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教案1
一、教學內容:
兩位數的乘法。
二、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問題解決,使學生感知兩位數的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知數學就在生活中。
2、能獨立思考、探索兩位數的計算方法,體驗算法多樣化,并能交流計算(含估算)過程。。
3、能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三、重難點、關鍵:
重點:理解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
1、能結合具體情境,正確進行估算,為計算結果指出某個取值范圍。
2、理解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和算法。
關鍵:
1、充分利用和發(fā)揮教材主題圖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
2、充分利用已學知識的遷移作用,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基本的計算能力。
三年級數學教案2
單元內容:
教材第1—14頁的內容
單元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相應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和分米度量物體的長度。
2、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學會長度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3、讓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會換算質量單位。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并牢記它們之間的進率。
單元難點:
1、能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和表示物體的質量
2、培養(yǎng)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課時安排:
7課時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
教學內容:
教材第2—3頁的內容及練習一第1至第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言
二、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并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后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估計實際測量數學書的長
數學書的寬
數學書的厚
生1:數學書的.長大約是21厘米、寬大約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為1厘米大約有一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長大約就有21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寬有14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厚有1個指甲長那么厚。
三、學生動手測量實際長度
1、讓學生用學具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
2、讓學生先在小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尺度上的1毫米有幾長。
2、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發(fā)現了什么?
3、舉例子說說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長度是1毫米。
六、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后匯報小結1厘米里面有10個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鞏固發(fā)展
1、完成數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并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八、全課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毫米,并且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還知道1厘米=10毫米。
。2)分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4—6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yǎng)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量出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1、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
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3、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4、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三、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四、用分米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后再測量)
五、鞏固發(fā)展
1、練習一的第三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
(1)一條褲子長9分米()(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4題教和第五題。
5、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三第六題和第七題。
六、全課小結: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學教案3
教材說明:
教材中在講質量單位噸時,一開始也是通過一幅插圖(汽車和火車車皮載重量)說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然后結合大米的重量,說明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幫助學生在已經掌握的質量單位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噸的觀念,并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Э。/P>
“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幫助學生對質量單位“噸”有一具體感性的認識,教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推算40個同學的體重,來認識“噸”。由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學生還沒學,所以教材分兩步推算,先讓學生推算10個同學的體重有多少千克(250千克),再推算40個同學的體重大約是多少(1噸)。通常一個班有40人左右,也就是全班同學的體重大約是1噸。通過推算,幫助學生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練習十八第2題也是類似的練習。噸與千克的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換算推理過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題,而由學生自己試做。教材在練習中安排了一些題目,如第69頁第5題,以提高學生對物體重量的估計能力。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可用2課時進行教學。教學認識噸和名數的簡單換算,完成練習十八的第1~11題。
2、開始教學質量單位“噸”的時候,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書中10袋大米的插圖,使學生知道每袋大米重100千克,同樣的2袋就是200千克……10袋就是1000千克。這樣的10袋大米才夠1噸,使學生形象地認識到“噸”確實是一個比千克要大得多的質量單位,并且掌握1噸等于1000千克這個進率關系。
為了加深學生對噸的認識,可按照課本中的提示,讓學生想想看,多少個同學的體重大約重1噸?
3、噸與千克的換算,同長度單位一樣,可讓學生自己推算“做一做”中的兩道題,并說一說推算過程。學生練習時,應向學生說明,物體的重量經過換算,雖然數字和單位不一樣了,但它們所表示的實際重量沒有變。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表示一個實際量的大或小,除了數字能說明問題之外,單位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4、關于練習十八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指導學生做第2題時,先幫助學生看懂圖意,再在括號里填上數。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第5題,計量1個梨的重量用“克”,一個南瓜的重量用“千克”,一只鯨的重量用“噸”,使學生受到啟發(fā),獨立舉出幾種日常生活中用克、千克或噸計量的東西。
練習十八后面的思考題,可以這樣想:上、中層小瓶數相等,上層還有1中瓶、1大瓶,中層有3中瓶,從而推算出1大瓶=2中瓶;上、下層大瓶數相等,上層還有5小瓶、1中瓶,下層還有8小瓶,從而推算出1中瓶=3小瓶。(當然還有別的推算方法。)因此,中瓶裝洗發(fā)液xxxx=600(克),大瓶裝洗發(fā)液6002=1200(克)。也可以將圖中每層相同的5個小瓶除外,觀察上、中層得到1大瓶=2中瓶;觀察上、下層得到1中瓶=3小瓶。通過以上觀察、分析、推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
教學目標:
。ㄒ唬┦箤W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
。ǘ⿻M行“噸”與“千克”的換算、
。ㄈ┡囵B(yǎng)學生對物體重量的估計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ㄒ唬┲攸c:建立噸的概念、
(二)難點:“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引入
1、填空:①9千米=( )米
、1千克=( )克
2、教師談話:
同學們知道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嗎?
。30千克、35千克、50千克、40千克……)
如果計量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像汽車(出示汽車圖)、火車(出示火車圖)時,就要用到一個比千克還要大的重量單位“噸”、1噸的重量有多少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噸的認識)
三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觀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觀念。
教學難點: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用具:
各種秤、鹽等。
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知
1、游戲激趣:
我知道同學們都喜歡做游戲,現在老師請三位同學到前面來做一個有趣的游戲(請一位同學背另外兩位同學,被背的兩位同學輕重對比明顯)。誰想來做?背的同學,你能把你剛才的感受講給我們嗎?
2、實踐體驗:
課前,我們每個人都準備了一些物品,請同位兩個人互相掂一掂,說一說你們有什么感受?
3、導入新知:
通過剛才的"背一背"游戲和掂一掂活動,同學們都感受到物品有輕有重,那么象一個蘋果、一杯水、老師的體重等,你們想不想知不知道它們到底有多重?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知識,有多重。(板書: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1、認識秤
在我們購物的時候,常發(fā)現有的物品有包裝,物品的重量我們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的標識。但也有很多物品并沒有包裝袋,比如雞蛋,蘋果等,怎樣才能知道它們有多重呢?對,要想知道這些物體的準確重量,我們可以用秤來稱,能說一說,在生活中你都見過哪些秤?
學生自由說生活中常見的秤。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三種秤,請看(實物出示體重秤、天平、臺秤)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種,你們想看一看嗎?(大屏幕出示各種秤)
2、認識天平
我們了解很多種秤,其實,在我們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還會常用到天平。(介紹天平)天平兩端有兩個托盤,一般情況下是左邊放要稱的物品,右邊放法碼。當紅色的指針指在正中間時,說明天平兩端的物品是一樣重的`。那么,法碼顯示有多重,左邊的物品就有多重。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用到臺秤。你們能讀出所示的重量嗎?(大屏幕出示教材"練一練"),誰想讀出一個西瓜的重量?一個雞蛋呢?
3、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克
剛才你們在說西瓜和雞蛋的重量時,分別用了什么單位?(板書:千克、克)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我們要認識的兩個重量單位。
、、稱一稱:分別稱出兩袋鹽和1枚2分硬幣的重量。
(2)、掂一掂:分別掂一掂1千克鹽和1克硬幣的有多重。
⑶、找一找:在你的桌子上或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哪些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克?
。4)、說一說:你認為1克和1千克誰重?你知道什么時候應該用克做單位,什么時候要用千克做單位嗎?
。5)小結:一般說來,我們稱稍重的物體時用千克來做單位,而比較輕的物體卻要用克來做單位。雖然我們日常生活中都習慣用"斤"或"兩"作重量單位,但是為了方便,國際上就統(tǒng)一給重量規(guī)定了新的單位。并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板書:kg)
4、掌握“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
。1)、算一算:剛才我們稱鹽的時候,一袋鹽是500克,你能快速算出兩袋一共是多少克嗎?
(2)、猜一猜:千克和克之間有什么關系?(板書:1千克=1000克,即1kg=1000g)
5、動手操作
你們想不想用千克或克作單位,來表示你們桌子上物品的重量?要求:先估一估,再稱一稱。
(1)、看一看幾個蘋果大約是1千克?
(2)、一枝鉛筆大約有多重?
。3)、從桌子上選出2件或3件物品掂一掂,估計有多重,再稱一稱。
6、質疑:對于這節(jié)課的內容,你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嗎?
三、鞏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判斷:
。1)、一個乒乓球約重10克。()
。2)、小月重100厘米。()
。3)、3千克水比3千克的棉花重。()
2、練一練: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填一填:
稱較重物體的重量時,我們就用()作單位,
稱較輕物體的質量時,我們就用()作單位。
四、拓展新知
1、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2、算一算:稱我們購買物品的時候,經常發(fā)現同類物品有時重量和價格不一樣,到底買哪種便宜呢?
四、總結新知
1、本節(jié)課有收獲嗎?
2、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20頁的實踐活動,直接填在書上。
三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發(fā)現并理解一一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系和規(guī)律,并能根據間隔排列的特點,由一種物體的'個數知道另一種物體的個數。
2、使學生體驗發(fā)現規(guī)律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體驗數學的奇妙。逐步積累探索規(guī)律的經驗。
教學重點:
探索并發(fā)現間隔排列中物體個數的規(guī)律。
教學難點:
發(fā)現和概括規(guī)律。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動機
。薄⒊鍪净@球,足球實物圖和幾何圖形。
。病⒁l(fā)探究動機。
談話:小朋友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了這里兩組物體的排列規(guī)律。如果你在進一步觀察,是不是會發(fā)現更有價值的規(guī)律呢?
二、主動探究,發(fā)現規(guī)律
1、初步觀察,發(fā)現特點。
。病⒆灾魈骄浚l(fā)現規(guī)律。
3、深入思考,加深認識。
。、回顧過程,突出思想。
。、應用規(guī)律,鞏固認識。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觀察,比較,數一數,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兩端物體相同時,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間的規(guī)律;
還通過一一對應的思想,明白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guī)律。
三、應用思想,拓展規(guī)律四、回顧反思,交流體會總結:我們平時看到的許多情境里,經常會有一些數學規(guī)律。只要同學們做個有心人,平時注意觀察,分析身邊的一些事物和現象,常常思考一些為什么。
三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猜想、驗證的研究過程中,初步感知研究的基本方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及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通過“量”“折”“比”等方法,經歷驗證的過程,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由例子抽象出圖形
1.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
師:同學們這是什么圖形?長方形;那這又是什么圖形呢?(依然出示長方形,現場撕成正方形)正方形;
2.尋找身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師:在實際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呢?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呢?
學生舉例交流,教師幫助矯正錯誤的說法。
二、驗證:在操作中證實猜想
1.猜測長方形和正方形本身有哪些特征?
追問:同學們都是抓住邊和角來猜測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我們猜測的不一定正確怎么辦?驗證。
2.聚焦研究方法,在交流互動中,驗證得出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征。
重點一:引導學生通過“量”“折”“比”的方法,分別證明得出長方形“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結論。
重點二:在操作、觀察中,理解長方形“對邊相等”的內涵。
3.認識長方形的“長”“寬”。
4.小組研究討論,驗證得出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
。1)提出活動要求。
先獨立研究:看看用什么方法能驗證得出正方形的特點?
再小組交流: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去驗證得出正方形的特點?
。2)全班交流反饋,辨析各研究方法并統(tǒng)一觀點。
5.認識正方形的“邊長”。
6.比較:看看這些經過我們證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發(fā)現了什么?
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
引導學生比較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突出強調:正方形不僅相對的邊是相等的,任何兩條邊的`長度都是相等的。
三、鞏固:在活動中深化認識
1.圍:出示幾根小棒。
思考:如果要圍出長方形,你對老師提供的小棒有要求嗎?
學生自由闡述。
思考:如果給你四根一樣長的小棒,可能圍成什么圖形?
追問:圍出來的一定是正方形嗎?
根據學生的闡述,適時擺放小棒。
引導學生明晰:正方形不僅要四條邊一樣長,還必須四個角也是直角。
2.猜:出示只露出一個直角的信封,猜是一個什么圖形?
引導學生猜測,得出可以是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五邊形等各種圖形。
得出:必須是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結論:平面圖形中,只有長方形和正方形,所有的角都是直角。
四、全課總結
五、布置作業(yè)
三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
教材第25頁練習五第9--11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一個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口算方法和筆算法則,能正確熟練地口算乘法,正確地、比較熟練地筆算乘法。
教學準備:
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1、口算方法練習。
。1)口算下列各題。
7×3=
3×70=
3×700=
6×5=
60×5=
600×5=
2×40=
2×400=
2×4000=
選幾題說一說,口算時是怎樣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說出下列各題最后一步的算法和得數。
32×2=
2×320=
13×3=
3×130=
2×24=
240×2=
選幾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算的。
2、口算練習五第8題。
用卡片出示,先指名學生口算,再集體在書上進行口算,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幾道讓學生說說口算過程。
三、筆算練習
1、
(1)談話:這是老師在商店里了解到的一些商品的價錢。你能根據以上的信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
(2)把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3)學生分組完成第1、2、3、5題。
要求:列出算式并用豎式計算。同時指名學生上來板演。
。4)集體逐題檢查,重點讓學生說一說:如果哪一位上乘得的積滿了幾十該怎么辦?特別是連續(xù)進位的'乘法要讓學生說一說注意點。
。5):通過剛才的練習,誰來說一說筆算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6)根據剛才的計算法則,進行計算比賽,做練習五第10題。
。7)讓學生獨立完成第4、6題。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8)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2、
。1)看到這幅圖,你想到了什么?
。2)你能編出一道應用題嗎?先在小組里說一說,再在全班進行交流。
。3)學生根據編的應用題獨立解答。
三、課堂作業(yè)
練習五第9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實驗教材(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P69-70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問題情境,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能讀懂簡單的統(tǒng)計圖,并能根據統(tǒng)計圖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重難點、關鍵:
重點:讀懂統(tǒng)計圖,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
難點:了解平均數的意義。
關鍵:讓學生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認識平均數,并能運用已學統(tǒng)計知識和平均數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讀統(tǒng)計圖
師:同學們,你們玩過投籃比賽嗎?你們懂得一些投籃比賽規(guī)則吧?
師簡要說明一些投籃規(guī)則。
師:三(1)班同學分成四小組舉行兩場投籃比賽,同學們想不想看一看。
師:第一場比賽,準備,開始!同學們把比賽結果制成了統(tǒng)計圖,請看!通過統(tǒng)計圖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學生發(fā)言,師正確評價學生的發(fā)言。
接著展示第二場比賽結果的統(tǒng)計表。師:這是第二場比賽的情況,誰能根據統(tǒng)計表幫老師把這場比賽的統(tǒng)計圖完成呢?
然后全體進行評價。
。ǘ┗顒佣邯勁平o哪組
師:兩組比賽情況已經出來,下面讓我們來評一評這兩塊獎牌分別該給哪個組?(師出示獎牌,同時展示課題:比一比)
師:我想請大家來做裁判,你們樂意接受嗎?
師:同學們可以從中任選一場來評,評的時候要仔細觀察,發(fā)揮小組合作優(yōu)勢,看誰的.辦法好,理由充分,我們要給優(yōu)秀裁判組發(fā)獎牌,各小組加油喲!(同時出示小獎牌)
小組合作,教師巡視并參與活動,然后反饋意見,適時發(fā)優(yōu)秀裁判獎牌。
師小結:第一場比賽兩組人數相同,第一組總數20個,第二組總數19個,所以獎牌應給第一組。
問:第二場比賽中,第三組總數25個,第四組總數24個,但人數不相同,獎牌應給哪組呢?
師: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光看總數不公平,應比小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即平均數。(板書:平均數)你們有什么好辦法算出每組的平均數嗎?
激起學生再次進行討論。
小組匯報:①移多補少
②計算平均數:第三組 (5+8+4+2+6)5=5(個)
。ò鍟 第四組 (6+5+6+7)4=6(個)
師生小結第二場比賽的獎牌應給第四組。
師:剛才大家在積極思考第二場比賽的獎牌應給哪組,最后是誰幫我們解決了難題?
生:平均數。
師:你們覺得平均數怎么樣?
師生小結:像第一場比賽人數相等,我們可以求總數,也可以求平均數;但第二場比賽人數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數才能解決問題,這里求平均數就是用總數除以人數。同學們的裁判任務完成得真不錯,我代表三(1)班同學感謝大家!
。ㄈ┗顒尤涸囈辉
師:最近小熊開了一個冷飲店,本月前三周賣出冰糕情況見統(tǒng)計圖。(展示統(tǒng)計圖)小熊現在有個難題,本周該進多少冰糕呢?你們能不能幫小熊解決這個難題?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反饋意見,師生共同評價,意見合理都要給與鼓勵。
。ㄋ模┗顒铀模赫f一說
師:生活中,有很多有關平均數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們知道自己的身高嗎?
部分學生匯報身高,師適時強調同學們要加強鍛煉,使自己的身體更健康。
師: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或用到過有關平均數的信息?說說看。
指名匯報,師及時進行表揚,并鼓勵學生平時要積極思考,善于積累數學知識。
。ㄎ澹⿲嵺`活動
調查小組同學的身高,并計算小組的平均身高。
三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我處的認識和對圖形周長含義的理解,進一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在操作實踐、交流討論和解決總量的過程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數學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掛圖、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談話:同學們,課前你們每個小組都分得一個學具簍,請大家看一看這個學具簍里都有些什么物體,能告訴老師嗎?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運用這些學具進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出示課題:周長是多少
二、操作實踐,解決問題
1.拼一拼
(1)請同學們取出6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動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狀的圖形?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學生互動交流。想一想你拼成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學生操作,匯報交流。
2.比一比
(1)談話:同學們都自己動手求出了不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老師這里有兩個圖形(多媒體出示課本上的后兩個圖形)同學們見過這樣的圖形嗎?先估計下:哪一個圖形的周長長一些?請同學們驗證下自己的猜測。學生嘗試測量計算,并在小組內交流算法。指名匯報,教師板書。
(2)這是什么圖形(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它的周長和剛才兩個圖形的周長相等嗎?比較一下三個圖形,說一說你有什么發(fā)現?
3.畫一畫談話: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0厘米?你知道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厘米嗎?在小組交流下,看看有幾種情況?你能畫出這些長方形嗎?如果正方形的周長是20厘米?你畫出這個正方形嗎?
4.量一量出示課本上兩幅圖。這兩幅圖是什么?你能指出它們的周長嗎?和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圖注意讓學生明確周長就是圓的周長,和里面的圖案無關。)你能估計出這兩幅圖形的周長嗎?你能驗證下嗎?你打算如何驗證?同桌合作測量出兩幅圖形的周長。(第二幅圖讓學生通過軟線來測量,注意讓學生說一說測量的方法。)
三、全課小結。
通過剛才的四個活動,你對周長又有哪些認識?
三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qū)分和辨認四邊形,知道四邊形的特征。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角都是直角。
2.通過畫一畫、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發(fā)展空間想象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感知四邊形的特征,能判別四邊形。
教具、學具:
課件一套、三角尺、四邊形、格子紙等。
教學過程:
。ㄒ唬└兄倪呅蔚奶卣
1.認識四邊形。
。1)師:(板書課題)看一看,今天我們要學習什么?你見過四邊形嗎?你認為它是什么樣的?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等四邊形的圖片。
(2)出示下列學生沒有說到的圖形。
師:那這個是四邊形嗎?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嗎?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四條邊,四個角。)
2.判斷四邊形。
。1)老師這里還有一些圖形,請你判斷一下它們是四邊形嗎?(書第35頁中的圖形補充4個圖形,用課件展示。)
說說為什么不是。那你覺得四邊形光有四條邊行嗎?是怎樣的四條邊?(補充板書:直的。)
。2)你有沒有辦法把這些不是四邊形的圖形改成四邊形?(根據學生回答課件中操作。)
。ǘ⿲ふ宜倪呅
1.找生活中的四邊形。
師:同學們真能干,經過你們的修改,這些圖形都成了四邊形,那請你們找一找在你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也是四邊形的。請你摸給大家看。
2.找主題圖中的四邊形。
師:其實四邊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你看這是一幅校園圖,你能從中找到四邊形嗎?(課件出示,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應的四邊形用紅色閃一閃,提取出來放在屏幕的右邊。)
。ㄈ┬〗Y:我們找到了這么多的四邊形,那么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呢?(多指名學生說)
(四)四邊形分類
1.指導分法。
師:雖然這些都是四邊形,可它們的樣子還是有些不同的,你們看,這是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菱形,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這個是任意四邊形(在黑板上邊指邊說)。接下來請你們拿出練習紙,你能按一定的標準給這些特殊的四邊形分分類嗎?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嗎?
練習紙:
根據學生回答師: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這些角的大。ò鍟罕龋,你還可以用尺量一量它們的邊長(板書:量)。
2.小組合作進行分類。
師:下面就請你們分類,老師先給你們一些建議。(課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請你選擇好工具,定好分類的標準。
2.分類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
3.四人小組交流,說說你分類的理由。
4.推薦一名同學發(fā)言。
3.反饋、交流。
各組派代表發(fā)言,(實物在黑板上移動展示)說說分法,并說明這樣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長方形、正方形一類(四個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一類(沒有直角)。
。2)按邊分: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一類(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梯形一類(對邊不相等)。
。3)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一類(對邊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類(四條邊相等);
梯形一類(四條邊都不相等)。
4.小結:師:你們分的好極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們再來確認一下,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
(五)畫四邊形(書第36頁做一做2)
師:我們已經會認四邊形,還會根據它們的特點進行分類,接下來我們來畫一畫四邊形,你覺得怎樣才能又標準又快的畫出這些四邊形呢?需要老師給你們提供什么工具嗎?(尺、格子圖)請你們把這6個四邊形都畫一畫,一邊畫一邊想一想,這些四邊形有什么不同。
實物投影展示,講評。
你覺得這些四邊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
。ㄩL方形、正方形有四個直角,長方形的對邊一樣長,正方形的四條邊都一樣長;梯形有兩個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條邊都不一樣長;菱形的四條邊都一樣長,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邊形的對邊一樣長,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還有一個四邊形它的四條邊都不一樣長,四個角也都不是直角。)
。┢此倪呅
師:太棒了,你們把這些四邊形看的非常透徹了。信封里有一些四邊形,我們來看看有些什么,請你們四人合作,選幾個拼成一個四邊形(信封材料準備)。
信封里的四邊形:
交流、展示。
還有不同拼法嗎?
(七)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太強了,老師佩服你們,在這節(jié)課里,你們認識了什么?它是什么樣的?還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識?四邊形還有很多知識,我們以后再學。
三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第75頁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二十一1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簡單的含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使學生知道分數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會讀、寫簡單的分數。
3.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初步認識分數的簡單的含義。
2.難點: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教具準備】
多媒體,長方形紙條、圓形紙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們分過東西嗎?分過什么?
老師這里有6個餅,要分給2位同學,你想怎樣分?
(學生說出想法后,板書3 3)
有4個餅,分給2位同學,你想怎樣分?(板書:2 2)
有2個餅,分給2位同學,你又想怎樣分?(板書:1 1)
同學們在分得時候,注意到了要公平,這種分東西的方法,我們就叫做怎樣分?(板書:平均分)
誰愿來說說,你怎樣理解平均分?
現在只有一個餅,平均分給兩位同學,你們會分呢?
假設這個圓形紙片就是一個餅,同位合作試一試?(學生操作)
舉起來,互相看看是怎樣分的?
同學們,我們怎樣證明這樣分就是平均分?
二、動手操作,獲取新知
(一)認識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這樣的一份,能不能想個辦法來表示一下?
還有其它表示方法嗎?
二分之一,在數學上叫分數。
2、指導讀、寫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寫呢?
。ɡ蠋煱鍟┛春诎,一起拿出手寫一寫。
3、認識二分之一
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另一份呢?
師: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的二分之一。
誰愿來說說,什么是這個餅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學們指著剛才分的圓形紙片說說,什么是這張紙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說)
誰想再來說說,什么是這張圓形紙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學們,給你一張紙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嗎?
拿出你的紙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顏色。(學生操作)
誰愿把你涂的展示給大家?
正方形還有不同涂法嗎?
觀察,這幾張正方形紙,涂色部分都能用哪個分數來表示?
師:對,雖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這張紙的二分之一。
還有涂其它圖形的嗎?
5、小練習
老師也表示了幾個圖形的二分之一,同學們當小老師判斷一下,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嗎?為什么?
師:看來,平均分是產生分數的重要前提,沒有平均分,分得結果就不能用分數來表示?(二)認識四分之一
同學們,把剛才分圓形紙片,再對折一次,你發(fā)現了什么?誰是誰的四分之一?
這一份呢?
每份都是這張圓形紙的四分之一。
誰來說說,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ㄈ┱J識三分之一
這張紙片,陰影部分能用分數來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來表示?
怎么證明這樣分是平均分?(剪開)
大家的眼真銳利。
能說說,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認識幾分之一
1、獨立探索
我們已經認識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發(fā)揮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出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這樣的分數嗎?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學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誰創(chuàng)造的分數最好?
誰愿把你創(chuàng)造的分數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可能出現幾分之幾的分數,不要回避,讓學生說說怎么想的。)
老師剛才搜集了一些同學們創(chuàng)作的分數,一起來判斷一下?
同學們,真聰明,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分數,你還能說出其它分數來嗎?
能不能都寫出來?
分數有多少個?
觀察一下,這些分數有什么共同特點?
像這樣的分數,叫幾分之一。(板書:幾分之一)
2、學習分數各部分名稱
今天,學習內容在課本75-76頁,請同學們看書。
通過看書,你還知道了什么?
同位兩個,舉個分數,互相說說,分數各部分名稱。
3、小資料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幾分之一這樣的分數,那么你們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想知道嗎?
一起來看個小資料,自己讀一讀。
你有什么感想?
三、練習應用
今天,這節(jié)課,同學們上課都積極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同學們,老師這里還有一道較靈活的題目,看誰能想出來?
咱們班同學真聰明,這節(jié)課上到這里。
三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回顧本單元的知識,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進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1、形成本單元的知識體系。
2、用面積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課件)、學具袋〔內裝小三角形(直角、銳角、鈍角)、小長方形、小正方形、圓形、小平行四邊形各四個〕長方形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熱身活動
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玩?zhèn)數學游戲吧!(投影出示P54圖)
1、師講明游戲規(guī)則
、僭诜礁窦埳袭嫵雒娣e是16平方厘米的`圖形,并涂色。
、诿璩鏊媹D形的邊框。
③相同時間內完成多種畫法者為勝。
2、學生獨自活動、小組交流推選作品。
3、實物投影展示作品,師生互評。
4、從這個游戲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面積與周長的含義不同;面積相等,周長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單元中,你還學會了面積的哪些知識?與小組內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并用你喜歡的方式進行總結。
2、全班交流、教師板書:
面積
單位及進率
應用
計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會用到這些知識?
三、實踐應用:
1、課件出示P55實踐活動的情境圖。(小明家廚房裝飾,如何選用地磚)。
從中你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能幫助小明解決問題嗎?動動腦,動動手,看誰是數學小能手。
(1)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發(fā)表各自的意見。
課件出示解題過程。
四、課堂練習(課件出示)
1、用兩個邊長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2、一個衛(wèi)生間用長方形地磚鋪地,每行鋪15塊,鋪了10行。這個衛(wèi)生間一共鋪了多少塊地磚?
如果每塊地磚長3分米,寬2分米這個衛(wèi)生間的面積有多大?
五、思維訓練
P55畫一畫的(1)題。
(1)讓學生先動手在課本上畫一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親身體驗。
(2)問:你們得出了什么結論?
(三角形和長方形能鋪滿長方形)
(3)討論: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鋪滿長方形?
還有哪些圖形能鋪滿長方形?
拿出學具袋中的學具動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設計一種圖案使它鋪滿這個長方形嗎?
課下動手畫,小組內選出作品貼在“數學一角”。大家評出咱班的小設計師,好嗎?
六、小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何感受?
三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第46頁—47頁例一、做一做和練習十第3題。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口算和筆算方法的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通過自主探究、討論交流等方式,借助點子圖,初步培養(yǎng)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
3、學生在自主探究、尋找方法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理解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二個因數得多少個“十”,并能正確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教學難點:
解決兩位數乘兩位筆算時乘的順序和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
教學過程:
一、口算鋪墊,引入新課。
師:在今天上課的一開始,請同學們來看黑板上這幾道題,直接口算哪些題你會算?(22×3= 14×2= 14×10= 31×10= 14×12= )第一題會算嗎?(生:會)等于多少?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分別等于多少?第五題會算嗎?(生回答)有的同學說會,有的同學說不會,沒有全班通過我們給他打個問號。
師:同學們來看,我們會做的這些題都是些什么題?
師:那也就是說我們會做的題是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再來觀察我們不會做的題又有什么特點?
師:不會做的題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題,同學們!你瞧,今天我們就要利用我們會做的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知識來解決兩位數乘兩位數得計算。
師:這就是咱們今天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二、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師:(課件出示主題圖)從圖中你知道到了哪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問題?
并列式14×12=
三、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ㄒ唬┕浪14乘12。
師:同學們你能估算一下王老師大約買了多少本嗎?你是怎么想的?(找2個學生說)
師:剛才我們估算出了12套書大約有多少本,那12套書到底有多少本呢?以前我們學過兩位數乘一位數,還學過兩位數乘整十數的知識,你能不能根據這些,求出14乘12的'準確積呢?誰來說說你的想法?(生說把12分成10和2)
。ǘc子圖演示分法和算法。
師:我們把每一本書都看作是一個小圓點,就出現了這樣的點子圖,如果把你的想法在點子圖上來表示出來,(課件演示)就是把12套書分成了10套和2套,10套是14×10=140(點子圖上畫括號),2套是14×2=28,140+28=168。看來用我們學過的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他剛才是把12分成了10和2,那12還可以分成幾和幾呢?(生口答)
(三)學生自己動手操作。
師:你們會像董老師這樣在點子圖上表示出你們的分法和算的結果嗎?那就請大家拿出一張這樣的點子圖,在點子圖上先分一分,再算一算。好開始!
。ㄋ模┱故緦W生點子圖作品。
師:請你來說一說。
。ㄕn件同步展示)
生1:把12分成5和7。
生2:把12分成4和8。(師引導學生說出把12分成3個4)
生3:把12分成10和2。
師:不管大家用的是哪一種算法,董老師發(fā)現我們都是先把兩位數分成了兩個一位數或者是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去乘,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同學們真了不起!都能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
。ㄎ澹┍容^三種分法。
師:請同學們再來觀察一下,這幾個同學的作品,你認為哪種分法在計算的過程中又簡便,又好算?(課件展示三種分法圖)
生回答把12分成10和2最簡便(課件變大出現12分成10和2的點子圖)
。⿲W生嘗試豎式計算。
師:剛才我們所有的解決方案都是一種口算的過程,那我們能不能利用豎式來計算呢?
學生自己嘗試著做一做,教師巡視,找出帶0的豎式和不帶0的豎式
。ㄆ撸┲该逖葚Q式并回顧計算過程。
。1)學生展示自己豎式過程。
1生:(展示帶0的)說計算過程(讓學生手指大屏幕解說)
2生:(不帶0的)生一邊說老師一邊板書同時問每一位上的數分別表示什么。
。2)比較一下這兩個豎式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不寫0
(3)再次回顧不帶0的計算過程并說出每一層積是誰和誰的積,是幾套數的本書。強調第二層積個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寫。
。4)檢查自己的豎式,把不對的地方改正過來。
。ò耍┬〗Y。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相信大家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下面我要考考大家,請大家完成學習卡上的第一大題,看誰算的仔細。
。ㄖ该诎灏逖荩
四、鞏固練習。
第一題:看誰算的仔細。
第二題:下面的計算正確嗎?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五、全課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收獲了這么多?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那今天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課下請大家完成書47頁第2題和第4題。
板書設計:
三年級數學教案14
《奧賽天天練》第46講《平均數問題》。把幾個不相等的同類數量,通過移多補少,使它們最終都變得完全相等,這個相等的數就叫做這幾個同類數量的平均數。其基本特征是:在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過程中,幾個初始數量的總和及數量的個數都保持不變。
根據問題的復雜程度這種問題被分為兩類:算術平均數問題、加權平均數問題,兩類問題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本講就要學習把簡單的加權平均數轉化為算術平均數來求解。解決平均數問題,需要熟練掌握以下三個主要數量關系式: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總數量÷平均數=總份數
平均數×總份數=總數量
《奧賽天天練》第46,鞏固訓練,習題1
【題目】:
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30千米,一個人騎自行車從甲地到乙地去時用了2個小時,回來時由于頂風用了3小時,求他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時行了多少千米?
【解析】:
問題“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時行了多少千米?”中,往返的總路程相當于總數量,往返總時間相當于總份數。
往返總路程為:30×2=60(千米)
往返總時間為:3+2=5(小時)
即他用5個小時行了60千米的路程,則平均每小時行:60÷5=12(千米)。
《奧賽天天練》第46講,鞏固訓練,習題2
【題目】:
小明前幾次數學測驗的平均成績是84分,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績提高到86分,問這一次是第幾次測驗?
【解析】:
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小明前幾次數學測驗都考了84分,而這次就考了100分,總體平均分是86分。題目的意思就是求在這種情況下的測驗次數。
想移多補少,從100分里要移走:100-86=14(分);此前每次測驗的分數都要補上:86-84=2(分)。14分里有7個2分:14÷2=7。
所以,此前測驗了7次,這一次是第8次測驗。
《奧賽天天練》第46講,拓展提高,習題1
【題目】:
某一幢居民樓里原有3戶安裝了空調,后來又增加了一戶。這4臺空調全部打開時就會燒斷保險絲。因此最多同時使用3臺空調。這樣在24小時內平均每戶最多可使用空調多少小時?
【解析】:
我們假定在24小時內,有3臺空調開了24小時,即始終開著,有一臺空調開了0小時,即始終沒開。求平均每戶開多少小時,就是求這四臺空調打開時間的平均數:24×3÷4=18(小時)。
《奧賽天天練》第46講,拓展提高,習題2
【題目】:
有甲、乙、丙3個數,甲、乙兩數的和是90,甲、丙兩數的.和是82,乙、丙兩數的和是86。甲、乙、丙3個數的平均數是多少?
【解析】:
分別用□、△、○代表甲、乙、丙三個數,由題意可得:□+△=90;□+○=82;△+○=86。
所以:(□+△)+(□+○)+(△+○)=90+82+86=258,
即:(□+△+○)×2=258,
則甲、乙、丙三個數的和為:258÷2=129,
所以甲、乙、丙3個數的平均數是:129÷3=43。
三年級數學教案15
一、總體印象
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兩步計算應用題之后,第二次單獨編排的內容。平時的解決問題都體現在各章各節(jié)之中。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思考
>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1、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現在解決問題強調學生應用自己的算法,能解決問題就可以了,但我們在學生碰到困難時,也要引導學生借助基本的數量關系式、線段圖等手段幫助學生進行分析,并使學生自己能逐步學會分析、解決。
2、注意解決問題的教學重點是分析思路。
美國《全美數學教師委員會》會刊制定的數學課標就提出來:數學課堂要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要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為解決問題而教,把解決問題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來教學,以前我們教應用題很關注結構和數量關系,看問題求什么?找相應的'條件,結構是固定的,老師教學時有章可循。完事有序地敘述題目。
3、注意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性。
多樣化是指學生在解題時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決問題。不同的方法要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平時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會聽到老師在不斷的問還有什么方法?有個別老師還把分步列式與綜合算式當成了兩個方法,我想這就沒必要了。因為根本的解決思路還是一致的。
>教學中的幾點溫馨提醒:
現在的解決問題多數都是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出現的,這樣的呈現方式,信息量大很開放,也很迎合孩子的心理。但長此以往孩子的讀信息能力就會欠缺,也使孩子在數學方面的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存在問題。我們關注到這個問題之后,在解決問題時以純文字的形式出現,學生的讀題能力就大不如前,希望這點能引起老師們的注意:在解決問題時可以逐步向文字表達過渡。
實踐活動:設計校園。
學習了測量、面積,方位基礎之上。
1、收集信息。了解我們的學校原來是怎么樣的,看看其他學校的情況,在孩子調查的基礎上為設計新校園打下基礎。
2、分析信息。讓學生進行討論,我們要添些什么,教材提供兩個方面:師生日常需要,來源于借鑒,從其他學校調查來的可以借鑒到本學校的。每個學校不同,可以具體安排,不要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
3、設計新校園。注重小組之間的學習與合作。
4、欣賞、展示作品。讓學生說一說。在哪個方位上設計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不要把作品粘在黑板上,大家做的都很好就完了。
【三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數學教案01-14
有關三年級的數學教案01-20
三年級優(yōu)秀數學教案01-17
三年級趣味數學教案01-30
三年級數學教案01-14
三年級下數學教案09-08
三年級下數學教案01-11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01-10
三年級人教版數學教案02-28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