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優(yōu)】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1
教學內容:
教材第23~24頁的例題和“想想做做”第1~6題。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探索乘數(shù)末尾有0的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其豎式的'簡便寫法,能正確地計算這類算題。
2.在研究算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合情推理能力和數(shù)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簡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出示:3×2=7×2=13×2=3×20=7×200=21×4=
口算后討論:你是怎樣口算的?
二、教學新課
1.學習例題
、懦鍪纠}插圖問:你從題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浦该f出口算方法和結果。問:你是怎樣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切〗Y。
2.教學“試一試”
、抛寣W生在書上計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學生說說計算過程。
⑶問:第一題中乘數(shù)250末尾有一個0,積1500的末尾為什么有兩個0?第二題算過7×9得63后,為什么積的末尾要添寫2個0?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獨立完成在書上,并進行評講。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獨立完成。組織討論:每組上下兩題有什么聯(lián)系?計算方法有什么區(qū)別?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組織學生口算,體會他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掌握幾百幾十和幾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引導學生讀題。問:你能看懂表的內容嗎?讓我們計算什么?學生填表。問:觀察這張表,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你是怎樣掌握的,先互相說一說,再告訴大家。
五、作業(yè):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題。
教學反思:
(略)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2
第一章有理數(shù)
。保闭龜(shù)和負數(shù)
★目標預設
一、知識與能力
借助生活中的實例會判斷一個數(shù)是正數(shù)還是負數(shù),能用正負數(shù)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二、過程與方法
。、過程:通過實例引入負數(shù),從而指導學生會識別正負數(shù)及其表示法,能應用正負數(shù)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方法:討論法、探究法、講授法、觀察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樂于接觸社會環(huán)境中的數(shù)學信息,愿意談論數(shù)學話題,在數(shù)學活動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理解正數(shù)和負數(shù)的概念,判斷一個數(shù)是正數(shù)還是負數(shù),應用正負數(shù)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二、難點:負數(shù)的意義,理解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教學準備
帶有負數(shù)的實例若干
★預習導學
在生活、生產(chǎn)、科研中,經(jīng)常遇到數(shù)的表示與數(shù)的運算的問題。例如,⑴天氣預報20xx年11月某天北京的溫度為-3~3℃,它的確切含義是什么?這一天北京的溫差是多少?
、朴腥齻隊參加的足球比賽中,紅隊勝黃隊(4∶1),黃隊勝藍隊(1∶0),藍隊勝紅隊(1∶0),如何確定三個隊的凈勝球數(shù)與排名順序?
、悄硻C器零件的`長度設計為100mm,加工圖紙標注的尺寸為100±0.5(mm),這里的±0.5代表什么意思?合格產(chǎn)品的長度范圍是多少?(問題1-3友情提示、全班交流、教師點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談話引入
在小學里我們已經(jīng)學過哪些類型的數(shù)(自然數(shù)和分數(shù)),它們都是由實際需要而產(chǎn)生的,由記數(shù)、排序產(chǎn)生數(shù)1,2,3……,由表示“沒有”“空位”,產(chǎn)生數(shù)0,由分物、測量產(chǎn)生分數(shù),……,但在預習導學中表示溫度、凈勝球數(shù)、加工允許誤差時用到數(shù)
-3,3,2,-2,0,+0.5,-0.5。
二、精講點撥,質疑問難
這里出現(xiàn)了一種新數(shù):-3,-2,-0.5。在前面的實際問題中它們分別表示:零下3攝氏度,凈輸2球,小于設計尺寸0.5mm,像-3,-2,-0.5這樣的數(shù)(即在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shù)前面加上負號“-”的數(shù))叫做負數(shù)。而3,2,+0.5在問題中分別表示零上3攝氏度,凈勝2球,大于設計尺寸0.5mm,它們與負數(shù)具有相反的意義。我們把這樣的數(shù)(即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shù))叫做正數(shù)
數(shù)字前的“+”,“-”分別讀“正”,“負”。
正數(shù)前的“+”可加也可省略。
數(shù)0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
把0以外的數(shù)分成正數(shù)和負數(shù),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三、課堂活動,強化訓練
小組討論:生活中你們見過帶“-”的數(shù)嗎?(代表發(fā)言,教師適當表揚學生)
例1:下面哪些數(shù)是正數(shù),哪些是負數(shù)。(學生獨立思考,個別回答,教師點評)
-11,4.8,+73,-2.7,-,-8.12,100
例2:在知識競賽中,如果用+10分表示加10分,那么扣20分怎樣表示?(個別回答,學生點評)
練習:見書本P5練習(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四、延伸拓展,鞏固內化
例3:(1)一個月內,小明體重增加2千克,小華體重減少一千克,小強體重沒變化,寫出他們這個月的體重增長值(減少值呢)?(小組討論,代表發(fā)言,教師點評)
(2)20xx年下列國家的商品進出口總額比上年的變化情況是:
美國減少6.4%,德國增長1.3%
法國減少2.4%,英國減少3.5%
意大利增長0.2%,中國增長7.5%
寫出這些國家20xx年商品進出口總額的增長率。(學生獨立思考,教師點評)
。3)一潛水艇所在高度為-50米,一條鯊魚在潛水艇上方10米處,鯊魚所在的高度是多少?
。4)向北走-20米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5)某銀行職員在一天內經(jīng)辦了五筆業(yè)務:取出10000元,存進25000元,取出5000元,存進8000元。求該職員在一天內使銀行變化了多少元?
。6)在一次數(shù)學競賽中,成績在120分以上為優(yōu)秀120分到119分為合格,100分以下的不合格。老師將他班上的十位競賽成績簡記為:-10、-5、0、-28、+10、20、-3、+15、+8、-23,則這十位同學中優(yōu)秀的有幾名?
。7)判斷下列各題:
、僬龜(shù)就是自然數(shù)
、诩炔皇钦龜(shù)也不是負數(shù)的數(shù)不存在
、蹘д柕臄(shù)為正數(shù)帶負號的數(shù)為負數(shù)
④零是最小的整數(shù)
、-a是負數(shù)
練習:見書本P6(獨立完成,教師巡視,適時指導,得出結論)
五、布置作業(yè),當堂反饋
見書本P7《當堂反饋》
教后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3
教學內容:
教材第69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進一步掌握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除法的計算方法,注意
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檢查驗算的習慣。
2、在解決問題,復習算法的過程中,初步學會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能對解題過程進行反思。
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熟練地進行簡單除法的口算。
教學準備:
教學光盤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談話:同學們,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你學到哪些新的知識?請大家先看教材,再在小組里說說,最后把本單元主要的知識點寫下來。
教師小結:同學們整理得很好,這一單元主要學習了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除法口算和筆算。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復習計算方法。(板書課題:復習一)
二、基礎知識訓練
1、完成復習第1題
出示題目指名口算。
對比每一組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完成復習第2題
。1)獨立完成第一組題,說說每一小題的計算過程。
(2)觀察第2組題,你能估算出每題的商大約是多少?學生估算完之后,再用豎式計算并估算的結果進行比較,說說每題的計算過程。
。3)獨立完成第3題,并驗算,說說你是怎樣驗算的。
三、解決實際問題
1、完成復習第3題。
學生看表,理解表的意思。
提問:你知道“時間、速度、路程”之間的關系嗎?
明確數(shù)量關系
2、完成復習第4題
出示題目,學生讀題。
從題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提問:怎樣求剩下的錢?“剩下的錢還能買幾個乒乓球”你能列式計算嗎?
3、完成復習第5題
獨立看圖,思考題目意思。
(1)小組討論:王老師買的筆為什么不是鋼筆?買的球為什么不是籃球呢?
(2)“把買的`筆和球的錢都買筆記本”,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用買筆的10 8元和買球的60元合起來去買筆記本)這些錢購買20本嗎?這道題又該怎樣解決?把你的想法告訴同桌,一起算一算。
。3)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
板書設計:
1. 40 3 20 12
400 30 21 16
2. 123 120 102
141 105……3 70……3
112 103……2 100……2比一比略
3. 4900 290 140
4. 50-26=24(元) 24÷2=12(個)
5.(1)圓珠筆和乒乓球。
108÷3=36(支) 60÷2=30(個)
(2)(108+60)÷9=18(本)……6(元) 18
(3)答案不唯一,例如:用買球的錢去買圓珠筆能買幾支?
60÷3=20(支)
教學反思:
通過復習,對本單元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整理,使學生形成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除法的認知結構,掌握口算、估算、筆算的基本方法。能根據(jù)實際問題,靈活選擇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正確性、合理性以及熟練程度。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4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1.內容
平移作圖與平移變換的應用.
2.內容解析
平移作圖是平移性質的應用.平移作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的技能,它是應用平移變換解決問題的基礎.利用平移變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體現(xiàn)了圖形變換思想和轉化思想.平移是本套教材首先介紹的基本的圖形變換.由于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變換都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和大小,因此我們可以將一些不規(guī)則平面圖形通過變換轉化為規(guī)則的平面圖形,利用規(guī)則圖形的性質來解決問題.對平移變換應用的研究,對今后學習其他圖形變換有著“示范”的作用.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質的基礎上,研究簡單的平移作圖和利用平移變換解決實際問題.由于平移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生活中很多美麗的圖案都可以利用平移制作出來,因此讓學生多舉一些有關平移的例子,有利于學生體會平移與生活的聯(lián)系,提高對平移的認識.
上節(jié)課通過模板讓學生想象動手平移的過程,探索出平移的性質,本節(jié)課則既要動手操作畫圖,又要發(fā)揮想象,考慮平移后的情況,以利于應用規(guī)則圖形解決問題,從教學要求上看是更進了一步.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為:平移性質的作圖應用.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教學目標
(1)能利用平移的基本性質作出簡單平面圖形平移后的圖形.
。2)能夠運用平移的概念和性質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目標解析
(1)學生能作出一個簡單平面圖形在給定平移方向和平移距離情況下平移后的圖形;對于網(wǎng)格中的平移作圖,要求能作出在同時給出橫向和縱向移動距離的情況下移動后的圖形;
(2)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平移時,圖形的形狀和大小不變”的性質,將圖形平移,利用得到的規(guī)范圖形解決問題.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平移作圖實際上就是作平行線和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的應用,學生理解不會很困難.而運用平移變換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涉及平移的概念(平移方向和平移距離)、平移的性質(平移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和大小),以及相關規(guī)則圖形的知識.從能力方面看,需要具有一定的觀察、歸納、探索能力,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不斷地引導,讓學生逐步感悟、領會,并在解題中靈活運用.
所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利用平移變換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設計
1.梳理舊知,引出新課
多媒體顯示下面兩組圖片.
問題1觀察這兩組圖片,你能說出平移具有的特征嗎?
師生活動學生觀察、回答,說出平移的特征,若出現(xiàn)錯誤或不完整,請其他學生修正或補充.教師點評、梳理所學的`知識:把一個圖形整體沿某一直線方向移動,會得到一個新的圖形,新圖形與原圖形的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新圖形上的每一點,都是由原圖形中的某一點移動得到的,這兩個點是對應點,連接各組對應點的線段平行(或在同一條直線上)且相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借助圖片梳理回憶,一方面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平移的特征,另一方面又能加深學生對平移的定義及性質的理解.
追問1我們在研究平移的性質時,是通過水平方向平移得出的,圖形平移的方向是否緊限于水平?
師生活動學生觀察、回答,教師作必要說明.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梳理上節(jié)的內容,同時意識到對于平移變換,除了有水平方向的平移外,還有其他方向的平移,平移的基本特征對于其他方向的平移也是適用的.
追問2平移在我們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利用平移可以制作很多美麗的圖案.你能舉出生活中一些利用平移的例子嗎?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并舉例,教師點評,注意例子的廣泛性.
【設計意圖】讓學生多舉平移的例子,說明平移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平移與生活的聯(lián)系,提高對平移的再認識.
2.動手操作,應用性質
例1如圖,平移三角形,使點移到到點.畫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問題2(1)確定一個圖形平移后的位置,除需要原來圖形的位置外,還需要什么條件?本題中是否具備這樣的條件?
。2)圖形平移后的對應點有什么特征?作出點、點的對應點,能確定三角形的位置嗎?
。3)如何確定點、點平移后的位置以及平移后的三角形?
師生活動教師通過不斷追問,引導學生回答,讓學生敘述作法,教師板書,并畫圖(如下圖),同時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畫圖,并展示學生的作品.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這里三角形的頂點是關鍵點,找到三角形平移后的關鍵點,就能完成三角形的平移.
【設計意圖】通過搭建臺階,為學生探究問題提供“腳手架”,將問題轉化為作平行線和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使學生明白確定一個平移后的位置需要的條件是:(1)圖形原有的位置;(2)圖形平移的方向;(3)圖形平移的距離.
練習
如圖,將字母A按箭頭所指的方向平移3cm,做出平移后的圖形.
師生活動多媒體展示問題,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
【設計意圖】及時訓練,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平移在作圖中的應用.通過學生實際操作,進一步理解平移的基本性質,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獲得學習數(shù)學的經(jīng)驗.
3.例題示范,學會應用
例2下圖是小李家電視機的背景墻面上的裝飾板,它是一塊底色為藍色的正方形板,邊長為18cm,上面橫豎各有兩道裝飾紅條,紅條寬都是2cm,請用平移知識求藍色部分板面的面積.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思路:⑴能否通過平移將藍色部分集中在一起?對于這一點,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方案,做好預設,可以用投影進行演示;⑵學生獨立完成解題過程,兩名學生板書;⑶師生共同評析學生的解題過程.
【設計意圖】利用平移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讓學生理解題意,想象動手平移的過程,引導學生將藍色部分板面集中到一起,以便于集中求出藍色部分板面的面積,使問題變得簡單.
練習
如圖,在長方形ABCD中,AD=2AB,E、F分別為AD及BC的中點,扇形FBE、CFD的半徑FB與CF的長度均為1cm,請用平移知識求出陰影部分的面積和.
師生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完成后總結一般方法.
【設計意圖】利用平移變換解決問題有時不僅簡便,而且還是必要的方法,應引導學生及時總結,提煉出可以指導解答其他同類問題的一般性方法.一般而言,我們習慣上把所要探究的圖形,通過平移適當集中,這樣可以給解決問題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小結
師生共同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并請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利用平移作圖需要確定哪些條件?
。2)利用平移解決實際問題需要注意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使學生梳理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把握本節(jié)課的核心----利用平移性質作圖.
5.布置作業(yè):
教科書習題5.4第2,3,4,6題.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命題的概念以及命題的構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2)知道什么是真命題和假命題
教學重點:命題、定理、證明的概念
教學難點:命題、定理、證明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揭示目標
同學們,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一些簡單的性質、判定、定義,這些命題都是真命題,那什么是命題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命題、定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請看課件)
二、學習目標
1、理解命題、定理、證明的概念.
2、會判斷一個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三、預習內容
1、認真看課本.
1結合例子理解命題的定義,會把一個命題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2理解真命題、假命題的概念并會判斷一個命題的真假.
如有疑問,可以小聲問同學或舉手問老師.
6分鐘后,比誰能正確地做出檢測題.
2、先預習自學
(1)教師巡視,督促學生認真緊張地自學
。2)學生練習:檢測題練習
四、命題的概念
問題1請同學讀出下列語句
(1)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
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
。3)對頂角相等;
。4)等式兩邊都加同一個數(shù),結果仍是等式.
像這樣判斷一件事情的語句,叫做命題.
問題2判斷下列語句是不是命題?
(1)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2)請畫出兩條互相平行的直線;()
。3)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
。4)如果兩個角的和是90,那么這兩個角互余.(
問題3你能舉出一些命題的'例子嗎?
問題4請同學們觀察一組命題,并思考命題是由
幾部分組成的?
。1)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
(3)如果兩個角的和是90,那么這兩個角互余;
(4)等式兩邊都加同一個數(shù),結果仍是等式.
(5)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命題的組成
命題由提示和結論兩部分組成.
題設是已知事項,結論是由已知事項推出的事項
許多數(shù)學命題?梢詫懗伞叭绻,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連接的部分是題設,“那么”后面連接的部分就是結論.
問題5下列語句是命題嗎?如果是,請將它們改
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
。2)等式兩邊都加同一個數(shù),結果仍是等式;
。3)互為相反數(shù)的兩個數(shù)相加得0;
。4)同旁內角互補;
。5)對頂角相等.
問題6請同學們說出一個命題,并說出此命題的題設和結論.
問題7問題5中哪些命題是正確的,哪些命題是錯誤的?
。1)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
(2)等式兩邊都加同一個數(shù),結果仍是等式;
。3)互為相反數(shù)的兩個數(shù)相加得0;
。4)同旁內角互補;
。5)對頂角相等.
命題的真假
真命題:如果題設成立,那么結論一定成立,這樣的命題叫做真命題.
假命題:如果題設成立時,不能保證結論一定成立,這樣的命題叫做假命題.
問題8請同學們舉例說出一些真命題和假命題.
歸納小結
1.什么叫做命題?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2.命題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
3.舉例說明什么是真命題,什么是假命題.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題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進一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評移,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
2掌握在放歌紙上畫平移后的圖形的方法。
3、進一步體會平移的特點,培養(yǎng)空間觀念。教學重點:畫出平移后的`圖形位置教學難點:正確畫出平移后圖形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誰來說說怎樣判斷物體或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板題:圖形的平移
二出示學習目標
進一步認識物體或圖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的方法。
二、出示學習指導
三、
1、認真看書例3,弄清題意后,思考怎樣移,注意順序,重點看黃色字體。
2、認真看例4,思考:這四個圖形能一次移到圖(2)嗎?應該怎樣移,有幾種移法?
四、先學
師:看書時比誰看書最認真,坐姿最端正。開始看書自學。
。ㄋ模┛匆豢
學生看書自學
師:看完的請舉手,下面老師要來檢測一下你們的自學效果出示檢測題2名學生板演,其他在練習本完成
。ㄎ澹┳鲆蛔
練習六第3題
要求:要看清題中黃色字體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獨立完成
五、后教
。ㄒ唬└
師:認真觀察黑板上的題,發(fā)現(xiàn)和你的答案不一樣的請舉手。(指名上臺用紅筆糾錯)
。ǘ┯懻
1、認為對的舉手,為什么?
師:誰能說說怎樣畫平移圖形?師強調:(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總結)平移前,先要確定圖形中某一點的位置,畫新圖形中的每條線段長度與原圖形每條線段長度要相等。
2評正確率、板書
3、師:對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師小結: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在方格紙上畫評移圖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學知識來做作業(yè),比誰的課堂作業(yè)做得又對又好。
六、當堂訓練
練習六第4題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萬以內數(shù)的大小比較方法的探索過程,能正確、熟練地進行萬以內數(shù)的大小比較。
2、能判斷一個四位數(shù)接近哪個整千數(shù),培養(yǎng)估計意識,增強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取數(shù)學問題和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掌握萬以內數(shù)的大小比較方法,能正確、熟練地進行萬以內數(shù)的大小比較。
教學流程流程
一、引入課題
PPT出示:
1、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又要和大家一起來研究數(shù)學問題了。請看屏幕。這是小明家新買的一些家用電器。你能從圖片上了解哪些信息?(暫停)
2、師:今天就用這些信息一起來研究“比較萬以內數(shù)的大小”。(板書課題:萬以內數(shù)的大小比較)
流程
二、自主編題,選數(shù)比較
1、師:這四種電器有的比較貴,有的比較便宜,請你從中選兩種商品,比一比它們的價格,并且用“()○()”形式表示兩種電器價格的大小關系。[在圖片下方導入:()○()]
。〞和#
2、師:你選的是哪兩種商品?在小組里說說你是怎樣比它們的價格的?
(暫停)
流程三、呈現(xiàn)材料,分類整理
1、師:老師把同學們剛才比的這些式子整理了一下,收集在大屏幕上。如果給這些式子分一分類,你認為可以怎樣分?(暫停)
2、師:剛才同學們自己給這些式子分了類,方法一定很多。為了便于研究,老師將這些式子分成了“位數(shù)相同和位數(shù)不同”兩類。
流程四、探究規(guī)律,總結方法
1、師:我們先來觀察左邊一列的三道式子,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三道式子中的三位數(shù)總比四位數(shù)小。為什么三位數(shù)總比四位數(shù)小呢?你能舉例說說嗎?
2、師:三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比較大小呢?四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比較大小呢?位數(shù)不同的兩個數(shù)比較大小有什么規(guī)律?
3、師:位數(shù)不同的兩個數(shù)比較大小,位數(shù)多的數(shù)大,位數(shù)少的數(shù)小。
4、師:下面我們來觀察右邊一列的三道式子,位數(shù)相同的兩個數(shù)怎樣比較大小呢?
5、師:兩個四位數(shù)比較大小,先比較它們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數(shù)大的那個數(shù)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數(shù)大的那個數(shù)就大;……以此類推。
流程五、抽簽游戲:
1、師:下面我們來玩?zhèn)抽簽游戲。將全班同學分成男女兩隊,兩隊各派一個代表抽簽;抽的簽是0——9這十個數(shù)字簽,分別裝在兩個口袋里。我們來看一下游戲規(guī)則:1兩隊各派一個代表抽簽2每支簽上有一個數(shù)字,第一次抽到的數(shù)字放在個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數(shù)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數(shù)字放在百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數(shù)字放在千位上;3哪一隊抽到的數(shù)字組成的四位數(shù)大,哪一隊就贏;4能確定勝負時,本輪比賽結束。(PPT導入游戲規(guī)則內容)
2、(暫停)看明白了嗎?下面就開始游戲吧!
3、師:通過剛才的游戲,你認為最關鍵的一抽是哪一抽?為什么?(暫停)
4、師:現(xiàn)在,我們換一種玩法。請看清游戲規(guī)則二。
PPT導入:
1全班同學分成男女兩隊,兩隊各派一個代表抽簽;2每支簽上有一個數(shù)字,第一次抽到的數(shù)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數(shù)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數(shù)字放在十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數(shù)字放在個位上;3哪一隊抽到的數(shù)字組成的四位數(shù)大,哪一隊就贏;4能確定勝負時,本輪比賽結束。
。〞和#
5、師小結:通過剛才兩輪比賽,你有什么收獲?(暫停)第一輪比賽的游戲規(guī)則是從低位比起的,一般需要抽四次才能決出勝負,而第二輪的比賽是從高位比起的,一般只要抽一次就能決定勝負,只有抽到了相同的數(shù)字才需要繼續(xù)抽,所以比較多位數(shù)的大小從高位比起更簡便。
流程六、教學“想想做做”第4題
1、師:現(xiàn)在我們來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請同學們在○里填上“<”或“>”。在比的時候,把比較兩數(shù)大小的關鍵數(shù)字用圓圈圈一下。2、課件出示答案。
師:你都做對了嗎?和電腦核對一下。
流程七、教學想想做做第5、7題
課件導入第5題,師:我們一起來看想想做做第五題。
1、師:下面的數(shù)各接近幾千?在座位上說一說。(暫停)一起來核對一下。你們都說對了嗎?我們來看劃紅線的這兩個數(shù),它們都接近5000,你看出這兩個數(shù)的有什么不同了嗎?對了,4900比5000少一些,而5003又比5000多一點兒,所以這兩個數(shù)都接近5000。
2、課件導入第7題的統(tǒng)計表。
師:學了今天的知識,我們還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這張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暫停)
3、師:哪天售出的書最多?哪天售出的書最少?你會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三個數(shù)的大小關系嗎?
4、師:這三天售出的書大約各有幾千冊?(暫停)你回答對了嗎?
流程八、教學想想做做8:
師:下面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中國五岳的奇山美景。你知道哪五座山被稱為五岳?(課件出示五岳,師依次介紹)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誰能把它們的高度從高到低排一排?
流程九:全課總結:
同學們,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了比較萬以內數(shù)的大小,懂得了比較萬以內數(shù)的大小,先看位數(shù),位數(shù)多的數(shù)就大;如果位數(shù)相同,那么就從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數(shù)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數(shù)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這些方法你都學會了嗎?和你的好朋友再找一些數(shù)比一比,說一說。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8
一、填空題。
1、由5個千,6個百和3個一組成的數(shù)是(),三千零二十八寫作()。
2、□2÷4,要使商是兩位數(shù),□里最小應填(),要使商是一位數(shù),□里可填()。
3、在()里填上“>”、“<”、或“=”。
4930()40696×128()125×65900克()59千克96÷2÷4()96÷8
4、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一個冬瓜重約6()
一個雞蛋約重60()
一個鉛球重4()
小明身高約155()
5、一個數(shù)除以8,余數(shù)是(),4×345的積是()位數(shù)。
6、48名同學去濱江森林公園野營,每5人一個帳篷,一共需()個帳篷。
7、一個正方形的周長16厘米,那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厘米。
8、256÷5的商是()位數(shù),位是()位。
9、用2個邊長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周長是()厘米。
10、明明帶13元錢去買書,每本書4元錢,他最多能買()個本,還剩()元錢。
二、判斷題。
1、120×5的積末尾只有一個0。()
2、正方形的周長是它的邊長的`4倍。()
3、200÷4商的末尾有兩個0。()
4、把一個蘋果分成5份,每份是這個蘋果的。()
5、正方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9
教學內容:
教材第4頁例2及練習一第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在圖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關系,并集體交流,使學生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2.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教學重難點: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教學方法:觀察法、合作學習法、練習法。
教具準備:掛圖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入情境
復習四個方向,請學生介紹學校四個方向的.建筑物。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學校,可以使用校園示意圖。
二、動手操作,學習新知出示第4頁彩圖。
6 1.這些小朋友正在繪制示意圖,看過他們的情況你能說出繪制校園示意圖時要畫上哪些內容嗎?
2.生繪制校園示意圖。 3.小組交流展示。
4.看第4頁彩圖,說說怎樣畫更簡便、更清楚?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第6頁第2題彩圖。
這是小明的房間,你能幫他介紹一下四面的擺設嗎?
2.一人說房間的陳設,一人繪制出平面示意圖。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
3.全班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把有關方向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學會了繪制簡單的平面示意圖。課后請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一張標準的校園示意圖給你們的爸爸媽媽看看,向他們介紹我們的校園。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10
口算除法(第1課時)
教學內容:P1例1、例2
教學要求:會口算簡單的一位數(shù)除多位數(shù)。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組題
30÷380÷820÷260÷690÷3
6÷38÷86÷26÷63÷3
二、展開
1.例1
(1)提出問題學生嘗試:口算36÷3
、倌憧梢杂脤W具擺一擺,也可以直接算。
、谙胍幌耄簠^(qū)別在哪里,有聯(lián)系嗎?
(2)匯報:你是怎樣得出結果的?(板書學生的.算式思路)
(3)評價:選擇另外方法計算,通過比較,得出
較簡便。也可以直接這樣想:36÷3=12(強調高位算起)
2.自己編類似的題目,口算說出得數(shù)。
3.從學生編題中抽取十位上的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有余數(shù)的除法。
(1)學生嘗試練習,說各種方法。
(2)歸納方法:
4.練習:
(1)比一比,算一算。
9÷324÷456÷7
90÷3240÷4560÷7
900÷32400÷45600÷7
(2)算算,填填。
40÷2=□90÷3=□70÷7=□80÷4=□
8÷2=□6÷3=□7÷7=□4÷4=□
48÷2=□96÷3=□77÷7=□84÷4=□
5.鞏固
39÷326÷242÷255÷5
88÷893÷348÷476÷4
87÷356÷430÷291÷7
6.光榮題:從自編題中找出一位數(shù)除三位數(shù)。
693÷3說出口算方法。
三、作業(yè):課堂練習
四、教學后記: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能確定較復雜多項式的公因式,靈活運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通過分解較復雜的多項式,體會整體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分析能力,提高運算能力。
讓學生通過參與數(shù)學活動,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信心。
重點難點
重點
公因式的確定以及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難點
準確找出多項式中各項的公因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1、你知道下面多項式有什么關系嗎?用式子怎樣表達它們之間的關系?
2、下列多項式有公因式嗎?如果有怎樣進行因式分解呢?
學生思考后回答。
(1)的.公因式是,注意觀察系數(shù)和相同的因式;
。2)中可以變形成,所以公因式是?梢杂锰峁蚴椒ㄒ蚴椒纸。
二、典例剖析
例1把下列多項式因式分解。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各項的公因式,特別是(2),要把所有的公因式都提出來。
例2把下列多項式因式分解。
讓學生觀察思考,正確找到公因式,另外還要注意將分解得到的因式化簡。
教師板書解答過程。
例3把下列多項式因式分解。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12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1.內容
垂線的概念,垂線的性質,以及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
2.內容解析
兩條直線互相垂直作為兩條直線相交的特殊情形,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特殊的用途,與它有關的概念和結論是后期學習“圖形與幾何”的基礎,也是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直接基礎.
垂直的概念是一個承接了前面學段學過的概念,本節(jié)課主要從垂直的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的表示等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垂直.
垂線的兩個性質,都是通過操作、探究獲得的用三角尺畫垂線,學生前面學段已經(jīng)學過,為了獲得垂線的性質,在這里仍要讓學生動手畫圖,還可讓學生通過折紙作垂線等操作,體會垂線的存在性和唯一性,歸納出“在同一平面內,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這一的性質.“垂線段最短”的性質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材由實際問題引入,由解決實際問題結束.教學時,應多舉一些這方面的實例,讓學生體會這一性質的應用.
“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是以“垂線段最短”為根據(jù)的,教學時,要注意結合圖形,強調點到直線的距離是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的垂線段的長度,是一個數(shù)量,而不是指圖形(垂線段).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垂線的性質.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目標
、爬斫獯咕、垂線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⑵理解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意義,能度量點到直線的距離;
⑶掌握垂線的兩個性質.
2.目標解析
達成目標⑴的標志是:學生會用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來表示垂直關系,從不同角度來認識垂直.能過直線上或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或線段的垂線.
達成目標⑵的標志是:能理解點到直線的距離是指垂線段的長度,是一個數(shù)量,而不是一個圖形.
達成目標⑶的標志是:能熟記垂線的兩個性質,理解它們的含義,明確條件、結論是什么;準確理解關鍵詞的含義,如“有且只有”的含義;對“垂線段最短”能熟練應用于生活實際.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在前面學段的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接觸了垂直的定義和垂線的畫法,也經(jīng)歷過將圖形語言翻譯成符號語言的過程,因此學生在此對將垂直的圖形語言翻譯成符號語言的理解以及作垂線并不困難.而垂線的兩條性質的獲得只是通過畫圖以及測量、比較等方法獲得的,并且兩條性質的文字表達極其精煉,因此學生歸納和理解起來將存在困難.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垂線的兩條性質的探究與歸納.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知
教師自制教具,將兩根木條釘在一起(如圖1),固定其中一根木條a,轉動木條b,請學生觀察:
問題1.在木條b的轉動過程中,什么量也隨之發(fā)生改變?
師生活動:學生發(fā)言,相互補充.教師借機和學生一起回憶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和性質.
教師追問⑴:當a與b所成角為90?時,其余各角分別為多少度?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當a與b所成角為90?時,其余各角都為90°,是木條相交中最特殊的一種情況.
教師追問⑵:這時木條a與b有何位置關系呢?
師生活動:學生根據(jù)小學已學的知識可以知道,此時,木條a與b互相垂直,教師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并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對垂直概念的認識.
2.變換角度,認識垂直
問題2.仔細觀察圖2,當兩條直線相交時所形成的4個角中,有一個角為90°,就得出這兩條直線有何位置關系呢?
師生活動:學生回答,并歸納概括出垂直的定義.教師補充指出垂線和垂足的概念.并給出垂直的符號表示.
教師追問⑴:如圖2,如何用符號語言表示垂直的定義呢?
師生活動:學生觀察圖形,獨立完成用符號語言表示垂直定義,教師點撥,規(guī)范學生的書寫過程.
教師追問⑵:如何判定兩條射線垂直?兩條線段呢?
師生活動:學生積極踴躍發(fā)言,教師做總結,提醒學生注意:兩條線段垂直、兩條射線垂直、射線與直線垂直、線段與射線垂直、線段與直線垂直,都是指它們所在的直線垂直.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用幾何語言描述圖形的位置關系,并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培養(yǎng)學生表達幾何圖形的能力.
教師追問⑶:你能舉出一些生活中與垂直有關的實例嗎?
師生活動:學生舉例.教師多媒體出示生活中的圖片(圖3).
設計意圖:學生例舉身邊的實物,能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直線垂直關系,將新知識應用到對周圍環(huán)境直接感知的基礎上,有利于學生建立直觀、形象的.數(shù)學模型.
例1.如圖4,三條直線相交于點O.若CO⊥AB,∠1=56°,則∠2等于().
A.30°B.34°C.45°D.56°
師生活動:學生計算后作答,教師請學生口述推理過程.
設計意圖:角度計算題,目的是考查學生利用垂直定義以及對頂角性質解決問題的能力.
3.動手操作,歸納性質
問題3.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畫已知直線l的垂線,這樣的垂線能畫幾條?
師生活動:學生動手嘗試,得出結論:畫已知直線的垂線可以畫無數(shù)條.
教師追問⑴:經(jīng)過直線上一點畫已知直線l的垂線,這樣的垂線能畫幾條?
師生活動:學生嘗試動手作圖,根據(jù)作圖情況回答:只有一條.
教師追問⑵:經(jīng)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l的垂線,這樣的垂線能畫幾條?
師生活動:學生根據(jù)作圖的實際情況作答:只有一條.
教師追問⑶:通過上面的畫圖,你發(fā)現(xiàn)過一個點可以畫已知直線l的垂線嗎?可以畫幾條呢?
師生活動:學生交流討論后作答.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垂線的第一個性質,重點關注學生對“有且只有”一詞的理解,體會數(shù)學語言的豐富與精練.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層層遞進的提問,引導學生動手作圖,并嘗試自己探究、歸納出直線垂直的第一個性質,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例2.過點P畫出射線AB或線段AB的垂線.
設計意圖:通過作圖,讓學生體會作線段、射線的垂線,其實就是它們所在的直線的垂線.
反饋練習:如圖,在一張透明的紙上畫一條直線,在外任取一點Q并折出過點Q且與直線垂直的直線.這樣的直線能折出().
A.0條B.1條C.2條D.3條
師生活動:學生通過折紙活動,直觀體會“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這一性質.
設計意圖:通過一道練習,讓學生通過折紙作垂線,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垂線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4.思考問題,再探性質
問題4.在灌溉時,要把河中的水引到農(nóng)田P處,如何挖掘能使渠道最短?
思考:你能將這個實際問題轉化成數(shù)學問題嗎?
變式:⑴在直線上有無數(shù)個點,試著取幾個點與點P相連,比較一下它們的大小關系.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颇隳懿孪胍幌伦疃痰奈恢脮谀膬海克ㄒ粏?為什么?
⑶你能用一句話總結出觀察得出的結論嗎?
師生活動:學生作圖、觀察、猜想,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歸納垂線的第二個性質.如有學生說法錯誤或者不完整,其他學生可以給予糾正、補充,在此基礎上,教師揭示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分層變式題,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shù)學問題去解決,層層遞進,提高思維度,使學生對問題的推理判斷能力進一步深化和提高.
練習:如圖,AC⊥BC,且BC=5,AC=12,AB=13,則點A到BC的距離是_______,點B到AC的距離是_______,點B到點A的距離是__________.
5.歸納小結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請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攀裁词谴怪保看怪焙拖嘟挥惺裁搓P系?我們是如何刻畫兩直線垂直的位置關系的?
、拼咕有哪些性質?
、潜竟(jié)課的學習,你在數(shù)學思想方法方面還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梳理,掌握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垂直定義和垂線的兩個性質,及其中蘊含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6.布置作業(yè)
教科書習題5.1
⑴第3、4、5題;
⑵選做題:第6、7題.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1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39-41頁,完成"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薄⒅婪Q較輕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單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觀念。
。、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可以眼睛觀察,用手掂、用秤稱,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能大致估測輕物品的重量,會進行重量的簡單計算。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觀念。
教具準備:
多媒體軟件、天平、(大豆、圖釘、2分幣、橡皮等實物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課前學生表演唱《小熊請客》。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來了,(屏幕顯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貓、小狗帶著禮物來了(屏幕顯示小貓、小狗)。咦,它們怎么吵起來了!蹭浺簦
"我的蝦條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蝦條重。"〕它們誰也不讓誰。這時,電腦博士來了,(屏幕顯示電腦博士)〔錄音:別吵別吵,我們邀請小朋友一起去游覽數(shù)學宮,小朋友,你們愿意去嗎?〕
電腦博士在數(shù)學宮中設了三個關,要小朋友闖關,比比哪組最先闖過去?
二、逐層探究,學習新知
第一層次,比較物品的輕重,讓學生初步了解比較物品輕重的方法。
1、看看說說
。ǎ保┯醚劬τ^察:兩塊大小不同的橡皮,說說哪塊重?
紅藍兩盒橡皮泥,說說哪盒重?
學生討論,小組交流。
。ǎ玻┙處熤赋觯何覀儾恢篮欣镅b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觀察,比不出它們的輕重,那么,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呢?
。、掂掂說說
(1)用手掂一掂:紅藍兩盒橡皮泥,說說哪盒重?
一粒阿爾卑斯糖和2個2分幣,說說哪個重?
學生討論,小組交流。
。ǎ玻┙處熖釂枺旱降渍l重?誰再能想出一個好辦法呢?
。ǎ常⿲W生討論回答后,再聽聽電腦博士的話〔錄音:比較物品的輕重,不能光用手掂,應用秤稱一稱!
。场⒎Q稱說說
。ǎ保┱J識天平。屏幕顯示天平,并依次閃爍各部分及其名稱。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盤一般放要稱的,右盤一般放砝碼。當指針在標尺中間,天平兩端平衡,兩邊重量相等;指針偏向左端,說明左邊重;指針偏向右端,說明右邊重。
(3)比較物品的`輕重。
學生跟著屏幕操作,左盤放一粒糖,右盤放2個2分幣。觀察指針說說誰重?
(4)設疑:右盤放幾個2分幣,能使天平平衡?
學生嘗試操作,根據(jù)回答屏幕顯示:1粒糖=3個2分幣重
。ǎ担┬〗Y過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較物品的輕重,還可以稱物品的重量,稱較輕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單位。
板書:
"克"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兩遍。
第二層次:認識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觀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幣)1個2分幣約重1克,老師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個放在手上掂一掂。
。ǎ玻﹦偛盼覀兎Q出一粒糖大約等于3個2分幣重,那么大約重幾克?(3克)
學生輪流掂一掂糖。
。ǎ常┫旅嫖覀兙桶眩眰2分幣當作一克的砝碼,來稱稱物品的重量。(學生分組操作)
。、稱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盤放1個2分幣,左盤放幾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約重幾克?讀一讀,小組輪流掂一掂。
B、稱15個圖釘 學生操作:15個圖釘大約重幾克?
小組匯報后,教師指出:圖釘有大有小,因此,15個圖釘有的大約重7克,有的約重8克,書上告訴我們15個圖釘大約重10克,這些都對。
小組輪流掂一掂。
。谩⒎Q1支粉筆、1把小刀
學生操作后交流,讀一讀,再輪流掂一掂。
。摹⒆x一讀,下面物品大約重幾克。(屏幕顯示:1本數(shù)學教科書大約重174克,1瓶墨水大約重156克)
學生讀后,師指出:如果還用2分幣代替砝碼稱,要放174個或156個2分幣,多麻煩,現(xiàn)在應用砝碼來稱(出示砝碼)
學生輪流掂一掂數(shù)學書、墨水瓶
。ǎ矗┩瓿
40頁的試一試
游戲:猜一猜。采用拍讀形式,讓學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凍、旺旺煎豆,估測大約重幾克,哪組最接近實際重量,獎品就歸哪組。
三、鞏固練習,促進提高
。、完成41頁想想做做1、2、3兩題.(第二關)
。病⑺伎碱}(第三關):屏幕重現(xiàn)動畫,比比是小貓的蝦條重,還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學生交流后,引導學生讀包裝袋上標的重量,板書:"g",并說明它也表示克。
3、指導實際應用:學生讀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裝上標的重量,并掂一掂。
。、課外作業(yè):放學后,跟爸爸媽媽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總結,再揭情思
(屏幕再現(xiàn)電腦博士〔錄音:小朋友,你們好,今天你們學行可認真了。你們在數(shù)學宮闖過了一道道難關,認識了克,學會了比較物品的輕重,但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識,還有許多的知識等著你們去探索。小朋友,再見!〕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14
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需要學生根據(jù)以往的生活經(jīng)驗來估測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本節(jié)課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回顧、討論、交流,在必要的時候適當予以指導、提示,而不是過多地干涉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自覺地獲取知識,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
1、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通過解決“估一估,從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來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經(jīng)驗總結估測的方法,在交流中體會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并針對不同情況結合學生的經(jīng)驗加以估測方法上的指導,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2、及時總結,促進知識的生成。
在教學中,當學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之后,教師作以恰當?shù)目偨Y,幫助學生把沒有表達清楚的地方進行完善。這樣,不僅使學生受到了啟迪,更提高了表達的技巧和能力,從而得到成功的體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直尺
教學過程
⊙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你能用手勢表示它們的長度嗎?
2、估測一下面前的橡皮、鉛筆有多長,書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誰估得準。
3、揭示課題:大家估測的結果與實際長度十分接近,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挑戰(zhàn)一下估測更長的距離,你們有信心嗎?(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先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并讓學生用手勢比劃一下,加深學生對這些長度單位的理解。再讓學生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進行預熱。
⊙聯(lián)系實際,學習估測方法
1、(課件出示教材27頁例6)估一估,從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上學采用的是哪種交通方式。(步行、騎自行車、坐公共汽車等)
(3)每天上學在路上要花多長時間?
2、小組合作,探究、交流估測的方法。(出示課堂活動卡)
(1)匯報估測結果。
預設生1:我走200步大約是100米,從家到學校需要走600步,大約是300米。
生2:我從家到學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車,每站地約500米,大約1500米遠。
生3:走100米我大約要用2分鐘,從家到學校我大約要走10分鐘,約500米。
(2)說一說你喜歡哪種估測方法,從你家到學校的距離適合用哪種方法來估測。
3、總結估測較長距離的方法。
方法一步數(shù)估測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數(shù)出從家到學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換算出結果。
方法二時間估測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長時間,再統(tǒng)計從家到學校一共需要多長時間,然后換算出結果。
方法三站點估測法。公共汽車走一站地大約是500米,只要知道從家到學校需要走幾站地就能估算出結果了。
師小結:同學們的估測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測的時候都知道要確定一個單位長度,然后看從家到學校有幾個這樣的單位長度,就能估算出結果了。
4、反饋練習。
完成教材27頁下面“做一做”。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估測,并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測更合理、更準確;然后對大家的估測方法進行總結提煉,加深學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道“擴大”、“縮小”的含義.
2.理解乘法里一個因數(shù)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擴大(或縮。┤舾杀斗e也擴大(或縮。┫嗤稊(shù)的規(guī)律.
3.能運用積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重點
理解“一個因數(shù)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擴大(或縮小)若干倍,積也擴大(或縮。┫嗤腵倍數(shù)”這一數(shù)學規(guī)律.
教學難點
理解因數(shù)和積的變化規(guī)律并運用規(guī)律計算.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
420×2 9×40 23×30 0×700
600×3 80×90 35×20 800×10
200×30 70×60 1×190 18×40
2.下面兩題,用豎式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28×40 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擴大”或“縮小”幾倍的含義.
。1)講授把一個數(shù)“擴大”幾倍就是把這個數(shù)乘幾.如5擴大3倍就是5×3=15,板書: ,把一個數(shù)縮小幾倍就是把這個數(shù)除以幾.如15縮小3倍就是15÷3=5,板書:
。2)練習:
、 6擴大4倍是多少? ② 3擴大10倍是多少?
③ 200縮小20倍是多少? ④ 8縮小8倍是多少?
2.教例6.
。1)出示表格:
因數(shù)
16
16
16
16
16
因數(shù)
2
4
10
20
100
積
32
。2)學生口算填表:
(3)想:發(fā)現(xiàn)了什么?分組討論.
、 第2、3、4、5組的第二個因數(shù)同第一組比較,分別擴大2倍、5倍、10倍、50倍,積也隨著擴大2倍、5倍、10倍、50倍.
、 一個因數(shù)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擴大若干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
。4)練習:
12×3= 48×5=24×5=
120×3= 48×50= 24×25=
1200×3= 48×500=24×75=
小結:啟發(fā)學生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進行概括:一個因數(shù)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擴大(或縮。┤舾杀,積也擴大(或縮。┫嗤谋稊(shù).
(5)填空練習:
、 在4×5=20中,如果4不變,5擴大2倍,那么積也( )倍.
② 在6×8=48中,如果8不變,6縮小3倍,那么積也( )倍.
三、課堂總結.
這堂課你學到了什么?
四、隨堂練習.
1.填表:觀察每次計算同前一次比較,因數(shù)有什么變化?積有什么變化?
因數(shù)
20
40
40
200
200
因數(shù)
50
50
100
100
200
積
2.填空:
。1)一個因數(shù)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 ),積也( ).
。2)一個因數(shù)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擴大5倍,積( );一個因數(shù)縮小7倍,另一個因數(shù)不變,積( );一個因數(shù)不變,要想使積擴大24倍,另一個因數(shù)( ).
五、布置作業(yè).
。207+99)×32 130×(560-490) 400×(225÷9) (798+486)÷6
板書設計
因數(shù)和積的變化規(guī)律
因數(shù)
16
16
16
16
16
因數(shù)
2
4
10
20
100
積
32
64
160
320
1600
一個因數(shù)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擴大(或縮。┤舾杀,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三年級01-09
數(shù)學教案小學三年級07-14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12-05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26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25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