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化學教案>化學教學教案

化學教學教案

時間:2022-12-13 15:29:20 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化學教學教案匯編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學教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學教學教案匯編15篇

化學教學教案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化學實驗的基本要求,認識化學實驗的常用儀器。

  2.激發(fā)學生嚴肅認真科學的態(tài)度.

  重點: 常用化學儀器的.名稱、用途

  難點: 常用化學儀器的使用注意事項。

  教學方法:講述、演示。

  實驗準備:各種常用化學儀器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基礎自然學科為題,導入新課。

  二.授新課:

  1.結合課本P191內容,講解、強調化學學生實驗的要求。

  2.結合實物,講述一些常用化學儀器的名稱、用途和注意事項:

 、旁嚬 ⑵試管夾

 、遣AО ⑷酒精燈

 、赡z頭滴管與滴瓶 ⑹鐵架臺

  ⑺燒杯 ⑻量筒

 、图瘹馄 ⑽漏斗

  ⑾長頸漏斗 ⑿錐形瓶

 、颜舭l(fā)皿 ⒁導氣管

 、悠渌鼉x器

  三、簡要進行課堂小結。

  四、鞏固練習:

  對照課本圖3、圖4,說出這兩個實驗中所用到的各種儀器的名稱。

  第二課時

  課題:藥品的取用

  教學目標:

  1.了解取用藥品的注意事項, 學會正確取用藥品的基本操作.

  2.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的良好習慣。

  3.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重點: 固體藥品與液體藥品的取用方法

  難點: 滴管的'使用方法。

  教學方法:講解、實驗

  實驗準備:固體藥品、液體藥品、藥匙、鑷子、小紙槽、滴瓶、膠頭滴管、

  教學過程:

  1. 講解要注意的事項;

  三不原則;

  節(jié)約藥品原則;

  用剩藥品的處理方法。

  2. 操作原理(教師邊講解邊演示):

  取用粉末狀固體的正確方法;

  取用塊狀固體的正確方法;

  取用液體藥品的正確方法;

  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液體的正確方法;

化學教學教案2

  【學習目標】

  1.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

  2.知道元素的簡單分類。

  3.能從組成上識別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學重點】元素符號及其意義;單質、化合物及氧化物。

  【教學難點】

  1.元素符號意義

  2.單質、化合物及氧化物

  3.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的簡單分類

  【教學手段】實驗為主,學生研讀,教師引導點撥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用具】課本涉及的器材和藥品

  【教學流程】教師提示→學生思考討論→學生看書、實驗并提問→教師分析講解→嘗試練習→學生自我小結

  達成學習目標1至3,分三步完成:A.達成目標1和2 B.達成目標3 C.鞏固目標1、2、3

  教 學 過 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A.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看書→學生討論→建立“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觀點 [引入]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物質是由什么組成的?

  早在幾千年的古代,中外哲學家都在探討這個問題。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萬物是由氣、水、火、土四種元素形成的。我國早在戰(zhàn)國末年就提出"五行說",認為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組成。這是樸素的五元素說,為元素概念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板書]單元2組成物質的元素

  請閱讀,總結物質是由什么組成的?

  [提示講解]研究表明,一切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與化學元素打交道:吸入的氧氣由氧元素組成;水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同學們熟悉的碳銨、尿素、硝銨之所以稱為氮肥,是因為它們都含氮元素…… 思考問題

  閱讀學習目標

  討論和交流,歸納得出結論:一切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 激疑探究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知道學習要求,有的放矢

  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思考的習慣及能力,建立 “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觀點。

  B.教師提示→學生看書、實驗→交流、討論→得出結論→達成目標1和2 元素是什么呢?

  請看課本表2-1

  引導歸納:

 。郯鍟菀弧⒃嘏c元素符號

  1.元素

  元素是一類原子的總稱。

  [講解]為了確認組成物質的元素,人類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請同學們完成[實驗探究]:紙、火柴梗、枯樹葉的組成元素。

  指導學生完成實驗,總結結論

  到目前為止,已經發(fā)現(xiàn)的元素有110余種,請看附錄5,元素周期表,表中有幾種顏色?根據(jù)顏色可以把元素分為幾類?

  指導學生歸納:

  [板書]2.元素的分類

  金屬元素

  元素 非金屬元素

  稀有氣體元素

 。郯鍟3.元素符號

  指導學生看課本

 。1)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

 。2)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

  指導學生看課本完成“交流討論”1和2,

  指導根據(jù)元素組成對純凈物進行分類的方法

 。郯鍟荻、根據(jù)元素組成對純凈物進行分類

  看課本表2-1,并交流總結:

  由表中可得出: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不同物質的組成元素可能會不同。不論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還是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都是氧元素的原子;水、酒精、

  淀粉中含有的氫原子都是氫元素的原子,可見元素是一類原子的總稱。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

  完成[實驗探究]:紙、火柴梗、枯樹葉的組成元素,觀察現(xiàn)象,總結結論

  金屬元素(金字旁)

  元 非金屬元素(石旁、氣字頭、三點水)

  素 稀有氣體元素(氣字頭)

  看課本表2-2

  總結元素符號的書寫方法并記憶常見元素的符號。

  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

 、俦硎灸撤N元素(宏觀意義)

 、诒硎灸骋粋原子(微觀意義)

  注:對于a 金屬;b 稀有氣體;c 碳、硫、磷、硅等三類的元素符號則還有③表示某物質(宏觀意義)

  通過認真分析表中信息,找出規(guī)律,學會歸納,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培養(yǎng)正確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實驗習慣。

  學會觀察實驗和準確描述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對比。

  聯(lián)系中文名稱造字規(guī)律,幫助學生了解元素的分類

  學會歸納,找出規(guī)律,促進學生理解學習。

  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

  即背課本P30表2-2中的元素的名稱和符號。

  要求學生注意易錯易混的元素符號。

  掌握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

  讓學生在練習中理解,書寫要規(guī)范。

  學會根據(jù)元素組成對純凈物進行分類

  教師提示→學生看書→交流、討論→得出結論→達成目標3 單質

  純凈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郯鍟萑⒆匀唤缰懈髟氐暮

  認識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記住幾個“最”。

  1.地殼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

  3.人體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知道理解:單質、化合物、氧化物,學會區(qū)分方法

  討論

  學生看課本及圖2-9認識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記住幾個“最”。

  自讀“拓寬視野”

  掌握“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區(qū)分方法,

  認識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記住幾個化學元素之“最”,

  擴大知識面,加深對元素的理解。

  C.學生小結課堂收獲→鞏固練習→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課堂小結

  學生各抒己見,自己課堂小結

  做練習,進行思維訓練

  學生練習,教師評價。學生間可以討論,教師多觀察幫助學生。 總結自己的得失,心中有數(shù),便于及時矯正。

  明確本節(jié)知識內容及要求。

  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

  【板書設計】

  一、元素與元素符號

  1.元素

  元素是一類原子的總稱。

  2.元素的分類

  金屬元素

  元素 非金屬元素

  稀有氣體元素

  3.元素符號

  (1)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

  (2)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

 、俦硎灸吃兀ê暧^意義)

 、诒硎疽粋某原子(微觀意義)

  注:對于a金屬;b稀有氣體;c碳、硫、磷、硅等三類的元素符號則還有

 、郾硎灸澄镔|(宏觀意義)

  二、根據(jù)元素組成對純凈物進行分類

  單質

  純凈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1.地殼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H、Cl、Na

  3.人體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O、C、H、N、Ca

化學教學教案3

  課題: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1、 了解離子反應的含義。

  2、 了解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3、 學會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重點: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難點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教學內容: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第一課時)

  書寫電離方程式

  H2SO4 NaOH NaCl Ba(NO3)2

  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時能發(fā)生電離成為自由移動的離子,那么它們在溶液中參與化學反應時,與所形成的離子有沒有關系呢?

  第五節(jié)、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

  硝酸銀溶液分別與鹽酸、氯化鈉、氯化鉀溶液混合。

  學生觀察并回答現(xiàn)象。

  實驗中盡管反應物不同,為什么會產生同一種沉淀?

  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應實質上是離子之間的反應。

  一、離子反應

  下列反應那些屬于離子反應:

 、 氧化銅和西硫酸溶液

 、 鋅投入到鹽酸中

  ⑶ 氯化鋇溶液和硫酸鈉溶液混合

 、 氫氣還原氧化銅

  關鍵:① 在溶液中進行(或熔融)

 、 有離子參與

  溶液中離子之間是如何進行反應的呢?我們能否用一種式子表示離子間的反應呢?請大家閱讀課文,討論回答有關問題。

  1、 硫酸鈉溶液和氯化鋇溶液的反應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兩個反應式表示的含義是否一樣?

  3、 表示哪一類物質間的反應?

  二、離子方程式

  1、 定義

  2、 含義:表示一類反應

  如果給我們一個化學反應,怎樣書寫它的.離子反應方程式呢? P58,內容

  三、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步驟:1、寫方程 2、改離子 3、去相同 4、查守恒

  書寫下列離子方程式:

  1、 氫氧化鋇和硫酸銅溶液混合

  2、 實驗室中用硫化亞鐵與稀硫酸反應制取硫化氫氣體

  3、 氯氣通入水中

  4、 硫化氫通入硝酸鉛溶液中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的含義,同學們應特別注意離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類反應。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大家應根據(jù)四步書寫法多練習,做到熟練掌握。

  《基礎訓練》P40、9題。

化學教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水的組成。

 。2)知道氫氣的有關性質,能說出氫氣驗純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能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進行推理、分析、判斷。從水的電解的實驗探究中,學會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進一步得出結論。在合作與討論中,學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勤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素養(yǎng)

  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

  教學難點:通過電解水的實驗歸納、分析得出水的組成

  教學準備:直流電源、水電解器、電解用水、火柴、木條、酒精燈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激趣引課

  由海水燃燒的故事引課。

  二、探究新知:

  (一)水的生成

  1、學生自學課本:完成表格

  學生自學后,得出氫氣的物理性質:色、味、態(tài)、密度、溶解性。

  教師小結:

  上面表格中主要體現(xiàn)的是氫氣的物理性質,那么氫氣還有什么化學性質呢? 學生回答:氫氣具有可燃性。

  教師強調:純凈的氫氣可以安靜的'燃燒,不純的氫氣燃燒時可能發(fā)生爆炸。如何檢驗氫氣的純度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演示實驗。

  2、演示實驗:氫氣的驗純方法及氫氣的燃燒實驗。 教師總結:氫氣的驗純方法。

  檢驗氫氣純度的操作:

  氫氣燃燒實驗: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中的實驗現(xiàn)象。描述氫氣燃燒的實驗現(xiàn)象。 氫氣燃燒的現(xiàn)象:

 。1)產生淡藍色火焰 (2)放出熱量 (3)有水滴產生

  思考:a. 上述實驗中有無新物質生成? 發(fā)生了什么變化b. 上述實驗中有什么物質生成?屬于什么反應類型?

  點燃

  C 寫出文字表達式:

  教師:我們知道氫氣在空氣或氧氣里燃燒能生成水之后,就會思考水在一定的條件下會不會分解呢?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試一試。

  (二)、水的分解。

  演示實驗,教師接通直流電源,演示水的分解實驗。同時觀看水電解的錄像 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

  在實驗的過程中,介紹水電解器,并強調:

 。1)是直流電源。

  (2)水中可加適量的硫酸鈉溶液或氫氧化鈉溶液,以增強水的導電性。

  指導學生觀察并記錄兩個電極附近和玻璃管內發(fā)生的現(xiàn)象。

  提問:兩電極產生的氣體分別是什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81頁資料卡片,水的組成揭秘。(讓學生猜想產生的氣體可能是氫氣、氧氣。為下一步的驗證作鋪墊。)

  討論:讓學生討論用什么方法檢驗氫氣、氧氣最佳。

  驗證實驗:切斷電源,用燃著的木條分別在兩個玻璃管尖嘴口檢驗電解反應

  中產生的氣體。

  學生觀察并記錄發(fā)生的現(xiàn)象:

  小結:水電解巧記憶:

  給水通上直流電,兩級均有氣泡現(xiàn),正氧負氫一比二,助燃可燃來檢驗。

  【 或者:正氧負氫、氫二氧一(V ) 】

  思考:

  a 上述實驗中有無新的物質生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b 上述實驗中有什么物質生成?屬于什么反應類型?

  c 水電解的文字表達式: 水 通電 氫氣 + 氧氣 →播放:水分子分解的flash 。

  讓學生感受化學變化過程中,微觀粒子的變化,體會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變,而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過程。

  討論:通過水的分解實驗以及水的分解微觀示意圖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呢? 教師總結:1通過水的生成以及水的分解我們知道了水是由氫元素、氧元素組成的。 2揭秘:海水燃燒的秘密。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讓學生發(fā)表一下的看法:

  1、我知道了水是由氫元素、氧元素組成的。 2、水通電能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 ·······

  四、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還有哪些困惑呢?

  讓學生經過討論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預設可能有: 1、為什么水的化學符號為H 2O

  讓學生知道在下面即將學習的化合價和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可以得到解決。

  2、為什么在剛才的實驗過程中氫氣、氧氣的體積比大于2:1 引導學生從兩方面分析:

  (1)氧氣不易溶于水,氫氣難溶于水。

 。2)氧氣可能與電極反應、而氫氣沒有與電極反應。 致使氧氣的量減少,所以氫氣與氧氣的體積比大于2:1

  五、隨堂檢測:

  1、阿伏加德羅曾經總結出一條定律:在同溫同壓下,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數(shù),下圖是電解水的簡易裝置

 。ǎ保╇娫吹模翞 極,B為 極,事先向水中加入少量氫氧化鈉的目的是 .

 。ǎ玻迷嚬苤惺占降臍怏w是 ,用 檢驗;D試管中收集到的氣體是 ,可用 檢驗;C、D中兩種氣體的分子個數(shù)比為 .

 。ǎ常└鶕(jù)上述實驗事實可以得出,水是由 組成. 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水是由氫氣和氧氣組成的,屬于混合物 B. 檢驗氫氣純度時,聽到尖銳的爆鳴聲證明不純

  C. 氫氣是無色、無氣味,難溶于水的氣體,實驗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氫氣 D.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唯一產物——水,該反應也能證明水的組成

  板書設計:

  課題3 水的組成

  一、水的生成

  二、水的分解

  1氫氣的物理性質 1 現(xiàn)象 2檢驗氫氣的純度 2檢驗 3 氫氣的可燃性 3表達式:

  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

化學教學教案5

  初中化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燃燒和滅火

  課題:燃燒和滅火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燃燒的.條件,認識探究問題的方法

  2、認識對比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作用

  3、體會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利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對化學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強日常生活中防范災害的意識,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學重點:

  1、認識燃燒的條件

  2、認識滅火的原理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小組討論

  課前準備:大燒杯鑷子 藥匙 試管 膠塞 紅磷白磷熱水

化學教學教案6

  (一)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堿金屬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并能運用原子結構的知識來解釋它們的性質上的異同及其遞變規(guī)律,為學習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礎。

  (二)能力目標

  1、充分利用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掌握學習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物理與化學性質遞變規(guī)律的學習,對學生進行“量變到質變”、“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點:堿金屬元素的性質以及跟其原子結構的關系

  教學方法:討論、講解、實驗相結合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展示一瓶金屬鈉,設問:金屬鈉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展示一瓶金屬鉀,設問:金屬鉀保存在什么物質中?為什么?

  [引入]這說明鉀和鈉以及鋰、銣、銫元素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聯(lián)系,這種內在聯(lián)系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將從它們的結構特征和性質等方面來進行探討。由于鈁是放射性元素,暫不討論。

  [板書]第三節(jié)堿金屬元素

  [板書]一、物理性質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36表2-1,堿金屬的主要物理性質并加以總結。

  1、相似性;銀白色固體、硬度小、密度。ㄝp金屬)、熔點低、導電、導熱、有展性。

  2、遞變性(從鋰到銫):

 、倜芏戎饾u增大(K反常)(鋰能否放在煤油中?)

 、谌埸c、沸點逐漸降低

  [提問]推測鈁的密度和熔點沸點比銫高還是底?

  [板書]二、原子結構

  請學生看P36表2-2,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由學生小結。

  [板書]

  1、相同點:最外電子層上都只有1個電子。

  2、遞變規(guī)律:從鋰到銫核電荷數(shù)增大,電子層數(shù)增多,原子半徑增大。

  [講述]:堿金屬元素有原子結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遞變性,而結構決定性質,因此我們推測它們在性質上存在相似性和遞變性。

  元素化學性質主要由原子結構決定,請同學們根據(jù)原子結構的相似點和遞變性推出堿金屬元素的化學性質。

  [學生小結]堿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上都只有1個電子,因此,可以推測它們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它們都與鈉相似,都能與氧氣等非金屬以及水等起反應。但由于從鋰到銫核電荷數(shù)增大,電子層數(shù)增多,所以它們在化學性質上也有一定的差異,也存在遞變規(guī)律。

  [板書]三、堿金屬的化學性質

  [講述]同學們的推測是否正確,還需要通過實驗和事實進行論證。

  [板書]1.堿金屬與非金屬反應

  [學生實驗]用鑷子取一小塊鉀,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網上稍加熱,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

  [提問]觀察到哪些現(xiàn)象?比較與鈉在空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有什么差異?

  (鉀熔化成小球,劇烈燃燒,鉀比鈉在空氣中燃燒更劇烈。)

  [提問]從上述現(xiàn)象比較鈉與鉀失電子能力強弱和金屬性。

  點燃

  (鉀比鈉更易失去電子,金屬性更強。)

  點燃

  [板書]

  4Li+O22Li2O

  2Na+O2Na2O2

  [講述]鉀燃燒后生成的是比過氧化鉀更復雜的氧化物,由于大綱和教材不要求,我們就不討論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查閱有關資料進行學習。下面我們觀察鉀與水是如何進行反應的。

  [板書]2.堿金屬與水的反應

  [演示實驗]教材[實驗2-10]。

  [討論](1)在上述實驗中觀察到什么實驗現(xiàn)象?

  (2)鉀、鈉分別與水反應,何者更劇烈?

  (3)根據(jù)上述實驗現(xiàn)象可得出什么結論?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2R+2H2O=2ROH+H2↑

  (1)鋰到鉀與水反應越來越劇烈,生成的堿的堿性越來越強。

  (2)鋰到鉀金屬性逐漸增強。

  [敘述]從上面的實驗及大量事實證明,同學們前面根據(jù)原子結構所作的推論是合理的,也是正確的,今后我們在學習中要學會這種方法。由于堿金屬的化學性質都非常活潑,因此,它們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態(tài)存在,堿金屬的單質都由人工制得。實驗室保存堿金屬時,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作業(yè):P40:三、四、五

化學教學教案7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2)初步認識物質結構學習中的模型方法。

  2、過程與方法 :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2)了解人類對原子結構的探索。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原子的結構,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三、預學設計

  在預習的基礎上對下列問題進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觀點: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自己的假設。

 。2)預習“聯(lián)想與啟示”,試著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解釋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物質的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物質的過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氫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異呢?上述問題的答案要從原子的內部去尋找,這就涉及到又一個新的問題:微!幽懿荒芊殖筛〉.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你的假設。

  思考假設:我想:原子是一個實心球。原子象一個乒乓球。原子象一個氣球。原子是一個空心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對原子結構的求知欲講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圓球。但是,經過20世紀整整一個世紀的努力,科學家們不但打開了原子的大門,而且發(fā)現(xiàn)小小的原子內部結構復雜,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經發(fā)現(xiàn)了很多種,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類對原子內部結構的認識是一部壯麗的史詩——1897年湯姆生發(fā)現(xiàn)電子,說明原子并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1911年盧瑟福發(fā)現(xiàn)原子核。結合聯(lián)想和啟示,播放α粒子轟擊金箔的動畫。你能試著對上述實驗現(xiàn)象進行解釋嗎?交流討論:大多數(shù)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說明金原子內部有很大的空間,α粒子一穿而過。一小部分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線,發(fā)生了偏轉。說明原子內部有帶正電荷的粒子存在。有極少部分粒子反彈回去,說明運動中遇到了堅硬的不可穿透的質點,這說明原子中有一個很小的核,因為核很小,所以只有極少數(shù)α粒子被反彈回去。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提問:金屬是否帶電? 構成金屬的原子是否帶電?為什么原子不帶電呢?思考回答閱讀:P67—P68及拓展視野多媒體演示:原子內部結構交流討論: 原子的結構結論: 在原子中,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利用模型學習物質結構總結:盤點收獲回憶、總結、發(fā)言形成原子的結構練習:看屏幕,做練習學以致用。

化學教學教案8

  教學目標:

 、耪莆誄O

  2、CO和碳單質的性質和用途

 、茪w納,總結形成知識網絡。

  教學重點

  1、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2、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3、物質間的相互轉化

  教學難點

  1、學生能主動參與,進行有效地討論和探究。

  2、通過比較、歸納,較為系統(tǒng)地認識碳和碳的氧化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教學設計

  [設問]本單元的題目是?是碳和碳的氧化物,本單元就是以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知識點為主。下面和大家一起來復習總結。

  [ 【設問】本單元共有幾個課題?(把書本合起來,回憶一下)課題的題目依次是什么?你能聯(lián)系每個課題題目中的關鍵詞回憶出哪些主要知識點。

  [看書歸納]學生回答不全,找基本知識點。

  [學生總結]分別讓幾個學生代表依次帶領復習重要知識點(其他學生可以補充)。 [引導歸納1]歸納碳單質的主要知識點

  [問題]通過比較金剛石、石墨、C60等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據(jù)此拓展,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學生回答]

  1、一種元素可以組成多種單質;【過渡】復習碳的化學性質。

  [學生總結]化學性質。

  [練習]完成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的化學方程式(讓一學生板演,并保留)

  1、C+O2==== CO2(O2充足)

  2C+O2====2CO(O2不足)2C+2CuO====2Cu+CO2↑

  [學生評析]學生評析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情況。)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化性質

  1、不燃燒,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燃燒

  2、與水反應

  3、與堿反應

  用途: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工業(yè)原料、制干冰、滅火等

  一氧化碳化性

  可燃性、還原性、毒性

  [課件展示] CO2與CO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用途等比較。 [練習]

  1、完成CO2與水及石灰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讓一學生板演,并保留)

  CO2+H2O====H2CO3

  CO2+Ca(OH)2====CaCO3↓+H2O

  2、用化學方程式表示CO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讓一學生板演,并保留)

  2CO+O2====2CO2

  CO+CuO====Cu+CO2

  [師總結]剛才一起復習了本單元的基本知識點,再看黑板上這些化學反應方程式,看其中都有什么物質——CO2。本單元知識較零散,由此你能悟出什么?

  [回答]學生描述(雖然知識點較零散,但都與CO2有關,可以由CO2把相關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

  [引導歸納]讓學生嘗試畫出主要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圖(可查資料幫助)。

  [鞏固練習]

  教學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本單元內容較復雜,是上冊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科、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動手,動口,動腦,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課后對這一節(jié)課進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課前準備比較充分,整個教學過程比較順利,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在這節(jié)課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地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本節(jié)課的引入時,從學生最熟悉的物質——鉛筆芯入手,引起學生對第六單元的回憶。這貼近生活的直觀引入為這一節(jié)課開了一個好頭。

  整堂課主要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用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保證了學生的視聽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課堂活動,避免了復習課的枯燥與乏味,這樣就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學內容。由于本單元中物質的轉化關系錯綜復雜,為了更好地使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我利用了多媒體手段,把各物質的轉化關系投影出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和知識的建構。

  通過讓學生講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在整節(jié)課的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的講為主,老師不斷地把問題拋出去,老師盡可能創(chuàng)造不同的情景和提示,勾起學生的回憶,學生在說中整理歸納知識。通過讓學生多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地采用發(fā)散性提問,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在向學生提問的過程中,盡量避免“是不是”、“對不對”的提問,這樣提問對學生的思維作用不大,盡量少用“為什么”的提問,這樣提問雖然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確答案,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應積極采用“有哪些觀點”、“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問,來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三、充分地利用知識特點,積極滲透德育

  本節(jié)課中講到的二氧化碳氣體能產生溫室效應,一氧化碳氣體是有毒氣體,能污染大氣。因此,抓住這一機會,再一次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讓學生學以致用。

  這一堂課準備充足,上完課后覺得收獲不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整節(jié)課的容量稍過大,使得復習的每一個知識點時間過緊。有些問題提得不夠深入,學生未經過思考就可以答出等。這些問題有待在以后教學中改進,努力摸索復習課的基本教學模式,把復習課的教學質量提高一個層次。

化學教學教案9

  【學習目標】

  1、讓學生掌握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應用,并運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解決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轉化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動手實驗的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課前預習】

  1、 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形成的過程及影響因素。

  2、 寫出氯化銀、氫氧化鐵溶解平衡常數(shù)的表達式。

  【新課學習】 板塊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響因素

  【實驗探究】

  1、在學習初中化學時,我們曾根據(jù)物質的溶解度將物質分為易溶、可溶、微溶、難溶等。如氯化銀、硫酸鋇就屬于難溶物。那么,它們在水中是否完全不能溶解?

  2、請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

 。1)將少量AgCl(難溶于水)固體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燒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攪拌,靜置一段時間。

  (2)取上層清液2 mL,加入試管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振蕩,觀察實驗現(xiàn)象。

  3、請分析產生以上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

  3、 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歸納整理]一、沉淀溶解平衡

  1、概念:

  2、特點:

  【鞏固練習】:分別書寫下列物質的電離方程式和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

  BaSO4

  CaCO3

  【交流與討論】根據(jù)化學平衡的相關知識,討論影響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1、內因(決定因素):

  討論:對于平衡AgCl(S) Ag+(aq) + Cl-(aq) 若改變條件,對其有何影響

  2、外因:

  板塊二、溶度積常數(shù)

  【交流與討論】寫出氯化銀、氫氧化鐵溶解平衡常數(shù)的表達式。

  【歸納整理】二、溶度積常數(shù)(簡稱溶度積)

  1、定義

  2、表達式:

 。、意義:

 。础⑻攸c:

  【當堂鞏固】:

  1、寫出難溶物BaCO3、Ag2CrO4、Mg(OH)2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方程式和溶度積的表達式。

  2、將足量AgCl分別溶于下列試劑中形成AgCl飽和溶液 ① 水中②10mL 0.1mol/L NaCl溶液③5mL 0.1mol/L 的MgCl2溶液中,Ag+濃度大小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與討論】5、溶度積的應用:

  a、已知溶度積求離子濃度:

  例1:已知室溫下PbI2的'溶度積為7.1x10-9,求飽和溶液中Pb2+和I-的濃度;在c(I-)=0.1mol/l的溶液中,Pb2+的濃度最大可達到多少?

  b、已知溶度積求溶解度:

  例2:已知298K時Mg(OH)2的Ksp = 5.61×10-12,求其溶解度S(設溶液密度為1g/L)。

  c、已知離子濃度求溶度積:

  例3:已知298K時AgCl在水中溶解了1.92×10-3gL-1達飽和,計算其Ksp。

  d、利用溶度積判斷離子共存:

  例4:已知298K時,MgCO3的Ksp=6.82x10-6,溶液中c(Mg2+)=0.0001mol/L,

  c(CO32-)=0.0001mol/L,此時Mg2+和CO32-能否共存?

  6、離子積與溶度積規(guī)則

  7、溶度積規(guī)則的應用

  a.判斷是否產生沉淀

  例1. 將5ml 1x10-5mol/L的AgNO3溶液和15ml 4x10-5mol/L的K2CrO4溶液混合時,有無磚紅色Ag2CrO4沉淀生成?(已知該溫度下Ag2CrO4的Ksp=9x10-12)

  例2:取5ml0.002molL-1 BaCl2與等體積的0.02molL-1Na2SO4的混合,是否有沉淀產生?若有,計算Ba2+是否沉淀完全[即c(Ba2+ )<1*10-5molL-1] (該溫度下BaSO4的Ksp=1.1×10-10.)?

  b.判斷沉淀是否完全溶解

  例3.室溫下,將1.0g氯化銀中加入1000L水中,氯化銀是否完全溶解(25℃氯化銀Ksp=1.8x10-10 )?

  c.判斷沉淀是否能夠轉化

  例4. 室溫下,向10ml飽和氯化銀溶液中,加入10ml0.01mol/l的KI溶液,試通過計算回答能否生成碘化銀沉淀 (25℃氯化銀Ksp=1.8x10-10 ,碘化銀Ksp=8.5x10-17)?

  【課后反思】我的問題和收獲

化學教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由易到難的題組和一題多解的訓練,開闊思路,提高解題技巧,培養(yǎng)思維能力,加深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3、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按照化學特點進行思維及審題、分析、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1、由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求生成物(或反應物)的質量。

  2、根據(jù)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書寫格式要規(guī)范化。

  教學難點:

  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按照化學特點去思維的科學方法。

  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

  f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寫出下列化學方程式并說明化學方程式的涵義

 。1) 氯酸鉀與二氧化錳共熱

  (2)氫氣還原氧化銅

  引入新課:(情景設計)

  根據(jù)化學方程式的涵義,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可

  表示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講解:這說明: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質量比是成正比例關系,因此,利用正比例關系根據(jù)化學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可生成物(或反應物)的質量。

  講授新課

  根據(jù)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例1:加熱分解5.8克氯酸鉀,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氣?

  提問:怎樣計算?(在引入的基礎上學生回答)

  講解:解題步驟:設、方、關、比、算、答

  設:設未知量

  方:寫出正確的化學方程式(配平)

  關:找關系(寫出有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與計量數(shù)的關系,然后再寫出已知量與未知量質量關系,并寫在化學式下面。

  比:列出正確的比例式

  算:計算正確答案(保留小數(shù)點一位)

  答:

  說明:書寫格式

  [解]:設:可得氧氣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鉀的質量為y ………………(1)設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關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鉀可得到氧氣2.3克 …………(6)答

  練習:若將[例題1]改為:實驗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氣。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鉀?解題時在書寫格式上應如何改動?

  閱讀:課本第99頁[例題1、2],強調書寫規(guī)范化。

  講解:根據(jù)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注意事項:

  1、根據(jù)物質的組成,在化學方程式中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實際是求各化學式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分子質量與化學式前邊化學計算數(shù)的乘積比是屬于純凈物之間的質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學方程式計算時除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必須準確無誤外,在計算時還必須將純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題格式的書寫要規(guī)范化。

  3、注意單位和精確度要求。

  小結:三個要領:

  1、步驟要完整;

  2、格式要規(guī)范

  3、得數(shù)要準確

  三個關鍵:

  1、準確書寫化學式

  2、化學方程式要配平

  3、準確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例題2:實驗室用5g鋅粒與5ml稀硫酸反應,反應完畢后剩余鋅粒3.7g ,問可生成氫氣多少克?這些氫氣在標準狀況下占多大體積?(標況下,氫氣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題思路,特別強調為什么將(5—3.7)g鋅粒的質

  量代入化學方程式計算,不能將5ml稀硫酸代入計算的原因。

  板演:請一位同學板演,其他同學做在本子上。

  小結:指出板演中的問題并給予更正。

  練習:課本第100頁第1、2、3題

  講解:足量的涵義: 適量(恰好完全反應的合適量)

  足量

  過量(反應后有剩余的量

  總結:略

  作業(yè):課后作業(yè):6、7、8題

  教后:

  第二課時:根據(jù)化學方程式簡單計算課堂練習

  1、等質量的鋅、鎂、鐵分別與足量的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的質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現(xiàn)需6g氫氣填充氣球,需消耗含鋅量80%的鋅粒多少克?

  3、將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20g,加熱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體物質13.6g,問:

 。1) 剩余的固體物質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鉀的質量是多少克?

  4、某學生稱量12.25g氯酸鉀并用少量高錳酸鉀代替二氧化錳做催化劑制取氧氣,待充分反應后12.25g氯酸鉀全部分解制得氧氣4.9g,則該生所用高錳酸鉀多少克?

  5、實驗室用5g鋅粒跟5ml稀硫酸反應等反應完畢后剩余鋅粒3.7g,,問可生成氫氣多少克?這些氫氣在標準狀況下占多大體積?(在標準狀況下氫氣的密度是0.09g/1L)(精確到0.01)

化學教學教案11

  本課題分為兩部分,一是化肥簡介,簡要介紹化肥的種類和作用,這部分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講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以常用的氮、磷、鉀肥為例,進一步具體介紹氮、磷、鉀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現(xiàn)化學價值。另一方面講使用化肥所帶來的問題——化肥對環(huán)境的污染,同時從環(huán)境角度簡單提及了農藥的使用,讓學生了解到科學發(fā)展已經解決的問題,同時了解科學發(fā)展中尚待解決的問題。

  第二部分以活動與探究和資料的形式分別探索和介紹了氮、磷、鉀肥的區(qū)分及不同氮肥的鑒別。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化學元素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及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

  (2)了解化肥、農藥對環(huán)境的影響。

  2.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分析、歸納的方法對有關信息進行加工。

  (2)學會自學,提高自己組織語言的能力。

  (3)善于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問題。

  (4)學習如何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為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維護人體健康而好好學習化學的決心。

  教學重點

  能初步區(qū)分氮肥、磷肥、鉀肥。

  教學難點

  歸納初步區(qū)分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步驟和方法。

  教學方法

  自學,學生講解,實驗,分析,歸納,應用實際。

  教具準備

  教師用具:投影儀。

  學生用具:儀器:藥匙、燒杯、玻璃棒、天平、鐵片、酒精燈、三角架、試管;

  藥品:氯化銨、碳酸氫銨,磷礦粉、過磷酸鈣、硫酸鉀、氯化鉀、硫酸銨、熟石灰。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農產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漸成為農作物增產的最有力措施。農作物對氮、磷、鉀的需求量大,因此氮肥、磷肥、鉀肥是最主要的肥料。

  [板書]1.氮肥、磷肥、鉀肥是重要的肥料。

  [學生講課](根據(jù)學生自己的預習情況及收集資料的情況,歸納常見氮肥及作用、常見磷肥及作用、常見鉀肥及作用,教師適當補充)

  1.氮肥:常見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銨鹽(如:NH4HCO3、NH2Cl)、硝酸鹽(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體內蛋白質、核酸和葉綠素的組成元素。氮肥對植物的生命活動以及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極為重要的。

  作物缺氮會綠色褪淡,生長緩慢,瘦小,直立,成熟提早,產量品質下降,果小皮硬。

  大豆,蠶豆等一些植物無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它們可以將氮氣轉化為氮的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將氮氣轉化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2.磷肥:常見的磷肥有磷礦粉〔Ca3(PO4)2〕、鈣鎂磷肥(鈣和鎂的磷酸鹽)、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鈣和硫酸鈣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質。

  磷是植物體內蛋白質,核酸和酶等多種重要化合物的組成元素。磷可以促進作物生長,還可增強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作物缺磷時會生長遲緩、產量降低、植株矮小、蒼老、瘦弱,莖細直立、分枝少,葉片小、缺光澤,根系發(fā)育差,易老化,成熟遲緩。

  3.鉀肥:常見的鉀肥有硫酸鉀、氯化鉀等含鉀化合物。

  鉀具有保證各種代謝過程的順利進行、促進植物生長、增強抗病蟲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作物缺鉀表現(xiàn)為最初老葉葉尖及葉緣發(fā)黃,以后黃化部逐步向內伸展同時葉緣變褐、焦枯,葉片出現(xiàn)褐斑,嚴重時葉肉壞死、脫落。

  [過渡]以上各化肥營養(yǎng)元素比較單一,為使作物均勻地吸收各營養(yǎng)成分,人工合成了一些含多種營養(yǎng)元素的復合肥料。例如:硝酸鉀、磷酸銨。

  [提問]請說出以上復合肥料所含的營養(yǎng)元素。

  [學生回答]

  [轉折]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去看待問題。

  [設問]談談你對化肥弊端的了解。

  [學生發(fā)言]如: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可能會形成:1.土壤污染 2.水污染 3.大氣污染。

  [教師]同理:農藥的使用也有利有弊,它可以除草殺蟲,保護農業(yè),但也存在潛在的危害。

  [投影]

  [教師]人們利用科學技術,生產了化肥、農藥,發(fā)展了農業(yè),同時還應注意利用科學技術,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盡量減少污染。

  [板書]2.化肥和農藥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有重要作用,但也會帶來環(huán)境問題。要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提高它們的.利用率,并注意減少污染。

  [引導]不同土壤結構需不同營養(yǎng)元素的化肥,那我們如何區(qū)分各種化肥,以防施肥不合理。 [活動與探究]探究初步區(qū)分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方法

  1.比較氮肥(氯化銨、碳酸氫銨)、磷肥(磷礦粉、過磷酸鈣)和鉀肥(硫酸鉀、氯化鉀)的外觀、氣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歸納它們的性質。

  氮肥 磷肥 鉀肥

  碳酸氫銨 氯化銨 磷礦粉 過磷酸鈣 硫酸鉀 氯化鉀

  外觀

  氣味

  溶解性

  2.取研細的氮肥(硫酸銨、氯化銨)、鉀肥(硫酸鉀、氯化鉀)各0.5 g,分別放在鐵片上灼燒(如右圖所示),觀察現(xiàn)象。

  再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別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能否嗅到氣味?

  氮肥 鉀肥

  硫酸銨 氯化銨 硫酸鉀 氯化鉀

  灼燒

  加熟石灰研磨

  3.根據(jù)上述實驗,歸納初步區(qū)分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步驟和方法:

  [學生活動]

  [交流]1.比較外觀、氣味、溶解性:

  白色晶體

  刺激性氣味

  溶 白色晶體

  無味

  溶 灰白色粉末

  無味

  難溶 灰白色粉末

  無味

  難溶 白色晶體

  無味

  2.

  熔化冒煙 有刺激味 熔化冒煙

  有刺激味 跳動 無味 跳動 無味

  [板書]3.區(qū)分常見化肥的方法:

  氮肥 鉀肥 磷肥

  看外觀 白色晶體 灰白色粉狀

  加水 全部溶于水 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灼燒 可燃燒,熔化起泡或冒煙 不燃燒,跳動或有爆裂聲

  加熟石灰 放出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 不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放出

  [教師]氮肥有多種,不同氮肥性質也有差異,我們可以利用下述方法區(qū)分不同氮肥。

  [投影]氮肥的簡易鑒別

  氮肥中的氨水是液態(tài),碳酸氫銨有強烈的氨味,據(jù)此可直接將它們與其他氮肥相區(qū)別。

  其他常見肥可按下列步驟鑒別:

  [反思]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三種重要化肥的作用,了解了在利用它們優(yōu)點的同時要考慮到其對環(huán)境的危害,最后又總結出了利用物理、化學性質區(qū)分各種化肥的方法。

  [作業(yè)]習題3

  查閱有關化肥、農藥的作用的資料,整理使用化肥、農藥的利弊,下節(jié)課我們以“化肥、農藥的利弊”為題展開辯論。

  板書設計

  課題2 化學肥料

  1.氮肥、磷肥、鉀肥是重要的肥料。

  2.化肥和農藥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有重要作用,但也會帶來環(huán)境問題。要合理施用化肥

  和農藥,提高它們的利用率,并注意減少污染。

  3.區(qū)分常見化肥的方法:

  氮肥 鉀肥 磷肥

  看外觀 白色晶體 灰白色粉狀

  加水 全部溶于水 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灼燒 可燃燒,熔化起泡或冒煙 不燃燒,跳動或有爆裂聲

  加熟石灰 放出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 無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放出

  考題回顧

  1.(20xx年上海)鉀肥可以增強農作物的抗倒伏能力,目前農村常用的鉀肥是 …( )

  A. 尿素 B.碳銨 C. 硫銨 D.草木灰

  2.(20xx年甘肅)某農場的小麥莖、葉生長不茂盛,需施加氮肥。下列物質屬于氮肥的是

  ……………………………………………………………………………………………( )

  A.K2SO4 B.CO(NH2)2 C.KCI D.Ca(H2PO4)2

  3.(20xx年陜西)請你參與長青鄉(xiāng)初級中學初三同學識別化肥的探究活動。他們從家中拿來了五種化肥,分別是硫酸鉀、氯化鉀、碳酸氫銨、氯化銨和硝酸銨。

  第一步:稱取五種化肥各10 g,分別研細。

  第二步: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別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嗅到氣味的是三種銨鹽。將下列硝酸銨和熟石灰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填寫完整:

  2NH4NO3+______= +2NH3↑+2H2O;

  第三步:另取三種銨鹽各少量,分盛于三支試管中,均滴入少量鹽酸,無明顯現(xiàn)象的是氯化銨和硝酸銨,有氣泡放出的是碳酸氫銨。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NH4HCO3+HCl====NH4Cl+______+______;

  第四步:另取氯化銨和硝酸銨兩種銨鹽進行識別,寫出識別時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第五步:取兩種鉀鹽,分別在試管中配成溶液,各滴入幾滴氯化鋇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鉀鹽是 ,無明顯現(xiàn)象的鉀鹽是 。

  答案:1.D 2.B 3.Ca(OH)2 Ca(NO3)2 CO2↑ H2O

  NH4Cl+AgNO3====AgCl↓+NH4NO3 K2SO4 KCl

化學教學教案12

  “反思教學”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下面21世紀教育網為大家整理提供了20xx高中化學教師教學反思,供廣大教師參考!

  高中是人們終身學習過程中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而化學又是高中的重要課程之一。要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是決定因素之一。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方法不勝枚舉,且各有所長,各顯神通。其中,教學反思便是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從高中化學教學的實際出發(fā),對高中化學教學反思的意義、方法進行簡要闡述。

  一、教學反思的定義和意義

  1、教學反思的定義

  反思,即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和行為的內化過程,是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識和檢驗的過程。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總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fā)展的途徑。

  2、教學反思的意義

  通過反思,可以使人對一個問題能從多方面考慮、進行廣泛深入地思考和選擇。通過反思,能使人發(fā)現(xiàn)自己和他人原有認識的錯誤和不足,從而從舊的模式中解脫出來,迅速尋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反思是對學習過程本身的認識,包括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方法及獲得結論。反思可以提高溝通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促進知識的同化和遷移;可以拓寬思路,優(yōu)化解法,完善思維過程。通過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深入反思,積極探索

  和改進教學實踐,從而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提高教學水平。

  (1)促進教師全面思考,提升教學高度,明確教學方向

  進行教學反思,教師要具體、細致地回憶在教學中的教學現(xiàn)象,形成對教學事件、個案的細致、全面的認識,這就為深入全面思考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所思考的內容進行邏輯化、條理化、理性化的表述,又提升了思考的理性高度,從而進

  一步明確教學方向。

  (2)促使教師深入學習,完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針對教學反思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教師的必然要通過學習和思考來找出解決的辦法。由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促使教師深入持久地學習,并將自己的思考與與相關的教學理論學習結合起來,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和技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提升教師理性性認識,積累教學經驗,增強發(fā)展后勁

  進行教學反思,能夠幫助教師把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問題和思考積累下來,對典型事例和思考留下深刻的記憶,并逐步積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之成為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善于理性思考的教師,為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反思的方法

  1、轉變教學觀念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新形勢下,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適應教育發(fā)展和教學實際的需要。在進行教學反思的時候不僅要對采取了哪些教學行為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對支配這些教學行為的潛在的教學觀念進行重新認識。高中化學教學的任務是要貫徹全面發(fā)展的方針,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為此,教師也需要對自己教學活動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教育觀、課程觀、學生觀、評價觀進行反思。教師的觀念必須從化學教學向化學教育轉變,即從注重具體的化學學科知識點的嚴謹性、深刻性的化學教學轉變?yōu)檫M行化學教育的大教育。不僅要注重化學學科本身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形成持續(xù)的化學學習興趣,還要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使學生可以從化學的視角去認識科學、技術、社會和生活中的有關問題,了解化學制品對人類的貢獻,學會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開發(fā)和利用化學資源。使化學教學目的更明確,傳授給學生可以與具體化學背景聯(lián)系的實際問題或思考方法。

  2、尊重和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

  高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個體差異較大,且具有不同的發(fā)展?jié)撃。高中化學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課程模塊,給學生的學習以較大的選擇空間。在教學中要依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教學方式過于統(tǒng)一的傾向,要關注和尊重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合于自己發(fā)展的化學課程。首先要鼓勵學生根據(jù)自身的興趣愛好,挖掘各自的潛能,制訂各自的`化學學習計劃,自主選擇化學課程模塊。其次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已有的化學知識水平、能力發(fā)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潛能,對學生選擇學習課程模塊和安排學習順序給予指導。

  3、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化學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并有將所學化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類的動機,才可能激發(fā)創(chuàng)新潛能,產生創(chuàng)新欲望。教師可利用集色、態(tài)、味、光、聲于一體的化學實驗,如鈉與水反應、噴泉實驗等,給學生強烈的視覺刺激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講解化學在尖端科技、工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保護、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發(fā)學生為祖國富強而發(fā)奮學習的社會性的主導動機。此外,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創(chuàng)設一個適宜的情境,在教學工作中努力提倡創(chuàng)新,善于接受學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議,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和能力,養(yǎng)成創(chuàng)新習慣與膽識。教師還應以良好的形象、幽默大方的舉止、生動準確的講授、真誠的關心和鼓勵等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作用的情感因素,培養(yǎng)和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機和創(chuàng)新意識。

  4、拓寬學生的視野

  化學科學與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高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有關問題。在教學中要聯(lián)系化學在健康、環(huán)境保護、資源利用、材料制造等方面的應用,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討論、咨詢等多種方式獲取化學知識。同時結合課程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參觀、討論、觀看錄像、聽報告等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實際問題,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認識生產、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技術問題。

  5、明確教學目標

  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三維教學目標。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的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層次,科學地、合理地組織教學,對基礎知識的分析講解一定要細膩、透徹,例題訓練一定要到位、深入。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要克服滿堂灌的方法,創(chuàng)設化學情景和展示思維過程的情境,做好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發(fā)揮想象的空間,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6、做好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首先要分析學生的心理、已具備的科學知識和相關的技能,以及學校所現(xiàn)有可利用的教學條件等因素。如:課堂要實現(xiàn)教學目標需要哪些資源、如何利用課程資源、課程教學目標與資源應如何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目標、怎樣利用學生身邊的資源來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等。并充分利用學校和校外的圖書館并加強與校外的化工企業(yè)等的聯(lián)系,以此拓展學生的視野,走出課堂,走向實際生活。這樣設計才有可能使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對教學過程的課堂效果才更有可預見性。

化學教學教案13

  一、學習目標

  1.掌握氨及銨鹽的性質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區(qū)別;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項,認識到科學使用化肥的意義;

  3.學習觀察法、探究法、類比法等科學方法;

  4.知道氮肥的應用對社會生產的作用和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在實驗探究活動中,享受發(fā)現(xiàn)的快樂。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氨氣和銨鹽的性質;

  教學難點:“噴泉”實驗的原理,氨水的弱堿性。

  三、設計思路

  氮肥是植物生長的重要基礎,是解決人類吃飯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對“雷雨發(fā)莊稼”(自然固氮)知識的復習和生物固氮方式缺點的討論,從而將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過程的教學中來。氮肥生產的基礎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氨氣性質的教學。其中,氨氣與水和酸的反應是教學的重點。再通過氨的揮發(fā)性、刺激性氣味等性質,引導學生討論氨水作為化肥的缺點,在此基礎上引入固態(tài)銨鹽和氮肥知識的教學。在學習銨鹽知識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科學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義。

  四、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回憶“雷雨發(fā)莊稼”的有關化學方程式。

  [圖片] 人類已知的三類基本固氮方式。

  [討論] 三種固氮方式的優(yōu)缺點。強調人工固氮的重要意義,引出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

  [化學史話]氮是農作物生長的必須元素,大氣中游離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過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獲得的氮元素遠遠不能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科學家們苦苦探索了幾百年。20世紀初,德國化學家哈伯首次用氫氣和氮氣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規(guī)模工業(yè)合成化肥的基礎。從此,人類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足夠的氮肥,緩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資源與龐大的糧食需求之間的矛盾,他也因此獲得了1918年化學諾貝爾獎。

  [知識鏈接] 1. 合成氨反應條件苛刻的原因;

  2. 哈伯的功與過。

  [板書]一、工業(yè)合成氨

  N2+3H2 2NH3

  [過渡] 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類的吃飯問題。要讓這種重要的氣體氮化合物更好地人類服務,我們必須研究它的性質。

  [板書] 二、氨氣

  1.氨的物理性質

  [展示]展示一瓶NH3,觀察其顏色、狀態(tài)、并聞其氣味(注意聞氣味的方法)。

  [小結]氨是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時放出大量的熱;液態(tài)氨汽化時要吸收周圍的.熱量,使周圍的空氣迅速變冷(常用作致冷劑)。極易溶于水(體積比1:700)。

  [實驗探究1] 噴泉實驗。

  [觀察與思考]觀察實驗、描述實驗現(xiàn)象,分析實驗現(xiàn)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現(xiàn)象:將膠頭滴管中的水擠入燒瓶,打開止水夾,燒杯中的水沿著導管噴入燒瓶,變成紅色噴泉。

  結論:氨氣極易溶于水,氨氣的水溶液顯堿性。

  [討論]上述產生噴泉的原理是什么?

  [小結]膠頭滴管中的水擠入燒瓶,大量氨氣溶于水使燒杯中氣壓急劇降低,水被吸入燒瓶形成噴泉。

  [實驗探究2] 氨水的不穩(wěn)定性

  現(xiàn)象:

  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成藍色。

  結論:

  氨水易揮發(fā),氨氣的水溶液具有堿性。

  [板書]2.氨的化學性質

  [小結](1)氨氣與水的反應

  NH3+H2O NH3 H2O NH4++OH-

  [討論]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與液氨進行比較。

  液氨 氨水

  物質種類

  粒子種類

  [實驗探究3] NH3與HCl的反應

  現(xiàn)象:

  燒杯中出現(xiàn)白煙。

  解釋:

  濃氨水、濃鹽酸具有揮發(fā)性,NH3與HCl結合,有固體NH4Cl生成。

 。2)氨氣與酸的反應

  NH3+HCl= NH4Cl(白煙)

  [思考]將實驗3中濃鹽酸換成濃硝酸或濃硫酸現(xiàn)象是否相同?為什么?

  NH3 + HNO3 = NH4NO3(白煙)

  2NH3 + H2SO4 =(NH4)2 SO4

  [過渡提問] 其實,氨水也可以作為化肥,但現(xiàn)在人們很少用它,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回答] 氨水中的NH3 H2O不穩(wěn)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氣,而揮發(fā)掉促進植物生長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肥效。同時,會發(fā)出來的氨氣具有刺激性氣味,給使用帶來很大的不方便。

  [追問] 從前面的探究活動中,我們來思考一下,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回答] 可以將氨氣與酸反應轉化成固態(tài)銨鹽加以使用。

  [過渡] 回答得很好!銨鹽就是目前我們使用最多的固態(tài)氮肥的主要成分,對銨鹽的性質的了解,是科學使用化肥的基礎。

  [板書] 三、銨鹽的性質

  1.受熱分解

  [實驗探究4]①進行實驗,②描述實驗現(xiàn)象,③寫出化學方程式。

  現(xiàn)象:加熱,試管中產生白煙,試管口重新生成白色固體。

  NH4Cl = NH3 ↑ + HCl ↑

  NH3 + HCl = NH4Cl

  NH4HCO3= NH3↑+H2O + CO2↑

  [拓展視野] 由上述反應式可以看出, NH4Cl 、NH4HCO3受熱都能分解,都有NH3產生,但不是所有的銨鹽受熱分解都能產生NH3。

  例如NH4NO3的分解:2NH4NO3 = 2N2↑+O2↑+ 4H2O

  [板書] 2.與堿共熱放出氨氣

  [實驗探究5]①進行實驗,②描述實驗現(xiàn)象,③寫出化學方程式。

  現(xiàn)象: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思考與交流]根據(jù)上述性質,分析討論此性質有何應用?

 。1)銨根離子的檢驗;

 。2)氨氣的實驗室制法;

 。3)避免銨態(tài)氮肥與堿性肥料混合施用。

  [板書] 3.氮肥簡介

 。1)銨態(tài)氮肥: NH4Cl(氯銨)、NH4HCO3(碳銨)、(NH4)2SO4(硫銨)、NH4NO3(硝銨)。

 。2)其他氮肥:硝態(tài)氮肥。如:KNO3。

  有機態(tài)氮肥。如:CO(NH2)2。

  [問題思考]

  1.檢驗氨氣是否充滿試管的方法是 ,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

  2.能否用濃硫酸干燥氨氣?

  答案:1.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到管口 試紙變藍

  2.不能 因為氨氣能與硫酸反應

化學教學教案14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仆ㄟ^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的活動探究,體驗定性實驗在化學研究中的應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Ⅱ第二章第一節(jié)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化學學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識之一。初中化學已經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一些知識,在選修“化學反應原理”中,將從科學概念的層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較系統(tǒng)的深入的學習化學反應與能量。該節(jié)內容既是對初中化學相關內容的提升和拓展,又為選修“化學反應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礎。另外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習了“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之后,應用物質結構理論來指導化學反應原理的學習,是對第一章內容知識的深化。該部分內容在初中化學,高中必修和選修模塊中均有安排,既有學習的階段性,又有必修、選修的層次性,在具體內容上前后還有交叉和重疊,學生概念的形成和發(fā)展呈現(xiàn)一種螺旋式上升的形態(tài)。同時化學反應釋放的化學能是現(xiàn)代能量的主要來源,這一節(jié)知識在工農業(y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和日常生活都有廣泛的應用,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因此,本節(jié)在全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個高中化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溫故知新】

  (回憶、思考)在初中你學過哪些能量變化較大的反應?

  (回憶、思考)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

  【課堂研討】

  (自學、思考)化學反應總伴隨著熱量變化嗎?通過課本p32,請從化學鍵的斷裂與形成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放熱反應?什么是吸熱反應?

  (自學、思考)通過分析課本p32的圖2-1,請從反應物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高低角度分析什么是放熱反應?什么是吸熱反應?以能量為縱坐標,畫出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簡單示意圖。

  (觀察、思考)通過觀看實驗2-1,表述現(xiàn)象,得出結論,完成下表。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得出結論 將鋁條打磨光,插入裝有3ml 6mol/l鹽酸的試管中 反應方程式:

  該反應為 熱反應 用手觸摸試管外壁 用溫度計測量溶液的溫度

  (觀察、思考)通過觀看實驗2-2,表述現(xiàn)象,得出結論,完成下表。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得出結論 將ba(oh)2·8h2o晶體研細后與nh4cl晶體一起放入燒杯中,放在滴有幾滴水的玻璃片上,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攪拌混合物。 反應方程式:

  該反應為 熱反應 用手觸摸燒杯下部 用手拿起燒杯 (思考、討論)中和反應是吸熱反應還是放熱反應?舉例說明什么是中和熱?如果要通過實驗測定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的中和熱,你認為在設計實驗裝置和操作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討論、歸納)舉例說明常見的放熱反應有哪些?(多多益善)

  ⑤多數(shù)化和反應。

  (討論、歸納)舉例說明常見的

  吸熱反應有哪些?(多多益善)

  (自學、交流)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在生活、生產、工業(yè)與科研領域有何應用?

化學教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氧氣的性質和用途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理解化合反應的概念,初步學會判斷化合反應的方法;了解氧化反應的概念及其反應的判斷和氧氣的用途。

  能力目標:

  通過對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xiàn)象的能力;及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通過判斷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描述及對氧氣化學性質的歸納,逐步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氧氣的制法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初步掌握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反應原理;

  了解工業(yè)上從空氣中提取氧氣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應的定義及其與化合反應的區(qū)別。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初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對比和遷移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及實驗、分析、總結、理解運用的學習方法。

  教學建議

  氧氣的性質和用途

  本節(jié)教材分為氧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三部分。

  這三部分應以氧氣的性質為中心,因為物質的用途主要決定于該物質的性質。

  氧氣物理性質教學建議

  關于物理性質的教學,教給學生一個認識物理性質的順序,以便在以后學習其它物質的物理性質時,即觀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對照的作用。使記憶更牢。

  物質的物理性質,其觀察和描述的順序與人的感覺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關,最突出的是顏色,其次是形狀,再是嗅覺、味覺,這樣自然的形成一個描述物理性質的習慣順序。

  關于溶解性,由于學生尚不了解溶解過程的實質,對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學反應的物質的溶解,只能先認為是物質的物理性質。有關氧氣微溶于水的事實,可列舉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幫助理解。如許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氣;蛘咦寣W生想想辦法,做個家庭實驗,如:用封閉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養(yǎng)魚的效果對比。

  氧氣等氣體的沸點和熔點都很低,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難想象到的低溫,教師應爭取使學生看到液態(tài)空氣、液氧、液氮做為改進教學的設想;蛘咧辽僖矐獱幦】吹戒浵衿(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廠都有生產,液氮在一般大醫(yī)院用于冷凍療法。)

  在氣體密度教學上,注意

 、僭鯓訙y定氣體密度?它與固體和液體有什么不同?

 、诓煌芏鹊臍怏w為什么是混合均勻而不分層?

  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法、實驗演示法

  學生:實驗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初識氧氣

  二、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

  1、通過提問讓學生回憶物質有哪些性質。

  2、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了解氧氣的色、態(tài)、味。

  三、氧氣的化學性質

  1、學生自主探究帶火星的木條在氧氣和空氣中燃燒的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體驗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

  2、演示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的燃燒,觀察實驗現(xiàn)象,學會寫文字表達式,并學會分析硫在氧氣和空氣中燃燒現(xiàn)象差異的原因。

  3、演示鐵在氧氣和空氣中的燃燒,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寫出文字表達式。

【化學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化學教學教案11-13

化學教學教案15篇11-18

化學教學教案(15篇)12-12

化學的教案12-11

化學教學經驗01-05

化學教學反思11-01

化學教學反思01-08

化學科的教案08-26

關于化學的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