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推薦度:
-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推薦度:
-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1
課標要求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初步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對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學習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及表達作用。
2、學習通過充分調(diào)動感覺器官細致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的方法。
3、賞析精美語言,體味蘊含的情感。
4、朗讀并背誦課文,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麗。
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
1、誦讀,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
2、理清作者思路,學習抓住景物特征有層次地寫景的方法。
3、研讀五幅圖畫,賞析精美語言,感悟作者用詩情畫意和音樂之美的藝術(shù)語言,表達出對春天的熱愛,歌頌與贊美之情。
4、掌握“比喻”的修辭手法。
學習難點
1、領(lǐng)會狀物抓住特征,寫景注意層次
2、引導學生領(lǐng)悟,寫好景物必須進行細致的觀察,還要逐步學會各種寫景方法(如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運用)
3、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多角度、按順序、繪聲繪色地描繪春天的寫法。體會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營造出自然、美麗、溫馨的春天,給學生創(chuàng)設(shè)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2、朗讀教學法。每一個步驟都注意突出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悟,學會朗讀抒情散文,體會春的優(yōu)美意境。
3、自主探究教學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會的研讀、精讀、品讀的學習方法,品味文中傳神的語句。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朗讀,感受散文的意境美;整體把握課文感情學生自主掌握課文構(gòu)架。
第二、三課時:深入學習課文的表現(xiàn)手法(情與景關(guān)系)、修辭手法(比喻、擬人);重點語句解析(結(jié)合課后練習題);課文結(jié)構(gòu)。
課后實踐:如果有條件,教師可選擇帶領(lǐng)學生集體春游,以拍照、寫生、唱歌、野炊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親近自然、感受自然、回歸生活。
學習過程
一、導學
1、情景(問題)導入
復習舊知識,展現(xiàn)春的意境
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杜甫在《絕句》中怎樣描繪春色的?(同學背誦:“兩個黃鶴鳴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油東吳萬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樣描繪的?(同學背誦:“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進行比較,激發(fā)興趣
以上背誦的詩都是絕句,容量有限,是取一個景物或兩三個景物來寫春的,今天學的散文《春》寫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樹、花、鳥、風、雨等等。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呢?再說,春就在我們身邊,現(xiàn)在我們就歡樂地生活在陽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寫的這些景物的姿態(tài)、色彩等等你注意到?jīng)]有呢?讓我們細讀課文,領(lǐng)略大好春光,尋找與作者觀察的差距。
2、目標導學
、、掌握生字詞,文常
、啤⒄b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⑶、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把握文章脈絡,概括好五幅圖。
二、自學
夯實基礎(chǔ)知識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醞釀()()烘托()披著蓑()
抖擻()()朗潤()()鳥巢()
撐()傘嘹()亮趕趟()兒宛()轉(zhuǎn)
窠()巢應和()黃暈()
2、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江蘇東海。是我國現(xiàn)代的___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助學
(一)讀春:
春天,是那么的美麗,現(xiàn)在我們共同來讀一讀作家朱自清筆下的春天,一起來感受一下那美麗的春景)放配樂朗誦,領(lǐng)會作者朱自清的感情基調(diào)。(引導朗讀課文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
朗讀指導:
、僮x音正確,聲音洪亮。②把握好感情基調(diào)的變化。③讀出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美感。
感知課文:現(xiàn)在我們先聽一段朗讀錄音,然后再跟著音樂一起朗讀一遍課文,注意朗讀的語調(diào)、停頓、感情。
1、教師播放錄音,全班一起靜聽或是跟讀錄音朗誦。請大家放松心情,發(fā)揮想象,春天就在我們身邊。
2、聽完錄音,播放音樂(班得瑞《春野》),創(chuàng)設(shè)舒緩的情境,全班齊讀課文,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教師給予評價)
3、全班朗讀完畢之后,再請學生舉手分段朗讀。(教師給予評價)
4、學生讀完教師點評,指出優(yōu)缺點。
教師提示:朗讀本文的感情基調(diào)是充滿喜悅和希望;菊Z調(diào)是輕柔、緩慢、語句清晰、自然。語音越自然、質(zhì)樸越好、切忌拿腔拿調(diào)。要讀準字音,口齒清楚,吐字有力,而且是自然流暢地讀出。體會感情,把握重音、停頓、速度、抑揚等。朗讀時語勢多揚少抑,用聲多輕少重。開頭要讀得欣喜,充滿生機。中間部分則需要精雕細刻:“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這段可以讀得俏皮、活潑!帮L里帶來新翻的泥土的氣息……”“鳥兒將巢安在繁花綠葉中……”“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幾句要調(diào)動各種感官來體驗春天的味道、春天的聲響。結(jié)尾的三段是文章的點睛之筆,作者謳歌春天、熱愛生命的思想在這里得到升華。因此,“娃娃”要讀得輕些、高些,略有虛聲!靶」媚铩眲t用高而明亮的聲音來表現(xiàn)她的快樂、活潑。最后一段,要加強吐字的力度和氣勢,聲音洪亮、有力。
教師示范重點語句的朗讀。師點撥:本文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
(二)賞春:
課文整體把握:這一部分主要是學生自主探究開展。把學生分成為6個小組(第一小組負責課文1-3自然段;第二小組第4自然段;第三小組第5自然段;第四小組第6自然段;第五小組第7自然段;第六小組8-10自然段。)
提問:
1、讀完課文,大家說一下朱自清都寫了春天的哪些景色?
以小組為單位,請同學們互相探討總結(jié),并把本小組的`成果寫在黑板上。
五分鐘后。請各小組代表呈現(xiàn)本組答案。
2、作者又是怎樣形容他們的呢?(這個問題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寫在黑板搬上的點小組回答并,要小組派一個人到黑板上寫出。)
第一組
山:朗潤水:漲太陽:臉紅
小草:鉆嫩嫩的綠綠的(春草圖)
第二組(春花圖)
桃樹、杏樹、梨樹: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蜜蜂:嗡嗡地鬧著蝴蝶:飛來飛去野花: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第三組(春風圖)
春風:“吹面不寒楊柳風”像母親的手鳥兒:賣弄清脆的喉嚨
牧童:短笛成天嘹亮地響著
第四組(春雨圖)
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農(nóng)民:披著蓑房屋:稀稀疏疏靜默
第五組(迎春圖)
風箏:漸漸多了孩子:也多了家家戶戶、老老少少:趕趟兒似的
“一年之計在于春”
第六組
娃娃——小姑娘——青年
要求每個小組讀出所找詞語的句子。
3、請每個小組標出的課文線索。
每個小組把自己的結(jié)構(gòu)圖寫在黑板上,并解釋原因。
合并同類項。
教師要給予指正和肯定。找出線索圖,使學生理清課文脈絡。為第二節(jié)課的深入解析做準備。
線索:盼春——繪春——頌春
第一部分(1)是盼望春的到來。(盼春)
第二部分(2~7)具體描繪春天到來時自然的不同景物。(繪春)
第三部分(8~10)寫的是作者贊美春天。(頌春)
教師小結(jié):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來;然后又用細膩的彩筆描繪春天的美景;最后,最后他又滿懷喜悅歌頌了春天。其中:
“盼春”是本文的開端,作者滿懷期待與喜悅,采用擬人化手法,描繪春天在“東風”吹拂下姍姍來到人間。
“繪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細地觀察和描繪了春天到來時自然景物的變化,寫得生動有趣。
“頌春”是本文的結(jié)尾部分,以三個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創(chuàng)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題旨,歸結(jié)全文。
4、文章的重點是第二部分“繪春”。作者以充滿詩意的語言,精心選擇了春天特征的幾個具體畫面,形象描繪了春天的生機勃勃。誰來說說共為我們描繪了幾幅圖畫?你能分別為它們?nèi)名字嗎?
六幅圖畫:
第2自然段是春歸圖。第3自然段是春草圖。第4自然段是春花圖。第5自然段是春風圖。
第6自然段是春雨圖。第7自然段是迎春圖。
點撥:這幾幅圖畫為我們描繪出了濃郁的春色。每幅圖畫作者的觀察方法和描寫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們各自的特點,融入另外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5、最后我們再一聽一段朗誦錄音,播放PPT,讓學生邊看邊聽(也可以跟讀),把春天的氣息帶入課堂。要求每一個小組認真聽,稍后要每一個小組朗誦自己負責的部分。
全班一起聽錄音,各小組按次序,有感情地朗誦。配樂(班得瑞《春野》)。
本節(jié)課小結(jié):這節(jié)課主要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為主體,用范讀、配樂、圖片展示等創(chuàng)設(shè)情境,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采用分小組的形式,發(fā)揮大家分工合作的積極性,通過幾個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探討。
四、用學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乓磺卸枷駝偹训臉幼,xīnxīnrán()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气B兒將cháo()安在fánhuānènyè()當中,高興起來了,hūpéngyǐnbàn()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
、前頃r候,上燈了,一點點huángyǜn()的光,hōngtuō()片安靜平的夜。
、鹊乩镞有工作的農(nóng)民,披著suō()著,戴著lì()。他們的房屋,xīxīshūshū()的,在雨里jìngmò()著。
2、下面字詞中有幾個錯別字,你能找出并改正出來嗎?
花枝招展拱托一年之際在于春趕趟兒
軟棉棉喉嚨吹面不含楊柳風舒活筋骨
3、根據(jù)解釋寫出相應的詞語。
(1)歡歡喜喜的樣子。()
(2)呼喚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態(tài)優(yōu)美。()
(4)舒展、活動。()
(5)明朗潤澤。()
(6)各種氣息在空氣里,像發(fā)酵似的,越來越濃。()
(7)一年的計劃在春季考慮安排。()
4、修辭方法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B、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C、鳥兒將巢安在繁華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歌喉。
D、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5、從括號里選出恰當?shù)脑~語,填在橫線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鬧飛)著。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凵絖_______(濕潤朗潤)起來了。
、馨頃r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________(襯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靜寂靜)而和平的夜。
五、評學
1、填空
、佟洞骸酚蒧_______春、繪春、________春三部分構(gòu)成,其中“繪春”又是由________圖、________圖、________圖、________圖、________圖五幅畫面構(gòu)成。
②《春》是一篇優(yōu)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點,準確、生動地描繪出_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發(fā)了________之情,表達了作者_______的情懷。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堋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2、在《春》這篇文章中,朱自清給我們展示五幅圖畫,你分別給這五幅圖畫配上相應的古詩。
春草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花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風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迎春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置作業(yè):①有感情的誦讀課文,并背誦課文及相關(guān)的詩詞句。
、诟餍〗M在找出自己所負責段落中找出,自己認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畫出來?梢詮男揶o方法、表現(xiàn)手法、情感表達、詞語特點等多角度分析,體會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探討。
、劢ㄗh:大家如果感興趣,課下可以自己家里拍攝的關(guān)于春天的DV、照片或是繪畫拿過來分享一下。
4、課外延伸:仿照課文結(jié)尾句子
春天還像什么呢?
例:春天是插花能手,用巧手裝扮人生;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用畫筆繪出五彩的世界。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憚、攛掇、鳧、潺、躥”等詞語,品味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培養(yǎng)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
2、 理清故事的情節(jié),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記敘詳 略得當?shù)姆椒;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來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3、 體會農(nóng)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nóng)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yǎng)學生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清故事情節(jié),學習敘事詳略的寫法。
2、體會小說景物描寫對于表現(xiàn)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難點:正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和思想。
課前預習:
給下列字注音
憚( ) \ 踱( ) \ 撮( ) \ 歸省( ) \行( )輩
攛掇( )( )\ 鳧( )水 \ 潺潺( ) \ 宛( )轉(zhuǎn)
絮叨( )( )\ 。 )慢 \ 蘊藻( )( )\ 家眷( )\ 糾 葛( )
喝( )采 \ 旺相( )\ 桕( )樹 \ 楫( )子 \ 棹( )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魯郭茅,巴老曹”,在現(xiàn)代文學大家排名中,魯迅位列第一,當之無愧,也無爭議。前段時間,莫言剛剛成為中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第一人,魯迅也是被提名過的`。你讀過魯迅那些文章?
二、檢查預習
檢查學生對生字詞讀音、釋義的預習情況,可通過聽寫、提問等方式進行。
三、走近作者及解題
。▽W生看注釋①,了解作者作品大體情況,教師作相應補充。)
1、作者簡介
魯迅,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yī)學院學醫(yī),后棄醫(yī)從文,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 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等專集 。
2、關(guān)于社戲
社戲,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動。 社戲,指在社中進行的有關(guān)宗教、風俗的戲藝活動。在紹興,社日演戲是由來已久的了,南宋時,陸游的“社日”詩中就已經(jīng)有“太平處處是戲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的題詠。至清代,社戲成為戲劇的主要演出形式。
3、補充
本文體裁是小說,所以作品中的“我”,雖有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子,但絕不是作者。
四、初讀課文,理清結(jié)構(gòu)
1、小說的中心情節(jié)是“看社戲”,除了“看社戲”之外,前前后后還寫了哪些活動?
2、綜合來看,小說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局是什么?
3、劃分段落,并指出詳略。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寫法,能夠復述課文。
2、完成本課教學案。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聽寫字詞
2、提問詞語解釋及作者介紹
二、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W生小組閱讀,討論交流,教師巡回指導,師生共同努力,得出結(jié)論)
1、為什么作者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樂”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2.《社戲》中寫到了童年的伙伴,他們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文中提到的鄉(xiāng)親對“我”又是怎樣?
3.作者寫夏夜行船是怎樣烘托迫切心情的?
4、“我”急切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
5、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么趣事?這時“我”的心情和去看戲時有什么不同?
6、文章寫到從趙莊歸來,“看戲”的經(jīng)過就寫完,為什么還要寫六一公公送豆?
7、為什么在“我”的感覺里,那夜看到的戲是平生最好的戲,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三、小結(jié)
至此,我們可以說,這篇文章以去看社戲為線索,寫出了—系列的人與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橋村在我是樂土”的主旨,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們擁有一顆童心,就能擁有童年般的快樂;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實有著美好的情趣,只要我們擁有一顆愛心和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們就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無處不在。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3
一、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边@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成為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成一個庸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出示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學過他的詩,誰能背誦一首)
文題含義:傷:哀傷,嘆惜。為仲永的遭遇而感傷、惋惜。王安石為什么要對方仲永哀傷、嘆惜呢?同學們認真學習了課文自然就會明白。
二、出示學習目標(學生看一分鐘)
1、讀熟課文,讀準字音,讀準文言語句的'停頓。
2、積累文言詞匯,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翻譯課文。
3、領(lǐng)會文中蘊含的道理。
三、初讀課文
(一)出示初讀要求:(三分鐘后比比誰讀得熟讀得好)
1、 根據(jù)注釋,讀準字音。
2、 注意讀準句中的停頓。
3、 反復朗讀,把課文讀熟練。
。ǘ┲该x,根據(jù)情況板書糾正重點字的讀音。
隸:謁:扳:稱: 泯: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1、了解紀伯倫及其作品《沙與沫》。
2、理解每一則格言的含義并能指導自己的生活。
3、積累并背誦每一則格言。
4、學習創(chuàng)作格言。
5、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理解每一則格言的含義并能指導自己的生活。積累并背誦每一則格言。
教學難點:了解格言創(chuàng)作特點,學習創(chuàng)作格言。
課標要求:不作為中考考查內(nèi)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走近紀伯倫。
三、朗讀每一則格言。
1、默讀,要求讀準字音。
2、齊讀,要求讀準重音,合理斷句。
3、男女生分讀,要求盡量背誦。
4、體會文題含義。如果用23則中的一則來詮釋文題的含義,應該選擇哪一則?
四、體會每一則的含義。在這23則中,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則?說明理由。
五、作業(yè):
1、背誦《沙與沫》。2、學習檢測基礎(chǔ)。
六、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導入。由背誦引入。(每人一則,直至背完)
二、探計有疑問的幾則。
1、如果你嘴里含滿了食物,你怎么歌唱呢?
2、我們都是囚犯,不過有的是關(guān)在有窗的牢房里,有的是關(guān)在無窗的牢房里。
3、也許大海給貝殼下的定義是珍珠,也許時間給煤炭下的定義是鉆石。
4、聽真下載的人并不弱于講真理的人。
5、生命是一支隊伍,遲慢的人發(fā)現(xiàn)隊伍走得太快了,他就走出隊伍。快步的.人又發(fā)現(xiàn)隊伍走得太慢了,他也走出隊伍。
6、生意若不是交換,那便是偷竊。
7、我多么可憐這樣的人啊:他在同一時間一面伸長舌頭去贊美,一面伸長手臂去乞求。
8、哦,他為何從你的大海中取水,卻又夸耀他的溝渠泥!
9、四方腦袋怎么能考慮圓形的思想?
10、黑色對白色說:“如果你是灰色的話,我就能容忍你了!
三、如果從這23則格言中選擇一則送給自己,你選擇哪一則?選擇一則送給全班同學,你選擇哪一則?
四、根據(jù)我們對這些格言的品讀,總結(jié)格言創(chuàng)作的特點。
五、堂清測試: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則默寫并簡要闡明理由。
六、作業(yè):1、閱讀《沙與沫》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抓住特征,突出重點進行說明的方法。
2.學習準確而富有文學性的語言。
3.了解凡爾賽宮的建筑特色,藝術(shù)風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勝地的地位。
教學重難點
抓住特征,突出重點,學習說明文準確而富有文學性的語言。
教學準備:
課件。
設(shè)計思路
講解這篇課文時,應首先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nèi)容,明確文中重點寫了凡爾賽宮的布局、陳設(shè)如何,建筑時間、建筑特色和藝術(shù)風格是什么。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抓住特征進行說明的,再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有關(guān)這些問題,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基礎(chǔ)上完成。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昨天布置大家利用自主查尋收集資料,了解法國巴黎的名勝古跡,欣賞外國建筑的風情,大家查到了什么?(巴黎圣母院、凱旋門、羅浮宮等,法國巴黎的名勝古跡很多,今天我們選擇其中的凡爾賽宮游覽一下。(簡介凡爾賽宮)
二、展示教學目標
自學課文,注意以下問題:
1說明文的五要素是什么 ?2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怎樣?
3..凡爾賽宮的方位和藝術(shù)價值是什么?
4凡爾賽宮的修建的時間是何時?
5作者主要介紹了那些內(nèi)容,填出方位圖,并指出說明順序.
三、合作學習
1.為什么說凡爾賽宮是人類藝術(shù)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 即作者抓住什么特征進行說明的(從書中找),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2.本文是怎樣抓住特征,突出重點進行說明的 ?
3作者為何要選擇鏡廊作為重點介紹的.對象?
4歷史軼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四、反饋交流
1 說明對象;說明特征;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說明順序。
2.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l段):總說凡爾賽宮的方位和藝術(shù)價值。(總)
第二部分(第2-5段):具體說明凡爾賽宮的建筑時間,建筑特色和藝術(shù)風格。
外觀規(guī)模 ( 整體-局部 )
宮殿內(nèi)景:由外而內(nèi)(數(shù)字說明) (分)
宮前花園:由遠而近(總分結(jié)構(gòu))
歷史軼事:形成特色的原因(承上啟下)
第三部分(第6-7段):說明凡爾賽宮的今昔地位。 (總)
3,4,5:本文在介紹凡爾賽宮時,依次介紹了宮殿的位置、修建時間、外觀、內(nèi)部景觀、法式大花園及凡爾賽宮今昔的歷史地位等.
說明順序:1.邏輯順序 ( 總--分--總 由整體到局部)
2.空間順序 由前到后 由外而內(nèi)
3.時間順序:歷史先后順序
1為什么說凡爾賽宮是“人類藝術(shù)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
明確:(一是宮殿建筑氣勢磅礴,布局嚴密、協(xié)調(diào);內(nèi)部陳設(shè)和裝潢,富于藝術(shù)魅力,室內(nèi)陳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藝術(shù)品,鏡廊名勝。馳名世界。二是外圍環(huán)境優(yōu)美,正宮前面是一座風格獨特的法蘭西式大花園。三是建筑歷史悠久,有著許多動人的歷史軼事。四是在歷史上它曾是法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今日是舉世聞名的游覽勝地。)
本文采用的說明方法 (列數(shù)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
2 本文是怎樣抓住特征,突出重點進行說明的?
明確:(無論是對凡爾賽宮的建筑本身,還是對其內(nèi)部陳設(shè)和裝潢,以及外部的大花園,課文都能抓住藝術(shù)價值高這一特征進行說明。與藝術(shù)價值無關(guān)的內(nèi)容一律略去,這樣對凡爾賽官的說明就從總體上突出了重點。從局部來說,也同樣注意了這一點。)
3最能體現(xiàn)凡爾賽宮的藝術(shù)價值和藝術(shù)特點。
4本文在敘述凡爾賽宮的修建情況時,插入一段歷史軼事有何作用?
明確:(①為了說明凡爾賽宮建筑風格與富蓋府第的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突出其富麗堂皇的特征;②揭露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奢侈腐 敗及嫉妒心理;③在結(jié)構(gòu)上起著過渡作用,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④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五小結(jié)拓展
這節(jié)課我們“神游”了一番凡爾賽宮,你感受如何?對凡爾賽宮了解多少?回去講給爸爸、媽媽、弟弟、妹妹聽。
六.課堂作業(yè)
板書設(shè)計:
《凡爾賽宮》
第一部分(第l段):總說凡爾賽宮的方位和藝術(shù)價值。(總)
第二部分(第2-5段):具體說明凡爾賽宮的建筑時間,建筑特色和藝術(shù)風格。
宮殿內(nèi)景:由外而內(nèi)(數(shù)字說明) (分)
宮前大花園:由遠而近(總分結(jié)構(gòu))
歷史軼事:形成特色的原因(承上啟下)
第三部分(第6-7段):說明凡爾賽宮的今昔地位。 (總)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6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有不少人爭名奪利,有的人為了使自己在官場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擊他人,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武則天之流。當然也有少數(shù)人厭惡官場,辭官不做,卻愿意遠居田園,過著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一般稱之為隱士。(陶淵明的名言:不為五斗米折腰)
二、板書課題、題解、簡介作者。
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東晉是我國歷史上很黑暗、很混亂的朝代,統(tǒng)治者重視門閥(出身),很多品質(zhì)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據(jù)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眾的優(yōu)秀人才卻屈居低位。陶淵明當過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級來地方巡視的時候,他都必須前去迎接,曲盡禮節(jié)。久而,他很厭煩這種情形,有一次他終于說:“吾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結(jié)果他就歸隱田園,并寫下很多詩來表現(xiàn)這種生活,而且這些詩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稱他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影響很大。
三、教師范讀全詩,學生齊讀,師向?qū)W生明確:
本詩分為兩層。1—4句為第一層,講作者因為能夠超脫現(xiàn)
實紛擾,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覺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靜了。5—10句為第二層,說明欣賞美麗的自
然景物,能獲得無限的意趣。
四、研習新課
1、研習第一層:
提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怎么理解?
爾:這樣。這幾句的意思是: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你怎么能夠這樣呢?這是由于精神超脫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第一層描寫的是“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么?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附]板書設(shè)計:
在人境
第一層(果)←心遠地自偏(因)
無車馬喧
2、研習第二層
提出以下問題,師生共同分析解決
⑴“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么理解?“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明確: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采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閑地采,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閑自得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把菊花稱為“花之君子”,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xiàn)。
、啤坝迫灰娔仙健敝械腵“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明確: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耙姟笔菬o意中看見,把人與物融為一體;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用“見”追求的是一種不用意而境與意融匯的完美的境界。蘇東坡曾說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這種寫法,古詩中常見,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卻偏偏寫成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變有意為無意,化有我為無我,例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最后兩句,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huán)繞著蔥綠的農(nóng)田,正象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著一“護”字,“繞”字也顯得那么多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么美麗,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奉獻上自己的一片青翠,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隱主觀,顯客觀,極力忘我。
、恰吧綒馊障眩w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guān)系?
明確:A、詩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群的飛鳥結(jié)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B、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yōu)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里說過:“鳥倦飛而知還”,這句正好應和“飛鳥相與還”!跋嗯c”指“成群”,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guī)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仿佛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吁:“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C、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guān)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xiàn)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為兩句的“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chǔ)。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里。
、取讹嬀啤纷詈髢删鋺鯓永斫?
明確: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爸燎檠哉Z即無聲”,這里強調(diào)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附]板書設(shè)計
悠然→超脫塵俗,熱愛自然、高潔
第二層飛鳥相與還→人、“呼吁”歸真還樸
有真義→歸隱乃人生真諦
3、學生齊讀全詩。
五、以討論小結(jié)本課。
結(jié)合詩作的學習,我們評評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思想在當時有什么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明確:
a、陶淵明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渴望自由,總的特點是“淡泊”,“獨善其身”。
b、棄官歸隱,潔身自好,獨善其身,在當時來說,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因此,有其積極意義。
C、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的退隱思想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飲酒》原文和譯文
原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jié)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nèi)中深奧。
《飲酒》教學反思
首先,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念。
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語文課的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體味一種人文精神的關(guān)懷。教師用美的藝術(shù)形象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審美情操,使學生受到藝術(shù)美的熏陶。然后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觀察能力、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其次,教學一篇文章要選好突破口或者切入點。
我覺得《飲酒》以陶淵明為什么能成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壘作突破口,有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而且也貫穿著一種人文精神。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積極主動探求未知,課堂會詩意盎然的。
這次教學《飲酒》也使我認識到:要讓學生入境學習,教師必須首先入境。這方面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另外,學生對陶淵明的介紹有些流于形式,這也與教師指導不夠有關(guān)。如果能夠結(jié)合陶淵明的生平事跡來解讀陶淵明,使詩人形象銘刻學生心中,知人論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詩歌形象極其詩中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深入體會古詩詞的韻律。
2、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
3、領(lǐng)略古詩詞的凝練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領(lǐng)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詩歌內(nèi)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yǎng)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難點:
1、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2、作者作詩的背景或心境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杜甫詩之沉郁,無不令我們愛不釋手,浮想聯(lián)翩,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詩。
二、整體感知
1、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詞語障礙。
抵,值,相當;
渾,簡直;
簪,古人用來別發(fā)連冠的首飾。
2、了解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書?肅宗紀》載:這年正月,“安慶緒將伊子奇寇睢陽郡,張巡敗之”。二月,“李光粥及安慶緒之眾戰(zhàn)于太原,敗之”,“關(guān)西節(jié)度兵馬使郭英X()及安慶緒戰(zhàn)于武功,敗縷。慶緒陷馮翊郡,太守蕭賁死亡”,“慶緒將蔡希德寇太原”,“郭子儀及安慶緒戰(zhàn)于永豐倉,敗之”!顿Y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九載,這年三月,“尹子奇復引大兵攻睢陽”,”安守忠將騎二萬寇河東,郭子儀擊走之”。整個春季三個月,戰(zhàn)爭不息。
三、理解詩的意境、內(nèi)容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詩人觸景生情,抒寫了傷亂的感慨。
詩的前四句寫春天的長安城的敗象,包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高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觸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墜淚驚心。
前四句詩人俯仰瞻觀,由近而遠,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由滿城草木到花鳥。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zhuǎn)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chǎn)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親人的慘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四、問題探究
1、這首詩寫于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蘊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這首詩最能體現(xiàn)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是什么?為什么?
提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驗楦袝r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盀R”“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斑B三月”見戰(zhàn)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
2、詩歌的首聯(lián)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點,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明確: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凄然。
3、頷聯(lián)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著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滿頭白發(fā)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4、詩中常使用反襯手法,即以甲物之是來襯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開頭兩句就使用了這一手法,你能夠說說自己的理解嗎?
“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著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里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著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
5、如何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課本的注解是:“感時花濺淚”——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昂迍e鳥驚心”——傷心離別,聽到婉轉(zhuǎn)的鳥鳴都害怕。其實在這里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為:由于為國事而感到傷心,為離別而感到遺憾,所以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聽到婉轉(zhuǎn)的鳥鳴都害怕。
6、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前四句抒發(fā)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chǎn)生的沉痛和憂傷之情,頸聯(lián)抒發(fā)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牽掛之情,尾聯(lián)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嘆息衰老,又多了一層悲哀。
7、名句品評。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奧妙在哪里?
關(guān)于詩歌語言的意義美。“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舉手搔頭,意欲解愁,可是搔頭解愁愁更愁,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頓覺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五、學生朗讀、背誦這首詩。
六、總結(jié)
《春望》集國優(yōu)、家愁、人衰之情于一體,讀后讓人百感交集。詩人借景抒情,言為心聲,真切動人的璣珠般的詞句,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nèi)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春望》原文和譯文
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故國淪亡,空對著山河依舊,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叢深。
感傷時局,見花開常常灑淚,悵恨別離,聞鳥鳴每每驚心。
愁看這漫天烽火,早又陽春三月,珍重那遠方家信,漫道片紙萬金。
獨立蒼茫,無言搔首,白發(fā)稀疏,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春望》詩歌鑒賞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洞和穼懹诖文耆隆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遍_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保ā稖毓m(xù)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chuàng)造了氣氛。此聯(lián)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皣啤睂Α俺谴骸,兩意相反!皣啤钡念j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皣啤敝吕^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lián)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guī),濃淡淺深,動奪天巧!保ā短埔艄锖灐肪砭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zhuǎn)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弊园彩放褋y以來,“烽火苦教鄉(xiāng)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白發(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nèi)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8
《月亮上的足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
2、結(jié)合信息技術(sh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fā)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2.訓練學生快速閱讀、并能準確概括課文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德育目標
1.感受科學技術(shù)的魅力,學習敢于探索的精神,體會作者蘊涵在字里行間的喜悅之情。
2.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對登月技術(shù)的理解;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內(nèi)容: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jié)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播放嫦娥奔月視頻,表明古人對神秘月球的`無限向往。展示圖片重溫登月時刻,開始神秘的登月之旅!
二、新授課。
1、搶答熱身篇:?跳讀課文,獲取重要信息。
?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
2、自主學習篇:?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了解登月的事件進展。同時明確為什么作者將時間精確到秒。展示并播放登月軌跡圖,了解登月的科學知識。?登月過程的四個階段。展示圖片。?宇航員登月后做的幾件事?播放登月視頻。
3、重點研讀篇:人類登月的意義。
4、美點尋蹤篇:選文本中的兩三美句,結(jié)合恰當?shù)膱D片進行賞析,進而從中了解本文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fā)生過程的寫作特點。
例:“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行駛”?
“‘土星5號’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著?”
5、拓展延伸篇:通過圖片、動畫展示我國航天技術(shù)的發(fā)展情況,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三、課外探討篇:創(chuàng)設(shè)情境,布置作業(yè)——你對月球知多少?
四、結(jié)語。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9
[教材簡析]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冊中的一篇文言課文。文章講的是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執(zhí)一詞爭執(zhí)不下。就連象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滲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膽質(zhì)疑的科學態(tài)度,也說明了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實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借助《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學生將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產(chǎn)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增強學習語言文字的信心,并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chǔ)。
[學習目標]
1、根據(jù)課后注釋理解文章內(nèi)容,并反復誦讀課文,產(chǎn)生自己的獨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chǎn)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感受兩小兒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準備]課件,課文動畫朗讀,課文內(nèi)容,重點詞語、句子及其意思。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 激起學生辯論:
教師:同學們,你們猜猜老師今年多少歲?要說出自己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并說出理由。
2、 導入:
教師:大家剛才辯論得真激烈,不過答案老師會在下課時告訴大家,而且要看同學們這節(jié)課的表現(xiàn)。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篇與辯論有關(guān)的文章-----《兩小兒辯日》。(教師板書題目,學生讀題。)
3、質(zhì)疑:從課題中你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4、過渡:教師: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進那場兩千多年前的辯論,相信聰明、愛動腦筋的孩子一定會找到滿意的答案的。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通過一個看似不經(jīng)意的話題,激起了學生的辯論,自然引入課文,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初讀課文。
1、 教師:請同學們把書打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看看讀音,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爭取把課文讀通讀順。
學生:自由讀課文。
2、 讀了課文后,文中除了寫了兩個小孩,還有誰?(教師板書:一兒、一兒、孔子)
3、 以前你對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給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嗎?(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可以是孔子生平、言論等。)
4、 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
5、 教師:剛才同學們第一次讀課文,讀的時候有什么困難嗎?
學生:說說朗讀中的困難。(如:不易斷句,有些不順口等。)
6、 教師:大家在學習中能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很好。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欢握n文朗讀,大家想不想聽。(課件:動畫情景,課文朗讀)
教師:大家認真聽朗讀,看看別人是怎么停頓、斷句的,認為必要的,還可以在書上作上記號。
學生:聽朗讀,作記號。
7、教師:有收獲嗎? 學生:交流在朗讀上的收獲。(如某些地方的停頓、斷句、某個字的讀音,語氣等。)
8、教師對個別難的地方重點指導。
課件出示:
孔子東游,見 兩小兒 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 日始出時 去人近,而 日中時 遠也!币粌阂 日初出遠,而 日中時 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 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 遠者小 而 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 滄滄涼涼,及其日中 如探湯,此不為 近者熱 而 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 為汝 多知乎?”
強調(diào):知=智 讀音 zhì
8、教師:讓我們學著課件里那樣在同桌那里讀一讀。認為讀得好的,就給他在書上畫一棵五角星。
學生:同桌互相讀,評價、畫五角星。
9、 教師: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學生舉手人數(shù))看來效果不錯。
教師:一起讀給老師聽聽。(學生一齊讀課文。)
[文言文教學中朗讀是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沒有回避這個難點,而是直面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說出困難,其實也就抓住了朗讀的'基本要領(lǐng)和方法。再讓學生在美妙的動畫和音樂中欣賞范讀,不但對朗讀指導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讓學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最后通過畫五角星的辦法,肯定了學生的進步,樹立了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 教師:大家再次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結(jié)合課后注釋,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學生:讀文,結(jié)合注釋,理解意思。
2、 交流:說說你已經(jīng)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W生回答時,教師利用課件出示相關(guān)的句子和意思。并相機強調(diào)個別重點詞句的意思。(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里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涼,到了中午的時候感覺就像把手放進熱水里一樣燙,這不是近的熱而遠的涼嗎?”
孰為汝多知乎
誰說你富有智慧啊?
3、 總結(jié)方法:你們是怎么理解到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學生:交流方法。(如結(jié)合課后注釋,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已有知識、多讀等。)
4、 還有不理解的句子嗎?誰來幫幫他?(讓學生知識資源互補。)
(學生回答時,教師課件出示相關(guān)句子的意思。)
5、 教師:出示課件:出示詞語、句子,讓學生搶答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6、 教師:誰能在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用學生喜歡的講故事的方式鞏固句子意思)
學生:先同桌互相講,再抽學生在班上講。
[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據(jù)注釋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所以教學中重在進行方法總結(jié)和指導,并采用說一說,幫一幫,講一講等多種形式加以了鞏固。]
三、品讀課文。
1、 教師:過渡:剛才這位同學故事講得很生動。而這么生動的故事。我們的古人用簡短精悍的語言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梢娢覀冎袊墓盼氖嵌嗝吹母挥绪攘。
2、 教師: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樣讀課文的呢?(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樣把課文味道讀出來嗎?誰愿意來讀一讀。(抽生讀)
3、 評價:教師:他像嗎?哪些地方像?哪里還不像,味道還不夠?你 認為應該怎樣讀?(請點評的學生讀一讀,老師還可以適當點撥)。
4、 教師:誰還愿意讀一讀》(抽學生讀,觀察學生表情,信心足不足。)
教師:老師再幫幫你,給你配上音樂。(學生配樂朗讀)
5、 教師:美嗎?讓我們大家一起像他那樣讀一讀。
學生:全班配樂齊讀。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模仿古人讀書的樣子讀,并配上音樂。創(chuàng)設(shè)這樣的情境,仿佛把學生帶入了中國幾千年的燦爛的文化中,更加激發(fā)了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喜愛和對文言文的興趣。]
四、升華拓展。
1、教師:在這場兩千多年前的辯論中,兩個小孩各自的觀點是什么?理由呢?
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回答。(教師相機完成板書)
2、教師:孔子面對兩個小孩的提問,是怎么做的呢?(不能決也)孔子那么知識淵博的人,面對兩個小孩的提問,他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可見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實事求是)(教師板書)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歡誰?為什么?(教師相機板書:勇于探索)
4、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可以是文言文的特點?梢允亲x書方法,也可以是人物品質(zhì)給自己的啟示等)。
5、教師:對呀,我們不但要像兩個小孩那樣在知識的海洋里勇于探索,還要像孔子那樣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識是無止境的,兩千多年前孔子無法回答兩個小孩的問題,可現(xiàn)在科學發(fā)達了,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了。那么兩個小孩誰對誰錯,為什么?
下節(jié)課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希望大家課后積極收集有關(guān)資料。
五、作業(yè):把故事講給父母聽。
六、下課時,老師向?qū)W生揭曉自己的真實年齡。(次環(huán)節(jié)一定不能忘記,這既體現(xiàn)了教師尊重學生,守信,也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七、 板書
日初 日中
一兒 日初近(大) 日中遠(。 勇于探索
兩小兒辯日 一兒 日初遠(涼) 日中近(熱) 學無止境
孔子 不能決也 實事求是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10
《理想》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查閱并整理資料,了解流沙河;獨立使用字、詞典,掃除生字詞;養(yǎng)成積累使用詞匯的習慣。
2.過程與方法:獨立質(zhì)疑,在合作中繼續(xù)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聯(lián)系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詩的含義;進一步掌握和練習朗讀的技巧。
3.情感與態(tài)度: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詩的含義,積極探究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設(shè)計:
1.以學生交流有關(guān)作者、有關(guān)理想的名言警句的資料導入。
2.聽錄音示范朗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本文需要把握的感情基調(diào)。(讓學生在朗讀體驗中把握感情基調(diào),以此正確處理詩節(jié)和詩句間的停頓,準確傳達詩的意蘊和語言特色。)
3.整體感知:請同學們各用一句話概括詩的主要內(nèi)容:(序號代表小節(jié)數(shù))
--根據(jù)各節(jié)大意,探究全詩脈絡。(可以這樣串:理想是前進的方向①。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想②,正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③。但實現(xiàn)理想往往要經(jīng)歷多次挫折和失敗④,但這些挫折和失敗也磨煉著你的意志,提升著你的人格,使你成長為樂觀向上的人⑤,淡泊利⑥與名⑦的人。所以,擁有理想,你就是一個大寫的人⑧。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⑨,但是一旦擁有你就要珍惜⑩,一旦實現(xiàn)你更要奮進⑾。樹立理想吧,現(xiàn)在正是實現(xiàn)理想的好時光⑿!)
4.合作探究:(采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獨立地邊讀邊悟;合作并傾聽其他同學發(fā)言。可以是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
(1)自由朗讀課文,結(jié)合課文中的詩句,談談你對理想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找實例印證自己的感覺,從而體會詩情)(比如:你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你同意詩人說“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薄坝谷耸ダ硐耄德到K生,/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huán)境!钡倪@些說法嗎?)
(2)在體會的基礎(chǔ)上,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自信地讀給全班同學聽(老師可以適當從感情的把握、重音的確立、節(jié)奏的劃分、語氣語調(diào)的變化上加以指導)。
5.品味語言和詩味:
--這首詩意蘊豐厚,內(nèi)容深刻,感情充沛,同時在形式上非常講究,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老師及時抓住學生觀察到的知識點,加以點撥、概括。參考:有音韻上每節(jié)偶句押韻,全詩一韻到底;語意上多承接,多轉(zhuǎn)折,多并列;修辭上多比喻,多排比,多對比,多頂針;句式上多“是字句”,多“使字句”,多短句;語言上多警句,用詞很精粹等。
6.布置作業(yè):
(1)將課堂上需要整理、積累的資料記錄在作業(yè)本上;
(2)有感情、有表情朗讀課文,或者背誦佳句。
(三)相關(guān)鏈接:
(1)有關(guān)理想的名言警句: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么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塞涅卡
現(xiàn)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
--克雷洛夫
男兒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馮夢龍
理想是事業(yè)之母------葉圣陶
【教學反思】
這樣一首哲理詩,對于初一學生來說,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讀”、“品”是極其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是“悟”的大前提。其次,這首詩對明確學生的人生目標,創(chuàng)設(shè)遠大的人生理想,產(chǎn)生為理想而奮斗的信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引導好,事半功倍。
七短文兩篇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繼續(xù)鞏固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張曉風;積極、獨立地掃除閱讀上的字面障礙;積累、使用詞匯。
2.過程與方法:獨立質(zhì)疑,在合作中繼續(xù)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聯(lián)系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和理解課文的含義;進一步掌握和練習朗讀的技巧,在朗讀中帶上自己的感_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領(lǐng)悟體會奉獻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責任心與奉獻精神;積極、大膽地跨出實踐、嘗試的第一步。
(二)教學設(shè)計:
1.以學生詞匯積累交流導入,師生共評。
2.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把握《行道樹》主旨。
--引導學生學會尋找文章的關(guān)鍵句,哲理句,它們對整體把握文章的主旨有很大的作用!吧袷サ氖聵I(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和“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
3.問題研究:
(1)學生針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問題進行質(zhì)疑:
如:“憂愁而又快樂”的含義;
“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的“痛苦”體現(xiàn)在哪里?“深沉”的含義是什么?
(2)小組內(nèi)討論解決問題。
(3)全班共同討論小組內(nèi)的遺留問題,老師做引導:
--聯(lián)系課文的上下文和生活中的例子:“憂愁、痛苦”表現(xiàn)為“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我們在寂靜里,我們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快樂”“深沉”表現(xiàn)為“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獻出濃蔭”“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nèi)匀还虉?zhí)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等等)
4.朗讀體味:
(1)學生朗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師生互評。
(2)及時請學生講述朗讀時的感情與體驗。
(3)請學生說說喜歡的理由(內(nèi)容、形式、表達等)
(4)出示幾首不同風格的音樂,請學生選擇最喜歡的曲子,配樂朗誦。
5.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第一次真好》:
(1)尋找關(guān)鍵句、哲理句,以把握主旨:
--“第一次的經(jīng)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2)探究問題,自主或合作解決:
--為什么“第一次的經(jīng)驗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無窮”?
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等等
6.比較兩篇文章(強調(diào)注意:比較是客觀的,有同有異的;與喜歡是不一樣的。)
--從內(nèi)容上看,《行道樹》贊美的是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寫的是人生體驗;
--從表現(xiàn)的哲理上說,前文讓人明白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后文告訴我們的是嘗試第一次是需要勇氣的,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從藝術(shù)魅力上來看,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親和力;從傳情效果來看,前文含蓄,后文直白;
--從語言表達上說,前文是內(nèi)心獨白,是詩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敘議結(jié)合等等。
7.布置作業(yè):
(1)朗讀訓練,在朗讀體味文本;
(2)課外閱讀張曉風的散文作品。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11
課時計劃
備課時間:()周星期()
教出時間:()周星期()
20xx年上期總第()課時
計劃課時
第課時
課題:黃河頌
教學內(nèi)容:
《黃河頌》,旋律激昂,氣勢磅礴,充滿了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能激發(fā)學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動學生的心靈。
教學語言詩意化,環(huán)節(jié)緊湊,學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暢通無阻,以讀啟悟,品讀詩歌。
學習目標:
1、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整體把握歌詞主體部分。
3、體會詩歌蘊含的濃烈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愛國情懷。
重難點及策略:
調(diào)動學生情感,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方法設(shè)計:
了解時代背景,激發(fā)愛國熱情,打動學生心靈。
抓住詩歌的節(jié)奏與感情反復朗讀,并背誦詩歌。
以詩歌第二節(jié)的關(guān)鍵詞分析來深入理解詩歌。
教學資源與教具: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營造氛圍
、拧煟荷幌⒌闹腥A民族!長城是靜脈,黃河是動脈。黃河,偉大的母親河!
、、學生欣賞。黃河奔騰不息的畫面。
師(配畫音):這就是的黃河!這就是勇往直前的黃河!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華夏文明的黃河!
、、師:1938年,日本的鐵蹄肆意踐踏我國領(lǐng)土,黃河危在旦夕,中華民族危在旦夕。當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國大地時,華夏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啊!帶著黃河的英雄氣魄,投入了抗日戰(zhàn)爭的滾滾洪流之中。
板書:黃河頌。
二、欣賞《黃河頌》,感受激情
1、師:黃河頌,是黃河的頌歌,是時代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堅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頌歌。讓我們來欣賞一曲黃河的深情頌歌。(聽錄音磁帶。)
2、師:同學們,欣賞了《黃河頌》,老師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們覺得老師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朗讀呢?
明確:激昂、雄健、悲壯!
3、教師配樂詩朗誦。
4、生齊讀,吟詠成誦
學生齊讀課文。
三、朗讀、品味
1、品味語言,感悟詩情
師:我們已被黃河所感染、所鼓舞,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詩篇,去聆聽黃河的聲音,去感悟中華民族的靈魂吧!
、、《黃河頌》由序曲、主體、尾聲三部分組成,序曲展示了黃河的偉大堅強,主體歌頌了黃河的偉大精神,尾聲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的`精神。
板書:序曲、主體、尾聲
、、讓我們聚焦于黃河的主體部分吧!主體部分是由繪黃河、頌黃河兩部分組成,繪黃河,繪出了黃河的磅礴氣勢,繪出了黃河的英雄氣魄。
師:男同學來讀繪黃河部分,我相信,你們一定能讀出氣勢。
⑶、那同學們,頌黃河部分又在頌揚黃河的什么精神呢?我們看,有一個句子反復出現(xiàn)了三次,那就是——“!黃河!”,是從哪三個方面來贊頌了黃河的英雄氣魄呢?
板書:搖籃、屏障、臂膀。
、、詩人反復吟唱:“啊!黃河!”,我們應該怎樣來讀出這三個小節(jié)的情感與氣魄呢?
分小組討論,試讀。
抽讀后明確:第一節(jié),舒緩深沉;第二節(jié),堅強有力;第三節(jié),高亢激昂。
⑸、分成三個小組來讀這三個小節(jié)。
師:黃河是搖籃,養(yǎng)育了炎黃子孫;黃河是屏障,護衛(wèi)了神圣國土;黃河是臂膀,激勵著中華民族!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象征著我們中華的民族魂!
板書:民族魂
2、角色朗讀、體味詩情
、、教師小結(jié):《黃河頌》,以它充滿斗爭性的激昂旋律與黃河般桀驁不馴的血性激勵中華兒女與日寇英勇搏擊,今天它仍然以其氣勢磅礴的史詩般的英雄氣概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
、、師朗讀朗誦詞,女生、男生分讀繪黃河、頌黃河部分,全班齊讀尾聲。
四、拓展延申
師:可在我們今天呢?近世以來,黃河屢次泛濫,造成了若干破壞。這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惡果,是不肖的炎黃子孫的“杰作”。植被的破壞,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嚴重,黃河怎能不頻繁泛濫?
請同學們下課后搜集有關(guān)黃河的資料,來保護我們的黃河,我們的母親河!
作業(yè):
背誦這篇課文
板書:
黃河頌
序曲、
主體、搖籃、屏障、臂膀民族魂
尾聲
《黃河頌》教學后記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說這事物怎樣,而在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于詩歌語言的表述。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切不可從“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師可以充分運用表情與動作的感染;教師板畫的直觀;錄音配樂、CAI課件的使用……化“抽象”為“形象”。詩歌教學中的一切審美活動都是以學生對審美對象的直接感知開始的,并在這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深化。
一、借助美讀
所謂“美讀”就是指“有節(jié)奏、有感情地朗讀”(葉圣陶語)。詩歌,主要通過有節(jié)奏、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語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讀現(xiàn)代詩,首先必須把握其思想內(nèi)容,根據(jù)思想內(nèi)容,確定情感基調(diào)。根據(jù)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饵S河頌》唱出黃河的雷霆萬鈞之勢,奔騰咆哮之聲,更寫出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聯(lián)系時代特征,讀出激昂、雄健、悲壯!再根據(jù)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讀出詩歌的韻味。形式靈活多樣,教師范讀,學生個別讀、分組讀、齊讀,……
二、借助音樂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們對于音樂的體驗,是一種心靈的感受,而對于一般的文學作品,卻未必能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饵S河頌》音樂壯闊、熱情、深切,表現(xiàn)了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學生聽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飛騰,在其中濡染陶冶。
總之,我們不僅要探尋提供有豐富審美價值的審美對象,更要運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畫面、借助音樂、借助美讀、借助移情等,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使學生對詩歌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有深刻的領(lǐng)悟和啟迪,情感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染上作者的情緒色調(diào)。所以我們進行詩歌教學時,要充分挖掘詩歌本身的美感,讓學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夠接受。方能使整個詩歌教學過程籠罩在師生所創(chuàng)造的特定的氣氛和情調(diào)中,使學生在和諧、熱情、活潑、充滿美感的課堂氛圍中感知美、欣賞美。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12
教師寄語:用善良體察善良,用愛心澆灌世界。
學習目標:
1、能快速閱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nèi)容要點。
2、揣摩語言,領(lǐng)會作者與主人公老王的思想感情。
3、學會觀察身邊的普通人物,關(guān)愛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學習重難點:
1、全面把握課文,領(lǐng)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發(fā)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聯(lián)系身邊的人,學會關(guān)注、關(guān)愛他人。
資料連接:
走進作者:楊絳,原名楊季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江蘇無錫人。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記》《將飲茶》《洗澡》等,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guān)于小說》;譯作有《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等。
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走近老王(教師寄語:細心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相信自己一定行。┛焖匍喿x文本,學會利用圈點批劃法捕捉主要信息,完成以下兩題。
1、識記字詞
傴()身攥()著惶()恐塌()敗愧怍()
取締()滯()笨眼翳()骷髏()()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不超過50字)。
合作釋疑—評說老王(教師寄語:兩種思想相碰撞,就會閃現(xiàn)智慧的火花。
3、分析人物:默讀課文,找出能夠體現(xiàn)老王形象的語段,談談你心目中的老王。建議用“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個的人,從看出”的形式表達出來。然后小組討論交流,交換看法,互相補充。
4、面對老王的境況,作為作家的楊絳是怎么做的?從作者身上你有哪些做人的收獲?
思想共鳴—懷念老王(教師寄語:心與心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共鳴。
5、善良老實的具有金子般心靈的老王就這么去了,作為他生前的作家朋友的“你”,難道不想從行動上為他做點什么嗎?(提示:“你”可以為老王寫墓志銘、悼詞、紀念文章等,也可以談談自己的感觸!注意言簡意駭!。。
遷移延伸—關(guān)注“老王”(教師寄語:愛是一切教育的基礎(chǔ)。
6、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像“老王”一樣生活境況的人,你能談談身邊最感人的故事嗎?你將怎么去對待那些不幸的人?
品味語言:
7、楊絳的文學語言看似平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于其中,經(jīng)過漂洗的苦心經(jīng)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干凈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xiàn)力,請體會下列語句蘊含的情感:
。1)、他也許是從小營養(yǎng)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許是得了惡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
。2)、“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學習小結(jié):
8、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達標檢測
9、本文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體),材料瑣碎,但是經(jīng)過作者的組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作者以為線索,兼用順序和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課文寫老王,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字,一曰“”,二曰“”。
10、文中有一個詞語“ ”能概括老王一生的命運,這個詞語就是“文眼”,理解課文抓住文眼,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11、仿寫句子:
假如我是一團火,就為他人送去溫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為他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顆星,;假如我是一片云,;假如我是一棵樹,;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
12、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著……一個乞丐——一個衰弱的老人擋住了我。
紅腫的、含著淚水的眼睛,發(fā)青的嘴唇,粗糙、襤褸的衣服,齷齪的傷口……呵,
貧困把這個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樣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骯臟的手……他呻吟著,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沒有錢包,沒有表,也沒有一塊手帕……我隨身什么東西也沒帶。
但乞丐在等待著……他伸出來的手,無力地擺動著和發(fā)著顫。
我惘然無措,惶惑不安,緊緊地握了握這只骯臟的(②)的手:“請原諒,兄弟!”
乞丐那對紅腫的眼睛凝視著我;他發(fā)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緊緊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兒的話,兄弟!”他嘟噥著說,“這已經(jīng)是很可感謝的了,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從我的□□那兒得到了□□。
。1)、考考你的判斷:“紅腫”“冰冷”“戰(zhàn)栗”都是用來形容手的,請將它們分別填入文中標序號處。
①_②_③_
。2)、仔細揣摩,你能給文中的空白處填上合適的詞語么?
我明白,我也從我的□□那兒得到了□□。
。3)、今天看來一個稍微有點地位的人與乞丐握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文章的描寫給人以真實之感,為什么?
。4)、“我”和乞丐握手的基礎(chǔ)是什么?
。5)、“這也是恩惠啊”中“這”指的是什么?
。6)、結(jié)尾句有何深意?“我”從“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用簡練的語言加以概括(不超過30個字)。
附:達標檢測題的參考答案:
9、散文彼此交往邏輯時間善苦
10、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11、就為他人送去光亮就為他人送去清涼就為他人送去蔭庇就為他人送去甘露
12、
。1)、
、偌t腫
、趹(zhàn)栗
、郾
(2)、兄弟恩惠
(3)、我和老人有著相同的遭遇,都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真情,一種理解,一種關(guān)愛。他們之間的對話尤能反映這種真情。
(4)、彼此都是能理解對方的人。
(5)、“我”的言行所體現(xiàn)同情心。
(6)、老人對“我”的充分理解。得到了堅持生活信念的力量。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計得以成功的原因,讓學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從而激發(fā)他們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
對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學難點:
分析計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間較量的作用。
教學思路:
通過閱讀-復述-練習-討論-表演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讀、思、說、做的能力,在動腦、動口、動手的樂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從而激發(fā)他們閱讀的興趣。
教學步驟:
一、復述故事
昨天我們已經(jīng)把《空城計》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脈絡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課后反復朗讀,體味故事懸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現(xiàn)在就請一位同學給我們再來講述一下這個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們非常明確,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馬懿
1、孔明
師:這里有一張圖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為他有他的衣著、動作、神態(tài)特征,根據(jù)課文中描述的應該是——“披鶴氅,戴綸巾”,“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這時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計的時候一直保持這種神態(tài)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課文里描寫他的幾次“笑”嗎?你覺得這幾種笑態(tài)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臉上掛著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嗎?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撫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輕松、故作姿態(tài)的表現(xiàn)。即使神機妙算,他這時候心里還是有些吃不準,他可能在尋思:“你會上我的當嗎?”
“撫掌而笑”是他覺得如釋重負,或許正在慶幸:“你果然中吾計矣!”
“拍手大笑”則是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司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還是我略勝一籌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問:通過這三笑,我們再來聯(lián)系整個故事,孔明是個怎樣的人?說的時候應該結(jié)合課文,做到有理有據(jù)。
答:足智多謀——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大開城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圍繞城門的“空”設(shè)了一道計謀嚇退司馬懿。
處亂不驚、臨危不懼——在司馬懿兵臨西城,眾官“盡皆失色”的情況下,孔明卻依然在司馬懿的大軍面前鎮(zhèn)定自若,“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計謀。
神機妙算——料定司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馬懿的疑心來使自己的計謀成功施展。
2、司馬懿
問:司馬懿呢?其實,在空城計之前,孔明與司馬懿不止產(chǎn)生過一次交鋒,我讓同學們回去閱讀《三國演義》第95回,了解《空城計》故事背景,F(xiàn)在我們就請一位同學來說說這個事情。
分析:其實就在“空城計”之前,孔明剛剛誤用馬謖,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這樣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歲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機會伐魏。參軍馬謖獻反間計,令曹睿將司馬懿削職還鄉(xiāng)。孔明聞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萬大軍伐魏,一路上斬將略地,勢不可擋。曹睿聞之大驚,只得重新起用司馬懿。此時魏將孟達欲謀反,遣人密報孔明,表示愿里應外合,但不慎走漏風聲被司馬懿部下所殺。司馬懿猜透了孔明的戰(zhàn)略意圖,不與蜀軍正面交鋒,卻去斷蜀軍的糧道,奪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萬大軍來奪西城,才有課文中的這一出好戲。
可見,司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輩,他也是個有著深謀遠慮的大將之才,只不過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認為孔明想暗算他);剛愎自用(驕傲自負,不聽司馬昭的勸告,還罵兒子“汝輩豈知”結(jié)果被孔明空城計嚇退。)
3、小結(jié)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這一故事中,羅貫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這一形象,從正面著重刻畫了他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和動作,那么寫司馬懿有什么作用呢?寫他老謀深算也好,狡詐多端也罷,最終還是敗給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謀,計高一籌,這就是在刻畫人物時經(jīng)常用到的側(cè)面描寫的“襯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計”施展成功的原因
問:剛才我們分析了兩個人物形象,老師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忙解答。司馬懿既然是以個老謀深算之人,那他為什么會中了孔明的計?或者我們可以設(shè)想一下,如果此次帶兵而來的不是司馬懿而是司馬昭,孔明的空城計還會成功嗎?
分析: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正是因為孔明深深了解司馬懿,知道司馬懿對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險,自以為深深了解孔明,結(jié)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馬懿剛愎自用,必然不會聽從別人的意見,所以在關(guān)鍵時刻,孔明敢于“弄險”,并且一舉成功。
《紅樓夢》有詩云“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空城計”正是應證了這種有趣的現(xiàn)象!度嫛肥沁@么解釋空城計的:“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cè)嶂H,奇而復奇”,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之敗戰(zhàn)計之一,連孔明都承認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屬無奈之舉,然而最終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膽量和氣魄,也在于計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賞合作小組改編的課本劇
五、欣賞京劇《空城計》片段,替司馬懿寫一段唱詞回應孔明。(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進行。)
六、布置作業(yè)
1、找一找諸葛亮還有什么光輝戰(zhàn)績
2、《每課一練》
3、預習新課
《空城計》復習資料
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閱讀小說可以從故事情節(jié)入手,整體感知小說的內(nèi)容;然后通過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題;此外,還要注意環(huán)境描寫對人物情節(jié)的作用。
1、與《三國演義》并稱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為:《水滸傳》、《紅樓夢》、《西游記》。
2、文中第一段從哪兩個方面突出形式危急,運用了什么手法?
對比雙方兵力突出形式危急;以眾官的驚慌襯托孔明的處驚不變。
3、“懿笑而不信”,司馬懿為什么“笑”?
是一種懷疑繼而輕蔑的笑,他不相信諸葛亮會冒這么大的險。
4、說說司馬懿心理變化的過程。
由笑到疑到撤兵
5、司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
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
6、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計,是因為。
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7、諸葛亮為什么不棄城逃走?
吾兵止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8、諸葛亮最后說“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他為什么不退?
因為他做事一向謹慎。
9、文中三次寫到諸葛亮的笑,請從文中找出來并用適當?shù)脑~語形容這三次笑。
第一次笑:“笑容可掬”,這是鎮(zhèn)定自若的笑。
第二次笑:“撫掌而笑”,是脫險之后的歡笑。
第三次笑:“拍手大笑”,是成功之后的自豪大笑。
《空城計》教學反思
(一)通過審題質(zhì)疑,理清文章內(nèi)容。
從審題質(zhì)疑出發(fā),抓住課文脈絡,諸葛亮為什么要擺空城計,怎樣擺空城計和空城計成功的原因。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內(nèi)容學生基本能讀懂,但真正能理解諸葛亮擺空城計成功的原因并不容易。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學習重點段落,從而理解課文內(nèi)容。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思維。
為了便于學生理解空城計成功的原因,我截取了電影中與文章內(nèi)容吻合的片斷,意在讓學生能通過直觀的形象情境,讓學生進入課文意境和角色之中,理解課文內(nèi)容。
(三)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設(shè)計恰當?shù)恼Z言和思維訓練點。
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根據(jù)提示概括地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習為什么擺空城計時,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理解“蜂擁而上”“臉色發(fā)白”并展開想象說話。學習怎樣擺空城計時,用小標題概括并復述課文。
(四)有待改進的地方
教學過程中的評價語言過于單一,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僅是一種智慧,一項技能,更是一門藝術(shù),多思、多學、多練就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評價語言愈來愈精彩。電影片段的運用流于形式,還未落到實處,可讓學生帶著要求觀看效果更佳。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 篇14
一、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上一節(jié)課我們通過分析心理活動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韓麥爾先生。
2、 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1) 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外貌描寫、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外貌描寫:有關(guān)韓麥爾先生的衣著描寫。表現(xiàn)了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神態(tài)描寫: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的眼睛里帶走似的。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yè)的無限留戀,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
“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哽咽得說不出話來,”表現(xiàn)了韓麥爾內(nèi)心的凄苦憤懣已到了難以言狀的境界。
動作描寫:……充分地表現(xiàn)了他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語言描寫:……
指導朗讀: 深沉緩慢的語調(diào)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 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我們必須把它牢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的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監(jiān)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tǒng)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除了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外,還表達了對學生的無限期望,對民族和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
◎結(jié)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 (解釋說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
(2)完成課后練習二。
、夙n麥爾先生就要離開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了,他和自己的學生就要對自己的祖國做最后的告別了,他是在萬分悲痛之際,保持著自己的鎮(zhèn)定,維持著自己的形象,表現(xiàn)韓麥爾先生是一位平時嚴厲,關(guān)鍵時候表現(xiàn)出莊重、無畏、深情,是一位恪盡職守、道德高尚的教師。
、诳赡茉谙耄骸白约悍⻊樟怂氖甑膶W校,突然要離它而去;一生與之相伴的母語,突然要從此放棄。這是多么慘痛的教訓啊!”
、圩髡呤菑牡谌说囊暯莵韺戫n麥爾先生的。無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分別從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方面進行描寫,表現(xiàn)人物悲壯和不屈的精神。。
(3)討論:在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diào)說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說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著內(nèi)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xiàn)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著,又深情地贊美了祖國的語言,贊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著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后一課結(jié)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
深情、悲痛——思索、內(nèi)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從中蘊含著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
形成板書:
情節(jié)人 物
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
上學路上(序幕)幼稚、怕提問∕
課前(開端)疑惑、詫異深情、悲痛
課上(發(fā)展)難受、懊悔思索、內(nèi)疚
下課(高潮和結(jié)局)悲憤、懂事沉思、悲憤
描寫方法心理肖像、動作、語言
3、環(huán)境描寫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兩處環(huán)境描寫:
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zhuǎn)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點明了《最后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huán)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占領(lǐng),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這一環(huán)境描寫又表明什么? (布告牌上貼著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zhí)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后一課。 )
(3) 課前的環(huán)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描寫的作用? (鴿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現(xiàn)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
(5) 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4、體會重點句的深刻含義。
、贋槭裁凑f“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
(明天永遠沒完,拖的結(jié)果是連祖國的語言都還不會說,卻已經(jīng)失去了學習祖國語言的權(quán)利。表現(xiàn)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凇巴隽藝斄伺`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如果牢記祖國語言,就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就會激發(fā)愛國心和對敵人斗爭的意志,不會忘記恢復國土,爭取自由,所以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
、蹫槭裁葱「ダ墒拷裉炻犞v會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小弗郎士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自覺地努力學習,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都學好。)
、茉鯓永斫狻笆钩鋈淼腵力量”寫了兩個大字和寫出的“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字的含義是什么?
(在最后分手時有很多話要講,但激動得說不出來,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這兩個字表示堅信法蘭西祖國必勝,讓人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這是韓麥爾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xiàn)。)
5、問題探究
◎1小說為什么以韓麥爾先生的一個手勢作結(jié)?如果換成極其慷慨激昂的 言語不是更激動人心嗎?(小說以韓麥爾先生的一個痛苦的表情和手勢結(jié)尾,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比慷慨激昂的言語更為真實,更為深沉,更能震撼讀者的心靈。)
◎2小男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以小男孩我為主人公的敘述角度,表現(xiàn)他在自己成為亡國奴后的悲憤與沉痛。 貫穿故事情節(jié)的作用。 深化小說主題的重要作用。)
6、 拓展閱讀:
◎中國的歷史是一部被侵略和反侵略的歷史,《最后一課》中表現(xiàn)出來的愛國精神,很容易引起我們的共鳴,請以例句為范,列舉中國人在抗擊外族侵略時所表現(xiàn)的高昂氣節(jié)的句子。
民族氣節(jié)是韓麥爾“法蘭西萬歲”吶喊聲中的堅定信念!
民族氣節(jié)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
民族氣節(jié)是陸游“事定猶須待闔棺,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情操!
民族氣節(jié)是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凜然不懼!
民族氣節(jié)是孫中山“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豪情壯志!
【教學反思】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相關(guān)文章: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1-18
七年級語文下冊《愛蓮說》教案01-27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馬》03-14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07-31
七年級下冊語文《愛蓮說》教案07-21
北師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2-24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2-02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3-09
七年級下冊語文《竹影》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