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優(yōu)】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
一、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簡述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舉例說出生物體中染色體的數(shù)目是特定的,并且成對存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簡述基因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
1、讓學生獨立完成DnA粗提取的實驗
2、基因的概念和功能。
教學難點:基因的概念和功能。
三、教學方法:講授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什么是生物的性狀?
【誘導】引入:生物的性狀是受什么控制的呢?與組成生物體的物質又有何關系呢?大家想必都聽過克隆羊多莉,那么有誰知道多莉到底是怎么被克隆出來的呢?大致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探究】學生思考、討論
【展示】學生回答問題
【評議】教師評議
【演示】多媒體展示克隆羊多莉的克隆過程以及與母羊的聯(lián)系的相關圖片
得出結論: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中,那么具體的遺傳物質又包括哪些呢?
新課講解:
1、染色體、DnA和基因:
、偃旧w:存在于細胞核中
、贒nA: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構成。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每條染色體上一般只有一個DnA分子。
、刍颍喝旧w上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蚴荄nA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段。
拓展:基因和染色體一樣也是成對存在的。
2、基因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藍圖。飛機藍圖→某個部件數(shù)據(jù)→某個部件→性能等基因組→某個基因→蛋白質→性狀
小結:基因是通過指導蛋白質會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從而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xiàn)的。
【活動】要注意環(huán)境的影響:舉例《傷仲永》中的仲永
六、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一、染色體、DnA、和基因
染色體:存在于細胞核內,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颍篋NA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段。
DNA:長鏈狀的分子,是細胞內起作用的物質。
二、基因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藍圖
1、基因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從而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xiàn)的。
2、每個基因并不是在每個細胞中都將遺傳信息表達出來。
3、基因雖然能夠控制生物性狀,但也不能控制生物體的全部生命活動。有很多性狀是由遺傳物質和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隨堂練習:
1、染色體上控制_________的基本單位叫做________。
2、染色體的兩種重要的有機化合物是和。
3、基因是生物體和的藍圖。
4、請說明染色體、DNA和基因三者的關系。
四、教學反思:
本節(jié)內容講解遺傳的物質基礎----基因,活動的成功開展是關鍵。本活動涉及到較多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原理,在教學中可根據(jù)學生情況適當補充并加以指導。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分析食物鏈讓學生掌握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的概念。
。2)通過模型的構建讓學生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的過程。
。3)通過定量分析讓學生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并學會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定量分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的輸入與輸出,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2)學會整理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進而得出科學結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從能量的角度理解生命系統(tǒng),初步形成生態(tài)學觀點,提高生物學科素養(yǎng)。
二、重難點:
重點: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難點: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的規(guī)律以及應用
三、教學設計:
【問題探討,引入課題】
建國后的一段時間內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等方面的原因,農產(chǎn)品的產(chǎn)出十分有限,假設你是國家領導人,在不違反營養(yǎng)學規(guī)律的情況下,該如何分配有限的農產(chǎn)品養(yǎng)活更多的人?
A、糧食全部供應給人吃。
B、一部分糧食供應給人吃,同時用一部分糧食喂豬,人吃豬肉。
學生積極思考,教師不給出確切答案,引導學生從獲得能量維持生存的角度分析,進而引入課題。
【設置問題,引導思考】
問題1:能量對生命系統(tǒng)的意義?
講述:根據(jù)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封閉系統(tǒng)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無序性將增加。生命系統(tǒng)是開放的系統(tǒng),可以通過獲取能量來維持系統(tǒng)的有序性。對于個體來說沒有能量的輸入就意味著死亡;對生態(tài)系統(tǒng)來說,如果在較長的時間沒有能量輸入,必定會導致生態(tài)系統(tǒng)崩潰。
問題2:能量如何輸入到生命系統(tǒng)?
講述:生產(chǎn)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固定在他們所制造的有機物中,從而實現(xiàn)能量的輸入。消費者和分解者不能利用光能,從攝入的有機物中獲取能量,從而實現(xiàn)能量的輸入。
問題3:輸入生物體內的能量有哪些用途?
講述:生物體通過細胞呼吸,將有機物中穩(wěn)定的化學能轉化成ATP中活躍的化學能,用于生長發(fā)育繁殖,在此過程中有糖類脂肪蛋白質的積累,一部分能量儲存在了這些有機物中。呼吸作用同時產(chǎn)生了大量熱能,熱能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散失到無機環(huán)境中。
問題4:怎樣研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
講述:研究能量流動可以在個體水平上,也可以在群體水平上。將群體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是系統(tǒng)科學常用的研究方法,群體可以是一個種群或者營養(yǎng)級上的所有生物,
【閱讀教材,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P94,思考下列問題:
1、輸送到地球的太陽能被全部吸收了嗎?
2、生產(chǎn)者所固定的太陽能都有哪些去路?
3、初級消費者攝入的能量全部都被吸收了嗎?
4、初級消費者的能量都有那些去路?
【師生互動,構建體系】
投影能量流經(jīng)第一、二營養(yǎng)級圖解,學生積極思考,相互討論,補充和完善相關答案。
強調:A、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B、糞便量歸屬上一營養(yǎng)級
師生共同完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過程圖解5、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
師生總結:
能量流動的起點:始于生產(chǎn)者固定太陽能(能量的輸入)
能量流動的渠道:沿著食物鏈的各個營養(yǎng)級流動(能量的傳遞);
各營養(yǎng)級能量的來源去路:
流經(jīng)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生產(chǎn)者通過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
能量的最終去路: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合作探究,深入分析】
講述:為了研究能量流動經(jīng)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食物鏈時,每一級的能量變化數(shù)據(jù)和能量轉移效率,美國生態(tài)學家林德曼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做了定量分析。1942年,林德曼發(fā)表了《生態(tài)學的營養(yǎng)動態(tài)概說》,他的這項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奠定了現(xiàn)代生態(tài)學的基礎,
投影賽達博格湖的能量流動圖解。
問題: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和轉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引導學生用林德曼獲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對第一營養(yǎng)級(生產(chǎn)者)、第二營養(yǎng)級(植食性動物)、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輸入輸出值進行分析。師生總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和轉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林德曼從中國諺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中得到啟發(fā):要從食物鏈的角度對能量流動進行研究。投影賽達博格湖食物鏈中能量流動圖解。
問題: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沿食物鏈(網(wǎng))流動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結論:1、單向流動;2、逐級遞減。
引導學生計算相鄰兩個營養(yǎng)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得出結論:大約是10%—20%。
如果將單位時間內各營養(yǎng)級所得到的能量數(shù)值,由高到低繪制成圖形,呈現(xiàn)出金字塔形狀,成為能量金字塔。從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營養(yǎng)級越多,在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綜合應用,解決問題】
1、請同學們再回到“農產(chǎn)品分配”的問題上,現(xiàn)在你會再選擇哪種策略?
2、讓學生從能量流動特點的角度解釋如下兩個現(xiàn)象:
。1)一條食物鏈一般不會超過5個營養(yǎng)級;
。2)、“一山不容二虎”。
思考:如果把各個營養(yǎng)級的生物數(shù)量關系,用繪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達出來,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沒有例外?舉例:繪制一個有樹木、白蟻和啄木鳥組成的食物鏈中個體數(shù)量關系圖形。觀察它們和能量金字塔的.區(qū)別?偨Y:能量金字塔是普遍的規(guī)律,而數(shù)量金字塔則不是,跟生物個體的體型大小有機物含量有關。
【隨堂練習】
1、下列關于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A、通過消費者的糞便流入到分解者體內的能量屬于消費者同化作用獲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B、能量流動可以循環(huán)流動
C、生產(chǎn)者可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并把能量從無機環(huán)境帶到生物群落
D、當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時,捕食者便獲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
2、假設下圖食物網(wǎng)中的水稻固定的太陽能為N,能量傳遞效率為10%,則人獲得的能量為()
5、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
A、等于10—1NB、等于10—2NC、少于10—1ND、少于10—2N
3、在一個高產(chǎn)的人工魚塘中同時存在著生產(chǎn)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分解者。其中生產(chǎn)者固定的全部能量為a,流入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為b、c、d,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a=b+c+dB、a=b+cC、a>b+c+dD、a
4、如圖食物網(wǎng)中的貓頭鷹體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5、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5、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
A、200gB、250gC、500gD、1000g
四、板書設計:
5、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
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二、能量流動的過程
三:能量流動的特點
1、單向流動
2、逐級遞減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3
教學目的1.知識目標
描述各種動物行為;說出動物行為的類型;能正確區(qū)別各種動物行為,認識研究動物行為的意義。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動物的行為,樹立正確利用和保護動物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重點難點重點:動物行為對于動物的生物學意義,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的概念和實例。
難點:后天性行為的概念,動物行為的特點。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課件
課時1
教學過程
(一)認識動物的行為
自然界中的動物,如果你留意觀察的話,會發(fā)現(xiàn)許多有趣的現(xiàn)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節(jié)“開屏”;麻雀、家燕等鳥類在繁殖季節(jié)會筑巢;大雁南飛時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螞蟻會搬家等。像這些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稱為動物的行為。你還能說出其他的動物行為方式嗎?(可以從書本上找)
學生經(jīng)過閱讀書本和思考后,列舉大量的動物行為類型。如:蜜蜂、螞蟻的社群組織和通訊行為;鳥類的孵卵、育雛、定時遷徙、索食行為,某些動物的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等。
問:動物的這些行為是天生就有的呢,還是后天通過學習得到的?對這個問題學生一般都難以回答,教師可通過適當?shù)睦?如哺乳動物一生下來便會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說明:動物的這些行為是天生就有的,是動物的本能。有些動物的行為如馬戲團里的“小熊騎車”等復雜行為是通過后天學習得到的,其訓練的基礎是條件反射。我們將在以后學習。
再問:動物的這些行為有何意義?
教師可以鳥類的季節(jié)性遷徙為例要求學生討論,討論結束由學生回答,再由教師進行補充。使學生明白動物的行為是對環(huán)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為方式。并要求學生思考其他動物的行為是如何適應于環(huán)境的(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發(fā)言)
在了解了動物行為的類型和意義后,下面我們將以蜜蜂為例來詳細學習蜜蜂的社群組織和通訊行為。
(二)蜜蜂的社群組織
同學們都知道,蜜蜂是對人類有益的昆蟲,它們過著社會性生活,分工合作。為人類提供了如蜂蜜、蜂蠟、蜂王漿等原料。在一個蜂群中,一般有一個蜂王,少數(shù)雄蜂和成千上萬個工蜂,它們構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68頁“蜜蜂的社群組織”,完成下表。(見板書)
完成表格后,教師進行小結。并使學生明白社群生活行為的意義:只有三種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維持群體生活,繁殖后代。
(三)蜜蜂的通訊行為
在蜜蜂的社群組織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總有少數(shù)的偵察蜂先去尋找蜜源,然后回來“告訴”其他工蜂一起去采蜜。哪么偵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離告訴其他工蜂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69頁“蜜蜂的通訊行為”后,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蜜源離蜂巢較近,偵察蜂表現(xiàn)為何種行為?
2.如果蜜源離蜂巢較遠,偵察蜂如何告訴遠近及方向?
在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一般兩種舞蹈學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對于如何用舞蹈來告知方位,學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師再結合掛圖或投影講解給學生聽即可。
最后利用板書小結。
板書設計
動物的'行為
一、動物的行為: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
二、蜜蜂的社群組織
成員[數(shù)量性別工作
蜂王1個雌蜂產(chǎn)卵
雄蜂少數(shù)幾個雄蜂交尾
工
蜂剛出蜂房幾天成千上萬個發(fā)育不完全的
雌蜂略
稍大些的工蜂略
再大些的工蜂略
成年工蜂略
三、蜜蜂的通訊行為
1.圓形舞:表示蜜源離蜂巢近。
2.“8”字擺尾舞:表示蜜源離蜂巢較遠。
作業(yè)布置復習本章,完成實驗冊上的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雖然學生對動物的行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學生本身并不清楚動物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因此,教師在上課伊始,應先向學生列舉一些常見的動物行為,使學生了解動物行為的具體形式,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舉一些動物行為,教師再總結出動物行為的概念。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對運動系統(tǒng)組成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認同動物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點。
2.通過學習運動這一功能,使學生能闡明運動與其他各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
3.通過各種動物的運動與觀察,使學生能舉例說明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運動系統(tǒng)組成的觀察與學習,使學生能與生產(chǎn)實踐相聯(lián)系。
2.通過運動系統(tǒng)功能的觀察與思考,使學生把握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確立辯證統(tǒng)一看問題思維觀點。
3.通過模擬實驗的制作,使學生具有能運用所學知識,嘗試一些手工制作,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從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的角度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觀點和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認識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結構,認同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點。
2.使學生闡明運動系統(tǒng)與其他各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
3.使學生能夠舉例說明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教學難點
使學生認識動物的運動中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點并能闡明運動與其他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
●教學方法
談話式、演示式、舉例式、啟發(fā)式。
●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1)家兔骨骼標本;人體骨骼模型;人體骨骼肌與骨、關節(jié)關系的模型;蛙神經(jīng)——腓腸肌標本。
(2)動物覓食、避敵等各種動作與勞動機器等的影像資料或畫片。
。3)解剖器官。
2.學生準備:(1)豬、羊等的前肘關節(jié)(最好帶些骨骼肌)
。2)硬紙板、松緊帶、圖釘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塾^看錄像、直接導課]
教師首先播放有關獵豹、獅子等捕食斑馬、羚羊、仙鶴起舞、鳥兒高飛、魚翔淺底、運動員的競技表演等內容的錄像資料,最后將畫面指向運動員凸起的肌肉和獵豹奔跑時強勁收縮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師出示人體運動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標本,用自己的體態(tài)語言示屈肘的動作,讓學生注意觀看胳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如下導課:
教師:……大家注意觀察老師的胳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來了。
學生:發(fā)生了一種動作。
教師:是的。但這種動作是怎么發(fā)生的呢?再請大家來看看這個模型(出示人體骨骼模型)。我現(xiàn)在用手牽引著它的手骨,結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學生:胳膊繞著肩關節(jié)(或肘關節(jié))發(fā)生了運動。
教師: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確。那么,我要不牽引它呢?能動嗎?
教師的這幾個設問答案是很明顯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設問的目的,設問的目的是要引出“運動的結構”。最終使學生認識:運動是由運動系統(tǒng)來完成的;運動系統(tǒng)是由關節(jié)、骨和骨骼肌組成的。其中,關節(jié)是運動的支點;骨是運動的杠桿;骨骼肌是運動的動力。為了強化這一認識,教師可用勞動工地上的大吊車、挖掘機等畫片或影像資料,與人的運動的畫片或影像資料在多媒體上播放,讓學生充分理解:關節(jié)是運動中的支點、骨是運動中的杠桿、骨骼肌是運動中的動力。
最后,讓學生結合課本29頁的討論問題進行討論,根據(jù)討論結果和以上知識讓學生用自備的硬紙板、松緊帶、圖釘制作肌肉牽動骨運動的簡易模型。從而鞏固了以上所學知識,也使學生在認識運動的結構的基礎上,嘗試模擬制作實驗的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在日后的成長道路上,善于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聯(lián)系,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
[模型展示,體態(tài)語言,引申新課內容]
首先,教師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經(jīng)——腓腸肌標本裝在實驗儀器上,讓學生注意觀察針刺激肌肉時,指針是否發(fā)生變化,為什么發(fā)生了變化,停止刺激,指針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原因是什么。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引,因為骨骼肌具有一個收縮的特性。
然后,結合學生觀察自備豬、羊的關節(jié)(帶些肌肉能示關節(jié)組成),進一步理解關節(jié)的組成并觀察骨骼肌的組成。
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兩部分組成,肌腱可繞過關節(jié)分別連在不同的骨上。從而認識:當骨骼肌受刺激收縮時,就牽引著附著的骨發(fā)生運動。
然后,教師可讓學生跟著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動作。這樣做的時候,教師首先要組織好課堂紀律。這樣做的目的有三:一、活躍課堂氣氛;二、讓學生充分體驗運動時身體的哪一些部分的肌肉和骨發(fā)生了運動;三、讓學生充分理解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點,從而引出運動與其他各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
。塾H身體驗,發(fā)生聯(lián)想,提高認識]
接著上面的活動,教師接著讓學生做一個屈肘動作,維持一段時間,學生會給出一個結果:老師,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脹;支撐不住了;累了。此時教
師恰好抓住酸、累這一感覺引出神經(jīng)系統(tǒng)與運動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進而引出運動系統(tǒng)與其他各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例如:教師可以如下組織教學活動:
教師: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學生:我感覺到的。
教師:哦,是感覺到的。那你知道感覺由哪個系統(tǒng)完成?假如我們今天一上午都是體育課,那你還會有什么樣的感覺?
學生可能會答出:餓了、出汗、臉紅、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勞等等。教師應及時抓住各系統(tǒng)的功能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
教師:餓了,你要干什么?
學生:吃飯。
教師:與哪個系統(tǒng)有關?這個系統(tǒng)出現(xiàn)什么生理變化?
學生:消化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將會……
如此,引導學生聯(lián)系各大系統(tǒng),讓學生能夠闡明各類動物的運動都是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外,還需要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的參與配合。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并使學生確立全面綜合,辯證統(tǒng)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態(tài)度。
[觀看錄像,訓練,結束新課]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正在獵食的獅、豹等動物的奔跑畫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馬、瞪羚的畫面和其他動物的捕食與被捕食的過程的畫面,引導學生認識并運動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
然后,教師和學生共同本課時內容,突出重、難點,強化學生的理解,加深學生的認識。
。垤柟叹毩暎
一、看誰選得對
1.運動的骨骼肌在運動中起
A.杠桿作用 B.動力作用
C.支持作用 D.支點作用
答案:B
2.關節(jié)在運動中起
A.連結作用B.杠桿作用
C.支點作用D.支持作用
答案:C
3.骨在動物的運動中起
A.支點作用B.協(xié)調作用
C.動力作用D.杠桿作用
答案:D
4.把骨骼肌連在骨上的結構是
A.關節(jié)B.韌帶
C.肌腱D.關節(jié)囊
答案:C
5.屈肘動作的完成是由于
A.肱二頭肌收縮
B.肱三頭肌舒張
C.肱二頭肌收縮的同時肱三頭肌舒張
D.肱二頭肌等屈肌肌群收縮,同時肱三頭肌等伸肌肌群舒張
答案:D
二、觀察與思考
1.某人因腦部外傷,結果出現(xiàn)了下肢癱瘓,下肢并沒有受任何損傷。這是怎么回事?
答案:骨骼肌具有收縮的特性。但骨骼肌必須接受由神經(jīng)傳來的興奮,才能收縮,進而牽引所附著的骨圍繞關節(jié)運動。某人腦部外傷,可能是傷害了運動中樞,致使興奮不能傳至下肢,骨骼肌不能收縮。若長期不運動則肌纖維萎縮、癱瘓。
2.某人直臂提取一桶水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狀態(tài)是收縮還是舒張?
答案: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交替收縮和舒張,可引起肘關節(jié)的屈伸。當人直臂提水時,處于單純伸肘狀態(tài),但同時,還需用力才能將重物提起,所以,這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必須同時收縮才能完成直臂提水這一動作。
●板書設計
第二章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第三章第一節(jié) 動物的運動
一、運動的結構及功能:
二、運動系統(tǒng)與其他系統(tǒng)的關系
1.呼吸系統(tǒng)——消耗氧,產(chǎn)生二氧化碳,呼吸頻率加快
2.消化系統(tǒng)——消耗有機物,加快吸收,產(chǎn)生饑餓感
3.循環(huán)系統(tǒng)——消耗氧與有機物,產(chǎn)生二氧化碳與廢物,使血流加快、心跳加快
4.皮膚排泄——血流加快、血管舒張,體內熱量隨汗液分泌而釋放,出現(xiàn)臉紅、出汗等現(xiàn)象
5.神經(jīng)系統(tǒng)——代謝速度的加快,產(chǎn)生肌肉酸困、疲勞、饑餓、熱、競爭等復雜的感覺和運動
三、運動對生物生存的意義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5
教學目標:
1.說出動物的生活環(huán)境的種類和特點。
2.說出水生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常見種類和主要結構特點。
3.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4.歸納出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點。
5.關注水生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變化情況。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2、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難點: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CAI課件(展示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中的動物、水中生活的各種動物類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魚和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對水生動物的影響,增強直觀性);魚缸、金魚、氣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針線、鋼尺等、魚鰓結構掛圖。
學生:預習探究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擬實驗;查找出水體環(huán)境的惡化情況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師:錄像展示不同環(huán)境中生活的各種動物,帶領學生進入那絢麗多彩的動物王國,去領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組織學生填表總結。
生:填表總結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總結。
師:請根據(jù)生活環(huán)境和運動方式的不同,給它們找個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交流。
師:通過交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動物種類繁多,而且生活環(huán)境和運動方式也各不同,質疑:這些動物都是怎樣適應各自的.生活環(huán)境的?
生: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師:播放錄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魚。
質疑:魚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們人類為什么不能像魚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開動腦筋,闡述自己的觀點。(相互補充、完善)
師:大家的觀點正確嗎?就讓我們先看一看魚是怎樣生活的。組織學生觀察魚缸里的活魚,然后提出觀察問題。(CAI展示)
問題1: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運動的阻力?
問題2:魚的運動器官是什么?胸鰭、腹鰭、尾鰭在運動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根據(jù)提示問題積極動腦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補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確結論。
。.體型呈梭形、鱗片;
b.外有黏液,可減少水中運動的阻力;
。.鰭:鰭是運動的器官,胸鰭、腹鰭起平衡作用,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師: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有些問題僅憑觀察是難以得出結論的。這就需要通過實驗或模擬實驗來探究。接下來,就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研究,提出本組想要探究的問題,作出假設。
師:組織學生匯報交流,相互質疑,補充完善本組設計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實驗方案。
師:教師引導學生參照書(P5~P6)中的方法步驟和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模擬探究。
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
師:巡視指導。
生:體色的觀察:鯽魚背面呈xx色,腹面呈xx色。
師:這種體色對鯽魚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義?
生:體形的觀察:鯽魚的身體(圓形、側扁),體呈xx。
師:這種體形有什么好處?
生:體表的觀察:體表覆蓋xx,呈xx狀排列,體表(干燥、有粘液)。
師:體表的這種特點與鯽魚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適應的?
生:認真記錄,討論并得出結論,表述交流。
師:人為什么不能像魚一樣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見,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師:要想明白這個道理,讓我們先看一看魚的呼吸器官——鰓的結構。組織學生觀察魚缸里的魚的口和鰓蓋后緣交替張合的動作。質疑:口和鰓蓋后緣為什么不是同時張或合的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魚口的前方,觀察墨汁流動的情況,并認真記錄。
生:實驗操作,輕輕掀起魚的鰓蓋,看一看鰓的形態(tài)和顏色。對照魚鰓的結構放大圖。
師:質疑:鰓為什么是鮮紅色?鰓絲為什么既多又細?
生:討論并填表:魚鰓位于xxxx兩側,外有xxx保護,共有xxxx對鰓,顏色。當水流經(jīng)鰓絲時,溶解于水里進入鰓絲中的毛細血管里,而血液中的xxxx擴散出毛細血管,排到水中。
師:總結鰓的結構與氣體交換。
生:討論人類為什么不能像魚那樣生活在水中。
師:質疑:你們能判斷一下什么樣的動物是魚類嗎?
生:它們體表被有鱗片,用鰓(gill)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xié)調作用游泳,以此來適應水中生活。
師:除去魚類以外,還有哪些動物生活在水中呢?
生:舉例說明。
師:組織學生看書,認識書中的各種水生動物。
質疑:
1.腔腸動物有什么結構特點?常見腔腸動物有哪些?
2.軟體動物有什么結構特點?常見軟體動物有哪些?
3.甲殼動物有什么結構特點?常見甲殼動物有哪些?
生:表述交流(略)。
師:水中生活的動物有許多,它們都是水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lián)系。
質疑:發(fā)生赤潮或水華后,水生動物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
生:各抒己見、慷慨陳詞。
師:錄像展示:煙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動物的樂園。然而,人類的不文明、不道德行為正在使水域環(huán)境遭到破壞,從而使大量水生動物死亡,甚至滅絕。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
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
課堂小結:
1.你了解了嗎?常見的水生無脊椎動物。
2.你明白了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形態(tài)特點和結構特點。
3.你認同了嗎?水域環(huán)境的污染影響水生動物的生活。
結束語:在動物王國里,還有許多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它們是怎樣適應陸地環(huán)境生活的?請大家課前預習、查閱資料,我們下節(jié)課再來一起學習。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說出霉菌和蘑菇的營養(yǎng)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
3、學會用放大鏡觀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觀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養(yǎng)殖的過程和方法。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
2、觀察能力的訓練。
難點:真菌生殖方式的特點。
三、課前準備
教師:用橘皮、饅頭、面包片來培養(yǎng)青霉和曲霉,為每個小組提供長有長霉的面包和長有長霉的水果;制作有關青霉、曲霉和蘑菇結構的`CAI課件。指導學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擬孢子的傳播。
學生:復習七年級上冊有關單細胞生物的內容中酵母菌的結構;查閱有關真菌的知識;制作孢子印。
四、課時分配
一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三節(jié)真菌觀看課件,生機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從生物圈的角度來認識真菌作用。播放CAI課件,關重展現(xiàn)各種各樣的真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啟發(fā)學生思維,導入本節(jié)課的地內容。
各種各樣的真菌學生根據(jù)觀看的課件內容,并觀察實物標本,結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見識以及自大搜集的資料,相互交流自己對真菌的了解。提供實物標本及自己搜集的資料,參與學生討論,及時評價和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和課本外獲取信息的能力。
觀察與思考用放大鏡觀察培養(yǎng)皿中養(yǎng)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們的形態(tài)和顏色。觀察新鮮蘑菇的形態(tài)。討論:1、青霉和曲霉在形態(tài)和顏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點?2、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了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們的營養(yǎng)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提供長有長霉的面包和長有長霉的水果。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同時讓學生觀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結構圖,了解分們的形態(tài)結構。
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學生回憶,結合新知識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出示酵母菌的插圖,與學生共同了解有關酵母菌的知識。
真菌的繁殖觀察自己在課前制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進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態(tài)及作用,從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在課前指導學生制作新鮮蘑菇的孢子印、指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真菌是通過什么來繁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才能發(fā)育成新個體?了解真拉塔基亞的繁殖特點有什么意義呢?
通過模擬實驗體驗孢子的傳播過程。完成課堂練習,鞏固本章所學知識,了解一些食用菌養(yǎng)殖的過程和方法。帶領學生做模擬實驗"孢子的傳播過程"。與學生共同分析歸納總結真菌的繁殖方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2、說出花的結構與果實發(fā)育的關系;
3、舉例說出果實或種子與傳播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表達交流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2、說出花和果實的發(fā)育關系
難點: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我們在初一上學期曾經(jīng)學習過花的結構,首先我們一起來回憶下一朵花包括哪些結構?
。ɑū、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問:在花的這些結構當中什么是主要結構?
述: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結構。
問:大家還記不記得在雄蕊的花藥里含有什么物質?
述:在植物開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會散落出來,落在雌蕊的柱頭上,這個過程被稱為傳粉。
問:傳粉有哪兩種方式?
1、什么叫自花傳粉:小麥、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異花傳粉:油花、向日葵、蘋果 (CAI展示)
補充:花粉的傳播也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你知道有哪些途徑呢?
蟲媒:蘋果花;
風媒:玉米花
師生回憶子房的結構,結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發(fā)育過程示意圖
講述:當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受到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花粉開始萌發(fā)長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內有兩枚精子;ǚ勐涞街^上便開始了受精過程,要了解受精過程,我們先來了解子房的結構。
述:花粉管過以穿過柱頭、花柱,到達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內)
述:接下來的步驟就是通過精卵細胞的結構完全受精,這一重要過程發(fā)生在子房中,我們再來詳細了解一下子房的結構。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極核:卵細胞(靠近珠孔)
述:綠色開花植物的受精過程被稱為雙受精,為什么這么說?我們一起通過圖片來了解。(動畫:雙受精)
述:當花粉管從珠孔進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釋放出來,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與極核結合形成受精極核,完成雙受精過程。
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受精卵(受精)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雙受精
述:由于完成了精卵細胞的結合,所以這種生殖方式也被稱為有性生殖,請大家在書上勾劃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述:觀在我們再通過一個動畫來回顧一下植物有性生殖及個體以育的過程(動畫)
果實和種子形成述:在完成了雙受精作用之后,花的各部分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述:我們曾經(jīng)講過,果實有哪兩部分組成
問:果皮和種子又分別由子房的哪兩個結構發(fā)育而成呢?
問:種子又由哪些部分組成?
問:它們又分別由子房的什么結構以育而來?(CAI展示 )
問:我們經(jīng)常在生活中會發(fā)現(xiàn)桃子、李子這些植物的果實只含有一粒種子,而像西瓜、碗豆等植物的果實中含有多粒種子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果實和種子的傳播述:當果實和種子形成后,植物體要盡可能將它們傳播出來(果實中有種子),這樣才能夠擴大自身生活范圍。你們所知道的植物傳播果實或種子的方法有哪些?
播放影片,展示種子的傳播方法。
課堂小結:(略)
習題鞏固(CAI及教材)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8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說明什么是伴性遺傳;
2、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倌行远嘤谂;
、诮徊孢z傳;
、垡话銥楦舸z傳;
3、舉例說出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4、舉例說出性別有關的幾種遺傳病及特點:
伴X隱性、顯性遺傳病及其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閱讀課本,劃出知識點。掌握基礎知識,紅筆標出重、難點以及疑點。
2、小組或者組間進行討論、交流。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探究合作的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重點、難點分析】
學習重點:
1、XY型性別決定方式;
2、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遺傳的規(guī)律。
學習難點:
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遺傳的規(guī)律。
【使用說明】:
本節(jié)的重點是伴性遺傳的特點。學習時應結合實際問題,從事例入手,找出基因在性染色體上,隨性染色體遺傳的特點,將這些特點遷移到不同的事例中去解決問題。
【知識鏈接】:
與基因在常染色體的遺傳進行對比。聯(lián)系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并應用到實際中去。
【自主學習】
一、基本概念:
性別決定:
常染色體:
性染色體:
二、人體細胞內的染色體:
常染色體:有對,與性別決定無關。
性染色體:有對,男性為,女性為,是決定性別的染色體。
三、性別決定的方式:
1、XY型:
、傩坌裕撼H旧w+;雌性:常染色體+。如:人的紅綠色盲。
2、ZW型:
①雄性:常染色體+;雌性:常染色體+。如:雞的性別。
3、色盲由隱形致病基因控制,該基因只位于上,在上沒有。
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的特點: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具遺傳現(xiàn)象。即致病基因由男性患者通過他的女兒傳給他的,女性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如病。
4、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一種伴X性遺傳,女性患者的基因型為XDXD和XDXd,男性患者的基因型為XDY。
特點: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具有。男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
5、Y染色體上遺傳病的特點是:患者全部是;致病基因父傳,子傳孫。如:外耳道多毛癥。
【合作探究】
1、什么是伴性遺傳?
2、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用遺傳圖解表示以下幾種情況)
、派X正常女性純合子與紅綠色盲男子結婚,他們的后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xiàn)型如何?
⑵女性色盲基因攜帶者與正常男子結婚,他們的后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xiàn)型如何?
、桥陨せ驍y帶者和男性色盲患者結婚,他們的后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xiàn)型如何?
、壬づ院驼D凶咏Y婚,他們的后代兒子和女兒的表現(xiàn)型如何?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9
注入量筒,輕輕搖動幾次
3.靜置觀察(為什么要加檸檬酸鈉?檸檬酸鈉是一種抗凝劑,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觀察:1、血液是否分層?分幾層?2.各層的顏色怎樣?大致比例如何?
明的液體,約占血液總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紅色,不透明,約占血液總量的45%,兩者之間還有薄薄一層物質,呈白色。
實驗二顯微鏡下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方法步驟:
1、.用低倍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找到物象
2、轉動轉換器,把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3、用細準焦螺旋調準焦距,直到物鏡清晰為止
觀察與思考:
1.看到幾種類型細胞?(移動裝片找)
2.最多的是哪種細胞?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
3.最大的是哪種細胞?有無細胞核?
4.最小的是哪種?
反饋觀察結果:
學生回答實驗現(xiàn)象:血涂片里三種血細胞:紅細胞:量最多,呈紅色,圓餅狀,無細胞核;白細胞:最大,有細胞核;血小板:最小,無細胞核
小結:由觀察血液的組成和血涂片得知:血液由淡黃色液體部分叫血漿和三種有細胞結構的部分——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構成(板書)
2、三種血細胞的功能
。1)探索紅細胞的功能:
、俳榻B紅細胞呈現(xiàn)紅色的原因:紅細胞里有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叫做血紅蛋白,所以紅細胞呈紅色。
、谘t蛋白有什么特性?紅細胞有什么功能?
觀察演示實驗總結血紅蛋白的特性。
演示實驗:取一只試管加有抗凝劑的血液,待血細胞沉淀后,倒去上層的血漿和部分血細胞,觀察留在試管內的紅細胞呈暗紅色。然后將試管傾斜放置,十分鐘后讓學生觀察:觀察內容:斜面的紅細胞與試管底部紅細胞的顏色是否一樣?
思考:血紅蛋白有什么特性?(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斜面的紅細胞呈鮮紅色,試管底部的紅細胞呈暗紅色。)
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此現(xiàn)象說明血紅蛋白與氧結合或分離的條件與氧多少有關。斜面上的紅細胞暴露在空氣中,周圍氧較多,即血紅蛋白與氧結合,形成鮮紅的氧合血紅蛋白,而底部的紅細胞接觸的空氣少,血紅蛋白尚未與氧結合,仍呈暗紅色。
得出結論:血紅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氣濃度低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氧氣濃度高的'地方容易與氧分離。
根據(jù)血紅蛋白的特性,總結紅細胞有什么功能?(生:運輸氧氣的功能。)
教師指出:紅細胞除了運輸氧氣以外,還運輸部分的二氧化碳。
。ǎ玻┨剿靼准毎墓δ
。斏眢w某一部分被細菌感染時,白細胞是如何到達感染處?傷口化膿時流出的膿液分別含有哪些成分?(學生回答:白細胞可做變形運動,穿過血管壁,到達感染處,去吞噬病菌。傷口流出的膿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細胞。(
總結白細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御和保護作用。
指出:白細胞計數(shù)是臨床化驗的重要項目。因為人體受病菌感染時,血中的白細胞總數(shù)高于正常,感染處也聚集大量的白細胞。
(3)血小板的功能
生活現(xiàn)象:當不小心,把皮膚劃破時,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問題:為什么皮膚出血后回自然止血?(當血管受傷而流血時,血小板會在出血的傷口處聚集成團,并經(jīng)傷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釋放出一種物質——凝集素,使纖維蛋白原轉為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是可溶的,纖維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織成網(wǎng),把血細胞網(wǎng)羅在內,形成血塊而凝固。在血塊之外,所遺留的澄清的液
體,即是血清。)
由此,同學們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結論:血小板有止血和促進凝血的作用。)教師講述: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膚劃破流血后不久就會自然止血,但有一種遺傳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難破裂,不能釋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質——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損傷,無法止血而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說某某有點貧血,貧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血液里紅細胞的數(shù)量過少(正常范圍:男子平均500萬個/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萬個/立方毫米),或者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含量過少(正常范圍:男子為12—15克/100毫升,女子為10.5—13.5/100毫升)都叫貧血。
貧血患者由于血液運輸氧的能力低,影響體內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因而常常表現(xiàn)出精神不振、疲勞、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這時候應該找醫(yī)生診斷和治療。一般的貧血患者,應該多吃一些含蛋白質和鐵質豐富的食物。
4、血量與輸血
可見血液對人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人體到底有多少血?碰到意外事故失血過多怎么辦?
。1)血量
提問:你們知道自己體內有多少血?
一個成年人的血量約為體重的7~8%,(板書)那么,請計算一下,一個體重為60公斤的人他的血為多少?平均為多少?(學生計算后并回答:4.2~4.8千克,平均為4.5千克)。(教師舉起3個1.5升可樂瓶里裝的3瓶的紅墨水說:就是這么多的血。)
人體內的血量只有維持相對的穩(wěn)定,才能保證人體的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過體內血量的30%,就會有生命危險。(讓學生計算一下體內血量的30%是多少毫升的血?)
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一個人一次失血不超過體內血量的10%,(讓學生計算大約是多少毫升?400毫升),所喪失的血漿成分和血細胞還能在一定的時期內相繼得到補充而恢復正常,一般喪失的水分、無機鹽在2小時內可恢復正常,血漿蛋白濃度一天左右恢復正常,紅細胞則在一個月內恢復正常。因此,一個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過體內血量的10%,是不會影響健康的。
問:你們知道我國的義務獻血每次是多少毫升?(200毫升)
人一次就獻200毫升血,對自己來說沒有什么損害,但對那些病危躺在醫(yī)院急需輸血搶救的人來說,卻是救人一命。因此,每一個健康的公民都應積極參加義務獻血。(獻血的條件:獻血者須是無傳染病史、無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
但同學們目前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不提倡義務獻血,當你們到了18歲后,對于每一次獻血應該踴躍報名參加。
(2)、輸血(板書)
一個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時候,必須通過輸血進行搶救,使病人補充血量。但輸血前一定要檢查獻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輸血時,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輸血后紅細胞會凝集成團,阻礙血液循環(huán),而給受血者帶來嚴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輸血的原則是:應該輸同型血。(板書)L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還有其他血型系統(tǒng)。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輸血前應該進行交叉配血實驗,即受血者的血與供血者的血液相實驗,是否出現(xiàn)凝血現(xiàn)象。
三、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同學們已掌握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同時還對輸血的意義有了深刻的了解。
四、板書設計:
血液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0
講課人:
課題:們
課時:
教學目標:
有關生物學方面的信息,教師應按照課標內在的要求,通過教學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及初步了解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和社會的習慣。
設計思路:
一、本節(jié)課是實驗課程的第一課,其重點是通過教學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由于假期進行過輔導,他們對校園環(huán)境也較熟悉了,為此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及學校的具體情況,開發(fā)學校的“問題資源”展開教學;诒竟(jié)課的問題較多,所以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后根據(jù)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并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后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匯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應制定相應的課堂規(guī)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方案。如使用檔案夾,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fā)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課堂規(guī)則和每節(jié)課對學生的表現(xiàn)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讓學生明白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及進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二:教學流程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盡量體現(xiàn)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系。
2.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yǎng)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為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
4.分組,選定小組長。(組織教學:制定課堂紀律規(guī)則及評價條例。)每節(jié)課應對學生的表現(xiàn)作出評價,這對組織教學很重要。
5.(問題資源)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fā),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并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1)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3)提示學校的花草樹木發(fā)現(xiàn)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么?(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學習生物知識后解答,并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xiàn)象。)
(4)學校的溝渠問題,污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么途徑最好?
。5)伙房周圍樹干與其它區(qū)域樹干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6)校園內麻雀數(shù)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么?
(7)為什么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桿》的措施?
(8)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chǎn),說明什么問題?
。9)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6.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提高文學修養(yǎng)。討論:生活離得開生物嗎?
7.教師啟發(fā),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wǎng)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于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最后教師補充)
8.結束語: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xiàn)代公民,是否應該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9.對本節(jié)課同學們的表現(xiàn)作評價。
因為本節(jié)課是第一節(jié)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后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fā)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后的教學。為此本節(jié)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為著80%,能力目標(體現(xiàn)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占15%,知識目標占5%。
10.效果反饋:本節(jié)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占三分之二以上。為了更了解學生,下課布置作業(yè):寫一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本節(jié)課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主動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課題:第一章認識生物第一節(jié)生物的特征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qū)別。
、趯W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叟囵B(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難點和重點
重點:
、賹W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谠鰪姛釔鄞笞匀,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①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或準備實物、圖片。
、诮處煖蕚渑c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生:
、賹W生觀察生活環(huán)境,區(qū)分生物與非生物。
、趯W生準備生物標本。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1
一。 教學目標
通過此實驗,加深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們的實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課時安排:1——2課時
三。教學準備
一些驗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裝置、材料、錄像、課件等。
四;顒又笇
1、 教師事先向學生講清楚教材中的關于這兩個實驗的裝置、原理和實驗過程。
2、 教師可用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經(jīng)典實驗開拓學生思路,引導他們思考。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一些學校、市區(qū)圖書館的參考資料,以及告訴學生上百度、Google等網(wǎng)站去搜索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網(wǎng)址可直接告訴學生)。
3、 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共同探討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驗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產(chǎn)生氧氣(如果教學需要,教師可先與某些學生在課下做一下探討)。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實驗材料的不同(如可用衛(wèi)生香代替火柴,用%的碳酸氫鈉溶液代替清水)、實驗裝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書上驗證釋放氧氣的裝置)。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配合錄像、課件、學生或教師的演示實驗。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講,這個實驗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多鼓勵學生。對于學生的一點點創(chuàng)新,都應給予鼓勵。
五。 評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無疑是重點和難點,這個實驗做得好可以幫助學生牢固掌握這部分知識,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但由于這個實驗較難,教師要注意在課前給予學生較多的引導和幫助,并請他們在課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六。 備注
1、 現(xiàn)在錄像器材便宜,攝像技術簡單,教師可根據(jù)教學需要制作適合自己的錄像帶(統(tǒng)一配置的錄像帶有時不一定能滿足自己的教學需要)。教師在播放錄像時,要注意暫停鍵等功能鍵的使用。因為一氣兒將錄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時候,邊放邊結合錄像講解效果比較好。
2、 教師可自己或請專業(yè)人員制作能滿足自己教學需要的課件,也可從百度等搜索網(wǎng)站尋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課件做參考。
3、 通過搜索網(wǎng)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如:有的學生如果想利用儀器檢測空氣中二氧化碳、氧氣的濃度變化的話,可告訴學生直接用“空氣中二氧化碳檢測儀”、“空氣中氧氣濃度檢測儀”等字樣在百度等搜索網(wǎng)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時要提醒學生文明上網(wǎng)。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2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對動物作用進行概括,正與前兩冊教材突出人與生物圈的思路一脈相承。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間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并為第六單元中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奠定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對于加深學生對生物圈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的認識具有中重要意義;谝陨戏治,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tài)平衡,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
2能力目標:辯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利害關系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使自己逐步樹立生態(tài)學觀點,樹立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學生愛護動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建立:
1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tài)平衡、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動物情感是重點。3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系是難點。
四、教學方法
1本節(jié)課貫穿資料分析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fā)式談話發(fā),啟迪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guī)律,利用多媒體的現(xiàn)代教育手段,以圖片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認知活動,逐漸認識到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突破難點。生態(tài)平衡和物質循環(huán)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復習七年級上冊教材中有關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等知識的基礎上,聯(lián)系資料分析,使學生理解動物在吃與被吃的關系中,生物體內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從一種生物流向另一種生物,有利于理解物質循環(huán)的概念。
五、學習方法
通過資料分析、討論去發(fā)現(xiàn)知識,逐步培養(yǎng)自助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體會同學見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事也提高了分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六、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激活思維
通過展示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每個“福娃”所代表的動物,由此引出新課。
2自主體驗,合作探究
(1)通過展示幾組日常所見的動物行為以及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得出動物可以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與此同時,深入了解動物過多或過少都是不利的。
。2)讓學生閱讀資料,引導學生從食物鏈和事物往的角度思考,來認識某種動物數(shù)量的消長對其他動物的影響。分組討論,每組可以有選擇性的回答問題,創(chuàng)設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在這種分為下,學生的思維是發(fā)散性的,充滿靈性的.,很容易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從而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系。通過以上活動的開展,結合舊知識的鋪墊,學生對難點即動物在維持生態(tài)平衡中的作用的突出也就順理成章。
。3)復習七年級上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內容,通過生產(chǎn)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形成循環(huán)的圖片展示物質循環(huán)。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進入深層次的理解。
3引領知識,知情統(tǒng)一
動物在自然界中除了我們以上講的作用外,你還知道那些?小組以比賽方式進行,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從而延伸出我們愛護動物、保護動物。
4總結提升,畫龍點睛
本節(jié)課通過對動物界中動物作用的分析,不難看出,生物圈是一個同意的補課分割的相互影響和制約的整體。對于生物圈的保護,人人有責。
5練習
6布置作業(yè):結合實際,辦一份保護動物的手抄報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第一節(jié)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二、維持生態(tài)平衡
三、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1、能描述動物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征。知道分工合作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知道螞蟻的分工協(xié)作。認同群體的力量大于個體的力量,群體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生物與環(huán)境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4、樹立拒絕殘害生命的現(xiàn)象發(fā)生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動物群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延續(xù)的意義。
2、生物與環(huán)境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教學難點
1、社會行為形成的本質和意義。
2、動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方式。
教學方法:討論法、啟發(fā)式講述法、談話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含小結與作業(yè)布置,見教案內頁)
教學反思:
動物的群體生活及社會行為離不開信息交流,動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對于這些問題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很容易處于機械的記憶狀態(tài)。
本節(jié)課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培養(yǎng)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扎實,難以忘懷。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不但對生物學知識掌握較好,創(chuàng)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探究氣味是螞蟻的通訊方式之一時,學生認為書中用紙片搭一條通道,在移動紙片的過程中,螞蟻很容易受到驚擾,影響螞蟻的'行為,不容易觀察,因此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設計出比教材的實驗更簡便易行、效果更明顯的實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情況,很多同學則觀察不到,教師要給予指導和說明。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1、闡明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
2、分析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
難點: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關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與自學指導
課前準備:教
師課前準備好腐爛的梨、菜葉,地衣。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拿出準備好的腐爛的梨、菜葉問道:同學們知道是什么讓我手上的梨和菜葉壞掉的嗎?學生猜測:是細菌和真菌。
引出新課:《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出示學習目標目標
1、理解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huán)
2、理解引起動植物和人類患病
3、理解與動植物共生
三、自學指導
用約5分鐘時間,閱讀教材79—82頁,并思考以下問題:
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
2、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四、討論交流
1.枯草桿菌使梨和香蕉腐爛,它與水果有怎樣的關系?
2.細菌和真菌是怎樣生活的?
經(jīng)學生觀察思考,討論交流后得出結論:
1.桿菌以水果為營養(yǎng)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機物獲得物質和能量,導致水果的腐爛。
2.細菌和真菌是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來進行腐生生活的。
五、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得利的一面,它們在自然界中都有哪些作用?
學生鞏固回答:作為生產(chǎn)者參與物質循環(huán)、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與動植物共生。
提出思考題:
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會落葉,對落葉的處理方式有三種:焚燒、填湖、掩埋。請分析,你會選擇哪種處理方式,簡要說明理由。
六、課堂練習
課后練習
七、布置作業(yè)
本課時練習冊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舉例說明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肋及其原因。
2.說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方面
運用類比遷移等方法,認識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1.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2.認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2.教學難點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章需要掌握的相關知識點難度不大,教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學生也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直接經(jīng)驗,因此,本章主要是讓學生從情感上認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及價值,并從具體行動上體現(xiàn)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因此,本章教學時,通過呈現(xiàn)大量的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事實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事實,讓學生充分感知、體驗、歸納和概括,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得㈩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護生物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做到人與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和諧共處,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盡自己的一份努力。
四、教學準備
收集關于江豚的圖片、視頻和相關新聞;收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各種案例;收集關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益廣告視頻。
五、教學過程
教學
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創(chuàng)設情境導人新課
(播放視頻:江豚)
[提問]
(1)認識這段視頻十的動物嗎?
(2)看到這段視頻,你有什么感覺,播放洞庭湖連續(xù)發(fā)現(xiàn)江豚死亡事件組圖。講述洞庭湖連續(xù)發(fā)現(xiàn)江豚死亡事件。
[提問]
看子這段新聞,你又有什么感覺?觀看并辨認。
[回答]
(1)江豚。
(2)愉快、興奮。
[回答]
惋惜、難過。
通過兩段對比鮮明的材料,讓學生體驗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激發(fā)學業(yè)保護業(yè)物多樣性的愿望。
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提問]
(1)你們覺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
(2)如果這樣的事件持續(xù)下去,會有什么后果?
[小結]
其實,不僅是扛豚,從教材中所提供的很多材料我們可以看出,許多生物都面臨著滅絕的可能,這使生物的多樣性面臨著嚴重的威肋。
[追問]
你還知道哪些關于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的案例?
補充案例:近年來火絕的動物及滅絕時間。
[提問]
你們覺得哪些原因導致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
[小結]
人類的活動加速了物種滅絕的速度,使生物的多樣性受到了嚴重威脅。
[回答]
(1)這些江豚可能是因為饑餓、中毒、受傷、生病等原因而死亡。
(2)江豚可能會像白鰭豚那樣走向滅絕。
閱讀教材110—111頁內容。
學生交流。
[小結]
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的威脅,如果不加以保護,很多物種會從地球上永久性地消失。而且近年來,物種消失的速度在加快。
[詞論、交流并回答]
人類的捕殺;過度利用和開發(fā);棲息地的破壞;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等等。
以教師提供的江豚的案例為點,以教材提供的和學生所了解的豐富素材為面,強化學生對于的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的威脅的認識。
引導學生分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
[提問]
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保護江豚呢?
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鼓勵性的評價,并進行陳述、修正、補充和歸納。
[案例]
我國保護大熊貓的主要措施:建立臥龍、工朗、麻咪澤等自然保護區(qū)、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提問]
你還知道哪些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比較成功的案例。
[追問]
(1)在保護大熊貓和同學們所提到的這些案例中,你覺得能取得成功的關鍵在哪里?
(2)那么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3)以江脈的保護為例,分析一下,要保護江豚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叫能面臨什么樣的闡難?
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梳理、引導。
[追問]
人與生物圈其他上物能在共有的環(huán)境中和諧共處嗎?請舉例說明你的觀點。
[案例]
安徽銅陵江豚自然保護區(qū),人與江豚的和諧共處。
[過渡]
通過交流,我們可以看到,人和環(huán)境中的其他生物是可以和諧共處的'。當然,這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努力。
[提問]
作為生物圈中的一員,你能為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環(huán)境做些什么?
對學生的觀點做鼓勵性評價,并以板書的形式進行歸納、提煉。
閱讀教材113~114頁資料,討論、交流。
[回答]
通過就地保護、遷地保護、法制教育管理、建立種質庫等措施,可以對江豚等瀕危生物進行有效的保護。
學生討論、交流。
[交流回答]
(1)關鍵在于保護了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
(2)保護生物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
(3)人類生活、生產(chǎn)等活動與環(huán)境保護的矛盾。
[小結]
保護生物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的困難來源于我們自身。因為我們的活動,很可能擠占或破壞其他生物的上存環(huán)境。由于人類的生活也要依賴于環(huán)境。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是做到人與生物圈具他生物在共有的環(huán)境中和諧共處。
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舉例證明。
學生交流。
[回答]
不購買、食用珍稀動物及具制品;購物時選擇環(huán)保袋;用餐時不浪費食物;做好廢棄的作業(yè)本、草稿紙等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傳工作;等等。
以江豚的保護問題,引導學業(yè)交流、歸納動物保護的主要措施。
分析保護大熊貓和其他生物的案例,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源頭在于保護生物的棲息環(huán)境。
通過進一步的追問引發(fā)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保護牛物棲息的環(huán)境,并不意味著人類的退出,而是人類要力爭與其他生物在共有的環(huán)境中和諧共處。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從小事做起,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盡自己的一份力。
課堂總結
[播放視頻]
兩組公益廣告:保護江豚的公益廣告、姚明保擴鯊魚的公益廣告等。
請學生談感受。
[結語]
很高興同學們能想到采取很多力所能及的措施來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真心希望同學能把今天所學、所想轉化為實際行動,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盡自己的一份力。其實,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也是保護我們自己。
學生觀看、感悟;
通過兩組公益廣告。進一步升華學業(yè)的情感,激發(fā)學生保護牛物多樣性的熱情。
六、板書設計
第三章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案06-08
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案11-15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5-16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02-21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1-18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合集)05-17
(薦)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案06-08
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案(精選24篇)06-05
八年級生物上冊《動物的行為》教案10-10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