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一物理《速度和加速度》的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物理《速度和加速度》的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物理《速度和加速度》的教案1
1、速度
(1)定義:速度等于物體運動的 跟 所用的時間的。
(2)公式:
(3)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
(4)單位:國際單位為 ,符號是 ,常用單位還有:千米每時(km/h),厘米每秒(cm/s)等。
1m/s=3.6km/h
(5)速度是 ,它的方向就是 的方向。
2、平均速度
(1)定義:變速運動物體的位移跟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物體在這段時間(或位移)內的 。
(2)公式:
(3)平均速度表示做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一段時間(或位移)內的平均快慢程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體地運動快慢。
(4)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與一段時間內發(fā)生的 方向相同。
3、瞬時速度與瞬時速率
(1)定義:運動物體經(jīng)過 的速度,叫瞬時速度,常稱為速度;瞬時速度的大小叫 ,有時簡稱速率。
(2)物理意義:精確描述運動快慢。
(2)瞬時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物體經(jīng)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瞬時速率是標量。
答案:1、位移,發(fā)生這段位移,比值,物體運動快慢,米每秒,m/s,矢量,物體運動;2、平均速度,位移;3、某一位置(或某一時刻),瞬時速率。
疑點突破
1、如何區(qū)分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1)平均速度與某一過程中的一段位移、一段時間對應,而瞬時速度與某一位置、某一時刻對應。
(2)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質點運動情況,而瞬時速度能精確的描述質點的運動情況。
(3)平均速度的方向與所對應的時間內位移的方向相同,瞬時速度的方向與質點所在位置的運動方向相同。
2、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在勻速運動中,由于速度不便,所以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既是平均速度,也是各個時刻的瞬時速度。
在變速運動中,平均速度隨位移和時間的選取不同而不同。對做變速運動的物體,我們在它通過的某一位置附近選一段很小的位移,只要位移足夠小(即通過這段小位移所用的時間足夠短),那么這段小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是物體通過該位置的瞬時速度。
問題探究
(1)用什么方法判斷同時啟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
(2)如何比較兩個百米運動員的快慢?
(3)如何比較一個百米短跑冠軍同一個奧運會萬米冠軍誰跑得快.
探究:(1)比較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可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比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較快.(2)比較兩位百米運動員的快慢可在位移相同的條件下比較時間,運動時間較長的較慢.(3)二者的位移不同,運動時間也不同,比較位移和時間的比值,也就是比較單位時間內的位移,比值大的較快.
典題精講
例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瞬時速率是指瞬時速度的大小
C、火車以速度v通過某一段路,v是指瞬時速度
D、子彈以速度v從槍口射出,v是指平均速度
【思路解析】
根據(jù)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定義進行判斷,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瞬時速率就是瞬時速度的大小;火車以速度v經(jīng)過某一段路,v是指平均速度;子彈以速度v從槍口射出,是指從槍口射出時的瞬時速度。
【答案】B
例2、某質點由A出發(fā)做直線運動,前5s向東行了30m經(jīng)過B點,又行了5s前進了60m到達C點,在C點停了4s后又向西行,經(jīng)歷了6s運動120m到達A點西側的D點,如圖1.3-1所示,求
(1)每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2)求全過程的平均速度
【思路解析】
取A點為坐標原點,向東為正方向建立坐標軸。
(1) ,方向向東。
,方向向東。
,方向向西。
(2)全程的平均速度為
= ,負號表示方向向西。
例1、Ⅰ、Ⅱ是兩物體運動的位移圖象,如圖1.3-2所示,兩物體分別做什么運動?那個物體運動較快?
【思路解析】
從位移圖象可以看出兩圖象均為直線,即位移隨時間是均勻變化的,所以Ⅰ、Ⅱ兩物體均做勻速直線運動,位移隨時間變化的快則直線的斜率大,所以Ⅱ運動得快。
【答案】都做勻速直線運動,Ⅱ運動較快。知識導學
1.位移與時間的比值反映了位移隨時間變化的快慢,也就是位移的變化率。
2.速度和位移一樣都是矢量,矢量的共同特點就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今后的學習中要逐步加深對矢量的理解。
3.一般情況下平均速度不等于瞬時速度,只有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隨時間變化時平均速度才等于瞬時速度。
4.瞬時速率在數(shù)值上等于瞬時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在定義上等于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值,即初中所講的速度的概念。但在高中階段,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路程一般大于位移的大小,平均速率一般大于平均速度的大小,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時,即物體做單方向直線運動時平均速率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5.通常所說的速度可能有不同的含義,注意根據(jù)上下文判斷速度的準確含義,是指平均速度還是指瞬時速度。
疑難導析
關于(1):譬如,研究一輛汽車通過一座平直大橋的速度,對應的位移是橋長,對應的時間是過橋的時間,對應的速度是平均速度。若要研究汽車到達某一位置的速度,則表示瞬時速度。
關于(2):譬如,火車從北京開往上海整個過程的速度,可以不考慮中間停站所用的時間,用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表示火車運動的快慢。但要研究百米運動員沖過終點時的速度,則需要的是一個準確值,速度為瞬時速度。
關于(3):譬如,物體沿圓周運動,某段時間的平均速度的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即這段時間通過的圓弧所對應的弦的方向,但每一時刻速度方向,都沿物體所在位置圓的切線方向。
問題導思
提示:此題涉及比較物體運動方法的'問題:(1)相等時間內比較位移的大小;(2)通過相等位移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3)比較位移和時間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的大小。
典題導考
【綠色通道】
對于平均速度、瞬時速度說法正誤的判斷要緊扣它們的定義。平均速度對應一段位移或一段時間,瞬時速度對應某一位置或某一時刻。
[典題變式]
以下所說的速度,哪些是指平均速度,哪些是指瞬時速度?
A、子彈射出槍口時的速度為700m/s
B、一百米賽跑的運動員用10s跑完全程,某人算出他的速度為10m/s
C、測速儀測出汽車經(jīng)過某一路標的速度達到100km/h
D、返回艙以5m/s的速度著陸
答案:A、C、D中的速度是瞬時速度,B中的速度為平均速度。
【綠色通道】
此題主要是考察對平均速度的計算,平均速度等于某段時間內的位移與這段時間的比值。注意位移與發(fā)生該段位移所用時間的對應性。另外速度是矢量,有方向,首先要選取一個正方向,位移有正負,則速度也對應地有正負。
[典題變式]
1、一輛轎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其速度計顯示地讀數(shù)為72km/h,在一條與公路平行地鐵路上有一列長為200m的火車與轎車同向勻速行駛,經(jīng)100s轎車由火車的車尾趕到了火車的車頭,求火車的速度。
答案:v=18m/s
【綠色通道】
對位移圖象得幾點說明:(1)位移圖象不是質點運動得軌跡。(2)勻速直線運動得位移圖象是一條直線。(3)在圖象上的某一點表示運動物體在某時刻所處的位置。(4)圖線的斜率大小反映物體運動的快慢,斜率越大表明物體運動越快。
[典題變式]
如圖1.3-3所示為某物體運動的位移圖象,根據(jù)圖象求出:
(1)0~2s內,2s~6s內,6s~8s內物體各做什么運動?各段速度多大?
(2)整個8s內的平均速度多大?前6s內的平均速度多大?
【答案】(1)0~2s做勻速運動,v1=2.5m/s;2s~6s物體精致;6s~8s內,物體做勻速運動,v3=5m/s(2)1.875m/s;0.83m/s
自主廣場
我夯基 我達標
1、關于速度的說法,下列各項中正確的是
A、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表示物體運動得快
B、速度描述物體的位置變化快慢,速度大表示物體位置變化大
C、速度越大,位置變化越快,位移也就越大
D、速度的大小就是速率,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標量
解析: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表示物體位置變化的快慢。若物體位置變化得大,即位移大,但若時間長,則速度不一定大。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標量。
答案:AD
2、以下為平均速度的是
A、子彈出槍口時的速度是800m/s
B、汽車從甲站到乙站的速度是40km/h
C、汽車通過站牌時的速度是72km/h
D、小球在第3s末的速度是6m/s
解析:平均速度是某段位移上的,或某段時間內的。它等于某段位移和通過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
答案:B
3、關于瞬時速度、平均速度,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瞬時速度可以看成時間趨于無窮小時的平均速度
B、做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一定和物體在這段時間內各個時刻的瞬時速度的平均值大小相等
C、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平均速度的大小就是平均速率
D、物體做變速運動時,平均速度是指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
解析:當時間非常小時,物體的運動可以看成在這段很小時間內的勻速運動,平均速度等于瞬時速度,故A正確。
平均速度是位移跟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而不是各時刻瞬時速度的平均值。
根據(jù)定義,平均速度的大小不是平均速率。平均速度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而平均速率是路程跟時間的比值。
答案:A
4、一個質點做變速直線運動,其運動情況有如下記錄,則記錄中表示瞬時速度的有
A、質點在前5s內的速度是8m/s
B、質點在第7s末的速度是12m/s
C、指點通過某一路標時的速度是15m/s
D、質點通過某一路段的速度為10m/s
解析:瞬時速度是質點在某一時刻的速度,或通過某一位置的速度,它與時刻、位置相對應。
答案:BC
5、對于各種速度和速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速率是速度的大小
B、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C、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是標量
D、平均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解析:教材中沒有出現(xiàn)平均速率的概念,而有些人根據(jù)速率的概念主觀地認為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實際上平均速率定義為路程跟時間的比值,故B錯。平均速度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一致,它不能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向。物體運動的方向是瞬時速度的方向,故D錯。正確選項應為A。
答案:A
6、汽車以36km/h的速度從甲地勻速運動到乙地用了2h,如果汽車從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勻速直線運動且用了2.5h,那么汽車返回時的速度為(設甲、乙兩地在同一直線上)
A、-8m/s B、8m/s
C、-28.8km/h D、28.8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樣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負方向分別用+、-表示。當為正方向時,一般不帶+。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據(jù)具體問題自己規(guī)定,有時也隱含在題目之中。例如該題中汽車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為36km/h,為正值,隱含著從甲地到乙地的方向為正,所以返回速度為負值,故淘汰BD。
依據(jù)甲、乙兩地距離為:362km=72km,所以返回速度為-72km/2.5h=-28.8km/h=-8m/s。
答案:AC
我綜合 我發(fā)展
7、下列關于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若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每一個時刻的瞬時速度都等于零,則它在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
B、若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于零,則它在這段時間內任一時刻的瞬時速度一定等于零
C、勻速直線運動中物體任意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任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D、變速運動中任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等于它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解析:物體的各個時刻瞬時速度都等于零,證明物體精致,即位移為零,因此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
物體在某段時間內平均速度為零,說明整個運動過程中的位移為零,但不能證明物體不運動,例如物體做往返運動回到出發(fā)點,位移為零,但瞬時速度不為零。
勻速運動中,由于瞬時速度都相等,因此平均速度等于瞬時速度。
變速運動中,速度時刻在變,但平均速度可能與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相等。
答案:AC
8、甲、乙兩車從A地出發(fā)經(jīng)歷不同的時間后都到達B地,甲運動的時間較長,則
A、甲的平均速度一定比乙大
B、甲的平均速度一定比乙小
C、甲的瞬時速度一定比乙小
D、甲、乙通過的位移一定相等
解析:位移只決定于初、末位置,故甲、乙通過的位移一定相等,D正確。
由平均速度公式知,位移s相同,而甲運動時間較長,所以B正確。因甲和乙不一定是做直線運動,所以瞬時速度大小和平均速率大小無法確定。
答案:BD
9、如圖1.3-4所示,物體沿曲線軌跡的箭頭方向運動,現(xiàn)要考慮物體處于圖中A點時瞬間的速度。假設物體沿ABCDE、ABCD、ABC、AB四段曲線軌跡運動所用的時間分別是1.5s,0.9s,0.4s,0.1s,通過測量和計算,可以得出物體在這四段曲線軌跡上的平均速度分別是
。
解析:分別測量出AE、AD、AC、AB的線段長度,然后換算成實際運動的位移,根據(jù)平均速度的公式進行計算。
答案:1.7m/s,3.9m/s,6.0m/s,15m/s
我創(chuàng)新 我超越
10人類為了探測距地球約30萬千米的月球,發(fā)射了一種類似于四輪小車的月球登陸探測器,它能夠在自動導航系統(tǒng)的控制下行走,且每隔10s向地球發(fā)射一次信號,探測器上還裝有兩個相同的減速器(其中一個是備用的),這種減速器的最大加速度是5m/s2.
某次探測的自動導航系統(tǒng)出現(xiàn)故障,從而使探測器只能勻速前進而不再能自動避開障礙物,此時地球上的科學家必須對探測器進行人工遙控操作。
下表為控制中心的顯示屏的數(shù)據(jù):
受到信號時間 與前方障礙物距離(單位:m)
9:10:20 52
9:10:30 32
發(fā)射信號時間 給減速器設定的加速度(單位:m/s2)
9:10:33 2
受到信號時間 與前方障礙物距離(單位:m)
9:10:40 12
已知控制中心的信號發(fā)射與接受設備工作的速度極快,科學家每次分析數(shù)據(jù)并輸入命令最少需3s。根據(jù)以上材料,考慮下面兩個問題:
1、經(jīng)過數(shù)據(jù)分析,你認為減速器是否執(zhí)行了減速命令。
2、假如你是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應采取怎樣的措施。通過計算分析說明。
共同成長
見仁見智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恩曼曾講過這樣一則笑話。
一位女士由于駕車超速而被警察攔住。警察走過來對她說:太太,您剛才的車速是60英里每小時!(1英里=1。609千米)。
這位女士反駁說:不可能的!我才開了7分鐘,還不到一個小時,怎么可能走了60英里呢?
警察說: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繼續(xù)象剛才那樣開車,在下一個小時里您將駛過60英里。
太太說: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駛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在開過60英里的路程。
請你根據(jù)物理學的觀點來分析,這位女士沒有認清哪個科學概念?你是怎么認識的?
合作共贏
請你和你的同學一起進行下列探究活動。
用鐵錘十分準確地每隔1s敲打一下掛在樹上的一段鐵軌,假設你既能看到錘子的敲打動作,也能聽到敲打的聲音,你能否只用一把卷尺測出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簡述方法。
高一物理《速度和加速度》的教案2
一、設計思想
由于物理知識的抽象性、復雜性,物理觀念、方法、知識結構及物理應用和物理技能的個體性、不可言傳性,及其運用的無意識性,使得在常規(guī)教學中物理學習與其它學科學習相比顯得更為困難。內隱學習理論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發(fā),內隱學習的概念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A.S.Reber于1961年所撰寫的論文《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中首次提出來的,Reber指出:人們能夠按照兩種本質不同的模式來學習復雜的任務,一種是人們所熟悉的外顯學習(explicit learning),即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利用心理資源,采取一定的決策來解決問題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活動。另一種是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就是個體自動的、無意識獲得刺激環(huán)境中復雜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并沒有覺察到或者陳述出所學知識內在的規(guī)則,但卻學會了這種規(guī)則。內隱學習是一種無意識地,自動化地獲得客體間結構關系的過程。因此,教學的過程不光從“教”的角度出發(fā),更應從“學”的角度、從學習的過程出發(fā),考慮設計教學的過程。通過和初中的知識比較,區(qū)分并加深對速度的理解,按照位移──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速度和速率的順序遞進教學,矢量型和比較教學是這節(jié)課的主線。
二、教材分析
“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它與上面兩節(jié)內容一樣,屬于運動描述的基礎知識。這節(jié)的第一個小節(jié)繼續(xù)強調某個物理量與它的變化量的關系。教材中沒有在一般性的速度概念和平均速度的概念上面下功夫,而是比較簡潔地深入到瞬時速度的概念。在定義瞬時速度時用到了極限的思想,但沒有提出“極限”這個術語。教材中“說一說”和“做一做”兩個欄目都是擴展性學習內容,前者偏重于動手操作,后者偏重于思考。這些內容不要求所有學生都學,更多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或發(fā)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材中STS 借協(xié)和客機停飛一事,引導學生討論“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這樣的問題。教學中只要學生參與就可以了,不要企圖得出什么結論性的意見!皢栴}與練習”中的第 3 題要計算速度,這本是十分容易的事,但要獲得計算所需的數(shù)據(jù),學生應能讀懂列車時刻表。對于概念性知識的學習,應加強由感性到抽象過程的教學,先內隱學習,然后強化練習,加深外顯理解和鞏固,為形成新的內隱知識打好基礎。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賴于感性經(jīng)驗,概念的同化主要依賴于知識經(jīng)驗。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感性材料和知識經(jīng)驗對概念的掌握和習得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因素都是內隱的。在概念教學的開始,要注意材料的直觀性、現(xiàn)實性、活躍性,首先讓學生在任務情境的操作和接觸中開展內隱學習,而將外顯訓練置于其后,這樣才能為后期知識規(guī)則的外顯學習打好基礎。要使用有效的內隱指導語,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正遷移,同時要避免負遷移的產生,有效地利用內隱知識與正遷移提高數(shù)學概念教學質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內隱思維品質,可以提高后面對知識自動化的速度和運用的效率。
三、學情分析
物體的運動是在時間和空間內發(fā)生的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對運動的描述離不開時間和空間。這就需要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時空觀,即建立正確的時間、時刻,位移、位置的概念。同時學生在初中已經(jīng)學過速度的概念,在生活中對于速度也有較多的感性知識,在高中重新學習應該困難不大。但學生在初中學習中,速度是一個標量,是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來表示速度,而高中確實將速度變?yōu)槭噶,而且采用比值法給速度下了一個規(guī)范的定義,達到了由原有的通俗的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過渡到了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改變學生了已有的認識,拓展了概念的內涵,是本節(jié)教學的一個難點。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是學生剛開始接觸,學生容易把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混淆。這屆學生基礎較差,所以對瞬時速度的理解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中,以內隱學習理論為基礎,體現(xiàn)了新課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層層深入,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要的課堂形式,在實現(xiàn)知識構建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l.了解如何描述運動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義、公式、符號、單位。
3.能區(qū)別質點的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區(qū)別。
5.會計算質點的平均速度,認識各種儀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描述方法的探索,體會如何描述一個有特點的物理量,體會科學的方法。
2.同時通過實際體驗感知速度的意義和應用。
3.會通過儀表讀數(shù),判斷不同速度或變速度。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介紹或學習各種交通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學的價值和應用。
2.培養(yǎng)對科學的興趣,堅定學習思考探索的信念。
五、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及其突破方法
教學重點: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三個概念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突破方法:通過類比,比較,讓學生積極思考,分組討論,總結歸納,加深理解。
2.教學難點及其突破方法
教學難點: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突破方法:從平均速度引入,通過極限思維的方法過渡到瞬時速度。
六、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我國學者對內隱學習理論的研究表明:人們在不同的動機水平(或稱卷入水平)下,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從社會傳播中學習信息?在高動機高卷入狀態(tài)下,個體傾向于在外顯記憶知識基礎上對刺激進行精細加工,這時刺激材料所產生的影響就會因控制性加工的個體差異而很難預料?而在低動機卷入狀態(tài)下,一些信息有積極認知加工的情況下被無意識地加工?儲存,從而使材料的預期作用得以自動發(fā)揮。所以教師在教學時,通過精心選取教學素材,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和學習實際,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體系;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不同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著力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需求?興趣和熱情。用妙趣橫生的物理問題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凸現(xiàn)“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育思想,促使內隱與外顯學習的有機結合?
1.(視頻1)大自然中,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駿馬奔馳;樹叢蝸牛爬行。仔細觀察物體的運動,我們發(fā)現(xiàn),在許多情況下,物體的運動快慢會發(fā)生變化:飛機的起飛,汽車的行駛,運動員的奔跑。車水馬龍的街道上,汽車按規(guī)定行駛,非機動車道上有自行車在運動,人行道上還有行人在步行……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各不相同且不斷變化。
2.提出問題:物體在不同的運動過程中,快慢程度往往并不相同,那如何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小組合作學習
內隱學習理論指出:內隱學習具有自動性與無意識性,即人們能在沒有有意識努力去發(fā)現(xiàn)任務的隱藏規(guī)則或結構的情況下,學會在任務環(huán)境中對復雜關系作出恰如其分的反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等情況成立學生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主動探究,共同討論,互相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1)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
1.教師指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一部分。
2.提問:以百米賽跑為例,你參加的跑道是筆直的,你能說明“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聯(lián)系?
3.思考討論:
、賵D1.3-1中的汽車(質點)在向哪個方向運動?
②如果汽車沿x 軸向另外一個方向運動,位移是正值還是負值?
(2)速度
1.教師指導學生仔細閱讀“速度”一部分,同時提出問題:
①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結合你身邊的實例加以說明。
、谑裁词撬俣?為什么用速度就可以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郾硎舅俣鹊膯挝挥心男?它是矢量還是標量?
2.學生就老師提出的問題去閱讀教材,尋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組交流討論,初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由于每個學生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維方式不同,其內隱知識的儲存也各不相同,因此開展小組間的合作學習時,當一個成員調動起自己已有內隱知識的時候,這些知識可能會激活另一位成員曾經(jīng)看來不可能的知識,激活靈感,產生頓悟?一旦集體的內隱知識被激活了,學生就會頓悟他們知道什么,并嘗試建立起他們的知識與問題中所描述的現(xiàn)象之間的橋梁,能夠實現(xiàn)相互激發(fā)?優(yōu)勢互補,促進知識的建構。)
3.提出問題:對于同一個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運動的快慢也不是每時每刻都一樣。我們用公式計算出的速度,能否精確描述物體在任一時刻運動的快慢?
(3)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內隱學習理論指出:人們在認知及情感領域的內隱無意識加工,是指課內外間接的?內隱的,通過受教育者無意識的?非特定心理反應發(fā)生作用的教育影響因素?這種隱性學習隱蔽于學習活動環(huán)境氛圍之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載體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之中益智、染情和添趣,提高教學效益?
1.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仔細閱讀“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速度和速率”兩部分,閱讀后回答問題:我們日常生活中說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請舉例說明。
2.學生就老師提出的問題去閱讀教材,尋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組交流討論,選出代表發(fā)表見解。
3.學生觀察圖1.3-2,認識汽車速度計的表盤并練習讀數(shù)。
4.觀察16頁表格,了解表格中常見物體的速度。
5.就課本17頁“說一說”中講述的故事,展開討論,回答圖1.3-3中的問題。
6.學生思考18頁“問題與練習”第1、2題,討論后回答。
學習理論為教學設計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眱入[學習觀點的形成,豐富了認知心理學理論,為探明人類認知加工過程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現(xiàn)代教學設計帶來了新的啟示與挑戰(zhàn),萬物沒有絕對的適應性,教學中也不必刻意的區(qū)分內隱與外顯學習,內隱學習理論視角下,教學設計的關鍵是協(xié)調兩種機制恰當?shù)墓ぷ鳎l(fā)揮每一種機制的最大潛力,促進學習,優(yōu)化教學。教學設計與預測只是框架,并不絕對,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發(fā)揮自己的教學智慧,“做”好教學。
【高一物理《速度和加速度》的教案】相關文章:
物理《加速度》教案09-27
物理《加速度》教案最新05-24
物理《加速度》教案(精選12篇)09-27
物理加速度教案(通用16篇)11-10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最新08-20
物理加速度教案(通用20篇)09-22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人教版優(yōu)秀09-30
速度與激情02-28
速度改變快慢的描述-加速度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