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浙教北師版一年級數(shù)學——我又長高了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測量活動中,讓學生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體會統(tǒng)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2.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建立“米”的空間表象,知道1米的實際長度,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學會估測和測量物體的長度,同時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有序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
〖教材分析〗
“米”的認識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厘米這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并且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今后學習分米、毫米、千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課內容在編排時做到了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合理安排。通過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個情況,引出長度單位“米”,同時還介紹了表示“米”的單位符號“m”;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1米大約有多長,用多種方式感受1米的長度;通過“找一找、說一說、估一估”等活動,了解“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對“米”的實際長度的認識;同時通過本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觀察等能力,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學生大部分都是6~7歲的孩子,雖然求知欲非常旺盛,但知識積累較少,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只對長度單位“厘米”有了一些了解。而“米”的認識,難點就在于怎樣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米”的正確表象,使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因此,在這節(jié)課中,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在積極、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培養(yǎng)能力。
〖教學設計〗
(一)設疑導入
師:上節(jié)課,我們已學習了用厘米為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那么今天上新課前,老師想請同學們做一件事情。每組選兩名代表,用學生尺(20厘米)量一量我們的教室的長有多少厘米。
(學生累得氣喘吁吁,結果也不一樣。)
師:為什么會這樣呢?
生:因為尺子太短了,而教室太長了。
生:用學生尺來測量我們的教室的長度太麻煩了,而且量的結果也不一樣。
師:同學們講得真好。厘米是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而要測量教室地面的長,或者比較長的距離,那就需要我們長度單位家庭里的另一個成員來幫忙,它就是——米(板書:米)。它用符號“m”來表示。(板書:m)
師:對于它,你們想了解些什么呢?
(學生嘰嘰喳喳,你一言,我一語。)
(評析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低年級教學中,一要激發(fā)學生興趣,二要在實踐操作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用好的方法解決問題。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首先請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當學生通過親自操作以后,發(fā)現(xiàn)原來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不能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時,就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求知欲,教師緊接著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揭示新課。)
(二)認識“米”
1.了解“米”
(大屏幕顯示教材第16頁主題圖:畫外音并逐一閃動人物。)
生:1米有多長呢?
生:(站在測量儀上)1米到我這兒,我又長高了。
師:看了大屏幕,那么同學們能不能伸開雙手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呢?
(學生興高采烈,踴躍比劃。)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帶來的軟皮尺,找出1米的準確長度。
(大屏幕顯示米尺。)
師: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1米有多少厘米?
生:(踴躍回答)1米有100厘米。
師:(驚喜地)你們是怎樣知道的?
生:尺子的末端有一個數(shù)字100,所以1米有100厘米。
生:尺子上有10個大格,每個大格是10厘米,10個大格就是100厘米。
師:真的嗎?我們一起數(shù)一數(shù)。
(大屏幕逐一閃動數(shù)字。)
生:10厘米、20厘米……100厘米。
師:90厘米里面有幾個10厘米?90厘米再增加10厘米是多少厘米?100厘米里面有幾個10厘米呢?
生:……
師:同學們真能干,講得真好。尺子上每1大格的長度都是10厘米。10個大格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板書1米=100厘米或1 m=100 cm)
(評析這里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教師逐步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2.多種感官參與,建立1米的空間觀念
師: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配合,開始比一比、走一走、量一量的活動。
(1)比一比
師:比一比1米會從我們手臂伸平一邊的指尖到手臂另一邊的什么地方?
生1:1米會從我們手臂伸平一邊的指尖到手臂另一邊的手腕。
生2:到了我的手掌心。
生3:到了我的中指的中間。
……
師:兩臂伸長的長度和我們每個同學的身高差不多,一般來說個子高的同學手臂要長一些。
(2)走一走
師:把米尺放在地上走一走,看1米大約需我們走幾步呢?
生1:我要走3步。
生2:我要走2步。
生3:老師,我一步就跨過去了。
……
(3)量一量
師:經過測量,你們發(fā)現(xiàn)我們教室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生1:講臺的寬大約是1米。
生2:課桌的長大約是1米。
生3:門板的寬度大約是1米。
……
(4)估一估
師:請同學們估一估,我們的黑板大約有多長?教室的門大約有多高?
生:……
師:各小組都配合得非常好,任務完成得很出色。請同學們再用手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呢?
師:互相看一看,記住了嗎?閉上眼睛再想一想,那么1厘米有多長呢?
(生用手比劃。)
師: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生:100。
師:1米是多少厘米?
生:100厘米。
(評析抓住學生年齡特征以及認知特點,通過比一比、走一走、量一量、估一估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知1米到底有多長,逐步建立1米的空間觀念。教師在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究與合作交流的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發(fā)現(xiàn),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塊屬于自己思維的開拓區(qū)域。)
(三)學生小結,暢談收獲
師:在這節(jié)課中,你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生:……
(四)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試一試,填cm還是m呢?
(大屏幕出示題,學生舉cm牌或m牌回答。)
2.練一練(大屏幕)。
師:請同學們估一估,我們的課桌有多高?
生:……
師:請大家動手量一量。
生:有70 cm。
師:你們說誰猜得準呀?
生:(齊聲)穿藍衣服的同學猜得準。
師:那么,7米大約有多高呢?
生:有二層樓那么高。
生:有我們學校的旗桿那么高。
3.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17頁2,3題。
4.師:畫一條長為3 cm的線段,怎樣畫比較正確呢?同桌互相討論,然后回答。
(大屏幕根據(jù)學生回答,逐一閃現(xiàn)所畫線段的全過程。)
(評析在鞏固練習中,既有基本題,又有變式題、提高題,既鞏固了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又把數(shù)學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反思〗
1.疑問、矛盾、問題是思維的啟發(fā)劑,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轉入活躍,有力地調整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時我遵循激勵性原則,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設計課的導入。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帶著想解決的問題走進了課堂。這樣,既設置了懸念,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
2.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學中,教師以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為主要教學手段,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從而得出 “10個10厘米是1米”。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重視引導學生參與的過程,學生動手、動腦、動口,通過比、走、說、想,在多種感官協(xié)調合作下獲取知識。整個過程層次清楚,重點突出,逐步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實現(xiàn)真正的數(shù)學學習。
〖案例點評〗
本課中教師抓住學生好奇、疑問的心理特征引入新課、探究新課。首先通過觀察感知新知,逐步引導學生概括出兩個抽象的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然后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建立1米的空間觀念。在鞏固新知時循序漸進,既有簡單的填單位的基本題又有抽象的看物體估單位的變式題以及畫線段的提高題。這節(jié)課充分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嚴謹、活潑的課堂教學,學生學得輕松,練得扎實。
【浙教北師版一年級數(shù)學——我又長高了】相關文章:
人教A版及北師大版數(shù)學必修1教材內容的比較08-22
北師版數(shù)學教學反思04-18
北師版一年級語文《長歌行》教案12-08
數(shù)學《我長高了》教學教案12-25
冀教版數(shù)學說課稿08-12
魯教版數(shù)學教案12-12
冀教版數(shù)學《折扣》教案02-08
數(shù)學教案-北師大版08-17
北師大版數(shù)學說課稿08-11
我長高了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