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時間:2024-06-01 18:35:21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精華】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教學內容:

  本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分數》中吃西瓜一課,主要內容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教材P60-61)。

  教學目標:

  1、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加減的計算方法。

  2、能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的加減,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畫、涂、拼等活動,體會數形結合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策略之一。

  4、體驗數學活動充滿創(chuàng)造與探索,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教學重點:

  掌握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加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擺脫對圖形直觀的依賴,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數。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朔治鞴系墓适拢肼爢?一對好姐弟,他倆既活潑又可愛,又乖巧懂事,經常幫媽媽做事情,一天兩個好孩子又在幫媽媽打掃衛(wèi)生了,不一會兒就累的滿頭大汗,媽媽說:孩子們歇會兒吧,媽媽給你們切西瓜。我們一起來看看切西瓜的過程吧,如果把這個圓看成一個西瓜,熊媽媽把這個西瓜平均切成了8份,姐弟倆高興地吃了起來,不一會,弟弟就吃了其中的2塊,姐姐吃了其中1塊,那小朋友你們知道他們分別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呢?

  課件:一個西瓜被分成了8塊,弟弟吃了兩塊,從圓中分出兩個西瓜到弟弟的頭像,再分出一個西瓜到姐姐的頭像上。

  師:這里的2/8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這個分數的?

 。2/8表示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兩份,就用2/8來表示)最好不說取

  (1/8表示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8來表示)

  師:那根據剛才的畫面內容,你能提出哪些與分數有關的數學問題呢?

 。ㄊO碌奈鞴鲜沁@個西瓜的幾分之幾?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這塊西瓜的幾分之幾?姐姐和弟弟誰吃的多?多多少?)用紙蒙住,學生說一個,取一個。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教材依據】 本課選自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章《千克、克、噸》的第一節(jié)《有多重》,主要是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為下一課認識一噸大約有多重奠定基礎。

  一、設計思路

 。ㄒ唬┲笇枷耄航滩闹兄饕翘峁┝梭w重秤、盤秤、天平這幾種秤要求學生通過稱量與掂量雞蛋、蘋果、1千克食用油、2分硬幣、曲別針認識感受1克與1千克大約有多重。雖然已結合生活實際,也確實能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千克與克,但時代變化較快,有些已不符實際。尤其是雞蛋易碎、1千克實用油日常幾乎見不到、2分硬幣已經很少見。我將教材做了這樣的處理,主要是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瓶裝水、數學書、作業(yè)本、西紅柿、蘋果、課堂常規(guī)獎勵的表揚信、常見的黃豆等物品)認識千克與克是描述輕重的質量單位;通過盤秤、微型電子秤的稱量,學生掂量,交流掂量感受以及掂量驗證;再次感知等活動,引導學生直觀感受,實踐體驗反復強化,逐步深入認識1千克與1克大約多重。最終達到能憑感覺掂量出大約1千克與1克的物品這一教學目的,并能不斷校正,提升對物體質量的感知能力。最終讓學生體會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ǘ⿲W情分析:我的教學對象時三年級學生,普遍年齡小又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樂于發(fā)言,尤其喜歡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并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贊美。

  從學習上看,他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知道重量的輕重概念,也能描述物品輕重,但是由于受到生活經驗限制,他們對1千克與1克到底大約有多重是沒有明確認識的。

 。ㄈ┙谭ǚ治觯簷C械化的記憶、說教通常小學生難以具體理解應用,因此我把學生推在主動者的位置上,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反復感知、校正,交流探究最終形成對1千克與1克大約有多重的認識,積累生活經驗。因此我才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境創(chuàng)設法

  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打豆?jié){”導入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

  2.任務驅動法

  通過稱量1千克的水,引導學生去掂量感受并交流1千克大約有多重,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布置任務即掂量出日常學習生活中大約1千克的物品。任務驅動學生去對比掂量,感受1千克大約有多重,最后共同驗證,評選出最佳小組。任務驅動法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無論是1千克的認識還是1克的感受都是在稱量、掂量比賽的任務驅動下進行,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推動認識的深入。

  3.實踐體驗法

  為了能借助生活的經驗參與,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最后達到學生能通過感覺準確掂量出大約1千克或者1克的物品,所以作業(yè)布置延伸向生活,要求學生回家掂量日常用品,如水果、蔬菜、洗衣粉、食用油等等。實踐中體驗,強化認識,鞏固知識。

 。ㄋ模⿲W法分析:參與觀察式學習、討論探究學習、實踐體驗式學習;本次教學主要采取這幾種學法,通過掂量、稱量、驗證等教學活動,學生充分參與并觀察學習,在活動過程種引導學生交流感受,積極參與實踐體驗最終充分認識1千克與1克大約有多重。同時關注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思考發(fā)現如1kg=1000g。

 。ㄎ澹┙虒W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積累生活經驗。

  方法與途徑:

  1.學生通過對生活中的千克與克的描述,認識其屬于描述物體輕重的質量單位

  2.通過稱量活動、掂量感受,小組交流,實踐體驗,逐步深入認識1千克與1克有多重,進而憑感覺能掂量出大約1千克與1克的物品;

  3.通過計算與稱量活動啟發(fā)學生探究發(fā)現1000g=1kg;

  情感與評價:感受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虒W重難點:由于學生生活經驗限制所以對于1千克與1克大約有多重缺乏認識,生活中不可能隨時稱量,所以本課重點和難點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稱量1千克與1克物品,掂量1千克與1克物品并交流感受,最終獲得生活經驗,知道1千克與1克大約多重。

  二、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展臺、數學書、語文書、西紅柿、大作業(yè)本、文具盒、表揚信、黃豆、曲別針、盤秤、彈簧秤、微型電子秤、小組結果記錄單、全班結果記錄單等。

  三、教學過程

  <一> 生活情境導入課堂

  創(chuàng)設情境:“小吃貨淘氣想每天都喝美味的豆?jié){,于是學習打豆?jié){,看到材料單:水1千克,黃豆100克,愣住了這些底大約多重呢?要取多少呢?”導入課題(板書:有多重)。

 。ㄔO計意圖:情境導入、明確目標、激起興趣、引發(fā)思考)

  <二> 借助生活認識千克與克

  師:1.聯系生活,引導學生回顧生活中見過的克與千克;

  2.明確千克與克屬于描述物體輕重的質量單位。

  生:1.描述自己常用的物品包裝袋上的克與千克;

  2.結合生活經驗建立質量單位的大小區(qū)別。

  (設計意圖:有生活經驗淺層次認識感受克與千克屬于質量單位)

  <三> 活動體驗感受1千克

  師:1.應用情境,師生稱1千克水;

  2.介紹稱量工具:盤秤、微型電子秤;

  3.學生掂量感受交流1千克的水有多重。

  4.采訪學生對1千克物體輕重的感受。

  生:1.思考并匯報見過的稱量工具;

  2.選擇合適的秤;

  3.組內合作掂量1千克水,并感受;

  4.組內交流掂量1千克的感受。

 。ㄔO計意圖:秤出標準,初步感知1千克大約有多重)

  <四> 實踐體驗掂量出1千克

  師:

  1.布置活動任務:每小組掂量出大約1千克的同類物品(數學書、語文書、西紅柿、作業(yè)本、蘋果或其他同類學習用具);

  2.活動要求:小組有序高效完成,注意紀律;組長填寫活動記錄單。完成后舉手示意本小組已完成活動。

  3.指導學生活動過程,注意觀察;

  4.據學生活動情況,若有必要可以請掂量過程有序高效的小組師范掂量。

  5.在黑板收集整理各小組的掂量結果。

  生:1.學生小組合作掂量;(優(yōu)秀小組師范)

  2.組長匯報活動結果;

  3.師生共同驗證結果;

  4.師生評選掂量最準小組,獎勵學習星;

  5.師生評選紀律最佳組獎勵紀律星;

  6.學生再次掂量最準結果的物品,進行二次感知。

 。ㄔO計意圖:小組合作,參照標準反復掂量,通過實踐體驗進一步感受認識1千克大約多重)

  <五> 活動體驗感受交流1克

  師:1.繼前一活動,為優(yōu)秀個人獎勵表揚信,引出活動:師生共同稱量表揚信有多重(1克);

  2.采訪學生掂量感受1克的表揚信有多重,并適當選擇學生與剛才1千克感受對比;

  3.學生比照1克的表揚信掂量出1克的黃豆大約有幾粒。

  4.師生驗證1克黃豆大約有幾粒;

  5.對優(yōu)秀個人獎以表揚信。

  生:1.掂量1克的表揚信;交流1克的信感受;

  2.學生掂量出大約1克的黃豆;

  3.驗證幾粒黃豆約1克;

  4.獎勵掂量認真和紀律好的小組。

  5.再次掂量感知。

 。ㄔO計意圖:掂量1克,感受并交流。實踐掂量1克黃豆,強化認識)

  <六> 探究發(fā)現1kg=1000g

  師:

  1.稱量5塊肥皂1千克;

  2.計算5塊200克肥皂重1000克;

  3.啟發(fā)思考1千克與1000克關系。

  生:

  1.稱量觀察

  2.計算

  3.思考發(fā)現1kg=1000g。

 。ㄔO計意圖:啟發(fā)思考、探究發(fā)現單位換算)

  <七> 搶答競賽,聯系鞏固

  師:

  1.以搶答競賽方式呈現填寫質量單位題目;

  2.以腦筋轉彎形式呈現“一千克鐵與一千克棉花那個重以?”;

  3.趣味發(fā)現小明給姥姥的信中錯誤的質量單位,并試改正。

  生:

  1.對照物品搶答填寫合適的重量單位;

  2.腦筋轉彎深入認識質量單位;

  3.趣味發(fā)現強化認識,積累經驗。

  (設計意圖:利用本節(jié)課所學,結合生活經驗進行練習,鞏固認識、強化感受。)

  <八> 課堂小結,作業(yè)布置

  師:

  1.教師補充總結,強化鞏固;

  2.作業(yè)布置,課外延伸

  生:

  1.總結自己課堂收獲,并匯報。

  2.回家后動手掂量家中一些常見物品。

 。ㄔO計意圖:鞏固認識;積累生活經驗)

  四、教學評價

  物品名稱 掂量結果 驗證結果 優(yōu)秀組員

 。ńM長評選)

  如:作業(yè)本 5 本 10 本

  課堂評價結合黑板上小組結果匯報單進行,優(yōu)秀小組、優(yōu)秀組員課后集中獎勵,同時課堂有相應紀律星與學習星獎勵記錄?傮w原則,以鼓勵為主,各小組相互競爭、追趕。

  五、教學反思

  一、收獲

  1.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借助是吸引學生參與課堂的前提,只有在能引起參與的情境中,學生才會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在本節(jié)課中課前學生自主收集有關質量的空包裝袋,向其他同學介紹這一環(huán)節(jié)極大的吸引學生參與,學生由想要表現自己,想知道自己介紹的質量單位有什么用,想知道這樣的質量有多重逐步自主參與課堂。

  2.對于掂量物品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操作過程比預設的好的多,基本上都能做到兩手對比掂物,因此課堂應基于孩子的生活經驗,適度的放手讓學生積累生活經驗。

  3.在掂物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較少物體可以兩手同事拿起對比掂量,當遇到較多物體時,一個人難以完成掂量過程,因此小組合作自發(fā)組成,這樣才能形成預想中的合作經驗。所以小組合作是基于教學內容需要和學生操作需要而建立的,不是為了這樣的形式而合作。

  二、不足

  1.基于教學內容而言,課堂上認識的范圍僅限于基礎質量單位,沒有層次性的延伸,原設想是借助孩子已有生活經驗,利用課堂所學進行不斷對比校正,進而對質量感念認知。但限于學生經驗素材與課后練習素材有差異,(有些物品學生無論間接還是直接根本就沒有印象),學生在此處易錯,F設想是可以在第二課時設計有層次的掂量認知,建立不同層次的質量標準,方便學生選擇合適對象去對比。

  2.就課堂教學組織而言,課堂活動組織時,要求與示范要再細化,讓不同層次學生有一個觀察(聆聽)思考再到模仿實踐的感受過程。

  3.課堂針對學生個體的語言評價激勵性不夠強,未能很好的體現評價的作用。需再學習。

  總之,通過此課,收獲頗多,也深深感覺到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任重而道遠,依然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現實生活事例中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讓學生認識復式統(tǒng)計表,使學生學會根據復式統(tǒng)計表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學生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學生能根據復式統(tǒng)計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現實生活事例中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讓學生認識復式統(tǒng)計表,使學生學會根據復式統(tǒng)計表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學生能根據復式統(tǒng)計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自制的兩個單式統(tǒng)計表、黑板磁鐵等。

  教學措施:

  1、要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由于學生已經有了很多關于統(tǒng)計表的知識基礎,教學時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識,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維的開放性。

  2、注意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統(tǒng)計的作用。

  學生在二年級下冊時,就已經學會利用統(tǒng)計結果進行合理的預測,能初步理解統(tǒng)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在本單元的教學中,要注意結合實際情景,使學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為什么要使用統(tǒng)計,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的意義。例如,在做一項決策時,對已有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上的分析,其結果便能對科學決策提供依據,這就體現了統(tǒng)計的一個主要功能,通過有限樣本的數據分析來推斷總體樣本的大致情況。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設疑激趣

  出示教材第36頁情境圖。

  提問:這是本班同學最喜歡的活動情況,你從圖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這6個興趣小組的人數填在下面的統(tǒng)計表中嗎?請孩子當調查員現場統(tǒng)計人數。

  男生最喜歡的活動

  女生最喜歡的活動

  提問:男生最喜歡什么活動?女生最喜歡什么活動?

  指出:這里的每張統(tǒng)計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歡的活動的人數,如果要對男、女生最喜歡的活動的人數進行比較,就顯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們就想到把這些簡單統(tǒng)計表合并成一張統(tǒng)計表(出示例題中的復式統(tǒng)計表)

 。ǘ、嘗試探究,點撥指導

  1.談話:請同學們先認真觀察這張表,在想一想,表中各個欄目是什么意思?

  2.認識復式統(tǒng)計表。

  情境中的.第三個統(tǒng)計表填寫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歡的活動數據,像這樣的統(tǒng)計表就是復式統(tǒng)計表。復式統(tǒng)計表可以表示多組數據,單式統(tǒng)計表只能表示一組數據與單式統(tǒng)計表相比,復式統(tǒng)計表更有利于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

  3.讀復式統(tǒng)計表。

  (1)復式統(tǒng)計表左上角的一個格用斜線隔成三部分,分別表示出表內橫向、豎向所放內容以及所統(tǒng)計數據的名稱。

  (2)豎排表示所統(tǒng)計的對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對應表頭處寫“性別”。橫排表示的是最喜歡的項目情況,因此對應表頭寫“活動”。中間部分是不同性別、不同活動的相應人數,因此在表頭對應的中間格寫“人數”。

 。ㄈ、反饋展示,歸納提升

  出示37頁的三個問題,讓學生回答。

  小結:剛才的每張統(tǒng)計表都只能反映一個小組的男、女生人數;用剛才的統(tǒng)計表不便于比較不同小組的人數,這張統(tǒng)計表不僅便于比較各組人數,而且能看出四個小組的整體情況。

  引導:如果把剛才的幾張統(tǒng)計表叫做“單式統(tǒng)計表”你覺得這張統(tǒng)計表叫什么名稱?學生討論后揭題。(板書課題)

 。ㄋ模⒂柧氺柟,達標測評

  1.第37頁“做一做”

  (1)現場統(tǒng)計

  (2)交流答案

  (3)解讀信息,完成問題

  2.練習八第1題。

  先讓學生說說題目提供的是什么數據,再指名學生介紹一些與這些數據有關的事。然后讓學生把上面的數據填寫在統(tǒng)計表里。學生完成后,提問:你能說出中國哪一屆奧運會獲得金牌數最多嗎?俄羅斯金牌數最少的一屆呢?美國獲得金牌數在三個國家的排名分別是多少?從上面的統(tǒng)計表中你還能了解些什么?

 。ㄎ澹⒃僭O疑激趣,預習初探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復式統(tǒng)計表

  直觀反映數據情況、內容豐富

  教學反思:

  1、《復式統(tǒng)計表》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tǒng)計表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復式統(tǒng)計表。通過教學,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收集、整理、描述數據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統(tǒng)計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這節(jié)課主要是教學認識和填寫復式統(tǒng)計表,并對復式統(tǒng)計表作簡單的分析。

  2、本節(jié)課,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引入到北小學生的興趣小組,進而呈現例題的興趣小組活動情況。讓學生回憶了單式統(tǒng)計表的結構和填寫方法,體會到每張統(tǒng)計表只能反映一個興趣小組男、女生人數情況,又為引出復式統(tǒng)計表提供了素材,由此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對學習新知的興趣。然后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一起經歷把單式統(tǒng)計表合并成復式統(tǒng)計表的過程,知道表頭為什么要分為3欄,每一欄分別對應的是橫行還是豎行,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3、學生通過填寫數據,體會到復式統(tǒng)計表是前面幾個同類單式統(tǒng)計表的綜合,在一張復式統(tǒng)計表里能夠同時反映幾個興趣小組男、女生人數。學生通過學習學到了有關復式統(tǒng)計表的知識,而且學到了從統(tǒng)計表中發(fā)現的一些現象和問題,學到了如何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改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統(tǒng)計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統(tǒng)計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教學內容: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理解面積含義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操作推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運用長方形的計算方法正確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

  經歷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逐步養(yǎng)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長方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教法:

  引導探究法。

  教學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師:前面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分別是怎么規(guī)定的?用手比劃一下。

  2、你想用什么單位度量你的課桌?為什么?為什么不用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呢?

  3、咱們學校的大操場用什么度量呢?還能用擺正方形的方法嗎?看來擺正方形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有一個通用的計算公式那就方便多了。這節(jié)課老師就和大家一節(jié)解決這個問題,板書課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意圖:復習了舊知,讓學生很快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通過談話,讓學生明了學習這節(jié)課的必要性,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本節(jié)課學習任務。)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如果你有12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把他們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幾種拼法呢?

 。1)生獨立思考,用拼、畫等方式完成。

  (2)小組內交流方法。

 。3)討論:你們拼出形狀各異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為什么?

 。4)匯報結果: A 因為都是12個小正方形拼出的,所以是12平方厘米。

  B 數出來的'。

  C 用長乘寬的辦法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擺圖形,創(chuàng)設探索情景,然學生在活動中探索猜測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整個探究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意思,讓學生在合作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合作。

  2、 探究長乘寬的方法。

 。1)先讓第三位同學說說自己的想法。

  (2)先觀察你們拼的長方形中,長的方向上有幾塊小正方形?長是幾厘米,寬的方向上有幾塊小正方形?寬是幾厘米?再說說長方形中所含平方厘米數是多少。把結果填寫在課本77頁。

 。3)從表中,你發(fā)現了什么? 每行的塊數乘行數等于總塊數,也就是長方形的面積。

  每行的塊數等于(長),行數等于(寬)所以得到:長乘寬等于面積

  設計意圖:集體觀察、對比、思考、驗證并總結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猜測——操作——驗證的學習數學的探究過程和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能力,遷移類推能力及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驗證與應用

  再畫一畫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怎樣求面積?口述如何擺

  設計意圖:通過變式練習,進一步鞏固新知。

  三、 及時練習,鞏固新知

  1、練習二十九 第2題

  2、做一做。測量時取整數。

  四、 交流收獲,小結全課。

  1、今天你學會了什么?在計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運用今天的知識,你能解決身邊一些物體的面積嗎?

  設計意圖:教學要求要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通過學生交流自己的收獲時,也是讓學生自己整理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讓學生體驗收獲的快樂。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2~3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能正確進行計算。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 流,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類比、建立模型的過程,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

  3.情感態(tài)度。

  結合具體情境,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數感。

  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和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1.理解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法豎式計算,能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

  2.結合具體的情 境,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具準備

  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 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猴子們收桃子的情景)同學們,這是什么季節(jié)?﹙秋天﹚秋天來了,果園里的秋桃也該收了,小猴子們在忙著收桃子。有兩只猴子早就摘完了,它們正忙著分桃子呢,不過,它們并不高興,眉頭緊皺,看來是遇到麻煩了,你們能幫助它們嗎?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將枯燥乏味的計算教學置 于充滿童趣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一﹚展示情境,引導觀察,誘發(fā)思考。

  希望你們做個公平使者,幫它們分一分,使兩只小猴子都能滿意你們的分法 。

  利用“分桃子”這個情境,啟發(fā)、鼓勵學生探究分法,并說出這樣分的理由,解讀除法的意義。

  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出問題。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交流想法。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重點解決“有6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個?”

 。1)怎樣列式?

  (2)為什么這樣列式?

  2.學生獨立計算“68÷2”。

  3.在小組 內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

  4.全班交流。

  ﹙1﹚擺一擺。

  每只猴子可以分3籃零4個,一共34個。

  (2 )60÷2=30 8÷2=4 30÷4=34

 。3)抽象概括。

 、賻熞龑А

 、谟秘Q式計算

  比較這幾種算法,你發(fā)現了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分桃子”的具體情境中,通過擺一擺,算一算等活動,深入理解豎式計算的含義,并通過比較,加深認識,拓寬筆算除法運算的思路和應用空間。

  完成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3題。

  教師讓學生自己做,邊做邊總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

  ﹙三﹚情境延伸,自主探究:多一只猴子怎么分?

  1.由情境提出問題。

  師:“68個桃子除以2,每個猴子分得34個。”這兩只小猴子對同學們想出的辦法非常滿意,正要按這個方法來分,這時又跑來一只猴子。(師在情境圖上再貼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

  師:怎樣列式呢?

  生:68÷3。

  2.自主探究計算方法。

  師:請同學們動手分一分,邊分邊思考,把68平均分成3份,應該先怎樣分,再怎樣分?根據分的過程,試著列出除法豎式。

  生開始動手分,邊分邊想,并不時地在紙上寫著什么。

  師:大家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根據分的過程,你是怎樣列出豎式的,并 選出小組發(fā)言人,代表你們組發(fā)言。

  生討論:在小組內七嘴八舌地分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

  學生代表發(fā)言:

  一組觀點。

  生1和生2-起來完成這道題,生1說過程,生2分小棒。生1先寫上了3﹙板書),先分6捆,每只猴子分2捆(生2演 示),在豎式中,也就是先算十位上的6,6除以3商2,把2寫在十位上。(板書)2×3 =6,把6寫在6的下面,表示巳經分掉的數。6﹣6=0,0可以省略不寫,這時把個位上的8落下來,(板書),再分剩下的8個,8÷3=2﹙個﹚還剩2個,每只分2個,把2 商在個位上,3×2=6﹙生2演示),把6寫在8的下面,也就是寫在個位上,然后﹙板書﹚個位上的8﹣6=2,剩下的2個桃子分給3只猴子不夠分,就不再分。

  師:大家來評價一下,你覺得這兩位小老師當得怎么樣?

  生1:我覺得講得特別清楚,我聽懂了。

  生2:我 想說,Good,Good,very good!

  師:的確,這兩位 小老師當得很棒,老師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像他們一樣,勇敢地站上講臺,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歸納計算方法。

  師:觀察黑板上的豎式,都是先從哪一位除起?

  生:十位。

  師:每次除的商寫在什么位上?

  生:用被除數十位上的數去除時,商要 寫在被除數十位的上面,如果用被除數個位上的數去除,商要寫在被除數的個位上面。

  師:你總結得真不錯。筆算時,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上面。

  師:有68個桃子,分給了3只猴子,還剩2個桃子,為什么不再分了?

  生1:因為2個桃子分給3只猴子不夠分,無論怎么分,總有一只猴子分不到,所以不能再分了。

  生2:我也同意這種看法,要是分了桃子,就有一只猴子少一個桃子,就不公平了。

  師:桃子的'個數比猴子數少就不能再分,多就可以再分,是嗎?

  生:(異口同聲)對。

  師:那么余數和除數有什么關系呢?

  生:余數要比除數小。

  師:真不錯,在有余數的除法中,余數要小于除數。

  設計意圖:教師不直接總結,讓學生自己總結計算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歸納及語言表達能力,便于學生更好記憶。

  4.展示余數的寫法。

  師:那么,余數怎么表示呢?寫好了嗎?我們來看這幾位同學寫的。這是誰的?說說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生1:我先從68個桃子里去掉2個多余的,再用66÷3=22﹙個﹚。

  師:好,這是你的想法!我們再來看下一位同學的,為什么這樣寫?

  生2 :因為有68個桃子,分給3只猴子,所以用68÷3,可是下面不會算了。

  師:噢,誰也遇到這個困難了?舉舉手!沒關系,咱們看這位同學寫的(出示第三種寫法﹚解決你們的困難了嗎?

  生:解決了。

  師:怎么解決的,它是什么意思?

  生:有68個桃子,分給3只猴子,每只分22個,還余1個,他在后面寫了個余字。

  師:(問第三種方法的主人﹚你是這個意思嗎?

  生3:是!

  師:你們覺得這樣表示可以嗎?

  生:可以!

  師:你可真聰明,幫我們大家解決了困難!這還有一種寫法 呢,你能看懂嗎?(出示第四種寫法﹚跟上面一種有什么不同?

  生 :他用了省略號代替了“余”。

  師:對啊,他發(fā)明了一種符號來表示剩余,想法不錯!其實 這兩種方法都可以,不過為了書寫簡便,人們就習慣用六個點來 表示剩余,看老師寫一遍:68÷3=22……2,讀作:68除以3商22余2。(齊讀一遍)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P30~31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的計算方法,找出計算的規(guī)律。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能熟練進行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數學問題。

  3、情感態(tài)度。

  經歷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的學習過程,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學會交流,體驗合作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探討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的規(guī)律。

  難點:理解整十數乘法的算理。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數位表。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講故事。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二年級學過的那首兒歌嗎?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你還能接著說下去嗎?

  生:三只青蛙三張嘴,六只眼睛十二條腿;四只青蛙四張嘴,八只眼睛十六條腿……

  2、如果我們繼續(xù)說下去,數會越來越大,我們可以用一個字母“N”來表示數量,說成N只青蛙N張嘴,2N只眼睛4N條腿。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設計意圖:給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的興趣高漲初步感受到規(guī)律的存在。

  二、自主探索,掌握規(guī)律。

  1、出示教材第30頁的“算一算”并說說你是如何計算的。

 。1)學生口算結果,隨機顯示主題圖片。

 。2)強調“50×10、30×20、12×40、120×40”的計算,學生先獨立思考解答,然后在小組內交流算法。

  教師:50×10表示50個10相加,看數位表是500、50×10=50×2×5=10 0×5=500。

  設計意圖:教學時讓每個學生都算一算,特別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情況。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3)小組討論:你發(fā)現了什么?教師分組出示有規(guī)律的算式。

  第一組:5×1、3×2、12×4、5×10、3×20、12×40。設計意圖:在理解了上述算理的基礎上,再探索每組中兩個乘數的變化引起積的變化的規(guī)律。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發(fā)現的規(guī)律,與同伴交流。

  第二組:5×10、3×20、12×40、50×10、30×20、120 ×40。

  第三組:5×1、3×2、12×4、50 ×10、30×20、120×40。

  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住發(fā)現的規(guī)律嗎?現在讓你來算“150×30”的話,你想怎樣算?

  設計意圖:“150×30”主要考查學生能否運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進行計算。使學生明確:先計算15×3=45,再添上原來乘數中被省略的0,即150×30=4500。

  2、試一試。

  問題一:你能根據所給的算式按照規(guī)律寫出幾個算式嗎?6×3=15×4=18×2=

  生:生匯報6 0×3=6×30=60×30=。

  師:通過寫算式我們發(fā)現,可以在第一個因數后面添0,或在第二個因數后面添0,也可以同時在兩個因數的后面添0。

  問題二:根據16×3=48,你能直接寫出下面算式的結果嗎?16×30=160×3=160×30=16×300=。

  師:你能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嗎?

  生1:先算16乘以3等于48,再在48后面填一個0。

  生2:先算16乘以3等于48,再在48后面填一個0。

  生3:先算16乘以3等于48,再在48后面填兩個0。

  生4:先算16乘以3等于4 8,再在48后面填兩個0。

  三、初步應用,小結方法。

  1、算一算。(教材第31頁“練一練”1題)

  學生獨立完成計算,同桌交流算法,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及時校正錯誤。

 。1)這道題能看懂嗎?請獨立計算后把得數填在表格內,有困難的同學請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

 。2)練習反饋。

  2、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的規(guī)律。

  先把乘數中末尾0前面的數相乘,然后再看兩個乘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數的末尾添上幾個0。

  四、鞏固練習,熟練提高。

  同學們剛才通過自己的觀察、交流,歸納出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的規(guī)律。接下來我們利用自己的發(fā)現,去解決下面的數學問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一、復習內容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材第58頁整理和復習,第59頁練習十三第3題)

  二、復習目標

  1.鞏固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和筆算的方法。

  2.通過分步、多層次練習,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重點難點

  重點: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并能運用其解決問題。

  難點:用多種方法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回顧整理

  1.學生快速翻看課本第41~57頁,看看本單元學了哪些內容。

  2.自主整理: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整理。

  3.小組交流,互相補充。(教師巡視并指導)

  4.匯報:本單元學了哪些內容?(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兩位數乘兩位數:

 、倏谒愠朔。

 、诠P算乘法:不進位乘法、進位乘法。

  ③解決問題:用連乘、連除和乘除混合運算解決問題。

  5.教師課件出示本單元的知識思維導圖,組織學生一起回顧各小點的具體知識。

  二、知識應用

  (課件依次出示各題)

  1.教學教材第58頁整理和復習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口算和筆算。(課件出示答案,集體訂正)

  (2)組織學生小組中議一議題中的問題。(教師巡視并指導)

  (3)點名學生說一說。(課件出示答案,集體訂正)

  2.教學教材第59頁練習十三第3題。

  (1)學生先獨立完成計算。(教師訂正)

  (2)發(fā)現規(guī)律。

 、賻煟河嬎愕谝慌潘闶降膬蓚乘數之間的和,再分別計算出得數并比較積的大小,你發(fā)現了什么?

  組織學生先計算,再小組交流。

 、趯W生匯報發(fā)現。

 、劢處熜〗Y:兩個乘數的和一定時,兩個乘數相差越小,它們的積越大,當兩個乘數相等時,積最大。(課件出示小結)

  (3)組織學生用第二排算式驗證規(guī)律,并說一說。

  3.教學教材第58頁整理和復習第2題。

  (1)學生讀題,了解題中信息。

  點名學生說一說已知條件,對回答不完整的,給予補充。

  (2)師:第一問有幾種解決方法?

  引導學生回顧用連乘解決問題的兩種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課件出示答案,集體訂正)

  (3)第二問要求什么?該怎樣列式?

  點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有疑問的學生,集體訂正)

  (4)組織學生小組交流第三問,點名說一說。(課件出示示例及答案)

  三、鞏固反饋

  1.完成教材第59頁“練習十三”第1、2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第1題:93 700 380 780

  6800 54000 120 20xx

  第2題:256 289 324 484

  888 2640 20xx 774(豎式略)

  2.完成教材第59頁“練習十三”第4、5題。(點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第4題:28×22×6=3696(個)或28×(22×6)=3696(個)

  第5題:1260÷7÷9=20(元)或1260÷(7×9)=20(元)

  3.完成教材第59頁“練習十三”第6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1)8×4×9=288(人)或8×(4×9)=288(人)

  (2)288÷6÷3=16(人)或288÷(6×3)=16(人)

  (3)答案不唯一,例如:參賽的男生有多少人?

  288-120=168(人)

  四、課堂小結

  本單元結束了,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景,經歷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

  2、體驗小數大小比較的多種方法,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教學重難點:

  掌握小數大小比較的'不同方法,并會比較小數的大小。教具準備:

  投影片(P4的情景圖)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在文具店里學到的數學知識,這節(jié)課,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師出示下圖)

  師:圖片中告訴我們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中鉛筆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師:你能從中提出個數學問題嗎?生3:哪個文具店中的鉛筆盒便宜?

  生4:要買書包應到哪個文具店去買???

  師:同學們真棒,那么現在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二、學習新知

  1、師:同學們想一想,去哪個文具店中的買鉛筆盒便宜呢?

  (1)學生獨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師:誰能說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買,因為4.9元小于5.1元。師:你是怎樣比較4.9元與5.1元的大小的呢?

 。3)匯報交流。

  生1:因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現在淘氣有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忙,

  同學們說幫不幫?(幫)

  師:小淘氣想買一塊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買,同學們幫他選一家,好不好?(好)

 。1)學生自己比較大小。

 。2)小組討論:你是怎樣比較的?(3)指名回答,教師小結。三、鞏固練習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組自己練習。

  2、到哪個商店去買?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新知識?生1:我學會比較小數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數的大小比較有不同的方法???(教師小結)

  板書設計:

  貨比三家

  4.9元○5.1元

 、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一、學前準備:

  1、口算,教師出示口算卡片,學生搶答。

  10÷2 24÷8 30÷3 2 5÷5

  48÷6 81÷9 20÷5 36÷6

  2、口答。

  60里面有幾個十?800里面有幾個百?240里面有幾個十?

  3、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題圖:

  1、 根據你的觀察,你看看這幅圖里面有哪些數學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識解決途中提出的問題嗎?

  2、提問:一共有多少張紙?平均分給幾人?怎樣理解平均分給幾人?求每人得到多少張?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你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和你小組里的同學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們手中的工具幫助你。

  小組匯報:解題思路

  (1)想口訣 二三得六

  2×3=6 6÷3=2

  60÷3=20

 。2) 20×3=60 60÷3=2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教師板書:60÷3

  3、學習600÷3=

 。1)板書:600÷3=

  師:這道題應怎樣想呢?

 。2)嘗試口算600÷3=

  教師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指名反饋。

  全班交流時,引導學生說清算理:6個百除以3是2個百,就是200。

 。3)教師追問:6000÷3等于多少?

 。4)引導學生概括: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可以把被除數看成幾個十,幾個百,幾個千,計算出的結果就是多少個十,百,千。

  4、完成教材第11頁的.做一做。

  5、學習教材第12頁例2。

  (1)教師:一共有幾個班上手工課?一共用去多少張彩色手工紙?怎樣理解求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張,怎樣列式?

  板書:120÷3

  (2)觀察被除數與剛才所學例題中的被除數有什么不同。

  (3)引導學生獨立口算。

  (4)說一說思考的過程。

  6、完成教材第12頁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完成,通過觀察,比較,交流,讓學生明白: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到原來的10倍或100倍,商也擴大到原來的10倍或100倍。

  三、鞏固擴展:

  1、完成教材第13頁“練習三”第1題。

  組織學生進行比賽,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2、完成教材第13頁“練習三”第2題。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明確:把90人圍成3個相同的圓圈,也就是把90平均分成3份。匯報時,要求學生說說自己的口算過程。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應用除法解決了很多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一位數除幾百幾十幾的口算方法。在計算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時,可以把整十、整百、整千數看成幾個十,幾個百,幾個千除以一位數,計算出的結果就是多少個十,百,千。

  板書設計:

  口算除法

  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

  6÷3=2

  60÷3=20

  600÷3=200

  6000÷3=20xx

  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時,可以把整十、整百、整千數看成幾個十,幾個百,幾個千除以一位數,計算出的結果就是多少個十,百,千。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2.在具體操作體驗中,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3.滲透周長與面積的聯系和區(qū)別。

  4.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數學思考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激發(fā)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緩緩地拉出貼有手掌印的黑板)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物體的面都有大小。

  二、認識面積,觀察比較。

  (一)認識面積。

  1.課桌的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要大得多。

  2.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ò鍟娣e)

  3.桌面的面積比數學書封面的面積要大得多。

  (二)觀察比較。

  1.T: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面積。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面,你能找到兩個面,用大/小些、大/小得多或者差不多來比一比它們的面積大小嗎?

  同桌互相說說。(互說——指名說)

  2.S匯報。

  A、若學生直接說到面積。 T:真了不起,已經能用今天學的新詞語了。

  B、若學生只說到面。 T:就是我們今天學的什么的大小呢?

  3.(T拿出一個長方體)

  這個長方體上有很多面,你能比一比各個面的大小嗎?(讓學生用面積)

  三、動手探究,培養(yǎng)能力。

 。ㄒ唬┮l(fā)矛盾。

  1.T:王老師今天還帶來了常州市局前街小學的平面圖。

  T:在這個平面圖上,每個建筑物都有它們各自的面積。你能比比它們的大小嗎?

  2.聽到“差不多“這個詞,那到底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呢?有沒有辦法比較差不多大小的'兩個物體的面積呢?下面我們就要通過活動找到方法。

 。ǘ﹦邮謱嵺`。

  1.(兩張差不多的紙片)你們有辦法比較出它們面積的大小嗎?

  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些活動材料。你們在比較的時候需要什么材料就可以選用什么材料,當然也可以不選用.

  T:等會在匯報的時候王老師看看哪一組采用的方法比較多。

  2.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3.匯報交流。(以小組為單位)

 。1學生匯報方法中間不要打斷他。2評價以學生為主。

  3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滲透“面”和“面積”的轉換。

  4操作的目的是通過比較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4.還有其他方法嗎?

 。ㄈ┚毩。

  1.(T出示課件:沒有方格的圖,但是有編號)

  你覺得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呢?準備用什么方法比較呢?(數方格)

  2.S獨立作業(yè)。匯報交流。

  四、課堂小結,深化體驗。

 。ㄒ唬┱n堂小結。

  1.T:我們今天學了——面積。

  T:還會說了“***的大小就是***的面積!蹦隳茉囍f說嗎?

  2.(T出示湖面照片)

  T:王老師帶來了一張照片,你能找到里面的面,并說說什么是它們的面積嗎?

 。═出示房子照片)

  T:還帶來了一張照片,你能找一找,說一說嗎?

 。ǘ┲荛L、面積誰的本領大。

  T:“面積先生”和“周長先生”的本領有沒有高低?我們要和“面積先生”做朋友,也要和“周長先生”做朋友!

  如果時間夠,做書上“想想做做”第四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

  課題 多位數除以一位數(復習)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引導學生發(fā)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反思進行自我修正。

  2、通過一定的練習使學生提高計算能力,實現本學期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

  3、發(fā)展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多種情形的試商及零的處理

  教學難點:發(fā)展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方法:啟發(fā)、互動

  教學過程:

 。ㄒ唬┗貞浿R

 。ㄕ勗捯耄宏P于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1. 準確計算:口算、筆算

  2. 估算

  3.解決問題

 。ǘ┚帉戭}目,梳理計算方法

  1. 梳理口算方法。

 。1)你能出幾道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口算題嗎?

  (2)舉例說明怎樣進行除法口算

  200÷2 160÷8 4000÷5

  提示:想一想口算時應該注意什么。

  小結:依照算理,一般可以直接利用乘法口訣算出得數, 被除數有幾個0,商的末尾就寫幾個0。但要注意4000÷5這樣的特殊情況(商的末尾只有兩個0 )。

  (3)口算練習。

  1600÷2 400÷8 20xx÷4

  2. 梳理筆算方法。

 。1)369÷3 407÷3 450÷4 416÷4

  189÷2 607÷3 480÷4 302÷3

 。2)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結果是多少。

  小結:先用被除數的最高位除以除數,如果不夠除,就用前兩位去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到那位的上面。中間不夠除要商零。

  (3)怎樣確定你們剛才算的這些題是否正確呢?(驗算)

 。4)自己嘗試驗算下面兩道題:

  416÷4=104 607÷3=202……1

 。5)你是怎樣驗算的?

  無余數 :商×除數=被除數 有余數 :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3. 梳理估算方法。

  生活中有些情況不需要算出準確的結果,這時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解決問題。你能說一個這樣的.例子嗎?

 。1)舉例:一共有281個桃子,每筐最多能裝68個,4個筐夠嗎?

 。2)反饋:說一說你是怎樣進行估算的。

  方法一 :68×4 < 70×4,70×4=280,280 < 281,不夠。

  方法二 :281÷4 > 280÷4, 280÷4=70,70 > 68,不夠。

  (三)感受計算需求,鞏固算法

  對比練習

  1. 學校為三年級的同學發(fā)書,要將164本平均發(fā)給4個班,這樣分夠嗎?

  三(1)班 三(2)班 三(3)班 三(4)班

  39 本 39本 39本 39本

  (這樣的問題用估算可以快速解決)

  2. 學校為三年級的同學發(fā)書,要將164本平均發(fā)給4個班,每班分到多少本?( 這個問題還能用估算的方法來解決嗎?)

  綜合練習 用一個杯子向一個空瓶里倒水。如果倒進三杯水,連

  瓶共重440克,如果倒進五杯水,連瓶共重600克。

  想一想一杯水和一個空瓶各重多少克?

 、僮约寒媹D理解題目的意思。

 、谀闶窃鯓永斫鈭D的意思的?

 。ㄋ模┳鳂I(yè):書111頁 練習2、3、4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系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能正確指出物體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圖形中辨認出角。

  2、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夠直觀區(qū)分角的大小。

  3、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征;會畫角。

  教學難點:

  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能直觀區(qū)分角的大小。

  教具準備:

  三角尺、紙工袋、鬧鐘、剪刀、紙五角星、紙三角形、兩根硬紙條、圖釘、一張長方形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我們學校每個星期一都要舉行升旗儀式,冉冉升起的國旗上有什么?(國旗上有五角星),五角星上有角。

  你們都是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升國旗時都佩戴著鮮艷的紅領巾。紅領巾是什么形狀?(三角形)為什么你認識紅領巾是三角形的呢?(因為紅領巾有三個角)角究竟是什么樣的圖形呢,你們想不想知道。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新的圖形——角。(板書:認識角)

  二、引導探究角

  1.找出三角板中的角。

  下面我們一起來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幾個角?(3個)你能指出來嗎?教師示范指角的方法。學生模仿指出3個角。

  2、從實物中找角。

  師生逐一出示準備好的紙工袋、剪刀、長方形紙,用手比劃這些實物中的角。出示五角星,現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嗎?(同桌交流,集體交流)剛才我們都是沿著物體的邊找到它們的角,下面這個物體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嗎?出示鬧鐘,指名說一說。(指出:鬧鐘上的時針和分針之間也形成一個角。)

  3、認識數學中的角。

  教師出示課件(例題中的三個圖),分別描出一個角,平移到實物下方。指出:這就是我們數學中的角。

  4、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1)指出:直直的這兩條線叫做角的邊,這個尖尖的點叫做角的頂點(板書:頂點、邊)。提問: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2)指名學生到黑板標出各角的頂點和邊。

 。3)練習:判斷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是角的圖形在圖形中標出角的頂點和邊在哪里,不是角的說出為什么?

  5、教學“試一試”。

  (1)教師出示兩根硬紙條和圖釘,示范做一個活動角。然后要求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材料,按照教師的方法做一個活動角。

  (2)提問:你能把這個角變大一些嗎?學生嘗試將角變大。想象一下:角的兩條邊就像人的兩條腿,腰就是頂點,要使角變大就把兩條腿怎樣(叉開)?提問:把這個角變小一些怎么辦?引導學生說:合攏。

 。3)現在把這個活動角貼著黑板沿著紙條描出一個角。你能像老師這樣描出兩個大小不同的角嗎?學生在作業(yè)本上描出兩個大小不同的角。

 。4)要求學生找出比較大的角,在圖上標出頂點和邊。

  小結:剛才我們認識了角,你知道角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

  三、反饋檢測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提問:下面的圖形各有幾個角?

  重點觀察第一個圖形,指名說出有幾個角。學生可能會認為有3個角,也有的會認為是1個角,分別讓他們說說自己的理由。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次點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邊是直直的。(板書:邊是直直的)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3

  描述目標:

  1、知識目標:①結合整數乘、除法運算初步認識因數和倍數的含義;②探索求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③通過列舉法,發(fā)現并概括出一個數的因數和一個數的倍數的特點;④能找出一個數的因數、一個數的倍數。

  2、能力目標:使同學在認識因數和倍數以和探索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數學考慮的水平。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同學觀察、分析、籠統(tǒng)概括能力,體會教學內容的有趣,發(fā)生對數學的好奇心。

  教學重點:結合整數乘、除法運算體會和理解因數和倍數的含義,探索求一個數的因數數或倍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引導同學探索并理解因數數和倍數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桌用12塊完全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幾種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擺一擺。

  2.同學動手操作,并與同桌交流擺法。

  3.請用乘法算式表達你的擺法。

  二、理解新知。

  1.理解因數和倍數。

  (1)觀察3×4=12

  今天我們研究的內容就在這里。咱們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為例,3×4=12,數學上3是12的因數,那4(也是12的因數,)倒過來12是3的倍數,12(也是4的倍數)。同學們很有遷移的能力,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數和倍數。

  師板書:因數和倍數

 。2)用因數和倍數說一說算式l×12=12,2×6=12中三個數的關系。

  (3) 提問:在4+3=7中我們能說7是4和3的倍數,4和3都是7的因數嗎?(同學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講解、設疑、討論等形式讓同學從其內涵上加深對因數和倍數的理解,明確因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獨立存在!

 。4)歸納:

 、僖驍岛捅稊刀际潜硎緝蓚數之間的關系,不能單獨說那個數是因數,那個數是倍數。

 、谥挥幸粋自然數是兩個自然數的乘積時候才干談上它們之間具有因數和倍數的關系。

  ③研究因數和倍數時,所指的數是整數(一般不包括O)。

  (5) 討論:板書:24÷4=6

  提問:能說4、6是24的因數,24是4、6的倍數嗎?

  同學各說自身的理由,討論后統(tǒng)一。

  提示:4×6=24(教師板書),這樣你看出來了嗎?

  (6)練習:①21×3=63, 是 的因數, 是 的倍數;6是18的 ,是3的 。

 、谙扰袛嘞旅娴乃闶街械臄涤幸驍当稊档年P系。假如有因數和倍數關系,請說一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7+5=12 7×5=35 20-13=7 8÷4=2

  【設計意圖:提高對因數和倍數的意義的認識。】

  2.求一個數的因數。

 。1)出示2,5,12,15,36。從這些數中找一找誰是誰的因數。

  請同學們找出36的所有因數。

  出示要求:

 、倏瑟毩⑼瓿桑部赏篮献。

 、诳山柚鷦偛耪页12的所有因數的方法。

 、蹖懗36的所有因數。

  ④想一想,怎樣找才干保證既不重復,又不遺漏。

 。2)比較喜歡哪一種答案?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復又不遺漏。(按順序一對一對找,一直找到兩個因數相差很小或相等為止)

  (3)練習:①對口令游戲。②16的因數有哪些? 11的因數有哪些?

 。4)發(fā)現因數特點:36、16、11的因數你有什么發(fā)現嗎?

  師:雖然個數不相等,但它們的個數都是有限的。

  小結:一個數的最小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自身。一個數的因數個數是有限的。(同學總結不出此點不要急于點撥)

 。5)練習:說特點猜數。

  3.求一個數的倍數。

 。1)3的倍數有:——,怎樣有序地找,有多少個?

 。2)練一練:6的倍數有;5的'倍數有。

  (3)發(fā)現倍數特點:找得對嗎?我們一起來說一說。下面請大家仔細觀察,你發(fā)現一個數的倍數有什么特點?可以前后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導:發(fā)現最小的特征后問:那么7最小的倍數是幾?10呢?)一個數的倍數還有怎樣的特點?這些數的倍數你寫得完嗎?也就是說明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那么也沒有最大的倍數。剛才大家發(fā)現了——,簡單地說就是——

  小結: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自身,沒有最大的倍數,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和一個數的因數特點進行對比)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主要把小組討論和自主探索結合起來,讓同學在討論中體會過程、總結方法、提升水平,發(fā)現有關倍數的一些規(guī)律。】

 。4)練習:判斷題

  四、拓展應用。

  1.選用4,6,8,24,1,5中的一些數字,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說一句話。

  2.舉座位號起立游戲。

  (1)5的倍數。(2)48的因數。(3)既是9的倍數,又是36的因數。

  (4)怎樣說一句話讓還坐著的同學全部起立。

  五、黃金二分鐘。

  達標檢測:

  1、理解因數和倍數:練習:①21×3=63, 是 的因數, 是 的倍數;6是18的 ,是3的 。

  ②先判斷下面的算式中的數有因數倍數的關系。假如有因數和倍數關系,請說一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7+5=12 7×5=35 20-13=7 8÷4=2

  【設計意圖:提高對因數和倍數的意義的認識,達成知識目標中的第①個目標】

  【評價規(guī)范:同學能正確理解和掌握因數和倍數的意義,尤其能通過算式找出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

  2、會找一個數的因數:①對口令游戲。②16的因數有哪些? 11的因數有哪些?③說特點猜數。

  【設計意圖:通過對口令提升同學找因數的方法的方法訓練,達成知識目標中的第②③個目標】

  【評價規(guī)范:同學能用正確的方法,快速、正確的找出一個數的所有因數】

  3、會找一個數的倍數:我會辯!驹O計意圖:達成知識目標中的第④個目標】

  【評價規(guī)范:同學能用正確的方法,快速、正確的找出一個數的倍數】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具體的統(tǒng)計活動中認識復式統(tǒng)計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填寫統(tǒng)計表,并能根據統(tǒng)計表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2、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填寫、分析復式統(tǒng)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據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數據分析方法的多樣性,培養(yǎng)數據分析觀念。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復式統(tǒng)計表,能正確填寫數據,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難點:

  進一步理解統(tǒng)計方法,培養(yǎng)數據分析觀念。 三教學準備: PPT課件等。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課下我了解同學的業(yè)余活動很豐富,老師收集了一些同學們喜歡的活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ㄒ粡垐D一張圖出示“他在干什么”邊出示邊讓學生說,最后把6項活動放在一起出示)

  師:在這些活動中你最喜歡哪項活動呢?(2男2女)請你說

  生:我喜歡電子游戲。

  師:你呢?

  生:我喜歡踢球。

  師:你也來說一說。

  生:我喜歡畫畫。

  聯系生活實際,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了一個調查學生的最喜歡的活動情況,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統(tǒng)計的必要性,為復式統(tǒng)計表的學習做好鋪墊。

  師:看來男生和女生的性格特點不同,喜歡的活動也不同,那么老師想知道我們班同學最喜歡哪種活動,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呢?

  生:調查。

  師:用什么方法進行調查呢?

  生1:用舉手的方法。生2:投票的方法。

  生3:畫正字的方法來統(tǒng)計…

  師:同學們想的辦法真不少,今天我們就用舉手表決的方法來分別統(tǒng)計男生和女生最喜歡的活動。

  二、引入新課:

  1、 自主調查

  師:請看屏幕。(停頓)請同學們拿出和(師邊說邊貼)我一樣的統(tǒng)計表先看一看,再注意聽調查活動要求:把表貼上。

  師:我們已經清楚活動要求了,現在我要找2個女生來調查男生的情況,誰想來當小小調查員呢?

  生:調查活動現在開始!男生喜歡看書的同學請舉手。(調查、記錄讀數)喜歡看書的人有9人,請同學們記錄。

  師:我們算一算男生一共多少人?(20人)正好和在座的男生數相等,你真是一個合格的小調查員。

  師:你們倆配合得太默契了,把掌聲送給他們。

  師:下面我們再找2個男生來調查一下女生的情況,誰愿意來。(調查過程中,調查員發(fā)現重舉或不舉的現象,師表揚:你真是一個合格的小調查員)

  2.分析數據,比較體驗。

  師:同學們表現得真棒,這么快就完成了兩張統(tǒng)計表,這就是我們以前學習的`單式統(tǒng)計。

 。ò鍟鴨问剑┯^察這兩張表,你能知道哪些數學信息。

  生1:我知道了男生喜歡看書的有2人,喜歡踢球…男生喜歡( )最多,喜歡( )最少

  生2:我知道了女生…

  生3:我知道了喜歡看書的一共( )人,喜歡踢球一共( )人。

  生4:我知道男生喜歡看書比喜歡踢球少( )人。

  生5:我知道男生喜歡畫畫比女生喜歡畫畫多( )人。

  師:那在進行對比獲得信息時,我們需要觀察兩張(指表)表才能發(fā)現,太不方便,能不能像辦法把這兩張表合成一張表呢?(慢)生:能。

  停頓,師:別著急,請同學們拿出填好的這兩張表在小組內先說一說,再動手擺一擺,改一改,現在開始吧。◣熤笇顒樱4分鐘。

  師:請同學們坐好,哪個小組愿意來介紹一下你們組的作品。

  生1:我是左右擺放的。 *展示前,屏幕放大

  師:他的作品怎么樣?誰來評價一下。

  生:我來評價,我覺得這樣擺不方便。

  師:是呀!太長了,誰還有不同的擺法。

  生:我們組是上、下擺的。

  師:這樣擺可以嗎?

  預設1生:我來評價,不可以,有點亂。

  師:那你上來擺一擺吧。

  生:展示。追問:為什么擋住這部分內容,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我發(fā)現活動項目是一樣的,這樣更清楚。

  預設2生:我來評價,不可以。

  師:哪你覺得哪不合適呢?

  生:我覺得應該把女生的活動擋上。

  師:你快來擺一擺吧。

  師:有道理,和他擺的一樣的同學,請舉手。

  師:這個辦法真不錯,老師也像你這樣把兩張表合成一張表。你們是怎么修改的?

  生1:我們組覺得把下面的人數應該改成男生、女生、

  師:你來改一改。(改后)對,應該把性別標清楚。

  沒有舉手的情況:師問:還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嗎?

  有舉手的時候直接叫

  生2:我們小組把上面的男要改成男女生。

  師:你也來改一改。(改后)這樣更準確了。(指著說,這就是統(tǒng)計表的標題)

  師:還有要改的地方嗎?

  生3:老師我覺得這個表格里只表示活動一項內容,太少了,還應該加上性別。

  師:是這樣嗎?(師貼上)你想得真周到。

  師:現在我們改完了嗎?

  預設1:有舉手,就讓他說。

  預設2:沒有,引導生觀察。

  師:統(tǒng)計表中有活動(指)、性別(指)還有什么內容?(人數)對了,所以怎樣在格子里表現出來我們要在第一個格子中沒體現3項內容。(貼圖)

  師: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我們成功的把2張統(tǒng)計表合成了一張統(tǒng)計表。

  板書:合復式,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復式統(tǒng)計表。(板書課題)

  齊讀。

  師:現在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位新朋友,請同學們看屏幕,紅色區(qū)域這一部分表示什么?(性別)藍色區(qū)域這部分表示人數,剩下的綠色區(qū)域表示性別(生齊說)這是復式統(tǒng)計表的表頭,表頭中包含了復式統(tǒng)計表中3部分內容。

  師:看著統(tǒng)計表你能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提上、下對比的3個)

  生1:提問題

  師:誰能回答

  生2:提問題

  師:誰還能提問題,你自己找小伙伴來回答吧

  生3:提問題

  師:你想找誰?

  語言訓練

  師:同學們的問題都很棒,老師也提一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出示問題:你對調查的結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議?

  生:... 師:真是個好建議

  師評:你的建議太棒了

  生:... 師:這個建議也不錯,希望男同學能接受

  師:同學們認識了復式統(tǒng)計表,想一想復式統(tǒng)計表和沒合并之前的單式統(tǒng)計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給孩子思考時間)對了,內容更豐富了。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觀察對比也更方便

  預設:有表頭了

  師:單式和復式統(tǒng)計表都有表頭,單式統(tǒng)計表有1項內容,復式有3項內容,內容有什么變化?

  生1:內容多了

  生2:我發(fā)現復式統(tǒng)計表更方便比較。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正式因為復式統(tǒng)計表的這些特點,所以它在生活中廣泛應用,讓我們一起看看吧。ńo出足夠的時間)

  三、練習:

  1、出示統(tǒng)計表

  師:這張表格完整嗎?(不完整)誰來幫忙把這個表補充完整。(生說,屏幕出示)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張表,誰愿意大聲讀出問題,《問題與聲音同事出現》,我們一起用手勢來判斷對和錯。都讀對了,你們是橫著觀察,還是豎著觀察

  注:在回答1和3時引導學生說出是橫著觀察,還是豎著觀察

  師:同學們都答對了,在觀察復式統(tǒng)計表時,有時要橫看,有時要豎著看來尋找信息解決問題,你們真了不起,那你們能幫助老師解決一個問題嗎?(能)

 。ㄆ聊怀觯⿴煟哼@是我們三年十班體育達標成績,請同學們拿出和屏幕上一樣的記錄單(停頓)仔細觀察信息,再完成下面的統(tǒng)計表和問題。

  生填,師:大家請坐好,誰來匯報

  生:(實物投影展示)

  師:希望我們班同學在體育達標中也能像他們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

  3、師:通過今天學習,我們不但會觀察統(tǒng)計表解決問題,還能收集數據整理成表

  師:你們對自己這節(jié)課的表現還滿意嗎?(滿意)。請同學們拿出自我評價單,先進行自我評價,根據小組成員自我評價的信息等,小組共同制作出組長手中復式統(tǒng)計表,看那組最棒(出示表)

  師:填好了嗎?(填好了)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經歷比較、歸納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平年和閏年,會計算平年和閏年的天數。

  2、發(fā)現并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發(fā)現并掌握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判斷年份數是整百數的年份是否是閏年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復習: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關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識?一年有幾個月?幾個大月?幾個小月?分別是哪幾個?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月份是?(學生回答)

  2、引入:前不久,老師碰到一件奇怪的事,亮亮12歲的生日,卻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嗎?(學生自由發(fā)言,預設兩種可能,知道或不知道,揭示本節(jié)課我們就去學習有關二月的一些知識)

  3、揭題:學習了本節(jié)課之后,你就會明白原因了。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平年和閏年

  (1)課件出示2005~2016年2月份的月歷引導:這是2005~2016年2月的天數,依次觀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學生說,教師填寫,你匯報我記錄)

 。2)引導學生觀察表格:你發(fā)現了什么?(同桌交流)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3)揭示平年和閏年的含義: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閏年。(板書)

  2、再觀察比較28和29出現的有規(guī)律嗎?(初探,生發(fā)現每四年里會出現一個29即出現一次閏年)

  3、這樣的出現規(guī)律在年份也有嗎?收集1994——2003年2月的天數統(tǒng)計表,匯報歸納:通常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即我們常說的“4年一閏”。大膽猜測閏年可能與哪個數字有關,列式計算平閏年的年份÷4,觀察比較得出的結果有什么不同,小組討論發(fā)現學生計算后,教師引導小結:公歷年份數除以4沒有余數的一般是閏年,有余數的'則是平年,由此確定平閏年的判定方法。

  4、活學活用判定今年是哪一年,是什么年。

  5、學習計算平年、閏年的天數。學生自己試著計算平年、閏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匯報自己是怎么算出來的。

 。1)31×7=217(7個大月)30×4=120(4個小月)平年:217+120+28=365(天)閏年:217+120+29=366(天)

 。2)平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閏年: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6(天)

  小結: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板書)

  1、了解數學科普知識(你知道嗎?閏年的產生及來歷)。

  2、探究判斷平年和閏年的方法(滲透愛國主義情懷)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2008年北京舉辦第29屆奧運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3、學生計算后交流,師再出示1900年2月份的月歷卡,讓學生從中發(fā)現,用1900除以4,能整除,但并不是閏年,是方法錯了嗎?

  4、數學科普知識(你還知道嗎)

  5、小結: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都是閏年,但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板書百年不閏,400年又閏,并讓學生解釋“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的意思),

  6、再算1900除以400(想:19除以4有無余數),計算得出1900不是閏年是平年。

  三、游戲貫穿,鞏固練習

 。1)搭橋過河(第4題,呼應引入題目亮亮生日的秘密,教師指名回答,并出示答案:他的生日是2月29日)。

 。2)我們一起摘蘋果吧

  四、分享收獲

  五、老師寄語(珍惜時間教育)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下冊教案03-16

三年級下冊數學數學教案01-14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1-18

三年級人教版數學下冊教案11-07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11-11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06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推薦01-21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5-24

數學下冊教案 15篇03-16

數學下冊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