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古詩教案(精品)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古詩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古詩教案1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明確學路
前面我們學習了《桂林山水》和《林!穬善n文,它們都是以描寫景物來抒發(fā)思想感情的散文。今天,我們要學習三首古詩(板書課題)。本課“預習”提示我們:《墨梅》、《竹石》和《石灰吟》這三首古詩有一共同點,即看起來描寫的是物,實際上是在贊頌人的一種精神。這就告訴我們學習的思路:要通過讀懂詩句,了解事物的特點,從中領悟贊頌的精神,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F(xiàn)在學習第一首古詩。
二、引導學習古詩《墨梅》
1、簡介作者。
本詩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出身貧寒,靠自學成為詩人。他性格孤傲,鄙視權貴;既善作詩,又善畫梅,被稱為“畫梅圣手”!赌贰愤@首詩,是作者為自己所畫梅花而題的詩。
2、理解詩句。
。1)借助注釋,自讀詩句。(可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2)指名朗讀。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墨、硯、乾、坤
。3)同桌互說詩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我家洗硯池邊樹”:洗硯池,書畫家(王冕)洗毛筆硯臺的池塘。樹,指梅樹。這行詩的意思是,我家洗硯池邊有(一棵)梅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痕,痕跡。這行詩的意思是,朵朵開放的梅花呈現(xiàn)淡淡的墨色。
“不要人夸好顏色”:意思是,不要人們贊美它的顏色艷麗。
“只留清氣滿乾坤”:清氣,清香的氣味。乾坤,指天地。這行詩的意思是,只求梅花的清香永遠充滿人間。
。4)齊讀后,指名完整地說說詩句的意思。
3。領悟寓意,體會感情。
。1)自讀全詩,思考:詩中(也是畫中)描繪的梅花有什么特點?作者借墨梅贊頌了人的什么精神?
。2)討論交流。
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梅花的形態(tài),后兩句突出梅花的精神。說明梅花有樸素淡雅、不圖虛榮和高潔白重的特點。作者借贊美墨梅比喻人,實際贊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潔自重的品質,表達了詩人以墨梅自勵,愿像墨梅那樣做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教師范讀、自讀、指名讀)
4、練習背誦。(個人試背、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三、舅I導學習古詩《竹石)
1、簡介作者。
鄭燮,清代書畫家、詩人。早年家境貧寒。應科舉在朝廷做官,比較關心民間疾苦,后因得罪豪紳被罷官。他擅長畫竹!吨袷愤@首詩是他為自己的畫題寫的詩。
2、理解詩句。
。1)借助注釋,自讀詩句。
(2)指名朗讀。
。3)讓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
如,破巖,山崖的石縫。堅勁,堅定。千磨萬擊,許多磨難和打擊。還,依舊。
。4)同桌互說詩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翠竹)緊緊依傍著青山。
“立根原在破巖中”,意思是原來(竹根)是牢牢扎在山崖石縫中的。
“千磨萬擊還堅勁”,意思是(翠竹)雖經風雨雷擊依舊十分堅定。
“任爾東西南北風”,意思是任憑你刮什么風也不懼怕。
(5)齊讀全詩,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把詩句連起來說說。
3、領悟寓意,體會感情。
。1)自讀全詩,思考:詩中描寫了“竹子”的什么特點?聯(lián)系借物喻人的方法,說說它贊美了什么精神。
。2)討論交流。
詩中描寫的竹子,是生長在山崖石縫中的,自然環(huán)境惡劣,它不怕閃電雷擊,風吹雨打,仍然能頑強地生長。說明詩中描寫的竹子具有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品質。這首詩實際借物喻人,贊頌了不怕邪惡勢力、不怕艱難困苦、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表達了詩人崇尚這種精神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抒發(fā)詩人的`思想感情。
4、練習背誦。(自背、全班齊背、指名背誦)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墨梅》和《竹石》。
2、自學《石灰吟》。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指名背誦《墨梅》和《竹石》。
二、學習第三首古詩
《石灰吟》
1、理解詩句。
。1)指名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2)借助注釋,自讀思考每行詩的意思。
。3)同桌互說,再全班交流。
“千錘萬鑿出深山”。錘,敲打。擊,撞擊。千、萬,形容撞擊的次數多。這行詩的意思是(石頭)只有經過許多次撞擊敲打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
“烈火焚燒若等閑”。若,好像。等閑,平常事。這行詩的意思是(石頭)把烈火焚燒(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
“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即使)身體被粉碎(變成石灰)也不懼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意思是(石灰)要把潔白干凈留在人世間。
。4)朗讀全詩,再指名把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o
2、領悟寓意,體會感情。
。1)自讀思考:這首詩贊頌了石灰的什么精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作者通過對石灰不畏“千錘萬擊’’和“烈火焚燒”,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寫,贊頌了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表達了作者不與權貴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三、課堂練習
1、指名背誦本課三首古詩。
2、默寫《竹石》、《石灰吟》。
語文古詩教案2
《古詩二首》課文原文
yè sù shān sì
夜宿山寺
táng lǐ bái
[唐]李白
wēi lóu gāo bǎi chǐ
危樓高百尺,
shǒu kě zhāi xīng chén
手可摘星辰。
bù gǎn gāo shēng yǔ
不敢高聲語,
kǒng jīng tiān shàng rén
恐驚天上人。
chì lè gē
敕勒歌
běi cháo mín gē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勒川,陰山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蒼蒼,野茫茫,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風吹草低見①牛羊。
《古詩二首》語文教案
夜宿山寺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字,會寫6個字。朗讀并背誦古詩。
2.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8個字,會寫6個字,掌握會寫字的音、形、義。
教學難點
能正確、端正地書寫6個字。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李白曾望月抒懷,留下了《靜夜思》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個群星璀璨的夜晚,寫下了使人驚嘆的詩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新授
(一)初讀古詩。
1.設計問題:“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處為空白點,讓學生自己理解)
2.教師播放多媒體畫面,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欣賞感悟,請學生談談看了此畫面后有什么感受。(留空白,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點撥強調一點:山上寺院里的樓很高)。
3.請學生打開書,自由讀古詩,體會詩人作詩時的感受。
(本環(huán)節(jié)意在使學生整體把握古詩內容)
(二)理解詩句。
1.學生研究、合作、體驗。
(1)讓學生邊讀古詩邊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遇到難以理解的詞語、詩句,查字典解決。
(2)讓學生小組內交流。
(3)各小組匯報詩中關鍵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2.小組匯報。
(1)通過小組學習,知道哪句詩的意思了?(指名說)
(2)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你還有不懂的地方嗎?
(請學生質疑,請會的同學幫助解答,老師加以引導。)
(3)請四個同學每人說一句詩的意思。
(4)請同學們用一個字來形容詩中所描寫的這座樓。(高)
(5)你從哪些句子看出樓很高,請你讀給同學們聽一聽。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三)誦讀欣賞,品讀古詩。
1.通過學習,我們對這首詩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動作、語氣自己讀讀這首詩嗎?注意要讀出你自己的感受。(學生采取個人誦讀,合作誦讀,分組誦讀,加動作誦讀等形式練習誦讀古詩)
2.教師配樂范讀,然后引導學生配樂朗讀,進一步體會這首詩所描繪的意境,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畫面。(尊重學生,以學生評析為主,教師適當點撥、指導)
三、練習
1.齊讀古詩,加強記憶。
在朗讀的基礎上,教師播放音樂,全體學生起立,根據詩意加上動作背誦古詩。
2.利用課外資料,請同學們把已經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詩,讀給大家聽聽。
四、總結
詩人用夸張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山寺的高聳,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山上的這座樓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樓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這兒大聲說話,恐怕驚動了天上的仙人,全詩語言樸素自然,卻十分生動形象。
這里,詩人發(fā)揮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筑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五、作業(yè)
回家后請你把這首古詩背給你的爸爸媽媽聽。
也可以把這首詩畫成一幅畫。
六、板書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敕勒歌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學習用動靜結合來體現(xiàn)草原美的寫法。
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大草原的富饒、廣闊和美麗,體會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種對大草原那種無比喜悅和熱愛之情。
4、學生會背誦這首民歌。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上課后,讓學生閉上眼睛,創(chuàng)造一個寧靜的氛圍,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把學生帶入一個美麗的夢景。
2、利用課件展示課文內容,教師在黑板上板題目:敕勒歌。
二、初讀全詩,字詞釋義
1、自由讀詩歌,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讀準詩中“見”的音。)
3、讀后借助課文注釋,試著說說詩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齊讀古詩。
三、分步解讀,把握詩境
1、解題意。讀詩題,看注釋了解題意。敕勒是一個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現(xiàn)在的山西、內蒙一帶。這首詩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讀通詩句,理解詩意。
、僮x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陰山下。”這一句寫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陰山的腳下?
、凇疤焖岂窂],籠蓋四野”表現(xiàn)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廬”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氈帳,就是現(xiàn)在的蒙古包。
表現(xiàn)了天高地闊,草原遼闊無邊,地之四邊與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飽含了草原牧民熱愛自己的家園的情感。
、厶焐n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詩中為什么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詩中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現(xiàn)大草原的這種天地曠遠、浩瀚自然的特點。雖然詩中沒有寫人,但詩中并非無人,風吹草低見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說有一雙發(fā)現(xiàn)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現(xiàn)在詩里。在這樣“天蒼蒼,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給我們如下的感覺:(1)油然涌起的生機感、喜悅感;(2)尤感這些生機、活力、生命信息的寶貴;(3)在這樣草原遼闊、水草豐美之處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四、再讀本詩品悟詩意
1、讓學生再讀課文,由詩入畫。
這是一幅圖畫,遠遠的.是雄偉的陰山,向天空看藍天白云,美麗的草原無邊無際,天地相接,輕風一來,牛壯羊肥,若隱若現(xiàn),這是多么自然的和諧圖呀,我們經常講,要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世界,那不正是我們追求的生活嗎?
2、教師有感情地描述詩境:(課件展示草原風景,教師配樂朗讀)
“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導學生體悟詩情,感受草原風光的遼闊壯美,激發(fā)學生的向往和熱愛之情。)
五、學生背誦本詩。
1、給學生讀背時間。
2、全班學生齊背本詩。
3、觀察課件展示風景,配樂背誦。
六、總結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遼闊,把敕勒川所散發(fā)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氣息盡收詩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麗畫卷,可謂“詩中有畫”。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直白如畫,藝術概括力極強。宋代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這首民歌風格奔放、雄健質樸,寥寥幾句就十分生動地勾勒出內蒙古獨特的壯麗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現(xiàn)了他們對生活、對家鄉(xiāng)的熱愛。這不正是人們向往的人類生活的天堂。
七、用課件播放《天堂》這首歌,在歌聲中結束本課。
板書設計: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陰山下
全景: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特寫:風吹草地見牛羊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
優(yōu)點之處:
1.抓關鍵字詞,體會情感。在設計中我抓住詩句中的動態(tài)詞“開、出、回、來”,體會作者把景寫活,在體會中,我善于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詩即是一幅畫,引導學生抓好這些關鍵字詞,想像畫面讀出情感,感悟詩人的喜愛之情。
2.學習生字時,由于是二年級的學生不用像一年級那樣,我適當放手讓學生從己有的知識想出識記的辦法,注意了低中年級的對接,而且我還運用了字理識字的方法來輔助學生識字,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識記和積累。
3.注意語文課“聽說讀寫練”相結合,實現(xiàn)學生的“雙基”訓練。在設計中,我將這五要素融入到課堂中。古詩以誦讀為主,我在指導讀時,則結合自己參加語文朗讀培訓班時學到的古詩朗讀技巧來指導,引導學生朗讀古詩時,注意“橫看三字尾,豎看起承轉合”,教師范讀指導,激發(fā)學生讀古詩的興趣。
4.在學習過程中,關注差異,培養(yǎng)團結合作的能力。在課堂中,問題簡單的給后進生回答,難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學后兩句時,這方面的關注會更突出一些。
不足之處:
1.教學時間的安排不適當,出現(xiàn)前松后緊的情況,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把握不是很好,這還需不斷地進。
2.在引導學生理解詩句進,方法“增換調補”沒有落實到位,出現(xiàn)學生在回答理解詩句時,還是停在按字解釋上,只有幾個尖子生可以用,這個方法有一定的難度,還需在今后的教學中多使用。
3.在指導朗讀時,由于時間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環(huán)節(jié)中,沒能更深入地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所以學生在讀時,詩人味沒讀出來。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改進措施:
1.上課時間時刻提醒自己注意時間,每到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意識的去看看時間,嚴格按照備課教案來上課。
2.低年級重視多讀,以讀助講。減少老師的廢話。
語文古詩教案3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我總是試著去尋找書本中關于美的東西,并向學生慢慢地傳達美育,以此來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關于在古詩當中所存在的美育,至今我都不是特別清晰,但近期我對此做了一些了解,試著進行了一些分析,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指正。
一、引導觀察感受美
我們要學會感受美。葉圣陶先生的話對此做了很好的解釋:只要我們認真去觀察,身邊到處是美景。所以說,學會觀察對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很有幫助。在古詩學教材中會存在很多插圖,我就讓學生先自己認真觀察,然后再根據圖畫進行想象,讓學生仿佛置身畫面,去用心感受美。比如說,有一篇名為《小池》的古詩,我就先讓學生看圖上畫了哪些景物,他們很快就找出了有樹陰、蜻蜓、河水、荷花等等,然后,我又讓他們說出自己喜歡的景物并解釋原因。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腦海中就勾勒出帶有初夏韻味荷花池水的美麗景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學習古詩詞就快樂多了。
二、繪制彩圖感受美
我們要學會創(chuàng)造美。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像帶有強烈畫面感的文章,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通過文章描述的畫面進行想象并具體體現(xiàn)出來,通過如此來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情趣。比如對于《詠柳》來說,我首先給學生講解詩意,然后再讓他們從整個層面上來把握詩歌中描述的場景,體會詩歌表達的內涵。春天里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翩翩起舞的柳樹兒,踱著輕盈的腳步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學生打開了想象的空間,畫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面,有山坡,有綠草,有一片片隨風飄動的柳葉;有的畫呈現(xiàn)了一個小姑娘徜徉在春天里,柳葉似她飄逸的頭發(fā);還有的畫展現(xiàn)的是小河邊,綠綠的柳樹兒慵懶地伸展著腰肢在《自辦報》上也出現(xiàn)了學生的作品,當中有畫面,有詩句,互相映托,并深受學校好評。
總的來說,在小學古詩教學中,要讓孩子們感受到古詩的美,以此來塑造孩子們美的人格,激發(fā)他們對美的生命的敬畏,并體會美的世界。
語文古詩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體會意境,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2.教給七年級學生賞析詩歌的方法:圖畫法、文字描述法,為以后的賞析詩歌奠定一點基礎。
3.引導學生重視課外古詩詞的學習,以此為引子,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古詩詞,培養(yǎng)初中起始年級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于中國古詩詞的了解處于起始階段,幾乎沒有古詩詞賞析能力。通過課外古詩詞的延伸學習,引導學生在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積累古詩詞,學習一點賞析詩歌的方法。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感知詩詞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2.體會詩歌意境。
。ǘ╇y點:
教給七年級學生賞析詩歌的方法:圖畫法、文字描述法。
四、教學方法:
朗讀法;圖畫法;討論法
課件圖畫作品等
六、教學過程:
1、課前美圖我來看,畫意詩情入眼來:
同學們,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在課前我們聽到一首很好聽的歌,是李清照寫的《一剪梅》,它是用歌唱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在請同學們換一種角度,欣賞一幅我們班同學的畫。(出示課件)(王維的《竹里館》)認真觀察,看看都畫了什么。
然后想一想:看到這幅畫,你可以想到哪首詩歌呢。
。▽W生觀察說出看到和想到的;畫的主人談一下自己畫的什么,想要表達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習詩歌可以借助于圖畫來進行,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教師講解兩個概念:
物象:是客觀事物,不依賴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狀、顏色,有聲音、味道,是具體可感的。
如“柳”是一種客觀事物,它有形狀顏色,是一個物象。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有一個想法(詩歌的主題思想)后,把所要表達的情感用物象呈現(xiàn)出來。
設計意圖:引進兩個關于詩歌的概念,讓學生理性認識詩歌的`一些常識。為下文學習做以鋪墊。
中國古典詩歌是很講究是詩情畫意的有機結合,F(xiàn)在我們就一起走進趙師秀的《約客》,以此為支點,一起領略古詩歌的魅力。
2、課中美文我來賞,寄情畫意解詩文
1.學生自讀詩歌,找找看,作者寫出了哪些物象呢。
。▽W生邊讀邊找,自己將找到的寫在黑板上。)
季節(jié):夏季黃梅時節(jié)
雨,青草,池塘,蛙,棋子,燈花,還有一個等待朋友的我。
設計意圖:用舉例子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教師介紹的概念的理解。為賞析詩歌做一點準備。
2.再讀詩歌,你覺得詩歌通過這些物象想要表達出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你從哪個物象或者詞語中可以看出來。
。ㄍ乐g討論完成。每個組推薦一名學生分享學習成果。)
教師準備的材料:
天氣特征:黃梅時節(jié)的家家雨。
寫出江南雨季特別的景致。
前二句交待了當時的環(huán)境和時令!包S梅”、“雨”、“池塘”、“蛙聲”,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jié)的夏夜之景:雨聲不斷,蛙聲一片。
讀來使人如身臨其境,仿佛細雨就在身邊飄,蛙聲就在身邊叫。這看似表現(xiàn)得很“熱鬧”的環(huán)境,通過環(huán)境描寫實際上詩人要反襯出夜的“寂靜”。
第三句點題,“有約不來過夜半”,“有約”點出了詩人曾“約客”來訪,“過夜半”說明了等待時間之久,也明白客人不來的原因是下雨出行困難。
第四句“閑敲棋子”是一個細節(jié)描寫,詩人約客久候不到,燈芯很長,詩人百無聊賴之際,下意識地將黑白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打,而篤篤的敲棋聲又將燈花都震落了。
動作描寫,體會獨處的詩人的落寞、無聊、惆悵。抓住“閑”這個詞語,體會含義。
全詩通過對撩人思緒的環(huán)境及“閑敲棋子”這一細節(jié)動作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一種悵惘的心情,可謂形神兼?zhèn)。全詩生活氣息較濃,又擺脫了雕琢之習,清麗可誦。
3.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美讀詩歌,讀出詩人的落寞、無聊。
教師先范讀,學生個別讀。
設計意圖:學生在理解了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美讀。品味古典詩歌的情感美。
三、簡筆勾勒繪美圖,詩中畫仙脫穎出
四人一個小組,用簡筆畫勾勒詩歌內容。(課前預習學生自主完成,課中修訂)教師指導學生完成。
請四個同學分享學習成果。
。ń探o學生學習古詩詞的一種方法。學生在繪圖時,一定能有所體會。)
教師給予學生評出的畫仙賦詩一首,算作獎勵。
設計意圖:盡量鼓勵學生,參與到古詩詞的學習中來。在活動中讓學生領悟詩詞魅力。教給學生可以借助圖畫來凸顯詩詞的內容,這是詩歌賞析的一種方法。
四、披文入境揣意境,筆端含情韻味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xiàn)出來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教師給出)
要求: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拿出筆,用優(yōu)美的語言將詩歌的內容描繪出來,描繪時一定注意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做到情景交融。
。▽W生利用給出的一些物象,體會作者的心情。
獨立完成,要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分享學習成果。
在此基礎上背誦。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還是需要學生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悟。鼓勵學生用優(yōu)美的文字再現(xiàn)詩歌的內容,進行詩歌的賞析。
這是詩歌最基本的方法。
五、收獲滿滿我來談,詩詞學習方法多
學生先自己談,然后教師歸納。鼓勵學生要學習一些賞析詩歌的方法。
。▓D畫法文字描述法)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歸納學習方法,再次復習學到的方法,為以后課外古詩詞賞析能力的培養(yǎng)做一些準備。
六、課后美文我來賞,魂牽夢繞翰墨香
推薦:1.蘇軾的《浣溪沙斜風細雨作曉寒》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2.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3.韋莊的《臺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4.司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5.李清照的《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要求:
1.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詩歌,利用課堂教的方法,圖文結合,賞析詩歌的意境。紙張大小為A4紙。
2.可以借助于網絡,亦可請教美術老師。
3.課余舉辦古詩詞賞析比賽,人人參與,個個進步。
。▽W生先自讀,掃清字詞障礙。有時間教師可以范讀,然后讓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擴大學生的閱讀面,積累一些優(yōu)秀的課外古詩詞,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
教師寄語學生:
學海遨游勤做舟,經風歷雨弄潮頭。
莫言十載寒窗苦,來日凌云壯志酬。
設計意圖:用古詩詞的方法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古詩詞的學習就在我們身邊。
板書設計:
約客
趙師秀
雨,青草,池塘,蛙,棋子,燈花——環(huán)境描寫,烘托氣氛
“閑敲棋子落燈花” ——動作描寫,無聊,惆悵
方法歸納:圖畫法文字描述法
《約客》課堂實錄
導入:
師:同學們,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課前我們聽到一首很好聽的歌,是李清照填的詞《一剪梅》,它是用歌唱的方式呈現(xiàn)的。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換一種角度,欣賞一幅我們班同學的畫。進入本節(jié)課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課前美圖我來看,畫意詩情入眼來。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幅畫,看看都畫了什么。
然后想一想:看到這幅畫,你可以想到哪首詩歌呢。
生:月亮,竹子,一個人,還有琴,可以想到王維《竹里館》。
師:可以背誦嗎。
生:可以。學生齊背。
師:同學們都說的很好。下面請畫的主人談一下自己畫的什么,想要表達的是什么。
張?zhí)熨x同學:我畫的是王維的《竹里館》。這首詩表現(xiàn)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
在一個安靜的世界,沒有塵世的喧囂,沒有功利的羈絆,表達出一種清幽的氛圍與作者淡泊的心態(tài)。
師:看來張?zhí)熨x同學對這首詩歌認識很深刻,畫得也不錯。
老師把一首詩歌送給你,希望你喜歡。你來讀一下。
生:張家得女子,天賦自為名,睿智難題解,遐思美韻生。
書能藏萬卷,悟更勝一層。多有憐惜意,雕琢大器成。
師:老師希望你努力學習,終成大器。
師:剛才同學們說到的竹子、月亮等,我們給它們取個名字叫物象。那么什么物象呢。請看大屏幕。和物象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還有一個概念是意象。
生:朗讀教師給出的物象、意象的概念。
物象:即是客觀事物,不依賴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狀、顏色,有聲音、味道,是具體可感的。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有一個想法(詩歌的主題思想)后,把所要表達的情感用物象呈現(xiàn)出來。
師:老師給同學們就個例子說明什么是物象和意象。
例如我們經常讀古詩詞會碰到“柳”,古人送別時,折柳相送,為什么呢。希望被送走的人能“留”下來。在“柳”上寄與古人的一種思想。
我們將這些寄與思想的就叫做意象。以后隨著同學們知識越來越豐富,你會知道很多的意象的。
師:中國古典詩歌是很講究是詩情畫意的有機結合,F(xiàn)在我們就一起走進趙師秀的《約客》,以此為支點,學習一些賞析詩歌的方法。
下面我們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課中美文我來賞,寄情畫意解詩文。
師:同學們自讀詩歌,找找看,作者寫出了哪些物象呢。老師舉一個例子:雨
生1:青草,池塘,青蛙,棋子,燈花,師:你覺得還應該有什么呢。
生2:我覺得還應該有一個“我”。
師:非常好。為這個同學鼓個掌。請同學們再讀詩歌,思考:你覺得詩歌通過這些物象想要表達出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你從哪個物象或者詞語中可以看出來。
生1:我覺得詩人通過物象告訴我們江南梅雨季節(jié)的特生。
表達的情感應該是失望、寂寞。從燈花就可以看出來。因為油燈點的很久了,所以才會有燈花的跌落。
生2:我覺得想通過青蛙的叫聲,寫出雨夜的安靜,也寫出詩人的無聊。
生3:我覺得通過青草、池塘、蛙聲,寫出詩人無所事事。
生4:我覺得作者通過熱鬧的蛙鳴等環(huán)境描寫,想要襯托夜的寂靜。
……
師:我們一起了解了詩歌的含義。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拿出課前預習時你們畫的圖畫,在四個人一個小組,修訂一下,使之更能很好的表現(xiàn)詩歌的內容。然后每個組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分享。
我們進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簡筆勾勒繪美圖,詩中畫仙脫穎出?纯茨莻同學能成為畫仙。
生1:我畫了一副棋盤,還有一個人。
生2:我畫了柳樹在雨里搖曳,還有落花。
生3:我畫了閑敲棋子落燈花。一個人在下棋。
生4:我畫的是荷塘,有很多的青蛙在叫,因為詩里有“青草池塘處處蛙”
……
師:同學們根據剛才幾位同學說的,還有黑板上的畫,評出心目中的畫仙。
語文古詩教案5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題來源于蘇教版選修《唐詩宋詞選讀》,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之后的作品,詞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達了樂觀、淡然、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學習該詞有利于學生掌握詩詞鑒賞方法,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詞的寫作背景。
2.欣賞、評價詞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詞眼”,并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
4.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過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養(yǎng)學生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精神。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通過平時上詩歌閱讀課時的穿插講解,學生已經對于詩歌鑒賞的方法有了一個總體的系統(tǒng)的把握;
2.根據學生的檢測成績及上課的表現(xiàn)觀察得出學生基礎較差的事實,適合引導式教學;
3.對于蘇軾,學生高一的學習對其生平及風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課擬采取提問法、講解法、點撥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學形式,詞與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開的,要理解詞作中所隱含的傳統(tǒng)文化心態(tài)必須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探究。
讓學生運用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詞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理由在于對詞這跳躍性、象征性極強的文學形式的接受必須經過一個由形式到內涵的過程。誦讀有利于學生通過揣摩詞的音韻、情感,從而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合作探究法,調動學生思維,學生相互討論,主動鑒賞詩詞,自己處理文本,提高鑒賞能力。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體會詞中所表現(xiàn)出的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
1.探究文中的.“詞眼”,并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
2.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養(yǎng)學生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精神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樁.你途中遇雨會怎樣?
2.走進《定風波》去感受蘇軾是如何面對人生風雨的?
說說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現(xiàn)
結合學生實際,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ㄒ唬┲苏撌溃
1.知人:作者簡介:蘇軾
。1)基本信息
(2)人生經歷:《定題金山畫像》
。3)成就風格:①成就②風格
2.論世:背景鏈接:
。1)烏臺詩案一貶謫黃山
。2)沙湖道中遇雨
(二)全體感知:
1.小序交代了什么關鍵信息?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詞的上下兩片分別寫了什么內容?都在描寫雨中的情況嗎?
3.本詞的詞眼是什么?
1.|時間:3月7日
丨地點:沙湖道中
丨環(huán)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
丨情感:狼狽不覺
→作用:說明了寫作緣由。
2.→雨中事:踏雨吟嘯→怡然自樂
→雨后情:驀然回首→云淡風清
3.→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完成。
培養(yǎng)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內容,對詞的內容有個整體性的把握。
1.從詞中我們可以剖析出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2這首詞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來成就其藝術高度的?
1.→一個拄拐杖、踩草鞋、頂風冒雨、吟嘯徐行、不畏艱難、藐視禍難、鎮(zhèn)定從容、曠達灑脫的詞人形象。
。1)雨中笑對人生風雨的達者
。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
2.表現(xiàn)手法:
、
以小見大
、
曲筆
一語雙關
③對比
、茈[喻寄托(象征).
學生合作探究,點撥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他人他物襯托對比),提高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學生從中可以分析總結出分析鑒賞詩詞的方法技巧以及著手點。整體系統(tǒng)的了解一下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細致入微地掌握這幾類表現(xiàn)手法的含義并可以在以后的詩歌閱讀中輕而易舉地分析。
作業(yè)處理:
寫日常小事一樁,來反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要求:以小見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評價歸納
定這人:蘇軾
風這景:風雨
波這情:曠達
課堂練筆/課后練筆
培養(yǎng)學生的及時運用一些高超的技巧來構建文本的寫作能力。
七、教學評價設計
1.學生系統(tǒng)的具體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本課內容有些過多,學習對詞的表現(xiàn)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對比及以小見大的手法,對一語雙關仍有待拓展。
3.學生互動積極,真正做到了學生自己“動”起來。
八、板書設計
定這人:蘇軾一智者//達者
風這景:風雨——自然//人生
波這情:曠達灑脫
語文古詩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舴艨、載的讀音,能有感情地朗誦全詞,過程與方法:掌握幾種表達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學會運用誦讀品詞對比知人論世等方法賞析古典詩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古典詩詞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語言美。
4.體悟詞人的情感,理解詞人的內心世界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品味詞的意境與語言。
教學難點:
1、鑒賞詞作的意境。
2.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引導法、誦讀法,點撥法
教學媒體:在多媒體課件上結合白板功能的使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老師帶領大家認識一位宋代婉約派的女詞人,也是老師喜歡的一位詞人,他被成為“一代才女”,她就是李清照,下面我們來賞讀他早期的作品《如夢令》,看這首詞中,表達了詞人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九百年前的這位曠世才女孤獨而高貴的靈魂,學習她后期的另一首作品《武陵春》
二、讀愁
1、自由朗讀這首詞,大概了解詞的內容,讀完后告訴我你的感受。(愁——板書)
2、為什么作者前后期的作品有如此大的感受?(介入背景)
3、強調字音:舴艋、載、擬
4、強調語速、語調和節(jié)奏
5、全班帶有感情的齊讀
6、聽讀,在聽讀的同時,試著理解這首詞。
三、解愁
1、結合詞中的內容,談談你對這首詞的理解和感受。
2、學生自由賞析,老師適當引導
四、賞愁
1、聽說雙溪的春景不錯,可是作者去了嗎?(沒有)為什么?
明確:“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2、回想一下前人在詩詞中也有許多描摹愁的詩句,他們是怎么寫“愁”的'?寫出了“愁”的什么特點?
(學生交流積累的詩句)
3、老師展示搜集的資料
4、那么,我們看一下詞人李清照是如何寫“愁”的?“愁”怎么能用船去載呢?這個詞是不是用錯了?
引導: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狀態(tài)?——是感情、是抽象的東西
而能用船裝載的是什么?——東西、貨物,有形有重量
明確:在這里,詞人把無形抽象的情感當作有形具體的事物,化虛為實,巧用比喻、夸張,其實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點?(重——板書)
5、小結
李白寫出了愁的韌讀,李煜寫出了愁的長度,而李清照則別出心裁的稱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見一斑,給我們以后的寫作也有了一個啟示:要另辟蹊徑,做到標新立異,別出心裁。
五、誦愁
1、在古箏曲《月滿西樓》音樂的伴奏下,誦讀這首詞。
2、比賽看誰背得快、背得好
六、寫愁
古人把愁寫成了各種形態(tài),請你也仿寫幾句摹愁的句子。
小結: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內心的愁苦的情感,領路了他遣詞造境的文學才華,希望同學們能愛上李清照、愛上中國古典詩詞。
七.作業(yè)布置
1、繼續(xù)寫愁
2、賞析《聲聲慢》
語文古詩教案7
教學要求:
1知道什么是研究報告2動手查資料后完成一份研究報告
教學重點:完成研究報告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
一:1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有一個小朋友叫屈美生,他寫了一篇關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研究報告,你們想看看嗎?
新課
二:2請小朋友們認真讀讀這份研究報告,邊讀邊想想,從這份研究報告中,你有多學到了哪些知識?
(交流)
3看了剛剛的研究報告,你覺得對于詩歌的研究報告可以寫些什么?
4(討論)你覺得哪些內容是這份研究報告中沒有寫到,而你覺得應該在研究報告里寫一寫的?
5讀了這份研究報告,你認為在寫研究報告前應該做哪些事,可以幫助自己把研究報告寫得更好?
三:1一起來看看這些詩句,輕聲的多讀幾遍。
2這五句詩你熟悉嗎?誰知道這五句詩的一些知識。
3哪些詩句你最不明白呢?你想不想對它研究研究?現(xiàn)在啊,老師給同學們這個機會,在我們的這個課件中的詩詞意境部分老師已經準備了很多材料,請同學們可以去查找,選取。把你感受最深的關于這個詩句的內容用文字寫下來,好嗎?
4記住老師的話:先選擇不明白的詩句,再去老師準備的材料中查找自己需要的,最后把關于這句詩句感受最深的內容寫下來。
四:欣賞各個同學的研究成果。相信同學們通過剛才的研究,對這個古詩句有了新的感受,也增長了不少知識。
拓展:
五:老師啊在課外拓展部分還有很多的`詩詞供同學們去研究。當然,我們更希望同學們能以其他的方式來研究古詩,比如自己上網查找,到圖書館翻閱資料等。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徑來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第二、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繼續(xù)修改作文。2、評講改好的作文草稿。3、再修改作文。4、謄寫作文。
[教學重點、難點]:評講作文。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復習:什么是研究報告?研究報告應怎樣寫?
二、學生繼續(xù)修改作文,教師巡視指導。(在巡視過程中,選出需要點評的作文草稿)
三、評點學生習作,提示要點。
1、實物投影出示時婷同學的作文草稿進行評點。
(1)自由讀這篇作文,小組討論:這篇作文哪些地方寫得好,值得我們學習;哪些地方寫得不好,還需要改進?(2)交流。師小結:時婷這篇文章能安一定的順序寫,只是似乎內容少了些。
。3)針對以上不足之處,集體修改這篇作文。(4)齊讀修改好的文章。
2、根據學生作文草稿的情況,提出以下修改要求:
。1)與文章內容無關的應略去。(2)把研究報告寫具體。]
四、學生根據以上修改要求進行修改,教師輔導。
1、學生自己修改。2、小組互相修改。3、讀一讀修改好的文章。
五、學生謄寫作文,教師巡視。
[板書]:
習作8作文
語句寫通順,意思說明白。
語文古詩教案8
設計說明
本課由三首古詩組成,《暮江吟》重在引導學生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感受美景;《題西林壁》重在感悟其中蘊含的哲理——從不同的角度,多元化思考問題;《雪梅》借助雪梅有一句:“日出江花紅勝火!痹谶@兒,夕陽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水紅勝火嗎”?
“一道”:夕陽西下,陽光斜射到江面上,全句應該是“一道殘陽光鋪水中”,只是古詩有嚴格的字數要求,所以省寫了“光”,這在古詩中經常見到。如“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睂Τ疃叩膽撌侨耍鋺撌恰敖瓧鳚O火對愁眠人”,同樣是因為字數的原因,省去了“人”。
(3)指導朗讀:詩人的遣詞造句非常精彩,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美景,以至歷經一千多年,我們還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讓我們一起美美地讀一讀!
7.拓展延伸:“夕陽無限好”,古詩中有很多吟詠夕陽的名句。誰查了相關的資料?
預設:
李商隱的《樂游園》:“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8.齊聲誦讀:看到這樣的情景,詩人的內心是怎樣的感受?那么,帶著這樣的愉快心情,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詩的前兩句。
9.過渡:漫步江邊,面對著醉人的美景,詩人心情十分愉快,流連忘返。不知不覺天暗下來了,夕陽也帶著它的美麗隱去。這時新月當空,詩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10.課件出示后兩句,讀一讀,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的感受。
11.學生匯報交流: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詩中常有這樣的描寫,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露珠:在新月的映照下,好像珍珠一樣晶瑩、透明。
12.小結:如果說傍晚江邊夕陽如火,那么夜晚江邊新月當空,一片銀白。這靜謐的夜景令作者產生了美麗的遐思。
13.齊聲誦讀全詩。
可以配上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詩人筆下的景物及其特點,繼而進入全詩的意境,體悟文章表達的情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入古詩描繪的意境,在品詞析句中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的同時領悟詩情。
四、觀察交流,指導書寫
1.課件出示本課要求會寫的生字:暮、吟、題、側、峰、廬、緣、降、閣、費、須、遜、輸。
2.學生自主觀察每一個生字,遇到識記有困難的生字,提出來,然后和小組同學一同議一議。
3.集中交流,學生將小組識記過程中沒有解決的生字提出來,師生一同交流。
預設:“吟”是形聲字,“今”是聲旁,因此,不要寫成“令”。
“廬”是形聲字,“廣”是形旁,與房子相關,因此不要寫成“疒”。
“緣”右上部分是撇折、橫折。
4.課件出示這幾個難寫字的動態(tài)書寫過程,學生一邊觀察,一邊跟隨動畫進行書空。
5.學生觀察田字格中這幾個難寫字的書寫,然后在練習本中練寫。
6.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動態(tài)書寫過程,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評議和交流。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的書寫練習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布置作業(yè)
1.誦讀三首古詩,背誦《暮江吟》。
2.查找描寫江水的古詩,抄寫在積累本上。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積累古詩的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直接入課
1.教師利用字卡,開火車認讀本課生字,并口頭組詞。
2.學生背誦《暮江吟》。
3.直接入課: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后兩首古詩:《題西林壁》《雪梅》。
設計意圖:鞏固基礎知識,開門見山,直接入課,提高課堂實效。
二、學習《題西林壁》
1.導入:(課件出示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各山峰圖片)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廬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廬山風光吧!
2.引出課題:西林寺有塊墻壁,看,墻壁上還寫著一首詩呢!這是宋朝大詩人蘇軾游覽廬山后題寫在上面的。詩題是《題西林壁》。(板書課題) 3.釋題。“題”是什么意思?“題西林壁”又該怎么解釋呢?
4.初讀,讀通讀順。 讀古詩先要讀得字正腔圓,接下來要有板有眼,最后要讀出自己的
獨特感受。
(1)學生自讀詩句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字音,第二遍力求讀通句子,讀出節(jié)奏。
(2)指名朗讀,學生評價。相機正音,練讀詩句。
(3)讀古詩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節(jié)奏。誰能試一試?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4)教師相機范讀,學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橫看成嶺側成峰”,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出“峰”和“嶺”的區(qū)別。
(5)師生合作讀。
5.再讀,感受“不同”。
(1)學生借助注釋學習古詩,說一說每一句話講的是什么內容。
(2)蘇軾具體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觀察廬山呢?
(3)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想象身處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4)出示課件,借助畫面真切感受“不同”,引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5)引發(fā)想象:蘇軾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讓我們沿著蘇軾的蹤跡到廬山去看看吧!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你仿佛來到了何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小結:蘇軾身在山前,身在山側,身在遠方,身在近處,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無論在哪兒,他都身在一個范圍之內,那就是——廬山之中。
6.品讀,感悟“不識”。
(1)看到廬山的千般面貌,蘇軾不禁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引導質疑:蘇軾為什么會“不識廬山真面目”?
(3)引讀: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他是多才多藝的蘇東坡,他還是學識淵博的“蘇學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識”,他還想知道為什么“不識”。于是,他問自己,他問山中游客,他還問你們:孩子們,我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揭示哲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5)吟誦全詩:于是,蘇軾文思泉涌,揮毫在西林壁上寫下了這千古流傳的詩篇。(學生讀全詩)
7.拓展鏈接:同是廬山,我們卻能看到千姿百態(tài)的景象,是因為我們“移步”,讓廬山“換形”。我們以前也學過一篇有“移步換形”效果的文章,是——《畫楊桃》。背誦“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的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fā)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边@首《題西林壁》,也是要告訴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們只看得片面的時候,不要忙著下結論,而是要客觀、全面地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才能真正地認識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這也是詩人在游廬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訴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傳誦的千古名句。我們平時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正是此理。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朗讀,多種角度的思考,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世界,感悟作者的所見和所感。
三、學習《雪梅》
1.自由讀詩:讀古詩,講究的是抑揚頓挫,誰能有節(jié)奏地讀一讀?
2.作者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呢?請大家結合注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3.集體交流,相機指導。
注意引導學生先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再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預設:
(1)“降”:服輸!伴w”:同“擱”,放下!斑d”:不及,比不上。
(2)前兩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3)后兩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芳香了。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的語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5.討論交流: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
6.播放視頻: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
7.總結: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8.背誦全詩。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主交流的基礎上感知文本主題,突出文本主題,并通過朗讀深化文本主題。
四、課后拓展,延伸鞏固
1.蘇軾赴汝州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他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另外還有四首。同學們可以在課后繼續(xù)了解學習,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詩里,還可以看到廬山更多的美和詩人豐富的感情。
2.盧梅坡在寫完《雪梅》后大發(fā)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大家也可以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一、強化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教者在古詩教學中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宋代方岳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誦,仔細品味,而不以背誦為滿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
二、披文入情,體會古詩的情感美
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fā)”的產物。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因此,在教學中,我借景引情。如《雪梅》一詩,句句寫景,字字含情,我引導學生從梅雪視頻入手,從字詞的理解及再現(xiàn)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梅”“雪”相互映襯的,從而把握體會“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的道理。
語文古詩教案9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題:
1、一位85歲的老人,一個除夕之夜,臨終之時,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國家統(tǒng)一的志愿沒有實現(xiàn),他把兒子叫到床前,提筆寫下了遺書,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沒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寫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兒》。
二、提示詩題,介紹背景。
1、讀題質疑。示:告知,告訴。
引發(fā)思考:誰告訴兒子?告訴了兒子什么?為什么要告訴?
2、結合搜集的材料,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試讀,先以自己的理解讀讀這首詩,要求正確流利。
2、讓學生結合注釋,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ń柚Y料,并講給同桌聽,并能糾正有錯誤的地方)
四、再讀全詩理解深意
1、自己讀這首詩,談談自己讀完后最強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萬事空”為什么還告訴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
(體會作者至死不忘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之情)
3、體會陸游這一聲聲的.囑咐中的感情。
。ū瘧嵱殖錆M希望)
4、帶著體會出來的感情,朗讀這首詩。
。▊讀,齊讀)
五、想象畫面,吟誦玩味。
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充分練讀;想象詩人臨危時,遺憾之至,叮囑兒子時的情景,教師可通過放音樂,用語言描繪,啟發(fā)學生閉目想象,深悟詩情。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作業(yè):
1、默寫《示兒》,互相檢查。
2、根據詩的內容把課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對話。
。ㄒ行袆,語言,神態(tài)等描寫)
3、朗讀表演對話。
拓展延伸:
1、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2、讀這首詩,理解此詩并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ó悾簳r間,地點同:國家統(tǒng)一的愿望)
3、讀這首詩最讓人心痛的是那個字?
。ā澳贤鯉熡忠荒辍敝械摹坝帧弊郑
4、收集一些陸游的其它作品。
板書設計: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喜極而泣
欣喜若狂
忘乎所以
歸心似箭
示兒
悲不見九州同
望北定中原日
語文古詩教案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返、苔”2個生字。
2.通過反復朗讀,結合注解,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喜歡大自然的感情。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激發(fā)學生對古詩的喜愛,增加積累。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兩首詩,理解詩句意思。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喜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復備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美麗的廬山瀑布錄像片斷,并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同學們,看看這大自然吧,萬物總是那么和諧的相處,使大自然如此的美麗。從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詩人用他們的筆來贊美過大自然的萬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望廬山瀑布》(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這首詩是唐朝的“詩仙”李白寫的。
看課件,直觀感受。
學生介紹作者,聽。
二、指導看圖,初讀課文
1.出示圖片,說說看到了什么?
2.詩人是怎么描寫這么美的瀑布的呢?大家自己去讀讀詩吧。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幫幫忙。
3.學生自由讀詩。
4.檢查自讀情況。
5.全班齊讀。
自由朗讀
朗讀,評議,讀準確。
齊讀
三、指導朗讀,體會詩意
1.指導一、二句。
。1)指名讀詩的一二句。
。2)看課件。老師配樂說:一陽光照著香爐峰,香爐峰升起紫色云煙,遠遠望去瀑布像掛在山前的一條大河。
。3)這么絢麗壯美的景色,我們該怎么讀呢?
。4)學生自由練讀。
。5)指名讀。
。6)男女比賽讀。
2.指導朗讀三、四句。
。1)看課件。老師配樂說:激流從三千尺的高空飛瀉下來,讓人懷疑是天上的銀河飛落下來。)
(2)指名反復讀。讀出壯觀的語氣。
。5)全班朗讀。
3、有感情的朗讀整首古詩。
指明讀
進入情景,感受
自由練習
比賽讀
反復朗讀
朗讀整首古詩
四、背誦古詩,總結全詩
1.全班比賽背。
2.你喜歡這首古詩嗎?為什么?(板書:壯麗神奇、氣墊磅礴)
3.詩人采用夸張的手法,形象生動地勒出廬山瀑布氣墊磅礴的景象,抒發(fā)了詩人熱愛祖國壯麗山河,贊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比賽背誦
根據自己的理解談理由
五、七、布置作業(yè)
1、默寫古詩。
2、畫畫你心中瀑布。
板書:簡筆畫
教學小結:
泊船瓜洲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返、苔”2個生字。
2.通過反復朗讀,結合注解,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喜歡大自然的感情。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激發(fā)學生對古詩的喜愛,增加積累。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兩首詩,理解詩句意思。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喜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復備
一、激趣導入
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同學們在以前的學習中積累了不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鹿柴》。
進入學習狀態(tài)
二、初步朗讀感知
1、同學們課外已經做了預習,你對作者了解了多少?
2、介紹得真具體。老師相信大家一定把這首詩讀得正確、流利了。給你們準備一下,馬上請幾位同學來讀一讀。
3、指名讀,教師充分肯定。并激勵其他同學大膽展示自己。
4、古詩瑯瑯上口,不少同學預習這首詩時就會背誦了。這樣,再給你們準備一下,看誰能背誦,比誰背得熟練。
5、指名數名學生背誦。教師夸獎:你們走在了學習的前面,真了不起。
王維,唐代詩人,太原人,主要作品是山水詩,詩風淡泊寧靜,清新自然,狀寫傳神。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試背
三、精讀感悟
1、同學們打算以什么方法來理解這古詩呢?
2、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方法,試理解詩句的大概意思。下面,老師要請同學們再讀這首詩。
3、結合插圖,看看是否可以讀出問題來。如果可以,那你們就更善于讀書了。
4、教師贊揚學生的質疑精神,并引入對綠的推敲。
細細地品讀這句話,你能從這個綠字中感受到什么?個人思考。
5、小組簡單交流。
6、他的問題老師也相信你們有獨特的見解。學生簡單交流后,全班發(fā)言。(略)
7、學生朗讀,說說自己側重表現(xiàn)的感情:教師要充分鼓勵學生個性化的朗讀。
有的說結合注釋與插圖,有的說用字典,有的說抓住重點詞理解,把句子補充完整。教師及時肯定,理解古詩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融會貫通。
根據自己搜集和理解答
四、作業(yè)
課外搜集李白、王維的詩歌,舉行朗讀比賽。
語文古詩教案11
各位領導 、老師們
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夜書所見》。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西師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xiāng)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正處于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的過渡時期這一實際,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生通過學習借助注釋理解古詩內容,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述的情境。
2.過程與方法: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通過學習能理解古詩內容,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繪的情境。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體會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學習借助注釋理解古詩內容,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學難點: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體會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古詩的興趣。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jié)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學情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學情
由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可能對古詩所表達的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們通過畫面,以及多次誦讀,從字里行間去品味。
五、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因此,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指導。
1.誦讀法: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聯(lián)系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想象畫面。
六、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 課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結合感受引起愁思,從而引出課題:《夜書所見》。
2.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為理解全詩打基礎。
。2)讀懂題目“夜書所見”是什么意思呢?誰來說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多媒體出示古詩:
初讀古詩,了解作者所看所聽。
。ㄗx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可以借助工具書,看插圖,看注釋等方法弄懂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記號。)
2.結合注釋解詞,并教會學生看注釋解釋詞語。理解“促織”時,出示圖片,了解蟋蟀。
3.學習生字(蕭、梧、促)
。1)指名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糾正不準確的發(fā)音。
。2)找出難記的字,互相交流,學習識記方法。(生自由講自己的識字方法。)
(3)把剛才學到的生字書空描紅仿寫這些詞語。
4.生字能讀好了,現(xiàn)在老師將生字放進古詩里,看看你們能否把古詩讀好。(課件出示全詩)指名讀,自由讀,齊讀。
三、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逐句分析詩意,結合詞語體會詩的意境。
2.結合生活實際,談談思念、鄉(xiāng)愁。
3. 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引導其展開想象,讓學生投身其中,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學生容易進入古詩的意境,仿佛與詩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秋風的涼意,感受到了詩人的孤單寂寞和思鄉(xiāng)之情。
四、游戲練習,加深理解。
聽詩意,猜詩句。趣味性學習詩歌。
五、深入朗讀,感悟詩情。
1.全詩從頭到尾都融進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讀的時候要注意讀出感情,讀出詩的韻味,現(xiàn)在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一遍,你們認真地聽一聽。師配樂范讀。
2.你能不能讀出這種“想家”“鄉(xiāng)愁”的味道來?(自由讀)
3.誰能大膽地讀給大家聽呢?(配樂,指名讀)
4.你認為他讀得怎樣?生互相評一評。
5.思鄉(xiāng)的感情越來越濃了,現(xiàn)在讓我們男女賽讀,看看誰讀得好。信愖x)
詩歌教學堅持“以讀為本”!叭衷,七分讀”,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情感升華。
六、拓展延伸,質疑問難。
1.在秋天的夜晚,周圍的景色觸動了詩人的心,于是就寫下《夜書所見》這首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詩篇。你們還讀過哪些關于思鄉(xiāng)的古詩呢?(指名讀或背)
2.小結:秋天到了,當我們離別家鄉(xiāng),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都會引起我們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七、作業(yè)布置。
把握基礎,朗讀感悟,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1.背誦古詩。
2.默寫古詩。
3.把古詩的意思和感情講給爸爸媽媽聽。
八、板書設計:
緊扣文章內容和主題設計簡單的板書,利用板書體現(xiàn)課文的思路,突出課文的重點,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
夜書所見
見:梧葉 促織 一燈明
夜書所見 聽:寒聲 思鄉(xiāng)之情
感:動客情
【我為什么要這樣上課】
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促進思鄉(xiāng)情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讓學校的大門把兒童的意識跟周圍的世界隔絕開來!备鶕r村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聯(lián)系兒童捉蟋蟀的快樂、有趣,再聯(lián)系詩人當時漂泊在外的`生活實況,促進思鄉(xiāng)情的體會。
總之,在教學中我以樸實,簡潔,明了的態(tài)度,利用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古詩教學的特點,以品詩賞畫的新理念,古詩意境的對照增加了學生有關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積累,感受到了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jié)課我根據小學三年級學生的知識積累情況及其認知規(guī)律,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精彩片段
《夜書所見》品讀感悟
師:誰來說說,讀了這首詩,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作者很喜歡秋天。
(我頓時啞然,這和預設的情況完全相反啊。)
于是我追問:你從哪看出作者喜歡秋天呢?
生語塞。
師:其他同學來說說你們的想法。
生:孤獨。
師:好,你從哪看出作者很孤獨?(板書:孤獨)
(半天,學生沒有反應。我只好改變策略將問題具體化)
師:我們說借景抒情,孤獨的情感應該從景物中體現(xiàn)出來,那么詩中寫了哪些秋景?
生:江上秋風
生:蕭蕭梧葉
生:兒童
師:兒童是秋景??
生:促織
師:秋天才有嗎?(我也不知道,有待考證。捉蟋蟀應該是秋天的活動)
師:我們先來看“蕭蕭梧葉”,這“蕭蕭”是什么意思?
生:風聲
師:在詩中是什么樣的風聲?
生:吹過梧葉的風聲。
師:秋風吹過梧桐葉,沙沙作響,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生:……
師:我們就用第一句里的一個字。
生:寒。
師:很好,這樣的秋景不正是給人一種寒冷的感覺嗎?(板書:寒冷)
師:還有哪里可以讓人感覺到寒冷?
生:江上秋風
師:我們想象一下,秋天的晚上,我們站在江邊,那江上的風迎面吹來,想想都讓人瑟瑟發(fā)抖,是不是?
生:是。
師:好,那么這里僅僅只有秋景冷嗎?還有誰的心也是冷的?
生:作者
師:很好,接下來,你們能不能把詩中的這種寒意讀出來呢?
一生讀得平淡,沒有起伏;一生讀出節(jié)奏了,感覺卻不太有;最后一個讀得緩慢低沉,目標達到。
師:那么作者有沒有一整夜都沉浸在這樣一種寒冷的情境中呢?
生:(稀稀拉拉)沒有
師:說沒有的同學起來說說看,從哪看出沒有?
生:知有兒童挑促織
師:還有沒有?
生:夜深籬落一燈明
師:恩,在這樣一個秋風瑟瑟的深夜,作者看到一盞明燈,頓時讓人倍感……?
生:溫暖
師:很好。(板書:溫暖)
師:也由這一盞明燈,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兩個兒童提著燈籠挑促織。
師:其實,這兩個兒童挑促織的情景不就是作者自己小時候常做的事嗎,所以啊,正是這秋夜的一盞明燈引起了作者溫暖的回憶。那么我們大家讀的時候應該……
生:快一點
師:恩,這時候作者寒冷的感覺緩解了一點,所以讀得時候要比前兩句讀得稍稍輕快一點,聽老師讀一遍。
。◣煼蹲x)
大家自己試著讀讀看,待會徐老師請幾個同學讀給大家聽下。
(挑學生朗讀)
師:這首詩寫于作者為官在外的時候,所以看到秋景忍不住生出一種孤獨的情緒,又因看到深夜中的一盞明燈,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而感到溫暖。下面誰來朗讀一下整首詩歌,表達出作者的這種變化的心情?
。ㄌ魧W生朗讀)
語文古詩教案12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賀知章寫的另一首《回鄉(xiāng)偶書》。
2、板書課題、解題。
二、學習《回鄉(xiāng)偶書》。
1、簡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誰來介紹一下這首的作者?
2、齊讀、指名讀。思考:這首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課文注釋及自學詩句,記下不懂的問題,然后小組討論。{學生自學討論}
4、同學們學得真起勁,那么今天我們又學會了一首詩,高不高興?那么放學回家后把這首詩給父母講一講好不好?
。1)分角色試練表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師:同學今天學的真不錯,那么其他同學學了這首古詩后還有什么收獲?
(生談)
5、小結: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xiāng),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xiāng),離開家鄉(xiāng)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xiāng)音無改”,這無改的鄉(xiāng)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能不能帶著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6、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齊讀、試背。)
7、《回鄉(xiāng)偶書》描繪了詩人告老返鄉(xiāng)不被相認的情景,那么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著將《回鄉(xiāng)偶書》編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組內進行編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演出,師生評議。
8、師模仿“記者”,采訪“賀知章”。
9、感情朗讀、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業(yè)。(任選一題)
1. 為《回鄉(xiāng)偶書》完成一幅詩配畫。
2. 編故事。
反思:
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手段,孩子們會感到“易”“趣”“活”,課堂上不在是那種沒完沒了的單調重復的各種習題和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回答,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通過表演,詩中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尋味的情感,都會深深地印到學生的腦海里。
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讀課文內容,深入理解課文語言;其次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表演過程。因此,課堂表演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課文語言,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
二、贈汪倫
教學目的:
1.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達到會背,會默寫。
3.欣賞李白的詩(小學生必背古詩中的)。
教學準備:掛圖,錄音機,寫好的書法作品:李白的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畫故事引入,激起興趣
1.出示圖畫,觀察,說說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錄音:有關李白和汪倫之間的小故事,和《贈汪倫》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二、自讀自學,領悟詩意
1.檢察預習,你查了什么資料,了解了什么知識?
2.自讀古詩,說說讀懂了哪些內容。
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連起來說說詩意。
5.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作者什么感情?怎么寫的?你從哪里體會出李白和汪倫的情誼深?
三、感情朗讀,理解背誦
配樂有感情朗讀,提高興趣,體會感情。
四、表演詩意,創(chuàng)造理解
表演詩中描繪的場面,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古詩,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五、擴大閱讀,欣賞古詩
先回憶學過的李白寫的詩,感情朗讀。
然后欣賞小學生必背古詩中李白的詩,是老師事先寫好的書法作品,擴大閱讀面,激起興趣,為課后題奠定基礎。
。ǜ秸n后選做題:舉辦一次書法比賽。把自己最喜歡的古詩寫成書法作品,比一比誰寫得好。)
語文古詩教案13
第二課時
一、課時目標
1、能背誦這兩首詩
2、感受古詩意境之沒,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力
二、教具準備:錄音機磁帶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自我加減
一、檢查復習
1、指名4人背誦《村晚》這首詩
2、指名說說《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
3、解釋題意,指導讀題
4、初讀課文
A、出示自學題
讀準字音“畢”;查字典理解“畢竟”的意思;讀順詩句: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月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B、學生自學,教師巡視并給予指導
5、細讀課文,結合插圖,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A、學第一,二行詩句
·指名讀(板書:西湖六月風光)
·第一行詩中的“畢竟”是什么意思?第二行里的“與”和“四時”是什么意思?
·教師提示:意思是畢竟是六月中西湖了,風光和平時大不相同
·齊讀第一二行兩句詩
過渡:那么西湖六月的風光和其他時間不同在哪里呢?請學第三、四行
B、學習第三四兩行的詩句
·指名讀(板書:蓮葉接天無窮碧荷花映日)
·什么叫“無窮碧”?
·什么叫別樣紅?
·點示:這兩行對仗,工整異常,韻律鏗鏘,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反映了西湖六月風景之美。
·看圖,體會詩的意境
·齊讀全詩
C、齊讀第三四句詩句
6、指導背誦
A、教師引背
B、分兩大組,一組背一組聽,交換
C、全班齊背
三、課內練習
1、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2、說說詩句的`意思
3、說,寫《村晚》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
四、指導寫字
1、提示生字描紅的注意點
2、學生用鋼筆描紅
五、板書設計:
草塘水陂滿
山銜落日浸寒漪
村晚歸去
牧童
橫牛背吹短笛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
蓮葉無窮碧
西湖六月風光
映日
荷花別樣紅
七、我的教學反思:
語文古詩教案14
教材分析:
《蜂》一詩,借對蜜蜂辛勤勞作的描寫及其意義的反思,贊頌那些象蜜蜂一樣貢獻了一生,不求名利,為人類所造福的勞動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詩的題材非常特殊,寫的是正在從事緊張勞動的冶煉工人,這類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詩中是絕無僅有,而且就是在中國整個詩歌藝術寶庫中,也是十分罕見的,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發(fā)出贊美和欽佩之情。
教學目標:
1、讀懂二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的精神。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教學重點:
1、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的精神。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的精神。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師:準備作者簡介。
學生:預習課文,查找有關材料。
教學過程:
學習第一首古詩
。ㄒ唬┝私庠娙,初讀古詩,激發(fā)興趣。
1、復習導入。
同學們,我們曾學過一首古詩叫《靜夜思》,你還能背下來嗎?(指名背,再齊背)
2、激情談話,介紹背景,了解李白。
你們還記得這首詩是誰寫的嗎?對,他是詩人李白。當李白在秋浦時,感覺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已經走到了一個死胡同,看不到出路與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樣,聽不得秋日的猿鳴,但是當他一旦接觸到火熱的生活和激情的迸發(fā),那怕是與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體力勞動,他也能夠從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諦,從而在心靈上獲得洗禮,在靈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卻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頭來,熱情地謳歌生命,贊美勞動,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讓他再次萌發(fā)創(chuàng)作的靈感。他筆下的冶煉工人的勞動情景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
3、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秋浦歌其十四》。(師板書課題)
(點評:引導學生回顧舊知,引出新知識,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然后通過對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簡介,為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做好感情鋪墊。)
。ǘ┳灾骱献,初步感知
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或者你讀懂了什么?
1、生自學,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讀懂了什么?
2、檢查反饋:
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1、古詩一、二句,作者從視覺的角度,通過側面描寫,向人們展現(xiàn)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1)作者給我們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提示:第一句是全景,只見爐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整個天地,在夜幕中遠遠望去,景色非常壯觀;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見從爐中噴出一股股紫色的濃煙,時而有腥紅的火星從爐煙中歡快地跳出來。
。2)通過“亂”這個字,你體會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詞之妙。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詩人在親臨這種火熱的勞動場面后,所引起的興奮、欣喜而又夾雜著新奇、贊嘆的多重感情體驗,然后通過品讀來回味。
2、古詩三、四句,作者從視覺、聽覺的角度,通過正面描寫,體現(xiàn)了工人們那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郝的本意是因為羞愧而臉紅,工人們的臉龐因為爐火的烘烤,因為勞動的緊張,在月色的籠罩下和爐火的輝映中,一個個顯得精神煥發(fā),紅光滿面。
。2)在這樣的勞動狀況下,工人們的心情如何?怎么體會到的?
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沒有壓垮他們,相反,他們在這種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豪邁與振奮,所以,他們才能夠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昂揚地放歌,那高亢的勞動號子,此起彼伏,響徹夜空,編織成一曲粗獷的勞動創(chuàng)造一切的贊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為之激情蕩漾起來!
(3)想象一下,工人們是怎樣勞動的?
。4)看到這樣的勞動情景,此時,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讀,體會。
作者對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和質樸的勞動者的由衷的贊美和欽佩之情。
(5)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什么?
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
教師小結:如果說詩歌的前三句是通過主要是通過畫面來表達詩人內心所受到的視覺沖擊的話,那么在詩歌的結尾,則是通過音響效果來重現(xiàn)詩人當時所感受的聽覺震憾,連“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說天生浪漫,感情豐富的李白了。他在這一瞬間,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滿頭的白發(fā),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貴,體驗到勞動的崇高,于是他的內心再也無法消沉,他的靈感又一次煥然噴發(fā),于是大筆一揮,創(chuàng)造出了一幅有聲有色,無比壯觀的秋夜冶煉全景效果圖,言簡意賅又淋漓盡致地千載之下,我們都似乎可以體會到李白在寫作此詩時那種欲罷不能,不吐不快的創(chuàng)作欲望。
。6)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齊讀、試背。)
。7)齊背古詩,邊背邊想象情景。
。c評: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景,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在詩文.的“空白”處,引導學生多次想象,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
學習第二首古詩
。ㄒ唬﹦(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
小蜜蜂為釀蜜而勞苦一生,積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為之贊嘆。為贊美蜜蜂,詩人羅隱也創(chuàng)作了一首優(yōu)美的詩。板書題目:《蜂》,并指讀。
。c評:創(chuàng)設良好的古詩文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介紹作者簡介。
。ǘ┳宰x詩文,啟迪質疑
1、用學過的方法,自讀,思考:
。1)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羅隱在贊美蜜蜂什么?
。3)學生小組試講,逐句理解。
2、精讀訓練,連貫講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全詩,連貫講詩意。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輕聲自讀,思考,蜜蜂在那兒采蜜?
想象前兩句詩中蜜蜂到處辛勤采蜜的情景,體會蜜蜂的辛苦。
提示: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地。這里作者運用“不論”、“無限”、“盡”等詞,寫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蜜蜂這樣辛勤采蜜是為了誰?進一步通過朗讀,揣摩、體會。
提示:“采得百花”已顯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雖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問“為誰辛苦?”“為誰甜?”,言下之意非常明顯,蜜蜂把辛苦歸自己、甜蜜屬別人。
。c評:設置問題情景,通過朗讀、揣摩、品味,不禁為蜜蜂短暫的生命而惋惜,為蜜蜂不知疲倦地辛勤勞作而感動,更為蜜蜂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而震撼。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fā)智慧、釋放思想的展示平臺。)
(4)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這種感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朗讀體會。
。5)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6)贊美蜜蜂。
老師為同學們搭建一個才藝展示臺,同學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贊美?梢运退痪涓裱,為它唱一首歌,或者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
。c評: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此時,學生的心靈迸發(fā)出了創(chuàng)作的火花,他們?yōu)槊鄯渌蜕狭艘皇资踪澑,送上了一句句詩句。這種融理解、創(chuàng)造于一體的語文實踐,富有很強的感染力,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ㄈ╈柟叹毩。
同學們,此時,你就是羅隱筆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們是怎樣在百花中到處飛翔、辛勤采蜜的?
先小組討論,再集體討論。
。c評: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的花朵!钡拇_,想象是會飛的思維,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雛形。課堂教學中解放學生的思想,為他們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創(chuàng)新的王國,自由馳騁。通過這樣一種別出心裁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整首詩的內容,而且更好地帶學生進入到詩的意境之中。)
。ㄋ模⿴熜〗Y
蜜蜂采花釀蜜一生,也是貢獻了一生,不求名利,為人類所造福。蜜蜂的這些貢獻,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釀造,也是同學們應該具備的,只有這樣,我們方能如蜜蜂一樣,釀造出香甜美味之蜜。(集體品讀)
三、升華感悟
同學今天學的真不錯,同學們學了這兩首古詩后還有什么收獲?
四、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們只學了其中的兩首。同學們課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們來個《秋浦歌》品頌會。
。c評:《秋浦歌》品頌會,有效地把知識向課外延伸,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更體現(xiàn)了大語文觀的教學模式。)
語文古詩教案15
【教學目標】
。、認識“劉、菊”等10個生字。會寫“于、首”等6個生字。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场⒂斜痴b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用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
本課兩首古詩,從不同的側面表現(xiàn)了秋天的盎然生機。學習時,重在朗讀、背誦。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讓學生結合課件插圖,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感悟?梢龑W生說說“讀懂了什么”或者“體會到什么”。學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詞,教師可簡單講解。古詩朗讀要把每個字的音讀準,還要注意咬字吐字?勺寣W生反復練習朗讀。教師可通過同桌互相聽讀、有針對性地抽查、鼓勵到臺上朗讀等方式檢查學生讀的情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學生展示,交流課前查閱資料所得。
。、教師可講解:我國宋朝有個大詩人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別人又叫它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學問淵博,詩又寫得好,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他提筆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同桌互讀,糾正讀音。
。、默讀古詩,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小組合作學習。共同討論,解決各自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點撥、指導。
。怠⒄n件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齊讀古詩,要求讀的正確、流利。
三、再讀感悟,練習背誦
。、試著有感情朗讀,教師適當指導。
。、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邊聽邊仔細觀察、思考:畫面中的景象表現(xiàn)了哪幾句詩的意思。
。、學生討論,對上述問題發(fā)表見解。
。、質疑:還有什么問題?
。、同桌練習背誦這首詩。
四、趣味實踐活動
。、我說你讀。老師描述詩句的意思,學生讀出相對應的詩句。
。病⒖ㄆB詩。出示本課的生字卡片,學生按生字出現(xiàn)在詩句的先后順序,擺好卡片,然后連起來,試著背詩句。
五、指導寫字
。薄⒄n件出示“劉、記、枝”三個字,學生認讀。
。、學生觀察、說說這三個字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范寫,學生跟著老師書空練習。
。、學生仿寫一個字后,同桌互相評改,找出問題,進行修改。
5、自己練習寫生字。
六、布置課外閱讀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薄⑿〗M比賽背誦《贈劉景文》。
。、出示課題《山行》。
二、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薄W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病⒔涣、分享、展示自己的學習所獲。
。、集體討論,解決學習中還沒有弄懂的問題。
4、小組比賽朗讀《山行》,老師針對學生情況相機進行指導。
三、趣味實踐活動
。、卡片連詞練背誦。
。、看圖貼詩句練背誦。
。场①愒姇。
、 每個小組出一個節(jié)目,集體背誦兩首古詩,一首課內,一首課外。
、 小組內先比賽,每一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
四、指導寫字
。、指名學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寫“于、首”兩個字。集體評議。
2、教師范寫“楓”字。學生書空練習。
。、學生描紅仿寫。同桌交換評、改。
。、學生練習書寫生字,教師巡視指導。
【教學后記】
《贈劉景行》讀起來非常拗口,學生在讀上下了不少功夫。因為這首詩距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不是很感興趣,對于詩意的理解也比較生疏。這首古詩大部分同學已經背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幫助,學習效果較好。
【語文古詩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古詩教案01-25
語文古詩教案05-16
小學語文古詩教案02-15
語文古詩教案15篇01-25
語文古詩教案(15篇)01-25
小學語文古詩教案2篇02-16
小學語文古詩教案(2篇)02-16
高一語文古詩教案12-24
《古詩三首》語文教案07-22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