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語文教案集錦7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翠鳥、葦稈、腹部”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學習作者觀察的順序和抓住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體會關鍵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4.感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保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意識。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和說明的。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和說明的,以及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搜集有關翠鳥的資料
預習提綱
1.收集有關翠鳥的資料。
2.自由讀課文,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并記下不懂的地方。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鳥嗎?都喜歡那些鳥?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新朋友――翠鳥。(師生共同板題,借機提示“翠”的寫法。)
2.你對這種鳥有哪些了解?(交流資料)
二、自讀自悟。
1.認讀生字。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講了翠鳥的什么特點?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三、全班匯報交流
1.指名認讀生字,注意“赤”、“襯”、“衫”是翹舌音;“葦稈”不要讀成wéi gān
2.認讀詞語:
淺綠 襯衫 疾飛 等待 逃脫
銳利 蹬開 一眨眼 腹部 飼養(yǎng)
3.把這些詞語放回課文中再讀一遍,注意把句子讀通。
4.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朗讀。
四、學習第一段
過渡語:你們的腦海中有沒有出現(xiàn)翠鳥的樣子?翠鳥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板書 : 色彩鮮艷或美麗 、小巧玲瓏
1.那么,課文怎樣寫翠鳥的色彩鮮艷、小巧玲瓏呢?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看插圖,想象翠鳥的.樣子。(自由讀,指名讀,說說自己的理解。)
2.(出示翠鳥圖片)翠鳥長得什么樣?你能像課文中那樣為大家介紹一下嗎?
(1)重點抓住“顏色鮮艷”這個詞來體會,并感受運用擬人、比喻表達的好處。教學時運用比較的方法出示句子“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是橄欖色的,并帶有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是淺綠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弊寣W生把這幾句話和課文上的比較一下,覺得哪個寫得更好一些。
。2)你還覺得哪些詞語用得好,說一說理由。
。3)帶著剛才的體會把這一段美美地讀出來。
3.總結:課文對翠鳥的描寫,是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言之有序地描寫的。
五、抄寫生字
1.自主記憶字形。提出難寫的字。
2.指導書寫。
3.抄寫生詞。
六、作業(yè)
1.練寫生字。
2.有順序的觀察一種動物或植物,并做記錄。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2.齊背第一段。如果讓你用一兩句話來說說翠鳥的樣子,想一想,怎樣說比較合適?
二、學習課文內容
過渡語:看來,翠鳥美麗的外形確實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翠鳥可不只是外表漂亮,它捕魚的本領也很高呢!課文哪一段寫的是翠鳥捕魚的情景?
1.自學第二自然段,出示自學要求:
(1)默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了解了翠鳥的什么特點?
。2)畫一畫表現(xiàn)翠鳥動作敏捷的詞句。
2.指名說,要求:先讀所畫的詞句,再談自己的感受。順勢朗讀,評讀,適當范讀。
。1)抓住“疾飛”、“一眨眼”、“蹬開”、“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貼著”“只有……還……還……”這些重點詞語體會翠鳥動作的迅速敏捷。
。2)練習朗讀,讀出翠鳥動作的迅速敏捷。
。3)從那些詞語看出翠鳥的機靈?讀出小魚的機靈,突出翠鳥的機靈。
。4)試著背一背。
三、學習課文最后兩段
1.課文最后兩段除了告訴我們要愛護翠鳥,和鳥類做朋友的道理外,也表達了作者和小朋友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找一找哪些句子能體現(xiàn)作者和小朋友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并把它讀出來。
2.學生找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讀。
四、回顧全文
課文學完了,誰能說一說作者是怎樣把翠鳥寫那么美那么可愛的?
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寫法:
1.抓住事物的特點;
2.仔細觀察,按一定順序寫;
3.運用比喻、擬人等生動的表達方式。
五、讀寫結合:(任選一題)
a) 用連續(xù)的動詞寫幾句話。
b) 仿照《翠鳥》寫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
六、課外實踐:
收集有關鳥類的圖片和資料,辦一期以鳥類為主題的手抄報、板報。
語文教案 篇2
上節(jié)課我們陪著李白在江邊送走了孟浩然,這節(jié)課我們又將與詩人王維一起送走另外一個人。這又是怎樣的一副送別的情景呢?板書課題
學生認真聽并思考老師的問題,齊讀課題
用學過的知識引入課題,使學生更容易弄清教學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
1、看到課題,誰能告訴我這詩題的意思?重點解釋“使”的意思,說說和上一首的不同之處。
2、根據(jù)學生說的總結二人的關系。
3、在上一首詩中有兩句成了千古佳句,誰知道?在我們將要學習的這首詩中,也有千古絕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離開時發(fā)出的感慨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不同:一個是戴著使命的任務,一個是前往廣陵的游玩。
2、通過課下搜集的資料介紹二人之間的關系
3、積極大膽的發(fā)言用比較的方式來學習,較易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能及時鞏固所學的內容。了解詩的'背景對理解古詩有著很好的作用。
1.展示。(解詩題,知作者。)(1)我知道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么解釋?送:送別元二:王維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護府
(2)我能強調題目讀法送元二/使安西
。3)我來介紹一下作者王維的生平:王維(701-761),字摩潔,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著名詩人。
1、這首詩老師打算讓你們自己來學習;貞浺幌律瞎(jié)課我們學古詩的方法,就按照這個方法來走進王維送別的畫面吧
2、檢查朗讀情況,糾正錯誤。
3、分成學習小組,了解詩意。
1、將詩句先讀通順,再結合文中注釋來初步了解詩意。
2、指名認讀
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學習的習慣,放手讓孩子自主自由的學習,獲得學習經驗,同時體現(xiàn)教學過程中的詳略得當,真正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題地位。小組合作學習能發(fā)揮小組內成員集體的力量,共同解決問題
2、提出學習目標:(1)、解詩題,知作者。
。2)、抓字眼,明詩意。
(3)、多誦讀,悟詩情。
。4)、能夠仔細傾聽他人的發(fā)言,能與其他同學交流,體驗協(xié)作學習古詩的過程和方法。(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并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稱、曹、議、論、秤、砍、塊、沉、線、止、然、量”12個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曹沖稱象的辦法,學習曹沖遇事開動腦筋。
3.朗讀課文,復述故事。
4.培養(yǎng)學生遇事要開動腦筋,平時多觀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教育學生學習曹沖,平時多觀察,遇事要開動腦筋想辦法。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曹沖稱象的辦法以及他和官員稱象的辦法之間的聯(lián)系。
解決辦法:教師啟發(fā)學生把官員們提出的稱象辦法與曹沖提出的稱象辦法進行對比。
難點:曹沖想出稱象辦法的原因。
解決辦法: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決了提不動的難題,用石頭代替大象,化整為零,找到了稱大象的巧辦法,實驗過程就是突破難點的過程。
教學用具
生字卡片,媒體資源:視頻《稱象》,動畫課件《稱象:生字學習》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稱象》(板書課題),“象”就是我們在公園、電視中看到的大象!胺Q象”就是稱大象的重量,看了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呢?(誰稱象,為什么要稱象,怎樣稱的,稱出來了嗎等)這些問題,同學們學了課文就知道了。
二、初讀課文
1.了解課文內容。
2.動筆勾畫出本課的生字新詞。
3.分組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字義。
4.分段朗讀,糾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聽范讀,再細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思考:
本文主要寫的是誰稱象的事?(曹沖)
曹沖是曹操的兒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時候的大官)
2.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想:這段主要講的是誰?講了他什么事?引導學生感知這段的主要內容。
(2)讀第1句話,回答曹操是什么時候的人?理解“古時候”指三國時期,離現(xiàn)在大約有一千七百多年。
。3)讀第2、3句,回答:人家送給他一頭大象,他心情怎樣?是怎樣做的?(他很高興,所以就帶著官員和兒子去看象)
(4)指導朗讀。
3.學習第二段
。1)指名讀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樣子?官員們怎么做的?(使學生了解本段主要寫了象又高又大,官員們邊看邊議論象的重量)。
(2)讀第1句,看圖回答:從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墻,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體認識象的高大。
(3)再讀課文,從中體會象很大。
。4)讀第2句話,舉例說說“議論”的意思,再回答:從官員們議論的話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員們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讀這句話,讀出官員們疑問語氣。
。5)朗讀第2段。
第二課時
一、朗讀全文。
二、回顧第1、2自然段。
三、學習第3段。
1.朗讀第3段,思考官員們想出哪些稱象的辦法。引導學生抓住這段的主要內容。
2.曹操問:誰有辦法把這頭大象的重量稱一稱?官員們是怎樣說的?這個辦法行嗎?
。ㄏ纫龑W生把第一種辦法概括為“造大秤”,再讓學生理解第3句話,了解這個辦法不行的原因是因為誰也沒有那么大的力氣提起這桿大秤。)
3.讀第4句,說說第二種辦法是什么?為什么也不成。
。(lián)系曹操得到象時高興的心情,認識把象割成幾塊稱的辦法更不成。)
4.讀最后一句,說一說“搖頭”和“直搖頭”有什么不同。(“直搖頭”的意思是不住地搖頭,表明曹操對官員們提出的稱象辦法持堅決反對的態(tài)度)。
再讀一讀課文體會曹操的態(tài)度。
四、學習第4段。
1.朗讀第4段,思考曹沖想出了什么樣的稱象辦法。
。1)從“才七歲”體會出曹沖的年齡怎樣。(年齡太小了)
。2)這么小的年齡就能想出稱象的好辦法。誰能分步說說曹沖稱象的辦法呢?
。3)教師根據(jù)學生說的內容演示稱象過程的.前兩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裝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進“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裝演示用的小石子,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
。ㄍㄟ^演示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及“下沉”“沿著水面”“船舷”“為止”等詞語的意思。)
第三步:稱一稱船上石頭。著重理解石頭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稱。第四步:知道石頭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著重理解知道石頭的總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為石頭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樣的。
2.朗讀第5段,思考:用曹沖想出的辦法稱象,結果怎樣?
。1)“曹操微笑著點點頭”,說明什么?(對這個辦法很滿意)。
(2)“果然”說明結果和預想的一樣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沖是怎樣想出稱象的辦法的?
討論:(分成小組或同桌)
。1)曹沖聽了官員們議論造大秤的辦法,想到了什么?
(曹沖想:大秤沒有人能提得起來,船卻能裝得很重很重的東西,可以用船做秤。)
21稱象教案設計,
。2)曹沖聽了官員們議論宰象、稱象塊的辦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頭代替象塊。稱出石頭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沖學習什么?(啟發(fā)學生從兩方面學習)。
。1)曹沖用心聽別人的議論,積極動腦筋想辦法。
。2)曹沖善于觀察和學習,知識豐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與重量有關系。通過學習課文認識到必須有豐富的知識,肯動腦筋思考問題,就會變得聰明起來。
五、分析識記字形,完成本課作業(yè)。
1.讀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組詞語。
(1)比較“稱”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義不同。
。2)“曹”和“線”的筆畫筆順。
曹:上半部分的筆順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畫。
線:左邊是絞纟旁,右邊的筆順為:共8畫。
此教學過程利用動畫課件《稱象:生字學習》輔助進行。
。3)“塊、議、論、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識記。
2.完成課后第2題,會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課后第3題,讀這段話,再抄寫。
4.把這篇課文內容講給別人聽。
語文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認識4個生字。讀讀記記“魔力、通融、刻薄、武斷、熔巖、窘況、闊佬、攆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3.激發(fā)學生閱讀外國名著的興趣。
4、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寫作中學會運用。
一、自學生字
1、按要自學要求組內交流。
2、分組展示自學成果。
3、理解難懂的詞語:
二、初讀課文
1.讀通課文。
2.寫出課主要內容。
三、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一)預習
1、這篇課文節(jié)選自美國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 寫的短篇小說________。課文主要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作者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小市民________、________的丑態(tài)。
2、說說課文中出現(xiàn)了哪幾個人物,主要講他們之間的`什么事情。
3、在“我”拿出鈔票前后,托德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
4、老板看到鈔票后又是怎樣的態(tài)度?
5、想想可以用那些詞語概括老板和托得的特點,課文的那些描寫突出了這樣的特點。
6、請同學們再看看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作者受到的待遇怎樣?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大的變化?
7、說說老板和托德的形象。作者通過了那些描寫把文中的人物形象寫得如此鮮明?(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前后對比,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8、選一個精彩片段感情朗讀。
四、拓展
1、小練筆:
課文中老板的語言描寫尤為精彩,請你反復讀一讀,然后試寫一段人物的語言,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2、閱讀《百萬英鎊》全文。
五、檢測
做《同步精練》一、 二、四題。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義。
2. 了解游覽順序,感受雙龍洞景象的奇異,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雙龍洞內孔隙的特點。
4. 領悟移步換景的游記特點,體會并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達方式。
教學重難點
重點:1. 學習按游覽順序記敘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
難點:1. 指導學生運用常見的事物,結合自己游覽的感覺,把景物特點寫具體,使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ppt課件、自主預習作業(yè)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爺爺曾游覽過一個地方,并且把他游覽的經過寫了下來,這個地方就是浙江省金華的雙龍洞。這節(jié)課,讓我們隨葉圣陶老爺爺一起去游覽一番吧!
2.出示課題,(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指名讀,齊讀。
課題中的“記”是什么意思?(“記”即記錄之意,記的是游覽的經過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記。)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展示資料,了解雙龍洞
同學們,你對雙龍洞了解了多少?請你根據(jù)自己查找的資料,向大家介紹一下。(教師補充材料)
2、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3、欣賞課文朗讀錄音。
4、出示生詞:“浙江、油桐、擁擠、孔隙、仰臥、臀部、稍微、額角、擦傷、蜿蜒、依據(jù)、石鐘乳、突兀森郁” ,指名認讀,教師和學生共同正音理解。教師強調生字“浙”的讀音是zhè ,不要讀成zhé ;“蜿”的讀音是wān,不要讀成wǎn;“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求學生在讀寫時注意。
5、相機理解如下詞語:油桐、溶洞、石鐘乳、石筍(教師相機展示圖片資料,幫助學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
7、再默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作者記敘了游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三、探尋游蹤,理清條理
1.再讀課文,作者從金華出發(fā),是按怎樣的順序來游覽雙龍洞的?(游覽順序)課文主要寫了哪些景點?根據(jù)作者游覽的順序,畫一張游覽示意圖。(可以各自進行,也可與幾個同學討論完成。)
2.匯報交流,理清作者游覽的路線。
金華→羅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板書)
3.指名出示畫好的示意圖,并按圖說清圖意,然后相互補充或糾正不當之處。
四、對照示意圖,找到相應段落再次朗讀
五、品讀交流,理解深化
1.品賞路上的見聞,講讀課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華城,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讀課文,畫出有關詞語。(映山紅、油桐、沙土、新綠、溪流。)
。2)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給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邊讀邊想象文中描寫的景象。(板書:一片明艷)
。3)媒體展示沿途風光圖片親自感受。你覺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4)作者還聽到了什么?(課件出示句子:“隨著山勢……變換調子!保┢渲小半S著、時而、時時”加點,說說從帶點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此句:溪聲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有時而窄,時而寬,時而緩,時而急的變化?學生想象、體會,課件播放,練讀此句。
2.小結:作者一路上迎著小溪,看到了美麗的山景,這令他多么愉悅。∧敲此质窃鯓佑斡[外洞和內洞的呢?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研讀。
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金華→羅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六、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詞。
2.用“時而……時而……時而……時而”造句。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一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覽順序,誰還記得作者的游覽路線是怎樣的嗎?(結合板書:先指名說,再各自練說。)
二、以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形式,學習課文的重點部分。你最想了解哪個景點?選擇其一,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提供自學提示:
1、這個景點有什么特點?自己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體會作者的描寫方法。
3、你能通過朗讀來表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感受嗎?
三、匯報自學情況
。ㄒ唬岸纯凇辈糠
1、"洞口"的特點是"寬"。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板書:寬](相關句子)
2、體會作者的描寫方法:打比方
(二)“外洞”部分
1、“外”洞的特點是“大”。 [板書:大]走進去,……一定不覺得擁擠。(相關句子)
2、體會作者的描寫方法:打比方
。ǘ"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點是"窄、矮、險"。[板書:窄、矮、險]從以下幾方面可以看出來:
。1)船大小的描寫(讀有關句子)
。2)對進洞方式的描寫(讀有關句子)
。3)對自己感受的描寫(讀有關句子)
學生互相補充,各抒己見。
2、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作者通過"孔隙"的特點和經過。
3、學生繼續(xù)就這一部分進行朗讀匯報,互相評論。
教師重點指導以下兩組句子的朗讀。
。1)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了一聲"好了",船就慢慢移動。
(2)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指出要重讀的詞語,以強調作者的感受(作者的描寫方法),突出孔隙的特點。
4、讓學生隨著多媒體課件復述作者通過"孔隙"的特點。
(三)"內洞"部分
1、"內洞"的特點是黑(一團漆黑)、奇(洞頂雙龍,洞內石鐘乳、石筍)、大(比外洞大得多)[板書:黑、奇、大](相關句子)
2、課件出示,欣賞體會。
3、讀到這里,你知道雙龍洞名的來歷了嗎?哪個句子講明了?(指名讀出有關句子)
教師重點指導以下句子的朗讀。
“這些石鐘乳和石筍……也很值得欣賞。”
著重理解“即使”這部分的強調作用。
四、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作者游覽雙龍洞路線,領略了沿途的美景和雙龍洞的美麗奇特。那么,你能總結一下作者是怎樣寫好這篇游記的嗎?(1、按游覽的順序寫。 2、抓住特點有重點地寫。)
五、拓展閱讀: 《鼎湖山聽泉》
課后教學反思:
本課有一個重要目標是解決“從課文中獲取游覽的各個地點,畫出游覽路線示意圖,從而歸納本文寫作順序!睂W生從文中獲取信息時,大多數(shù)學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內洞”對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較困難,在引導上我還需多下功夫。當學生把整個路線梳理出來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覽順序介紹的。
語文教案 篇6
一.導入:
A.提問:三大名樓?及與之有關的各名文?
湖北:黃鶴樓 崔顥《黃鶴樓》
湖南:岳陽樓 范仲淹《岳陽樓記》
江西:滕王閣 王勃《滕王閣序》
B.講故事:傳說李白登臨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詩而作罷,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二.朗讀:
師范讀,生齊讀.
強調注意節(jié)奏(音韻兼顧意義),及聲調的抑揚、速度的急緩
(如:讀“空”應低沉婉轉,聲音略為延長;“晴川”句可讀得恬淡自然。)
三.師生探究:
A。讀了這首詩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生1:我喜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因為它對仗工整,用詞優(yōu)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現(xiàn)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
生2:我也喜歡這一句!皻v歷”“萋萋”兩個疊詞讀起來流暢、舒緩。感覺非常寧靜。
生3:我喜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它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
生4:我喜歡“白云千載空悠悠”句。給人一種悠閑適意的感覺。
生5:不。這句我感覺到的不是悠閑,而好像是孤獨寂寞。因為“空悠悠”顯得空空蕩蕩,使人頓時心生惆悵。
生6:我喜歡“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煙霧迷朦,真仿佛人間仙境。
生7:我讀來煙波浩渺,卻又聯(lián)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詩人也因此而生離愁別緒吧。
師:(贊賞地)同學們都能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解讀這首詩,從各個角度品析了詩的韻味,意境。它確實通過描寫詩人登臨黃鶴樓的所見,表現(xiàn)詩人的思鄉(xiāng)愁緒,這從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剛才同學們爭論“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見解。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中都出現(xiàn)了“空”字,詩人登上此樓,發(fā)現(xiàn)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樓宇,天地間也只有漂渺無依的浮云,理解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點頭)千年已逝,一切都如過眼云煙,在這種清廖孤寂中詩人自然生發(fā)歲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點頭)。
(品味與爭論使同學們覺得自已是課堂的主人。)
B.那么,你對這首詩有沒有不滿意的地方?
生8:“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句,寫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給人清新可人的感覺,為何下句卻突然轉寫“愁”?
生9:頭三句每句中都有“黃鶴”二字,好像顯得重復羅嗦?
生10:詩人說“昔人已乘黃鶴去”,要是用“來”就好了,不就顯得那地方很美嗎?
生分組討論,力求每人都能談出自己的見解。每組推舉一個作中心發(fā)言。
生11:連用“黃鶴”三字,我們組認為是在強調黃鶴樓的得名,還可引人想象鶴的翩然身姿,仔細品去,回味無窮呢!
生12:仙人騎鶴西去的傳說讓人神往,三個“黃鶴”不僅讀來不覺累贅,反而不斷強化了傳說給人帶來的飄逸之感,當然更有仙人騎鶴而去的無限悵惘……
生1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有同學認為寧靜,舒暢,是沒有將全詩統(tǒng)一起來讀,詩人在登臨黃鶴樓時,看“白云千載空悠悠”,心中就有歲月悠悠,世事蒼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歷歷漢陽樹”句,我們認為應看作是一種凄美。
生14:我們在研究這一句時,揣測作者是不是一種反襯——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師(感嘆):是啊,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生15:剛才有同學提出“詩人說‘昔人已乘黃鶴去’,要是用‘來’就好了,不就顯得那地方很美嗎?”這個問題,我們討論的結果是:詩人寫作此詩并不是為了表現(xiàn)黃鶴樓的美景,而是表現(xiàn)詩人的悵惘,思鄉(xiāng)之情。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討論的結果并不在于對錯,同學們只要能談出自己的見解,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了品味,解讀,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脫離詩意去信馬由韁,而應在了解詩人寫作背景的基礎上,盡情去想象,去發(fā)揮。
(求異思維,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勇于質疑。)
四、拓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訓練學生表達能力。
這首詩不僅寫景,還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每一句都可說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畫,老師選擇了其中的一句,根據(jù)詩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體會,寫成一段小文,請同學們也模仿著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充分發(fā)揮想象,綴珠成文。
師示范:“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金碧輝煌的黃鶴樓在陽光的照射下愈發(fā)顯得宏偉與壯麗。登臨此樓,仰望長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懸浮于天地之間,沒有一絲雜色,就是那樣不沾煙火氣地潔白,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悠悠地飄蕩。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蕩滌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在溫暖陽光的照耀下,漢水平原黃鶴樓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在風的吹動下,那披著綠衣的生靈也會慢慢地跳起舞來,顯得那樣快樂活潑。再向黃鶴樓的東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個世外桃源。在那個美麗的鸚鵡洲上,鮮嫩的芳草長得極其茂盛,讓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撫摸,聞著它,似乎也正散發(fā)著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太陽漸漸向西方墜落,遠處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農具準備回家。想想自己,還在遙遠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霧氣波濤,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時才可走完這迷茫的路途啊?纯刺,看看地,哪兒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兒?天色漸漸暗下來了,心中的歸思,怎一個愁字了得?
生18:“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小鳥歸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團聚,那嘻嘻的笑聲多么認人羨慕!日暮降臨,一切都模糊起來,陰沉沉的天空中夾著一道道紅霞,如長江之浪一涌而來,又如烈火在燃燒。不遠的江面上,霧氣漸濃,我不知不覺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鄉(xiāng)之念。美麗溫柔的故鄉(xiāng)在我眼前閃過,在我腦中停佇。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滿笑聲的家,回到那能洗凈我腦中胸中愁絲的家!
…………
(片斷寫作,雖有些描寫與詩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優(yōu)美的文字表達就要充分肯定。)
五、師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一首詩,理解了一位詩人,討論了兩個話題,寫了一段文字,收獲可謂大矣!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標:了解李白的放達;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
教學重點:誦讀。
教學難點:誦讀要求。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導語設計:
提起李白,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摯的感情,有清麗的詞句,但我們也許只感到它的優(yōu)美,并不覺得有什么出奇,因為同樣意境的語句,在其他人的詩里同樣可以讀到。再后來,讀的詩越來越多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綸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體濃”… …也許從這里我們開始驚詫于他才思的綺麗,那些打破常規(guī)而有無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來的?他的字里行間,果然帶有一股飄忽飛逸的神仙氣息。大家還記不記得高二時我們學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哪有通篇記述夢境的?人間哪有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間的言語!他的句子沒有任何格律的束縛,有的是《詩經》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興遞飛,豪氣縱橫,像天上的云氣;他神飛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的奔馬。在他的詩里,在他的夢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塵土,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tài):上穿碧落下黃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時空毫無拘束地游行。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起神游《蜀道難》。
二、解題
1、簡介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采集民歌,供統(tǒng)治階級“觀風俗”。后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chuàng)作的和采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就屬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游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后客死安徽當涂。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fā)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對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曾有一些附會史事的說法,如以為它是諷刺唐玄宗避安史亂入蜀的,如課文注釋①等,幾乎沒有定論,同學們若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考證。但有一點得到了大多數(shù)人的贊同:此詩作于天寶初年,這時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前夕,詩人在表面繁榮的背后,仿佛已經預感到潛伏著的社會危機,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艱難。
3、課題簡析: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稑犯忸}》云:“《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為蜀山名)之阻!北酒鶕(jù)這一詩題傳統(tǒng)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夸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xiàn)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xiàn)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特點。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誦讀課文,消滅生字詞等障礙。
、賹W生自由誦讀,標出讀不準的字詞、讀不順的句子。
②對照注釋第二次誦讀,相互討論質疑,教師巡回答疑。
、鄯配浺艋蚪處熍錁贩蹲x課文,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出節(jié)奏,把握感情基調。
(2)內容與形式的總理。
學生進一步朗讀,勾畫過渡性的語句,理清思路,完成課后練習二。
這首詩以“蜀道難”的“難”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隱憂微愁。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按照詩人的思路和所寫的情景,全詩大致可分為幾個層次?
明確: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
開頭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第一層。這是從歷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極寫蜀道隔絕之久與開辟之難。
“上有六龍會日之高標”到“使人聽此凋朱顏”為第二層,從現(xiàn)實山勢高危的角度,極寫蜀道度越之難。
(2)“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它重復出現(xiàn)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以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貫穿始終,已經顯示了它的詠嘆基調。統(tǒng)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是嘆蜀道之高,因為黃鶴之飛至高,猿猱動作最靈,二者皆不得過,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是嘆蜀道之險,用勸游者的口吻寫出,意味尤為深長。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是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又與開頭的“噫吁巇,危乎高哉“一句照應,顯得意味深長。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現(xiàn)結束了全詩,將“蜀道難”的內容概括無余,使讀者興無窮之嘆。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復出現(xiàn),不僅在詩的結構上起著統(tǒng)攝、鉤連、總括的作用,而且對全詩的詠嘆基調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3)詩人怎樣來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了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鳳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4)全詩最后一段寫劍閣,對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明確:在風光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后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jù)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zhàn)亂的發(fā)生,并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像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兇煞的雙關語句,為詩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蘊、現(xiàn)實的內涵。
3、欣賞品味。分析詩歌藝術特色:
(1)善用反復:
文中三次反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每出現(xiàn)一次就給讀者帶拉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
(3)夸張到極至的技巧:(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夸張語句,談出感受)
(4)多樣的詩歌意境:
為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tǒng)統(tǒng)表現(xiàn)一個“難”字。
(5) 神秘的傳說:
“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guī)哀啼”等傳說的出現(xiàn),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秘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xiàn)出了一個“難”字。
4、賞析詩句:
(1)連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里?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畫;接著平緩地推出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2)“蜀道難”這樣一個難以表述的事物,李白為什么描繪得如此動人?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他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fā)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xiàn)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tài)。詩人善于把想像、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guī)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chuàng)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我們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他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xiàn)自由不羈的氣魄,描寫蜀中險要環(huán)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對他表現(xiàn)豐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現(xiàn)實的浪漫主義精神也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課堂訓練。
(1)閱讀課文,經自由討論,完成課后練習三。
(2)背誦這首詩。
6、 課堂小結: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他襲用樂府古詩,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8-05
語文的教案11-05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詩經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