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3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
教學內容課本第31、32頁
教學目標
1、探索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初步學會兩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借助學具,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試商的基礎上,運用知識遷移進一步學習兩位數除多位數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在理解并掌握用兩位數除商是兩位數的除法算理和算法的基礎上,學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方法:先除被除數的前兩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到哪一位的上面。
教學難點運用除法的基本方法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小黑板,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列豎式計算:
132÷31=
。1)學生計算
。2)核對計算結果
132÷31=4……8
(2)132÷11怎樣計算?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嘗試解決,你們可以選擇桌上的小棒代替鉛筆分一分,算一算,寫出橫式表示分的過程,也可以選擇自己嘗試列豎式計算。)
教師給出思考提示:
思考提示:(橫式)
、 132根小棒,你準備拿幾捆幾根?
②準備怎么分?
思考提示:(豎式)
、俪龜凳莾晌粩,先用除數試除被除數的前幾位?
、谏痰牡谝晃皇菐,應寫在哪一位上面?為什么?
③商是多少?
。▽W生試做時,老師巡視,個別指導,了解情況。)
。劢o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選擇、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同時也培養(yǎng)了小組合作的能力]
。3)學生匯報:
(橫式)(讓學生實物投影演示)
132根,我們拿13捆2根小棒,把132支鉛筆平均分成11份,第一步,先拿出11捆,每人一捆,也就是10支,算式是110÷11=10
第二步,分掉了110支,還剩22支,再繼續(xù)分,將剩下的22支平均分成11份,每人分到2支,算式是22÷11=2
10+2=12,也就是(所以)132÷11=12。
答:每個隊員能分到12支。
。ㄘQ式)132÷11=12
核對計算過程并敘述計算過程:
先用11去除被除數的前兩位13,13里面有1個11,商的十位上寫1,1×11=11,13-11=2,再把個位上的2落下來,22除以11,商的個位上寫2,2×11=22,正好分完。答:每個隊員能分到12支。
注意提問:①在豎式中,②橫式與豎式的比較,理解豎式計算過程。
。弁ㄟ^學生的匯報和交流,加深對除法豎式算理的理解,學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除數是兩位數,先除被除數的前兩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傾聽伙伴見解的好習慣。]
2、比較“132÷11”與“132÷31”的.區(qū)別?
(商是兩位數,因為被除數的前兩位夠除,所以商的最高位寫在十位上。)
小結: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要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數的前兩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后余下的數必須比除數小。
。弁瑯邮莾晌粩党粩档某ㄋ闶剑ㄟ^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掌握“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
3、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兩位數除多位數。(出示課題)
三、練習:
1、試一試:
300÷20 300÷25 300÷12 300÷37
。1)不計算,先說說商是幾位數?為什么?
。2)計算
(3)核對答案
。4)比較這4題的區(qū)別:
小結:我們可以比較除數與被除數的前兩位的大小來確定商是幾位數,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
。弁ㄟ^前3小題新知識的模仿練習與第4小題的練習比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
2、改錯:
小結:在計算時,要注意除到被除數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也可用在計算前先確定一下商的最高位與商的位數的方法來檢驗。
3、豎式計算,并驗算
528÷22 514÷24 600÷25
。1)豎式計算,并驗算
。2)核對計算結果
。◤土曭炈惴椒ǎ罕怀龜=除數×商+余數)
小結:除數是兩位數,先除被除數的前兩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
4、學生嘗試:3648÷27=
1)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商是幾位數?
2)列豎式計算
[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三位數的運算法則后,嘗試解決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計算。]
檢測練習:528÷22 528÷62列豎式計算并說說相同點和不同點?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2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4頁例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感受集合思想,掌握填寫集合圈的方法。
2、會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集合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會讀取集合圈中的信息,理解“重復部分”。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1、導入:課間,同學們都喜歡什么樣的運動?看,三(1)班選拔了一部分喜歡運動的同學參加學校的運動會(出示例1),那么我們能算出參加這兩項比賽共有多少人嗎?
2、猜一猜:你認為有多少人?(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3、同學們猜出了多少種結果,那么到底誰猜得對?
。1)有人數了數跳繩9人,踢毽8人,共有17人,你同意嗎?說說你的想法。
。2)有人說參加比賽的人數沒有17人,你同意嗎?說說你的想法。(沒有17人,是因為有人重復報了兩項比賽。)
4、那到底有多少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怎樣表示能清楚地看出來呢?(引導:把重復的人連線或打記號等。)
可在表格上直接連線,能最清楚地看出有3人重復報了。
5、為了更清楚地讓我們看出哪些人只報了一項,哪些人兩項都報了,你有什么好辦法?(適當引出畫集合圖的方法。出示課題:集合)
6、你能把人名填到集合圖中嗎?
。1)小組協作完成。
(2)把人名不要了,換了人數你會填嗎?(獨立完成)
。3)觀察集合圈圖,要算出參加比賽的總人數怎樣列式?為什么?(小組交流討論,全班反饋)
(4)反饋:9+8-3=14(人)
、僬f算理。
、谶m當追問:為什么要減3?
7、回顧算理,整理思路:通過對例1的分析解答,有什么要與同學們交流的?關鍵要注意什么?(減去重復的)
8、鞏固練習。
(1)教材第105頁做一做第1題。
、侏毩⑻顚。
、谥攸c觀察重復處。
。2)做一做第2題。
①獨立填寫。
、诜答佀悸。
二、拓展深化,鞏固提高
1、練習二十三第1題。
。1)統計出共有多少種水果。
。2)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
2、練習二十三第2題。
(1)如何把兩項都會的很清楚地看出來(連線),填在什么地方?
。2)解答問題。
(3)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你會解答提出的`問題嗎?)
3、練習二十三第3題。
。1)嘗試完成。
。2)組內交流。
(3)教師適當點撥。
(4)全班交流。
4、練習二十三第4題。
(1)適當點撥如何根據所提問題,從三組條件信息中選取合適的信息畫集合圈。
。2)然后根據問題嘗試解答。
。3)反饋交流。
5、練習二十三第5、6題。
。1)注意提示學生根據數形對應性填寫。
。2)嘗試完成后可交流討論。
。3)反饋,注意算理要清楚。
三、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本課通過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研究,滲透集合思想。在開課時創(chuàng)設情境,制造矛盾,碰撞擦出火花。通過統計、連線引入到集合圈的出現,突顯有層次的教學;通過觀察、討論交流發(fā)現解題方法;狻爸貜筒糠帧比绾卫斫獾碾y點,體現有價值的研究和學習。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3
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探索兩個分數相加等于1和相應的減法的過程。
2、會計算兩個分數相加等于1和相應的減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生談話引入本課。
二、新授:
1、填符號、寫算式。師出示小黑板,呈現(1)組圖,先分別用數表示兩個圖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適符號的要求,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如:兩個圖形一樣大,兩個1/2合起來等于1。接著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寫出加法算式。接著鼓勵學生:你能寫出一個減法算式嗎?在學生交流寫出的減法算式時,重點了解學生是怎樣想的。
3、(2)組圖可仿照上面進行。
三、看圖列式計算:
1、讓學生獨立觀察圖,說一說圖表示的意思。
2、鼓勵學生寫出加法算式,并計算。交流時,讓學生說一說計算的思路。
3、看圖寫減法算式,仿照上述過程進行。
教材只呈現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學時,還應啟發(fā)學生寫出1-2/3=1/3。
四、練一練:
第一、二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題,先鼓勵每個學生都講一講圖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問題,再根據問題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五、:說說本節(jié)的收獲及教法、學法。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2、通過探究活動,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教學重難點
一位小數的加法、減法計算。進行加法、退位減法。小數點對齊。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體圖。(用幻燈投影或掛圖)
請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獲取了哪些信息?(學生到商店里買學習用具。從圖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單價:鉛筆盒6.8元,書包25.8元,練習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筆刀0.8元,鉛筆0.6元,水筆 1.2元)。
二、經歷探究,獲取新知
1、教師:同學們已經學過了整數的`加、減法,也學會了簡單的分數加、減法,現在,我們又認識了小數,請猜一猜,我們也應該學習小數的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2、教學例3
1個卷筆刀和1枝鉛筆,一共多少錢?
(1)卷筆刀多少錢?鉛筆多少錢?
要計算一共多少錢?必須用什么方法計算?(加法)
(2)你們認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讓學生探究方法,嘗試計算。
學生經過討論、交流,一般會出現兩種計算方法(一種是化角為單位計算;另一種是以元為單位,直接用小數計算)。
學生匯報計算結果后,教師引導全體學生一起探究用小數直接計算的方法。
(3)要點分析。
①驗證答案:1.4元=1元4角,結果正確
、谟^察算式:
特征1:小數點對齊。(相當于整數加法的數位對齊)
這里不僅要求二個加數的小數點對齊,而且要強調和小數點要和加數的小數點對齊。
特征2:計算過程,方法與整數加法相同。
3、教學例4.
(1)提出問題:一個卷筆刀比一枝鉛筆貴多少錢?
(2)探究計算,引導用小數直接計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結果正確
(3)出示例4
一枝水筆比一枝鉛筆貴多少錢?
、僖髮W生用小數直接計算。
②嘗試計算,匯報結果。(展示演示板)
1.2-0.6=0.6元
、壅f一說計算要點。
兩點:一是小數點對齊;二是減法退位,方法于整數減法退位是一樣的。
4、課堂小結
(1)教師說明直接用小數計算的簡便情況,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認識掌握小數計算的重要性。
(2)學生說明小數計算要點。
三、課堂活動
1、課本第96頁的“做一做”
第(1)題是小數加法。學生獨立完成。
第(2)題既有小數加法知識,又有小數大小比較知識。
第(3)題,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引導學生提簡單的加、減法計算問題,并進行計算。
2、補充問題。
圖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紅給售貨員多少錢,可能,買了什么商品?
啟發(fā):找出購買商品的錢數尾數有4角的。
四、課堂作業(yè)
練習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題。
五、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5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73~74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能比較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和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經歷比較分數大小的過程,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方法獲得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
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重點難點
重點:分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
難點:會比較簡單分數的大小。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練習卡三張、小棒若干。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媽媽把一張餅的1/3給了表弟,1/4給了小麗,兩個人分得的餅一樣多嗎?這里就有一個分數大小比較的問題。
1.整數比大小。
談話:三(1﹚班男生有26人,女生有24人。26和24誰大呢?
﹙指名學生回答﹚這是兩個整數的比大小。
2.小數比大小。
師:我手里的這支鋼筆是8.5元,誰能說出一個小數和8.5比大。
3.引出“分數可以比大小”。
整數能夠比較大小,小數能夠比較大小,你們說,分數能夠比較大小嗎?(能)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分數的比大小。(板書課題)
你們會比較分數的大小嗎?
設計意圖:數學發(fā)展有兩大動力,一是生產(生活),二是數學本身;數學課的“引入情境”,不僅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數學情境”。因此,通過“整數能夠比較大小,小數能夠比較大小,你們說,分數能夠比較大小嗎?”“你會比較分數的大小嗎?”充滿挑戰(zhàn)性的寥寥數語,直截了當地把課題帶出來,既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又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
二、建構模型,解釋應用。
﹙一﹚看圖比大小,建立“形象比較”的模式。
1.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大小。
師:(板書“3/4,1/4”)3/4和1/4誰大呢?讓學生猜測。
師: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看看大屏幕。(手勢指向大屏幕,演示課件時,提問:涂色部分是第一個正方形的……接著看,右邊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
師:通過涂色,(板貼圖﹚你們認為哪個分數大?為什么?
師:那3/4和1/4中間可以填什么符號?請你打開課本73頁,填一填。
師:你是怎么填的?(完成板書“3/4>1/4”)
這個式子會讀嗎?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師:這一組分數確實能比大小。
請同學們借助教材73頁的中間圖,比較一下1/6和2/6的大小,3/6和4/6的大小。
生:通過涂一涂的方式比較。
師:肯定。1/6<2/6;3/6>4/6。
2.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師:課件演示,出示1/2和1/4“。
師:1/2和1/4哪個大?猜一猜!(請學生個別答,記住猜錯的學生)
師:讓我們求助一下電腦老師,看看誰說得對。(演示課件,出示分數1/2和1/4對應的圖)
師:現在你們有什么新的想法嗎?有意識地請猜錯的學生先說,引導學生說出看圖比大小的方法。
設計意圖:兒童的思維通常是從形象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根據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這一特點,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圖形面積大,所對應的分數就大“,以此建立”形象比較“的模式,使所有學生都能”依托形象“正確比較分數的大小。
﹙二﹚理解分數,建立”意義比較“的模式。
1.第74頁”練一練“第1題。
﹙1﹚演示課件,出示”練一練“第1題,涂色部分閃爍。
﹙2﹚學生獨立做題,師巡視。
﹙3﹚指名學生匯報答案,引導學生說出比較理由。
2.第74頁”練一練“第3題。
﹙1﹚演示課件,閃爍3/8和7/8再出示格子圖,再閃爍1/4和1/8。
﹙2﹚再出示圓形。
﹙3﹚學生獨立做題,師巡視。
指名學生匯報答案,引導學生說出每個圖形各涂幾格和比較的理由。
3.探索比大小的兩個分數的特點,進行分類。
﹙1﹚演示課件,出現六組分數和對應的圖。
﹙2﹚這些分數有什么特點?大家討論一下。
﹙3﹚組織小組發(fā)言,歸納出比大小的兩個分數可以分為兩類:有分母相同的,還有分子都是1的。
﹙三﹚解釋應用。
演示課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歸類編排題。
組織學生做題,師巡視。
同桌交流比大小的方法和答案。
用開火車的方式進行全班反饋。
設計意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我們?yōu)閷W生提供了動手操作、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看一看“”涂一涂“,這不僅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是在”做數學“。學生在涂色活動中,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通過一定的實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既發(fā)掘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又使他們在親自感知事物的同時,發(fā)展思維,開發(fā)智力,愉快獲得知識和技能。
﹙四﹚發(fā)現竅門,建立”法則比大小“的模式。
師:我發(fā)現同學們都會先涂色再比大小。難道比大小只有這種方法嗎?別急……讓我們邊做題邊尋找答案。
演示課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的題。
師:這么多題,要比比誰最細心。要是你能直接比大小,也可以不涂顏色。
老師巡視時,注意看學生做題情況,如發(fā)現有部分學生不涂色進行比較。提出”不涂色怎么比大小?“,引導學生說出”分母相同時就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就大“和”分子相同時就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數小,分母小的分數大“。
請一個小組來匯報答案。
演示課件,出示兩個圓(沒有平均分﹚和分數1/2、1/8。
師:難度增加了,大家還有沒有信心?比一比,誰最快!
師:為什么你做得那么快?怎么比的?
設計意圖:“以發(fā)展學生思維為主線”的教學邏輯,把著眼點放在學生的“解題策略”與“思維水平”上,在橫向地先后解決三個層次的問題之后,再縱向地比較兩類問題的結果,讓學生得以形成歸納性思維,從而順利、自然而又不同程度地領悟了其中的規(guī)律。
﹙五﹚游戲:拿小棒。
演示課件,出示10根小棒。
師:老師拿了全部的3/10,老師拿了幾根?
師:你要拿得比我少,應該怎么拿?同桌兩人玩一玩。要說出拿出了全部的幾分之幾?
師:說一說,你們是怎么拿的?(演示課件)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們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運算律的意義,能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2、通過同桌合作整理知識框架,提高學習的系統性,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等自我復習能力及合作精神。
3、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激發(fā)學生成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
理清知識間的聯系,建構起知識網絡。
教學難點:
加強學生對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與運用,通過比較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的區(qū)別。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導入新課。
1、今天復習什么內容?(運算律)什么是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的一些規(guī)律)
2、出示習題幫助學生回顧各運算律。
口答:在□里填上合適的數,在○里填上運算符號。并說一說運用了什么運算律?
45+26=26+□,運用了(加法交換律)。
23×56=56○□,運用了(乘法交換律)。
122+(78+45)=(□+□)+45,運用了(加法結合律)。
7×25×4=7×(□×□),運用了(乘法結合律)。
45×67+45×33=(□+□)○45,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3、回憶各運算律內容及字母表達式。
提問:我們在四年級一共學習了這五個運算律。你學哪個運算律時覺得最輕松,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下這個運算律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運算律的字母表示式。
加法交換律:a+b = b+a
加法結合律:a+b+c = a+(b+c )
乘法交換律:a×b = b×a
乘法結合律:a×b× c = a×(b×c )
乘法分配律:a ×(b+c)= a×b+a × c
減法性質:a-b-c = a-(b+c )
除法性質:a ÷ b ÷ c = a ÷(b × c )
二、查漏補缺,強化知識點。
1、你覺得哪個運算律的知識學習起來最難?為什么?
2、舉例比較,啟發(fā)思考。
。1)出示題組:125×(80×8)125×(80+8)
。2)老師在教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發(fā)現很多學生在做時容易出錯。
。3)這兩題你會做嗎?請在作業(yè)本上獨立完成。
3、基本訓練。
當個小法官:判斷下面的話是否正確。
、 65+35÷7×6的第一步算65+35,這樣很簡便。()
② 101×46-46=100×46。()
、 134×8=125+9×8。()
、 25×(40×4)=25×40+25×4。()
⑤ 350÷50×7=350÷(50×7)。()
、 125×7+3×125=125×(7+3)。()
三、知識整理過程,構建知識聯系。
1、如果將這五個運算律的.知識來理一理,分分類?你會怎么處理呢?(先在四人小組交流一下,再匯報)
在“乘法分配律”時,設問:乘法分配的表達式中即有乘法也有加法,你覺得分在哪一類合適呢?有不同的意見嗎?
2、剛才從運算方法上分成了兩類,你能橫向再看看、再理理嗎?引導學生再從規(guī)律特點上繼續(xù)思考。(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
觀察數、符號、式子的特點,理解相關運算律的特點。
3、通過剛才的整理,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嗎?(你還會將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搞混淆嗎)
四、綜合訓練。
1、關于乘法分配律的專項練習。
。1)自主設計乘法分配律的各種題型。
77×37+23×37156×37-56×3725×(40+4)25×(40-4)99×37+37101×37-37102×3598×35
。2)匯報展示,學生口答。
(3)通過訓練,你有什么新收獲嗎?(關注兩個方面:一是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二是相關的解題經驗。)
2、星星水果店運進32箱蘋果和48箱梨,每箱都重15千克。運來的蘋果比梨少多少千克?
3、用簡便方法計算。
367-89-1125×32×125728×72÷3676×25+8×75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
能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的加減運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
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教學重點
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的算理,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教學難點
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的算理。
教學策略
課堂中讓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同桌互相配合,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息反饋學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你看到了什么?
2.讓學生分清此題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
二、探索同分母加法的簡單計算。
1.問題: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2.列出算式:2/8+3/8=
3.學生思考計算方法,思考后與同桌交流,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4.交流學生的方法
估計大部分學生會2/8+3/8=5/16。
5.讓同桌同學互相合作,通過圓形折一折,涂一涂,找尋答案,然后分小組匯報結果。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并向學生提出問題:所得的.分子分母有什么變化?
引導學生回答:分母沒變,和的分子是兩個加數的分子相加所得。
師:為什么分母沒有變,而分子要相加呢?
引導學生回答:西瓜分的總份數沒有變,而他們吃的份數要加起來。
6.練習。
教師板書幾道同分母相加的算式,讓學生鞏固其方法。
三、探索同分母減法的簡單計算。
1.出示問題:大熊比小熊多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2.同樣讓學生通過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進行思考。
3.引導學生觀察得出:同分母分數相減時,分母不變,分子相減。
4.出示另一個問題:西瓜還剩幾分之幾?
師: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
讓學生通過操作明白:把整體1平均分成8份,取走5份后,還剩下3份。
引導學生觀察,西瓜1可以用8/8表示,進而提問:如果我把西瓜分成6份,那么這個西瓜的數量1還可以怎么表示?10份呢?100份呢?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如果把一個物體看成數量1,把它分成幾份,就可以用幾分之幾來表示,反過來,當一個分數分母分子相同時,它就等于1。
四、課堂小結。
同分母相加減時,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
分數的分母分子相同時,這個分數等于1。
五、課堂反饋。
76頁練一練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1、知道長方形的周長一定,當長與寬相等時,面積最大。
2、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思考以及師生間的交流,探究“長方形周長相等時,長、寬與面積之間的關系”。
3、通過分類、觀察、驗證等各種形式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4、讓學生在動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長方形周長相等時,長、寬與面積之間的關系。
難點:發(fā)現長方形周長一定,當長與寬相等時,面積最大。
教學準備:火柴棒若干。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背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公式
一、復習引入:
1、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周長和面積,今天讓我們繼續(xù)來學習。
。襟w出示圖形1)
師:大家看,這個長方形是由幾根火柴棒圍成的?(出示一根火柴棒)
為了學習方便,我們就把這根火柴棒看作1厘米,同學們手中的火柴棒我們也把它看作1厘米。
師:那么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呢?(10cm)面積呢?(6c㎡)
你是怎么想的?(出示網格圖)(6c㎡)
2、(出示圖形2)
這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10cm2)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網格圖)
3、師:剛才這些圖形都是用火柴棒圍成的,那么你們想不想也用它來圍一圍圖形呢?下面請大家兩人合作,用12根火柴棒來圍出各種封閉圖形,圍出一種就在表1上記錄好有關的數據?纯茨隳車鰩追N不同形狀的封閉圖形。
。ū1)
周長面積
學生操作,全班交流(在黑板上拼圖形)(分左右,長方形和正方形放在左邊,其余放在右邊),請學生說說所拼圖形的面積。
二、探究新知
1、師:大家看,這些圖形都是用12根火柴棒圍成的,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你們能發(fā)現什么秘密嗎?
小結:
發(fā)現1:周長相等,面積有大有小。
2、師:我們再來看左邊,在這些長方形和正方形中,用同樣數量的火柴棒圍成的圖形,面積是否有大?它們的大小規(guī)律是什么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
出示課題:(誰圍出的面積最大)
師:下面請同學們用14根火柴棒來圍不同形狀的長方形,圍一個就在表2上記錄它的相關數據?纯茨隳車鷰讉。(兩人合作)
。ū2)
長寬周長面積
全班交流(請學生上來圍),說說面積是多少。
師:請大家再來觀察一下表中數據,你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嗎?
同樣的周長,面積為什么會逐漸增大呢?長、寬和面積之間有什么規(guī)律嗎?
。▽捴鸫卧黾1,長逐次減少1)
發(fā)現2:周長相等時,長、寬數據越接近,面積就越大。
請學生再觀察黑板上的圖,圖形越窄,面積越小。
三、操作驗證
師:用14根小棒圍出的圖形有這樣的'特點,那么再多些小棒圍出的圖形是不是也有這些特點呢?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否適用于所有的圖形呢?
請學生用16根小棒操作驗證,在表3上做好記錄。
。ū3)
長寬周長面積
。▽W生交流)
發(fā)現3:周長相等時,長、寬相等,正方形面積最大。
四、實踐應用
1、用24米的木柵欄圍出一個花壇,要使花壇面積最大,怎么圍?面積是多少?(圍成什么圖形?為什么?)
2、用24米的木柵欄利用兩面墻圍出一個花壇,要使花壇面積最大,怎么圍?面積是多少?(利用兩面墻是什么意思?)
3、用24米的木柵欄利用一面墻圍出一個花壇,要使花壇面積最大,怎么圍?面積是多少?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什么?
六、檢測目標練習:
。1)一根長24厘米的銅絲,可以圍成多少種不同的長方形?求出它們的周長和面積。
。2)一個長方形客廳寬5米,長8米,現在鋪邊長是5分米地磚,至少需要買地磚多少塊?
七、板書設計:
誰圍成的面積最大
周長相等,面積有大有小。
周長相等時,長、寬數據越接近,面積就越大。
周長相等時,長、寬相等,正方形面積最大。
八、教學效果反饋: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9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土地面積單位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
3、進一步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了解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經驗,發(fā)現問題
、 填適當的單位。
⑴教師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積大約是2( )。
⑵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300( )。
⑶黑板的面積大約是( )。
、 羅山寶城廣場占地面積約5( )。
二、感受體驗,獲取新知
1、通常我們在測量土地面積時,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它們到底有多大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2、體驗
(1)閱讀課本知識,同桌交流自己的收獲。
匯報強調: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
邊長1千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干米。
(2)實際感受
、賻ьI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桿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師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頃。
打個比方,我們的教師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那200個教室的面積就是1公頃。
板書:1公頃=10000平方米
、谶呴L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相當于100公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個足球場面積是1平方千米。
板書:1平方千米=100公頃
3、了解生活中的相關知識。
四人小組先了解課本中的“生活中的數學”,再互相說說你在那見過1公頃、1平方千米。
4、換算(生獨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頃=(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頃=(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頃=(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頃 4000公頃=( )平方千米
三、鞏固運用,加深記憶
練習二十第2、3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二十第1、4題。
六、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0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位數乘兩位數口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
2、理解乘法的意義,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掌握一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乘法
教學難點:一位數乘兩位數(進位)口算
教具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教師教學設計學生的活動教學反思
一、復習。
教師出示上節(jié)課所學的口算乘法練習。
二、新授。
1、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
2、教師提出問題:賣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
3、教師板書學生的方法,并問:12×3怎樣計算?
4、學生將答案寫在書上。
5、出示第二個問題:買3個球需要多少錢?
6、教師組織學生討論:
怎樣計算:15×3
與12×3有什么不同
7、學生將答案寫在書上
三、練習。
完成P3第1~4題
1、2題可獨立完成。
2、4題對部分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可適當的輔導。
四、評價
你覺得這節(jié)課學得怎樣?哪些地方還需要提高?
學生聽算,做完后集體訂正。
學生仔細觀察圖片,說說圖片中的數學信息。
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計算方法。教師板書:10×3=302×3=6所以12×3=36
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嘗試解答。
這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學生可以用筆算的計算順序來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須掌握扎實,多復述。
做完后小組交流
學生自評、互評。
板書設計:
買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買3個球需要多少錢?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課時:練習一
教學內容:練習一第1~6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聯系,鞏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學生能夠熟練計算。
2、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乘法的意義。
教學重點:一個因數是一位數的口算乘法
教學難點:在能夠正確迅速計算的同時,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教師教學設計學生的活動教學反思
一、復習。
1、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練習。
2、一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3、一位數乘兩位數(進位)
二、練習。
完成練習一的第1~6題。
1、教師組織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
2、組織學生看圖,思考,列式,計算,寫答語。
第2問有學生自己提問題并解答,教室可組織小組進行交流
3、先出示題目,問學生應該先做什么,再比較,哪些題還有其他方法?
4、本題數字信息較多,問題由簡單到復雜,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后再個別輔導。
5、先讓學生說說每道題的運算順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齡學生計算是沒有問題的,媽媽的年齡,可給與一定的提示。
三、課堂評價
你覺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樣,你能解決那些實際問題?
學生聽算,集體訂正,并與同伴交流計算的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并說說計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觀察圖片從中獲取數學信息,然后思考問題,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學生提出問題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組內交流。
比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結果,也可觀察因數的變化。
學生先觀察圖片,獲取信息,再根據問題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解答?梢哉埱蠼處煄椭。
學生弄清楚運算順序后再解答,最后訂正。
先獨立思考,在完成題目。
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可與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幫助。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
2、注重學生進行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3、經歷與同學進行討論,交流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感受平均分的過程。
教學難點:初步體會有余數的“平均分”。
教具準備:課件、小魚圖片、氣球圖片。
學具準備:圓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創(chuàng)設小刺猬過生日的.情境,導入新課。小刺猬過生日,請來一些小朋友,有猴子、小貓、小狗。
二、操作體驗
1、分桃。猴子來了2只,小刺猬有8個桃子,可能有幾種分法。
(1)獨立操作。每個學生用小圓片當桃子,自己操作分法,并記錄下來。
。2)匯報交流:
8888
17263544
。3)感受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qū)別。你認為哪種分法更合理,為什么?意在分得同樣多。
2、分魚。小貓來了4只,小刺猬有12魚,要讓每只小貓分到同樣多,該怎么分。
。1)獨立操作。學生以小棒代替魚
。2)匯報交流:初步感受分法的多樣性。
。3)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義。
分得的同樣多就叫作平均分
3、分骨頭。
有18根骨頭,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幾根。
按要求獨立完成,并展示交流。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你為什么這樣分?因為題目叫我們平均分,就是要讓每只小狗分到的同樣多。首次應用平均分的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強化平均分的含義。
三、鞏固深化
1、“試一試”的第1題。有()雙筷子,需2根2根的分,可畫圈完成。
2、“試一試”的第2題。平均每盒放()支,可數總數后,用乘法口訣,得到答案。
3、“試一試”的第3題。5個畫圈法
4、“試一試”的第4題。初步感知有余數的“平均分”。不作太多要求,還剩幾個,就是余數。
四、全課總結
師:通過“分桃子彈”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2
教學內容:
第43頁的例2及練習十一的3~5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根據簡單的統計表求平均數。
2、讓學生體會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作用。
3、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用具:口算卡片、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計算:
。8+3+2+7)÷5(2+3+6+7)÷3
88÷8 279÷9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1)看圖,了解圖意。
。2)出示統計表,了解信息。
歡樂隊
單位:厘米
王強 謝明 李雷 王小飛 劉思
148 142 139 141 140
開心隊
單位:厘米
楊陽 周小杰 陶曉 盧浩 蔡志
144 146 142 145 143
、悄憧吹搅耸裁葱畔?
王強最高,李雷最矮。
、仍鯓颖攘筷犐砀?
先求出兩個球隊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比較。
、捎嬎悖
快樂隊:(148+142+139+141+140)÷5
=710÷5
。142(厘米)
開心隊:(144+146+142+145+143)÷5
。720÷5
。144(厘米)
142<144,所以開心隊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明確: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地總體情況。
三、鞏固練習
第44頁練習十一第4題。
嘗試解答,交流解答過程。
四、作業(yè)設計。
第44頁練習十一第3、5題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15~16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用乘法口訣口算一位數整除三位數商是兩位數。用豎式筆算一位數整除三位數商是兩位數。
學習驗算除法的方法,理解除法和乘法之間的聯系。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觀察能力。
3、情感態(tài)度。
結合教學滲透的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一位數除三位數商是兩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掌握在計算前判斷商是幾位數的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師:看課件:
、偬詺饷宽摲2張郵票,他一共裝了80張;
、谄嫠济宽摲3張郵票,他一共裝了300張;
、坌πγ宽摲5張郵票,有285張郵票。
師:小朋友們,有這么多的信息,你們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問題嗎?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提出這么多問題,那么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如何列式呢?
學生說算式師板書:①80÷2=②300÷3=③285÷5=
師:80÷2是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后面兩道是三位數除以一位數。
師: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板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
師:你們有信心學好嗎?那老師就要看看,今天誰的表現最好!
二、探究算理,學習新知。
筆算。
師:笑笑著急了,問你們:小朋友,我們的問題你們解決了嗎?285÷5這里的商大約是多少呢?
師:我們先來估算下。
生:285張看成300張大約要用60頁,所以要比60頁少。
生:200張要用40貢,所以285張需要的頁數要比40頁多。師:笑笑不滿意了,他說:我需要準確的結果,不能大約。我們該怎么辦呢?
生:列豎式筆算。285÷5
師:你們愿意自己先試試獨立完成嗎?
師:請一位小朋友,到黑板上來做做看。誰愿意大膽試一試呢?
師:下面的小朋友算好了嗎?你們的結果對嗎?
師:小眼睛看過來,請小朋友一起來做小老師看看這個小朋友做得對不對好嗎?
全班交流。(重點可針對以下問題進行討論:先用5除幾?2個百除以5不夠商一個百,怎么辦?28個十除以5,商應該寫在哪位上?商是幾位數?)
師:老師也有幾個不太明白的地方,想請教一下小朋友,你們愿意幫老師解決嗎?
師:商5寫在哪一位上?為什么寫在十位上?
師:余下的3怎么辦?它表示什么?
生:3個十。
師:5表示什么?3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的35表示什么呢?
生:35個一。
通過觀察、討論、發(fā)現每一題的筆算過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著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筆算除法的'運算程序。
師生共同小結:
、傧扰袛唷I淌菐孜粩?
、诔S28除以5,等于5,5寫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訣“五五二十五”算出商5個十乘除數5等于25個十,寫在28個十的下面。
④減。用28個十減去25個十等于3個十,3寫在十位上。
、莶。檢查余數3是否比除數小。
、薹拧0驯怀龜祩位上的5放下來,和余數3個十合起來是35個一。
、叱S5除35,等于7。
三、強化方法,總結全課。
師:小朋友們太聰明了,其實我們小朋友這節(jié)課也收獲了好多,是吧?你學會了什么呢?
生:三位數除以一位數。
師:那么在以后的計算中,你想友情提醒你的小伙伴們注意些什么呢?
課件:筆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要注意:
、購陌傥凰闫;
、诔奖怀龜档哪囊晃,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
、勖看纬蟮挠鄶刀家瘸龜敌;
④當前一位有余數時要和下一位合起來一起除。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4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4~5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從材料的情境中發(fā)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方法,經歷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過程。
3.情感態(tài)度
引導學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分析觀察、推理和判斷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除法的筆算方法。
難點:引導學生探究出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課件出示48個橘子,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如果平均分給悟空、八戒和沙僧,每人可以分幾個?(教師板書)
二、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2.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師:從題目中你們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48個橘子,如果平均分給悟空、八戒和沙僧3個人,每人可以分幾個?
師:題目要求我們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給3個人。
師:題目要我們求什么?
生:每人可以分幾個?
師:根據這些信息,誰知道該怎么列式呢?
生:可以用除法運算列算式:48÷3=16(個)
3.教師與學生合作擺一擺,驗證以上結論是否正確。
4.介紹用豎式解決以上問題。
由具體到抽象,幫助學生掌握豎式計算的方法。
48 ÷3=16(個)也可以用豎式計算。邊寫邊說明每一步的含義:
先寫“廠”,表示除號,把要分的48個橘子,也就是被除數寫在“廠”的里面。平均分給3個人,也就是除數寫在“廠”的左邊。寫好后,按下面的步驟用豎式計算。
一試商:48除以3,商是幾,寫在哪?根據乘法口訣求商,商是1,相同數位對齊,即商與被除數48的十位對齊。
二相乘:商與除數相乘的積寫在被除數48的十位4的下面,相同數位對齊。
三相減:從4里減去3,還剩1,表示還剩1筐,然后把1筐和8個放在一起就是18個,再平均分給3個人。在個位上商6,得18﹣18=0。
引導學生總結,都是從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5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搭配(2)(教材第102頁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掌握尋找簡單事件的組合數并用符號表示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養(yǎng)成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2.讓學生經歷從眾多表示組合的方法中,體驗數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最優(yōu)化。
3.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培養(yǎng)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有序地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
教學過程:
【新課講授】
1.(課件出示)同學們,元旦快要到了,小紅代表我們學校去參加縣里面舉辦的跳棋比賽?墒,小紅遇到了麻煩事,為穿哪套衣服而煩惱,她左選右選,還是拿不定主意,同學們你能幫幫小紅嗎?
2.(屏幕顯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兩條裙子、一條褲子)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小紅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會建議小紅穿哪套衣服呢?(學生自由說,請學生說)
3.你們提到了這么多的穿法,同學們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話,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學生思考)
此時,不少同學心里已經有了想法,我們不妨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都有怎樣的搭配方法?
同時思考: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4.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5.匯報。(找學生來回答他們的搭配過程)
(1)先選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別與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種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別與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種不同的穿法,有2個3種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種不同的穿法。
(2)先選下衣,一件下衣分別與兩件上衣搭配,有2種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個2種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種不同穿法。
請同學們回顧剛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數量和下衣的'數量與有多少種搭配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思考回答)2×3=6(種)。(板書)
6.同學們真棒,剛才老師還給你們留了一個問題,我們在搭配的時候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學生回答)
剛才我們通過小組討論,觀察得出來共有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現在請同學們把學具卡片拿出來,現在我們有一張圖,在一幅圖中怎樣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連線)想一想連線時應注意什么?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學生回答完再課件演示)
7.同學們,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進了數學廣角,剛才你們?yōu)樾〖t搭配衣服,就是運用了我們數學廣角的知識——搭配(板書課題)。
通過有順序的搭配可以為我們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同學們可要做個有心人,說不定你還能在生活中發(fā)現并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呢?
剛才同學們?yōu)樾〖t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歡,老師代表小紅謝謝你們,選好了衣服,小紅該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幫她一次嗎?(生答)(課件出示)
同學們請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飲料和點心?(生答)
如果飲料和點心各選擇一種,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組為單位,用我們剛剛學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來。學生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教師強調,按一定的順序搭配)謝謝同學們的熱情幫助,為小紅解決了這么多問題,下面我們來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園里看看吧。ㄕn件出示)
請看屏幕,公園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鳥園,數學樂園)
再仔細看看從猴山到百鳥園可以怎樣走?從百鳥園到數學樂園呢?我要從猴山先到百鳥園再到數學樂園呢?一共有幾種走法?
。1)先自己標一標。
(2)交流匯報。
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們表現的太優(yōu)秀了,請把你們的另一個學具拿出來,拉一拉,看看還能組成哪些兩位數?記下來,也可以把數字換掉拉一拉。
【課堂作業(yè)】
教材第102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yè)】
1.教材第104頁“練習二十二”第4、6題。
2.完成《典中點》中本課時的練習。
教學板書
2×3=6(種)
按一定的順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教學反思:
搭配這個知識學生比較熟練,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比較緊密,如何培養(yǎng)學生有順序的搭配是這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節(jié)課力爭從兩個方面進行教學重難點突破:一是教學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學生連線法。在教學時關鍵是讓學生體會和感悟這兩種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遺漏。體會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學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這個知識點。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6
教學目標
通過動手操作、交流、討論等數學活動,經歷認識簡單分數的過程;初步認識分數,了解幾分之幾表示的意義,認識分母、分子和分數線;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片涂色筆練習卡片模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环荻Y物,你們看這是什么?(圓餅)如果把這個餅分給
2個同學,可以怎么分?
2、師∶(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出示
105頁(1)的兩個圖)哪種是平均分,哪種不是平均分?
3、師∶把一個圓平均分成
2份,誰來指指哪部分表示這個圓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構建新知。
1、師∶現在拿出你的圓片來平均分成
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數怎樣表示?
。ㄉ穑鍪菊n件105頁的圖。)
2、師:昨天的知識掌握不錯,涂
2份用分數怎樣表示呢?自己試著涂一涂,寫一寫!
3、(大部分學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學生的結果,并找?guī)咨f說為什么這樣涂。
。ㄕn件出示105頁的圖)
4、師:同學們學得很認真,現在把一個圓平均分成
4份,分別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數表示出來嗎?看看誰最聰明。(學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數表示出來)
。ㄍ队罢故窘Y果,出示課件105頁(3)的三個圖。)
5、(課件出示)“議一議”:里面有幾個?里面有幾個?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從學生熟悉的分東西入手,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
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源于猜想,讓學生從
中猜想出2份是,培養(yǎng)知識的遷移能力。
在充分相信學生的基礎上,鼓勵生自己動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既培養(yǎng)其合作意識,又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認識分子、分母表示的意義。
放手讓學生寫分數,說名稱和意義,深刻認識分母、分子表示的意義,也體現學生的個性化。
學生可能有兩種分法:一種是“平均分”,一種不是“平均分”。
生可能會指出涂色部分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教師可用模型進行演示,認識1份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
涂2份用分數怎樣表示呢?如果一些學生有困難,可以降低難度,問:“想想怎樣表示呢?
。1)小組中交流。(2)全班交流。
7、師:像......這樣的數,都叫做分數。(邊說邊板書)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間的.橫線是分數線。(邊說邊板書)
8、(課件出示)
106頁“試一試”。
三、實踐應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戲。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適當的分數表示涂色部分。
獨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說分數,提問題。(課件出示“練一練”)
。2)找生活中的分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可以用分數來表示,你能從教室里找出用分數來表示的嗎?
3、資料:“知識窗”——分數發(fā)展史。
四、總結質疑。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涂色游戲改變了給定一個分數按要求涂色的練習形式,可以涂幾分之一,又可以涂幾分之幾,有自主選擇的空間。
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知識窗”與談收獲、體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現情感目標。
學生可能會寫出如:、這樣的數來,有可能是對分子、分母表示的意義不明白。師先肯定學生寫的,再重點說說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義嗎?如果涂色夠不夠呢?鼓勵生再寫出類似本課所學的分數。如還有困難,可讓其用圓片動手剪一剪,畫一畫。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7
學習目標
1.結合“分橘子”情景,進一步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會判斷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是幾位數,并會用除法豎式正確地計算。
3.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除法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發(fā)展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會判斷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是幾位數,并會用除法豎式正確地計算
教學難點
會判斷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是幾位數,并會用除法豎式正確地計算。熟練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談話法、練習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會判斷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是幾位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48÷2= 89÷2= 69÷3= 55÷5=
67÷6= 84÷2= 85÷4= 96÷3=
。ㄒ(guī)范豎式的書寫規(guī)范)
二、導學新課
1.觀察情境圖,你發(fā)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4籃零8個,也就是有48個,平均分給三個人。
提出數學問題:48平均分給三個人,每個人各分得多少個?
2.列式:48÷3=
。1)分一分,算一算:
用4捆小棒代表4籃橘子,獨立嘗試分一分。
全班交流,說一說: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
“4捆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1捆,還剩下1捆怎么辦?”
從剛才的分的過程中可以看出,3人先分30個,每人分到10個;再分余下的18個,每人分到6個,每人共分到16個。
(2)你能用豎式表示剛才分的過程嗎?
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48÷2和48除以3的不同之處。
每人共分到16個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個
48-30=18,表示分掉30個,還剩下18個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個,每人分到6個,在個位上商6。
與48÷2的不同之處:
被除數的首位不是除數的整數倍。
問題:豎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為什么“30”的“0”可以省略不寫?
3寫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數位一定要對齊。
3.算一算,想一想:
38÷2= 52÷4= 72÷3=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展示交流算法,強調格式書寫的規(guī)范性。
58÷7= 73÷6=
問題:怎樣判斷商是幾位數?
小組交流,匯報結果,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十位上的數如果比除數小,商是一位數
十位上的數如果比除數大,商是二位數。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練一練第1題,分一分,算一算。
用豎式算一算,并結合豎式算一算,說一說每一步的意思。
2.完成課本練一練第3題。
3.完成課本練一練第4題。
4.完成課本練一練第5題。
學生理解題意后,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說一說你這節(jié)課都學到了哪些知識點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堂作業(yè):完成課本第5頁的第3、4題。
2.課后作業(yè):練習冊第3,4頁。
六、板書設計
分橘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每人共分到16個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個
48-30=18,表示分掉30個,還剩下18個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個,每人分到6個,在個位上商6.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8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
3、學習運用觀察、重疊、數面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學重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等邊三角形和直徑1厘米的圓,兩個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引導學生看教材第60頁的圖。
提問: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課,出示課題。
同學們剛才觀察到的物體都有面,而且通過操作我們還發(fā)現面是有大小的,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所學的內容就和面的大小有關。
二、探究新知
1、教學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
教師談話引入。說明:黑板面和國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較大,靠觀察就能看出。
(板書:觀察比較)
(2)認識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
出示兩組圖形,這些是平面封閉圖形,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由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出重疊比較與數方格比較的方法。
(板書:重疊比較,數方格比較)
(3)總結面積的意義。
提問: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板書課題的前半部分:面積)
2、認識面積單位。
(1)出示教材第61頁例2。
引導:請同學們用手中的學具來幫忙。
比較三種方式,得出數正方形個數是最合理的方法。解決了設疑中提出的問題,通過數正方形個數得出大小之分。
(2)認識統一比較的重要性。
教師出示一個正方形,通過重疊確認它的面積比前面出示的兩個長方形大,教師翻開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個格,激起學生的疑問。
提問: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沒有辦法來證明呢?
(3)帶著問題自學。
提問: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谡f說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是怎么規(guī)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兩人互相比畫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貼出一張1平方米的紙,先估計能放下幾本練習本。翻出反面,數一數,實際能放下幾本練習本。
三、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1、每一個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紅筆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個圖形,再用綠筆涂出面積為12平方厘米的另一個圖形。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1)電視屏幕的面積是25()。
(2)一塊橡皮上面的面積是9()。
(3)學校操場的面積大約是500()。
(4)教室的面積大約是40()。
四、思維訓練
1、下圖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請你寫出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動腦筋:先估算哪個圖形的周長比較簡便?算一算。(單位:厘米)
板書設計:
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在實踐感知中理解了面積的意義,認識了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這些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9
一、教學目標
1、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征,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2、經歷比較商品單價高低貴的過程,學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3、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
4、會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決相關的一些簡單問題,與同伴交流,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我們認識了萬以內的數,會計算三位數加、減法以及學習了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創(chuàng)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作為學習小數的形象支撐,讓我們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數的含義,比較小數的大小,在探究中學習小數的加、減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能為今后系統的學習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時緊密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首先,讀懂商品標價牌是購物必需的知識技能。會用元、角、分說明用小數表示的商品價格,是理解小數意義的一個標志。認、讀、寫小數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驗為背景,并在具體情境中進行的`。
2、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與合理性!柏洷热摇币攀肿寣W生想辦法獨立去解決“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便宜”的問題,并進行交流,與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辦代替,把某一種策略歸納為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禁錮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獨特的見解或質疑。
3、要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學習加減法計算結合起來。學生第一次學習小數加法是結合“買書”的情境,務必要在討論小數加法的多種算法的過程中,揭示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單位(數位)的數才能相加。這也是理解小數相加時,小數點要對齊的根據。只要理解了這一點,就為學生打通了把整數加減法的經驗向小數加減法遷移的大道。
4、整個單元的教學要逐步擴大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買書”一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側重理解了小數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應該把小數減法的問題交給學生獨立去解決。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20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活動,認識方向與距離對確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3.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
對任意角度具體方向的準確描述。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生成問題
春季是運動的最好時節(jié),我們同學們都很愛好運動,不久我校就會舉行一次越野比賽,現在老師將越野圖展現給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1.出示越野圖的起點和終點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運動員,你將從起點向什么方向行進?(方向標)加方向標有什么好處?為什么方向標畫在起點的位置?(以起點為觀測點)
3.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交流
例1的.學習是讓學生明確可以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教學時,可以與主題圖的教學結合進行,通過情境使學生明確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顒又写_定方向的具體方法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探索。
知道在出發(fā)點的東北方向就可以出發(fā)嗎?如果這樣會發(fā)生什么情況?這樣確定方向準確嗎?怎么樣走會更加的準確?
準確的可以說是東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東60°這樣表示嗎?在說具體位置時,一般先說與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夾角較。┑姆较!拷膫方向就把那個方向放在前面。
。ň嚯x 1千米)如果沒有距離又會怎樣?
1號點在起點的東偏北30°的方向上,距離是 1千米。你學會表示了嗎?
三、鞏固練習 內化提高
做一做呈現了小明家附近幾處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圖,通過方向與距離的確定,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確定方向的具體方法。
練習三第1、2題是相應的在地圖上確定方向的練習。
四、回顧整理 反思提升
我們可以根據題目提供的方向和距離這兩個條件來確定物體的位置。首先要確定方向標。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21
教學內容:
本單元主要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這是學生在已學過的表內除法和簡單的余數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使學生在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培養(yǎng)遷移類推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用除法豎式計算除數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以及除數是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有余數除法。
2、會解決有余數的除法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教學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yǎng)學生動腦思考及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兩位數除一位數的口算和豎式計算的方法;除法驗算。
難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關鍵:讓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
教學課時:
9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生活動:25分鐘
教學內容:
課本第1~2頁。
教學目標:
1、理解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探索計算方法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難點: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和平共處算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豎式的書寫。
教學準備:
小棒,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知鋪墊
1、口算練習。
指名口算。
6÷38÷29÷35÷5
口答。
46里面有( )個十( )個一。
95里面有( )個十( )個一。
84里面有( )個十( )個一。
73里面有( )個十( )個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揭示課題)
2、教學口算。
?理解圖意,學生觀察場景圖,說說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
?討論第一個問題:平均每個男孩買多少枝?小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討論第二個問題:平均和每個女孩子買多少枝?結合實際操作讓學生形成思維。也可以先讓學生模仿提問。
?歸納: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來是23枝。板書:
40÷2=206÷2=3
20+3=23
3、即時訓練,口答。(讓學生說說算么算的)
40÷260÷364÷255÷5
50÷580÷484÷436÷3
4、教學豎式計算。
?教師結合46÷2說明豎式的寫法,邊說邊板演。
?探索算理。(步驟:除、乘、減、移)
?思考:2為什么要寫在十位上?
?小結:用豎式計算,要從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再用個位上的數除,除到哪商就寫在哪一位上。
三、實際運用。
1、完成第2頁第1題。(注意區(qū)別與聯系)
2、完成第2題。
讓學生試做前兩題,再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兩題。注意筆算注意什么?以及聯系與區(qū)別。
3、完成第3題和第4題。
4、第5題,先獨立后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許學生不同的'策略解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本節(jié)課的目標定位是:
1.體驗平均分;初步理解幾分之一。
2.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思考能力。
教學過程:
一、通過對“一半”的認識,理解“一半“的含義
1.說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學的一半
(2)一組同學的一半
(3)一個圓的一半
2.說說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兩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個數來表示呢?像全班同學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組同學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們能說清它有多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會經常碰到類似這樣一個圓的一半的情況,我們無法用所學的數說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數學上引入了分數,就象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可以用二分之一,這個分數表示這個圓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來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紙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動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嗎?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學生對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認識后,對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順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也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過這一折,學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幾個圖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說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
1.折過了四分之一,你還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數表示嗎?
學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們通過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數很興奮。
2.折出了這么多的分數,你覺得誰折的分數大?
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還說了理由:32比8大,當然1/32大。一些學生發(fā)現越折越小了,覺得1/32是最小的。(這時教師也不表態(tài))
4.故事:
豬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豬八戒前去探路,誰知去了好久也不見回來。于是派孫悟空去找。原來豬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剛咬第一口,悟空就從天而降。孫悟空說:“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卑私湫睦镆恢毕攵喑渣c,聽了高興極了,說:”我可要吃八分之一!睂W生這時候就議論紛紛了,到底誰吃的多呢?這下大部分同學認為孫悟空吃的多,因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認為豬八戒吃得多。
課件演示:分西瓜(通過直觀演示:大家一致認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學生發(fā)現:平均分的份數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紙時的分數比較,1/8和1/32的比較,這時候,同學們都笑了,原來不能直接用32與8的比較來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認識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數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練習運用(略)
反思:
一、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大背景下認識分數
1.分數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fā)展水平”向“潛在發(fā)展水平”的橋梁,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么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們在初次教學分數時,總是以單個的物體的進行平均分,然后“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優(yōu)點是這樣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性能夠凸現,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印象深刻;缺點是這樣以單個的物體入手,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受到局限,會導致到高段學習分數的意義的時候,對單位“1”難以理解和接受。其實“一半”和“半個”是有區(qū)別的,只有“半個”才用分數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數引入的時候,請學生說身邊一些事物的一半,發(fā)現日光燈是11個,一半一下子無法說出來。同時一個圓的一半是多少也無法說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們只用一個數表示出來”。從而引入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于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盡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并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還是受到整數認識的影響,認為1/32比1/8大,于是課件顯示豬八戒分西瓜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創(chuàng)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么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后,誰還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數,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于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么,學生已經自己了先前的認識。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有待完善。從整體上認識分數,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過高,在折分數操作時是否需要及時的比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22
教學目標:
1、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境,經歷比較小數大小以及與同伴交流的過程。
2、體驗比較小數大小的策略的多樣性,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發(fā)展數感。
3、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準確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體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學會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1、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2、小數大小比較的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喜歡逛商店嗎?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一起逛商店。我們先到食品店去逛一逛。在逛的同時別忘了記一記你所看到的食品的價格。(課件播放視頻)
師:你記住了哪些食品的價格?
(學生根據自己的記憶來回答,以此來復習小數的讀法。)
2、接下來我們到文具店去逛一逛。咦!這兒有三個文具店。這三個文具店分別叫“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 “豆豆文具店”,我們挨個進去瞧瞧。(課件3出示三幅圖)
(讓學生扮演售貨員,對三家文具店的商品的價錢進行介紹。)
二、探究新知
1、探索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1)師:新學期到了,我們的好朋友淘氣準備買一個鉛筆盒,請同學們幫他拿拿主意,他到哪家文具店買便宜些呢?
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2)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讓學生分析自己的看法。
(3)問:怎樣比較4.9元與5.1元的大小呢?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比一比哪一個小組的同學想出的辦法最多。
(4)小組討論。
(5)全班交流。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師完成板書:4.9元)
2、小結: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關于比較小數大小的辦法,真了不起。
3、我們的好友笑笑也還準備到這三家店里買些學習用品,你猜猜她可能會買什么?應該到哪家去買?
(1)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并提出問題。
(可能會買尺子,彩筆,書包,橡皮)
、佟叭ツ募椅木叩曩I書包便宜?”
(個別學生匯報,全班交流。師板書:8.2元)
、凇叭ツ募椅木叩曩I橡皮便宜?”
板書:
2.63元2.36元2.65元
先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先進行兩個小數的大小比較,再進行三個小數的大小比較,最后得出:
2.36元
4、小結:
先觀察這幾組小數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發(fā)現并總結兩個小數大小比較的'一般方法。先比較整數部分(元),整數部分大這個數就大。如果整數部分(元)相同,再比較小數部分(角),以此類推。
三、新知應用
1、(第4頁的第1題)淘氣和笑笑買完文具,他們倆清點了自己的錢包,發(fā)現都還剩有很多錢。這是淘氣剩下的,這是笑笑剩下的。(課件出示圖片)
說一說他們各自剩有幾元錢?誰剩的錢多?并說一說你是怎么判斷的。
2、(第4頁的第2題)智慧老人看見同學們表現這么棒,也想來考考大家。
(1)學生獨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小數大小的比較,并把結果填在課本上。
(2)班內反饋時請學生分別說出答案和自己判斷的過程,讓其他學生進行判斷,并補充不同的判斷方法。重點處理3.50元和3.5元的大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對不同的想法進行比較,總結出兩個數是相等的。
3、(練一練第2題)淘氣和笑笑買完文具,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有三個新開的百貨商店。(課件出示第2題圖)
(1)讓學生仔細觀察情景圖,然后讀出各種商品的價格,并用幾元幾角幾分進行口頭表達。
(2)解決“到哪個商店買毛巾便宜?”
(3)如果要買牙刷,到哪個商店買便宜?如果買牙膏呢?
四、總結提升: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又增添了許多智慧。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多到幾家商店看看,在商品質量相同的情況下,我們要選擇價格較低的商品。這就叫“貨比三家知好壞,價問三處知貴賤!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23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辨認方向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平面圖,培養(yǎng)學生利用方向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同時,在學生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引入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利用“東南”等表示方向的詞語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2、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指南針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認識八個方向,并根據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七個方向,利用“東南”等表示方向的詞語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
能夠用表示方向的詞語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誰愿意說一說我們上學期都認識了哪些方向?再說一說位于自己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同學分別是誰?
二、新授
。ㄒ唬⿴煟涸谏钪校寺犝f過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之外,還聽說過哪些方向詞?(板書: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現在就讓我們繼續(xù)認識這些方向。
1、出示主題圖,看看平面圖上都有什么?讀一讀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對話。
2、通過看圖,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呢?(看圖提出問題,集體解決,復習鞏固八個方向,培養(yǎng)學生利用方向來描述物體相對位置能力。)
3、出示指南針圖,認識八個方向的準確位置。(培養(yǎng)學生認識八個方向,并根據一個方向能夠辨認其余七個方向。)
(二)做一做。
1、利用附頁上的圓形紙制作“方向板”。參照指南針示意圖。
2、鞏固對八個方向的學習。
。ㄈ┱f一說。
1、在天安門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方向各有哪些建筑物?(觀察圖,用表示方向的詞語描述物體的位置。)
2、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ㄋ模┚氁痪殹
1、利用“方向板”描述一下你家的周圍都是哪些地方?分別在什么地方?(培養(yǎng)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描述物體位置的能力。)
2、說一說下面幾個城市分別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1)出示圖,觀察圖。
。2)匯報。
三、課后反思
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培養(yǎng)學生利用方向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同時,在學生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引入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利用“東南”等表示方向的詞語來描述物體的位置。并根據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七個方向,學生利用方向來描述物體相對位置能力。
四、作業(yè)
數學一日一練。
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 認識路線
教學目標:
1、通過認識地鐵路線圖培養(yǎng)學生認識路線。
2、通過借助認識路線的活動,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通過認識地鐵路線圖培養(yǎng)學生認識路線。
教學難點:
通過借助認識路線的活動,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jié)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辨認了方向,同學們認識了方向后就可以利用方向來認識路線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路線吧!
二、新授
1、出示地鐵路線圖,學生觀察圖,說一說從圖中都看到了什么?(觀察圖,匯報。)
2、書中小朋友都說些什么了呢?(指名讀一讀。)
3、觀察圖,回答:鼓樓大街站在阜成門站的東北邊。從阜成門站上車,現向哪個方向?再向哪個方向?一共坐四站就到鼓樓大街站了?(觀察圖,認識路線。)
4、我要從五棵松站到崇文門站,怎樣換乘比較好呢?(認識1號線和2號線,進一步認識路線。)
三、試一試
四、練一練
(觀察圖,設計合理的路線,使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更多的關注生活中的數學。)
五、課堂小結
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能夠在地鐵中辨認方向,認識路線。我們是一所農村小學,學生對首都北京的地鐵認識的較少,通過本節(jié)課,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增強自信心。
六、作業(yè)
1、必做:數學一日一練。
2、選做:閱讀知識窗。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24
教學目的:
、薄⒔洑v平均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概念,了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
⒊、滲透統計初步思想。
教學實錄: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從孩子喜歡的球類運動入手:“小朋友們,你們都喜歡什么球類運動?”
生:“足球!”“籃球!”“乒乓球!”……
師:“這么多小朋友都喜歡足球,我也和你們一樣是個球迷!不過,今天由于場地的限制,我們想組織一次拍球比賽,有興趣嗎?”
生:“有!”
師:“咱們全班男女生分為兩大組,每組商量一下,先為本組起一個名字!
。ê芸,男生組起名叫“必勝隊”,女生組起名叫“快樂隊”。)
師:“如果一個人一個人地來拍球,時間肯定不夠,咱們想個辦法,應該怎樣進行比賽呢?”
【課伊始,趣已生。從孩子喜歡的游戲入手,激發(fā)了學習興趣;讓孩子自己想出比賽的辦法,把自主權留給了孩子。】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問題提出,同學們馬上有辦法,各隊推選一名最有實力的代表進行比賽。比賽開始,男生10秒鐘拍球19個,女生10秒鐘拍球20個,老師宣布“快樂隊”為勝。男生馬上不服氣,“不行!不行!一個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幾個人!”于是,兩隊又各派四人上臺。比賽結果:男生隊拍球數量為:17、19、21、23。女生隊拍球數量為:20、18、15、23。同學們用計算器算出:“必勝隊”拍球總數為80個,“快樂隊”拍球總數為76個。老師高高地舉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勝隊勝利!”“吔!”男孩子們高興地跳了起來,女生們則沮喪地低下了頭。
這時老師來到了弱者的一邊,安慰女生“快樂隊的小朋友們,不要氣餒,我來加入你們隊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現場拍球29個!翱焖闼,這回咱們快樂隊拍球的總數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個!斑@一次我宣布:快樂隊勝利!”女同學的臉上現出了微笑,男生們卻馬上反駁:“不公平!不公平!我們是4個人,快樂隊是5個人,這樣比賽不公平!”
“哎呀,看來人數不相等,就沒法用比較總數的辦法來比較哪組的拍球水平高,這可怎么辦呢?”
一個胖胖的小男孩站起來伸開雙臂,結結巴巴地說:“把這幾個數勻乎勻乎,看看得幾,就能比較出來了!
“求平均數!”幾個孩子脫口喊了出來。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現實生活的需要中,學生請出了“平均數”?蓯鄣暮⒆右痪洹皠蚝鮿蚝酢保砻骱⒆觽円呀洀膶嶋H問題的困惑中產生了求平均數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我們怎樣求出平均數呢?你能想辦法試一試嗎?”很快,有同學把大數多的部分勻乎給了小數,使數字平均;有的學生用計算的方法:(17+19+21+23)÷4=20(個)(20+18+15+23+29)÷5=21(個)通過求平均數,比較得出“快樂隊”為勝方。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平均數已經求出來了,但探討并沒有就此停止,我繼續(xù)引導大家:“快樂隊拍球的平均數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認識理解21這個數?”
孩子此時也發(fā)現了問題:“怎么沒有一個人拍球的數量是21呀?“
“是呀,21是誰拍的數量呀?”老師儼然一個大朋友般地與孩子們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時的課堂很安靜,老師在耐心地等待著。
終于,一個清秀的小女孩站起來說:“21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老師我馬上追問:“什么是平均數呀?”
生1:“就是把大數多的部分往小數上勻乎勻乎!
生2:“平均數是一個虛的數,比最小的數大一些,比的數小一些,在它們中間!
生3:“平均數不是某一個人具體的拍球數量,它代表的是幾個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師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孩子們,你們真是太棒了!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說,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代表一組數的平均值。你們的學習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讓我佩服!”
【在老師精心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在孩子們的.親身感受中,他們用自己稚嫩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只是初步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少兒歌手比賽(出示題目)你知道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多少嗎?
同學們經過計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時電腦上出現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94分。
師:“咦?這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小朋友們計算1號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電腦給出的卻是94分呢?是我們錯了,還是電腦錯了?”教師里一片寂靜。
突然,一個小朋友大聲說:“是我們錯了!我們看歌手比賽的時候,還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呢?”
師:“噢!想起來了,是這樣的!
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了癥結所在。同學們馬上自覺地又伏案計算,去掉一個分98分,去掉一個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電腦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
【一個生活實例的巧妙運用,使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識的運用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一段時間的沉默,留給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間。等待是一種藝術,空白也是一種藝術,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善于等待,恰到好處地運用等待藝術。】
四、總結評價,布置作業(yè)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遺憾?你認為應該給自己布置什么樣的作業(yè)?”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25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回顧本單元的知識,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進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1、形成本單元的知識體系。
2、用面積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課件)、學具袋〔內裝小三角形(直角、銳角、鈍角)、小長方形、小正方形、圓形、小平行四邊形各四個〕長方形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熱身活動
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玩?zhèn)數學游戲吧!(投影出示P54圖)
1、師講明游戲規(guī)則
、僭诜礁窦埳袭嫵雒娣e是16平方厘米的圖形,并涂色。
、诿璩鏊媹D形的邊框。
、巯嗤瑫r間內完成多種畫法者為勝。
2、學生獨自活動、小組交流推選作品。
3、實物投影展示作品,師生互評。
4、從這個游戲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面積與周長的含義不同;面積相等,周長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單元中,你還學會了面積的哪些知識?與小組內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并用你喜歡的方式進行總結。
2、全班交流、教師板書:
面積
單位及進率
應用
計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會用到這些知識?
三、實踐應用:
1、課件出示P55實踐活動的情境圖。(小明家廚房裝飾,如何選用地磚)。
從中你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能幫助小明解決問題嗎?動動腦,動動手,看誰是數學小能手。
(1)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發(fā)表各自的意見。
課件出示解題過程。
四、課堂練習(課件出示)
1、用兩個邊長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2、一個衛(wèi)生間用長方形地磚鋪地,每行鋪15塊,鋪了10行。這個衛(wèi)生間一共鋪了多少塊地磚?
如果每塊地磚長3分米,寬2分米這個衛(wèi)生間的面積有多大?
五、思維訓練
P55畫一畫的(1)題。
(1)讓學生先動手在課本上畫一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親身體驗。
(2)問:你們得出了什么結論?
(三角形和長方形能鋪滿長方形)
(3)討論: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鋪滿長方形?
還有哪些圖形能鋪滿長方形?
拿出學具袋中的學具動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設計一種圖案使它鋪滿這個長方形嗎?
課下動手畫,小組內選出作品貼在“數學一角”。大家評出咱班的小設計師,好嗎?
六、小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何感受?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26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2、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感知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1.2過程與方法:
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提高學生構建和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1.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練習,感受數學探索活動本身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2.1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及其算法。
2.2 教學難點:
理解并用平均數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6.1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在以前的學習中都接觸過哪些數呢?有沒有聽說過平均數?
生:應該有整數、小數等。
師:曉麗期中考試語文考了92分,數學考了94分,成績單上寫著平均分為93分,你知道平均分是怎么算出來的嗎?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游戲。
師:現在我們分成3各小組,第一個個小組分給了8只蝴蝶,第二個小組分了4只蝴蝶,第三個小組分了1只蝴蝶,你覺得公平嗎?如果不公平怎樣才能公平呢?
生:不公平。
師:現在來看看我這樣分公平嗎?(多媒體播放動畫)
第一步:把發(fā)出去的蝴蝶先收回來。
第二步:每個組一只挨一只發(fā),直到發(fā)完為止。
生:這個方法很公平。
師:這里面我們把12個蝴蝶平均分成了三份,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平均數。
6.2探究新知
一、求平均數
師:現在我們回頭看看剛才的問題?(出示示意圖)
師:知道了總數量和總分數,根據(平均數=總數量÷總分數)即可求出。
生:舉手發(fā)言
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問題難易程度由淺入深,學生通過這個簡單的問題,提高了對本節(jié)課學習的興趣。
問題解析:
解: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186÷2
=93
答:曉麗的平均分為93分。
師:結論:平均數=總數量÷總分數
二、求總數量
師:如果我們知道平均數和總分數能不能求出總數量呢?
題目:班里有5個小朋友,老師給每人都發(fā)了2個蘋果,老師一共帶來了多少蘋果?
師:現在我們來集體解決這個問題。
生:獨立思考
師:講解計算原理(多媒體展示)
問題解析:
解:2×5=10
結論:平均數×總份數=總數量
二、求總份數
師:現在同學們分小組來探索一下下面的這個問題?
題目:現在有16個蘋果,如果每人拿2個,可以分給多少人?
師:同學們分三個小組進行比賽,看誰做得又快又好。
生:學生分組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
問題解析:
解:16÷2=8
結論:總份數=總數量÷平均數
6.3鞏固提高
師:現在我們分小組來看看平均數的應用? (課件出示題目)
題目:
1、我們班有
12名男生,8名女生,男生的平均體重為50Kg,女生平均體重為45Kg,那么整個班級學生的平均體重為多少?
師:要找出題目的'關鍵,理清思路,細心解題。
生:學生互相探討交流,完成整個題目,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解析:
總數量=12×50+8×45
=600+360
=960
總份數=12+8
=20
解:
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960÷20
=48KG
答:整個班級學生的平均體重為48Kg
師:接下來,再看一個題目,這次要分組進行,看看哪個組做得又快又好。(課件出示題目)
題目:
2、小花中午吃飯
3次拿了12個蘋果,下午吃法2次拿了6個蘋果,上午比下午平均多拿了幾個蘋果?
生:各小組在競爭中享受獲取知識的樂趣。
解析:
中午總數量=12
中午總份數=3
下午總數量=6
下午總份數=2
解:
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中午平均數=12÷3=4個
下午平均數=6÷2=3個
4-3=1個
答:上午比下午平均多拿了1個蘋果。
師:同學們再來看一個題目,這次要自己獨立完成。
題目:
3、小明和小花去爬山,山路一共有
1600米,小明用了40分鐘,小花用了45分鐘,小明比小花名分鐘多走多少米?
解析:
總數量=1200
小明總份數=40
小花總數量=45
解:
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小明平均數=1200÷40=30
小花平均數=1200÷45=27
30-27=3
答:小明比小花名分鐘多走3米。
7 方法總結
平均數計算:
1、平均數=總數量
÷總份數
2、總數量=平均數×總份數
3、總份數=總數量
÷平均數
課后小結
這堂課同學們通過學習了平均數的意義,探索出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數,希望同學們能用平均數的知識去解決。這節(jié)課主要為了讓同學們掌握平均數的計算和應用,在教學中涉及了學生互動,分組學習等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尋找知識、體會知識。并在授課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平均數計算過程和原理。
課后習題
1、小明參加了三次化學競賽,總平均分為
83分,后兩次的平均分為81分,第一次的分數為多少?
解:
83×3-81×2
=249-162
=87
答:第一次的分數為87分。
2、小明個同學們分蘋果,
12個男生總共分了36個蘋果,8個女生總共分了32個蘋果,女生比男生平均每人多分了幾個蘋果?
解:
32÷8-36÷12
=4-3
=1
答:女生比男生平均每人多分了1個蘋果。
3、總共有
20個數,8個數的平均數為25,后12個數的平均數為30,這20個數的平均數為多少?
解:
(25×8+30×12)÷20
= (200+360)÷20
=560 ÷20
=28
答:這20個數的平均數為28。
板書
第1節(jié)平均數
平均數計算:
1、平均數=總數量
÷總份數
2、總數量=平均數×總份數
3、總份數=總數量
÷平均數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27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主要教學兩位數乘法的估算,并進一步練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例題首先引導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同的估算方法,并通過與筆算出的精確結果進行比較,提高對估算價值的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在積極參與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并且能夠說明估算的思路,能正確地進行估算練習。 2.進一步練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提高計算能力。
過程與方法:1.給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探索估算知識的空間,培養(yǎng)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能運用乘法估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 2.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發(fā)展實踐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2.讓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提高對估算的應用價值的認識,增強學生學好估算的信心。教學重點: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40×20 30×50 60×30 47×23
二、談話引入新課
星期六王老師帶兒子去奶牛場參觀,遇到了一些數學問題,你們想不想一起來探索?
三、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1、出示例題圖,分析題意,列出算式: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照這樣計算,42頭奶牛一天大約可擠奶多少千克呢?你會列式嗎?能說說你為什么這樣列式嗎?板書:29×42
2、探索估算方法
。1)這道題能直接口算嗎,那我們可以先做什么?(估算)
。2)對,我們可以先估計一下結果大概是多少?先自己獨立思考1分鐘,你能想出幾種估算方法?
。3)梳理思路,合作交流師:剛才很多同學不止用一種方法估算出了結果,接下來,請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下面開始交流。
。4)整理成果,全班匯報,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A、把29看成是30,把42看成是40,因為30乘40得1200,所以29乘42得數大約是1200(在1200左右)(適時提問:為什么說是1200左右)
B、把29看成是20,把42看成是40,因為20乘40得800,所以29乘42得數比800多。(適時提問:為什么比800多)
C、把29看成是30,把42看成是50,因為30乘50得1500,所以29乘42得數比1500少。(適時提問:為什么比1500少)……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并講評:
在一個乘法算式里,一個乘數變大,另一個乘數也變大,結果會怎么樣?(變大)指方法(3)說:所以這個1500是偏大了的。
在一個乘法算式里,一個乘數變小,另一個乘數也變小,結果會怎么樣?(變。┲阜椒ǎ2)說:所以這個800是偏小了的。
一個乘法算式里,一個乘數變大,另一個乘數變小,結果會怎么樣?(還是蠻接近的)指方法(1)說:所以這個1200是較接近的。
我們可以把這些估算的方法起一個名字:A:中間估;B:小估;C:大估。
根據剛才的估算,我們可以說積比800多,也可以說積比1500少,我們還可以說積在1200左右,都是可以的。積比800多,比1500少,也可以說成積在800到1500之間。機動:補充:我們還可以就把29看成30,42不變,那這樣得到的結果是1260;同樣還可以把42看成40,29不變,這樣得到的結果是1160;積應該在1160到1260之間。比較一下,與前面估計的范圍相比,這次估得怎么樣?(更準確一些)
。5)在這么多估算方法中,你喜歡那種方法?為什么?
3、筆算:估算只能確定積大概在什么范圍之內,要想得到精確值,我們還得列豎式筆算,誰來試一試?指名學生板演,其余人在隨堂練習本上計算。你認為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嗎?你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需要提問的嗎?指筆算的結果問:這個結果與我們估算的范圍一致嗎?完成板書,寫單位和答句。
三、練習
1、算一算,比一比,你發(fā)現了什么?
34×58 68×35 50×30 40×60 70×40
先口算每組的第一題和第三題,再筆算第二題。
問47×23的積與剛才兩題的積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這么說?
。ㄐ〗Y:把兩個乘數分別看作與它們最接近的整十數,估算的結果會準確一些。)
2、你能用線連一連嗎?
24×53得數比1800大,比2800小
37×65得數比3500大,比4800小
28×32得數比1000大,比1800小
76×59得數比600大,比1200小
3、想想做做第4題。
4、三種價錢的籃球:48元、38元、28元。帶了1000元,買24個同樣的籃球,他可能買了哪種籃球?
問:讀完題,你首先考慮的是什么問題?(24個籃球的價錢不能超過1000元。)估算一下,最貴的48元乘24結果大約是多少?能買嗎?再估38元的,乘24結果大約是多少?能買嗎?單價是28元的要不要再像剛才那樣估一估?為什么?那會不會單價38元的和28元的籃球都買一些呢?為什么?(同樣)
四、總結評價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嗎?(板書課題:乘法估算)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28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10~12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中間有0﹚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逐步培養(yǎng)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3.情感態(tài)度。
進一步掌握用乘法驗算除法的方法,養(yǎng)成自覺進行驗算的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中間有0)的算理。
難點:探索并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
教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計算:
480÷4 369÷3
一、新知探索。
﹙一﹚學生閱讀教材第10頁情境圖。
師:自己讀題思考:你能用我們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嗎?﹙給學生一段時間,讓他們自己解決。會有一小部分學生擁有解決本題的能力,老師讓他們暫時保留己見,為后面的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大多數學生會發(fā)現問題,這時就遇到了本課待解決的難點問題:商中間有零的三位數除法)
師:老師想看一看,誰能夠解決這一問題?(會有小部分學生積極舉手。這時老師要峰回路轉把話題拋給那些只會做到一半卻不會最后計算的學生)
師:我可不想把這一問題只留給你們這幾位學生,老師偏偏找那些不敢舉手的同學,讓我看一看你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了?(其余學生會如釋重負地坦言自己遇到的難題)
生:老師我會列式可是不知道怎樣計算。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他哪里不會計算好不好?你是怎樣計算的?
﹙讓遇到困難的學生邊列式邊計算,直到遇到難點為止,師板書計算的過程)
師:他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你們誰也遇到了相同的情況?誰能幫一幫他?
﹙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征服難題的勇氣。通過學生的語言來找到解決問題的簡單、準確的方法)
師:你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嗎?(一小部分學生有知識基礎,借助他們得到方法二。如果學生們都不會,教師就介入到學生的學習中,立接把方法授出)
小黑板提示:
針對“方法二”思考:在計算時,你注意到了豎式的第幾步有變化?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寫?商的十位上寫幾,為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后進行集體匯報交流,最后總結比較上面兩種豎式寫法,從而發(fā)現“不夠商1就商0占位”這個規(guī)律。同時確定豎式的簡便寫法)
師:同學們,商中間的0起到了什么作用?(這個0很重要,起占位作用)
師:計算除法的過程中,什么時候寫零?計算除法時,不要忘記什么?(計算除法時,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不夠商1,就對著哪一位商0。不能忘了寫0﹚
想一想、議一議:如果少寫了商中間的這個0,商成了幾位數?所得的結果對不對?
﹙二﹚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有余數的計算方法
師:請同學們先計算:520÷4。
生:自行計算。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0頁下面的習題,先列出算式,再嘗試計算。提出問題:
﹙1﹚商的數字“13”后面為什么填0?
﹙2﹚余數和被除數大小是什么關系?
點撥:商的“1”是“一百”,“3”是“三十”,需要用0占數位。余數要小于被除數。
﹙三﹚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無余數)的驗算
出示502÷2的三種算法。
提出問題:
1.以上三種算法哪種正確呢?
2.用什么方法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老師點撥:
根據被除數、除數和商的關系,如果商正確的話,應該有:除數×商=被除數。根據這個關系,我們可以通過估算和筆算來驗證計算的結果。
二、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進一步學習了一位數除三位數的筆算除法,主要研究的是商中間有0的除法。同學們在做練習題時,要先判斷一下商是幾位數,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置。豎式一定要寫整齊,可以簡寫的要注意書寫格式。
師出示“除法法則”小歌訣:除數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夠看兩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夠商1,0占位;除數當姐,余當妹。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29
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的豎式計算,重點解決“不夠商1時商0”的問題。為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這部分知識,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具有如下特色:
1.關注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在教學中,當學生計算到被除數的十位發(fā)現不夠商1時,教師及時組織學生討論,并加以恰當地引導,從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計算規(guī)則分別進行理解,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合適的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談話。
師:我們國家現在提倡勤儉節(jié)約,誰能說說哪些做法是節(jié)約呢?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見聞進行列舉。
2.導入:有3個班的同學用實際行動來倡導節(jié)約,他們積攢了許多舊報紙和礦泉水瓶,送到廢品收購站回收利用,我們來看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遇到了什么問題,我們是否能幫助他們解決。
設計意圖:在學習新課之前與學生進行談話,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探究新知
1.了解情境圖。
課件出示情境圖,鼓勵學生找到情境圖中的數學信息并完整表達。
。3個班積攢的報紙和礦泉水瓶一共賣了912元)
2.嘗試計算。
(1)請學生根據上面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并列出算式。
(問題:平均每個班賣了多少元?算式:912÷3)
(2)請學生口算出結果并寫出口算過程。
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學生能寫出算式:900÷3=300,12÷3=4,300+4=304。
。3)請學生嘗試進行豎式計算。
3.解決“不夠商1時商0”的問題。
(1)組織學生小組討論。
師:你們在計算時遇到了什么問題?除到十位不夠商1時怎么辦?(同時出示不完整的豎式如下)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口算過程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不夠商1時商0”的道理,并板書完整的豎式計算過程。
①從分物的角度理解:先分走900元,912─900=12,余下的不夠30元,每個班分不到10元,所以在十位商0占位。
、趶某ū旧碛嬎愕囊(guī)則去理解:用被除數十位上的1除以3時,不夠商1,需要將十位和個位上的數合起來,用12再除以3,結果等于4,在個位上商4。
(2)結合口算,說說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師:現在我們完整地寫出了912÷3的豎式計算過程,請大家結合口算的過程,說一說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學生匯報,教師隨機板書,如下:
設計意圖:通過上述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透徹地了解為什么要在十位上商0,并牢固地掌握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豎式計算過程,對學生進行正確熟練地計算有很大的幫助。
4.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教材10頁的第三個例題,提問:我們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怎樣列式?
引導學生讀題,根據題意列出算式:522÷4。
。2)引導學生獨立進行豎式計算。
。3)組織交流。
師:這個算式是在哪一位上不夠商1?應該怎樣處理,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明確:在豎式計算中,當除到個位不夠商1時,要在商的個位上寫0,余數是2。
5.總結算法。
師:在計算一位數除三位數時,我們應該怎么做?
引導學生總結一位數除三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的一般步驟:從被除數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寫商,遇到不夠商1的情況要商0占位。
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11頁1題。
理解題意,在圖中圈出答案后進行豎式計算。
2.完成教材12頁4題。
先說一說豎式計算的步驟,再觀察題目中的計算過程,找出錯誤的原因并改正。
課堂總結
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在計算中我們要注意哪些問題?
布置作業(yè)
教材11頁2、3題
板書設計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課題:數學廣角——搭配問題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112頁例1及練習中習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簡單搭配現象,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數學活動,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符號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怎樣搭配可以不重復、不遺漏。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金色的秋天即將過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來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給百變小櫻送一封信。小櫻會不會讓我們看信的內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請她到數學城堡去呀!
二、討論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嘗試猜想。
小櫻帶了2件上衣,3件下裝,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復地穿幾天?
2、思考討論。
(1)引導思考:用2件上衣和3條下裝搭配,到底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畫一畫、甚至算一算,用最簡便的方法把各種穿法快速記錄下來。
(2)獨立思考,嘗試表示。
。3)小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參與指導小組活動。
3、展示匯報:現在哪組來匯報?你們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記錄的?請不同表示方法的.學生在實物投影上展示說明,其他學生評價。
預設學生的方法可能有:(1)數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號或圖形表示:(4)計算。
4、觀察比較
(1)剛才我們展示了這么多表示辦法,你覺得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小結:經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發(fā)現,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裝,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裝,一共有6種搭配方法;另一種方法是先定下裝,再配衣服,第一條下裝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條下裝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樣地第三條下裝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種搭配方法?梢娢覀冊诮鉀Q問題的時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課件演示)
。2)剛才同學們還想出了這么多記錄的方法,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看來有順序地連一連、排一排能幫助我們不重復、不遺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像我們剛才說的穿衣服時不遺漏、不重復、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數學問題——搭配問題。
板書: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櫻想在數學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該怎么辦?
。2)請你幫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條下裝,想一想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歡的方法把它們記錄下來,然后和同桌交流。
請不同方法的學生匯報,其他學生評價。
如果在前面學生沒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這里教師可適當引導,使有能力的學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帶4件衣服,3條下裝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條下裝呢?6件衣服,6條下裝呢?
三、綜合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1、密碼門
帶好行裝,小櫻來到了數學城堡,哎呀,數學城堡的門是密碼門,她是頭一次來,不知道密碼,怎么辦呢?
這時智慧老人告訴她,密碼是一個兩位數,十位上是2、4、9中的一個,各位上是3、6、8中的一個,密碼可能會是哪些兩位數呢?你能幫助小櫻把所有的情況都羅列出來嗎?
學生獨立嘗試、匯報評價,教師板書。引導學生得出兩種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數字,再配個位上的數字;先定個位上的數字,再配十位上的數字。
2、選定路線
小櫻進了城堡的門,智慧老人要她到數學樂園去找聰聰和明明,她有幾種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導學生看懂圖,學生在書上畫一畫,小組內互相說一說,討論交流。指名展示匯報。
3、拍照
小櫻到了數學樂園,見到有幾個小朋友爭著要和聰聰、明明拍合影呢,他們每人都要和聰聰、明明單獨拍照,小櫻的魔杖能拍10次,夠嗎?
如果小櫻也要和聰聰、明明各拍一張合影呢?
4、選擇交通方式
拍完照后,聰聰、明明問小朋友們最想上哪兒的大學,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回答呢?
是呀!北大、清華是很多學生們向往的大學,希望你們努力學習,能到那兒去上大學。北大、清華都在北京,如果從銀川到北京,我們可以怎樣去呢?出示課件。
學生討論,交流匯報。
四、總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知識?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30
教材分析:
本課連除解決問題是在前面筆算乘法和解決一步除法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會分析其中的數量關系、會計算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新知識點增加了一步計算,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提高了一個難度。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分析兩步除法的數量關系,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內容:
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教材第53頁例4和“做一做”,第55~57頁練習十二第6~9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連除的方法解決相關實際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在解決問題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會根據數量關系用多種方法解決連除問題,并能利用乘法對除法進行驗算。
教學難點:
能夠根據數量關系分析問題,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黑板上先寫好課題:用連除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新課講授:
教學教材第53頁例4。
1.出示例4情景圖。
三年級女生要進行集體舞表演。老師將要參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2、讓學生理解題目內容,講講自己獲得哪些信息:閱讀與理解。這個環(huán)節(jié)重點培養(yǎng)孩子仔細審題的好習慣。不要看到題目就動筆寫,要先分析理解后再做。
5、學生自主做題,然后匯報。
學生匯報、交流。
方法一:
可以先將60人平均分成2隊,列式為:60÷2=30(人);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組,列式為:30÷3=10(人)。
綜合算式:60÷2÷3
。30÷3
=10(人)
方法二: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組?
列式為:2x3=6(組);
再求每組多少人?
列式為:60÷6=10(人)。
如何列綜合算式呢?
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怎么思考的?
60÷(2x3)
。60÷6
。10(人)
驗算:10x3x2=30x2=60(人)或者10x6=60(人)。
結果與已知相等,計算結果正確。
答:每組有10人。
6.回顧與反思。
。1)通過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對計算結果進行驗算呢?已知總數,如何求平均數?
。2)學生匯報、歸納。
三、課堂練習
1.完成教材第53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并說出你的解題思路,進行驗算。
點名學生上臺板演,然后集體講評。
2、基礎性練習(利用學生平板電腦進行練習)
三年級同學去春游,學校把參加春游的144名學生平均分成6個隊,每個隊平均分成3組。
3x6表示()
A、一共有多少個組B、一共有多少個隊
144÷6÷3表示()
A、平均每隊有多少人B、平均每組有多少人C、6個隊一共多少人
144÷6表示()
A、平均每隊有多少人B、平均每組有多少人
3、拓展練習:
下面是一種藥品說明書的一部分,你知道這瓶藥夠患者服用10天嗎?
【規(guī)格】每粒0.34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包裝】固體藥用塑料瓶裝,48粒/瓶。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僖阎倲,求平均數,就是用總數÷份數=每份數
、诔ㄓ贸朔ㄟM行驗算。
五、布置作業(yè)
課內作業(yè):教材第55頁第6、7題。
課后作業(yè):教材第55-57頁“練習十二”第8~9題。
用連除的方法解決問題
60÷2=30(人)2x3=6(組)
30÷3=10(人)60÷6=10(人)
60÷2÷360÷(2x3)
。30÷3=60÷6
。10(人)=10(人)
驗算:10x3x2=30x2=60(人)或者10x(2x3)=60(人)。
答:每組有10人。
教學反思:
1、本節(jié)課要引導學生從應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逐步樹立應用數學的意識,從而從“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積極主動,更有興趣的來學習今后的計算課。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種數學策略,掌握一種數學方法,使今后學生面對沒出現過的題目類型或其他生活中的問題時,不再驚慌不已、束手無措。本節(jié)課要傳達給學生的是:原來新問題也不可怕,也只不過是舊知識的重新建構。
2、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種的,注重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對問題教學思考。
3、注重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4、注重培養(yǎng)學生找出中間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07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07-06
三年級下冊蘇教版數學教案03-23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07-07
(精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27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模板12-26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新版01-28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15
【優(yōu)秀】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6-01
【必備】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