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lǐng)和行動方案?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桑∠旅媸切【帪榇蠹艺淼钠吣昙壵Z文上冊《論語》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1
【教學目標】
。、認讀字詞。
2、理解各則語錄。
。、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學習和繼承中國古代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輝煌成就。
【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教學重點】
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yǎng)成語感。
【教學難點】
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臣趙普曾經(jīng)告訴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子書,并分別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朱注四書,后來歷代朝廷都定為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準本,所以流傳極廣,影響也最大。我們課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頁)
二、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diào)。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三、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nèi)容大意。
。、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與學習有關(guān)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guān),與學習習慣有關(guān),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tài)度有關(guān)等。
。、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四、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fā)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jù)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xiàn)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guī)?/p>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 用于學習態(tài)度: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gu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用于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用于思想修養(yǎng):
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guī)?/p>
、 用于思想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難句翻譯類練習:
⑴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⑵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五、作業(yè)
1、背誦《論語》十則。
。、課外收集其他關(guān)于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的格言警句。
【創(chuàng)意說明】
此教學設(shè)計的亮點在于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yǎng)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tǒng)的做法挑戰(zhàn):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shè)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shè)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diào)的內(nèi)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chuàng)設(shè)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溝通課本內(nèi)外、課堂內(nèi)外、學校內(nèi)外的聯(lián)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xiàn)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2
《論語》十則
【教學設(shè)計A】
創(chuàng)意說明:此設(shè)計突出文言文教學特點,用做知識積累卡的形式化老師的瑣碎講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變老師灌輸為學生能力訓練,為零碎的文言知識搭建科學的知識體系。
教學步驟:
一、從孔子入選世界文化名人開始說起,導入課文。
二、結(jié)合書下注釋,介紹作家作品。學生做知識要點分類積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xiàn)山東省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三、認讀課文,落實字音。
1.朗讀課文,標記需要注意的字音。
2.聽讀課文,校正字音。做知識要點分類積累卡二:
生字詞:矣(yǐ)慍(yùn)弘(hóng) 柏(bǎi) 罔(wǎng) 殆(dài) 誨(huì)
多音字:論(lún)語 三。▁ǐng)吾身 不亦樂(lè)乎 傳(chuán)不習乎 任重(zhng)而道遠 曾(zēng)參(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說乎 “說”同“悅”,讀yuè,愉快。②由,誨女知之乎 “女”同“汝”,讀rǔ,你。②是知也 “知”通“智”,讀zhì,聰明,智慧。
3.大聲地、流利地朗讀課文。
四、析讀課文,落實詞意句意。
1.對照書下注釋,分“則”朗讀課文,弄懂各則大意。不懂的詞句,同學間討論解答。
2.做知識分類積累卡三:
重點詞意(參照課后練習一)
難句翻譯(根據(jù)自己理解的情況來定)
成語: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不亦樂乎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gu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概括各則大意。做知識分類積累卡三:
關(guān)于學習方法的: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關(guān)于求知態(tài)度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jP(guān)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總結(jié)經(jīng)驗。
七、背誦全文。
【教學設(shè)計B】
創(chuàng)意說明:誦讀是最古老、最樸實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文言文的方式。學習《論語》這樣語言簡練、含義深遠的文章,就該是反復地讀,大聲地讀,搖頭晃腦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讀出書聲朗朗的課堂新氣象。
教學步驟:
一、由“半部《論語》治天下”之事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說導入,交代學法。
二、聽讀,體味。
1.聽讀第一遍,標記字音。
自由練讀,讀準字音。
2.聽讀第二遍,標記節(jié)奏:句內(nèi)的節(jié)奏、句與句之間的停頓。
結(jié)合文意揣摩練讀,要讀得節(jié)奏鮮明。
3.聽讀第三遍,標記輕重:哪些詞語要重讀,哪些詞語要輕讀。
4.聽讀第四遍,聽氣韻。
學生模仿讀,體味讀,自由地讀。
三、表演讀、誦。
要搖頭晃腦地讀,要動容地讀,要氣韻暢達地讀,要陶醉地吟誦。
【教學設(shè)計C】
創(chuàng)意說明:本設(shè)計為故事穿插法!墩撜Z》涉及的人、事很多,在教讀過程中若盡可能結(jié)合學習的內(nèi)容,穿插有關(guān)故事,對初識文言文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激勵,對保護文言文閱讀興趣也會大有作用。
教學步驟:
一、由曲阜朝圣之舉和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事導入。
二、介紹孔子和《論語》。
三、對照注釋逐則翻譯,理解大意,不好翻譯和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共同探究解答。
在解答過程中可補充說話背景,可穿插相關(guān)故事,可引用《論語》中相近的觀點,也可要學生結(jié)合親身經(jīng)歷談?wù)J識。
四、記誦全文。
【資料整合平臺】
1.課文背景資料
、倏鬃蛹啊墩撜Z》簡介見教師用書。
、凇墩撜Z》的幾個“最”:
《論語》共20篇,492章,是《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之一。在我國,它最早提出教學要“因材施教”,采用“舉一反三”的啟發(fā)式;是現(xiàn)存的最早全部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書中記錄的孔子對《詩經(jīng)》的評論,是我國最早的文藝批評。
2.課文擴讀材料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保ā缎l(wèi)靈公》)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保ā豆遍L》))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蹲雍薄罚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保ā秾W而》)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妒龆罚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綜合性學習指導】
漫游語文世界
一、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要求同學們做生活的有心人,能關(guān)注生活中的語文現(xiàn)象,對“生活處處有語文”有切己的認識。
2.要能夠具體生動地講述自己的見聞,能根據(jù)搜集來的素材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能寫出內(nèi)容充實、文從字順的作文。
二、活動策劃
課前明確活動目的`、活動安排。完成選題、分組、制定活動計劃、進行搜集和調(diào)查、小組合作編冊等工作。
課中主要用于交流活動感受、活動成果、訓練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指導。課后總結(jié)和評價。
三、活動指導
1.明確活動目的、活動整體安排。主題:漫游語文世界/目的:在生活中學語文/整體安排(見策劃)
2.選題。按照教科書提供的材料,或師生共同羅列生活中常見的語文現(xiàn)象若干,請每一位同學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條件和興趣愛好,選擇一題。
3.分組。根據(jù)選題或調(diào)查途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推選出各小組召集人。以小組為單位制定活動時間表及活動具體方略,小組要進行細分工,成員之間注意聯(lián)絡(luò)合作。特殊情況可單獨一人進行調(diào)查。
4.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調(diào)查活動。對搜集的材料做好選材取舍,科學分類,精當說明(點評),整齊謄抄,匯編成冊、冠名,使之成為集體勞動智慧的結(jié)晶。
5.課堂交流:成果展示。各小組召集人向全班口頭匯報活動情況,“推銷”小組成果。
體驗交流。各小組推選一位同學具體生動地口頭陳述活動見聞。
自由發(fā)言,說說自己對生活中語文現(xiàn)象的思考。
6.作文。兩類作文題,任選一題:
、俳Y(jié)合這次語文調(diào)查的經(jīng)歷,以“從生活中學語文”為話題寫一篇記敘文。
②針對這次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的
不純凈的語文現(xiàn)象,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題目自擬。
寫法指導:①選準切入點。一般來說,切入點要小一點、新一點,要用別人之所未用的角度和材料,以求文章在“實”和“新”上有過人之處。
、诔浞掷檬诸^資料。寫記敘文,要側(cè)重于生動描寫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語文現(xiàn)象;寫議論文,要有理有據(jù)地陳述自己的觀點。
、圩⒅卣Z言表達的個性化?筛鶕(jù)所選語言現(xiàn)象的特點和自己文章的主題來設(shè)計作文風格,要善于化用鮮活的生活語言。
四、活動評價。
活動評價著重于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對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自主合作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顒釉u價以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為主。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3
【教學目標】
1.在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歸類的基礎(chǔ)上,用較為簡練的語言概況課文所選內(nèi)容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tài)度,以及人格修養(yǎng)方面的思想觀點。
2.聯(lián)系自身,說說對文中有關(guān)“學習之道”以及個人修養(yǎng)論述的理解。
3.將課文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探究《論語》的現(xiàn)實意義,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珍視和熱愛。
【教學重、難點】聯(lián)系實際理解《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及現(xiàn)實意義,并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方法】引導法和講授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圣人,但你們知道嗎?孔子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機會。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fā)現(xiàn)他的一生無權(quán)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quán)。但那些聲名顯赫的王公貴族們早已在歷史的長空中灰飛煙滅,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寶貴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們?yōu)樗貑嗜攴讲艦I而去,而子貢則整整為他守喪六年?鬃拥降子性鯓拥娜烁聍攘,使得人們對他這樣崇敬景仰呢?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論語》,來探尋其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
出示任務(wù):對《論語》十二章課文內(nèi)容的簡單回顧。
(二)再讀課文,遷移闡發(fā)
出示任務(wù):
1.在上節(jié)課學習基礎(chǔ)上,學生自讀課文,用較為簡練的語言概括所選的這幾則語錄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tài)度,以及人格修養(yǎng)方面的思想觀點。
反饋指導:注意語言的簡潔準確。
2.結(jié)合自身在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方面存在的問題,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態(tài)度,并談?wù)勀銓Α皩W習之道”的理解。
反饋指導:注意與自身實際相聯(lián)系
3.圍繞課文中闡述關(guān)于修身的章節(jié),抓住其中的關(guān)鍵詞,談?wù)剬@些詞的理解,并討論這些關(guān)于修身的論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現(xiàn)實意義?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饋指導:理解詞語含義與探究現(xiàn)實意義相結(jié)合
(三)延讀《論語》,拓展提升
出示任務(wù):
1.教師出示幾個《論語》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關(guān)語句或章節(jié),安排學生分組探究這些語句或章節(jié)的思想內(nèi)容。
2.結(jié)合對本課的學習,你認為孔子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么?今天我們讀《論語》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反饋指導:將本課所學內(nèi)容結(jié)合到探究中
(四)誦讀課文,情蘊其中
帶有感情地齊聲誦讀課文,注意讀出音韻美,并在誦讀中進一步品悟課文內(nèi)容,同時感受古代典籍的無窮魅力。
(五)小結(jié)與作業(yè)
小結(jié):《論語》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們尊稱為“大成至圣先師”的孔子的為政以德、仁者愛人的政治思想,誠信處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無類、啟發(fā)誘導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牽涉到人類生存與社會安定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論述,堪稱人生的百科全書。雖然有些篇章僅僅是只言片語,但卻精辟微妙,發(fā)人深省。雖歷經(jīng)兩千多年,今天讀來仍激蕩著我們的胸懷,啟迪著我們的智慧,給予我們豐厚的人生營養(yǎng)。
作業(yè):1.課后自主閱讀《論語》,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摘抄下來,并且說說對它們的理解。
2.《論語》中有不少語句逐漸演化并固定為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xiàn)代漢語中,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后生可畏”“當仁不讓”等。你還知道哪些?課文搜集積累,與同學分享。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4
一.教學內(nèi)容:
《論語》六則
二. 教學目標
1. 結(jié)合書下注解理解文章內(nèi)容
2. 聯(lián)系實際,用來指導自己的言行
三. 教學重、難點
1. 在反復誦讀中作獨立思考,聯(lián)系本人的實際,以加深體會。
2. 學習精美的表達。
四. 知識分析
。ㄒ唬┛鬃雍喗椋
這里只從《史記孔子世家》中摘錄幾條:(1)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四邊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倉庫管理員),料量平。”(3)“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保4)“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效法)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保5)“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wèi),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6)“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保7)“乃因史記作《春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8)“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志,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ǘ墩撜Z》簡介:《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前后兩章之間不一定有關(guān)聯(lián)。
。ㄈ┱n文分析:
1. 曾子曰:“吾日三。▁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子,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他們曾受業(yè)于曾參!叭 ,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shù)。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于師,“習”則熟之于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yǎng)。
2.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guān)于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鬃佑謱λf:“……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jù)此,最后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lǐng)。用現(xiàn)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
3.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講解:也是講學習態(tài)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xiàn)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昂搿,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xiàn)“仁”的理想而奮斗。
5.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會現(xiàn)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后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敝祆湟妒显唬骸靶∪酥谥问溃蚺c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見也!倍f大同小異。
6.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薄爸摇焙汀八 闭强鬃印叭省钡膶W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消極的一面?鬃雨P(guān)于“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guān),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典型例題】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論語( 。〔灰嗾f乎( ) 不慍( 。
三省( 。 罔( ) 殆( 。
2. 填空:
《論語》是記錄的一部書。是 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孔子,_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 、 。
3. 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三。海
。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新:)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殆:)
。6)不知①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7)見賢思齊焉(齊:)
。8)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 翻譯下列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 所選10章,有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1)關(guān)于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2)關(guān)于思想品德修養(yǎng);(3)關(guān)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請分別就三個方面各舉一則。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 試將本文中的成語舉出三例,并加以解釋。
7. 宋開國丞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8. 在關(guān)于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方面,你還積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請舉出兩例。
9.“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轉(zhuǎn)折、表承接,請解釋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4)溫故而知新()
。5)學而不思則罔()
。6)擇其善者而從之()
10.《論語》十則告訴我們,學習必須。
11. 第一則講了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即 、 、 。
12. 曾子經(jīng)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13.“溫故”和“知新”是不是兩件并列的事?該如何理解?
14. 課文中強調(diào)學習與思考必須結(jié)合起來的一則是。
1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一則是為了告誡弟子。
16. 老子曾說過:“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這里有借鑒的意思)!庇谜n文中的話說就是。
17.“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边@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會現(xiàn)象?
18. 翻譯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19.“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填寫)
20. 第八則中“重”和“遠”分別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21. 揭示儒家所倡導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的句子是。
22. 下列句子中詞語運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又要編雜志,又要跑發(fā)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樂乎。
b. 王明的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指出他基礎(chǔ)不牢固,教導他學習應該常溫故知新。
c. 驕傲自滿是求知的大敵,學而不厭才是學習的正確態(tài)度。
d. 武斌同學學習成績一直遙遙領(lǐng)先,這歸功于他經(jīng)常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奮好學。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5
知識與能力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論語》的有關(guān)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4、背誦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jīng)典的原創(chuàng)精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薄⑼ㄟ^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病⒔Y(jié)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導教學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歷史的長空中,群星璀璨。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叱咤一時的英雄豪杰可能已經(jīng)黯然失色,但是有一顆巨星卻歷經(jīng)千年的風雨而愈加輝煌燦爛。他就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自20xx年至今,全世界已經(jīng)建立了近300家孔子學院;為什么孔子的思想會對后世,甚至全球產(chǎn)生這樣深遠的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帶著這份好奇與崇敬走進第十課。
二、走進作者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fù東南)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愛、愛人。在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因材施教”。
在教學實踐中,總結(jié)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fā)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tài)度,為后人所稱道
2、《論語》是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屬于語錄體散文集,是有關(guān)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從宋朝以來,《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成為封建時代讀書人的必讀書。
三、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jié)奏
論語lún 說yuè 慍yùn 三省xǐng 傳不習chuán 罔wǎng
殆dài 誨女rǔ 是知也zhì 凋diāo 恕 shù 業(yè)yè
亦yì 矣yí
四、小組合作朗讀,注意朗讀要求
1、聽讀
2、自讀
3、小組合作朗讀
4、品讀
5、背誦
五、小組合作,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
六、作業(yè)
抄寫
第二課時
一、全班齊讀、學生個別讀,抽查學生能背誦的內(nèi)容。
二、小組合作理解課文
1、分組翻譯,每個小組重點負責1則
2、小組交流
3、小組質(zhì)疑
4、教師補充,小結(jié)
三、合作理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墩撜Z》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薄!傲暋保秆萘暥Y、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慍:音yùn,惱怒,怨恨。
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忠:忠心 盡心 信:真誠 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復習
譯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復習過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先生說:溫習舊的知識,就可以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迷惑而無所得);
殆:指精神懈怠 而:卻(但是)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chǎn)生疑惑!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女:同“汝”,人稱代詞,你。 是,此、這。 知,通“智”。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tài)度是聰明的!”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賢: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亦即賢士;思:想
齊:即相等,也可釋為“看齊”
。悍词,亦即比照別人不足之處,檢查自身存在的問題
譯文: 孔子說:“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拖胂蛩待R,如果見到有人做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情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為他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比喻要經(jīng)過嚴酷考驗,才能識別一俱的品質(zhì)。比喻只有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才能體現(xiàn)人的品質(zhì)。相似的句子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古人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贊美它們經(jīng)冬不凋的品質(zhì),也就是贊美那些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堅持真理、守衛(wèi)正義的人們。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奉行 之:代這句話 欲:想要 施:施與 于:給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
四、朗讀,背誦
五、作業(yè)
繼續(xù)背誦課文,并把不會翻譯的句子找出來,把它翻譯完整。
第三課時
一、背誦導入
二、合作探究
1、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三、整理歸類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guī)?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僬剬W習態(tài)度的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謙虛誠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不要不懂裝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jié)復習,發(fā)現(xiàn)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jié)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壅勑奚碜鋈说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guī)?/p>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
四、總結(jié)文言語法:
1、通假字:(通誰讀誰,通誰講誰)
說:通“悅”,讀yuè,意為:愉快,知:通“智”,讀zhì,意為:聰明。
女:同“汝”,讀rǔ,意為:你(第二人稱代詞)
2、文言虛詞
而:
、夙樈舆B詞,表并列或承接關(guān)系,意為“并且”“而且”“就”或不譯。
例:學而時習之 任重而道遠(并且)
溫故而知新 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 (不譯)
②轉(zhuǎn)折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意為“卻”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知而不慍
、圻B接狀語和中心語
例:提刀而立
④修飾語,可譯為“著”“地”
例:默而識之(地)
為(1)wéi以為:把……當作(以:把 為:當作)
例:可以為師矣
(2)wéi 是
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 wèi介詞,意為“替”“為了”
例:為人謀而不忠乎? (替)
之(1)代詞:代指人(第三人稱)、事、物
例:由,誨,女知之乎。ù,代指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
擇其善者而從之(代人,代指可學習的人)
。2)助詞 ①結(jié)構(gòu)助詞,意為“的”。
、诮Y(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起連接主謂語,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簡稱“取獨”)
例: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1)代詞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代人,代指可學習的人)(2)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揣測或反問語氣。
例:其恕乎。ū泶y,意為:大概,也許)
其真無馬邪?(表反問,意為:難道)
焉(1)句尾語氣詞,無實意。
。2)代詞,相當于“之”
例:見賢思齊焉。(代指他,賢德的人)
(3)兼詞(一字代兩字的意思)相當于“于之”
例: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ㄏ喈斢凇坝谥,意為:在那里?/p>
則表承接關(guān)系的連詞,意為“就”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五、作業(yè):
1、翻譯
2、背誦《〈論語〉十則》
3、課時方案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6
○教學目標
、偈炀毐痴b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诶斫庹n文思想內(nèi)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guān)資料。
、陬A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俳榻B孔子及其《論語》。
、诶首x、背誦課文。
、垩凶x前五段內(nèi)容。
○教學設(shè)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shù)千年的文明歷史,產(chǎn)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sh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jù)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壅、正字
理解課文內(nèi)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理解詞義,根據(jù)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诶斫庹n文內(nèi)容
教師導學:
關(guān)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jù)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guān)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yè)
①背誦課文。
②抄寫、識記字詞。
、垲A習剩余部分內(nèi)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傺凶x后五段內(nèi)容。
、诶斫馊牡乃枷胍饬x
、鄹爬ǔ烧Z、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shè)計
檢查作業(yè)
、俦痴b課文。
、诳疾榫渥拥姆g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nèi)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僖娰t思齊焉。
、谑坎豢梢圆缓胍悖沃囟肋h。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芷渌『酰〖核挥,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nèi)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guān)內(nèi)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賹W習方法
、趯W習態(tài)度
、鬯枷胄摒B(yǎng)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熞娰t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賹W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nèi)容使你收獲最大?談?wù)劯邢搿?/p>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wù)勛约涸谀男┓矫孀龅煤眯,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jié)
《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yè)
、偻瓿伞把杏懪c練習”。
、谒鸭墩撜Z》中有關(guān)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7
[教學目標及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
2、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3、培養(yǎng)勤學好問、永不滿足的學習態(tài)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們同學們進入中小學學習已經(jīng)七年了,關(guān)于建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體會。我國古代的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論語》這部儒家經(jīng)典中,他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不少是談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對同學們搞好學習,加強個人品德修養(yǎng)都有很大意義,F(xiàn)在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這篇課文。
二、交流有關(guān)孔子、《論語》的知識
。▽W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有關(guān)資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
三、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
。ǘ┱w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布置學生劃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語句。
。ㄈ┲攸c學習與訓練
1、教師導學: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W生朗讀課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明確: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字詞:
⑴通假字:①不亦說乎:通假字“說”,本字“悅”,愉快。
、谟,誨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聰明,智慧。
、贫嗔x詞:
、俣罕眄樈雨P(guān)系,相當于“并且”等,如:“學而時習之”、“默而識之”、“溫故而知新”。
表轉(zhuǎn)接關(guān)系,相當于“卻、但是”等,如“學而不思則罔”、“人不知而不慍”。
②以:憑借,如“何以謂之‘文’也”;用來,如“以思,無益”;因為,如“是以謂之‘文’也”
⑶多音多義字:
論:論語樂:不亦樂乎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舍:不舍晝夜
、攘鱾髦两竦某烧Z:溫故知新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2、讀完課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語句有哪些?請給大家展示一下,并說明你喜歡的理由。(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幫助學生糾正學生理解不當?shù)牡胤讲⑦m當點評)
明確:
、乓泻玫膶W習態(tài)度
敏而好學——好學不恥下問——肯問,善問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t虛誠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不懂裝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埔泻玫膶W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溫故而知新——總結(jié)復習,發(fā)現(xiàn)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jié)合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jié)合
、且湎r間——逝者如斯夫
3、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nèi)容使你收獲最大?談?wù)劯邢。(讓學生自由談)
4、與課文自相對照,談?wù)勛约涸谀男┓矫孀龅煤眯,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5、“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結(jié)束語]《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F(xiàn)代社會一方面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美德亟待發(fā)揚,F(xiàn)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tǒng)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四)梳理、總結(jié)、擴展
《〈論語〉十則》是關(guān)于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論述,其中第四、六則是講學習態(tài)度,第二則、第三則講學習方法,第一則、第五則既講學習態(tài)度又講學習方法。
[布置作業(yè)]
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結(jié)合學習《〈論語〉十則》,寫一篇短文,談?wù)勛约旱纳罡惺芎褪艿降膯l(fā)。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8
一、復習檢查:
1、注音、釋義:
說 信 慍 三省
2、翻譯句子: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鑒賞創(chuàng)新:
1.學生試作批注,概括、歸類每則內(nèi)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指導學生運用“__________與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有關(guān)”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習慣有關(guān),“人不知而不慍”與個人修養(yǎng)有關(guān)。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分類式學習筆記如下: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guī)?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僬剬W習態(tài)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gu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
、谡剬W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guī)?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質(zhì)疑問難,合作探究:
。1)“學而”章
此章為儒家壓卷經(jīng)典《論語》開宗明義第一段。三個“不亦……乎”的反問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個人在別人不了解他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配稱為君子嗎?聯(lián)系孔子經(jīng)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明確:“君子”,在《論語》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義。
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達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種“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的精神足可為百世之師。
。2)“溫故”章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結(jié)合孔子的思想談?wù)劇?/p>
明確:《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了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fā)現(xiàn),才“可以為師”。
(3)“誨女”章
《論語》中這段話非常簡練,也沒有交代說話的背景,而《荀子》書里記子路盛服見孔子的談話背景,就詳細得多,書中說子路穿戴得整整齊齊去見孔子。臉上還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經(jīng)孔子批評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舊。從這個背景看,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lǐng),用現(xiàn)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遜的態(tài)度,不可強不知以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jīng)有過不同看法,聯(lián)系生活體驗,談?wù)勗撛鯓涌创?/p>
明確:曾子曾經(jīng)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薄爸摇焙汀八 闭强鬃印叭省钡膶W說的兩個方面?鬃佑眠@句話給“恕”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對這一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5)“歲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確:何晏集解:“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這是借松 柏后凋比喻社會現(xiàn)象。
四、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處世之道,對此,曾有過不同看法,請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wù)勗鯓涌创八挥,勿施于人”?/p>
2.從“我的學習方法”或“我從《論語》學到很多”兩個題目中任選取一個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論語或格言中關(guān)于學習方法的句子,字數(shù)500字左右。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寫作練習
六、板書設(shè)計:
《論語》十則
學習方法:1、3、4、
學習態(tài)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課后反思: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9
學習目標:
1.積累、理解成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3.培養(yǎng)文言注釋能力。
4.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1.朗讀、背誦全文。 2.評點《論語》十則內(nèi)容。
教學難點: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nèi)蘊。
教學時數(shù):4課時。
學習方法:1、誦讀法 2、評點質(zhì)疑法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了解孔子及《論語》。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nèi)容。
預習導學:
1、搜集關(guān)于孔子其人及《論語》的資料
2、細讀《論語》十則,熟讀成誦
課堂導學:
1、提問關(guān)于孔子的資料收集。(小組匯報,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張仁義 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2、提問關(guān)于《論語》的資料收集。(小組匯報,搜集成果)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生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之中。
3、朗讀課文:
范讀:學生要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同學們正音正字。
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nèi)容,反復誦讀
4、總結(jié)三個通假字:
A B C
5、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1)領(lǐng)會大意,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討論、弄清楚沒有注釋的詞語的意思。
。2)把十則《論語》按照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分類,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理解前五則課文內(nèi)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難點:重點字詞釋義,弄清楚通假字。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前五則內(nèi)容。
1、第一則:
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 )第三句講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
翻譯( )
2、第二則: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篲_____為:______
謀: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傳:______習:______
翻譯本則( )
3、第三則: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為:______
總結(jié)出這章當中的一個成語( )
翻譯本則( )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fā)現(xiàn),才“可以為師”。
4、第四則:罔:______ 殆:______
翻譯本則( )
同學們,這一章的內(nèi)容帶給我們什么思考?對于我們學習有何現(xiàn)實指導意義?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語經(jīng)久不衰之魅力(小組探究發(fā)言,同學們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則:誨:______知之:______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譯作“……是……”
翻譯( )
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6、前五則哪幾則是關(guān)于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 )
哪幾則是關(guān)于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 )
7、請同學們當堂背誦前五則(10分鐘)
第三課時
學習重點:重點字詞釋義。
學習難點:理解后五則課文內(nèi)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后五則內(nèi)容。
1、第六則:賢: 齊: 內(nèi): 自省:
翻譯:( )
2、第七則:三: 行: 焉: 其:
善者: 從: 改之:
翻譯:( )
找出這兩則當中的成語( )、( )
思考:這一則我們應如何理解?
3、第八則:
士: 弘: 毅: 仁以為己任: 已:
翻譯( )
思考:這一則當中體現(xiàn)出了孔子的一種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嗎?
4、第九則:歲寒: 然: 后凋:
翻譯:(
5、第十則:以: 行: 其: 欲: 加: 于:
翻譯:( )
這一則的成語是( )
【理解第十則】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6、后五則哪幾則是關(guān)于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 )
哪幾則是關(guān)于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 )
哪幾則關(guān)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
7、當堂背誦這后五則?纯茨奈煌瑢W背的最快。
第四課時
【學習要點】總結(jié)歸納,查缺補漏,在課堂上就完成背誦、默寫。
1、課文當中出現(xiàn)的讀音,進行復習。(5分鐘)
人不知而不慍( )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不亦說( )乎 三。 )吾身 傳( )不習乎
誨( )汝( )知之乎 不知為( )不知 是知( )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2、文言字詞句小結(jié)(這是我們學習文言的關(guān)鍵一步)
。1)而:(1)表示順接;(2)表示轉(zhuǎn)接。
學而時習之( )人不知而不慍( )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溫故而知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任重而道遠( )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 )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
。2)為:讀wèi時,多作介詞;讀wéi時,多作動詞。
為人謀而不忠乎?( )可以為師矣(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仁以為己任( )
。3)焉:見賢思齊焉(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
(4)之:①指示代詞,“這”;②第三人稱代詞,“它、它們”;③結(jié)構(gòu)助詞,“的”;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⑤助詞,在句中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無實義。
。5)固定句式:
、俨灰唷?→不是……嗎?②……也!恰。
3、當堂背誦這十則并當堂默寫。《論語》作為千百年來的一部偉大的作品、作為四書五經(jīng)之一應當為我們所熟識,這十則又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會背默才能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組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同學們要通過自己思考發(fā)現(xiàn)《論語》的經(jīng)典之處,發(fā)現(xiàn)《論語》的美)
(1)、你喜歡哪一則?為什么?(2)、你覺得哪一則對你啟發(fā)最大?(3)、你覺得怎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4)、你還知道哪些指導我們?nèi)绾螌W習的名言?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10
【教學目標】
。薄⑼ㄟ^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yǎng)成語感。
。、吸收孔子思想精華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部分。
。场⒉捎米灾、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春秋時期,有一位老人到東方游歷,看見兩個小孩在一起爭辯。他就走過去問他們爭辯什么。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中午時就距離人遠了。另一個小孩則認為正好相反。第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傘蓋,到了中午就只有盤子和飯缽那樣大了,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近的顯得大嗎?”第二個小孩則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熱得像把手伸在熱水中一樣,這不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對這個問題,老人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地說不知道。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位老人是誰嗎?
對。他就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一生培養(yǎng)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第一文化偉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讓我們來領(lǐng)略孔子思想的博大與精深吧!
二、整體感悟
。薄⒛x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慍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2、朗讀成誦:
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各自練讀。
、 檢查背誦情況。
3、從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出其大體意思,并說出喜歡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逐章逐句翻譯,品味探究。每小組派1—2名代表參與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講的是為人的態(tài)度,屬于個人修養(yǎng)范圍,告訴我們對人要懂得寬容和理解。
例2:第四則講的是學習方法,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guān)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是基礎(chǔ)是前提,思考能使學習更深刻。
四、質(zhì)疑問難
鼓勵學生提出翻譯上或內(nèi)容理解上的難點,教師在黑板上匯總,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例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的必要性!皽毓省笔菑土曥柟膛f知識,是手段,“知新”則是獲取新知識,是目的。只能記誦一些知識,而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不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新發(fā)現(xiàn)的人,是不可以為師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檢查背誦情況。
。、教師讀《論語》中的部分章節(jié),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來。
⑴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不忍則亂大謀)
⑵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 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文質(zhì)彬彬)
、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習相遠)
、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文會友)
、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道聽途說)
、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舉一反三)
、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順)
、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發(fā)憤忘食)
其他,如:當仁不讓;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
六、布置作業(yè)
。、能熟練背誦全文,并把有關(guān)成語、格言、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2、看注釋,查工具書,書面翻譯全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11
教學目標
1、 了解《論語》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詞語
2、 理解前五則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由《論語》和孔子直接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誦讀感知
1、 學生范讀,讀畢師生評點,明確文言文的朗誦要求
2、 教師范讀
3、 學生齊讀
三、研讀分析
1、“學而時習”章
。1)“學”指的是孔門弟子要學的功課——詩、書、禮、樂等,學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嗎?
不行,還要“時習之”,“習”是實踐,是練習,《〈論語〉十則》簡案,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論語〉十則》簡案》。拖得太久也不行,還要經(jīng)常、按時練習。這里的“學”與“習”有什么區(qū)別?
好比游泳,先學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學會了,會有什么感覺?(說,高興,同“悅”)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從遠方來,為什么會感到快樂呢?(自由作答,適當引導與學習聯(lián)系起來)
孔子有門徒三千,來自全國各地,來的時間也不一樣,有早的有晚的`,孔子這句話是對門徒說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認為,什么樣的人才配稱作君子?
。4)這段話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譯時要譯做“不也……嗎”
。5)這一則談的是什么問題?
2、“吾日三省”章
。1)這段話是誰說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說,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講了三件事,同學們能把三句話翻譯一下嗎?(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3)學生翻譯,教師糾正問題
(4)講述“曾子殺彘”的典故,問,這個故事大致能照應哪句話?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相關(guān)文章: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08-24
《論語》語文教案08-21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2-21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01-17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1-29
七年級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07-20
小學語文論語教案01-28
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