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1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會運用地圖說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認識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波斯灣、土耳其海峽。
能在西亞的填充圖上準確的填出西亞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能力目標
了解西亞居民以阿拉伯人為主,西亞地區(qū)的宗教特色以及與宗教有密切關系的兩個城市——麥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標
了解西亞也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猶太教、基督教的發(fā)源地。
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能夠正確填圖
教學難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提高學生的讀圖、填圖能力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板圖、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jié)課主要內容。
二、導入新課
由新聞直接指出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伊拉克。找學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屬區(qū)域——西亞地區(qū)。聯系實際、從新聞出發(fā)吸引學生興趣。
三、講授新課
通過讀圖確認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亞的范圍
讀圖找出亞洲歐洲、非洲,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逦搴H拗
通過讀圖掌握西亞的地理(海陸)位置:
1.間接的溝通著大西洋與印度洋
2.位于亞洲的西南,地處亞、歐、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帶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之間所以被稱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娼煌ㄒ溃ü糯、現代)
找學生介紹歷史上所學的古代絲綢之路的知識。
從古代起,西亞地區(qū)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簡單介紹現代鐵路、公路、航空運輸途經西亞的情況。強調其重要性
㈢主要國家、首都
指導學生讀世界地圖以及圖7—21西亞的國家圖。在圖7—21中找出西亞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利用填充圖冊12頁的題目進行練習。填注兩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稱的位置。
、璋⒗畤摇⒆诮
啟發(fā)學生根據所看新聞報道回憶西亞地區(qū)居民的外貌、穿著打扮,西亞居民多數為阿拉伯民族,主要為白色人種,日常生活中以白色頭巾、白色長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須,女子以面紗遮臉。語言以阿拉伯語居多。宗教以xx教為主、
麥加是xxx教第一圣城。xx教、基督教、猶太教都將耶路撒冷做為圣城。
簡單介紹巴勒斯坦地區(qū)以及巴以之間的矛盾沖突。試著分析引發(fā)矛盾、戰(zhàn)爭的主要原因。
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意識,以及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事新聞的良好習慣。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西亞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比如地形特征、氣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2、了解自然環(huán)境與當地農牧業(yè)生產的關系,以及當地發(fā)展節(jié)水農業(yè)所取得的成就。
3、掌握西亞石油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點和主要產油國。根據地圖,了解西亞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的路線。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育目標:通過對西亞石油資源的強調,指導學生認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人地觀。
教學重點:
1.掌握西亞石油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點和主要產油國。
2.根據地圖,了解西亞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的路線。
教學難點:
通過對西亞石油資源的強調,指導學生認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人地觀。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習提問上節(jié)課主要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通過復習總結西亞獨特的人文特點,并指出西亞的自然環(huán)境也很獨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過復習總結西亞獨特的人文特點,并指出西亞的自然環(huán)境也很獨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講授新課:
、橐愿咴瓰橹鞯牡匦翁卣
指導學生讀圖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個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特點)學生分別分析西亞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點強調
1.以高原為主的地形
2.中部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波斯灣
(可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波斯灣連成一條線作為西亞東側邊緣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暄谉岣珊档臍夂虼蟛糠譃闊釒衬畾夂颍晾矢咴托單鱽啺雿u中東部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屬于地中海氣候,阿拉伯半島的西南有小部分熱帶草原氣候。大部分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對于人、動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強調西亞地區(qū)大部分屬干旱地帶。
㈦河流
找出西亞兩條著名的河流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這里是古代巴比倫文化的發(fā)源地,以此來增加趣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伊拉克戰(zhàn)爭引出1991年海灣戰(zhàn)爭,從而引出西亞豐富的石油資源
、焓澜缡蛯殠
1.西亞石油的儲量、產量、輸出量居世界首位。
2.西亞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
3.西亞的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qū)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產油國。分析書52頁圖7—29西亞石油海上運輸路線
閱讀“霍爾木茲海峽”強調霍爾木茲海峽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線”。
閱讀“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閱讀材料,“西亞石油資源和生產特點”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2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運用地圖,說明東南亞的地理位置,范圍。掌握東南亞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對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標: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鄰國的情況有大體的了解。
教學重點:
1.掌握東南亞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教學難點:通過對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二、導入新課:
觀察亞洲政區(qū)圖。
指導學生讀圖。
回憶與中國相臨的16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最南端的,與我國的廣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緬甸、老撾、越南,這三個國家以及位于這三個國家以南的國家,往往呈現出一派別具一格的熱帶風情,由于這里是亞洲的最東南角,這個地區(qū)就被人們叫做東南亞。
三、講授新課:
指導學生讀圖。強調方法的`掌握遠比知識的掌握重要。
指導學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特點)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1.通過讀圖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西南與大洋洲相臨。經緯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間半球位置:主要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通過讀圖強調東南亞的組成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列表比較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自然環(huán)境各方面的相同點和差異
2.通過地形圖分析:
。1)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南部地勢低平(2)馬來群島地勢崎嶇,山嶺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圖中用筆描出,判斷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斷其水力資源的豐富程度分析河流與地形的相互聯系,以手做比喻加強學生對“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征的記憶。
。2)根據地形分析馬來群島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材料、查看相關地圖。
4.以緯度位置突出東南亞地處熱帶的特點:閱讀課文,嘗試獨立分析影響東南亞氣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斷學生以自學的形式獨立解決問題: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別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1)在中南半島上11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風、降水偏少,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風、降水很多為雨季。農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在馬來群島上,終年高溫多雨,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一年到頭都有收獲馬來群島火山活動和地震頻繁,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
總結馬來群島地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
四、小結和作業(yè):回顧東南亞的地形和氣候,做配套練習。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東南亞的國家,以及各國的首都。掌握東南亞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能力目標:分析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
3、教育目標: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鄰國的情況有大體的了解。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亞洲的地理位置。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亞洲地理位置的過程,掌握分析某一區(qū)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運用地圖分析歐洲的地理位置。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鄰國的情況有大體的了解。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jié)課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以謎語引入:大江之中——河內;長鼻盛會——萬象;舉頭望明月——仰光(通過名稱引起學生興趣,簡單介紹。)
三、講授新課
、鍑、首都、居民
1、國家:
利用掛圖指圖。指導學生讀圖的方法、技巧。讀圖7-8,找出東南亞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內老撾——萬象柬埔寨——金邊
泰國——曼谷緬甸——仰光馬來西亞——吉隆坡新加坡——新加坡菲律賓——馬尼拉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文萊——斯里
巴加灣市東帝汶(最新獨立)
其中與陸地接壤的國家為緬甸、老撾、越南
湄公河在我國境內叫做瀾滄江,流經了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國際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書上37頁的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如何讀圖,積極主動思考地理問題。
3、居民
利用書38頁的課文總結強調,從課文中使學生注意到新加坡的華人、華僑,引申到整個東南亞地區(qū)。從課文中找出華人和華僑的區(qū)別。
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qū)之一東南亞是世界上海外華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區(qū)
、珩R六甲海峽
通過指圖提問總結馬六甲海峽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強調其在交通運輸中的咽喉位置。東南亞地區(qū)位于亞洲與歐洲之間。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因而可說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三個國家之間
2.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
3.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歐洲的重要航道馬六甲海峽被稱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課時安排:第3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讀圖了解東南亞地區(qū)主要的農產品、礦產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國中的經濟地位
2、能力目標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標:通過學習了解東南亞各國經濟的特點,從而比較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形式上的差異。
教學重點: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國中的經濟地位教學難點: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國中的經濟地位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jié)課內容。
請學生說說東南亞的氣候和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泰國的香米嗎?他與我們我家產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國就在東南亞,那么東南亞還有哪些物產呢?
板書:
㈣富饒的物產
三、講授新課:
指導學生閱讀地圖的方法必須先看圖例。
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圖,分析書36頁圖7-6東南亞的物產分布。通過名稱引起學生興趣。
總結:
1.礦產資源:石油、錫
石油: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錫:馬來西亞是世界上錫產量最多的國家
2.糧食作物:水稻
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國
3.熱帶經濟作物:簡單介紹。
天然橡膠: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分居世界前三位。油棕(棕櫚油):泰國的棕櫚油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椰子(椰油):菲律賓是世界上出產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國家總結南亞的物產,完成書上練習題鍛煉學生讀圖解題的能力,養(yǎng)成學生讀圖解題的習慣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3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
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咸海以及亞歐人口問題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理念教育。
四、重點、難點:
亞洲、歐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五、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六、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ㄒ唬、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
請說說你了解西亞。(學生回憶,并回答。)
。ǘ胄抡n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qū),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qū)是資本主義工業(yè)化最早的地區(qū),也是目前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這里還曾經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策源地。這個地區(qū)的旅游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游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板書課題:第四節(jié) 歐洲西部
(三)、講授新課
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說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于歐洲的西部, 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輪廓、范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說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huán)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qū)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提問:請說出各國的首都
英國——倫敦 法國——巴黎 德國——柏林 意大利——羅馬 荷蘭——阿姆斯特丹挪威、 瑞典、芬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瑞士、希臘、梵蒂岡、摩納哥、圣馬力諾、列支敦士登、馬耳他、安道爾四.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地形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圖,著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qū)及分布特點。了解歐洲各國。
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氣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ㄋ模┛偨Y:
利用地圖簡單總結。
。ㄎ澹┳鳂I(yè):
利用填充圖冊15頁,目標檢測上的題目作為練習
板書設計
歐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輪廓范圍
地形特征
主要河流
氣候特征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運用地圖找出歐洲西部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首都;說出歐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點;了解歐洲西部的經濟特征、工業(yè)發(fā)展情況和農業(yè)特色;
2、能力目標: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yè)最繁榮的地區(qū),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qū)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媒體: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
請說說你了解西亞。(學生回憶,并回答。)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qū),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qū)是資本主義工業(yè)化最早的地區(qū),也是目前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這里還曾經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策源地。這個地區(qū)的旅游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游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三、講授新課
一.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于歐洲的西部,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二.輪廓、范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huán)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qū)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三.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提問:請說出各國的首都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圖,著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qū)及分布特點料了解歐洲各國。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五.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六.氣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七、雄厚的經濟實力
1、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fā)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指導學生讀統(tǒng)計圖。)
2、歐洲西部各國工業(yè)部門齊全。
3、農業(yè)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結合較好。(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fā)達的農牧業(yè)利用書56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yè)
八、繁榮的旅游業(yè)
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yè)最繁榮的地區(qū)簡單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通過幻燈讓學生欣賞)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5
一、教學目標
共同完成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各類基礎地理知識,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展學生學習潛能,增加對世界各地地理知識的認識,讓學生們養(yǎng)成互助、合作、共同進步的良好精神狀態(tài)。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認識大洲
本章主要內容是了解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的地理位置,學習并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人口等知識。本章的重點內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難點是比較七大洲的氣候以及影響七大洲氣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區(qū)
本章主要內容是學習并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及南北兩極的有關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資源、人文、經濟等。本章的重點內容是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的地形與氣候,以及南北兩極的地理概況。難點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與氣候差異對農業(yè)的影響。
第三章走近國家
本章主要是學習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國家,如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資源氣候、經濟文化等。本章的重點是掌握以上各國的地形特點和典型的氣候特點,掌握各國重要的自然資源。難點是美國的農業(yè)帶的分布。
三、重點、難點:
1、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2、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征,能簡單分析人—地內在關系;
3、初步學會國家和地區(qū)的分析方法;
四、教學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材,理清知識結構和教學思路,把握教材重點、難點。運用現代化教學設施,制作教學道具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置多種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2、強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鞏固學生讀圖、填圖和繪圖的能力。利用地圖、地理填充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理性認識。同時做到教學過程中做到穿插回憶前面所學知識,增強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為今后的繼續(xù)學習作好鋪墊。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好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并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情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4、開展多種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設施,多方位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
五、教學進度
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節(jié)自然環(huán)境21
第二節(jié)人文環(huán)境22
第七章第一節(jié)日本23
第二節(jié)東南亞34-5
第三節(jié)印度36
第四節(jié)俄羅斯37-8
第八章第一節(jié)中東28-9
第二節(jié)歐洲西部29-10
期中考試11
第三節(ji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節(jié)澳大利亞213
第九章第一節(jié)美國314-15
第二節(jié)巴西215-16
第十章極地地區(qū)217
期末復習418-19
期末考試20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6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學生通過閱讀圖6—1,進行討論后總結。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6—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fā)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2(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6—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ㄕn堂總結)
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2.亞歐大陸3.亞洲的地理位置
第2課時(課堂導入)
我們現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么現在美國應該是什么時間呢?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么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
指導學生讀圖6—2世界時區(qū)圖并通過自制的時鐘模型演示6城市的區(qū)時,以北京(東八區(qū))正午12點為準。也可用數軸圖表示學生回答:晚上。
(講授新課)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講述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地的12點,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2.時區(qū)及換算
講述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qū),每一個時區(qū)跨15度經度。其中零時區(qū)(也叫中時區(qū)),從西經7.5度~東經7.5度。東十二區(qū)和西十二區(qū)和為一個時區(qū),稱東西十二區(qū)。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閱讀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學生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產生“地方時”?
2.時區(qū)是怎樣劃分的?
3.什么是“區(qū)時”?
4.我國采用的是哪個時區(qū)的區(qū)時?
5.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里?
3.北京時間
講述北京時間即為東八區(qū)的區(qū)時。
4.國際日期變更線
講述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國際上規(guī)定大致以180度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板書設計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1.地方時2.時區(qū)及換算3.北京時間4.國際日期變更線
第3課時
4(課堂導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等風光圖,引入亞洲地形的學習。
復習提問:陸地地形可分為哪幾種基本類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亞洲全有——地形復雜)
。ㄖv授新課)
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提問亞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動:
。1)讀圖6—3,亞洲地形圖,6 —4世界大洲陸地海拔高度比較圖,找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西西伯利亞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圖練習)
。2)依據地理方位說明亞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亞洲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瑪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等)
。4)亞洲大陸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歸納亞洲地勢有什么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5)小組討論:
找出亞歐大陸東側、東南側的一組弧形群島,說明這組島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質現象是什么?
講解從北向南分別是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硫球群島、馬來群島。利用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
。6)請根據對亞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說出大洲地形的特點主要從哪幾方面來總結?
地形類型及分布、地勢特征、相對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結亞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3)地勢中部高,西部低。
活動根據以上步驟和方法,依據圖6—3和資料總結歸納歐洲地形特征。
(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亞洲的地形特征,結合對亞洲地形的分析方法,來總結出歐洲的地形特征。
板書設計
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第4課時(課堂導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地區(qū)的風光。
利用錄像展示冬季亞洲北部西伯利亞地區(qū)冰天雪地,氣候嚴寒;而亞洲南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過的黃金海岸卻是一派嫵媚的熱帶海濱風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濱浴場。
亞洲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顯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亞洲的氣候特征以及成因。
。ㄖv授新課)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教師指圖講述,學生進行回憶后回答問題。
講述氣候是自然環(huán)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提問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結論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1.氣候復雜多樣
提問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且地形復雜,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亞洲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上氣流和地形的影響,干濕差異懸殊。
2.大陸性特征明顯繼續(xù)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ㄕ故尽6—10圖”,并在上面點出利物浦、華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ㄒ龑W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
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溫帶大陸性氣候有哪些特點?我們來觀察位于這個氣候區(qū)內的兩個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們的氣溫和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特點。
小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ㄕ故尽皝喼逇夂蝾愋蛨D”)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幾種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三種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ń處熀唵谓忉尯沃^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jié)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xù)啟發(fā):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yè)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qū)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fā)生旱澇災害。
板書3.季風氣候顯著
引導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特征明顯、季風氣候顯著。
過渡我們學習了亞洲的氣候特征,那么歐洲的氣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為主,培養(yǎng)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列表比較亞洲和歐洲氣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書上的練習總結:
1.氣候類型少,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的氣候;
2.海洋性特征顯著;
3.具有面積最廣、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課堂總結)
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于讀圖及學習方法的掌握,通過對亞洲氣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來了解歐洲的氣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學生從地圖上找有用的知識,增加讀圖的練習。
板書設計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1.氣候復雜多樣2.大陸性特征明顯3.季風氣候顯著
第5課時(課堂導入)
復習提問判斷下列有關氣候的描述哪些是有關亞洲的,哪些是有關歐洲的?
。1)除溫帶海洋氣候外,大多數氣候類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氣候的分布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區(qū)域。
(3)季風氣候顯著。
(4)大陸性特征顯著。
。5)終年盛行來自大西洋的溫暖濕潤的西風。(講授新課)
我們都知道李白的《將進酒》中的句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說說我國黃河注入到那個海洋中去?看圖1—1,找找亞洲還有哪些大和分別注入到周圍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書
五、河流
(一)亞洲
1.大河眾多。
講述亞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長江的長度和流量居亞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國境內叫瀾滄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河流。
2.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呈放射狀四周奔流入海。
3.內流區(qū)面積廣大。(中部的錫爾河和阿姆河)
活動學生在6—3圖上找到這些湖泊的位置,指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些湖泊的位置。
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澜缱畲蟮暮;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鹽度最高的湖泊;
巴爾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在地圖上找到歐洲的河流,并根據亞洲河流的特點,總結歐洲河流的特點有哪些。
通過地形圖,讓學生自己進行討論、總結。
。ǘW洲
氣候溫暖濕潤—水量豐富,大部分無結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長,航運價值高。
活動完成教材P.11的活動來認識多瑙河和萊茵河。
小結
歐洲河流的特征:1.河網稠密、水流平緩;2.河流短小、水量豐富;3.航運價值高。
練習利用地圖找出歐洲著名的伏爾加河、萊茵河、多瑙河等觀察河流流經的國家。
列表總結亞洲、歐洲河流與湖泊的特點、河流特點。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經: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9個國家,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ㄕn堂總結)
河流的特征與天氣、地形的聯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亞洲和歐洲的河流有助于學習氣候和地形特征,在講授是要注意指導學生結合地圖,總體學生的掌握情況較好。
板書設計
五、河流
。ㄒ唬﹣喼
1.大河眾多。
2.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呈放射狀四周奔流入海。
3.內流區(qū)面積廣大。
。ǘW洲
1.河網稠密、水流平緩;2.河流短小、水量豐富;3.航運價值高。
第6課時(課堂導入)
放一段錄像資料,反映亞洲人種、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攢動的亞洲東部或歐洲的繁華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無人區(qū)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觀,有這些資料引入亞洲的人口。
。ㄖv授新課)
六、亞洲的人口與國家
指導學生讀圖6—15,亞歐人口密度圖,回答人口分布的特點。
1.人口最多的大洲學生看書回答問題。列舉。
講述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xx年總人口達36.72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占十分之六)
亞洲有6個國家人口超過1億,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2.人口分布不均勻
活動課下搜集亞洲和歐洲的世界之最。
本節(jié)課的內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的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今后的講述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板書設計
六、亞洲的人口與國家1.人口最多的大洲2.人口分布不均勻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和城市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工農業(yè)經濟迅速發(fā)展,城市化建設獨具特色。
2、能夠利用資料分析巴西的人文特色,說明巴西是一個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3、通過分析巴西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城市建設布局的變化,認識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和正確處理人地關系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從小樹立環(huán)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學會利用資料描述巴西的人文特色,分析一個國家的自然、社會環(huán)境對民俗的影響;(2)以熱帶雨林為例,分析巴西在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資源觀和環(huán)境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我們即將要進行一次“巴西之旅”,為了能夠充分享受這次旅行,我建議同學們先了解一下巴西的基本概況。
教師:多媒體出示8—51圖
學生讀圖分析巴西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位置特點—緯度位置、海陸信置地形特點—亞馬列孫平原、巴西高原氣候特點—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總結:巴西一個熱帶面積廣大的國家。
教師:巴西不僅是一個熱帶面積廣大的國家,而且還是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和面積居前6位的國家。因此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少數的幾個大國家之一
教師:圣保羅不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還是巴西最大的工業(yè)中心。出示課本圖8—56。
學生分組探究:巴西的資源狀況和工農業(yè)的發(fā)展變化。工業(yè)組:礦產(鐵礦石)—工業(yè)分布(東南沿海)
農業(yè)組:農作物(咖啡、甘蔗、柑橘)—農產品(咖啡、蔗糖、橘汁)歷史組:單一經濟—現代工業(yè)迅速發(fā)展
教師: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問題,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問題。二戰(zhàn)前:單一經濟(農產品、礦產品),現代工業(yè)不發(fā)達;二戰(zhàn)后:加快了工業(yè)發(fā)展步伐,現代工業(yè)躍居前列。 總結:巴西已經成為一個發(fā)展中的工農業(yè)大國。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讀圖中是否注意到:巴西的能源礦產不多,那么巴西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來解決能源礦產短缺這個問題的呢?
學生1:與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電站。
學生2:巴西利用本國大量生產甘蔗的有利條件,以甘蔗為原料制造酒精。學生3:巴西還加強了海底石油的開采。??
第二課時
“巴西之旅”第二站——巴西利亞
教師:我們一路顛簸終于來到了環(huán)境優(yōu)美、獨具特色的現代化首都城市——巴西利亞。
教師:多媒體出示巴西利亞城市風光片(無條件可用圖片代替)學生:伴隨幕后解說,仿佛置身于綠草如茵的足球場,漫步于繁花似錦的城市街頭,體驗著巴西的.騰飛。
教師:通過欣賞巴西利亞風光,同學們發(fā)現了什么問題,想到了什么?學生1:為什么巴西利亞位于熱帶,卻四季如春?
學生2:世界著名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區(qū),為什么巴西的首都卻從沿海遷到內陸?
教師:巴西將首都從沿海遷到內陸,不僅體現了對城市環(huán)境問題的考慮,同時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對內陸的開發(fā)和管理請同學們課后討論一下,這與我國的西部大開發(fā)在意義上有什么異同?
教師:我們愉快的“巴西之旅”即將結束,現在是旅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富有神秘感的一站,希望同學們拿起你的相機,記錄下你在不同尋常的經歷,留下美好的回憶。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1、會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說出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并能夠解釋所產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的差異現象。
2、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3、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說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并能夠解釋其所產生的季節(jié)變化與熱量差異現象。
4、能夠結合當地季節(jié)變化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帶分布圖說出五帶劃分的界線,并能夠舉例說明各帶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帶的名稱和界限
3、公轉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時間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4、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
難點:
1、自轉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帶的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是毛澤東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詩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動,為什么會日行八萬里呢?原來地球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始終在運動著。赤道的周長約4萬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隨地球自轉一周正好是八萬里。從本節(jié)課開始,我們就來學習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及其產生的`現象。
活動
【活動】演示地球轉
教師用手輕輕轉動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
學生觀察分析
提問:地球繞著什么在旋轉?(地球繞地軸旋轉)
再提問:地球自轉是什么方向?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和南極上空看又是怎樣的,北逆南順)
注意:在這里先讓學生明白“東”、“西”的含義。
學生上講臺演示
演示講述:
地球轉一圈需要的時間,也就是自轉的周期是多長呢?先來看這個演示。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地球時時刻刻都在太陽的照射下。同學們想想陽光照射下的地球會是什么樣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為什么只有半邊是白天呢?(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由此可知形成晝夜現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轉時,轉一圈要經過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也就是說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長(一天或約24小時)。
學生讀P11圖1.14晝與夜
晝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圍(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晝半球)。提醒學生注意晝、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經過南、北兩極點。
注意觀察晨昏線與太陽光之間的關系。
提問:剛才演示時同學們看地球自轉了嗎?如果地球自轉會產生什么現象呢?
活動
【活動】演示地球自轉,說明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用手電筒照射自轉的地球儀,在地球儀的球面上選取2個點(北京、紐約)。
轉動地球儀,當太陽照射北京,紐約是白天還是夜晚?轉動180度。再看,哪個是白天?哪個是夜晚?連續(xù)轉動,北京和紐約出現了什么情況?(晝夜更替)
也就是說晝夜更替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轉)
在轉動中觀察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見到日出。當北京是正午時,烏魯木齊也是正午嗎?
指導學生看書P13圖1.17并請學生解釋:
1、北京的暢暢和美國的姨媽在同一時刻電話問候,為什么時間不同?
2、半夜時分,中國球迷觀看NBA球賽
總結:由于地球自轉,東西位置也就是經度不同的地方,時間是不同的。
活動
【講授】總結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請同學們結合活動演示,總結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師補充,地球自轉產生了三種地理現象。分別是:1、日月星辰東升西落。2、晝夜更替3、時間的差異。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9
一、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三個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每周每班二個課時,課時相對教材內容有些不足。新課標,新教材,新環(huán)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學校良好的人際關系,先進的教育理念,愛的氛圍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環(huán)境。我校堅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yè)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三、具體工作
1、抓好常規(guī)地理課堂教學。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努力講好每一節(jié)課;保障每節(jié)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4、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5、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chuàng)優(yōu)秀教案。
6、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7、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8、每次單元檢測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注意發(fā)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9、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10、合理使用教學必備的地理教具,課件。做好器材的登記,使用,保管工作。
教學課時安排
第一周:亞洲的位置和范圍2課時
第二周:亞洲的自然環(huán)境2課時
第三周:單元檢測2課時
第四周:日本2課時
第五周:一次月考2課時
第六周:東南亞2課時
第七周:印度2課時
第八周:俄羅斯2課時
第九周:單元檢測2課時
第十周:期中考試2課時
第十一周:中東2課時
第十二周:歐洲西部2課時
第十三周:撒哈拉以南非洲2課時
第十四周:澳大利亞2課時
第十五周:美國2課時
第十六周:巴西2課時
第十七周:極地地區(qū)2課時
第十八周:復習(一)2課時
第十九周:復習(二)1課時
第二十周:期末考試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等地理特征,說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埃及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說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
3、運用本文字和圖片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4、了解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文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聯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簡述尼羅河對古代埃及文明和現代經濟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埃及歷史遺跡和文化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
2、培養(yǎng)學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羅河及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尤其是農業(yè))的影響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通過埃及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的圖片播放,讓同學們感受埃及,并用關鍵詞談談對埃及的印象,以此導入新。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
讀本76頁圖8—13,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有關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請小組長把你們組找到的相關信息用序號標出寫在白板上,寫對一點且內容不重復得一分。4分鐘后,小組交換白板,看哪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組的組員上臺展示。小組展示完畢后,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并給每個小組加分。
三:探尋人文,走進埃及
學習形式:情景教學,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語、阿拉伯人及開羅附近建筑物等圖片,讓同學們說說埃及的基本人文情況。接下來,為了突出本節(jié)的重點,進行了如下的'情景設置:假設同學們要前往埃及參觀考察,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農業(yè)發(fā)展情況及游覽埃及部分名勝古跡。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覽亞歷山大港—開羅—盧克索—阿斯旺水壩
第二天:游覽尼羅河流域,考察周邊的農業(yè)發(fā)展。
第三天:參觀國際航道—蘇伊士運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礦產資源及工業(yè)、經濟發(fā)展
這四天的行程,讓幾位同學扮演的導游帶領同學們參觀考察埃及的工農業(yè)發(fā)展情況及游覽埃及的名勝古跡,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進一步走進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本節(jié)的難點,提高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兩題探究題,讓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1、讀圖探究:尼羅河對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有什么影響?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國的各種資源,因地制宜發(fā)展本國經濟的?
五:堂反饋
學習形式:小組競賽限時搶答
通過小組競賽搶答加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檢測堂學習的有效性。
六:堂小結:
學習形式:組內交流、組員評價、老師整體評價
每位小組長組織組員在組內交流,并把組員的發(fā)言,在白板上歸納,以梳理這節(jié)的知識脈絡,同時對組員進行評價。
七:布置作業(yè):配套的知識能力訓練
必做作業(yè):選擇題
選做作業(yè):選做題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11
(課堂導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地區(qū)的風光。
利用錄像展示冬季亞洲北部西伯利亞地區(qū)冰天雪地,氣候嚴寒;而亞洲南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過的黃金海岸卻是一派嫵媚的熱帶海濱風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濱浴場。
亞洲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顯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亞洲的氣候特征以及成因。
(講授新課)
板書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教師指圖講述,學生進行回憶后回答問題。
講述 氣候是自然環(huán)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提問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 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結論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板書 1.氣候復雜多樣
提問 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且地形復雜,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亞洲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上氣流和地形的影響,干濕差異懸殊。
板書 2.大陸性特征明顯
繼續(xù)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6-10圖”,并在上面點出利物浦、華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
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溫帶大陸性氣候有哪些特點?我們來觀察位于這個氣候區(qū)內的兩個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們的氣溫和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特點。
小結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幾種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
三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jié)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xù)啟發(fā):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yè)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qū)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fā)生旱澇災害。
板書 3.季風氣候顯著
引導 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結論 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特征明顯、季風氣候顯著。
過渡 我們學習了亞洲的氣候特征,那么歐洲的氣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為主,培養(yǎng)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列表比較亞洲和歐洲氣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書上的練習總結:
1.氣候類型少,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的氣候;
2.海洋性特征顯著;
3.具有面積最廣、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課堂總結)
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于讀圖及學習方法的掌握,通過對亞洲氣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來了解歐洲的氣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學生從地圖上找有用的知識,增加讀圖的練習。
板書設計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1.氣候復雜多樣
2.大陸性特征明顯
3.季風氣候顯著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2、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媒體素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自己身邊,學習地理應注意搜集身邊的地理信息。電視中的各種節(jié)目、報刊雜志、圖書館的藏書,互聯網站等都傳遞著許多地理信息,我們要逐步學會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應的地理問題,本節(jié)課老師和大家共同探討學習地理的途徑、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課前熱身
學生分組討論:看哪位同學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的,并且分組記錄下來,比一比看哪一組搜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提示:要學好地理,首先要學會收集地理信息,再學會思考地理問題,最后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或生活圈子,從實踐中去學習。
2、四邊互動
互動1:教師對學生搜集的地理信息進行整理,而且要求學生學會思考地理問題,然后提問:
(1)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連續(xù)發(fā)生地震?
(2)為什么我國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區(qū)常發(fā)生水、旱災害?
(3)為什么南方能大面積種植柑橘,北方卻不行?
(4)為什么吐魯番的哈密瓜那么甜?
(5)為什么南極洲蘊藏著大量煤炭資源?
明確:觀察和了解地理現象,發(fā)現地理問題,探究其成因和規(guī)律,進一步思考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有許多種,對比、分析、綜合、觀察、聯想等方法將有助于我們學習地理。
互動2:要學好地理,我們單靠坐在教室里是遠遠不夠的,要深入周邊的環(huán)境,走進大自然,通過野外旅行,學會觀賞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游園、滑雪、探險、狩獵、海濱休閑、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包括步行、騎自行連、乘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
學生分組討論活動,教師用投影出示討論問題:
1)你曾經外出到過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內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時間如何安排?
5)旅行路線如何?
學生討論完后,教師選一兩名代表匯報。
進一步提問:野外旅行要準備好哪些物品呢?
明確:地圖、指南針、筆記本、望遠鏡、照相機等。
強調:還要學習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觀察、地理攝影、地理素描、地理標本制作等技能。
俗語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野外旅行能豐富課余生活,提高審美情趣,增長地理知識。地理學習的特點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正在不知不覺地應用它;我們身邊就有地理知識,只要留意就會學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識。
四、達標反饋
討論:學生分組設計一條附近地區(qū)野外旅行線路,內容包括:地點、旅行線路、開始和到達時間、旅行內容、交通工具、物品準備、注意事項等。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學生先小結本節(jié)課內容。教師點撥。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學好地理,懂得了學習地理的方法途徑,進而發(fā)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2)方法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討論法學習。
六、作業(yè)
設計一條最好的旅行路線,最好的地圖,進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書設計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在法國地圖上指出其輪廓特點、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據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斷法國的地勢特點。
3、根據法國地形和氣候特點,歸納該國發(fā)展農業(yè)的有利條件。
4、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法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特征,歸納該國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優(yōu)勢。
5、運用資料,綜合評價法國的經濟和文化特征。
6、通過學習法國濃厚的藝術,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興趣。
7、通過學生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建一種和諧、平等的價值觀。
二、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自制課件)
三、教學方法:討論法、小組合作、讀圖析圖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圖片————埃菲爾鐵塔,問學生這是什么?它在哪個國家?(法國)它是西歐三大旅游國之一,有什么吸引我們的?
[講授新課]
1、法國的地理位置
。▽W生讀圖)P86圖8—30,看法國地理位置優(yōu)越體現在什么地方?(地形、氣候)
。1)比較歐洲西部英國、法國、德國的面積大小。
。2)接法國頂點,看它輪廓特點。(六邊形)
。3)法國海陸位置—————西面:大西洋,東南面:地中海法國的海陸位置決定了它的氣候特點:
大西洋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氣候
內陸——————————————大陸性氣候(教師總結)
。ㄕ故緢D片)“法國地勢圖”
(學生觀察)看法國地勢有什么特點?(東南部高、西北部低)(提問)東南部和西北部分別是什么地形為主?
(教師總結)地理位置優(yōu)越性之三:東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國面積的4/5。
〈過渡〉法國有這么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它的農業(yè)怎樣?(課件展示)
。1)農業(yè)發(fā)展的優(yōu)勢: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農業(yè)區(qū):
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麥、馬鈴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國農業(yè)實現了高度機械化和現代化(1)豐富的礦產資源—————煤、鐵(2)高度發(fā)達的經濟—————以汽車、飛機為主的工業(yè)(3)核電比重占發(fā)電量中的70%以上。法國的文化與旅游:如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凡爾賽宮、先賢祠、盧浮宮藝術之都———巴黎。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夫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么,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的?
(板書)地球的形狀、大小
二、展示目標
即教學目標中知道與技能目標
三、自學引導及點撥
1、地球的形狀
(展示圖片)觀看教材地球衛(wèi)星照片
。ㄌ釂枺┑厍蚴鞘裁葱螤睿
。ㄒ龑В┑厍蚴且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
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ㄒ龑W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學生討論學習,小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直覺→邏輯推測→實踐證明→新“眼”目睹)
。ㄌ釂枺┪覀兩钤诘厍蛏,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說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狀的事例嗎?
A、(可能出現的事例):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發(fā)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C、還有地球儀和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
。ㄌ釂枺┻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的?
。ㄐ〗M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啟發(fā)、解釋。)
。ǹ偨Y)準確反映地球形狀科學證明是地球衛(wèi)星照片。
(討論)從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ǹ偨Y)任何一個真理的發(fā)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板書:2、地球的大小
。ǔ修D)現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ㄕ故緢D片)地球的大小
。▽W生活動)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ㄖv解)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ò鍟┒⒌厍虻哪P汀厍騼x
。ㄕ故荆┑厍騼x
。ㄌ釂枺1、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區(qū)別?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l(fā)學生積極回答)
。ㄖv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繼續(xù)總結補充地球儀的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四、提出問題,探索解決
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fā)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緯線和緯度
1、緯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緯線可以有多少條?
2、緯度以哪條緯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qū)分南緯與北緯?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南緯和北緯?緯度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有什么特點?
4、低、中、高緯度是如何劃分的?
5、緯度值的緯線有什么特征?該值出現在哪個地區(qū)?
6、南北半球是怎么劃分的?北緯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緯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紀念碑建在哪嗎?為什么要建在這個位置?
經線和經度
1、經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經線可以有多少條?
2、經度以哪條經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經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qū)分東經與西經?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東經和西經?經度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有什么特點?
4、東經180度與西經180度經線有什么特點?
5、東西半球是怎么劃分的?東經是否都在東半球?西經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兩條相對的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嗎?為什么不采用0度與180度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劃分東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線嗎?地球上真實的本初子午線在哪?
七年級湘教版地理教案15
《地圖的閱讀》教案
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jié)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來復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
【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ㄒ唬⿵土暎涸谝话愕貓D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ǘ┦谡n:
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并向學生說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
。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坐標,按指向標方位標注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系
例題一、通過電子白板演示充分說明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標法和旋轉地圖法
例題二、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ㄈ┱n堂小結:
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七年級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的地理教案12-06
七年級地理教案11-05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12-21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2-22
【熱】七年級地理教案12-12
【精】七年級地理教案12-15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12-23
七年級地理人教版教案01-01
《法國》七年級地理教案02-02
七年級地理教案《法國》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