪兒能找到角呢?(拿出實物鐘,轉動指針)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能形成一個角。(電腦閃現(xiàn)) 我們一起來看這三個角。(電腦演示從實物中抽象) 仔細觀察:這三個角有什么特點呢?(相交于一點,兩條邊都是直的) 小結: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2、畫角。 角怎樣畫呢?畫的時候,我們先畫一點,這是它的(頂點)再從頂點畫一條很直的線,這是它的(邊),再從頂點起往不同方向再畫一條邊。這樣,(用手指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圖形就是角。
評:生活中學生對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角的幾何圖形的認識還是第一次。教學時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剪刀、鐘面、三角形紙等實物上找角,在直觀認識的基礎上仔細觀察屏幕,利用多媒體動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質屬性,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特點,再通過觀察角、畫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的特點。
3、找角。 (1)拿出三角形紙。在這個三角形里我們已經找到一個角了,你還能在這個三角形里找出其它的角嗎?(個別上來指一指,說出頂點和邊) (2)不僅在剪刀、鐘面和三角形紙上能找到角,生活中還有物體上也有角,你能在你身邊找一找、摸一摸,再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嗎?(自由說一說,全班交流) (3)看到小朋友們找到了這么多的角,老師也想參與進來,歡迎嗎?(出示金字塔、高壓電塔、五角大樓等圖片)你們想看哪一幅圖?(逐一出示,稍作介紹,引導學生觀察并找出其中的角) (4)小結:生活中藏著很多角,只要做個有心人,還能發(fā)現(xiàn)更多。
評:在初步認識角的本質屬性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找身邊的角,再讓學生欣賞金字塔、高壓電線桿、五角大樓、戰(zhàn)斗機、橋梁等物體中的角,使學生了解到建筑物上、藝術品中、軍事武器及日常生活中處處有角,學生不僅深化了對角的認識,同時也體現(xiàn)了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的思想。
。ǘ┳鼋。
1、提出要求:老師給每組發(fā)了一些材料:有小棒、皮筋、釘子板、紙條、圖釘、彩紙等,請組長帶領,小組合作用這些材料做角,并且指出所做出的角的頂點和邊?茨膫小組在規(guī)定時間內做得多、做得好,并且說得好。
2、匯報交流,展示各組作品。
3、小結:同學們可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種做角的方法,雖然它們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他們表示的都是――角。
評: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存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直觀感知角的基礎上教師又提出明確的做角要求,在小組同學合作下,通過拉一拉、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特征,在合作交流中認識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通過匯報、展示,也使教師了解到學生對角的認識程度和掌握情況, 學生通過親自操作,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的體驗,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意識。
。ㄈ┙堑拇笮
1、拿出學生做的活動角,慢慢拉大一條邊,問:現(xiàn)在角和剛才比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變大了)繼續(xù)拉大,問:現(xiàn)在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變得更大了) 慢慢合攏一條邊,問:現(xiàn)在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了?(變小了) 小結:看來角是有大小的。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呢?(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
2、出示四面鐘,你能看出鐘面上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嗎?為什么? 那么2、4號鐘面上的角哪個大呢?(學生出現(xiàn)爭論) 究竟哪個角大,你有什么好辦法判斷出來嗎?小組里商量一下。(提醒:看看你身邊有沒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
3、交流匯報各小組想法。(數格子,用硬紙條做的角比,用紙折出的角比)
4、結合學生回答,教師重點用電腦演示書上介紹的重合方法。
。ㄋ模┙窃谏钪械膽。
1、剛才我們學習了這么多的角,那么角在我們生活中究竟有什么用呢?
2、出示挖土機工作圖、學生用指甲鉗剪手指甲動態(tài)圖,先讓學生明確角在哪里,再仔細觀察,說明角的.大小變化有什么用。
3、除了這些,你還找出一些角的大小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嗎?(小組交流)
評: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本節(jié)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出示挖土機工作時的場景錄象、剪指甲時指甲剪的運動過程等讓學生看到,由于角的大小變化解決了實際問題,由此更進一步了解角在現(xiàn)實中的作用,體會角的重要性。
三、全課小結。(略)
總評: 1、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巧妙引出新知。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的。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本節(jié)課開頭教師有意識地設計學生認識的圖形,剪刀、鐘面、三角形紙等,從中讓學生自己找出所要學習的新朋友――角。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出示實物圖并用紅線畫上角,再利用多媒體演示去除實物中角的非本質屬性,抽取角的本質屬性,引出角的圖形,幫助學生建立角的表象。利用動畫效果,演示物、形的分離,既貼近實際有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能幫助學生建立起角的概念,并促進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2、注重動手操作,實施合作交流,經歷探究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教師重視操作活動,讓學生動手做角,這樣既加深對角的認識,又豐富學生數學活動的經驗,教師組織匯報交流,給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由被動接受變?yōu)榉e極發(fā)現(xiàn),并在交流的過程中增強認識能力,提高認識水平。 2、 數學聯(lián)系生活,數學回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地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點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本節(jié)課教學中教師多處讓數學問題聯(lián)系學生實際,如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觀察各種建筑物、橋梁、路標、金字塔中的角,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身邊。課尾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xiàn)實中的作用,體會數學的重要性。如挖土機、指甲剪的工作過程中都由于有角度的變化從而解決了實際問題,教師還讓學生找出一些角的大小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此時課堂氣分活躍,學生找到的實例超出了教師的估計范圍,達到了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復習,進一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2、促使學生加深對除法含義的認識。
3、鞏固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4、鞏固用乘、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讓學生對自己在本階段所學的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與反思。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準備:主題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請小朋友回憶一下本單元我們學習了有關什么的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就對這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
2、板書課題:整理和復習
【設計意圖】:明確學習目標。
二、探索學習
1、單元知識整理。
。1)、通過這些新朋友,我們又學到了什么新知識呢?
(2)、學生回憶在“表內除法”這一單元中結識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問題。
2、單元復習。
。1)、復習除法的意義。
出示第一題主題圖:比較這三道算式,說明乘法與除法的關系。
指名回答,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小結、板書。
(2)、復習除法計算。
出示口算卡片,學生分組進行口算。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說一說你是根據什么進行口算的。
總結:我們可以用乘法口訣來求商,這樣可以算得又對又快。
(3)、復習除法應用題。
每位學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說說自己是怎么分的。
誰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說給大家聽一聽。
引導學生觀察這幾種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在組內交流分的過程和除法算式。
。4)、小結:這幾種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計算。
【設計意圖】: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總結與反思,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動手分一分進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義。比較和分析,進一步理解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三、拓展應用
1、引導學生完成P35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2)、匯報交流,說說是怎樣想的。
2、引導學生完成第2題。
先獨立完成后匯報交流,訂正。
3、引導學生完成第3題。
。1)、出示情境圖,學生看圖并在小組中提出問題進行解答。
。2)、全班交流匯報,評價。
4、游戲。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同時用游戲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會用米、厘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能力點:
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
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養(yǎng)成認真、一絲不茍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
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結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在古代,沒有尺子時,人們用什么進行測量?(手腳)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長度。
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材第4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米尺、軟尺。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是1厘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并回答量的結果。
4、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fā)現(xiàn)了什么?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后,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作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認識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并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一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這根繩子有多少厘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并讓學生齊讀兩遍。
三、拓展運用:
1、教師出示1盤卷尺,告訴學生這是1盤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較長的距離。量跳遠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實踐活動:試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度。
量跳遠的距離。
。ㄖ笇W生:要先確定兩個點,一個是跳的起點,另一個是跳完后腳后跟所在的點(終點)。量的時候,尺子要從起點拉到終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課后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5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學難點: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直尺、各種直、彎的實物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出示一幅圖,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彎的,問:走哪條路比較近?
為什么?師: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
1、認識線段。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和彎的吸管、鉛筆、繩子、直和彎的鐵絲等,看一看、摸一摸,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找出?
從鉛筆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們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書本的邊等都有兩個端點。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并在線段的兩端點兩個點,告訴學生這就叫做線段。
問:我們身邊哪些東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為什么?
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2、線段可以度量嗎?
試量課本第5頁的線段,互相交流量法。師總結:先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點,再看線段的右端點對著尺上的刻度數是幾就是幾厘米。
3、畫線段。
用手勢表示3厘米大約有多長。是畫3厘米長的線段,并說出畫法。
總結: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鉛筆尖沿著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標上兩個端點,并且在線段下面寫上3厘米。
討論:用斷尺怎樣畫出3厘米長的線段?
三、拓展運用: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
本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實踐活動:估一估,再量一量。
課后小結: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6~7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學會量整厘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厘米長的線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鞏固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認真細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學會量整厘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厘米長的線段。
教學難點:估測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實物、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這單元我們學了什么?小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1米呢?我們身邊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什么是線段?估測線段的長度。
三、拓展運用:
1、拿一張紙條,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組合作量鉛筆、本子、墨水瓶、成員的身高、課桌。
3、練習一第6題。先估測一下所量物體有幾個小方塊長,再用小方塊實際測量一下,然后將估測與實測的結果對比,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4、練習一的8題。先估計每條邊的長,再實際測量,交流測量的方法。
5、第9題,學生動手試一試,再計算,說明計算的方法。
6、第10題,先估計,再量一量。
開放題:1、數線段。
2、小紅離學校有三條路可走,走哪條路最近?
課后小結: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是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給我們呈現(xiàn)的知識是靜態(tài),如何使靜態(tài)知識生動化、情境化,在本節(jié)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fā)現(xiàn),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設計理念】
數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趯滩牡睦斫馀c學情的分析,教學致力于搭建一座生活與數學有效的橋梁。如課前布置去超市調查物品質量的實踐活動,在調查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質量,很自然認識了各式各樣的秤,學習了怎樣看秤,各種資源被充分挖掘,這樣學生學得扎實、主動、并充分感受到數學的價值。
體驗1千克和1克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應給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約重1克、一千克的物品,這時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越來越清晰,逐步發(fā)展到估測物品的質量。
【學情簡介】
學生雖然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因此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要想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會認讀秤上的質量,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3.在小組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討論法
【教學準備】2分硬幣、鹽(500克)兩袋、多媒體課件、天平、砝碼、2分硬幣、實物投影。彈簧秤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同學們和爸爸媽媽去過菜市場嗎,有沒有買過蔬菜的,說說你是怎樣買的,(選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錢)通過秤稱我們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單位呢,除了“斤”以外,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師小結:“斤、兩”是我們國家常用的單位,你知道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什么嗎,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板書)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物品,也有的.在換物品)
在1000克右邊(板書:1千克)1.認識感知1克
師: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1枚2分硬幣)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那么我們選什么秤來稱呢,生:天平。
(教師示范操作,學生紛紛下位圍觀)
師:瞧~游碼的左端停在刻度幾,生:l。
師:對~1枚2分硬幣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我們一起來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質量,然后猜一猜1枚圖釘有多重,(學生興趣很高,紛紛掂量、猜測)
師:到底是幾克呢,請各小組稱一稱,看看誰估量的最準。學生操作活動,稍后,就有同學“耶~我們猜對了~重1克”。師: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我們一起來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質量,你有什么感受,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好輕喲~
師:1克真的是好輕。大自然中象這樣輕的物體還有很多呢,你能說出生
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真棒~舉了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請同學們先掂
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稱一稱。(數學書、文具)
2.認識感知1千克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袋鹽,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有多重,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質量標注:500克。師:一袋鹽重500克,那兩袋呢,生:1000克。(板書)
師:請同學們再來掂一掂1000克重的鹽。(學生掂量)師:如果我們再來稱一稱這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合適嗎,生:不行~重了。
師:今天我們還帶來了彈簧秤,看這兒,這個彈簧秤是用什么作單位的,(用千克作單位的)
當指針指向1就表示物體有多重,(重1千克)
那指針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師:你能從你的材料里稱出1千克重的大米嗎,請各小組同學互相合作。
(有的稱,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換物品)
在1000克右邊(板書:1千克)
師:大家真棒~請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組稱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別的重1千克的物品。(學生相互傳遞,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師:掂過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生1:1千克有點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時間長了胳膊有點酸。
生3:他們大小不一樣,都是一樣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師:為什么呀,生4:輕的東西就多一些,重的東西就少一些。
師:你分析的很有道理,(豎大拇指)。
師:剛才大家找到了這么多約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也約重1千克呢,學生交流所知。
師:請各小組同學拿出自己的書包,你能估計一下你的書包有多重嗎,稱一稱試一試吧~
小組活動,并記錄下估計的重量和稱出的重量。
小組匯報。
3.認識1000克=1千克
師:1千克大米和剛才稱的1000克的鹽比較,誰來猜一猜,誰重,(學生猜)
師:我們用彈簧秤來稱一下這兩袋鹽的質量。
生:1千克大米和1000克鹽同樣重
師:也就是說1000克=1千克(補充“=”注意讀法)
也可以說1000個1克是1千克。
4.認識秤
師: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裝上有質量標識,沒有質量標示的物品怎樣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來見稱量)你過哪些秤,生答。
師:秤是一個大家族,老師這里也找到了一些秤圖片,誰見過它,給大家介紹一下。
投影出示,學生介紹。
《克和千克》教學設計與反思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說說下面物品有多重
《克和千克》教學設計與反思
2.你知道他們的體重嗎,書88頁練習十八第2題
3、在()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克和千克》教學設計與反思
150()4()450()100()
4、先估計,再稱一稱從家里帶來的各種物品。填入下表。
物品名稱估計質量實測質量
5、解決問題。
《克和千克》教學設計與反思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有什么收獲。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標:借助辨認方向的活動,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數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教學重點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
教學難點:
借助辨認方向的活動,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解決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業(yè)根據主題圖說出體育館、商場、醫(yī)院和郵局分別位于學校的什么方向。
教學內容:
知道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你看到什么,并說出它們的方向。
讓學生將自己置身于學校這個位置,用已經學過的方向知識,說一說體育館、商店、醫(yī)院、郵局分別在學校的什么方向。教師先讓學生4人一組說一說,再由教師指名讓學生自己說一說。
學生口頭回答后,教師讓學生填在書上,并讓學生在圖中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標出。
二、總結
教師讓學生觀察剩下的.4個建筑物所在的方向與以前所認識的方向有什么特別之處。教師讓學生討論后說一說少年宮、電影院、動物園所在的方向。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樣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煩了,請大家分別給這4個方向取名字。小組討論后,將所取名字寫在書中的建筑物的旁邊。教師讓學生多說一說這4個建筑物分別在學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師總結。在教學中應該糾正學生北西、北東、南西、南東等錯誤說法。師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指導,先將8個方向的點找出,并將北的方向給出,再讓學生自己寫出剩下的7個方向,
學生制作,教師巡視指導。教師讓學生上臺展示方向。
1.試一試(小組活動)
(1)利用方向板說一說教室里8個方向分別有什么?
(2)讓學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師給出班級面朝的方向,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小組活動后,指名說一說。使用方向板時,教師應讓學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應與現(xiàn)實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小組交流,匯報。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教材70-71頁的例1一例3,完成“做一做’及練習十九的習題。
。ㄒ唬┲R教學點
1.學會用堅式計算三、四位數的不連續(xù)進位的筆算加法。
2.理解并掌握三、四位數的筆算加法法則。
(二)能力訓練點
l.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
。ㄈ┑掠柧汓c
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三、四位數的筆算加法法則,并能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就要向前進一。
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例1的信封圖。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卡片出示,學生判斷正誤)
50+ 70 300+ 600 800+400 90+ 30 2.求38加 25的和,用堅式該怎樣算?(一人板演,全班齊練)
3.指板書提問:筆算兩位數加法時,列豎式時首先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兩位數的筆算加法,三、四位數的筆算加法又該怎樣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ò鍟n題:不連續(xù)進位的筆算加法)
2.教學不連續(xù)進位的筆算加法。
。╨)教學例1(不進位加法)
、俳處煶鍪纠1的信封圖片:先出示10個一扎的,(教師在磁力板上貼出4扎);再貼上3個單張的。提問:這里一共擺了多少個信封(243個)教師再貼信封,問:第二行貼了多少信封?(132個)共擺了多少個信封?怎樣列式?
、诮柚欧鈭D,讓同學們說說怎樣算出有多少個信封,為列堅式做準備。從學生想法中選擇最優(yōu)答案:單個和單個合起來,10個一扎和10個一扎的合起來,100個一扎的和100個一扎和合起來。
、垡龑W生列豎式。
教師引導:(教師根據板書的提示)怎樣用豎式計算243和132的和呢?先想一想兩位數筆算加法的列式方法。這道題怎樣列豎式?
④教學筆算方法。
A、聯(lián)系我們以前學過的兩位數的筆算加法,想一想這是幾位數加幾位數,這個豎式該從哪位算起?學生試做。
B、集體訂正,強調:三位數的筆算加法也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
。2)教學例2
教師板書: 270+ 58=
提問:270+58該怎樣列豎式,又該怎樣計算呢?
、賹W生操作計數板:先擺出第一個加數270,(提示學生整百和整十的分開擺)。在270的下面擺出58。
、趩l(fā)提問:
A.怎樣列堅式,5和8分別寫在哪里?為什么?(使學生知道: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B.在堅式中該怎樣寫呢?
C.從哪位算起?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十位相加滿十)
D.讓學生嘗試計算。
、弁瓿勺鲆蛔,把結果直接寫在書上,訂正時讓學生詳盡說是怎樣計算的。
。3)教學例3
① 指名列出橫式、豎式。
討論:剛才例2你們發(fā)現(xiàn)了十位滿十要向百位進一,這道題目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思考:百位應怎樣算?學生自己完成。然后說一說是怎樣算的`,并注意提示學生把橫式上的結果填好。
3.小結:
概括三、四位數的筆算方法和兩位數加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4.齊讀法則。
5.看書質疑。
三、鞏固發(fā)展
1.基本練習:(小黑板出示)
。╨)口述結果,教師板書在小黑板上,學生判斷正誤。
。2)筆算下列各題,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練習,然后集體訂正。
238+ 326= 1629+ 527= 715+ 8605=
。3)填空:一個加數是239,另一個加數是6805,和是( )。
2.發(fā)展題:最大的三位數和最小的三位數的和是多少?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什么?筆算三、四位數的加、減法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五、板書設計
不連續(xù)進位的筆算加法
例1: 2 4 3
+ 1 3 2
3 7 5
例 2: 270+58=328
2 7 0
+ 5 8
3 2 8
例 3: 809+ 3764= 4573
3 7 6 4
。 8 0 9
4 5 7 3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5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除法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
2.能熟練地解答除法應用題。
(二)能力訓練點
1.能區(qū)別除法應用題之間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判斷、分析、比較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ㄈ┑掠凉B透點
1.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知識間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介紹乘法口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進一步理解除法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
教學難點:分析比較除法應用題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和投影片(電腦)、紙條、小黑板、口算卡片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48÷6 45÷5 56÷8 49-30
63÷9 35-7 6×7 32÷4
18+9 27÷3 54÷9 72÷8
2.根據下面乘法算式,寫出兩個除法算式,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1)3×6=18 5×6=30
。2)小題引導學生想
、偃 )十八或( )六十八
②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18里有幾個6
、18是6的幾倍
二、探究新知
1.導入:大家回憶一下我們都學了哪幾種除法應用題(可舉例說明)
教師板書:
。1)平均分
。2)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
。3)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這三種類型的應用題,我們都用什么方法計算呢?
引導學生明確都用除法計算
教師說明: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整理和復習除法應用題。
教師板書課題:應用題
2.投影出示(或電腦顯示):18筐白菜。同時出示例5
。1)食堂運來18筐白菜,平均分3天吃,每天吃幾筐?
。2)食堂運來18筐白菜,每天吃6筐,可以吃幾天?
。3)食堂運來18筐白菜,9筐蘿卜。白菜的筐數是蘿卜的幾倍?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你們知道了什么?(教師巡視,并關照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啟發(fā)學生匯報:
第(1)題講的是把18筐白菜,平均分成3天吃,求每天吃幾筐,用除法計算,列式為: 18÷3=6(筐)
第(2)題已知18筐白菜,每天吃6筐,可以幾天吃完,也就是18筐里有幾個6筐,就幾天吃完,用18÷6=3(天)
第(3)題18筐白菜,9筐蘿卜,白菜是蘿卜的幾倍?白菜和蘿卜比較,18筐里有幾個9筐,就是它的.幾倍,用18÷9=2
3.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這三道題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使學生明確:
這三道題第一個已知條件相同,第二個條件不同,所求的問題不同這三道題都用除法計算
這三道題第1題數量關系是把18平均分成3份,求1份,用除法計算。
第2題是18筐里有幾個6,用除法計算。
第3題是18筐里有幾個9,就是9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通過討論我們知道:條件和問題不同,數量關系不同,解答方法相同。
4.反饋練習:
(1)投影出示“做一做”(1)題。
學生討論后,分組匯報。引導學生口頭提出問題:“每組有多少人”,列式計算:24÷3=8(人)
(2)投影出示“做一做”(2)題。
學生討論,分組匯報
引導學生口頭填一個條件:
、倜拷M有8人 列式24÷8
②每組有6人 列式24÷6
、勖拷M有4人 列式24÷4
、苊拷M有3人 列式24÷3
。3)投影出示“做一做”(3)題。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引導學生口頭填一個條件:
、倩@球隊有8人 列式:24÷8
②籃球隊有3人 列式:24÷3
、刍@球隊有6人 列式:24÷6
④籃球隊有4人 列式:24÷4
。4)投影同時出示“做一做”補充完整的三道應用題:
、賹W校乒乓球隊有24人,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幾人?
、趯W校乒乓球隊有24人,每組有8人,分成幾組?
、蹖W校乒乓球隊有24人,籃球隊有8人,乒乓球隊的人數是籃球隊的幾倍?
。5)分析比較上面1、2、3小題,知道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明:
、龠@三道題第一個已知條件相同,第二個條件不同,所求問題也不同。這三道題,都用除法計算。
②這三道題第①題數量關系是把24平均分成3份,求1份,用除法計算。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二年級11-13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經典)06-28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經典】11-07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1-23
【熱】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06-27
[經典]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7-01
(集合)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06-28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熱】11-14
(熱門)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02-19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