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語文教案范文集錦5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案 篇1
1.出示課題。
2.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欣賞草原風光(圖片滾動)。
3.引導在圖片欣賞中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灑脫”之美
導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還是草原……”
出示:“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指名讀,說說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重點理解“灑脫”:
。1)可換成什么詞?(自由、無拘無束……)
。2)從哪些語句看出“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
。3)感受灑脫:沒有紅燈綠燈的障礙,沒有行人車輛的擁堵,卻有一路翠色·欲流,盡收眼底,卻有那忽飛忽落的小鳥相伴,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現(xiàn)灑脫:你能否讀出這種灑脫的感覺來。
三、深讀悟情,感受“人情美”
1.導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車的灑脫,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風情,更是令人難忘。讓我們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會會蒙古同胞。
2.自由讀課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的特點,你想用什么?(熱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據(jù)學生回答,提煉板書:迎接相見款待聯(lián)歡話別
4.咱們試試看,在它們前面加上一些詞,是不是會讓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滾燙的心呢?
。1)課件出示詞語:激情盛情盡情深情熱情
(2)你能否認真讀讀課文,讀完后,與小組的同學一起想想,把這些詞語加在哪個詞的前面最合適。
5.交流小結:熱情迎接激情相見盛情款待盡情聯(lián)歡深情話別
熱情迎接:
(1)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這份熱情?
。2)出示課件(理解“襟飄帶舞”──師講述:看,熱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著節(jié)日的盛裝,騎著駿馬,從幾十里外飛奔前來迎接遠方的客人,那五彩繽紛的蒙古族服裝隨風飄動,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3)草原人民撲面而來的熱情令人感動,你能否讀出草原人的熱情?
。4)指名讀──齊讀(光是一個或是幾個人的熱情還不足以體現(xiàn))。
激情相見:
。1)你能否想象當時的相見是怎樣的情形──學生即興表演,教師隨機采訪:剛才你們說了些什么?你聽得懂蒙古族語嗎,如果你聽不懂,你知道他們在說什么嗎?
。2)感情朗讀,讀出激動、興奮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們拿出些什么款待遠方的來客?
。2)除了吃的、喝的,還不忘以歌助興,賓主無拘無束,其樂融融。
。3)有感情地朗讀。
盡情聯(lián)歡:
(1)出示課件:聯(lián)歡的項目有些什么呢?
(2)說明: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愛的'傳統(tǒng)項目,是能騎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與美的展示。
深情話別:
出示課件:背景為夕陽西下的草原,難舍難分的離別音樂(蒙語演唱的《蒙古人》)響起。
師導:夕陽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終有分別的時刻,此時的賓主雙方站在蒙古包外,望著那一望無際的草原,耳邊,悠揚的馬頭琴聲、質樸高亢的蒙古民歌還在回響;嘴里,噴香的奶茶、鮮美的羊肉,回味無窮;腦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強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著手,那樣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難舍難分(引導學生說出表示舍不得離別的成語)。
這正是──(課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此時,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說什么?
此時,你就是漢族兄弟,你想說什么?
6.“熱情迎接、激情相見、盛情款待、盡情聯(lián)歡、深情話別”,這一切是那樣美好,是那樣和諧,人們總希望美好的瞬間能永遠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隨行的記者,你最想拍下哪一個精彩的瞬間?
四、作業(yè)
1.抄寫課文中優(yōu)美的句子。
2.背誦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五、配樂朗讀全文。
板書: 草原
草原景色真迷人
深受歡迎倍感懷
訪問草原 相見如故心相通
盛情款待添禮節(jié)
主客聯(lián)歡何忍別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都有環(huán)保意識。知道凈化空氣人人有責。
2、人人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學校,保護我們的家園。
教學準備:
兩只較大的塑料袋,一只裝有助動車尾氣,一只裝有普通空氣的塑料袋。
教學過程:
1、師講述空氣對我們的作用:人要生存,就要呼吸空氣,一個人只要幾分鐘不呼吸空氣就會死亡。可見,空氣與人的關系是何等的密切和重要。但是,不是什么樣的空氣都有人所需要的人所需要的是潔凈的空氣。人如果吸進被污染的空氣就會感到不適,甚至生病,嚴重的還會死亡。如助動車尾氣,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長期吸入被助動車尾氣污染的空氣,那么,我們?nèi)梭w血液中的含鉛量等有毒有害物質將明顯增加,會導致積累性中毒。很明顯,被污染的空氣對人類有直接的危害。大氣污染物分為氣體狀態(tài)污染物和固體顆粒狀態(tài)污染物。
2、讓學生思考:我們怎樣來減少污染,凈化空氣呢?四人小組討論。同學們在討論的時候,首先要弄清當前空氣污染的原因在哪里?
3、學生反饋:空氣污染主要有兩個原因:即自然污染和人為污染。自然污染難以抗拒,但人為污染是可以防治的。
4、教師給學生做一個實驗:用兩只較大的塑料袋,將一只塑料袋灌進助動車尾氣,將另一只塑料袋灌進普通空氣,然后同時將兩只小動物分別放進兩只塑料袋封口,10分鐘后啟封塑料袋,看一看兩只塑料袋中的小動物有什么變化?
5、老師可以針對這個實驗談談助動車尾氣的危害有哪些?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說致癌,也有的說兒童吸入后導致血鉛升高。影響兒童的智力發(fā)育。導致貧血。鉛對兒童的行為、智能、心理、聽覺、語言、注意力等,均有不良影響。
6、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小學生怎樣為凈化空氣做貢獻呢?
7、教師小結:我們堅信,只要我們不斷努力,人類一定會在碧空如洗的藍天下呼吸到潔凈的空氣的。
8、實踐活動:調查學生家中用助動車的有多少?
生命與綠色同行
教學目標:1、了解當今世界環(huán)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所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
2、知道全世界和中國在保護環(huán)境方面所作的努力。
3、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保護環(huán)境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人類在享受科技進步的時候,面臨日趨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危機:
。ㄒ唬┌l(fā)展和惡化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能源問題和溫室效應。
2、熱帶雨林所遇到的問題。
3、物種消失的陰影。
4、自然資源的過量消耗。
二、全球的綠色行動。
1、斯德哥爾摩會議——人類保護環(huán)境德里程碑。
了解雷徹爾卡遜這個人。
斯德哥爾摩會議德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世界環(huán)境日”
《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宣言》以及會議口號“只有一個地球”
2、一個全新德發(fā)展觀——可持續(xù)發(fā)展了解斯德哥爾摩會議后世界環(huán)境變化。
三、中國德綠色行動
1、《環(huán)境保護法》頒布,(綠色德保證)《環(huán)境保護法》頒布德背景
(1)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使環(huán)境保護工作有法可依。
。2)設立環(huán)境保護機構,加強環(huán)境管理。
。3)加強環(huán)境保護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人們德環(huán)境保護意識。
2、可持續(xù)發(fā)展在中國。
“環(huán)境與發(fā)展十大對策”
《中國21世紀議程》
環(huán)境科學德產(chǎn)生。
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過程。
生態(tài)農(nóng)業(yè)。
四、保護環(huán)境,從我做起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讀背成語,積累語言。
2閱讀短文,在讀懂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寫讀后感情。
4.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練習寫小發(fā)明/lw/Index.html>論文。
教學重點:
1、學習寫讀后感情。
2、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練習寫小發(fā)明/lw/Index.html>論文。
教學內(nèi)容:
讀讀背背和閱讀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讀背成語,積累語言。
2閱讀短文,在讀懂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表達的 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完成讀讀背背:
1、自讀成語和熟語,注意讀準字音。
2、小組內(nèi)輪讀,互相糾正讀音。
3、全班賽讀、接背。
。▽^難的詞語,交流理解意思)
二、完成閱讀:
1、自讀《外婆家的石橋》,讀準字音,初知大意。
理解詞義:
趔趄:身體歪斜,腳步不穩(wěn)。
匍匐:匍匐就是爬行的'意思。
2、根據(jù)問題再讀短文,并理解:
(1)外婆家的石橋是什么樣子的?
(2)外婆家的石橋為什么會給我留下美好的懷念,又能為什么引起我的惱恨?
。ǎ常┱n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組成小組交流。
4、小結:
。ǎ保┦瘶蚝芨,很陡,橋身很寬。石階平貼光滑。
(2)懷念:伏在橋欄上,可以貪婪地眺望大橋下的景色。綠水、白帆。。。。
惱恨:一個……
。怠⑦x擇自己段落有感情地朗讀。比一比。
三、作業(yè):
。、讀記成語。
。、完成同步中的作業(yè)。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聰、活”等11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復述這個童話。
3、認識到人類向大自然索取時,一定不要忘記回報自然,這樣才能擁有美好的家園。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和朗讀。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聰明的小松鼠尊重自然規(guī)律,邊摘松果邊埋松果的正確做法,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課前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新課、分析課題、質疑(5分鐘)
出示謎語
腦袋圓圓,眼睛圓圓,滿身絨毛,尾巴像傘。
。▽W生答后出示松鼠圖) 出示松果圖,問:這是什么?
引導學生看第一幅圖,圖上畫了誰?它們在干什么?
板書課題:松鼠和松果
問:看到松鼠和松果你有什么疑問嗎?
揭示謎底:松鼠。
觀圖答:松果。
仔細看圖,按自己的理解回答。
學生質疑。
投影圖(形象、直觀,吸引學生注意力很好的導入了課文的學習 。)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10分鐘)
。薄⒆寣W生自讀課文、畫出生字和標出自然段。
。ɡ蠋熝惨曋笇В
2、出示生字卡片,檢查認讀效果。
。场⒆寣W生分段朗讀。
借助拼音自讀課文,讀文后,在文中畫出生字和標出自然段。 運用識字方法,自主識字
。1)小組內(nèi)討論識字的方法,記憶的方法。
。2)全班交流匯。
(3)分段朗讀。
用投影顯示生字,效果會好些。
三、感悟文意、指導朗讀(25分鐘)
1、通過初讀課文,你們知道松鼠和松果有什么關系嗎?
2、老師范讀,(音樂與投影并用)用夸張的語氣讀出小松鼠的情感變化。
高高興興吃松果──擔心以后沒有松樹了──很高興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欣喜地看到自己種的松果長成了小樹──對將來充滿了希望。
聽讀感悟后貼圖畫(按以下排列)
高興──動腦──擔心──快樂。
。、同學們,你喜歡哪個表情的小松鼠呀?那就朗讀哪部分內(nèi)容。
(教師隨時指導。)
4、提問:小松鼠為什么要栽松果?
引深到人類也應植樹造林,維護生態(tài)平衡。
。、同學們說的非常好,讓我們帶著感情再來一起朗讀課文。
。丁⒄埬惆堰@個故事講給大家吧。
學生按自己的`看法答。
要求學生認真聽,用心感受這篇童話的美──語言美,以及小松鼠的情感美和行為美。用心感受小松鼠心情及表情的不斷變化,并排列出來。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了解戲劇的基本常識。
了解劇本的基本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教師播放自行制作的動漫flash,一顆棗,兩顆棗,一筐棗,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狀,一個小男孩雙手作喇叭狀呼喊……
教師畫外音:數(shù)不清的棗兒,爹喊自己的娃來吃,別人的娃卻來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邊卻只是別人的爹。他們使勁喊,娃不應,爹也不應。漫山遍野無人應。田野里只回蕩著祖孫二人無比熱烈卻又近乎無望的呼喊。為什么這飽含著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喚不回從小也是由它奶大養(yǎng)大的兒孫?這棗兒啊。到底是苦澀還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讀,整體感知,把握劇情
1.學生自薦朗讀課文,一人讀老人,一人讀男孩。其余同學點評。
提示:男孩的語言應讀出純真、活潑、稚嫩、可愛的情調來;老人的語言應讀得親切一些,讀出長者的風范,讀出較強的人生滄桑感和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
2.選一位同學概括劇情。
明確:在鄉(xiāng)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流露出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xiāng),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xiāng)的“棗兒”。
三、引讀提高,理解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揣摩劇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體顯示:
關于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哪些事情?如何認識老人的心態(tài)?
2.老人對男孩的態(tài)度如何?
3.如何評價老人這個形象?
關于男孩
4.請談談你對劇中男孩這一形象的認識。
關于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你對劇中未出場的這兩個人物怎么看?
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關于棗兒
6.棗兒在劇中起什么作用?
7.關于棗兒的童謠在劇本首尾出現(xiàn)兩次,這樣寫,有什么特殊的表達效果?
關于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棗兒小時候的事:兒子“棗兒”一名的來歷,兒子只顧摘棗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棗兒小時候一有尿就尿到棗樹下;貞浟俗约盒r候偷棗而長出小棗樹的事、棗兒落到鬼子的鋼盔上嚇跑鬼子、鬧災荒時靠棗兒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談話中“沉思”“心事重重”“閃著淚花”,流露出老人對兒子的思念,對以往歲月的懷念,對故土的熱愛之情,有一種濃濃的失落感。
2.老人請男孩吃棗,老人讓男孩騎跨在自己肩上摘棗,老人給男孩講故事,老人與男孩拉勾發(fā)誓,老人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這些都表現(xiàn)了老人對男孩的疼愛,表現(xiàn)出了一種不是祖孫而如同祖孫般的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也折射出他對兒子的親情。
3.劇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輩的農(nóng)民形象:他一生勞作,不離鄉(xiāng)土,如今老邁,兒子離鄉(xiāng)外出,他繼續(xù)留守家園。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義的老一代的長者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他關愛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愛尚年幼的新一代;作為過來人,他懷舊而又傳統(tǒng),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關于男孩
4.劇中的男孩想把棗子留給父親吃,喜歡吃巧克力盼望父親帶巧克力回來,他躡手躡腳撿棗子,把棗子藏在紅肚兜上的衣袋里,溫順地挽扶老人,認真聽老人講故事,和老人拉勾發(fā)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xiàn)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
關于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xiāng)土,而是遠離故鄉(xiāng)和親人,闖蕩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xiāng)村而定居于城里,拋棄了舊家而另成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化。
關于棗兒
6.全劇以“棗兒”為標題,并以“棗兒”貫穿全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jié)。老人的經(jīng)歷、情感乃至命運,都與“棗兒”有著不解之緣;男孩對父親的思念。也與“棗兒”相牽連!皸梼骸笔侨珓∏楣(jié)發(fā)展的線索,是人物對白的話題。
7.這首童謠表達了在“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以這首童謠開頭,隱含了全劇與“棗兒”有關、與親情有關的特定內(nèi)容,并將人們帶入具有民族傳統(tǒng)風情、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特定情境。結尾用這首童謠,但情境有所變化,由幕后換為前臺,由哼唱變成呼喊。由沒人回應轉為“響起無數(shù)個童聲呼喚的聲音”,既與開頭相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nèi)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
四、深層探究,突破難點
1.揣摩語言,分析下列臺詞中加橫線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體顯示:
(1)老人 老子個兒大,兒子個兒能小嗎?
男孩 嘻,爺爺,我說棗兒個兒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兒子就叫“棗兒”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還不跟你一樣?臉皮兒像這青棗,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過去了——快吃棗兒吧。(從匾子里挑了顆熟透曬干的棗兒)你吃這顆。
男孩 (拿起熟棗兒放進嘴里)還是皺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誰要啊。
(3)老人 聽好,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4)男孩 棗兒叔叔啥時候回來?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見老人沉默,自語)不會的。這棵樹好大好大,會老遠就瞧見了,棗兒叔叔哪兒會看不見?(見老人不語)爺爺,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來會帶巧克力,巧克力你吃過嗎?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會來了。
男孩 來呢,你的棗兒甜!
(6)男孩 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
學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1)并非指個子,隱含了永不褪色的親情,永遠割舍不了的鄉(xiāng)情。
(2)老人內(nèi)心呼喊兒子,因兒子沒有回應而傷心;老人年老,被兒子遺忘,透出一種深深的失落感。
(3)不僅是對吃棗而言,也不是對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隱含的是對既往歲月、對傳統(tǒng)生活、對精神家園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傳統(tǒng)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與“棗兒”相對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nèi)涵,它是現(xiàn)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們,往往迷戀于外在世界,忘記了回家的路,但他們最終會回來的,喧囂之后是平靜,躁動之后是安寧。
(6)道德、倫理、親情是每個人必須有的,但日益強勁的現(xiàn)代化浪潮卻不可阻擋地席卷著一切,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
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身影的離去愈映出心靈的堅守,時空的超越反鑄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們總有回歸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棗兒的象征意義,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教師提問:劇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棗兒”象征著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自由發(fā)言。
1:棗兒象征著親情。老人思念兒子,男孩想念父親,棗兒凝聚著老人與男孩的情感困惑。
2:棗兒象征著故鄉(xiāng)。老人喜歡懷舊,表現(xiàn)了老人對故土的摯愛;兒子久出未歸,離開故土追尋心中的夢。
3:棗兒是傳統(tǒng)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園的象征。棗兒代表親情、故鄉(xiāng),更代表一種文化傳統(tǒng)、一種生活方式,它所牽涉的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系,是當今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xiàn)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tài)、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著嚴重的考驗。
教師總結: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xiāng)的象征,也傳統(tǒng)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園的象征。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征手法,賦予了“棗兒”以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nèi)涵,使全劇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內(nèi)蘊。請大家談談對作品主題的認識。
1:劇本表現(xiàn)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xiàn)了老一輩的深厚鄉(xiāng)情。
2:劇本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系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
3:劇本反映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青壯年離開鄉(xiāng)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nóng)村狀況。
4:劇本表現(xiàn)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tǒng)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tǒng)、對精神家園的迫尋。
生5:表現(xiàn)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fā)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tǒng)而邁進現(xiàn)代社會的新生活。
……
教師總結:優(yōu)秀的劇本,其主題思想往往是多義的,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讓讀者的想象盡情飛揚。
五、延伸拓展,深化認識
提示: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關注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小孩孤獨的現(xiàn)象,了解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為他們做點什么?
學生暢談見聞、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問題,關心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兒童。
六、課堂小結
《棗兒》是香甜的棗兒,也是苦澀的棗兒。那一聲聲蒼涼的、稚嫩的呼喊.發(fā)自內(nèi)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噴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種給予,一種天賜——是爹娘賜予兒孫賴以生存的精神維系和生命依托,正是這呼喊健全著他們神經(jīng)。仁滿著他們的羽翼,使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又是一座需要護理和更新的家園,我們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鄉(xiāng)的奇異的甜果果時,會品出那甜果果中兒孫小時的尿香味;兒孫回鄉(xiāng)品嘗爹娘留給自己的棗兒時,仍會由衷地贊嘆“還是家鄉(xiāng)的棗兒好吃”。
七、布置作業(yè)
1.劇中,爺爺要求男孩“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來”;后來爺爺見男孩不高興了,又說“快吃快吃,幾顆棗兒一起吃,使勁吃”,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
2.自選角度,針對《棗兒》寫一篇戲劇短評。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經(jīng)典)11-23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園教案02-04
語文的教案【熱】01-20
語文古詩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