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教案 1
主題:
初中地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地球的橢球體特征和形狀;
2、了解地球大小的測量方法和計算公式;
3、了解地球大小和形狀對地球的地理特征和環(huán)境影響。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地球的橢球體特征和形狀;
2、了解地球大小的測量方法和計算公式。
三、教學內容與方法
1、演示法
通過地球儀或三維地圖等形象化的工具,向學生展示地球的實際形狀,并解釋地球的橢球體性質。
2、實踐法
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去測量地球的周長和直徑,然后利用數學公式計算出地球的大小和形狀。
3、互動交流法
組織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通過自己的`研究和探討,來深入了解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四、教學評估
1、觀察學生掌握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情況;
2、采用小測驗、課堂討論等方式進行評估;
3、針對學生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和提醒。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同時,要注重學生的思維轉化,讓他們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2
(一)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歐洲西部地理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理位置特點。
2、舉例說出歐洲西部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優(yōu)勢
。ǘ┙虒W目標:
1、運用地圖找出歐洲西部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首都;說出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點。
2、了解歐洲西部的經濟特征,工業(yè)發(fā)展情況和農業(yè)特色。
3、了解歐洲西部主要旅游資源及其分布,能分析旅游業(yè)繁榮的主要原因
。ㄈ┙虒W重難點:
1、歐洲西部主要國家的.名稱和位置
2、歐洲西部的經濟特點
3、歐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資源
4、歐洲西部發(fā)達的畜牧業(yè)的因素。
。ㄋ模┙虒W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目的;備注
反思
課標、
展示本節(jié)課的課程標準,分析解讀給學生
讓沒有記下課標學生記下課標。
知道考什么怎么考,歐洲西部圖片與歌欣賞
歐洲西部圖片與歌欣賞
欣賞歐洲西部圖片與歌
吸引學生注意力,感受歐洲西部的旅游資源
展示本節(jié)教學內容
圖片展示
看PPT
歐洲西部地理位置
展示歐洲西部地圖
說出歐洲西部地理位置歸納總結
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
歐洲西部的自然地理
展示歐洲西部的地形圖和氣候圖
讀圖分析歐洲西部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并且歸納總結
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和 分析圖能力。
歐洲西部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展示歐洲西部地圖
讓學生找找歐洲西部主要國家和首都,并回答問題
讓學生了解歐洲西部主要國家和首都,學習生活中地理學習對學生有用地理
雄厚經濟實力
1、數據展示歐洲西部一些國家GDP
2、讓學生閱讀課本55頁歸納歐洲西部的經濟特征。
3、
學生閱讀課本55頁歸納歐洲西部的經濟特征
學生了解歐洲西部經濟實力
難點探究歐洲西部發(fā)達的畜牧業(yè)的因素
完成56頁活動西部發(fā)達的畜牧業(yè)的因素
學生閱讀課本并思考回答
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總結歸納能力。
繁榮的旅游業(yè)
1、閱讀課本分析歐洲西部旅游業(yè)發(fā)達原因
2、了解歐洲西部一些著名旅游資源
學生閱讀課本,和觀看PPT,了解歐洲西部著名旅游資源
增長學生知識
當堂練習
展示練習題
做練習
學以致用
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作業(yè)
鞏固所學知識
初中地理教案 3
教學目標
、偻ㄟ^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谕ㄟ^對相連證據的找尋方向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弁ㄟ^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現象。
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 海陸是變遷的
導入:歌曲<東方之珠>引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師:其實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其實古人早就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因而在我國就有了“滄海桑田”的成語。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動態(tài)/Soft/Index.html>課件。(可以出示喜馬拉雅山、我國東部海底、荷蘭圍海造田圖片。)
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
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fā)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fā)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狀況?
3)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么在不斷擴大?
。ǹ偨Y)生:變遷方式有三種:
1.地殼變動;
2.海平面升降;
3.人類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變的呢?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機會總是垂青善于觀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頓坐在樹下看到蘋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體運動定律一樣,這一次是一個躺在病床上的氣象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來閱讀一下《偶然的發(fā)現,偉大的假說》。
生:閱讀。(最好出示資料片)
三、魏格納創(chuàng)立大陸漂移假說過程
師:魏格納發(fā)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么?同學們都學過剪紙能否用這種剪紙的辦法證明一下你的觀點。
生:討論,用剪刀、白紙活動。
師:巡視,指導。
師:誰能把你們討論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師:結合學生演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為二者是連接在一起的。咱們同學做事也是一樣,要注意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一個魏格納尋找證據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最終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fā)現并創(chuàng)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發(fā)呢?
生:認真觀察,大膽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
四、大陸漂移假說觀點
師:魏格納用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大陸漂移假說的建立,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出示大陸漂移課件)它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才分裂為幾塊,(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布局。
初中地理教案 4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各種示意圖、圖表,記住當前世界人口總數,了解當前世界人口有不斷加快的趨勢,掌握人口增長的地區(qū)差別;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人口遷移的三種主要形式;學會計算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點。
2.通過讀《世界個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世界人口分布圖》和《世界地形圖》等地圖培養(yǎng)學生分析 地理圖表的能力,初步學會從圖表上獲得 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過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計算,培養(yǎng)計算能力。
4.提高對本節(jié)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樹立科學的人口觀和人地觀。
教學建議
“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關于人口的密度問題,首先,教材給出一道計算題,甲、乙兩城市,面積20xx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要學生算出甲、乙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兩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兩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較圖,有助于學生深刻、直觀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過列表計算中國和加拿大兩國的人口密度,使學生對人口密度分布的差異之大有了更深的認識。為學習世界人口分布圖,理解圖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礎。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況,主要是通過閱讀世界的人口分布圖獲得。從圖中可以看出,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東部地區(qū)人口最稠密,進一步參考“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這些地方,這些地區(qū)從自然條件上和社會經濟發(fā)展上有什么特點?從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開發(fā)時間長短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世界人口的遷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遷移,主要從三方面講述,一、人口為什么會遷移?(為了生存和發(fā)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世界的主要人口遷移方向?(美洲大陸發(fā)現之前,古希臘和古羅馬征服并移民歐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陸發(fā)現后,主要從歐洲向美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亞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戰(zhàn)后,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技術移民、勞動力輸出、國際難民移動。通過“想一想” 提出問題,(大批科技人才流向發(fā)達國家的原因?會對人才輸出國產生什么影響?勞動力輸出對發(fā)展中國來說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各有什么特點?
“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議
關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了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 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為什么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
引導學生積極活動,讀課文轉載的一篇報道,了解什么時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億。通過讀圖計算,“世界人口從1830年的10億到1999年的60億,每增加10億用了多少年?用讀出的數據,說明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長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讀世界各大洲口增長率圖,哪個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哪個洲的自然增長率最低。通過以上的讀圖計算,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人口增長和分布現狀。
人口的遷移,可用通過提問、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形式講授。對于科技移民和勞動力輸出對我國經濟和文化發(fā)展有重要影響這部分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最后,通過計算題,算出甲乙兩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數,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閱讀“世界人口分布圖”讀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結合世界地形圖,做對比,展開討論,找到影響他們分布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 歷史等因素。
“世界人口的數量和人口的增長”的教材分析
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人是自然的產物,人類活動不斷改造自然;人是社會的產物,人口的發(fā)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它對社會發(fā)展起促進和延緩的作用。本節(jié)中講述了人口 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人口的增長、人口的遷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長是認識人口數量動態(tài)的重要指標,人口增長的快慢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塑造著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是為了定量說明熱口增長狀況和人口分布情況。
人口的增長,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的一段報道,點明世界的人口數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長示意圖”顯示,每增加10億人所用的時間。使學生通過閱讀這個示意圖明確,世界人口每增加10 億人,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也就是說,人口的增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長是如何算出來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出生率減去死亡率,最后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上各大洲的柱狀圖,說明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異,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用“讀一讀”的形式,說明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和極限。
教學設計示例1
【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的地區(qū)差異
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
【 教學手段】
幻燈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
〈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 教學過程】
。▽耄┱埻瑢W們閱讀課文上刊登的報道,請回答:1999年幾月幾日,世界人口達到多少億?(1999年10月12日,60億)
。 板書)人口的數量
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 億用了多少年?(12年)
。ㄕ故荆妒澜缛丝谠鲩L曲線圖》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
根據計算結果,提問: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是怎樣變化的?說明了什么問題?(每增加10 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說明人口增長速度逐漸加快的。)
。 板書并總結)人口的增長1)緩慢---加快
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紀以后,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
(過渡)人口增長的速度有快有慢,應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長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柱狀圖》請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起來,(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說明世界人口的增長地區(qū)差異存在
。 板書)人口增長的地區(qū)差異
哪個大洲人口增長的最快?哪個大洲人口增長的最慢?
。ǚ侵奘窃鲩L速度最快的大洲,歐洲是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的大洲)
(講述)目前許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種,比如球星薩爾瓦多、影星金城武等;煅朔N是不同種族融合的結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種族之間存在著遷移。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世界人口的遷移”部分內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為什么會遷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遷移?
3、第二次大戰(zhàn)后,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各有什么特點?
(總結)科技移民、勞動力輸出
初中地理教案 5
教學目標
1.說出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特點。
2.知道0℃等溫線的分布位置與地理意義。
3.知道我國溫度帶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qū),明確我國地理環(huán)境的巨大差異。
技能目標
1.通過閱讀等高線分布圖,培養(yǎng)學生判讀等值線的技能。
2.通過對我國冬、夏季氣溫特點成因的分析,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
3.學會查閱資料,運用資料解決地理問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初步形成對我國地理環(huán)境差異性的認識,樹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的觀念。
教學重點
1.冬、夏氣溫的分布特點。
2.0℃等溫線的分布位置與地理意義。教學難點冬、夏氣溫分布特點的形成原因教學方法表演、讀圖、討論、講述、展示資料。
教學準備學生準備:
1.反映我國氣溫南北差異的資料(文字、圖片等)。
2.各溫度帶的生活、生產特征的資料(飲食、房屋、服飾、農作物、耕地、植被、水果)。
教師準備:
1.小道具:大皮帽、棉衣、大圍巾、背心
2.東北地區(qū)、廣州、海南等地圖片3自制相應課件、電腦、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教師指導學生活動活動引入聽了東北人的話,有什么感覺?——真冷聽了廣州人的話呢?——又熱了兩人的對話和他們的穿著說明了什么?(大屏幕顯示:南北氣溫的差異)誰還準備了其他資料來說明南北氣溫不同的情況。表演:學生甲:扮東北人,頭戴皮帽,身穿棉衣學生乙:扮廣州人,身穿背心學生回答:( )過渡: 同學們找的資料都很好,都能說明我國南方、北方的氣溫有差異。單從這些資料上能找出規(guī)律、特征嗎?那怎么辦呢?這就需要我們地理的法寶——地圖了。運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是我們地理課的一大特色。今天我們學習氣溫的差異用什么圖呢?(大屏幕顯示:一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拿來一張地圖,你應該怎樣看呢?
1.提出問題:等溫線是怎樣分布的?有沒有規(guī)律可尋?能得出什么特點來?
2.等溫線為什么是這樣分布的,受什么因素影響?
3.有沒有特殊的地方,特殊的等溫線?(大屏幕顯示課件:世界地圖、太陽掛中國地形圖:學生貼箭頭表示冬季風)要求學生用筆描出0℃等溫線,并能說明其地理意義。0℃等溫線是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誰來總結一下,一月氣溫分布的特點及其原因。大屏幕顯示:冬季(一月):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越往北氣溫越低。影響因素:緯度、地形、冬季風0℃等溫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鞏固練習:大屏幕顯示-閱讀等溫線圖的方法與步驟過渡:掌握了讀圖的方法與步驟,以后再閱讀等溫線圖、等降水量圖、等高線圖、等壓線圖,你就知道怎樣讀了,怎樣從中找出特點和規(guī)律。大屏幕顯示:七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學生展示搜集的資料:文字敘述資料圖片資料學生( 。⿲W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一月等溫線分布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學生發(fā)言:( )說出冬季氣溫由南向北遞減運用自制課件說明氣溫分布受緯度的影響運用地形圖說明地形對氣溫的影響,并計算青藏高原與上海的溫差貼箭頭說明冬季風對氣溫的.影響指出0℃等溫線的位置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七月氣溫分布有什么規(guī)律,受什么因素影響。(學生發(fā)言中稍作提示,有課件輔助。主要是訓練學生讀圖的能力)誰來總結一下,七月氣溫分布的特點及其原因。大屏幕顯示:夏季(七月):我國大部分地方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影響因素:緯度 、地形、海陸位置留下問題,下節(jié)課回答:夏季最熱的地方為什么是吐魯番而不是海南島?學生發(fā)言:( )
1.說出七月氣溫分布特點并分析原因。
2.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找出影響因素。
3.找出特殊的地區(qū),并說明影響因素。
學生回答:( )學生閱讀:教材的閱讀材料――“我國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熱的地方”過渡:我們了解了我國冬季、夏季氣溫分布特點,這樣的特點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沒有影響?對,有影響特別是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請閱讀“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根據各地的氣溫狀況,我國劃分了不同的溫度帶。劃分溫度帶的指標是什么?(大屏幕顯示:我國溫度帶劃分圖、溫度帶的積溫和成熟制度)指圖由南向北讓學生讀出溫度帶的名稱。過渡:不同溫度帶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不同。下邊我們分成兩大組,一組代表熱帶、亞熱帶,為南方組;一組代表寒溫帶、中溫帶,為北方組。分別說說生產中,生活中的一些特點。(適當時可提示:如水果、房屋、服飾、耕地、農作物、飲食、植被、作物成熟制度等)學生在書上找劃分指標,并讀出來。學生找出各溫度帶的名稱學生分組小議一下,分別發(fā)言。(要求:每個小組所說的項目要相對應,一個接一個地說,不許有停頓。)小結:大屏幕顯示:(板書設計)
氣溫分布
冬季:氣溫由南向北遞減,南北溫差近50℃(緯度、地形、冬季風)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國普遍高溫(緯度、地形、海陸位置)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高原氣候區(qū)生產、生活課后作業(yè):
課后反思:
1.本節(jié)課的導入比較成功,而且較新穎。穿衣與溫度的關系密切,學生都知道,并有親身的體會。因此設計了這樣的引入:一位學生頭戴披帽,身穿棉衣;另一位學生身穿單衣(或短袖衣服),分別出場,并做簡單的介紹,自己來自什么地方,是什么樣的氣候,到了冬天會是什么樣。學生們看到皮帽、棉衣自然想到“冷”,看到短袖衣,知道是氣溫較高,自然而然地因出我國各地氣溫有差異。而且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激發(fā)起來,自始至終貫穿全課。如果學生表演才能好一些,會說幾句東北話、廣東話可能會更好。小小的表演,可激發(fā)學生的極大興趣。
2.學生的資料展示效果較好。課前給學生布置了活動內容:搜集能反映出我國各地氣溫不同的資料,可用不同的形式反映出來。有的學生找的是文字資料,如“冰清玉潔的哈爾濱”“除夕之夜”,通過文字敘述直接了解氣溫的狀況。有的學生拿來的是自己記錄的幾個城市的天氣預報,有哈爾濱、北京、上海、廣州(?冢10天的氣溫記錄,并用表格形式展示出來,同學們一看,就能得出我國南北氣溫有差異。有的學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小課件,課件里有圖片、有說明,通過不同的景觀反映出氣溫的差異。學生搜集、整理、展示資料,這是一個地理能力養(yǎng)成的過程。課堂活動學生積極參與,激發(fā)學生對解決問題、動手實踐的興趣,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
初中地理教案 6
中東
案例設置目的
(1)重視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地區(qū)和國家出發(fā),從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qū)出發(fā),選擇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半個多世紀里,世界上沖突、戰(zhàn)爭最頻繁的熱點地區(qū);(2)圍繞西亞之所以成為熱點地區(qū)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及宗教文化差異問題逐一鋪陳展開,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將本區(qū)的氣候特征、經濟發(fā)展、居民特征和國家風俗習慣等內容連帶寫出;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重點在于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以及總結規(guī)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斷等項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資源觀,以及人地協調的觀念。
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1.讀圖說明西亞地區(qū)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qū)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東西方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2.明確西亞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及西亞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過讀河流圖及氣候圖,分析本區(qū)水資源狀況,并討論由此可能產生的地區(qū)爭端和沖突。
4.通過閱讀材料及圖片,使學生了解西亞地區(qū)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根據收集到的圖片、新聞等一些資料,對中東地區(qū)有所了解;通過圖片、地圖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qū)和熱點問題,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資料觀及人地協調觀念;明確在各國、各民族關系中,應強調對話而非對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學重點
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豐富的石油資源。
教學難點
西亞重要的石油運輸線;
教學過程
課題導入
播放錄像。教師課前搜集有關錄像,如第一部分“千年爭端,今日焦點”?翠浵駮r,要求學生記錄并思考:(1)西亞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亞地區(qū)的千年爭端因何而起?(3)西亞成為今日焦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師提問:西亞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點,使其成為東西方勢力爭奪的熱點?討論并回答。向學生闡明“西亞”概念和名稱起源。
引導學生指圖說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義和具體位置,并指出本區(qū)還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師應特別指出“里海”與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強調“海洋”與“湖泊”以及“內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別。
提問:讀圖說出“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性?
(1)同為兩大洲界線;(2)土耳其與埃及因此成為地跨兩大洲的國家;(3)歐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海上道路因蘇伊士運河而大大縮短,方便了西方國家向東方的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如課時允許,還可對蘇伊士運河的歷史和與埃及經濟的關系作補充介紹。
二、豐富的石油資源
提問:提到西亞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為什么說西亞是世界石油寶庫呢?建議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從地圖和“活動”課文入手,從空間(分布)和數量(儲量、產量、出口量)兩方面探求結論。
教學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圖的作用,如通過讀西亞石油分布圖,可使學生明確西亞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qū)。可對照世界政區(qū)圖,由學生說出主要的產油國。
教師應由此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發(fā)展與資源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討單一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知識綜合思維的意識和能力,并滲透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目標。
可引導學生結合本區(qū)地形、氣候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這些石油國在發(fā)現石油前,經濟以何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為主——灌溉農業(yè)及牧業(yè)——經濟落后貧困)
(2)石油枯竭后,他們的經濟出路又在哪里?(發(fā)散討論)
三、石油輸出路線:
1、西亞——地中海和紅海沿岸——西毆和北美。
2、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馬六甲海峽——日本。
3、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紅!K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毆和北美。
四、匱乏的水資源
1、從本區(qū)氣候特征入手,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在西亞地區(qū),水資源比石油資源更寶貴?進而討論水資源匱乏會對本區(qū)的生產生活造成什么影響?
2、引導學生分析本區(qū)水資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國共用),進而分析“為什么說西亞一直在為水而戰(zhàn)?”
3、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戰(zhàn)爭,西亞各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建議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節(jié)水農業(yè)為例,加深學生對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協調人地關系的認識;還可以舉從鄰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國家輸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異
1、建議以錄像、圖片資料等直觀素材介紹三大宗教文化的差異性。
2、讓學生收集有關阿拉伯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資料,在課上相互交流。
3、通過錄像,活動——巴勒斯坦問題”,開展以下討論:
(1)談談你對阿以沖突的認識?(或為什么說阿以沖突是西亞問題的核心?)
(2)你認為世界各國發(fā)生矛盾時,應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解決才是最明智的?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緊緊圍繞長期的熱點地區(qū)和三洲五海之地這兩個問題展開。西亞這里是世界爭端的焦點,認識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當地的人文文化,學習石油資源,對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是意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起來事半功倍。這是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將對學生終身學習地理乃至其他知識產生深遠的影響!皩W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了《西亞》這節(jié)內容,我們從中獲得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對我們有用嗎?從西亞經濟的發(fā)展中學習可以借鑒的經驗,就是對我們有用的知識。而這樣的知識是極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地理教案 7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第2 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最早,目前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地區(qū)。歐洲西部各國工業(yè)部門齊全,工業(yè)中心多;農業(yè)不占重要地 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結合較好。
2、能力目標: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yè)最繁榮的地區(qū),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qū)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
3、教育目標:通過對旅游資源的學習,可以擴展學生嚴結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yè)部門齊全,工業(yè)中心多;農業(yè)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結合較好。
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yè)最繁榮的地區(qū),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qū)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
教學難點: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yè)部門齊全,工業(yè)中心多;農業(yè)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 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結合較好。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 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jié)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于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游業(yè)。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φ諘54頁圖簡 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史。)
1、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fā)展水平仍 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2、歐洲西部各國工業(yè)部門齊全。
3、農業(yè)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yè)和畜牧 業(yè)結合較好。
。ê唵谓榻B,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fā)達的農牧業(yè)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yè)
瑞士——鐘表
瑞典—— 造船、汽車、機 器制造業(yè)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 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荷蘭——鮮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書 二、繁榮的旅游業(yè)
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yè)最繁榮的地區(qū)簡單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通過幻燈讓學生欣賞)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 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jié)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
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jié)
小結:
總 結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作業(yè):
目標檢測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
本節(jié)課的內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的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 今后的講述中,可以讓學 生自己講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初中地理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能根據地圖說出黃河的發(fā)源地、入?、長度、年徑流量、流經省區(qū)、地形區(qū)、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點;
。2)能分析黃河的主要貢獻。
二、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
三、教學過程
一、黃河概況首先讓我們了解黃河概況。
活動一(自主學習)
自學課本P92文字和黃河流域圖,結合《中國行政區(qū)劃圖》、《中國地形圖》,找出地理事物并嘗試動手畫一畫:(詳見導學案)
1.黃河干流的長度和形狀
。▽W生上講臺畫黃河的干流圖,并說出形狀特點)
2.找出黃河的發(fā)源地和入?诿鞔_黃河干流的長度和形狀:5500多千米;
指導學生在老師給出的資料中找出黃河長度、流域面積,得出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結論,并思考:黃河為什么是我國第二長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黃河雖然長度比珠江長,流域面積比珠江大,但主要流經干旱、半干旱、半濕潤地區(qū),水量小;而珠江流經濕潤地區(qū),降水豐富,珠江的年平均徑流量遠大于黃河,所以黃江只能是我國第二長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3.找出黃河干流流經的9省區(qū)
。▽W生上講臺填注省區(qū)并按照順序說出)
教師給出諧音記憶法幫助學生記憶:“小青穿(川)過干(甘)涸寧靜的.內蒙古,進(晉)入陜西遇(豫)見了魯智深”。
4.黃河流經了哪些主要地形區(qū)
(學生回答并上講臺并將地形區(qū)拖動到相應的位置)
5.在圖上明確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
(學生上講臺圈出劃分界點并說出所在省,并用不同顏色的筆把河段區(qū)分出來)
6.找到黃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思考這兩條支流分別位于黃河的哪一個河段。(學生上講臺描畫主要支流并說出那個河段支流較多)
二、黃河的貢獻
教師給出甘肅省蘭州市黃河南岸的“黃河母親”雕像圖片,學生觀察后說說雕像象征的意義。
。ü旁娦蕾p)自古以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寫詩來贊美黃河,請同學們分享。
。▽W生將教師提前布置的詩句的搜集成果分享給大家)
轉折:為什么我們把黃河深情的比作母親,她對我們做出了那些貢獻呢?
活動二(自主學習)
結合P95-96頁圖文,看圖說話:為什么提到黃河,炎黃子孫總是滿懷深情地稱之為“母親河”?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
1.孕育了中華文明
是人類文明發(fā)祥地之一,在相當長歷史時期內,黃河流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建都最多的區(qū)域
2. 提供水源
黃河流域地區(qū)為半濕潤半干旱區(qū),當地人民引黃河水灌溉,使得寧夏平原成為我國著名商品糧基地,塑造了塞上江南,我們也是喝著黃河水長大
3.水能資源
讀圖p95N,找出流域內主要水電站,觀察水電站集中的河段,為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黃河中上游流經地勢一二級界線,河流落差大,水能豐富,利于建水電站。
4.礦產資源(煤,鋁土,稀土等)
5.旅游資源(壺口瀑布等)
課堂總結:這節(jié)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作為黃河岸邊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從我做起保護黃河,使得黃河這條母親河繼續(xù)造福人類。
初中地理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熱帶氣候類型與分布地區(qū)。
2、掌握熱帶氣候類型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圖的判讀方法,能根據這些資料對一個地區(qū)的氣候進行簡潔的描述。
3、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用世界氣候分布圖指出熱帶氣候類型特點及分布。
2、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出氣候類型的特點。
難點:如何讓學生掌握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氣候類型的特點。
三、教學用具
地圖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數理比較、討論歸納等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播放一段景觀錄像,包括熱帶雨林、熱帶沙漠、溫帶海洋、苔原帶等景觀。學生觀察討論景觀差別,教師總結:世界各地氣候千差萬別,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各地的氣候差異。
1、出示熱帶的四種氣候對應景觀圖
設問:
、龠@些圖分別代表什么景觀?景觀有什么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熱帶雨林景觀:樹木高大茂密,樹林陰暗潮濕,葉尖經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實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還有河馬。大象。
熱帶草原景觀:樹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動物有斑馬。長頸鹿。獅子等肉食動物。
熱帶荒漠景觀:地面以沙漠為主,動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為什么熱帶各地的景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總結:這種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葉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葉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師活動:我們剛才考慮的都是這些氣候類型的不同點,那么它們還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從氣溫角度來分析。
總結:這四種熱帶的氣候的共同特點為:終年高溫。
不同點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熱帶雨林氣候,最少的.為熱帶沙漠氣候。而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為旱雨兩季,而季風氣候是旱雨兩季明顯,降水總量大;草原氣候也有旱雨
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氣溫、降水資料圖完成下表
景觀名稱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季雨林熱帶荒漠
對應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氣候特征
3、教師活動:
那么這些氣候類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個地方氣候類型分布最廣
學生讀圖回答: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廣的是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雨林兩側,最廣的是非洲。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最廣的是亞洲。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的內陸及大陸兩岸地區(qū),最廣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結
現在,請大家把書合上,我們來回憶一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5、課堂練習
初中地理教案 10
【教學重點】
北方地區(qū)的自然特征和農業(yè)發(fā)展。
【教學難點】
北方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分小組,每個小組5~6個同學為宜;部分同學準備事先搜集好的相關圖片及信息材料。
2、教學課件:有關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圖片資料或錄像資料。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引入:咱們生活在北方地區(qū),對北方地區(qū)的文化傳統、生活習慣已經很了解了,那么南方地區(qū)在這些方面跟咱們雷同嗎?有誰去過南方地區(qū),跟大家談一談你的所見所聞。
學生自由發(fā)言。
一、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播放有關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自然景觀差異的錄像資料。
教師:從錄像資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那些差異?如何用科學的地理方法表述它們?為什么會有差異?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引導學生觀察圖“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比較”以及中國地形圖,找出北方和南方地區(qū)的范圍以及它們之間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板書:1、從地形上
教師:從地形圖上看,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都位于地勢的第二級和第三級階梯上。具體來說,兩個區(qū)域在地形上有何差異呢?各有一些什么地形區(qū)?
學生:北方地區(qū)主要的地形有:高原、平原等,主要地形區(qū):西部是黃土高原,東部是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南方地區(qū)主要的地形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比較復雜,主要地形區(qū):西部是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東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南丘陵。
板書:2、從氣候上
教師:從氣候上,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有什么差異?
引導學生觀察圖“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比較”四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強調:哈爾濱和北京代表北方地區(qū),武漢和廣州代表南方地區(qū)。
學生回答,教師糾正、補充
教師:北方地區(qū)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較少,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季節(jié)變化比較明顯;而南方地區(qū)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年降水量較多,各月降水都比較豐富。北方地區(qū)的氣候特征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南方地區(qū)的氣候特征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
學生完成教材活動“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自然地理狀況”
板書:3、從河流流量上
引導學生觀察圖“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比較”中的長江和黃河流量過程線圖
教師:長江和黃河的河流流量有何差異?為什么?
學生討論。
初中地理教案 11
一、教學目標
1.能說出聚落的概念和類型;能運用圖片描述城市和鄉(xiāng)村的景觀差異,能結合資料分析影響聚落形成的原因。
2.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分析影響聚落形成的成因,提高團結協作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了解影響聚落的形成原因,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差異。
2.影響聚落形成的原因。
【難點】
通過分析影響聚落的形成原因,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展示城市和鄉(xiāng)村兩張景觀圖片,提問學生“圖片所展示的景觀是什么”,根據學生所說的城市與鄉(xiāng)村,進而引導到本節(jié)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1.聚落的概念
【教師活動】讓學生直接進行讀書歸納總結。
【學生活動】歸納總結。
【教師總結】聚落就是人們聚居和活動的場所?梢苑殖沙鞘泻袜l(xiāng)村兩類。
2.城市和鄉(xiāng)村
【教師活動】展示城市和鄉(xiāng)村的景觀圖片。
【問題】城市和鄉(xiāng)村有什么區(qū)別?
【學生回答】城市是高樓大廈,鄉(xiāng)村房屋較矮;城市道路寬且長,鄉(xiāng)村道路窄;城市人們以工業(yè)生產活動為主,農村主要是農業(yè)生產活動。
【教師總結】城市和鄉(xiāng)村雖然都是聚落,但是他們在景觀、建筑密度、道路以及生產方式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城市和鄉(xiāng)村是有差異的。
【過渡】城市和鄉(xiāng)村有沒有什么聯系呢?
【教師活動】出示1913年邁阿密景觀圖和20世紀末邁阿密景觀圖,讓學生結合圖進行分析。
【學生活動】城市是在鄉(xiāng)村的基礎上發(fā)展來的。
【教師過渡】了解了城市與鄉(xiāng)村的`關系之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所聽到的字眼兒“農村”“牧村”“文化之城”“工業(yè)重鎮(zhèn)”,這樣的名字之后又說明了什么呢?
【學生活動】說明了職能不同。
【教師總結】不同的聚落具有不同的職能。
【過渡】引導學生,聚落的功能是不同的,那么聚落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3.影響聚落形成的原因
【教師活動】出示兩幅圖片,一幅是分布在高低的鄉(xiāng)村,一幅是干旱地區(qū)分布在黃河邊上的鄉(xiāng)村,讓學生進行分析,影響兩個聚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活動】避洪、獲取水源。
【教師總結】一般情況下,影響聚落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優(yōu)越的氣候條件、平坦的地形、豐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
【過渡】除了自然原因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因素?緊接著出示“石家莊火車站”“硅谷”的兩張照片,讓學生結合圖片及剛才分析自然原因的方法,進行小組討論分析。
【學生活動】小組代表討論后回答。
【教師總結】除了自然原因之外還有人文原因,包括“交通”“科技”。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教師活動】讓學生分析一下北京城市聚落形成的原因。
【師生共同總結】自然:地形、水源。人文:政策、交通。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請學生分享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yè):搜集一些影響聚落形成因素的相關資料。
四、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教案 12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 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知道南極洲是冰雪覆蓋的大陸;酷寒、干燥、烈風的 冰原氣候;豐富的淡水、鐵、煤、鯨、企鵝、磷蝦等自然資源。
2。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 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3。 教育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是科研的寶地,理解人類對南極 洲的科學考察,了解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長城站、中山站和科學考察的近況,培養(yǎng)學生熱愛 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
教學難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jié)課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請你說說南極和北極地區(qū)的位置特點和氣候特點。
二、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走進了冰天雪地的南極地區(qū)和北極地區(qū),在那么冷的環(huán)境中,有沒有動物呢?(學生回答有,并且舉例說明。)那么,這些動物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南極地區(qū)和北極地區(qū)的動物資源 。20xx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 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qū)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qū)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F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三、講述新課:
指導學生以閱讀形式,找出有關的答案。
㈢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 區(qū)的 自然資源
1、 淡 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qū)。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 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qū),已發(fā)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jié)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 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2頁“兩極地區(qū)的動物”。
63頁,活動題。
㈤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的科學考察
指導學生閱讀64頁,《南極探 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1、 人類對南極地區(qū)的科學考察
2、 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3、 我國對北極地區(qū)的科學考察。(指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兩個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師引導:20xx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qū)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qū)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學生活動: 學生站到講臺上,給大家講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極趣聞、故事等等。
作業(yè):目標檢測的相關內容。
教學后 記:
后半節(jié)課,學生自主交流,講 一下關于兩極地區(qū)的小故事,學生們的積極性都很高,課堂氣氛熱 烈,下課后,學生們的發(fā)言仍沒有結束。以后可以上一節(jié)關于兩極的地理知識交流課。
初中地理教案 13
教材分析
1.本節(jié)教材把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為關注的天氣狀況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對天氣狀況的描述。接著介紹天氣和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要求學生說出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天氣"與"氣候"是日常接觸較多,但有時又不太注意區(qū)分的兩個概念,正確區(qū)分這兩個概念;
2.本節(jié)核心內容是區(qū)別天氣和氣候;功能和價值:學習了本節(jié)課后能閱讀天氣預報和衛(wèi)星云圖。
學情分析
天氣是七年級學生認識較深刻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這種認識是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的,要讓學生進一步總結和歸納出天氣特點,天氣和我們之間的關系,掌握未來天氣的信息,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建立起對大氣的理性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看圖討論培養(yǎng)分析和比較的能力,區(qū)分出天氣與氣候的不同。天氣是描述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氣候是長時段的大氣狀況;天氣是多變的,氣候是相對穩(wěn)定的。
2、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yǎng)運用知識的能力,知道了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在認識了常用的天氣符號后,要學會收看天氣預報,看懂簡單的城市天氣預報圖。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天氣預報圖和衛(wèi)星云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看圖聯系實際培養(yǎng)比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過學生播報天氣預報,讓學生體驗做天氣預報員的感受,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讓學生發(fā)現問題、師生探究解決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fā),激發(fā)學習地理的興趣,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
2、通過記錄天氣預報(課后觀察),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3、通過師生互動,構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區(qū)別“天氣”與“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
2、認識常用的天氣符號,學會收看天氣預報。
難點:
1、區(qū)別“天氣”與“氣候”。
2、 記住常用的天氣符號
教學過程
一、天氣與氣候
教師活動:出示圖片:讓學生判斷這些是什么自然現象
學生活動:說出圖片中幾種天氣的概況
引出天氣的概念:天氣是短時間的陰晴冷熱風雨等的大氣狀況。是指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tài),可以用陰、晴、冷、熱,風力大、小等來描述。
教師活動:舉出身邊的例子,提問天氣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活動:說出天氣是多變的,不穩(wěn)定的。
教師活動:什么是氣候,舉出實例讓學生總結
學生活動:說出氣候是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狀況,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
教師活動: 小結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與聯系
列表總結:區(qū)別: 天氣——短時間、多變;(概念略)
氣候——長時間、穩(wěn)定性(概念略)
聯系:兩者都是指大氣的狀況,氣候是對長時間天氣的綜合
學生活動:練習:下列詞語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氣,哪些是氣候?
。L和日麗——天氣;四季如春——氣候;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氣候; 東邊日出西邊雨——天氣。)
引入: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同學們,這個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為帶什么服裝犯了愁,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給我參謀一下?(生答略)。你去過海南嗎?(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帶單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熱帶,氣候四季炎熱。我打算1月1日出發(fā)去海南,在去之前,我買好了車票,準備好了必需品,還要關注一下什么?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還要關注天氣預報。那么,天氣是怎樣預測出來的呢?
二、天氣預報和常用天氣符號
教師活動:展示衛(wèi)星云圖。
講解:氣象衛(wèi)星從太空不同的位置對地球表面進行拍攝,大量的觀測數據通過衛(wèi)星傳回地面工作站,通過計算機處理,再合成精美的云圖照片。
1、一道風尾為 2 級
2、一個風旗為 8 級
學生活動:判斷出圖片中的符號分別代表風的方向和級數。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一天氣預報員的身份來預報天氣。
。ǹ上冉o學生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屏)
生活動:講解全國各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注意在預報過程中要按緯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以及天氣變化怎樣表達等)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提問:衛(wèi)星云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么這些顏色都有些什么含義呢?
學生活動:試回答出衛(wèi)星云圖上不同顏色的含義。
小結:白色:代表云雨區(qū),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qū),說明該地區(qū)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氣象站是怎樣分析和預測天氣的
引入: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常?吹教鞖忸A報圖上有很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圖片,請學生速記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把全班分為四組以競賽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氣符號的意義。并能把天氣中的變化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活動:表示風的符號比較特殊,不僅有大小,還有方位。講解風的表示方法。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畫有風尾或者風旗的一方即為風向
提問:衛(wèi)星云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么這些顏色都有些什么含義呢?
學生活動:試回答出衛(wèi)星云圖上不同顏色的含義。
小結:白色:代表云雨區(qū),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qū),說明該地區(qū)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氣象站是怎樣分析和預測天氣的
引入: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常常看到天氣預報圖上有很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圖片,請學生速記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把全班分為四組以競賽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氣符號的意義。并能把天氣中的變化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活動:表示風的符號比較特殊,不僅有大小,還有方位。講解風的表示方法。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畫有風尾或者風旗的一方即為風向
風級的表示方法:
1、一道風尾為 2 級
2、一個風旗為 8 級
學生活動:判斷出圖片中的符號分別代表風的方向和級數。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一天氣預報員的身份來預報天氣。
。ǹ上冉o學生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屏)
生活動:講解全國各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注意在預報過程中要按緯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以及天氣變化怎樣表達等)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初中地理教案 14
教材分析
本節(jié)主要內容是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產生的地理現象。地球運動是地理環(huán)境形成以及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變化的基礎,并影響到人類活動。一直以來,因其抽象、空間概念強,成為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學時,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做好內容的取舍,把握好難度和深度,做到淺化,重現象描述,輕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學貫穿始終,采用多媒體現代化手段幫助學生觀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間運動,理解地球運動與相應地理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
(2)用簡單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用實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地理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動手演示,感知地球的運動,發(fā)展空間想象力。
(2)在探究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過程中,掌握科學方法,也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觀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明白任何地理現象都有成因,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的人地關系觀。
(2)培養(yǎng)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運動規(guī)律。
2.正確列舉實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地理現象。
三、教學方法與教具準備
1.運用多媒體課件、地球儀等工具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tài)的空間概念。
2.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將零散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3.學生自主學習、同桌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探究。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第一節(jié)中,我們認識了地球的形狀,知道一些關于地球的數據。播放動畫“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贝蠹夷芙庖幌略騿?
學生回憶舊知回答。
“溫故而知新”,引入新課。
地球自轉有哪些特點呢?動畫:地球的運動。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動畫地球的運動,完成學案“學生自主學習(一)”表格。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有針對性地鼓勵。
展示學習成果:“學生自主學習(一)”
讓學生展示自我,提高學習興趣。
晝夜交替現象是怎樣產生的?
、偃舻厍虿蛔赞D會產生什么現象?
、谌舻厍蚴且粋透明的球體會產生什么現象?
探究晝夜的形成:借助手電筒和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邊演示邊解說。
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解決問題,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別從北極和南極看,還能簡單地說地球是自西向東轉嗎?教師動畫點撥。
表演者敘述,觀察者完成“學生合作學習(一)”。
了解我們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對生活是有用的'。
師生共同學有關時區(qū)的知識。
和老師一起學習時區(qū)知識,并完成“師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識。
師生共同探究:怎么統一時間呢?
和老師一起分析、學習完成學案“師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問題能力,初步了解時區(qū)。
教師以詩的形式小結地球自轉。
說說對該詩的理解
活躍氣氛,溫習知識
播放動畫“走過四季”。
觀看動畫。
緩解氣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學生一起學“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知識。
和老師一起學,并完成學案上“師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體驗,上升為理性認識,為后面“學生合作學習(二)”作為知識準備。
組織學生分組探究,并給予指導。
小組合作探究“太陽的公轉”。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學到了哪些地球公轉的知識?用動畫補充或強調。
利用“學生合作學習(二)”展示學習成果。
檢驗合作學習情況。
了解科學史上的“天轉還是地轉“之爭。
閱讀“是天轉還是地轉”。
培養(yǎng)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
結合動畫,和學生一起學習五帶的劃分。
利用“師生共同學習(三)” 。
展示學習成果:五帶。
太陽公轉知識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檢驗學習情況。
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和技能?有什么感想?
總結反思。
培養(yǎng)梳理知識、鞏固知識能力。
五、板書設計
地球的運動
1.自轉:自西向東,時間24小時,晝夜更替、時間差異。
2.公轉:自西向東,時間一年,四季變化、五帶。
初中地理教案 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西北地區(qū)的范圍、及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
2.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qū)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yè)生產的影響。
3.培養(yǎng)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并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認識與分析一個地區(qū)區(qū)域特征的方法。
重點
西北地區(qū)的自然特征
難點
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yè)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請同學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的范圍,找出兩個地區(qū)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并說說兩個地區(qū)有哪些差異。
【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它們都位于東部季風區(qū)。今天我們學習非季風區(qū)的西北地區(qū)。
一、干旱的西北地區(qū)
【讀圖講解】西北地區(qū)大體上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甘肅省北部。
【讀圖】P5的5.5圖、5.7圖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學生回答課后的.活動練習題。
【歸納】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處于東部季風區(qū),比較濕潤,特別是南方地區(qū)更加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區(qū)因深居內陸,并有山嶺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區(qū)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區(qū)位于非季風區(qū),降水稀少。
學生讀圖: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周圍的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qū)重要造林樹種。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3、西北地區(qū)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qū)降水變化規(guī)律是:本區(qū)降水從東部向西逐漸減少。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qū)重要造林樹種。
(2)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yè)基地。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內容。為大家提供了初中一年級第二學期地理教案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上冊書中我們學過了我國的行政區(qū)劃,請大家回憶我國共劃分幾級行政區(qū)劃?最高級別的有多少個?分哪幾類?
提問,學生回答。(略)
講述:我國幅員遼闊,面積廣大,為了經濟發(fā)展和管理方便,共劃分了三級行政區(qū)劃,其中最高級別的共34個。分別為直轄市4個,省23個,自治區(qū)5個,特別行政區(qū)2個。那么,大家知道在這34個省級行政區(qū)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個嗎?
學生齊答:北京
對,北京。北京簡稱京,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大家對北京了解多少?有誰去過北京?請舉手。好,我們請××同學給大家介紹他所了解的北京。
學生介紹。(略)
通過剛才幾位同學的介紹,我們大家對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還不全面、不系統。今天我們就來深入了解、認識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書:第六章認識省級區(qū)域
第一節(jié)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講授新課]
北京之所以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與它的位置、范圍、地理環(huán)境等密不可分。
學生活動:請大家閱讀圖6.1“北京市略圖”和圖6.3“北京城區(qū)的地理位置”,以及相關文字內容。
分析、討論、回答以下問題:(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標;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與哪幾個省區(qū)相鄰?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優(yōu)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圍的地形地勢有什么特點?
5.北京市屬哪種氣候類型?有什么特點?
6.流經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幾條?
7.北京市的對外交通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教師巡回參與指導。(根據時間要求,可安排1、2組討論1、2題,3、4組討論3、4題等)
提問,小組代表回答,組員補充。(略)
板書:一、北京概況
【小結】通過學習這一節(jié),我們了解了西北地區(qū)地廣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氣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區(qū)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yè)和灌溉農業(yè)發(fā)達。通過“干旱”這一主導因素,逐層分析區(qū)內其他因素、歸納區(qū)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業(yè)
完成P14的活動題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
一、干旱的西北地區(qū)
1.地形
2.氣候
3.自然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 】相關文章:
地理初中教案01-08
初中地理教案12-25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熱】12-31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01-06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5
【薦】初中地理教案01-10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01-07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11-08
初中地理教案【精】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