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1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能正確讀寫“慣、圃”等11 個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諧、清脆”等詞語的意思。
2.默讀課文,能夠聯(lián)系課題,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3.掌握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4.能從文中找到關鍵語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5.能夠結合生活經歷,與同學交流生活中遇到與文中的“我”類似的趣事。
教學重點:
默讀課文,能夠聯(lián)系課題,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學難點:
1.掌握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2.能從文中找到關鍵語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1.(出示表的圖片)問:這是什么?(板書:“表”)
2.問:表里面有什么東西?(出示表內部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圖說出表里面有哪些東西?
生看圖回答。
師總結:表里面有螺絲、有齒輪、有表針等,但著名的作家馮至童年時卻認為表里面有生物(板書“生物”),他認為表里有個活著的小蝎子之類的小動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這一段認識,這個有趣的經歷寫成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第16課《表里的生物》。
3.板書課題,生齊課題。
二、出示預示提示
1.學會“慣、圃”等11個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畫人物時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情感。
4.學了課文之后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讓學生帶著預習提示聽課文錄音。
三、整體感知
1.畫出生字詞,自學交流并匯報。
。1)生自己讀
。2)指名讀
。3)歸納這些生字的特點(都是“蟲”字旁)。
(4)學生欣賞這些動物的圖片并了解它的特點。
2.再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課文主要講了小時候的“我”認為(能發(fā)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并相信了父親說的話(表里有個小蝎子在里面)。
(1)讓學生帶著這段練習快速瀏覽課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2)指名完成這段練習。
。3)師進行點撥并板書出主要內容。
四、深入學習,體會人物個性
1.課文中主要出現了兩個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畫人物時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寫的句子并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
。1)請同學在文中找出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的句子。
。2)同桌之間互相讀讀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說說你很欣賞并有感情地朗讀哪些描寫的句子,學生聽后進行點評。
2.思考。
(1)小時候, “我” 有一個觀點,“凡是能發(fā)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是怎樣得出這個觀點的?從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我”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鳥叫、狗吠、蟲唱、鐘聲、琴聲這一系列的事實,然后通過自己的思考總結出來的結論。
善于觀察 善于思考
。2)父親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卻能發(fā)出聲音,聽到表聲后“我”有什么反應?從這一系列的反應中可以看出我“我”是一個怎樣得孩子?
愛聽著聲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親不允許我動,但是越不許我動,我的手指越想動,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強
(3)從“我”對父親提出的一系列的問題中,你認為“我”是一個怎樣得孩子呢?
渴求知識、求知欲望強
3.總結:“我”和“父親”的形象就是在一個個具體事例得以呈現。
五、總結
從上面的分析、討論、朗讀中總結“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好奇心很強、渴求知識、善于觀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六、板書設計
表里的生物
凡是能發(fā)聲的都是活的生物(認知、猜測)
趣
表能發(fā)聲(好奇)
表里有生物(推測)→證實
七、作業(yè)設計(任選一題)
1、你對哪些事物產生過強烈的好奇心?當時你是怎么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發(fā)生過許多有趣的事吧,請你也像作者那樣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將你的童年趣事寫一寫。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2
教學目標:
知識: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2個生字,正確書寫10個生字。
能力:在閱讀中體會作者對革命者的敬仰,學習作者以飽滿的激情,用悲壯的色調,突出主人公對革命無比堅貞的描寫的方法。
情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對革命者敬仰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朗讀課文,從具體事件中體會革命者的精神,學習描寫人物心里、表情的句子。
教具準備:
搜集有關革命者為革命視死如歸的名言警句。
教學方法:
朗讀法。學生自主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匯報有關“革命者為革命視死如歸的'”的名言警句,請學生談自己對革命者的敬仰,再板書“最后的時刻”。進入課文的學習。
二、初讀課文,圍繞三個問題進行閱讀思考
1.在江姐就義前本文介紹了她那些事情?
2.在這“最后時刻”江姐心里會想些什么3.描寫江姐的神情、動作和語言的句子畫一畫,并體會江姐的所表現的情感?引導學生思考以上問題,并討論和交流,匯報時結合文中的重要語句,教師相機訓練朗讀。
啟發(fā)學生思考;
(1)你從江姐身上看到了她的那些品質?
(2)在“最后時刻”江姐和獄友的心里又是怎樣的?
。3)江姐是怎樣巧妙處理文件的?
。4)在與戰(zhàn)友話別時,江姐的那些舉動令你感動?
4.領悟寫法:此故事,先寫了什么,接下來又是怎樣寫的?怎樣巧妙表達人物的品質的?讀文,帶著崇敬的心情及平緩的語氣讀。
5.思考總結:讀了這篇課文,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獲得的啟發(fā)是什么?
三、積累內化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寫下自己閱讀課文后的感受。
四、課堂遷移
1.識字寫字:注意字“黎”,注意強調書寫習慣的培養(yǎng)。
2.自選詞句。
3.讀下面的句子,體會加點部分的含義。
。1)她又在鏡子前照了照,在室內試著走了幾步,像是要參加什么隆重的典禮似的。
。2)每一個革命者,當他面臨著最后考驗時候,都應該——臉不變色,心不跳﹗
4.實踐活動:讓學生復述江姐的故事和自己所了解的《紅巖》的其他故事。
5.課下閱讀《紅巖》這本書。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運用已經掌握的品詞析句的閱讀方法,自主學習課文,體會和感受課文中表現的這種極其珍貴的父愛。
3.結合生活實際,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過程與方法】
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要注重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再現情境,在讀中體會感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和感受課文中表現的這種極其珍貴的父愛。
教學重、難點:
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父親深沉的愛,感受父女之間那種濃濃的親情。
重點:結合生活實際,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作業(yè):
A.讀通課文,把遇到的讀音問題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標注。
B.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人世間的親情莫過于父愛、母愛,他們都是偉大的愛。但是,這些愛也許體現在諄諄的教導中,也許體現在默默無聞的奉獻中。然而,今天我們要來感受這樣一對父女,感受父親那無言的愛。板書:無言的父愛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
2.小組內相互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
3.自愿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三、再讀課文,回答問題。
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讓孩子們盡情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可在概括方法上予以指導。
四、細讀課文,感悟理解文章內容。
1.提出中心議題,學生自讀自悟。
中心話題:文章中哪些地方讓你體會到了父親“無言的愛”,邊讀邊在文中作出標注,說說自己的理由。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重點引導:
(1)引導學生從第一部分內容體會父親“勤勞實干”的優(yōu)秀品質。通過自由讀課文,從作者敘述的一個個事例中了解父親的品質,感受父親的形象,讓學生充分體會作者為有一個“勤勞實干”的父親感到自豪的情感。
。2)抓住重點段落中寫父親幫“我”早玩具房子的內容,體會“無言的.父愛”,引導孩子自己去讀,去討論,去領悟。通過理解父親引導、啟發(fā)“我”自己動手做木頭房子的話,讓學生領悟到真正的父愛就是引導“我”“創(chuàng)造自己的天地”。父親用雙手、用行動來表達對“我”無言的愛,要讓學生通過度、議,抓住有關語句,深刻理解父親這種最深沉的愛。
。3)最后一自然段,要充分放手讓學生討論、理解:“我”身上最要緊的部分是什么?父親給“我”的最珍貴的財富是什么?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要引導學生一讀為本,反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特別是重點語句,一定要讓學生讀中悟情,以讀表情。
五、課堂延伸。
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的愛是怎樣的,從哪些事例中可以體現出來。
六、作業(yè):
回家替父親捶一捶背,沏一杯茶,與父親交談一次。
板書設計
19、無言的父愛
小時候生活無定
很早就養(yǎng)成了勤勞實干的習慣
父親 親手為我制作圣誕禮物
用雙手傳達給我“無言的愛”
把最珍貴的財富給了我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蜘蛛的外形特點、結網特點及捕蟲的特點,體會蜘蛛是最聰明的獨居昆蟲。
2.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敘述的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理解重點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基礎知識:
軀 軀體 軀殼 七尺之軀
妨 妨礙 無妨 不妨
礙 妨礙 礙事 礙眼
侵 侵略 侵占 侵權
偽 偽裝 偽劣 偽證
謀 計謀 謀生 出謀劃策
損 破損 損壞 損失
毅 毅力 堅毅 剛毅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這是一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都比較強的昆蟲知識小品文。文章準確而形象地說明了蜘蛛的生態(tài)特征,結網的過程及斗敵的本領,告訴我們蜘蛛是最聰明的獨居昆蟲。本文結構清晰,由蜘蛛的外形寫起,說到它們獨特的身體機構和高超的結網技能,最后說到斗敵的方式。文章頭緒簡單,重點突出,作者抓住了這三個主要問題進行介紹,不求面面俱到,而且在介紹的過程中也是只說主要特點,不求詳細完備。所以,全文讀來清朗自然,曉暢明白。
2.教學重點:
(1)研究學習蜘蛛是怎樣利用它的網抗御敵人和進行捕食的。
。2)學習一些說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學習使用。
3.教學難點:
(1)讀懂課文內容,了解蜘蛛是怎樣利用它的'網抗御敵人和進行捕食的的。
。2)體會作者對蜘蛛的贊美的思想感情。
4.教學突破點:
(1)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作者對蜘蛛的贊美。
。2)通過揣摩重點語句,學會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教法設計:
第一課時
一、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學習生字、新詞
1.讀文章,要正確讀準每個字音。
2.邊讀邊找出生字生詞,并借助工具書加以學習。
3.結合上下文加以理解。
二、練習朗讀課文
1.自己練讀,再以小組為單位練習朗讀。
2.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
三、指導表達
1.提出問題:說說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蜘蛛的哪幾方面特點 。同時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來。
2.自己先練習,再和組內的同學交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介紹了蜘蛛的外形特點,蜘蛛是怎樣利用網抗御敵人及進行捕食的。
3.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出示謎語,導入新課
出示謎語:南陽諸葛亮,穩(wěn)坐軍中帳,排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繼續(xù)學習課文《蜘蛛》(師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找中心句
課文有一句話直接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內容,請同學們快速的默讀課文,找出這句話。(在我觀察過的獨居的昆蟲中,蜘蛛最聰明。)
三、抓住中心,深入學習
1.為什么說蜘蛛是最聰明的,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具體寫出了它的聰明。(結網和捕蟲兩個方面)
2.自由讀課文,畫一畫表現蜘蛛聰明的語句,在小組內交流。
3.學生匯報蜘蛛捕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說一說蜘蛛捕蟲時遇到了幾種情況,分別是怎么處理的?你能用成語概括出這幾種情況嗎?
一是勢均力敵、反敗為勝,
二是克敵制勝、穩(wěn)操勝劵,
三是無可奈何、主動放棄。
4.從蜘蛛不同的捕蟲方式上看,你認為蜘蛛是種什么樣的昆蟲?
四、總結收獲,質疑問難。
朗讀全文,討論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五、交流感受,拓展閱讀。
1.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也親自去觀察蜘蛛,說說你們看到的蜘蛛給大家講講嗎?(指生匯報,課前學生可以把觀察到的蜘蛛拍下來,給大家展示。)
2.你們還想了解有關蜘蛛的更多知識嗎?
板書設計:
蜘蛛
外形特點
織網
聰明 對付侵略者
對待蒼蠅
對待強敵
資料索引與精華:
【世界上最小的蜘蛛】巴拿馬的熱帶森林里生活著一種小蜘蛛,體長只有0.8毫米,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蜘蛛。
【獵人蛛】澳大利亞境內有一種世界上的蜘蛛。大的有半斤多重,有八條腿,相貌丑陋,但卻是捕捉蚊蟲的好手,凡敢于來犯的蚊子無一生還,具有獵人般的本領。
【與植物合謀吃人的蜘蛛】在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一些森林或沼澤地帶,成群地生活著一種毛蜘蛛。這種蜘蛛喜歡生活在日輪花附近。原來這種花又大又美麗,很能將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吸引到它的身邊。不論人接觸到它的花還是葉,它很快將枝葉卷過來將人纏住,這時它向毛蜘蛛發(fā)出信號,成群的毛蜘蛛就過來吃人了,吃剩的骨頭和肉,腐爛后就成了日輪花的肥料。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5
教學目標:
1、學習新詞,掌握“唾”的寫法,掌握“喱”在文中的讀法,通過小資料了解蜥蜴。
2、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從老師的敘述和對話以及學生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描寫等字里行間體會師生之間的愛和不舍。
3、指導朗讀,提高朗讀能力。
4、通過練筆,讓學生表達出對母校、老師、同學們的真情。
教學重點:
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從老師的敘述和對話以及學生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描寫等字里行間體會師生之間的愛和不舍。
教學難點:
通過練筆,讓學生表達出對母校、老師、同學們的真情。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課
1、讀有關離別的古詩。
2、再過一個多月,你們就要小學畢業(yè)了,你們將踏上新的路程,勇往直前、腳踏實地的去開辟自己的未來。你可曾想過在小學的最后一天,你將會做點什么?
3、學生暢所欲言。
4、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跟隨意大利作家喬萬尼·莫斯卡了解他和學生們在學校的最后一天是怎樣度過的?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和作者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讀提示: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讀課文。
回答問題
3、檢查自讀情況
A熟讀人名:喬萬尼·莫斯卡
馬蒂尼里,克利帕,安東尼里,馬尼利,斯巴多尼
奇奧蒂尼,達尼埃里
B、生詞:
害臊,抽噎,簇擁,腮幫子
搬弄是非,熱淚盈眶,噙著淚水
煙消云散,衣冠不整,聊以。
C、我臉上還有黏糊糊的唾沫印兒哩。
指導“唾”的書寫,“哩”的讀法。
D、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課文。
1、快速默讀課文,思考:“我”的學生是一群怎樣的孩子?
2、學生暢所欲言:調皮、搗亂、不好好學習、勇于認錯、熱愛老師……
3、從哪些語句讓你們感受到這群學生是這樣的`?用直線畫出相關的語句,在旁邊寫寫批注。
4、小組交流。
5、匯報交流
過渡:可是,就在學校的最后一天,他們就要分別了,這群調皮的學生是怎么做的呢?(圈圈、畫畫)
6、生反饋:馬蒂尼里噙著淚水朝我走來,其他的孩子跟在后面,把我團團圍住。
奇奧蒂尼也是熱淚盈眶!皼]什么,老師,現在我這兒都長了個繭子了。”
“老師,”馬蒂尼里抽噎著說,“那條蜥蜴是我放在你抽屜里的!
于是,斯巴多尼鼓起掛著淚珠的腮幫子,發(fā)出那種古怪的聲音。
7、指導體驗馬蒂尼里、奇奧蒂尼、斯巴多尼的感情,利用課件了解小資料中的蜥蜴,指導個別讀。
8、指導圍繞課題引讀這四個句子,體驗師生之間的愛和不舍之情。在學校的最后一天,馬蒂尼里……在我當老師的最后一天,奇奧蒂尼也是……在我和孩子們相處的最后一天,馬蒂尼里……在這座城市的最后一天,斯巴多尼……
小結:沒有刻意的修飾,一切都是真心的流露,作者用真實的語言,表現了一群真實的孩子,真實的感情。(板書:用真實的語言,表現了真實的人,真實的感情)
9、出示課文插圖,觀察,想象師生的不舍!巴瑢W們,你看見什么了?”
課件:(下課鈴聲響起)
為什么平時聽起來那么輕松、愉悅的下課鈴聲此時從院子里傳來,穿過走廊,闖進教室,揪緊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呢?
以至于馬蒂尼里跳起來,擁抱我,吻我的臉頰,在我臉上留下了唾沫印兒。他們抓住我的手,拉著我的上衣。達尼埃里把那幾張瑞士郵票塞在我衣袋里,斯巴多尼把他的筆帽也塞給了我。
全班齊讀,男生讀,女生讀。
為什么呢?(學生對老師的愛)
小結:幾個動作,透露的是學生對老師那濃濃的愛意。指著板書,依然是真實的語言,表現了真實的人,真實的感情。
10、課文中處處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愛,但又沒有直接寫出來。你能說一說嗎?
指導讀最后一段。體會雙重否定的好處。
對,這種感情不直接寫出來,就叫間接抒情,它也能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那份愛。
四、總結全文。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一群調皮可愛的學生,他們在學校的最后一天,與老師依依惜別,這份真摯的感情,這份純真的師生之愛,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底。
這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學生送我情啊。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6
1940年2月的一天晚上,楊靖宇帶著十幾名戰(zhàn)士向蒙江東邊的大森林進發(fā)。但此次行動不幸被叛徒告密,他們在離濛江不遠的地方被數千名日寇包圍了。
楊靖宇揮動著兩支匣子槍,左右開弓,邊向敵人射擊,邊命令同志們向林子里撤。到了晚上會齊時,隊伍只剩下七個人了。
一天沒吃東西了,大家圍在火堆旁忍受饑餓。楊靖宇看了看僅有的一塊包米干,默默地對警衛(wèi)員說:“就這點干糧,搗碎熬點湯給大家喝吧!”
警衛(wèi)員用鬼子的半邊鋼盔盛水,將包米干搗碎放在里邊,在火堆上熬好后,七個人一人喝了幾口湯。隨后,楊靖宇對大家說:“暖和過來了吧,同志們。趁天黑我們翻過這座山就好了!
但敵人層層包圍著,密密匝匝如鐵桶一般,轉了一夜仍無法過嶺。同志們餓著肚子,在冰天雪地里與數千名敵人周旋。到了第五天的中午時分,敵人采取“拉網”“篦梳”戰(zhàn)術,從四面八方圍了上來。到晚上,又有四位同志負傷了。
楊靖宇把大家招呼到一起,果斷地說:“情況非常危急,大家必須分開走!”
同志們緊緊擁在一起說:“死,就死在一塊;活,也活在一塊!
“我們不能無謂地死。多活一個,革命就多一份力量!睏罹赣钌钋榈卣f。
楊靖宇讓四位負傷的同志往回走,到可靠的老鄉(xiāng)家暫避養(yǎng)傷;自己則帶著另兩名戰(zhàn)士繼續(xù)往前走,爭取能與友鄰部隊聯(lián)系上。而敵人的兵力大都集中在前面。在這生死關頭,楊靖宇毅然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把生的可能讓給了同志。楊靖宇和留下的兩位同志忍受著饑餓和寒冷的煎熬,與數千名日寇又奮戰(zhàn)了三天三夜后,一名戰(zhàn)士犧牲了,另一名戰(zhàn)士也負了重傷。楊靖宇把受傷的同志隱蔽到一個樹洞里,只身一人與敵人周旋了五天五夜。
23日凌晨,楊靖宇邊打邊走,來到了濛江縣的保安屯附近。但不幸被敵人的一個坐探發(fā)現,一大股敵人將楊靖宇團團圍住了。楊靖宇沉著地緊握兩支短槍,倚著一棵古松,彈無虛發(fā)地痛擊撲上來的敵人。敵人嚇得不敢上前,縮在遠處猛叫著:“楊靖宇,你跑不了啦,快投降吧。你過來就讓你當東邊道司令!睏罹赣罨卮饠橙说氖且凰笞映鸷薜淖訌棥
鬼子軍官氣得發(fā)瘋,機槍、步槍一起向楊靖宇射擊。突然,楊靖宇右手一沉,他掛彩了。楊靖宇頑強地用左手向敵人射擊,在他面前,敵人的尸體倒了一大片。又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腰,頓時鮮血把軍裝浸透了一大片。敵人見楊靖宇負了重傷,嚎叫著蜂擁而上。這時楊靖宇槍里僅剩下最后一顆子彈。他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然后把最后一粒子彈留給了自己。為了人民的解放,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楊靖宇犧牲后,敵人無法理解一個抗聯(lián)戰(zhàn)士為何如此英勇頑強,他們把楊靖宇的遺體進行解剖。打開腸胃,鬼子軍官驚呆了:在這個只身與數千名日本兵戰(zhàn)斗了五天五夜的抗聯(lián)司令的肚子里,竟找不到一粒糧食,有的只是未消化的野草、樹皮和棉絮……
楊靖宇雖然倒下了,但他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激勵著千百萬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走上抗日前線。
教案
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課程目標的設計要著眼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單元教材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閱讀課文,了解抗日英雄楊靖宇的事跡,能說出故事的梗概。
2、勾畫出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對其中印象深刻的細節(jié)描寫能說感受。
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自讀自悟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揣摩字里行間表達的對楊靖宇大無畏革命精神的歌頌之情,從而激發(fā)對英雄的崇敬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說出故事梗概,體會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明確目標
1、游戲:猜人名。
課前,和學生進行“猜人名”的互動游戲,學生根據人物主要特點的描述猜測出生活在不同時期的幾位英雄,從而引出楊靖宇。走過悠悠的歷史長河,有許多人深深的印在我們的心上。楊靖宇就是其中的一個。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日本悍然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圖片),在我們的領土上燒殺搶掠,從此,英雄的中華兒女就開始了為期八年的抗日戰(zhàn)爭,這期間,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楊靖宇的事跡更是驚天地泣鬼神。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走進——(生讀課題)《抗日英雄楊靖宇》,師板書課題。
設計理念:(游戲導入)由生活在不同時期的幾位英雄引出楊靖宇和他生活的歷史背景——抗日戰(zhàn)爭,從而導入新課。這樣設計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又能使學生明白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盡快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更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
2、出示本單元以及本課的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出示單元知識樹和本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本單元的主題和本課的學習重點,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
二、初讀感知,理清文脈
1、初讀課文,掌握字詞。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是為了檢測學生在自主預習中對字詞的掌握和課文內容的大概了解,并給學生質疑的機會。
2、細讀課文,復述梗概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為了幫助學生完成概括故事梗概這一學習目標,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由于六年級學生大部分已經具備預習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因此主要采用生自學、師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或者文中重點詞進行概括訓練。
隨機板書:不幸被圍、突圍五天、分開突圍、獨自周旋、壯烈犧牲讀了兩遍課文,你覺得楊靖宇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能用幾個詞語概括一下嗎?(生自由答,師引導:楊靖宇的優(yōu)秀品質不只是這些,課文通過細節(jié)描寫為我們展現了更多,本課的'特色就是用細節(jié)描寫表現人物品質,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三、品讀感悟,探究展示
探究問題:文中哪些細節(jié)描寫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了楊靖宇的什么品質?
探究提示:
1、用我們學習的瀏覽方法快速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勾畫出印象最深刻的細節(jié)描寫的相關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
2、可以抓住楊靖宇的語言、行動、神態(tài)這些細節(jié)描寫談感受。
3、先獨立思考,再組內交流。
4、代表發(fā)言,不完整之處本組成員可以及時補充。新課標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合作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因此,對本課的另一教學重點“體會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的突破,主要通過引導學生細讀品悟、探究展示,感受人物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使學生學會遷移,在刻畫人物形象時可以全面地對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方面進行細節(jié)描寫。在匯報交流過程中,隨機板書:關愛戰(zhàn)士、舍己為人、英勇頑強、堅貞不屈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出示關于細節(jié)描寫的句段,通過多樣化多角度設身處地的朗讀,再次感受英雄之愛、英雄之勇、英雄之不屈,使楊靖宇的崇高形象躍然紙上,同時在朗讀中通過揣摩細節(jié)描寫的妙處再次感受楊靖宇的高尚品質。
5、楊靖宇犧牲后,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動呢?(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楊靖宇大無畏英雄氣概的崇敬之情,我采用師生合作配樂朗讀和引讀的方法學習楊靖宇犧牲后的部分。)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農歷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古城鄉(xiāng)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里,幼時在村私塾就讀,1918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有一件事情讓老師記憶猶新:有一天,楊靖宇在學校學習(學習情況已無從考證),突然聽見外面有人大叫,原來是老張被幾個兵痞打。于是他們就出來圍觀。忽然,有一個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聲:“你們太欺負人了!”于是,所有的學生都跟著嚷道。一個兵痞圣氣凌凌地說:“怎么拉?他得罪我們了,就該挨!”于是,那個高個子男孩一揮手,說:“上!睅资畟學生就連打帶趕地把他們趕出了學校,救了老張一命。那個高個子男孩就是楊靖宇。
那幾個兵痞不甘心,覺得太丟臉。于是第二天,他們又叫來更多的兵痞,氣勢洶洶地來到學校。一進學校,就嚷著要找昨天那個高個子男孩。校長急了,就一個勁地道歉。兵痞不聽。在這時,楊靖宇爬到房子上,拿著火柴,對兵痞說:“知道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們不走,我就把房子燒了!毙iL也趕忙說:“誒,我們也管不住他。你們還是走吧,這孩子,你們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會燒。房子燒了,你們頭也不會饒你們?熳甙!庇谑牵兙椭缓没伊锪锏淖吡。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楊靖宇的勇氣。
靖宇陵園在通化市渾江東岸山崗上。為紀念楊靖宇烈士而建。1954年動工,1957年竣工。陵園的建造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親自的關懷。游人來到園中,可在清新幽雅的環(huán)境中仔細瞻仰烈士,緬懷烈士的豐功偉績,從而使升華精神,滌蕩心神。
陵園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進國門經水泥道,繞中心花池直抵靈堂。國內松柏蒼翠,景色莊嚴。靈堂建筑具有民族風格。中央為烈士半身塑像,上懸朱德所書“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永垂不朽”橫匾,基座正面刻烈士簡歷。靈堂后是陵墓,安置著黑絨覆蓋的靈柩。陵園兩側為陳列室,展出烈士的照片、遺物、遺著,以及抗聯(lián)一路軍戰(zhàn)斗事跡。
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到東北從事革命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創(chuàng)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路軍。1940年2月23日,犧牲于朦江(今靖宇縣)三道饒子,年僅35歲。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7
《伯牙絕弦》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聯(lián)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能運用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詞句意思,初步讀懂故事內容。
3。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重、難點】
重點: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詞句意思,在學懂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難點:理解“知音”的真正內涵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
本文古今字義差別不大,較容易理解,雖然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學過《楊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閱讀基礎,但對文言文的閱讀體驗還是較少。因此,我布置學生在課前準備了課文的預習,教學中,我準備了相關的音樂和簡單的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讀解題——未見其文先生情
1、課前靜息,音樂傳情。
播放古曲《高山流水》,緊扣本單元的主題,引導學生初步感受音樂的魅力,為新課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
2、簡介人物,讀題揭題。
。1)齊讀課題,強調“弦”的讀音。
。2)簡介主人公,了解故事背景。(板書:伯牙子期)
。3)理解“絕弦”、“伯牙絕弦”的意思,揭題質疑。
二、初讀課文——抑揚頓挫品音韻
1、自由讀文,爭取讀準讀通。
出示導學提示,學生借助注音與注釋自由讀課文。
2、難句指導,要求讀出節(jié)奏。
聚焦難讀的句子,扎扎實實讀好課文。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讀好語氣詞“哉”、“兮”,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jié)奏和停頓。
(2)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
——理解“謂”、“乃”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量。
3、配樂熟讀,練習讀出韻味。
師:讀書是越讀越有滋味的,讀古文和我們讀現代文不一樣,古人讀書講究吟詠,講究節(jié)奏,讀到入情處還會搖頭晃腦,下面我們就來找找古人讀書的感覺。
出示課件,多種形式合作朗讀:
。1)師生對讀兩次。
。2)學生同桌之間分角色練讀一次。
三、研讀悟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研讀感悟,初識琴聲之妙。
。1)師:讓我們回到那個八月十五的`晚上,漢陽江邊,皓月當空,琴聲陣陣,伯牙和子期一個鼓,一個聽,當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不由得贊嘆道——當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鐘子期聽得如癡如醉,再一次發(fā)出由衷地贊嘆——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導讀好感嘆的語氣。
。2)相機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善”的不同含義,感受“一字多義”的語言現象。
2、角色體驗,領悟心靈相通。
。1)創(chuàng)設情境,拓展想象,師生分角色對話,進行口頭語言訓練。
出示“伯牙所念,志在__,鐘子期曰:“善哉,兮若!”的句式引導學生說話。
。2)引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理解“念”和“志”的意思,體味“異字同義”的語言現象。
(4)聚焦“鐘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漸進地體會“知音”的內涵,在此滲透“泰山”、“江河”的含義,感知這兩個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
。5)理解鐘子期與俞伯牙不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靈上的溝通,志向、情懷的悅納。(板書:所念必得)
。6)學生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伯牙和子期之間的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心有靈犀)
3、課堂練筆,感受相遇之喜。
。1)補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內心的寂寞與孤獨,反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2)學生練筆:假如你就是伯牙,如今得遇鐘子期這樣懂你的朋友,此時的你會有怎樣的感慨?請用“伯牙得遇鐘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钡木涫綄懴聛。
。3)指名反饋,師簡要點評。(板書:知音)
4、借用原話,重溫知音典故。
(1)拓展閱讀《列子?湯問》中伯牙的原話,理解體會“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2)師:從此以后,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四、品讀明理——破琴絕弦祭知音
1、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失知音之悲。
。1)從“子期死”這一文本留白處入手,指名朗讀這三個字,體驗文本語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出示句子,師范讀:“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想象補充,感受人物形象:這時候,你仿佛看見了一個怎樣的伯牙?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讀好這句話。
2、吟誦短歌,體會失知音之痛。
(1)出示短歌,師生吟誦:古書中記載,聞知朋友死訊,伯牙悲痛欲絕,在子期墓前寫下這樣一首短歌: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言!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2)借助短歌中的詩句,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形象讀出悲痛。
師:如今,子期一走,我之所念,無人能得,(擦去板書:所念必得)“摔斷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男生一起讀——
師:如今,子期一走,我又要回到沒有知音的孤獨中去,(擦去板書:知音)“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女生一起讀——
師:如今,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就讓我破琴絕弦,也絕了我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吧!一起讀——
師:這真是破琴絕弦肝腸斷,人間無處覓知音!
五、誦讀傳神——一詠三嘆懷知音
1、余音繚繞,提領一頓。
師:正是這喜得知音卻又痛失知音,才使得《伯牙絕弦》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回腸。從此,人們不斷地在傳唱和吟誦著它!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后面的“資料袋”,了解這個故事的源遠流長。
2、回味經典,背誦全文。
借助“資料袋”,充分靈活地運用教材資源,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傳,一詠三嘆誦讀全文。
六、拓展延伸——莫愁前路無知音
。1)課堂小結,升華認識。
師:同學們,學習了《伯牙絕弦》這個故事,如果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稱他是你的——知音。(再次板書:知音)
師:從此,你和伯牙、子期不再陌生,盡管你們相隔千年,盡管知音難覓知音難求,但我們依然要懷抱著愿望,在生活中苦苦尋覓著自己的——知音!
師:孩子們,你一定會在成長之路上遇到自己的知音,當幸福降臨時,希望大家懂得珍惜!
。2)布置作業(yè),課外延伸。
①收集體現知音好友的詩文和名言警句;
②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8
《頂碗少年》
教學重點:
體會白發(fā)老者的鼓勵和觀眾的支持對頂碗少年表演成功的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側面描寫烘托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表達中心的描寫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上節(jié)課的正面描寫表現人物精神品質轉入本課的側面描寫烘托人物精神品質)
1、如果你是頂碗少年,在表演結束后,需要你向觀眾做一段謝幕致辭,你覺得要說些什么?(可以小組討論)(5—10分鐘)
(大意:感謝觀眾熱心的支持、師傅的安慰和鼓勵,伙伴們無怨無悔的協(xié)作)
二、精讀第2到6段。(體會側面描寫的方法和作用。33分鐘)
2、在頂碗少年的三次表演中,觀眾們、他的表演伙伴們都有哪些表現?描寫他們表現的變化各有什么意義呢?(10分鐘)
。ㄓ^眾們由喝彩、驚羨到驚呆再到陶醉,幾個外國觀眾忍不住拍響了巴掌,再到屏住氣目不轉睛地盯著看,后一片喧嘩,有人大聲的喊,好多人附和著喊,再到靜得沒有一絲兒聲息,一些女觀眾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最后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
伙伴們以一位姑娘為代表,不慌不忙掃掉碎瓷片。
觀眾的變化烘托出這場表演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因為連續(xù)失敗,變得離成功遠了,難度大了,也更加突出了頂碗少年迎難而上的勇氣和堅持到底的決心難能可貴;锇閭兊谋憩F揭示了少年有勇氣的來源。)
3、在頂碗少年第二次表演失敗時,白發(fā)老者的出現有什么作用?作者對老人進行了怎樣的描寫來表現他的作用的?(為什么不把他說的話寫出來?)(10分鐘)
。ɡ险叩某霈F首先是推動情節(jié)繼續(xù)發(fā)展:引出在老者的鼓勵下,頂碗少年繼續(xù)進行第三次表演;烘托頂碗少年勇敢面對失敗的精神品質。描寫了老人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外貌抓住了體格、手里的道具,暗示了老人的身份和他上臺的目的;神態(tài)和動作抓住了微笑,撫摩肩胛、輕輕搖撼,表現了老人的鎮(zhèn)定和安詳,穩(wěn)定了少年不安的情緒,給予少年鼓勵和安慰;板書劃橫線的內容。
因為這樣留下了懸念。文章主要表現的是頂碗少年的精神品質,老者不管說什么,最終還是要靠頂碗少年自己鼓起勇氣再表演。所以不寫是為了不喧賓奪主。)
4、除了觀眾、表演的'伙伴、白發(fā)老者,文中還有一位無名英雄也一直默默甘當著配角,烘
托了頂碗少年的精神品質,是誰呢?(5分鐘)
。ㄒ化B12只的金邊紅花白瓷碗)
5、我們把文中對頂碗少年的直接描寫又稱為正面描寫,把文中其他烘托頂碗少年精神品質
的人和物的描寫稱為間接描寫或者側面描寫。這兩種描寫擔當的作用雖然不同,但都是為表現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質服務的。寫作中注意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結合,能使故事的情節(jié)曲折動人,人物的形象生動感人。(5分鐘)
三、反饋(2分鐘)
學習了《頂碗少年》中的側面描寫,思考自己的作文“我的成長故事”中有無需要加入或修改的側面描寫,并進行修改。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9
教學目標:
1.圍繞主題寫一份調查報告。
2.讓學生學會整理資料,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整理、歸納信息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對資料進行整理,得出結論。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以班為單位確定一個專題。如:最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課外讀物、課程、網上活動。
2.對問卷調查的對象選擇的范圍要廣,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教學過程
1.回顧激趣。
2.匯報調查結果。
。1)選代表說自己調查的情況。
。2)教師相機指導。
3.對自己的調查進行總結。
從調查中你發(fā)現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4.了解調查報告
。1)什么是調查報告?(課件)
。2)調查報告的基本格式(標題,正文包括調查目的、調查過程、調查結果、建議)
5.完成調查報告初稿
6.交流學習初稿
(1)學生組織互讀
。2)學生評議
。3)全班交流
7.修改作文。
8.抄寫習作。
板書設計:
調查報告
標題:關于xx的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
調查過程
正文:調查結果
建議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10
《青山不老》
學習目標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課前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出示圖畫,激情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師:瞧,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zhí)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扛上肆虐盤踞綠洲歸宿奇跡宏偉價值命運
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zhí)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N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huán)境。
聯(lián)系課文,結合注釋,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huán)境。(學習第3自然段)
Q用自己的話,概括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再說說自己對老人的看法。
R作者對老人是什么看法呢?從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lián)系課文內容邊讀邊想,并背誦下來。
再讀全文,積累句段
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11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下面詞語“插秧、枯萎、鍛煉、勃勃生機、莫名其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抄寫對自己有啟發(fā)的語句。
。、通過對含義深刻語句的理解,體會種樹人的用心,理解作者從中領悟的道理,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看法,從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諦。
教學重點:
。、在品讀重點語句的基礎上,感悟課文借種樹喻育人說明的深刻道理。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難點:
通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而悟出課文是借種樹喻育人,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教學時間:
。舱n時。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桃花心木的資料和圖片,了解桃花心木這種植物。
。病⑺鸭智逍淖髌,讀一讀,體會一下他的作品風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圖片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長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圖片:
同學們,你們認識這種樹嗎?誰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教師及時補充介紹:桃花心木,一種常綠喬木,樹形優(yōu)美,高大而筆直,樹高可達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貴木材之一,色澤美麗,能抗蟲咬,適合制作車、船、家具,用作綠化環(huán)境也非常好,它的種子榨出的油還能供工業(yè)使用。
。、出示“僅及膝蓋”的桃花心木樹苗。這株小樹苗你們認識嗎?誰也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將兩幅圖片放在一起,你們會產生怎樣的'疑問呢?
。▽W生可能會問:這么幼小的樹苗,看似弱不禁風,是怎樣長成如此高大、優(yōu)美、筆直的參天大樹的呢?)
。、是啊,僅及膝蓋的樹苗是怎樣長成參天大樹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跟隨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進《桃花心木》,去尋找答案。教師板書:桃花心木、僅及膝蓋、高大筆直。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自由讀書,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含義深刻的句子標畫下來,多讀幾遍。
。病z查字詞讀音,及時正音,適時理解“莫名其妙、無緣無故、勃勃生機”等詞語的意思。書寫生字。
。、指生逐段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指生朗讀自己標畫下來的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悟
。、引導學生用比較簡潔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默讀思考:
種樹人是怎樣種樹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長成大樹了嗎?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12
《頂碗少年》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通過默讀、圈劃和有感情地朗讀,感受頂碗少年不怕失敗,勇于拼搏的精神。體會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有堅持下去才可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教學難點: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對表達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表達中心的描寫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通過默讀、圈劃和有感情地朗讀,感受頂碗少年不怕失敗,勇于拼搏的精神。體會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有堅持下去才可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教學難點:理解正面描寫的作用,學習細致的正面描寫表現少年精神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初次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鞏固初讀課文的學習習慣。)
1、從課文里挑選自己認為需要掌握默寫的二十個詞語,默寫在家默本上。家長簽名。
2、朗讀課文至少一遍。給自然段標上序號。解釋課文為什么取名為“頂碗少年”,寫在書上課題旁邊。
二、導入(介紹課文的出處,介紹作者趙麗宏,增加學生文學常識的積累,引導學生對作者的其他文章產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學的愛好。5分鐘)
1、誰能上來寫一寫《頂碗少年》這篇課文的作者和出處?
2、有誰能為我們介紹一下作者趙麗宏?
。ㄚw麗宏,1951年生,比老師大19歲,比你們大58歲左右,上海崇明人。他也是我們常說起的“老三屆”中的一員。當過木匠、鄉(xiāng)郵遞員、教師、縣機關工作人員。1978年,恢復高考時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開始創(chuàng)作詩歌和散文。現為上海市作協(xié)副主席。他在新浪網上有個人博客。
三、新課初讀。(初次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的事件、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10分鐘)
3、頂碗少年的事發(fā)生在二十年前,讓作者念念不忘,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誰來說一說?誰能概括地再說一遍。
。ㄒ粓鲭s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頂碗時,頭頂上的碗兩次失誤掉了下來,少年不氣餒,第三次頂碗終于獲得了成功。)
4、作者為什么對這件事念念不忘呢?
。ㄒ驗檫@件事啟迪作者悟出了一個人生哲理,那就是在艱難曲折的人生和藝術道路上,遇到失敗和挫折,不能退卻,而要鼓起勇氣,堅持到底,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成功。被頂碗少年堅持到底的精神震撼,所以念念不忘。)
四、精讀課文第2到6段。(體會正面描寫的細致和表現少年精神的作用。23—28分鐘)
5、請同學們圈畫出第2到6段中直接描寫頂碗少年三次表演頂碗的語句。請同學分別朗讀圈劃的語句。(5分鐘)
6、能用第2段中的一個詞來形容頂碗少年的表演給我們帶來的感受嗎?(5分鐘)
。ā绑@羨”是哪兩個詞意義的組合?)作者抓住了哪些令人驚羨的動作進行了細致描寫?(這些帶有雜技表演特征的動作描寫對我們學習描寫有什么啟發(fā)?)
7、再次朗讀第2段中描寫頂碗少年開初表演的文字!耙晃挥⒖∩倌瓿鰣隽恕!保ɡ蠋熥x)“在輕松優(yōu)雅的樂曲聲里?卻總是不掉下來!保▽W生齊讀)
8、第3段、第6段中對頂碗少年完成最后一組動作時又是如何描寫的?
8、請大家想一想,三次描寫少年表演頂碗的過程,為什么第2段很詳細地寫了整個表演的過程,而第3、第6段卻只描寫了最后一組難度較大的動作的完成情況,其他就不寫了?(因為對頂碗少年來說,表演最后的成功在于完成最后一組較難的'動作。第一次表演時,前面的動作描寫的越詳細,精彩,就越突出后面的動作難度大,表演成功的難度大,形成反差。也為下文表演失敗,出人意料作了鋪墊。而到了第3段、第6段,對頂碗少年和觀眾來說,前面的表演已經不是大家關心的重點了,只有最后一組動作是否能完成才是重點,所以其他就不寫了,只重點描寫最后一組難度較大的動作了。)(5分鐘)
9、面對兩次表演的失敗,頂碗少年的表現又有了哪些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描寫少年的這些變化有什么意義?(8分鐘)
。ㄈ澇鲈闹忻鑼懙木渥。第一次失敗,少年也覺得是意外,還很鎮(zhèn)定。第二次又失敗,少年也對自己的表演能力產生了懷疑,開始失去信心。在老者的安慰和鼓勵下再次鼓起勇氣。表現了頂碗少年面對失敗,雖然也產生過信心動搖,氣餒,但最終戰(zhàn)勝了自己,沒有退卻、鼓起勇氣堅持到底的精神。)
10、朗讀第3段、第4段。作者對頂碗少年的正面描寫給我們的寫作帶來哪些啟發(fā)?
。ú煌那榫袄,描寫的內容要有取舍,不能什么都寫,重復寫。對人物的描寫要符合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要體會人物不同的心情,選擇最能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變化描寫。)(5分鐘,可能來不及,拖到下節(jié)課)
五、反饋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13
《月光曲》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月光曲》創(chuàng)作的經過,理解貝多芬是個同情、熱愛人民的音樂家。熟讀直至背誦第九自然段,感受音樂的美妙。
2、理解“幽靜、駐足、傾聽、純熟、激動、安詳、陶醉”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3、繼續(xù)練習標畫重點詞句,練習品詞品句。
4、認字8個,寫字7個,繼續(xù)練習摘錄筆記獨立識字。
教學重點:
1、了解《月光曲》創(chuàng)作的經過,理解貝多芬是個同情、熱愛人民的音樂家。
2、熟讀直至背誦第九自然段,感受音樂的美妙。
教學難點:
1、理解“幽靜、駐足、傾聽、純熟、激動、安詳、陶醉”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創(chuàng)作的經過,理解貝多芬是個同情、熱愛人民的音樂家。
教學準備:
1、貝多芬的資料。
2、奏鳴曲《月光曲》。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導入
瞧,你們一個個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師相信,今天的你們,一定是最棒的!對自己有信心嗎?
非常好!
俗話說:水是故鄉(xiāng)甜,月是故鄉(xiāng)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那皎潔的月光總能引起人們無限的情思。唐代詩人李白就曾寫下一首和月光有關的古詩——《靜夜思》,你們能把它朗誦出來嗎?
聽了你們的誦讀,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這樣的畫面:月光如水,輕輕地灑在床前;詩人站在窗前思念著遠方的親人。
今天,我們也要來學習一篇和月光有關的課文——《月光曲》(教師板書,學生回答)
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學習新課
在二百多年前,德國有位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過許多的樂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這首《月光曲》是如何創(chuàng)作出來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91頁,齊讀第一自然段,并說說從第一自然段當中你知道了什么訊息。
學生交流有關貝多芬的資料,教師相機補充,并進行小結。
貝多芬資料: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是偉大的德國作曲家、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稱為“樂圣”。十歲舉行首次公開演奏會,十二歲開始作曲,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響曲9部、鋼琴奏鳴曲32首、鋼琴協(xié)奏曲5部,小提琴協(xié)奏曲1部,弦樂四重奏16部。
貝多芬曾說過:“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薄白龅竭@一點,我將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這樣做的呢?接下來我們來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學習2—3自然段
請同學們用喜歡的方式朗讀段落,并拿起你們的筆,寫出你們的問題。(教師提示朗讀要求:一是把音讀準;二是讀得流利;三是不斷地誦讀,直到明白為止。)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交流問題,教師補充說明。
。1)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當時的環(huán)境怎么樣?(結合上下文理解“幽靜”的意思)
(2)抓住“斷斷續(xù)續(xù)”來理解:你從這個詞語中了解到什么?
。3)“斷斷續(xù)續(xù)”的琴聲吸引了貝多芬“駐足傾聽”,卻聽到了兄妹倆的對話。有沒有同學愿意扮演兩個兄妹進行分角色朗讀?
其余學生思考:你從兩兄妹的對話中感受到什么?
。4)駐足傾聽的貝多芬聽到了兄妹倆的對話,心中會有什么想法?
。5)教師板書:聽曲
2、學習第4—6自然段
。1)聽了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是怎樣做的呢?(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
。2)貝多芬要做什么?(教師板書:演奏)
。3)他為什么要為盲姑娘彈奏一曲呢?
(4)盲姑娘聽完以后,心情怎樣?(激動)
她是如何評價貝多芬的演奏的?(指導朗讀。)
為什么她能如此地斷定演奏者就是貝多芬本人?(彈奏純熟,感情深厚)這說明了什么?
。5)貝多芬聽到盲姑娘這樣說,心情起了什么變化?(深深打動如大海的波濤)(與窮人的心意相通,對生活和音樂的熱愛,使他與兄妹間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
于是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保ㄖ笇W生朗讀)
3、學習第7—10自然段
正在這時候,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景色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月光照進窗子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的清幽。)(教師指導朗讀)
這一切使貝多芬覺得心中充滿了溫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創(chuàng)作的熱情。(教師板書:創(chuàng)作)
那么貝多芬創(chuàng)作了什么曲子?究竟這首曲子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描寫《月光曲》內容的語句。
學生瀏覽課文查找有關內容。
匯報查找結果,教師出示相應語段。
。1)這首曲子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明確這首曲子描繪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從哪些語句知道的?(從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關語句: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月亮在烏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岸邊涌過來……風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無比安詳和美麗。)
(3)教師出示上面兩段文字,提問:這兩段文字向我們展示了幾幅畫面?
。4)學生自讀這兩段話后進行四人小組討論。
。5)師生交流找出如下四個畫面:
畫面一: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引導學生簡要概括后教師板書:月亮升起)
畫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云。(教師板書:月亮升高)
畫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月亮在烏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岸邊涌過來……(教師板書:風起浪涌)
畫面四:風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無比安詳和美麗。(教師板書:風平浪靜)
。6)隨著樂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這樣變化著。你能不能通過你的讀把這個變化表現出來呢?放開聲音,各自練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變化用不同的語調讀出來。開始。
。7)學生各自讀練習讀課文。
。8)指名學生分畫面朗讀課文,說說自己讀課文的體會,引導學生感受樂曲旋律的變化。
、僭铝琳龔乃煜嘟拥牡胤缴饋,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
評議朗讀,體會句意。
、谠铝猎缴礁撸┻^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云。
、酆鋈唬C嫔瞎纹鹆舜箫L,卷起了巨浪。月亮在烏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岸邊涌過來……
指名讀,提問:此時你感受到了什么?(此處描寫的是波濤洶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語調應該快速而有力!昂鋈弧闭f明時間很快,所以應讀得快,“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也要讀得快,而且有勁。教師板書:激昂)
④風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無比安詳和美麗。
指名讀,說說為什么這樣讀?
。ù藭r海面已經風平浪靜,樂曲將要結束,所以語調要柔和、緩慢。教師板書:舒緩)
。9)教師:《月光曲》的旋律真是這樣的嗎?讓我們再一次去欣賞這首曲子。
。10)配樂朗誦這兩段文字。學生小聲地練習自讀。
(11)教師:月光下的大海千變萬化,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fā)生了嗎?(不是,是聯(lián)想)誰的聯(lián)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聯(lián)想)
。12)教師:你從哪兒看出這是他們的聯(lián)想?
。13)出示句子比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①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個“仿佛也看到了”,兩句話的意思不一樣。)
、跒槭裁匆由稀胺路鹨部吹搅恕保浚ㄒ驗榫跋蟛皇钦鎸嵉模敲妹玫南胂,同時妹妹是個盲人,她看不見。)
、劢處熍c學生采用接讀的方式體會破折號的作用。
。◣煟┧路鹨部吹搅,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ㄆ普厶柡竺娴牟糠质菍η懊娌糠终归_的聯(lián)想和想象)
、芫毩曈谩胺路稹痹炀。
看著那一輪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讀。
4、學習第11自然段
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倆深深地“陶醉”了,(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意思)以致于貝多芬已悄悄地離開了,他們還不知道。貝多芬為什么不辭而別?(教師板書:譜曲)
當兄妹倆從音樂中清醒過來后,會交談些什么?(請兩個學生扮演兄妹進行角色會話)
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傳說”與第一自然段的“傳說”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應)
全班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三、總結全文,升華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創(chuàng)作出來的?
出示句子:假如貝多芬,他就不會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
、偌偃缲惗喾也粫髑,音樂記憶力不強,他就不會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貝多芬沒有豐富的想象力,他就不會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
總結:從聽兄妹倆的對話,聽盲姑娘彈琴,激發(fā)了貝多芬創(chuàng)作靈感,非凡的音樂天賦和才能使他創(chuàng)作出了《月光曲》。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是個偉大的藝術家。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14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和心理描寫等重點語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2、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
3、激發(fā)學生對丹柯的敬佩和崇拜之情。學習丹柯的'勇敢和獻身精神。
教學重、難點:
抓住重點語句揣摩人物的心情。體會丹柯的勇敢和獻身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引導學生閱讀,明確學習目標。
三、出示自學指導,指名閱讀。
師引導學生按自學指導的要求自學本課,時間8分鐘。(給學生充足時間自學,以學生為主) 小組內交流3分鐘
四、匯報點撥
1、學生談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師適當點撥,指導朗讀(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人物形象)
2、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師引導學生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閱讀和習作緊密結合,為習作課做鋪墊)
五、小結
布置作業(yè)。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15
教材簡析
本次習作的內容是寫一次體育比賽。教材分提示語和插圖兩部分。提示語以問題入手,力圖喚起學生對參加或觀看體育比賽的記憶,并提出習作內容。然后從兩方面提出習作的具體要求:一是要把運動員奮力拼搏的動作、表情、語言及觀眾熱情助威的場面寫出來;二是力求做到有點有面,詳略得當。教材的學生正在進行乒乓球比賽的插圖,是為引導學生回憶比賽時的場景而創(chuàng)設的情境。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參加體育比賽或觀看體育比賽對學生來說,應該都是親身經歷過的事,有了親身體驗和感受后很易于捕捉到材料,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根據本班學情,本次習作使用兩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按習作要求,選擇表達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水平。
教學目標
1.通過寫體育比賽,讓學生熱愛體育,近一步理解和內化體育。
2.通過此次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詳略得當、點面結合的方法寫清楚比賽經過,寫好運動員們場上的表現及觀眾的反應。
3.通過對運動員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刻畫和對觀眾熱情助威的場面描寫,把比賽過程寫清楚。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指導學生運用詳略得當、點面結合的方法寫清楚比賽經過,難點是指導學生留意觀察,把比賽經過寫具體。
教學準備
1.組織學生進行一次體育比賽。
2.準備一個奧運會體育比賽場面的精彩片斷(配有解說的實播錄像)。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同學們,8年8月8日至8月24日,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大家還記得那一段激動人心的日子嗎?誰能說說有哪些運動員奪得了北京奧運會的冠軍?
2.同學們的記憶真不錯!運動員在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上共奪得100枚獎牌,其中有51枚金牌、21枚銀牌和28枚銅牌。讓我們截取其中的一個奪冠片斷,一起回顧羽毛球運動員林丹在北京奧運會決賽中的精彩片斷。在看視頻短片的過程中,要注意觀看賽場的氣氛、林丹在比賽時和比賽后的動作和神態(tài)以及觀眾的動作、神態(tài)和語言,還要注意聽一聽解說詞。(播放視頻)
二、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1.林丹與李宗偉的決賽片斷真精彩。這是一次體育比賽(板書:一次體育比賽),今天我們就要通過自己的筆來記錄一次體育比賽(板書:記)。
2.請同學們默讀課本第15頁的習作提示,想一想:提示中告訴了我們什么?
3.讀后交流:
。1)這次可以寫哪些內容?
可以寫自己參加或觀看過的、印象最深的一次體育比賽。(板書:參加或觀看印象最深一次)
。2)時要注意什么?
一是要把運動員奮力拼搏的動作、表情、語言及觀眾熱情助威的場面寫出來;二是力求做到有點有面,詳略得當。(板書:動作、表情、語言、場面)
三、組內交流,合理選材
1.想一想自己參加過哪些體育比賽?觀看過哪些體育比賽?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體育比賽?
2.4人小組內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選好自己要寫的內容。
3.請幾位同學說一說自己要寫哪一次比賽?參加比賽的有哪些人?比賽的大致過程怎樣?比賽的結果如何?觀眾有什么的反應?
四、借鑒,學習寫法
要想寫好比賽過程,就要對比賽場面和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進行一些恰當的描寫。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中的片段和例文,看完之后說一說:寫得好不好?是怎樣寫好的?
1.多媒體出示課文片段。
(1)《勇攀高峰》片段:
危機關頭,方顯英雄本色。她時而正手拉、撥、扣,時而反手推、擠、彈,關鍵時刻毫不手軟。最終,她憑著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自信,力挽狂瀾,為隊奪冠立下了汗馬功勞。
討論預設:“時而……時而……”處寫得好,抓住打乒乓球的動作,寫出了鄧亞萍球技高超的特點。
。2)《苦練》片段:
她的加練任務是十五個球。如果救丟一個,就負一個球。她玩命地向球飛撲過去。漸漸地,她的雙腿發(fā)沉了,臉色蒼白了。但她仍然不顧一切地奔跑著,滾翻著,飛撲著。當她救起第九個球時,倒在地上起不來了。
討論預設:“她玩命地……飛撲過去!焙汀暗活櫼磺械亍w撲著!睂懗隽岁愓墟酚柧毜膭幼鳌!八碾p腿發(fā)沉了,臉色蒼白了!睆纳眢w的外在表現上,寫出了陳招娣精疲力竭。
。3)《“足球之王”貝利》片段:
這時,貝利得到同樣一個落點極好的傳球后,左盤右旋,用假動作繞過對方三名防守隊員。當對方第四人上來搶截時,貝利巧妙地把球一捅,球恰好從對方兩腳間穿過。貝利一個跨跳越過第四名對手,球又控制在他的腳下,接著,他帶球
繞過沖過來攔截的第五、第六個對手。對方第七個隊員一見,大喊一聲:“不好!”飛身兇狠地朝他的腳下鏟來,誰知貝利像跳芭蕾舞那樣輕松一跳,又迅速地越了過去。隨后,他突然來了個急剎車,再大步帶球沖向對方球門,用他那高超的帶球過人技術,迫使對方第八個第九個來搶截的后衛(wèi)撲空。此時貝利已把球帶入對方禁區(qū),形成了與守門員一對一的有利局面。守門員慌了手腳,飛身前來撲救。貝利準備起腳,哪知這是虛晃一招,把后甩的右腳又趕緊收住,把球向上一挑,一晃身子,盤過守門員,把球輕松送進球門,全場頓時歡聲雷動。
討論預設:這段描寫把貝利在賽場上連過十人,把球踢進球門的過程寫得細致入微。由于對方每次搶截的方式不同,貝利闖關的技巧也各不相同。突出表現了貝利敏捷矯健的身手,精湛的`球藝和藝高人膽大的風貌。其中對對方隊員兇狠攔截的描寫,也有力的襯托了貝利球藝的精湛。
引導學生寫法:
。1)比賽的過程要詳細寫,比賽前的情況和比賽結果等要略寫。
。2)寫比賽過程時,要抓住參加比賽的人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去寫,還要對比賽場面進行描寫,比如要寫一寫比賽環(huán)境、觀眾反應等,結尾還要注意升華主題。
過渡:這次還要求做到有點有面,詳略得當。再看一例文,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2.多媒體出示例文。
比賽場上
學校春季田徑運動會正在順利進行,操場上熱鬧非凡。主席臺四周插滿了五顏六色的彩旗,廣播喇叭里不時傳出雄壯歡快的樂曲聲和打破記錄、創(chuàng)造良好成績的報喜聲。操場中間,各種比賽正在緊張進行。操場四周坐滿了觀眾,加油聲,歡呼聲,鼓掌聲此起彼伏。
“砰!”一聲發(fā)令槍響,運動會中最緊張的一個項目——100米決賽開始了。6名小運動員像6支離弦的箭,從起跑線上沖出去!凹佑!加油!”“李紅玲,加油!”“齊笑,加油!”……在操場四周觀看的同學們揮舞著拳頭,為運動員們吶喊助威。發(fā)令槍一響,我的雙眼就緊緊盯住那位穿一身紅色運動衣的運動員。她叫馮冰,是我們班有名的短跑“健將”。你看她,快速地擺動雙臂,兩腿生風,一開始就處于領先地位。我和同學們高興地扯著嗓子高喊:“馮冰,加油!馮冰,加油!”
忽然,意外的情況發(fā)生了。只見正在飛跑的馮冰一個踉蹌,一下子摔倒在地。我“啊”地驚叫一聲,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已經有3個運動員趁此機會超過馮冰。我心中焦急地想:完了,這一下全完了!誰知,馮冰毫不遲疑,一縱身從地上爬起來,用盡全身力氣拼命地向前追去。多么勇敢,多么頑強啊!
這時,全場的氣氛更加熱烈。老師和同學們全都沖著馮冰喊加油。好,超過一個,又超過一個!沖線!馮冰終于以自己敢于拼搏的奪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1)引導學生結合例文,針對如何做到點面結合、詳略得當談看法。
教師:讀了這例文,我們感受到了緊張、激烈的比賽氣氛,看到了觀眾激動地為同學助威的情景,看到了100米賽場上馮冰的頑強拼搏,看到了“我”對同學、對班集體的關心。這里對環(huán)境、活動群體的描寫是“面”,對馮冰和自己的描寫是“點”,這樣采用點面結合、環(huán)境襯托的寫法,就把運動會上緊張激烈的比賽場面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我們在習作中也要學習使用這樣的寫法。
五、學生習作,獨立成文
剛才我們一起回顧了本單元課文中的幾個描寫片段,又讀了一例文,通過討論交流,大家對如何寫好一次體育比賽應該心中有數了。下面就請同學們動筆習作,寫下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那次體育比賽吧。
第2課時
一、默讀習作,自我修改
寫完了,請同學們自己認真讀一讀,按照本次的要求,運用修改符號自行修改。
二、交流,取長補短
1.同桌互改。
。1)在互改前,先進行自我,說說自己對習作哪些地方感到滿意,哪些地方不滿意。
。2)同桌互換讀文,再作。說說中哪里寫得好,是否按要求寫出了運動員在比賽中奮力拼搏的動作、表情、語言及觀眾熱情助威的場面,是否做到了有點有面,詳略得當。
。3)互改習作。
2.推薦欣賞、評議。
。1)學生推薦好習作。
(2)指名讀習作,集體評議。按照本次習作要求,既要指出優(yōu)點,更要提出修改意見。
四、認真修改,謄抄成文
在同學互改的基礎上,結合欣賞評議過程中大家對習作的修改意見,再次認真修改自己的。修改好以后,謄抄上交。
【六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相關文章: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4-27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2-02
六年級下冊語文的教案12-24
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案01-04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案04-12
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2-13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案12-14
六年級語文下冊復習教案11-28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2-21
六年級下冊語文《燈光》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