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1
教學內容:
1、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的地位:本節(jié)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著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與反比例是比較重要的兩種數(shù)量關系,學生理解并掌握了這種數(shù)量關系,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并能應用它們解決一些含正、反比例關系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shù)思想,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2、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比和比例的有關知識,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是學生理解正、反比例意義的重要基礎)而新教材沒有都將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形成關系式,也增加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難度。讓學生有畫折線統(tǒng)計圖的經(jīng)驗,所以基本能自己動手畫出正比例關系的圖像。
教材分析:
對比新舊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新教材在保留原來表格的基礎上取而代之的是兩種量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這一個更開放、更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這一問題更能提供讓學生有足夠研究的空間與思維想象的空間,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舊教材中的3個小問題實際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層含義(兩個量必須相關聯(lián);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相關聯(lián)的兩個量的比值一定)。舊教材這樣編排的目的是讓學生帶著這3個問題觀察表格,發(fā)現(xiàn)表格中的兩個量的變化規(guī)律。雖然這樣的編排能讓學生明確觀察方向,少走彎路,及時的發(fā)現(xiàn)變化規(guī)律,但是這樣的數(shù)學學習體現(xiàn)不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指令在行動。而新教材的編排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如何更好的組織、引導學生在沒有3個小問題的幫助下也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變化規(guī)律呢?新教材的這一變化對我們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讀教材,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是有效完成這節(jié)課的前提。教材精簡了例題,教材不再對研究的過程作詳細的引導和說明,只是提供觀察研究的素材與數(shù)據(jù),出示關鍵性的結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以體現(xiàn)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
設計理念:
教材的改動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尋找出表中的規(guī)律,而不是像原來那樣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去回答。但是如果一開始馬上放手讓學生去尋找規(guī)律,學生會感到盲目,不知從何入手,那勢必會造成合作學習的低效。新課程標準在修改稿中指出:數(shù)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shù)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tǒng)一,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帶著問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jīng)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谝陨蠈滩膬热莸姆治觯虼,在教學中,我主要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
1、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充足的觀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與合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滲透函數(shù)思想,得到必要的數(shù)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充分體現(xiàn)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2、努力實現(xiàn)扶與放的和諧統(tǒng)一,共同構建有效課堂。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學生,發(fā)揮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優(yōu)點,讓學生有一個充分體驗成功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有困難的,給予適當引導,拒絕無效探究,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該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幫助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用字母 表示變量之間的關系,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2、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歸納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用事物相互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使學生能夠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積極的數(shù)學情感體驗,得到必要的數(shù)學思維訓練。
重點難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重難點處理
學生能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和體會成正比例的量的規(guī)律,但要他們用很專業(yè)的數(shù)學語言來描述,還是比較困難的,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語言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歸納能力有限,考慮問題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基本能得出較為完整的結論。比如,什么叫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學生也很難得出,也沒有探究的價值,所以由教師直接講授,而對于他們之間的規(guī)律,則由學生自己來隨意表述,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通過共同歸納、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較為完整的結論時,能讓學生深深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和合作學習的高效。
教學過程:
說教學策略和方法,引入新課。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接下來教師引導,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學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這個環(huán)節(jié)分為了四層:觀察—討論―—再觀察—再討論,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教學,分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生在反復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獲得新知的樂趣。
本環(huán)節(jié)將書中的表格分兩層呈現(xiàn),首先出示表格,讓學生觀察,研究變量,感受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量種量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接著引導學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1、表格2,讓學生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面積,讓學生體會周長和邊長的比值相等、面積與邊長的比值不相等。感受變量、常量,此時可能部分同學還是模糊的,所以進一步讓學生自己討論:周長和邊長這兩種變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面積和邊長兩種變化的量又具有什么特征?學生討論匯報后,可引導學生歸納:正方形的周長、面積都隨著邊長的變化而變化,它們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邊長增加、周長(面積)也增加,周長(面積)降低、邊長減少,但周長和邊長的比值總是一定的,而面積與邊長的比值不是相等。所以,周長與邊長能成正比例,面積與邊長不成正比例, “周長、邊長”之間的這種關系,從而自主歸納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學:這里的周長和邊長是成正比例的量,周長和邊長成正比例關系。僅有例題的首次感知還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個與例題不同的情景素材,為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如果說例1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補充做一做就應該放手,讓學生獨立經(jīng)歷正比例關系的判斷過程,再次感知正比例關系。學生能夠列舉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學生能說出更好(估計優(yōu)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說出這時也不必追問,教師接著引導學生用字母式y(tǒng)/x=k(一定),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最后,通過練習讓學生來鞏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練習都滲透到了新授的教學過程中,因此,練習的設置較少,重點是讓學生在正反例的對比中,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2
一、 導入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動的世界里,風吹樹梢動,鳥兒飛翔翅膀動、就連我們身體中的血液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流動,其實我們的數(shù)學世界也正因為有了動而變得豐富多彩,F(xiàn)在讓我們做了實驗感受一下吧!請大家選擇你身邊的一樣物品,讓它動一動,看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1、 點動成線 如果把這個小球看成是一點,那么它運動的軌跡形成了什么?(曲線)能用四個字概括一下嗎?板書:點動成線
2、 線動成面 如果把這枝筆看成是一條線,那么它運動的軌跡形成了什么?(面)概括起來就是:線動成面
3、 面動成體 如果把這本數(shù)學書看成是一個長方形,那么它是怎么運動的呢 ?(旋轉)板書。旋轉后形成了一個圓柱體,也就是說:面動成體。
大家能舉出生活中的這些現(xiàn)象嗎 ?
小結:看來點動成線,線動成面與面動成體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課件)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面的旋轉。
二、 新課
1、 以前我們學習過那么平面圖形?(學生回答老師貼圖)
2、 這些平面圖形旋轉后會形成什么立體圖形呢?請大家先想一想,猜一猜并和同桌說一說。
3、 大家剛才說得對不對呢?現(xiàn)在我們來動手做一做。每組的黑袋子里有一些平面圖形,請大家選擇好以哪條線動軸旋轉后貼在圓棒的雙面膠處,然后旋轉,最后把你的發(fā)現(xiàn)記錄在匯報單上。
4、 小組活動,操作記錄
5、 同學們,我們就做到這,誰來匯報一下。學生匯報,老師貼圖。
哪個小組還有補充?
根據(jù)剛才這些同學的匯報,你又想說些什么 ?
A、不同的平面圖形,旋轉的立體圖形是不一樣的。
B、不同的平面圖形,也能旋轉出同樣的立體圖形。(正方形和長方形、圓和半圓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C、同一個平面圖形,按照不用的邊為軸,旋轉出的立體圖形也是不一樣的。
6、小結:看!同一個長方形以不同的`軸旋轉可以形成圓柱體。象三角形和梯形以不同的邊為軸可以旋轉出不同的立體圖形。(課件)
7、在這些立體圖形里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圓柱體和圓錐體,F(xiàn)
在請大家打開書進一步來了解它們。誰來說說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有一個曲面和一個底面,不同點圓柱體上面也是一個底面,而圓錐體上面是一個頂點。圓柱體有無數(shù)條高,而圓錐體只有一條。)
8、在我們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圓柱體哪些物品是圓錐體呢?學生舉例,相機指出各部分名稱。
三、 練習
看來同學們對圓柱體和圓錐體已經(jīng)很熟悉了,那接下來薛老師可要考考大家了!
1、 實物判斷:是不是圓柱體?說明理由.
2、 教材四頁習題。
。场㈤_放題。
。痢⑾铝袌D形旋轉后會形成哪個立體圖性?
。、下列哪個塞子既能塞住甲盒又能塞住乙盒呢?
四、 總結
同學們,看!我們的數(shù)學世界多么豐富多彩!簡單的動就將這些平面圖象變成了我們熟悉的立體圖形,今后讓我們繼續(xù)多觀察、多操作去探索數(shù)學世界的奧秘吧!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3
昆蟲標本有多少件?
(做完讓學生說解題思路、投影訂正。)
2.學習例5。
六月份捕魚多少噸?
(1)讀題找出條件、問題。
(2)師生合作畫出線段圖,并分析數(shù)量關系。(讓學生說畫圖過程)
問:①誰和誰比,誰是單位“1”?
(3)列式解答。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線段圖,分析數(shù)量關系。小組討論如何解答,并考慮可用幾種方法解答。
學生匯報結果。(老師板書列式)
答:六月份捕魚3000噸。
師追問:你是怎么想的?
生:要想求六月份捕魚多少噸,就得先求出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魚多少噸。
師再追問:怎樣求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的噸數(shù)?
捕的噸數(shù)。
答:六月份捕魚3000噸。
師追問:怎么想的?
生:把五月份的噸數(shù)看作單位“1”,先求出六月份捕的.相當于五月份捕的幾分之幾,就可以求出六月份捕魚多少噸。
師問:這兩種解法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
(聯(lián)系:兩種解法都利用了分數(shù)乘法的意義求已知數(shù)的幾分之幾。區(qū)別:解題思路不同。)
(4)練習“做一做”(2)。
答。
(三)鞏固練習
1.補充問題并列式解答。(復合投影片)
________?
2.選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 )里。
包?列式是
A.乙隊修了多少米?
B.乙隊比甲隊多修多少米?
C.甲隊比乙隊多修多少米?
D.乙隊比甲隊少修多少米?
(3)根據(jù)條件和問題列出算式。
已知一袋大米重40千克。
(四)課堂總結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對稱圖形,明白對稱的含義,能找出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通過觀察、思考和動手操作,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滲透美的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對稱圖形的概念及性質,會找對稱軸。
教學難點
準確找全對稱軸。
教學準備
1.教具:投影片、圖片、剪刀、彩紙。
2.學具:蝴蝶幾何圖片、剪刀、白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你們看這些圖形好看嗎?觀察這些圖形有什么特點?
(圖形的左邊和右邊相同。)
你能舉出一些特點和上圖一樣的物體圖形嗎?(人體、昆蟲、房屋、衣服……)
這些圖形從哪兒可以分為左邊和右邊?請同學到前邊來指一指。(指出中間的那條線。)
你怎么知道圖形的左邊和右邊相同?(看出來的……)
還有別的辦法嗎?用手中蝴蝶圖形動手試一試,互相討論。(對折,圖形左右兩邊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個圖形,使左右兩邊能完全重合?可以討論,也可以看一看其他同學是怎么剪的。(把紙對折起來,再剪。)
(二)講授新課
1.對稱圖形的概念。
(1)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定義。
以剪出的圖形為例,貼在黑板上。
問:你們剪出的這些圖形都有什么特點?
(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
師:像這樣的圖形就是對稱圖形。(板書課題)
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畫在圖上)。
問:現(xiàn)在誰能準確說出什么是對稱圖形?什么是對稱軸。
板書:如果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對稱圖形,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你剛才剪的圖形叫做什么圖形?為什么?畫出自己剪的'圖形的對稱軸。注意對稱軸是一條直線,兩端可以無限的延長。
(3)鞏固概念。(投影)
①判斷下面的圖形是不是對稱圖形?為什么?用小棒擺出對稱軸。
生:_、獎杯、汽車圖是對稱圖形,金魚圖不是對稱圖形,無論怎樣折,兩側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也就沒有對稱軸。
②拿出從方格紙上剪下來的幾何圖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對稱圖形,畫出它們的對稱軸。個人完成后,按順序擺放在桌子上,同桌互查,再指名按順序說。
投影出示,折一折,說明是否是對稱圖形,并在( )里寫明有幾條對稱軸。
生邊回答老師邊填在投影片上,并用小棒擺出對稱軸。
回答:
1°任意三角形不是對稱圖形。
2°等腰三角形是對稱圖形,有一條對稱軸。
3°任意梯形不是對稱圖形。
4°正方形是對稱圖形,有四條對稱軸。(學生再折一折,老師示范。)
5°平行四邊形不是對稱圖形。(再折一折,沿任何一條直線折都不重合。)
6°長方形是對稱圖形。有兩條對稱軸。(有四條對不對,折一折。)
7°圓是對稱圖形。有無數(shù)條對稱軸。(在你那個圓上至少畫出三條對稱軸。)
8°等腰梯形是對稱圖形,有一條對稱軸。
、坌〗Y。
問:決定一個圖形是不是對稱圖形,具備什么條件?有幾條對稱軸由誰來決定?
④練一練
打開書第125頁“做一做”,讀題后做在書上,一名學生做在投影片上,投影訂正。
第2個圖和第4個圖較難,要引導學生用對折的思想思考,關鍵找準第一條對稱軸,其它就好找了。
2.對稱圖形的性質。
(1)結合實例思考:對稱圖形在沿著對稱軸折疊時,為什么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投影對稱圖形,邊觀察邊思考邊討論。
(2)測量并歸納性質。
打開書第125頁,看下半部分的對稱圖形,用尺子量一量圖中的A,B,C,D點到對稱軸的距離分別是多少厘米?(保留一位小數(shù))
認真度量,結果填在書上,你發(fā)現(xiàn)什么?
投影訂正。填后的結果:
A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是0.6厘米。
B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是1.2厘米。
C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是0.6厘米。
D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是1.2厘米。
問:根據(jù)測量的結果你發(fā)現(xiàn)什么?
(A,D兩點及B,C兩點都分別在對稱軸兩側。A,D兩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都是0.6厘米;B,C兩點到對稱軸的距離也相等,都是1.2厘米。)
問:根據(jù)度量結果,你們能總結出對稱圖形的性質嗎?
板書:在對稱圖形中,對稱軸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3)驗證性質。
量一量五角星對稱軸兩側到相對應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是否相等。
看126頁上面三幅圖,同桌指著圖形說出誰和誰是相對的點,相對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是多少。反過來,如果圖形兩側相對應的兩點到圖形中線距離都相等,那么這個圖形就是對稱圖形,中線就是對稱軸。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什么樣的圖形叫對稱圖形?什么是對稱軸?對稱圖形具有什么性質?為什么有很多建筑、生活用品都是對稱圖形?
(四)鞏固練習
1.第127頁1題,畫出對稱軸。
2.在你周圍的物體上找出三個對稱圖形。
3.讓學生把一張紙對折,用筆畫出圖形一半,然后剪出來,打開看一看是什么圖形。也可按第127頁第3題先畫、再剪。
4.你能否應用對稱圖特點,剪出美麗的窗花或五角星。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分析分數(shù)應用題的方法,會分析關系句,找準單位“1”。
2.使學生弄清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正確列式解答。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知識遷移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會分析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正確解答。
2.找準單位“1”;根據(jù)問題需要的條件,把間接條件轉化為直接條件。
教學過程
導語:前邊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簡單的分數(shù)應用題,今天繼續(xù)學習分數(shù)應用題。(板書課題:分數(shù)乘法應用題)
(一)復習鋪墊
1.說圖意填空。(投影)
問:誰是單位“1”?
2.說圖意回答問題。(投影)
問:①誰和誰比,誰是單位“1”?
3.準備題:
(做在練習本上,畫圖列式計算,一個學生到黑板板演。)
教師訂正講評。
提問:①誰是單位“1”?
、垡笥萌ザ嗌賴嵕褪乔笫裁?
少。)
④根據(jù)什么用乘法計算?
(根據(jù)分數(shù)乘法的意義,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師:如果把問改成“還剩多少噸”應該怎樣計算呢?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稍復雜的分數(shù)應用題。(在課題板書前加上“稍復雜的”。)
(二)學習新課
1.學習例4。
(1)讀題找出條件和問題,并問:問題變了,現(xiàn)在“?”應畫在哪?(在線段圖中把“?”號移動。)
(2)分析數(shù)量關系。(同桌互相說。)
提問:單位“1”變了嗎?單位“1”是誰?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線段圖,再根據(jù)剛才復習的'有關知識討論這道題如何解答,試著做一做。
學生匯報結果,讓學生說解題思路,老師一邊把圖補充完整。
=2500-1500
=1000(噸)
答:還剩1000噸。
生:把原有煤的總數(shù)看作單位“1”,先求出用去多少噸,就可以求出還剩多少噸。
師追問:求用去多少噸你是怎么想的?
答:還剩1000噸。
生:把原有煤的總數(shù)看作單位“1”,欲求剩下多少噸,就要先求
(3)引導學生比較:這兩種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兩種解法都是經(jīng)過兩步計算。
不同點:第一種解法是先求出用去了多少噸,再用總噸數(shù)減去用去的噸數(shù),得到的就是剩下多少噸。
第二種解法是先求出剩下的占總噸數(shù)的幾分之幾,再求剩下的是多少噸。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6
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圓柱的特征,掌握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jīng)驗,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特點: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點燃探索激情。
基于“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這一理念,教學過程中通過呈現(xiàn)身邊圓柱的體積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認識到學習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必要性,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習成為學生自覺的需求。
2.注重直觀教學,引導合作遷移。
數(shù)學理論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響了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而引導學生從觀察和分析有關具體實物入手,就比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質特征。所以,教學中不但設計了通過排水法理解圓柱體積的實驗,而且還借助教具演示、課件演示等直觀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體會到知識的由來。
3.滲透數(shù)學思想,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有效地進行轉化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在體會運用轉化思想可以化難為易、化復雜為簡單、化生疏為熟悉等作用的同時,參與數(shù)學活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圓柱形實物
教學過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體積的意義。
通過出示一個裝了半杯水的燒杯,引導學生猜測:在燒杯中投入一個圓柱形物體,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會溢出來)
師:為什么會有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
預設
生1:圓柱占有一定的空間。
生2:圓柱占據(jù)了原來水占有的空間。
生3:圓柱是立體圖形,它具有一定的體積。
2.討論、概括圓柱的體積的意義。
師:你認為什么是圓柱的體積?
(圓柱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圓柱的體積)
3.引入: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設計意圖: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在猜測、觀察、討論中加深對抽象的“體積”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圓柱的體積的意義,為下面的探究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
⊙自主探究
1.探究影響圓柱的體積大小的相關因素。
(1)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不等的圓柱。
師:哪個圓柱的體積比較大?為什么?
預設
生1:左面的圓柱的體積比較大,因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圓柱的體積比較大,因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較。因為左面的圓柱雖然高,但比較細;右面的圓柱雖然粗,但比較矮。
(2)討論、概括。
師:圓柱的體積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圓柱的體積的大小與圓柱的高及圓柱的底面積的大小有關)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7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教學
1.課件出示路線圖。
2.師:這是老師上下班走的路線,從這幅路線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角。
生2:線。
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復習一下平面圖形中有關線和角的知識。
。ㄒ唬┚的回顧學習。
1.回顧學過的線有哪幾種。
。ㄖ本、射線、線段)
2.判斷下面各是什么線。
。ㄕn件出示一組直線、射線和線段)
3.思考并交流:直線、射線、線段有什么區(qū)別?
直線
射線
線段
長度:
無限
無限
有限
端點:
無
1個
2個
與直線的關系
是直線的一部分
是直線的一部分
4.填一填。
。1)經(jīng)過兩點可以畫( 。l直線。
。2)兩條直線相交,有( )個交點。
。ㄒ孕〗M為單位,討論、交流后完成)
5.追問: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有哪幾種位置關系?
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6.指導學生完成教材91頁“鞏固與應用”1題。
7.討論: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互相平行?
。▋蓷l直線相交成直角時叫作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作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垂足;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作平行線,其中一條直線叫作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
8.想一想,過一點怎樣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和垂線?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受到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2.使學生學會并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答方法,掌握“比例分配”問題的特征,能熟練地計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把比轉化成分數(shù)。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2.甲數(shù)與乙數(shù)的比是4∶5。
、偌讛(shù)是乙數(shù)的幾分之幾?
、谝覕(shù)是甲數(shù)的幾分之幾?
、奂讛(shù)是甲、乙總數(shù)的幾分之幾?
、芤覕(shù)是甲、乙總數(shù)的幾分之幾?
3.出示投影圖:
師:看到此圖你能想到什么?
學生說,老師寫在膠片上:
、倥c男生的比是3∶2。
、谀猩c女生的比是2∶3。
4.某生產(chǎn)隊運來60噸化肥,平均分給5個小隊。每個小隊分到多少噸?
60÷5=12(噸)
這種解答的方法,在算術上叫什么方法?
剛才我們解題的方法叫平均分配的方法,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泛,而且這種方法你們早已比較熟悉,也經(jīng)常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但有些事情,用這種方法就行不通了。
如:你們單元住著18家,每月交的水電費能平均分配嗎?
又如:國家搞綠化建設,能把綠化任務平均分配給各單位嗎?
比如生產(chǎn)隊的土地,也要根據(jù)國家計劃,合理安排種植,不能想種什么就種什么,所有這些,都需要把一個數(shù)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這樣的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題。
例1第四生產(chǎn)隊計劃把400公頃地按照3∶2的比例播種糧食作物和經(jīng)濟作物。糧食作物和經(jīng)濟作物各種多少公頃?
學生讀題,分析題中的條件與問題,教師把條件與問題簡寫出來:
然后再讓學生帶著三個問題去思考。
(1)兩種作物一共幾份?怎樣求?
(3)400公頃是總數(shù),要求的兩種作物各種多少公頃?怎樣計算?
分析:①用一個長方形表示全部土地。(畫圖)
、诟鶕(jù)糧、經(jīng)之比是3∶2,你知道什么意思?(糧3份,經(jīng)2份。)
師邊說邊把長方形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標糧,其中2份標經(jīng)。
觀察:①從圖上看,把全部土地平均分成幾份?你怎么算出來的?
(板書)總份數(shù):3+2=5
3∶2,實質都表示倍數(shù)關系。現(xiàn)在這道題能夠解決了。
糧食作物多少公頃?怎么算?
經(jīng)濟作物多少公頃?怎么算?
驗算:①求總數(shù)240+160=400
②求比240∶160=3∶2
答:糧食作物240公頃,經(jīng)濟作物160公頃。
(附圖)
這道題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首先
多少。
師歸納:問題通過分析得到解決,又經(jīng)過驗算證明方法正確,從這道題可以悟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規(guī)律為:
已知兩個數(shù)的和與兩個數(shù)的比,把兩個數(shù)的比轉化成各占幾分之幾,然后按“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的方法解答。
2.試一試。
抓住主要矛盾練習,運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
把45棵樹苗分給兩個中隊,使兩個中隊分得的樹苗的比是4∶5,每個中隊各得幾棵樹苗?
總份數(shù)是幾?怎么算?一中隊占幾分之幾?二中隊占幾分之幾?
、倏偡輸(shù)4+5=9
驗算:①總棵樹20+25=45(棵)
、诒20∶25=4∶5
答:一中隊得20棵,二中隊得25棵。
(三)鞏固反饋
1.某工廠有職工1800人,男女職工人數(shù)比是5∶4,求男女職工各多少人?
2.沙子灰是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它們的比是7∶3。要用280噸沙子灰,則灰和沙子各需多少噸?
3.圖書館買來160本兒童故事書,按1∶2∶3分給低、中、高年級同學閱讀。低、中、高年級各分到多少本?
以上三題只列出主要算式即可。
4.學校把560棵的植樹任務,按照五年級三個班人數(shù)分配給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個班級各植樹多少棵?
分析條件、問題以后讓學生討論:
①三個班植樹的.總棵樹是幾?
、陬}目要求按什么比?人數(shù)比是幾比幾?
、廴齻數(shù)的和及三個數(shù)的比知道后,根據(jù)“按比例分配”的規(guī)律,怎樣計算這道題?
試著讓學生在本上做,老師巡視,然后把方法集中到黑板上。(找用不同方法計算的學生板演。)
5.有一塊試驗田,周長200米,長與寬的比是3∶2。這塊試驗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這道題給了長與寬的比是3∶2,指的是一個長與一個寬的比,而周長包括2個長和2個寬,因此先求出一個長寬的和,即200÷2,然后把100按3∶2去分配。)
6.看圖編一道按比例分配題解答。
7.水是由氫和氧按1∶8的重量比化合而成的。5.4千克的水中含氫、氧各多少千克?(看誰用的方法多。)
方法1
8+1=9
方法2
5.4÷9=0.6(千克)
0.6×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3
方法4
5.4÷(8+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5
解:設氫為x千克。
5.4-x=8x
5.4=9x
x=0.6
5.4-x
=5.4-0.6
=4.8
方法6
解:設氧為x千克。
x=(5.4-x)×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寫全過程。
(四)布置作業(yè)
(略)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1.通過復習,使學生認識到比與分數(shù)是有聯(lián)系的。
2.講授新課時,先講了一個最一般的按比例分配題,練習1~3題以后出現(xiàn)另一種形式的按比例分配題,這里老師采用講練結合的方法。最后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一道題,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整數(shù)、分數(shù)、比和比例這些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明確,當題中給出比的條件時,可以直接用比例的知識解題,也可以根據(jù)整數(shù)、分數(shù)、比和比例之間的聯(lián)系,把比所表示的兩個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用分數(shù)、整數(shù)之間的關系來表示,并解答題。但是由于分析的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同。不管學生采用哪種方法解答,老師都要加以肯定,并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解答。
板書設計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9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直尺 三角板 圓規(guī) 搜集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的例子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
師:這些圖案漂亮嗎?這些圖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這些圖案很漂亮,它們都是軸對稱圖形。
師:什么叫作軸對稱圖形?軸對稱圖形有哪些特征?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共同梳理軸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軸對稱)
⊙回顧與整理
1.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1)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2)學生分組討論,回憶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3)指名發(fā)言,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總結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4)教師說明:折痕所在的直線,叫作這個圖形的對稱軸。通常用虛線畫一個圖形的.對稱軸。
(5)讓學生試著畫出課件中圖案的對稱軸。
(6)請學生說說學過的平面圖形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哪些不是軸對稱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的分別有幾條對稱軸。
、賹W生借助不同形狀的紙板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哪些不是,并在紙板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所有對稱軸。
、诮處熉犎W生的匯報,并進行總結。
已學過的圖形 | 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 對稱軸的條數(shù) |
長方形 | 是 | 2 |
正方形 | 是 | 4 |
等腰直角三角形 | 是 | 1 |
等腰三角形 | 是 | 1 |
等邊三角形 | 是 | 3 |
等腰梯形 | 是 | 1 |
圓 | 是 | 無數(shù) |
2.探究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1)課件出示:
(2)提問:這幅圖畫的是什么?中間的一條虛線表示什么?點A與點A′在這幅圖中是對應點,它們到對稱軸的距離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知道的?點B與點B′呢?點C與點C′呢?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3)學生根據(jù)從圖中獲得的信息自由交流并匯報。
(4)教師小結。
這幅圖畫的是軸對稱圖形,中間的一條虛線表示對稱軸。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的連線垂直于對稱軸。
3.在方格紙上畫軸對稱圖形。
師:剛才我們共同回憶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讓我們根據(jù)這個特征,畫出下面小房子的另一半。
課件出示:
(1)討論:要畫出這個小房子的另一半,你想怎樣畫?先畫什么?再畫什么?每條線段都應該畫多長?
(2)小結:要畫出這個小房子的另一半,首先要抓住幾個關鍵的對應點,如屋檐上的點、墻與屋檐的連接點、墻角的點等。然后根據(jù)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的連線垂直于對稱軸)讓學生自己動手試畫。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10
★六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20xx例文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鼎尖教案最新例文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反思報告范文
★北師大版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教案20xx范文
★小學數(shù)學教師反思總結范文20xx
★人教版一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及反思最新例文
★ 20xx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四五單元教案
★最新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公開課教案例文
★ 20xx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公開課教案例文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教學設計5篇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正比例的意義、掌握正比例意義的變化規(guī)律。
2.學會判斷成正比例關系的量。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掌握正比例變化的規(guī)律。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請同學口述三量關系:
(1)路程、速度、時間;(2)單價、總價、數(shù)量;(3)工作效率、時間、工作總量。
(學生口述關系式、老師板書。)
(二)學習新課
今天我們進一步研究這些數(shù)量關系中的一些特征,請同學們回答老師的問題。
幻燈出示:
一列火車1小時行60千米,2小時行多少千米?3小時、4小時、5小時……各行多少千米?
生:60千米、120干米、180千米……
師:根據(jù)剛才口答的問題,整理一個表格。
出示例1。(小黑板)
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師:(看著表格)回答下面的問題。表中有幾種量?是什么?
生:表中有兩種量,時間和路程。
師:路程是怎樣隨著時間變化的?
生:時間1小時,路程是60千米;2小時,路程為120千米;3小時,路程為180千米……
師:像這樣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兩種量就叫做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板書: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師:表中誰和誰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生: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師:我們看一看他們之間是怎樣變化的?
生:時間由1小時變2小時,路程由60千米變?yōu)?20千米……時間擴大了,路程也隨著擴大,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師:現(xiàn)在我們從后往前看,時間由8小時變?yōu)?小時、6小時、4小時……路程又是如何變化的?
生:路程由480千米變?yōu)?20千米、360千米……
師:從上面變化的情況,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樣的規(guī)律?(同桌進行討論。)
生:時間從小到大,路程也隨著從小到大變化;時間從大到小,路程也隨著從大到小變化。
師:我們對比一下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互相討論一下,這兩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組討論)
師:請同學發(fā)表意見。
生:第一題時間擴大了,行的路程也隨著擴大;第二題時間縮小了,所行的路程也隨著縮短了。
師:我們對這種變化規(guī)律簡稱為“同擴同縮”。(板書)讓我們再看一看,它們擴大縮小的變化規(guī)律是什么?
師:根據(jù)時間和路程可以求出什么?
生:可以求出速度。
師:這個速度是誰與誰的比?它們的結果又叫什么?
生:這個速度是路程和時間的比,它們的結果是比值。
師:這個60實際是什么?變化了嗎?
生:這個60是火車的速度,是路程和時間的比值,也是路程和時間的商,速度不變。
駛多少千米,速度都是60千米,這個速度是一定的,是固定不變的量,我們簡稱為定量。
師:誰是定量時,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同擴同縮?
生:速度一定時,時間和路程同擴同縮。
師:對。這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商,也就是比值一定時,它們同擴同縮。我們看著表再算一算表中路程與時間相對應的商是不是一定。
(學生口算驗證。)
生:都是60千米,速度不變,符合變化的規(guī)律,同擴同縮。
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路程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時間擴大,路程也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擴大和縮小的規(guī)律是: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樣的。
師:誰能像老師這樣敘述一遍?
(看黑板引導學生口述。)
師:我們再看一題,研究一下它的變化規(guī)律。
出示例2。(小黑板)
例2某種花布的米數(shù)和總價如下表:
(板書)
按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幻燈)
(1)表中有哪兩種量?
(2)誰和誰是相關聯(lián)的量?關系式是什么?
(3)總價是怎樣隨著米數(shù)變化的?
(4)相對應的總價和米數(shù)的比各是多少?
(5)誰是定量?
(6)它們的變化規(guī)律是什么?
生:(答略)
師:比較一下兩個例題,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生:都有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師:對。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新內容。(板書課題:正比例的意義)
師:你能按照老師說的敘述一下例1中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之間的關系嗎?
生: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是正比例關系。
師:想一想例2,你能敘述它們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么?(兩人互相試說。)
師:很好。請打開書,看書上是怎樣總結的?
(生看書,并畫出重點,讀一遍意義。)
師:如果表中第一種量用x表示,第二種量用y表示,定量用k表示,誰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與定量的關系?
師:你能舉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例子嗎?
生:(答略)
師: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中有很多相關聯(lián)的量,有的成正比例關系,有的是相關聯(lián),但不成比例關系。所以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要抓住相對應的兩個量是否商(比值)一定,只有商(比值)一定時,才能成正比例關系。
(三)鞏固反饋
1.課本上的“做一做”。
2.幻燈出示題,并說明理由。
(1)蘋果的單價一定,買蘋果的數(shù)量和總價( )。
(2)每小時織布米數(shù)一定,織布總米數(shù)和時間( )。
(3)小明的年齡和體重( )。
(四)課堂總結
師:今天主要講的是什么內容?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自己總結,舉手發(fā)言。)
師:打開書,并說出正比例的意義。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
(五)布置作業(yè)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12
教學目的
1.通過知識遷移使學生掌握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應用題的結構特征及解題規(guī)律。
2.正確列式,掌握計算方法,準確計算。
教學重點
明確單位“1”,會列關系式。
教學難點
能夠根據(jù)題中條件找出和關系式中相對應的數(shù)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什么叫百分數(shù)?
2.把下列各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保留一位小數(shù))
0.75= 1.25= 0.786= 1.763≈ 0.9855≈
3.列式計算,說分析思路。
六年級有學生160人,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的有120人,占六年級學生人數(shù)的幾分之幾?
說思路:關鍵句是“占六年級學生人數(shù)的幾分之幾”,也就是120人占六年級學生人數(shù)的幾分之幾。和六年級人數(shù)相比,六年級人數(shù)做單位“1”,關系式為
已達標人數(shù)÷六年級人數(shù)
小結:這是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因為所求的問題是表示兩個數(shù)量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所以用除法計算。關鍵是找單位“1”,用單位“1”做除數(shù)。
(二)講授新課
改變準備題為例題,把“幾”改成“百”。
例1六年級有學生160人,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的有120人,占六年級學生人數(shù)的百分之幾?
1.讀題,說出例題與準備題有什么不同?百分數(shù)表示什么?(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這道題與準備題的解題思路一樣嗎?
2.說解題思路。(小組互說,集體訂正。)
這道題的關鍵句是“占六年級學生人數(shù)的百分之幾”,把問題補充完整,也就是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120人占六年級學生人數(shù)的百分之幾。和六年級人數(shù)比,六年級人數(shù)是單位“1”,做標準量。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120人是和六年級學生人數(shù)相比的量。
3.列關系式:
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人數(shù)÷六年級總人數(shù)
4.列式:
(板書) 120÷160=0.75=75%
答:占六年級學生人數(shù)的75%。
請同學們看計算格式:通常先求出商,用小數(shù)表示,然后,再轉化成百分數(shù)。
問:結果表示什么?為什么沒單位名稱?
(體育達標的人數(shù)與六年級學生人數(shù)是倍數(shù)關系,所以沒有單位名稱。)
5.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與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應用題的結構特征、數(shù)量關系、解題方法都用除法計算;不同點是最后結果,一個用分數(shù)表示兩數(shù)間的.倍數(shù),另一個是用百分數(shù)表示兩數(shù)間的倍數(shù)關系。)
6.解這類題的關鍵是什么?
(明確單位“1”的量;找準與單位“1”相比的量,用與單位“1”相比的量除以單位“1”。)
7.過渡到例2。
百分數(shù)還可以叫做什么?(百分率,百分比。)
你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過哪些率?(發(fā)芽率,出勤率,合格率……)
求這些率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呢?
師:實行科學種田,為了保證基本苗數(shù)量,又避免浪費種子,就要先進行發(fā)芽率的試驗。求發(fā)芽率就是求發(fā)芽的種子數(shù)占試驗種子總數(shù)的百分之幾。通常用下面的公式計算:
問:“率”表示什么?(兩個數(shù)相除的商。)
師:發(fā)芽率是百分率的一種,公式本身應該用百分數(shù)的形式(%)表示,所以,要“×100%”。
例2某縣種子推廣站,用300粒玉米種子做發(fā)芽試驗,結果發(fā)芽的種子有288粒。求發(fā)芽率。
1.默讀題,說已未知條件。
2.什么叫發(fā)芽率?(同桌互說)
3.根據(jù)發(fā)芽率公式,自己列式。集體訂正。
問:結果有單位名稱嗎?為什么?
4.根據(jù)發(fā)芽率的公式,你們能說出求下列百分率的公式嗎?(邊說邊投影。)
想一想:你能告訴大家一個百分率公式嗎?
5.練習:第137頁“做一做”。強調先寫公式,再列式計算。(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投影)
1.一班種樹40棵,二班種樹48棵,二班種的棵數(shù)占一班的百分之幾?(集體訂正)
48÷40=120%
為什么不是40÷48?(一班是單位“1”,一班種的棵數(shù)做除數(shù),二班種的棵數(shù)是和一班相比的量,做被除數(shù)。)
2.讀題,說單位“1”;列式,說結果。
①2是5的百分之幾?
(5是單位“1”,2÷5=0.4=40%。)
、5是2的百分之幾?
(2是單位“1”,5÷2=2.5=250%。)
、4千米相當于5千米的百分之幾?
(5千米是單位“1”,4÷5=0.8=80%。)
④20分鐘是1小時的百分之幾?能直接列式嗎?先怎么辦?
3.以小組為單位說分析思路后,個人在本上列式,集體訂正。
、倌炒迩澳暝炝15公頃,去年造林18公頃,是前年造林的百分之幾?
、谀撤N錄音機原價560元,現(xiàn)價是320元,F(xiàn)價是原價的百分之幾?原價是現(xiàn)價的百分之幾?
、勰成a(chǎn)隊割青草200噸,曬成干草后還有120噸。求青草的含水率?
關鍵要明確,青草含水重量,就是失去的水分,即:青草曬成干草后少的重量。
、苣衬昙壱话嘤心猩22人,女生20人。女生占男生的百分之幾?男生占女生的百分之幾?男生占全班人數(shù)的百分之幾?
分析第三問,全班人數(shù)是單位“1”,全班人數(shù)是男生和女生的總和,所以,除數(shù)就是男女生人數(shù)的和,列式為:22÷(22+20)。
問:第三問與前兩問有什么區(qū)別?
、菽硡^(qū)綠化環(huán)境,前年種花草200公頃,去年比前年多40公頃。前年種花種草是去年的百分之幾?
小組討論分析,誰是單位“1”,誰是和單位“1”相比的量?會列式嗎?集體訂正。
4.根據(jù):“24,60”兩個數(shù)編“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的題。
(四)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解題步驟是什么?解題關鍵是什么?
(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百分之幾,求百分率。解題步驟是先找重點句,確定單位“1”。關鍵找準單位“1”后,根據(jù)關系式找出相對應的數(shù)量。)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1.依據(jù)知識的遷移規(guī)律,進行了必要的鋪墊。根據(jù)新課“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的需要,首先復習了百分數(shù)的意義,及分數(shù)、小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的方法,重點突出了準備題,為順利講授新課、過渡到新課做了鋪墊。
2.引導學生找出新舊知識的異同點,進一步強化了教學的重點?偨Y出解題思路,掌握解題的關鍵及步驟。
3.精心設計習題,使知識引向深入。由直接給出關系式中的數(shù)量到間接給出關系式的數(shù)量,通過智力活動內化,逐步向能力轉化。
4.運用遷移規(guī)律,以舊引新,調動學生參與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與技能,使學生學會學習。
板書設計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1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總復習中第78-7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旋轉與軸對稱。
2、能確定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能將簡單的圖形平移或旋轉90°。
過程與方法:
整理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的軸對稱性,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
靈活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觀察、操作、想象、設計圖案等活動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對稱、平移、旋轉的特征。
教學難點:
綜合運用平移、旋轉與對稱的特征進行圖形的變換,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上周末咱們班的李坤和王明隨爸爸、媽媽一起去了一個地方。想跟他們一起去看看嗎?
。ㄕn件出現(xiàn)游樂場情景: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滑滑梯、推車、小火車、速滑)
師:游樂園里各種游樂項目的運動變化相同嗎?(學生說分類方法)
生1:在游樂園里像滑滑梯、推車、小火車、速滑這些物體都是沿直線移動,這樣的現(xiàn)象叫做平移。生2: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這些物體都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移動,這樣的現(xiàn)象叫做旋轉。
師:平移和旋轉是我們常見的物體的運動方式,數(shù)學上我們稱為變換方式,除了這兩種方式,還有哪種方式可以稱為變換呢?
生:軸對稱。
師: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復習圖形與變換的知識。(板書課題)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13篇01-08
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公開課教案01-25
數(shù)學下冊教案03-16
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01-09
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08-28
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教案02-17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