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生物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
(1)說出皮膚的結構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些術語;
(2)理解皮膚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運用顯微鏡觀察皮膚的結構,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區(qū)分能力;
(2)在教學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發(fā)散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切實體會皮膚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增加生活常識和技能,并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初步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通過課堂中開展的活動,培養(yǎng)快速處理信息,靈活進行口頭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顯微鏡觀察了解皮膚結構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2)通過對皮膚結構和衛(wèi)生保健知識的學習,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充分認識生物學在實際生產(chǎn)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3)通過介紹我國有關科學技術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皮膚與汗液分泌。
課時:一課時。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項功能,與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但由于教材將本節(jié)安排在人體廢物的排出這章進行介紹,所以教學設計中應以排泄功能為主線來介紹皮膚的結構與功能。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皮膚的結構,雖然在顯微鏡下較易觀察,但學生可能不易區(qū)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需要教師點撥引導;皮膚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學生對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可以借助CAI。
本課教學先以學生們較熟悉的宏觀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為類比使學生了解人體代謝廢物及時排出的重要性。同時提問人體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排出體內代謝廢物?
[學生回答]①通過呼吸系統(tǒng)以氣體的形式排出體外;
、谕ㄟ^泌尿系統(tǒng)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弁ㄟ^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借機回顧前面學習的兩種排泄途徑,同時引入今天皮膚的內容。
【新課導入】
師:有人說:皮膚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張嘛(以輕松的話題開局)那么,同學們能不能列舉一些描寫皮膚的詞句? (請同學列舉)
學生爭相發(fā)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墻;油光滿面;汗流滿面;白里透紅,與眾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教師含笑而言:剛才同學們列舉的詞句十分生動有趣(給以肯定),可是細細想來,這些詞句中,還隱含著關于皮膚的一系列問題(話題急轉),比如,皮膚常年暴露在外,接觸許多細菌,為什么不腐爛變質呢?有人膚白勝雪,有人皮黑似炭,人體的膚色為何會有不同?長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為何會出汗?(一連串發(fā)問,引起學生思考)這些無疑都與皮膚結構有關!
一、皮膚的結構
[活動]觀察皮膚的結構
(1)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皮膚切片,獲得有關皮膚結構的感性認識;
(2)對照大屏幕上皮膚構造圖,辨別皮膚各組成部分;
(3)出示3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觀察探究:
、倨つw有哪些結構?
、谄つw各部分結構有什么特點?
③推測各部分結構功能。
[注意事項]
、俳處熝惨曋笇;
、谡垖W生注意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以防壓碎;
③觀察完后,交回切片顯微鏡,做好實驗收尾工作。
請學生對照屏幕上的皮膚結構示意圖,說出皮膚的結構和細胞排列特點,推測有何功能。展示課件,小結皮膚的結構,并引導學生由結構認識功能。
皮膚的結構:表皮--角質層,生發(fā)層
真皮
皮膚附屬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紹生發(fā)層的分裂增長能力時,可引用一組數(shù)據(jù)來證實:人體整個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換一次,人的一生中總共約要掉落18千克的皮膚碎屑在介紹經(jīng)常曬太陽的人們?yōu)楹纹つw會變得黑些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生發(fā)層中的黑色素細胞。
(2)真皮
師:真皮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看圖),從厚度上看比表皮薄,還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師:真皮內含有大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時閃現(xiàn)這兩部分結構)
教師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臉,再輕輕扭動,松開手,看皮膚有沒有大的變化? (或以一塊新鮮的較厚豬皮實驗,撕、拽、拉)
生笑著同做:沒有!
師繼續(xù)演示:這是一張白紙,我把它抓住,再輕輕一扭,松開手,大家看看紙產(chǎn)生了什么變化。
生:變皺了!
師:這說明了什么? (再介紹《紅樓夢》中賈寶玉和劉姥姥的皮膚差別)
生:真皮內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賦予了皮膚一定的彈性和韌性。
師:在真皮內我們還可以看見感覺神經(jīng)末梢和非常豐富的毛細血管(Flash分別閃爍)它們各有何作用?(通過Flash展現(xiàn)冬季與夏季毛細血管的變化,幫助學生直觀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識點)
生:感覺神經(jīng)末梢能使我們感受外界刺激;毛細血管可以通過自身的收縮與舒張來調節(jié)體溫,以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
(3)皮膚的附屬結構
請學生觀察自己的皮膚,說出皮膚還有哪些附屬物,再在大屏幕中顯示結構照片。
在對皮脂腺的介紹中,注意補充青春期預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組成
分泌部:由彎曲成團的細管構成,周圍有毛細血管
導管:細長的管道開口于皮膚表面
師:相信同學們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在夏日的驕陽下呆一會兒就會感到渾身冒汗。出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但以前人們不知道汗水是怎么來的?現(xiàn)代醫(yī)學和生理學告訴我們,人的真皮內隱藏著250萬個小腺體,汗液就是從那里被輸送到皮膚表面的。 (Flash閃現(xiàn)汗腺組成,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汗腺分泌部周圍的毛細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師演示:將手指按在鏡面上,5秒鐘后移開,發(fā)現(xiàn)鏡面上留有水蒸氣,以此證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請學生思考,并講出證據(jù),以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驗判斷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軍訓時,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鹽漬,汗的味道是咸的!說明還有無機鹽。
生:烘烤汗液時應該會有臭味散發(fā),說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這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可以結合信息技術,通過Flash動畫來展示,整個過程避免了單純語言描述的蒼白無力,使教師的講述變得生動而形象,學生的認識變得直觀而明晰。)
教師結合多媒體講解:當環(huán)境溫度較高或人體劇烈運動時,汗腺周圍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細胞從毛細血管中吸收了水、無機鹽、尿素等物質形成汗液,再通過導管到達體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討論:請學生分組討論出汗的利弊從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討,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發(fā)散思維能力(時間4分鐘)。
生:有排泄作用!
生:調節(jié)體溫的作用!
師乘勢而問:如何實現(xiàn)的? (將問題深入)
生:汗的蒸發(fā)會帶走一部分熱量,因此對人體的體溫具有調節(jié)作用。
師:(點頭贊許,同時播放Flash汗液的蒸發(fā)帶走熱量)除了剛才說到的皮膚可以通過毛細血管的收縮和舒張來調節(jié)體溫外,汗液的蒸發(fā)也可調節(jié)體溫,特別是在人劇烈運動時,肌肉活動釋放的熱量相當于安靜時的10~15倍,此時光靠皮膚的散熱已經(jīng)來不及了,并且要是這些熱量不及時散發(fā)出去的話,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騰,這時就要緊急開動全身皮膚的250萬個汗腺,結果我們會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發(fā)帶走熱量。
師: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都有兩面性的,那么出汗有沒有不好的地方? (轉變話題順便進行世界觀教育)
生:大量出汗會使人體鹽分流失,造成熱痙攣,所以高溫天氣里,人們應及時補充水和鹽分。
生:弄臟衣物,要求我們搞好個人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七年級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理解種子含有哪些成分。
2、初步學會測定種子成分的實驗方法。
能力目標
通過了解鑒定種子成分的基本方法,并親自動手操作完成鑒定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種子的成分,初步樹立生命是物質的基本觀點。
2、通過實驗,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
教學建議
一、知識體系圖解
二、教材分析
1、本節(jié)的重點是要通過種子成分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到種子內貯存著大量的有機物,它們是胚進行發(fā)育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所以,做好有機物成分的鑒定實驗,使學生看到明顯的實驗結果是本節(jié)課的關鍵,雖然這些鑒定實驗都比較簡單,但應該讓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經(jīng)驗的分析,做出假設,并設計實驗。
2、本節(jié)中出現(xiàn)了"無機物"和"有機物"這兩個概念。但由于初一學生對化學知識知道甚少,所以在講解時只能做淺顯的解釋,但又不能違背科學性原則,所以這是一個難處理的問題。可以利用一些實物讓學生直觀的了解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最本質的特點和區(qū)別,以便讓學生在后面的實驗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3、由于實驗內容較多,所以必須安排好學生的分組實驗,盡量不要只做演示實驗,這樣會使學生失去參與的機會,實驗效果不理想。
三、教法建議
1、通過"實驗八"探究種子的.成分,認識有機物和無機物各有什么特點。
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教師應采用歸納法總結出兩類物質:無機物和有機物,并講清概念。教師還可舉出幾種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物質,來區(qū)別無機物和有機物。
讓學生明確認識某種物質是否是有機物,必須有兩個條件:主要的是加熱后是否能成碳,其次是是否燃燒。因為有的物質(如鎂),雖然能燃燒,但加熱以后不能成碳,所以不屬于有機物。
2、在"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中,檢驗小麥種子是否含有水分的操作中,應注意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1)試管夾要夾在試管口近端,這樣才不影響觀察;
。2)試管要干燥,這樣才有說服力;
(3)小麥在試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麥的區(qū)域內,可緩慢晃動,以求小麥受熱均勻。
。4)試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傾斜,這樣管壁上出現(xiàn)的水珠才不會流向管底,不會引起試管爆裂;
(5)烘烤時間不宜過長,否則種子就會發(fā)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試管壁上,不易洗掉。
3、在"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中,檢驗小麥種子是否含有無機鹽的操作中,應注意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1)要將小麥事先泡軟,便于鐵絲穿扎。注意用力不要過猛,防止扎手;
。2)燃燒后,鐵絲很燙,要避免燙傷手和燙壞桌面,應及時放一解剖盤中,或晾涼了再放到桌面;
。3)小麥種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較長的時間
4、聯(lián)系實際,利用課本上提供的實驗原理、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探究當?shù)爻R娭参锓N子的成分的比例特點。認識常見的農(nóng)作物種子中各以哪種成分為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
難點:
1、明確無機物和有機物的概念。
2、通過對種子成分的分析,了解種子內貯存著大量有機物,是胚進行發(fā)育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
手段:以學生探究實驗并分析結果的方式為主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從生活實際入手,對種子所含的成分進行分析,制定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及結果分析。學生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一些食品包裝袋,利用實物投影向學生展示其有關成分的說明。介紹在我們生活中所吃的食物含有許多成分,引導學生思考在植物的種子中是否也含有同樣的成分。
二、講授新課:
(一)實驗:探究種子的成分
1、組織學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觸到的食物中有可能存在的成分,這些成分用什么方法可以鑒定出來,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3、強調實驗注意事項:
鑒定種子中含有水分的實驗中:
。1)試管夾要夾在試管口近端,這樣才不影響觀察;
(2)試管要干燥,這樣才有說服力;
。3)小麥在試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麥的區(qū)域內,可緩慢晃動,以求小麥受熱均勻。
(4)試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傾斜,這樣管壁上出現(xiàn)的水珠才不會流向管底,不會引起試管爆裂;
(5)烘烤時間不宜過長,否則種子就會發(fā)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試管壁上,不易洗掉。
鑒定種子中含有無機鹽的實驗中:
。1)要將小麥事先泡軟,便于鐵絲穿扎。注意用力不要過猛,防止扎手;
。2)燃燒后,鐵絲很燙,要避免燙傷手和燙壞桌面,應及時放一解剖盤中或晾涼了再放到桌面;
(3)小麥種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較長的時間
鑒定淀粉和蛋白質的實驗中:
。1)面團不要過大。
。2)一直要到紗布中沒有乳白色物質滲出,才可停止。
4、指導學生按要求完成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5、組織學生填寫實驗報告
。ǘ┛偨Y種子的成分:
1、講解: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概念及特征。
2、根據(jù)實驗的結果,總結:
3、提出問題:
(1)芝麻種子和小麥種子中是否都含有脂肪?
(2)如果芝麻種子和小麥種子中都含有脂肪,為什么用芝麻種子做為實驗對象,而沒有用小麥種子呢?"
組織學生發(fā)言
總結:(出示不同種子成分的結構圖或表格)
植物的種類不同,所以各種成分的含量也不相同。在干燥的種子里,有機物總是比無機物多。
板書設計:
七年級生物教案3
一、【學習目標】
1、理解“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設計原理。
2、認同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二、【課前小測】(每空1分,共3分)小測得分:()
1、蒸騰作用的部位:主要是通過葉片上的。
2、蒸騰作用在水循環(huán)中的作用:提高大氣,增加。
三、【新知預習】閱讀P119-122頁,并完成以下習題。
1、概念:綠色植物利用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就是人們常說的'光合作用。
2、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
3、場所:凡是植物的綠色部分,細胞中含,就都有能夠制造有機物。
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
四、【實驗操作】(每空1分,共8分)
1、暗處理:實驗前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
(其目的是讓葉中的運去或耗盡,讓實驗效果更明顯,
更有說服力。)
2、遮光、照光:用黑紙把葉片的一部分上下兩面遮蓋起來。
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實際上是作對照實驗,用同一片葉,
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只有一個變量,即
和。)
3、脫色:幾個小時后,把葉片摘下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
將葉綠素溶解在酒精中便于觀察顏色的變化,(是因為葉綠
素溶于酒精,隔水加熱是防止因溫度過高而使酒精
燃燒引起安全事故。)
4、漂洗:用清水把葉片上的物質(如:酒精、葉綠素等)
沖冼掉。
5、染色:向葉片上(見光的地方和不見光的地方)滴加碘液,(淀粉的特點之一是遇碘變色。)
6、觀察現(xiàn)象:滴上碘液后,我們發(fā)現(xiàn)葉片見光的地方變成了色,用黑紙夾起的地方未變藍。
7、實驗結論:(1)是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2)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條件。
七年級生物教案4
生物見聞
從太空中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將是一幅美麗的圖案,藍色的海洋,綠色的森林和原野,白色的云朵。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生物圈中生物的種類繁多,數(shù)量巨大。現(xiàn)在已被人們認識的生物有200多萬種,其中植物大約有30多萬種,動物約有150多萬種。
要了解這些生物的共同特征,需要進行觀察。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茖W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相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對于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在觀察的基礎上,還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熱烈的討論能讓你迸發(fā)思想的火花。
教學目標:
1、通過列舉、辨認具體事例,學會描述身邊的'生物,區(qū)別生物和非生物。
2、通過討論、領會并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探索之旅
1、請你列舉出一片農(nóng)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為什么?
2、列舉自己熟悉的生物,并試著將它們分類。
3、玩具“寵物狗”的形態(tài)、大小、毛色、叫聲等足可以“以假亂真”,你將如何辨別其真?zhèn)危空垖⒛愕乃欣碛蓪懴聛砼c大家交流。
4、觀察課本第4頁圖片,并結合日常觀察,總結生物的生命現(xiàn)象有哪些(即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5、試分析下列現(xiàn)象分別屬于哪些生命現(xiàn)象?
。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糧食等食物;
。2)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3)虎、狼、豹要吃小動物。
。4)植物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5)魚用鰓呼吸;
。6)鯨在呼氣時產(chǎn)生霧狀水柱等。
。7)晚上睡覺時,屋子里有過多的花卉對身體不利等。
(8)小動物、人通過出汗、排尿等形式將廢物排出;
。9)含羞草受到刺激后會合攏葉片;
(10)狗看到骨頭會流口水;
(11)地衣能生長在巖石上,并產(chǎn)生一種酸性物質將巖石分解變?yōu)橥寥?/p>
(12)對于植物來講,如果澆水不均勻,植物的根會向著有水的地方生長。
。13) 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比如小麥、玉米。有的用莖繁殖;比如月季。
(14)植物通過落葉帶走廢物等。
(15)一粒種子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等。
(16)一棵參天大樹,其最基本的結構單位是細胞。
6、閱讀短文,說出小球藻是生物嗎?從文中找出證據(jù)。
宇宙航行時代的到來,使“宇宙食品”的供應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于是人們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徑只有3—5毫米,卻能夠吸收人們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陽光,使自身產(chǎn)生大量營養(yǎng)物質并且放出氧氣,凈化太空飛船中的空氣。它還能用一分為二的方式進行繁殖,一晝夜產(chǎn)生2—3代。
海納百川:
自養(yǎng):象綠色植物這樣,能夠自身合成有機物,并且儲存能量,這樣的新陳代謝方式叫自養(yǎng)。
異養(yǎng):人和動物不能象植物那樣合成有機物,只能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獲取能量,這樣的新陳代謝方式叫異養(yǎng)。
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生物體的應激性、生長、發(fā)育和生殖都是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表現(xiàn)出來的生命現(xiàn)象,應激性是適應性的基礎,生長、發(fā)育是生物生殖的前提,通過生殖實現(xiàn)了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除病毒等少數(shù)種類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這一特征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了物質方面和結構方面的保證。
地層深處的微生物:科學家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和科羅拉多州地下三千米的深處,發(fā)現(xiàn)了活的細菌。據(jù)介紹,這些細菌是在90℃的高溫、巨大的壓力和缺氧的條件下生存的,它們以鐵為食,排出的廢物是極微小的磁體,這些活細菌被命名為“地獄桿菌”。它們大約從恐龍滅絕時就生活在地球深處,幾乎從未繁殖,其生命過程非常緩慢。這些細菌的發(fā)現(xiàn),更加激發(fā)了科學家探索地外生命的興趣。因為,既然在地下三千米深處的極端條件下可以有生物存在,那么也就不能排除在火星、木星、土星等星球上有某種生命形式存在的可能。
當堂達標:
1. 人體內部分廢物隨汗液排除,屬于( )現(xiàn)象
A. 生長現(xiàn)象 B. 遺傳變異 C. 新陳代謝 D. 應激性
2. 黑豆幼苗不斷長大屬于( )現(xiàn)象
A. 遺傳變異 B. 新陳代謝 C. 生殖現(xiàn)象 D. 生長現(xiàn)象?
3. 在下列各組中都屬于生物的一組是( )
A. 含羞草、真菌、水 B. 珊瑚的外骨骼、病毒、小草?
C. 貓、蘑菇、細菌 D. 蝴蝶、小鳥、鐘乳石?
4. 下列哪種現(xiàn)象是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 )?
A. 兔子發(fā)現(xiàn)狼之后迅速奔跑 B. 種子萌發(fā)長成幼苗?
C. 綠色植物的葉由小長大的現(xiàn)象 D. 鳥產(chǎn)卵?
5. 下列哪種現(xiàn)象屬于生物體從外界攝取營養(yǎng)物質?( )?
A. 松鼠不斷尋找食物吃 B. 鐘乳石由小變大?
C. 小狗排尿 D. 人暈車嘔吐?
6.鯨浮出水面時,在頭部往往會形成巨大的霧狀水柱,這是鯨( )時產(chǎn)生的。
A. 吸氣 B. 取食 C. 呼氣 D. 呼吸 ?
7.貓媽媽生小貓,小貓能長大,長大了的貓能再生小貓,這一過程說明貓具有( )特征。
A. 生長、發(fā)育和繁殖 B. 生長 C. 發(fā)育 D. 繁殖
8.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都要不斷從外界獲取_______,同時不斷地排出體內的______,這是_____現(xiàn)象;能夠由小______;個體成熟后______后代;親代與后代之間既_____又有____,這是_____和______現(xiàn)象;能夠對各種刺激作出有_______的反應,生物所表現(xiàn)出的這些生命現(xiàn)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9. 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______、______外,還有細菌、_______等。
10. 現(xiàn)在被人們認識的生物有_______多萬種,而且還有許多未知種類,它們的形態(tài)、大小和生活習性______,但又存在著_______。
七年級生物教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識別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重點)
技能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討論、實驗等活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說明睪丸產(chǎn)生精子和卵巢產(chǎn)生卵子。
難點:說明睪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學準備:
1、 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掛圖。
2、FLASH:識別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基本結構;
3、視頻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統(tǒng)和卵子的形成;
4、學生在課前對自己的父母進行訪問: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樣形成的?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朗讀]:書P1頁的緒言。
[講述]:人類只有在對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認識之后,才可能真正地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
[提問]:課前讓大家做了兩個訪問題(1)人是怎樣形成的?(2)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出生的?你們對父母的訪問結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認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員,為了人類自己的生存,必須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huán)境。
饒有興趣地發(fā)言。
結合已有的認知,說出人是從受精卵發(fā)育而來的。知道自己是從母親的.“肚子”里生出來的。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人的生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
[講述]:大家說得很地,人的個體發(fā)育是從受精卵開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結合預示著新一代生命的誕生,由受精卵發(fā)育為成熟人體,需經(jīng)歷漫長的生長發(fā)育過程。
[提問]: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樣產(chǎn)生的?讓我們帶著問題先來認識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統(tǒng)。
[講述]:男女生殖系統(tǒng)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組成的,在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過程。
[觀察]:男女生殖系統(tǒng)中的主要器官,認識生殖系統(tǒng)分別是怎樣組成的?說出產(chǎn)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線。
[填表]: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圖表。
名稱
男性生殖系統(tǒng)
女性生殖系統(tǒng)
組成
產(chǎn)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線
主要器官
[提問]:為什么你們認為睪丸和卵巢分別是男女生殖系統(tǒng)中的主要器官?
[小結]:對,睪丸產(chǎn)生的精子和卵巢產(chǎn)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細胞,分泌的激素則可以維持人體的第二性征。
[播放視頻]: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統(tǒng)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觀察、討論,并用筆在圖上畫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線。
小組代表發(fā)言,全班共同填寫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統(tǒng)組成。
回答:因為睪丸產(chǎn)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產(chǎn)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觀看,進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統(tǒng)組成,產(chǎn)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們成熟后的排出路線。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布置課后訪問]:同學們對男女生殖系統(tǒng)的結構及組成已經(jīng)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個訪問,
。1)你們的母親在懷你們時,身體有什么感受?
(2)當母親懷孕時,父親都做了些什么?
[閱讀]:課外閱讀“試管嬰兒——生殖醫(yī)學的奇跡”。
七年級生物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形態(tài)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經(jīng)濟意義。
2.通過對松樹雌、雄球花;球果及葉片橫切等的觀察,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3.在引導學生對松樹的球花、球果與桃樹的花、果實的比較和對松樹與鐵線蕨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通過裸子植物與蕨類植物的比較,使學生逐步樹立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通過松樹的形態(tài)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通過對裸子植物經(jīng)濟意義的了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并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松樹的形態(tài)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有助于使學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這兩部分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類植物高等,更適于在陸地生活,由此認識到裸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松樹的形態(tài)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應確定為本節(jié)的重點。
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孢子顯著,且脫離母體發(fā)育,稱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能產(chǎn)生種子,稱為種子植物。孢子和種子都脫離母體發(fā)育,但孢子只是單細胞的生殖細胞,而種子則屬于生殖器官,其結構遠比孢子要復雜得多,加之種子有種皮保護,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強得多,這樣就決定了種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適于陸地生活。因此,種子植物與孢子植物的概念也應作為本節(jié)的重點。
2.難點分析:
學生很容易把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別看作是綠色開花植物的花和果實,而且學生平時對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觀察很少,這樣對了解兩類植物的區(qū)別,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難,所以松樹的球花及球果的結構應作為本節(jié)難點。
松的生殖過程比較復雜,其受精過程與蕨類植物不同,與綠色開花植物也不同,學生對松從傳粉到受精,從雌球花經(jīng)過受精后發(fā)育形成球果都會感到難以理解,加之整個生殖過程比較長又不易觀察到,這樣就決定了松的生殖過程也應作為本節(jié)的難點。
本節(jié)課要觀察的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觀察到雌、雄球花的著生位置,了解兩者主要的不同,觀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觀察球花、球果要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花、果實進行對比;還要觀察較為復雜的松葉結構,要組織學生觀察好這些內容也就成為了本節(jié)組織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ㄒ唬┮缘慕虒W
出示松樹、桃樹、槭樹等種子植物標本,請學生指出它們的`名稱,并提出問題: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種器官來進行繁殖的?
當學生答出種子時,可讓學生明確這些通過種子繁殖的植物叫種子植物。而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不產(chǎn)生種子(這點也可以作為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但是產(chǎn)生孢子,孢子顯著。而且脫離母體發(fā)育,所以這三類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學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的概念后,還要讓學生知道種子的結構比孢子要復雜得多,而且其外有種皮保護,所以種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適于在陸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質區(qū)別
先提出問題,我們平時買來的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何種器官?買來的杏仁是何種器官?當學生答出:都是種子時?勺寣W生觀察,松樹的帶種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提出觀察思考題: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松和杏的什么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選擇鱗片裂開的,這樣的雌球果俗稱松塔;觀察杏的種子,可先把杏縱剖開,再把內果皮砸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明確松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不裸露。松樹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其相同點是:都有種子。不同點是:松樹的種子外邊沒有果皮包被,種子裸露;杏的種子外邊有果皮包被,種子不裸露。因此他們雖然同屬于種子植物但屬于不同的類群,前者種子裸露屬于裸子植物,后者種子有果皮包被屬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課題。
(三)關于裸子植物的教學
1.松樹:
。1)生活習性:
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平時在自然界中,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huán)境,然后展示松樹的生境圖(生活在高山巖石上的松樹),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還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巖石的縫隙中。
(2)形態(tài)結構:
事先給學生準備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條,讓學生從葉的形態(tài)上找出適應干旱陸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為什么?當學生觀察到針形的葉,并答出,針形的葉可以防止體內的水分過多地散失出去時,可告訴學生針葉常常成束生長,讓他們繼續(xù)觀察以上兩種松都是幾針一束的,學生觀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種是兩針一束,另一種是三針一束。此時,告訴學生兩針一束的是油松,三針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學生了解松葉幾針一束,是區(qū)分各種松樹的一個重要依據(jù)。
下面請學生結合生活在巖石上松樹的掛圖,找出根和莖在形態(tài)上的適應特點,并思考為什么?若答不出來,可啟發(fā)學生,松樹是高大的喬木(講清喬木與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會怎樣,為何土壤干旱貧瘠時,還能郁郁蔥蔥。學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發(fā)達,可以吸收土壤深處的水分和無機鹽,它的莖很粗壯,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較快地向上運輸。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惡劣的陸地環(huán)境。
接下去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松葉橫切面的切片,提出觀察思考題:①松葉有哪些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結構特點?②這些特點對它的蒸騰作用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觀察時可要求學生對照課本上松葉橫切面圖,按照由外向內的順序,并注意與蠶豆葉對比進行觀察。強調觀察的重點:表皮細胞的大小、細胞壁厚薄、排列狀況、有無角質層、氣孔特點。學生經(jīng)觀察、思考、討論后能答出:松葉與生活習性相適的結構特點有:它的表皮細胞很小、細胞壁厚、排列緊密,有角質層,氣孔深陷在表皮下面,這樣的結構特點,使針形的松葉能進一步減少蒸騰作用。
最后,由教師簡要小結一下,松樹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3)生殖:
事先準備好帶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鱗開裂,內有種子)的松樹枝條,充分利用標本和松生殖過程的剪貼圖(或掛圖),加強直觀性,以利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了解。
首先讓學生對照掛圖觀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著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鏡觀察雌、雄球花的內部結構,提出觀察思考題:①雌、雄球花分別著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還是異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內部各有什么主要結構?學生在觀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著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著生在頂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產(chǎn)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內,生有胚珠,其內有卵細胞。學生回答后,可讓他們在顯微鏡下觀察花粉,并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胚珠外有無子房壁包被,提出問題:①花粉帶有的氣囊在傳粉時有何意義?②在雌球花內著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問題解決,除認真觀察雌球花外,還可認真觀察成熟的球果,聯(lián)系球果內裸露的種子考慮)學生經(jīng)觀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氣囊利于風媒傳粉,通過風把花粉傳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內著生的胚珠是裸露的,無子房壁包被,這樣胚珠形成的種子也裸露,無果皮包被。
學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貼圖或掛圖,了解生殖的過程。提出問題:①松樹從傳粉、受精到種子成熟需要多長時間?②球果是由什么結構發(fā)育來的?其內的種子有何特點?為什么?③松的生殖過程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什么?這部分內容,可充分利用剪貼圖和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在教師的啟發(fā)下,由學生歸納出生殖的過程,并回答有關問題。邊啟發(fā)、邊貼剪貼圖、邊由學生答出:春天時,雄球花內產(chǎn)生的花粉借助風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內萌發(fā)形成花粉管,其內的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fā)育成種子的胚。此時,胚珠也就發(fā)育形成種子,雌球花也就發(fā)育形成球果了。從頭年春天開始傳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內的種子帶有翅,可隨風飄散,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fā)長成一棵新的松樹。從松的整個生殖過程來看,受精過程已脫離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類植物更適于在陸地生活。
最后,教師小結一下松的生殖過程,強調松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受精過程完全擺脫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類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陸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讓學生觀察側柏、圓柏、銀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標本或實物,了解這些裸子植物廣泛分布在我國陸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讓學生與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都能產(chǎn)生種子,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因此,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并與蕨類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根、莖、葉都很發(fā)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所以,適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師進一步小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經(jīng)濟意義:
給學生放我國各種各樣的裸子植物及其經(jīng)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片,使學生了解我國裸子植物資源豐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鄉(xiāng),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根據(jù)錄像內容及日常的生活經(jīng)驗、討論歸納出裸子植物的經(jīng)濟意義。
復習鞏固題:松為何比鐵線蕨更適于在陸地生活?裸子植物與綠色開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種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ㄒ唬┧蓸
1.生活環(huán)境:干旱、貧瘠的陸地。
2.形態(tài)結構:
3.生殖:受精過程脫離了水的限制。
。ǘ┢渌穆阕又参锷肌劝
。ㄈ┞阕又参镏饕卣
1.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種子裸露無果實包被。
2.根、莖、葉都很發(fā)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
七年級生物教案7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
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lián)系。
、垠w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苄纬蓯圩o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
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方法:探究法
教學設計
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
、俑鶕(jù)經(jīng)驗舉例并做出分析,從而歸納出結論。
、诜治鼋處熍e出的`例子,從而歸納出結論。
①引導學生根據(jù)經(jīng)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
②教師舉例,引導學生分析,并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過程
、俑餍〗M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趯W生分析教師舉的例子,最終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①可直接以鼠婦為例來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從而幫助其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②教師可直接舉例,引導學生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時的注意事項
①各組討論并制定方案,根據(jù)方案中出現(xiàn)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趯W生自學,互相答疑,從而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變量和對照實驗。
、俳處熗ㄟ^引導,各小組制定實驗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討論中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懂得設計實驗時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
實驗探究
①班額適中的,可在班級中由各組同學按方案進行。
、谌舭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組自己選擇實驗地。
①教師巡回指導。
②教師可在巡回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后面的結果交流。
結果交流
①各小組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報告,并與其他組進行交流。
、谟写硇缘男〗M展示報告并與其他同學交流。
、俳處熞龑瑢W從各組的報告中發(fā)現(xiàn)問題,吸取經(jīng)驗。
、诮處熯x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并引導其他同學發(fā)現(xiàn)問題,吸取經(jīng)驗。
布置課下作業(yè)
、儆信d趣的小組可在課下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
、趯懸环輰嶒灪蟮男牡。
七年級生物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及各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關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的概念
5、能說出淀粉、蛋白質、脂肪的消化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消化系統(tǒng)的掛圖或模型,培養(yǎng)學生對直觀教具的觀察能力。
2、通過對“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的設計、觀察、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設計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觀察對比實驗,體驗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承認事物的現(xiàn)象和本質的辨證關系。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學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應明確三個問題:第一、食物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結構基礎;第三、食物消化的過程。
教學重點:
1、食物消化的結構基礎
2、事物的消化過程
教學難點 :
1、小腸與消化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2、食物的化學性消化
教法建議:
建議授課3課時:第1課時通過探究實驗,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課時學習消化食物的結構基礎——消化系統(tǒng)。第3課時通過實驗探討食物消化的過程。
關于“食物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學主要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質才能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才能進一步被細胞利用。建議教師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過性實驗”,給學生直觀的感性認識。先讓學會通過討論,自己設計實驗,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為什么要消化的基礎上,很自然就會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怎樣才能轉變?yōu)樾》肿游镔|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結構基礎,關于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可讓學生看圖自己說出。并結合自身實際指出消化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關于牙齒的教學,可以利用模型簡單介紹,建議把牙齒保健的內容放到第四節(jié)講解,讓學生先收集一些資料。關于胃的結構的教學,建議先利用掛圖明確胃壁的四層結構,并指出整個消化道壁的結構都與其相似;再結合錄像或實物,讓學生對胃壁內表面有皺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積有一個感性認識。由于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關于小腸的教學中應注意明確:一、小腸長(利用消化系統(tǒng)掛圖就可看出);二、小腸內表面有環(huán)形皺襞,皺襞上有絨毛(演示實物或看錄像)這種結構特點——面積大決定著食物在小腸中停留的時間相對長,消化更充分。進而強調生物學中“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關于大腸的教學,可結合掛圖進行講述,要讓學生明確平時易混淆的盲腸和闌尾的位置關系。關于消化腺的教學,主要讓學生明確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關系(見下表)。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難點分析:
1、胃和小腸的結構特點,重在突出“結構與功能的適應性”。
2、淀粉、蛋白質、脂肪的化學性消化過程,難在給學生一個感性認識。
3、“淀粉和葡萄糖的透過性”實驗及“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重在實驗的設計、實驗的現(xiàn)象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
教學過程 設計:
第1課時:
<第二節(jié)引入>: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體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來自于食物,而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必須經(jīng)過人體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營養(yǎng)物質為什么需要加工?要經(jīng)過怎樣的加工?又是由我們身體的哪些結構來完成這一過程的呢?這就是我們在第二節(jié)要學習的內容。
<本課時內容引入>:復雜的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人體生命活動的實現(xiàn)也是通過細胞完成的。營養(yǎng)物質首先要進入細胞才能被細胞利用,參與生命活動。那么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是不是都能進入細胞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建議引導學生利用已經(jīng)具備的知識技自己設計實驗)
在甲乙兩個大燒杯內裝入清水,玻璃管下端用玻璃紙(相當于細胞膜,也可以用雞蛋的卵殼膜代替)包緊,玻璃管內是待透過細胞膜的溶液。甲裝置里裝的是淀粉液,乙裝置里裝的是葡萄糖溶液(課前準備好)。
一段時間后,往燒杯和玻璃管內分別加幾滴碘液來檢驗,可見到燒杯中的液體不變藍,而玻璃管中的液體顏色變藍了。
再取乙裝置中的玻璃管內和燒杯中的液體各取5毫升,分別放入A、B兩試管中,再各加入5毫升本氏液后隔水加熱來檢驗,可見到玻璃管中的溶液和燒杯中的溶液顏色都變成了磚紅色。
這個實驗可以表明像葡萄糖那樣的小分子物質是能透過細胞膜的,而淀粉那樣的大分子物質不能透過細胞膜。
所以食物中那些淀粉、蛋白質、脂肪類的大分子物質必須要經(jīng)過加工(這個加工的過程就是食物消化的過程),轉變?yōu)樾》肿拥奈镔|,才能被人體所利用。這就是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補充:如本課時時間富裕,可將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提前到這節(jié)課學習。
教學設計示例
第2課時:
<本課時內容引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通常都是以很復雜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必須先經(jīng)消化,由大分子分解為小分子后,才能被細胞吸收、利用。而這一切過程是通過人體的消化系統(tǒng)進行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讓學生看消化系統(tǒng)掛圖或模型,自己說出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
(一)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
人體的消化系統(tǒng)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
1.消化道
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和大腸、肛門組成。
(1)口腔:口腔內有舌和牙齒。
①牙齒:牙齒是人體中最堅硬的器官,可分為門齒、犬齒和臼齒。
A、結構:
。牙根:牙槽里的部分。
牙頸:稍細的部分,外包牙齦(口腔粘膜的一部分)。
牙冠:表面覆蓋著乳白色的釉質,是人體結構中最堅硬的物質,損壞后,不能再生。
B、功能:其中門齒可咬切食物,犬齒負責撕裂食物,臼齒負責研磨食物。
C、其他:人的一生有兩副牙。一是乳牙, 20個;二是32個恒牙,28~32個。
、谏啵菏强谇恢幸粔K肌肉質的結構,主要的功能是攪拌食物、輔助吞咽,此外還與發(fā)音和辨別食物的味道有關。
(2)咽:進食與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道:
食道位于咽與胃之間,長約25厘米,可以依靠肌肉的蠕動,將食物推入胃。
(4)胃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壁的結構可以分為四層(借助掛圖講解),由內向外為:粘膜、粘膜下層、肌肉層、漿膜。胃壁的平滑肌十分發(fā)達,從而使胃的收縮強而有力。胃上端與食道相接的部分,稱為pen 門,胃下段與小腸相接,稱為幽門。在幽門部的管壁內,有一圈特別發(fā)達括約肌,能控制食物通過。
胃的主要功能是:暫時儲存并初步消化食物。不同食物在胃里的儲存時間各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4~5小時。空腹時,胃壁肌肉維持一定程度的緊張。故每5小時左右進食一次。
(5)小腸
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部分,大約有5~6米,內表面有許多環(huán)形皺襞。小腸起始部相當于十二手指并列的長度,故稱十二指腸(結合掛圖見講解),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除了長度的原因,還有其它一些適應性特點,后面會學習到。
(6)大腸
大腸較小腸粗大,長度約1.5米,可分為盲腸,結腸與直腸三部分(利用掛圖講解)。
在大腸的起始端(與小腸相連接處),有一向下突出的盲囊,稱為盲腸,其盲端又有一指狀的突起,即闌尾。盲腸和闌尾在人體都是退化的器官。大腸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7)肛門
是食物殘渣排出體外的通道。
2.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臟、肝臟、胃臟和腸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1)唾液腺
有三對,分別是腮上腺、頜下腺、舌下腺,均有導管將所分泌的唾液輸入口腔。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為麥芽糖。另外,唾液中還含有溶菌酶,有殺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內陷形成的,可以分泌胃液(主要由鹽酸和胃蛋白酶構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質。
(3)腸腺
腸腺是小腸粘膜中的微小腺體,分泌腸液,呈堿性,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質、脂肪的酶,成年人每日分泌腸液約1~3升。
(4)胰腺
位于胃的后方,是一條狹長而扁平的腺體,靠近胃與十二指腸。分泌的胰液,經(jīng)胰管注入十二指腸。胰液呈堿性,含消化蛋白質、淀粉和脂肪的酶。
(5)肝臟
肝臟是人體的消化腺,位于膈肌之下,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臟重1.5千克。肝臟能分泌膽汁,呈堿性,雖然不含消化酶,但可幫助脂肪的乳化,使脂肪變成脂肪微粒。肝細胞分泌的膽汁,均先運到膽囊中暫存,待有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引起膽囊的收縮,把膽汁擠壓出來,經(jīng)總膽管注入十二指腸總膽管的末端與胰管合并而共同開口于十二指腸,該處也有括約肌的控制,平時緊縮,在進食時才會舒張而打開,使膽汁和胰液經(jīng)此流入小腸。
另外,肝臟還能在蛋白質、糖類、脂肪代謝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等等。
板書:
二、食物消化的結構基礎——消化系統(tǒng)
(一) 消化道
1、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
(1)口腔:牙齒咀嚼;舌攪拌
(2)咽:進食與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管:
(4)胃:暫存食物,初步消化
(5)小腸:長5~6米,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6)大腸:長1。5米,有一定吸收功能
(7)肛門:排出食物殘渣
2、消化腺
消化腺
開口
所分泌的消化液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口腔
唾液
消化淀粉的酶
胃腺
胃腔
胃液
消化蛋白質的酶
小腸腺
小腸腔
腸液
消化淀粉、蛋白質、脂肪的酶
肝臟
小腸腔
膽汁
不含酶
胰腺
小腸腔
胰液
消化淀粉、蛋白質、脂肪的酶
教學設計示例
第3課時:
<本課時內容引入>:看錄像(媒體素材中《消化和吸收》的片頭),提出問題
具體設計如下:
1、利用“動畫片”復習引入,提出問題。
課上首先讓學生看一段動畫片后回答問題——這段動畫片講述了我們前面學過的哪點知識?動畫演示的是一個小男孩想把一個體積很大的家具搬進屋子,但搬不進去,他動了腦筋后將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地搬進了屋子。這段動畫形象地表明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只有轉變?yōu)樾》肿游镔|,才能進入細胞即“食物為什么消化”的道理,學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學習興趣也開始萌動。隨之提出:“‘拆’的過程在哪個結構中進行?”的問題,學生很輕松地答出:“消化系統(tǒng)”。此時剩下的,也是這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就呈現(xiàn)出來了:“‘拆’(大分子物質轉變?yōu)樾》肿游镔|)是怎樣進行的呢?”學生的“胃口”被調動起來,興趣高漲。
2、利用已有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做出假設。
在明確了課題之后,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當天吃的早餐,再讓學生將其歸類:如面包、肉包子的皮兒、粥主要成分是淀粉;雞蛋、牛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肉包子的陷兒、牛奶里含有脂肪。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課題:我們這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淀粉、蛋白質、脂肪是怎樣被消化的。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已有知識對其做出合理的假設。由于學生已有了“食物為什么消化”和“食物消化的結構基礎——消化系統(tǒng)”的知識,做出假設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找?guī)讉小組匯報后,將學生所說的消化過程進行歸納:在牙齒咀嚼、胃腸蠕動的作用下,食物可以由較大的體積轉變?yōu)檩^小的體積,但大分子物質仍然是大分子物質,這個過程屬于“物理性消化”;與此同時在口腔、胃、小腸里食物會與消化液混合,在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質、脂肪會轉變?yōu)樾》肿游镔|,這個過程屬于“化學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學生是很容易想象的,而化學性消化是難以想象的,“我們能看到人體內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轉變?yōu)樾》肿游镔|的過程嗎?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設計實驗模擬人體內發(fā)生的這個過程呢?”利用問句將這節(jié)課的重點指出來,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3、設計并完成體外實驗模擬體內消化過程,解決問題。
(1)確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質:
由于4人一個小組,要想在課上通過實驗解決三種大分子物質的消化問題是很難實現(xiàn)的,每個小組確定一個問題,10個小組研究的問題各不相同,再進行實驗結果的交流匯報效果會比較好。因此在參與小組討論的時候我鼓勵學生選擇不同的研究對象,學生根據(jù)自己小組成員的興趣、能力確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質。
(2)設計實驗,初步定出設計方案:(可以參考閱讀資料,或找老師幫助)
對于大分子物質的檢驗方法學生了解的較少,多數(shù)學生只知道淀粉遇碘酒變藍,因此給學生準備了一份書面的閱讀材料,里面介紹了一些關于大分子物質的特性、檢驗及一些關于酶的知識,學生通過閱讀,選擇利于自己工作的內容,再給予一定的加工,初步定出實驗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選擇性、能動性都得到了鍛煉,教師只是一個指導者,也許連指導者都算不上,就是學生中的一員。
(3)交流設計方案,修改、完善實驗方案:
不同的小組,就算研究的問題相同,實驗設計思路也各有千秋,讓一些小組起來匯報,由學生進行評價,找出優(yōu)點和不足,教師再給予恰當?shù)狞c撥,學生再次修改實驗設計方案,讓其趨于可行。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是學生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創(chuàng)造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體現(xiàn)。
(4)進行實驗(等待過程中預期實驗結果)
在學生確定了實驗方案后,首先要自己選擇實驗用具。教師事先按研究的大分子物質不同準備了不同的實驗材料及用具,與一種大分子物質相關的放在一個實驗盤中,學生領取了實驗盤后,要按自己的設計進行選擇。學生的選擇性、主動性得到了鍛煉。在接下來的實驗中,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是由學生自主操縱的,每一位組員都得到了適當?shù)腻憻挘瑢W生的合作意識得到了加強,真正從自己學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肯定了自己的能力。
4、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通過實驗,學生親眼看到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物質,盡管沒有進行檢測,但已經(jīng)可以說明一定問題,即:一定條件下,消化酶作用于大分子物質,使其分解為相應的小分子物質了。
以上過程也可用較保守的方式講解:教師做演示實驗,然后和學生一起總結。
1.口腔內的消化:
食物入口,首先要經(jīng)牙齒咀嚼、切斷、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觸?谇恢械纳嗟腵味覺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質,在咀嚼食物時,又可借助舌的運動,將食物與唾液拌和成食團,以便吞咽。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將淀粉消化為麥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時間短,所以,只有部分淀粉變成麥芽糖。如果咀嚼時間長,你會發(fā)現(xiàn)人口的饅頭和米飯變甜,就是這個原因。
食物經(jīng)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團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擴張和收縮,交替活動,稱為蠕動。將食團逐步向下推擠,推至食道下端,胃的括約肌舒張,食物進入胃。
2.胃內的消化:
食物進入胃內,唾液淀粉酶是否還能繼續(xù)消化淀粉?不行,因為胃液是酸性的,影響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所以,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食團進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縮、蠕動,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與胃蛋白酶結合,在酸性條件下,胄蛋白酶活動,將食物中的蛋白質分解為多肽。食物在胃內停留數(shù)小時后,破消化為粥狀的食糜。隨胃的蠕動,進入小腸。
3.小腸的消化
食物進入小腸后,進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小腸內,小腸蠕動,推動食糜前進,同時將消化液與食糜充分混合。包括膽汁、胰液和腸液。而這些堿性的消化液也與食糜的酸性中和,發(fā)揮作用。
進入小腸的食糜,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質和多肽,經(jīng)由胰蛋白酶的作用,將之分解為分子較小的多肽,然后在肽酶的作用下,徹底分解,產(chǎn)生氨基酸。
胰淀粉酶接替唾液淀粉酶的未完成的工作,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為麥芽糖,進一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為葡萄糖。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靠膽汁的乳化作用。因為脂肪不溶于水,不易被水溶性的脂肪酶所分解,但膽汁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分散為許多小滴而散布于水中,加大酶的接觸面積,在腸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被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
板書:
三、過程
(一) 物理性消化:牙齒咀嚼、胃腸蠕動
化學性消化:
或者是:三、過程:
探究活動
探究胃液對蛋白質的消化作用
[問題]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質需要什么條件?
[假設] 胃蛋白酶需在酸性、溫度為37℃環(huán)境條件下消化蛋白質
[實驗設計]
(1)材料用具:雞蛋;燒杯,試管,試管夾,滴管,量杯,玻璃杯,天平,角匙,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wǎng),玻棒,溫度計,火柴,特種鉛筆,石蕊試紙,開水,冰水(或冷水),濃鹽酸,3%鹽酸,10%氫氧化鉀(氫氧化鈉)溶液,胃蛋白酶,食鹽。
(2)實驗方法:通過進行對比實驗,比較胃蛋白酶在37℃酸性環(huán)境和胃蛋白酶在37℃中性環(huán)境以及胃蛋白酶在高溫和0℃環(huán)境下,消化蛋白質的情況。
(3)預期:如蛋白酶確實需要37℃酸性環(huán)境,則該環(huán)境中的蛋白花與蛋白酶混合后就會消失,溶液就會變得透明,其它環(huán)境中的蛋白花溶液應該沒有反應。
(4)實驗過程
①制作蛋白花。取一個雞蛋,把蛋白倒入燒杯中,加入1克食鹽和少許清水,用玻棒攪勻,然后注入150毫升80~90℃的熱開水,沖成白色的蛋白花。
、谥迫嗽煳敢。稱取0.2克胃蛋白酶粉末,溶于100毫升的水中,再加入10毫升3%的鹽酸,配制成人造胃液,貼上標簽。(或者把新鮮的豬胃沖洗干凈,切碎或用刀刮下粘膜放入廣口瓶里,加入5毫升濃鹽酸,即制成同樣含有胃蛋白酶的胃液)。
、壑浦泻臀敢。取1份胃液,逐滴加入10%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鈉溶液,攪拌均勻,邊滴加邊用石蕊試紙測定,直到制成中性的中和胃液。
、苋4支試管,編號。先在每支試管中各加入少許等量的、已冷卻的蛋白花,然后,在1號試管和4號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的人造胃液。在2 號試管里加入等量的中和胃液。在3號試管里加入等量的已煮沸的人造胃液。輕微搖蕩4支試管,使各試管中溶液充分混合,成為混濁的蛋白花液。
、 將1~3號試管放入盛有37℃~40℃溫水的玻璃杯中(隨時添加開水的方法,來維持杯中的水溫)。把4號試管放入盛有冰水或冷水的玻璃杯中,經(jīng)5~10鐘后,取出4支試管,觀察試管中溶液的變化。結果如下表:
試管
加入物質
溫度
實驗結果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中和胃液
蛋白花+等量煮沸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37℃
37℃
37℃
0℃
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狀
蛋白花沒發(fā)生變化蛋白花沒發(fā)生變化
蛋白花沒發(fā)生變化
[實驗結果] 根據(jù)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出
、俚1號試管內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狀。說明胃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在與人體正常體溫接近的37℃左右的酸性環(huán)境里,能把蛋白質分解成溶解于水的多肽。
、诘2號試管的蛋白花沒有發(fā)生變化,說明胃液不適于中性的環(huán)境;
、鄣3號試管內蛋白花沒有發(fā)生變化,說明胃蛋白酶經(jīng)煮沸后已經(jīng)被破壞了,失去了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質。
④第4號試管蛋白花沒有發(fā)生變化,說明溫度過低,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影響了蛋白質的消化。
[實驗結論] 根據(jù)實驗結果,證明胃蛋白酶適合在酸性環(huán)境和37℃范圍消化蛋白質
七年級生物教案9
本節(jié)通過講述草履蟲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和生命活動特點,使學生認識到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這也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材安排了兩大類活動:觀察和探究。通過第一個觀察活動,說明草履蟲是一種生物;通過第二個觀察活動,讓學生能感受到草履蟲既是一個細胞,同時這個細胞還能完成一個生物體的所有生命活動;通過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反應嗎?這個活動,更進一步說明草履蟲是一個生物體。在這兩大類活動過程中,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
學生分析
由于學生平時對草履蟲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對草履蟲的形態(tài)結構和如何完成某些生命活動難以理解。
設計理念
本節(jié)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為主題,采用的是美國教育家薩斯曼提出的探究性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法是充分利用學生對新奇的事物進行探索、調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師向學生提出課題和方法,引導學生去觀察、思維、分析、推理并得出結論。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技能性目標
提高制作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培養(yǎng)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性目標
通過學習,再次認同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通過科學探究,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小組合作精神。
課時安排:本節(jié)教學需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
、俨萋南x培養(yǎng)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棉花纖維、細線、膠水、糖、食鹽水、牛肉汁。
②掛圖或錄像(有關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活方面)。
學生:教材、筆記本。
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前面我們學習過一種藻類植物小球藻,誰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小球藻的形態(tài)。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導入:象這種整個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被稱為單細胞生物。今天我請同學們觀察實驗臺上放置的培養(yǎng)液,你知道里面培養(yǎng)的是哪種生物嗎?
學生狀態(tài):觀察、思考,引起了強烈的好奇心。
(還可利用學生自編的有關人得了某些單細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疾病的小品,由問題該病的病因是什么?導入新課。)
教師啟發(fā):培養(yǎng)的也是單細胞生物的一種草履蟲。這類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利用已給的實驗儀器(草履蟲培養(yǎng)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棉花纖維、細線、膠水),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設計實驗:怎樣才能觀察到草履蟲的'外形和運動。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實驗、觀察。
教師引導:老師觀察到每組同學都操作地非常認真、仔細。有的組實驗很成功,有的組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下面同學們之間互相交流一下。交流的時候,可以說一說你們組是怎樣做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你們又是怎樣解決的或請教其他組同學幫助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生活動:互相交流、吸取教訓、學習經(jīng)驗。
學生總結:草履蟲的外形像一只倒轉的草鞋,它是翻轉著向前運動的,由此,可證明草履蟲是生物。
教師提問:同學們剛接觸這門學科時,我們共同分析了判斷生物的基本標準是什么?下面請同學們再談一談。
學生回答:略。
教師設疑:其中判斷標準之一是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草履蟲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嗎?
學生狀態(tài):思考。
教師引導:同學們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結合技能卡和小詞典,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解決此問題。
學生表現(xiàn):自學、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看到絕大多數(shù)的同學實驗操作已基本完成了,下面請小組代表總結一下你們組探究后得出的結論,以及實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學生活動:互相交流、作出評價。
學生總結:草履蟲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并且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由此,可以證明草履蟲是生物。
教師承轉:同學總結得非常好!通過以上探究活動,同學們從草履蟲的運動和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情況,判斷出它是生物。那么,你們認為草履蟲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嗎?
(可能有的小組由于草履蟲運動速度過快而沒有觀察到結果,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可以通過采取哪些措施來限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組織活動并適時給予鼓勵性評價。組織交流,重點是交流采取哪些措施來限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組織學生交流,教師對有特色的設計方案要給予肯定性評價,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學生表現(xiàn):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教師引導:究竟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有道理呢?下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要求:總結從錄像中獲取的信息,然后,通過從中獲取的信息,進一步判斷草履蟲的身體是否由一個細胞構成。
(放映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活的錄像。)
學生活動:仔細觀看、總結信息、作出判斷。
學生總結:草履蟲的身體里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結構,也就是一個細胞的結構,所以說草履蟲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另外,它可以通過身體上的表膜、收集管、伸縮泡、口溝、食物泡、胞肛等結構幫助它來完成生命活動。
教師講授:所以,我們把這種只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單細胞生物。其中,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動物體叫做單細胞動物,例:草履蟲;由一個細胞構成的植物體叫做單細胞植物,例:小球藻。
教師承轉:其實,像這樣的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還有很多,并且與人類的生活、生產(chǎn)關系非常密切,你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獲取這方面的知識?
學生回答:可以通過書籍、報刊、雜志、上網(wǎng)。
教師評價:很好,同學們知道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希望同學們課下能夠通過以上途徑,親自查找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手抄報(或電腦打印)在班內展示。
教師引導:在這節(jié)課上,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積極發(fā)言。
板書設計:
與人類的關系
單細胞生物體
草履蟲
單細胞生物
練習鞏固:略。
課后實踐:完成試試看。有條件的學校可引導學生上網(wǎng)查找資料;條件較差的學?衫脪靾D或課本彩圖。
七年級生物教案10
第三節(jié)我們身邊的生物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生物學的概念。
2、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3、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2、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教學難點】
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1)預習本節(jié)內容。(2)查詢報刊、網(wǎng)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教師準備:查詢報刊、網(wǎng)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袁隆平與雜交水稻以及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出示袁隆平在20xx年頒獎儀式上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貢獻,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二、討論分享:
1、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生物:
。1)教師PPT介紹三則生物技術對于人類的影響:①青霉素的發(fā)現(xiàn)、②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③世界斷手再植奠基人,引導學生小組匯報時的條理性。
(2)學生討論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結生物學的發(fā)展與人類生存發(fā)展密切相關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來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真實地體驗到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fā)展離不開生物。
2、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畫面,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袁隆平雜交水稻》,然后讓學生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袁隆平的新型雜交水稻為我們人類帶來了什么好處?
。2)我們應學習袁隆平在科學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樣研究出雜交水稻的?
教師提示:
1、閱讀短文時,同學們要領悟科學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探險究的基本步驟,即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設計、方法等)、驗證---得出結論。
2、閱讀短文時,濃縮文字敘述,抓住關鍵的句子,用自己的語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學的概念。學生閱讀,做標記,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巡回,與學生一起交流。
3、師生共同歸納,引出生物學概念。并由葉蟲的自我保護、魚會睡覺嗎?蚊子都會吸血嗎?雷達是怎樣設計的?“研究水稻的生長、發(fā)育等生命現(xiàn)象及前后幾代水稻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引出概念。(生物學概念比較抽象,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概念中關鍵的知識點:(1)生物學是科學,(2)研究的對象是生命現(xiàn)象、生命活動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就學生所熟悉的發(fā)生在身邊的事例,列舉出來,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這一概念)
三、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熱點問題離不開生物學。
出示一些“人口劇增,能源危機,環(huán)境污染及癌癥和艾滋病”的畫面及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來進一步認識生物學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通過(二)(三)部分的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總結出人類與生物學密切聯(lián)系的結論。
師生討論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然后學生小組討論:
同學間充分討論,感受生物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每組請一名代表發(fā)言,對有獨到見解的同學給予表揚鼓勵(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溫室大棚對于植物的適應環(huán)境和優(yōu)良品種遺傳帶來的問題),然后師共同歸納出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學必將成為21世紀的領先科學。
【教學反思】
這節(jié)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既然是影響就有正面的和負面的,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感受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但是學生在認識上總是存在這片面性。
這節(jié)知識是要通過辯論來讓學生感受的,但是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識。因此辯論就顯得有些不足。
補救措施:在教學最后兩章時,同樣涉及到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這時在進行充分的辯論較好。
一者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識,同時從時間上來說比較充足,會使學生從客觀上有一定的認識。
七年級生物教案11
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綠色植物共分四大類群: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第一節(jié)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一、藻類植物
1、結構: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這種結構是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
2、生活環(huán)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數(shù)生活在陸地上的陰濕處。
3、常見的藻類植物:衣藻(單細胞)、水綿(多細胞)、鹿角菜、馬尾藻、石莼、紫菜、海帶、裙帶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魚類餌料、可供食用、可供藥用等。
二、苔蘚植物
1、結構:一般具有莖和葉。莖中沒有導管,葉中沒有葉脈,根非常簡單,稱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沒有輸導組織。
2、生活環(huán)境:大多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huán)境中。
3、作用:監(jiān)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類植物
1、結構:根、莖、葉中都有運輸物質的管道,具有專門的輸導組織。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
2、生活環(huán)境:野生的蕨類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濕環(huán)境中。
3、繁殖:苔蘚、蕨類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結種子。
4、常見的.蕨類植物:腎蕨、江南星蕨、卷柏、貫眾、胎生狗脊、滿江紅等。
5、作用:卷柏、貫眾等可供藥用。滿江紅是一種優(yōu)良的綠肥和飼料。煤的形成。
第二節(jié)種子植物
一、定義:能夠結種子并由種子發(fā)育成的植物叫種子植物。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種子的結構:
菜豆種子的結構:
玉米種子的結構:
菜豆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不同點
菜豆種子有種皮和胚子葉兩片、沒有胚乳
玉米種子有種皮和胚子葉一片,有胚乳
歸納:1、種皮的作用:保護種子內部結構。
2、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胚發(fā)育成新植株。
3、子葉或胚乳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所以種子生命力比孢子強得多,壽命長。
4、能產(chǎn)生種子是種子植物更能適應陸地環(huán)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變成藍色,胚乳遇碘變藍,說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義:種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種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實。
2、常見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銀杏、蘇鐵、側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義:種子外面有果皮,種子被包在果實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實的結構:果實由果皮和種子組成。
3、常見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楊、檳榔、玉米、小麥、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實保護種子。果實有一些適于傳播的特點。
七年級生物教案12
學習目標:
1、掌握花的主要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2、通過靜心思考、小組合作,學會用觀察法、歸納法解決問題;
3、認同花、果實和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yǎng)成愛護花的習慣。
學習重點難點:
1、花的主要結構。
2、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花、果實和種子都是綠色開花植物的 器官。
2、果實是由 和 構成的。種子都有的結構是 種皮 和 ,有的還有 胚乳 。
3、桃花的基本結構包括:__花柄__、_花托__、________、____ ___、 和___ ____。
4、傳粉就是花粉從雄蕊的 散落到雌蕊的 上的過程。傳粉方式的兩種類型是 和 。有些花傳粉還需要借助 和 等媒介。
二、合作探究
任務一:探究花的主要結構
1、一朵花是由哪些結構組成的?
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要的? 和 。
任務二:探究花的傳粉和受精(重點)
1、許多植物的花色彩艷麗、氣味芬芳,對植物本身有什么意義?玉米、楊、柳的花都沒有 艷麗的色彩和香味,它們是怎樣傳粉的?
2、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1)花粉從 落到 上的過程叫做傳粉。
。2)當花粉粒落在 上面之后,受到粘液的刺激就開始萌發(fā),生出________,_______穿過花柱,進入______一直到達胚珠,與卵細胞結合形成 ,它繼續(xù)發(fā)育形成種子的胚。
【針對訓練】
1、被子植物受精過程的順序是: ( )
、倩ǚ勖劝l(fā),生出花粉管 ②精子與胚珠內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③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到達胚珠 ④花粉管中的精子進入胚珠內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
2、綠色開花植物要形成果實和種子,必須經(jīng)過兩個必要的生理過程是 ( )
A、開花和受精 B、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 C、傳粉和受精 D、開花和傳粉
任務三:探究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重點)
1、花兒的凋謝是指花的`哪些部分的脫落?哪些部分將繼續(xù)發(fā)育?
2、我們通常食用的果肉(果皮)是由花的哪部分發(fā)育來的?
3、種子和果實分別是由花的那些結構發(fā)育而來的?
4、西瓜的果實內有多粒種子,其原因是?
5、我們平常吃的玉米和葵瓜子,果實常有空癟的。請你幫助找找原因。如果你是農(nóng)民伯伯,你會采取什么措施來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七年級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
1、區(qū)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環(huán)的過程
(二)、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實驗,歸納總結的能力
。ㄈ⑶楦校号囵B(yǎng)學生合作精神、協(xié)作意識
教學重點:
1、區(qū)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2、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環(huán)的過程
教學難點:
1、描述心臟的結構
2、說出血液在循環(huán)過程中成分的變化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環(huán)流動的,它為什么不會停息呢?
生:由于心臟的作用。
師:對,心臟就像水泵一樣,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推動著血液不停地流動,它是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器官。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血液運輸?shù)膭恿ζ鞴侉D―心臟。
。ǘ、進行新課
【展示模型】揭開人體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臟,留給學生觀察的時間。教師在展示過程中,注意提醒學生觀察心臟的位置、形狀、大小等(學生認真觀察后,會輕松地回答出來)。
【學生總結】人的心臟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兩肺之間,形狀像桃子,大小與本人拳頭差不多。
【結構展示】把心臟模型解剖開,讓學生觀看。
師:心臟的內部結構到底怎樣呢?引入正文。
【觀察討論】看看心臟有幾個腔,各腔之間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別,連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點,是動脈,還是靜脈……學生們積極地討論,預習過的能積極帶動其他學生參與。
【學生體驗】取一個新鮮的豬心臟,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與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這與心臟的功能有何關系。觀察連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聯(lián)系所學動脈、靜脈的知識,了解其特點。有的女生膽子小,不敢用手摸,應鼓勵。對學生的疑問注意引導分析,不要盲目地進行解釋。有異議的給予肯定和表揚,以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觀察血管時,可對學生適當提示,以鞏固動脈、靜脈概念。
【交流總結】心臟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側的心房與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發(fā)達,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發(fā)達,壁較薄。心室與心房比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釋:左、右是以人體的生理結構為依據(jù)的)。
心臟四腔分別連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左心房連接肺靜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右心房連接上、下腔靜脈。
【學生體驗】:學生4人一組探究運動對心率的影響。設計實驗,列表或繪制曲線圖表示運動與心率的關系
【討論】:為什么人的心率在運動狀態(tài)下比在平靜狀態(tài)下高?
【活動】: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
教師提示:血液實際流動方向與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情況一致嗎?
學生開始活動,按課本提示進行,5分鐘后大屏幕展示:動畫“三種血管的血液流動情況”。
問題:你在顯微鏡下看到了哪種血管,是怎樣區(qū)分的?
學生小組討論:血流速度快,逐漸分支的'血管是動脈;血流速度慢,逐漸匯合的血管是動脈;血流速度最慢,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是毛細血管。
教師質疑:血液流動方向呢?
學生小組討論: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由尾部流向頭部,實際是由頭部流向尾部的血管是動脈;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由頭部流向尾部,實際是由尾部流向頭部的血管是靜脈。
提醒學生:將魚放回水中,不要損傷魚。
教師質疑:剛才我們看到了血管內的血液流動情況,那么所有血管內的血液顏色是否都是鮮紅的呢?
【演示實驗】:觀察動脈血和靜脈血的顏色變化。
1.實驗材料
制氧氣裝置一套,制二氧化碳的裝置一套,量筒兩個,杯子一個,竹筷一根。
2.實驗方法
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若干毫升,再制取不凝固的血液。方法是,取少量雞血,把血液裝入杯子內,立即用竹筷攪拌杯內血液,攪拌6~10分鐘后,竹筷上便纏有一團團的絲狀物,把竹筷上這些絲狀物質去掉,繼續(xù)攪拌,直到再沒有絲狀物在血液中出現(xiàn)為止,這樣制得的血液就不會凝固了,可以供做實驗用。再將血液分成兩份,分別倒入兩只量筒內。
(1)把制得的氧氣通入血液中,可觀察到量筒中的血液有氣泡生成,緊接著血液呈現(xiàn)出鮮紅色。(因為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與通進去的少量氧氣結合生成為氧合血紅蛋白。含氧合血紅蛋白的血液是鮮紅的。)
(2)向另外一只盛有血液的量筒里通入制好的二氧化碳氣體,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當二氧化碳氣體進入量筒中的血液里后,血液瞬間變成了暗紅色了。(因為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與通入的二氧化碳結合生成了氨基甲酸血紅蛋白。含氨基甲酸血紅蛋白的血液呈暗紅色。)
通過上面兩個演示實驗,同學們可以加深對動脈血、靜脈血的理解。
教師質疑:為什么會有如此變化?
生:血紅蛋白在氧氣濃度高時與氧氣結合,而使血液變得鮮紅,這樣的血叫做動脈血;在氧氣濃度低時與氧氣分離,而使血液變得暗紅,這樣的血叫做靜脈血。
【質疑】:
1、什么叫血壓?什么叫舒張壓?什么叫收縮壓?
正常血壓范圍是多少?
2、什么叫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應注意些什么?
【交流討論】:學生閱讀課本后對以上問題進行交流、討論
。ㄈ┱n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ㄋ模┲R應用和自我評價:課本51頁
板書設計:
七年級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了解蒸騰作用與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蒸騰作用的演示實驗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觀察能力;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繼續(xù)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蒸騰作用的過程及其他相關知識,建立植物體與外界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增強生態(tài)意識,提高對綠化祖國、保護環(huán)境的認識。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的內容包括:證實植物體蒸騰水分的演示實驗,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蒸騰作用與人類的關系等內容。其中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是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這節(jié)課必須先進行演示實驗,使學生確信植物體有蒸騰作用以后,才能進一步講清蒸騰作用是怎樣進行的。
植物體主要通過葉進行蒸騰作用,因為葉具有適應這種功能的形態(tài)結構——氣孔。關于氣孔對于蒸騰作用的調節(jié)機制比較復雜,現(xiàn)行教材未做過多的解釋和要求,教師可通過模型或多媒體,對此問題進行簡單的講解,只需要讓學生對氣孔的調節(jié)有直觀的感受就足夠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如果不把這一點講清楚,學生就不會理解這種生理現(xiàn)象對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會誤會這種現(xiàn)象對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師在講解蒸騰作用的意義時,應該盡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接受和理解蒸騰作用對于植物生活的意義。
教法建議
通常初中學生應該對蒸騰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課前可以布置學生在家里進行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對蒸騰作用進行初步的探索。
同樣,教師也要制作觀察蒸騰作用的演示裝置?梢园凑照n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將一個不漏氣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葉上或一個枝條上,袋口一定要扎緊。將這個實驗裝置放在溫暖的地方,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內壁上有許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連花盆一起套進去,只能套住莖和葉。在套前澆一次水,效果會更加明顯。
有關蒸騰作用的過程,可以在黑板上畫一個簡圖來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經(jīng)過莖運輸?shù)饺~并蒸騰出去),或直接通過多媒體制作的動畫來進行講解,以利于學生形象地理解這一動態(tài)的過程。
關于蒸騰作用降低植物體的溫度,使植物體不致被灼傷的問題,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來說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體體表的水分蒸發(fā)時,會帶走人體的.一部分熱量,從而使人感到?jīng)鏊S蛇@類生活實例再引伸到植物體的蒸騰作用,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
難點:蒸騰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蒸騰作用的概念可以通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得出。而蒸騰作用的過程可以借助動畫或投影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而對于蒸騰作用的意義則可以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得出。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復習提問: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組織學生回答。
總結,引入新課題:植物體的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那么水分進入植物體后是否都被植物體利用了呢?
二、講授新課:
。ㄒ唬┱趄v作用的概念:
出示課前準備好的演示實驗裝置(為了說明葉與蒸騰作用的關系,可以準備一套相同實驗裝置,只是在葉片上涂抹一層凡士林)
組織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
提出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么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里來的?
3、水珠是從葉片的什么地方散發(fā)出來的?
4、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液體的形式從氣孔中流出來的?還是以氣態(tài)形式從氣孔中散發(fā)出來的?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并回答問題。
總結:
1、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狀態(tài)從植物體內散發(fā)到植物體外的過程。
2、植物體的各個部分都可以蒸騰水分,但蒸騰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葉。
。ǘ┱趄v作用的過程:
提問:植物蒸騰出的水分是由哪來的?
出示投影或動畫:演示蒸騰作用水分由根到葉的動態(tài)的過程。
提問: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氣孔的作用是什么?
講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進入根內,然后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送到葉肉細胞。
2、植物體吸收的水分僅有1%左右參加植物體各項生命活動以外,99%左右的水通過氣孔散發(fā)到大氣中。
。ㄈ┱趄v作用的意義:
提問:植物體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絕大多數(shù)都通過蒸騰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應該向下流,但植物體中水分卻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動,原因是什么?
2、無機鹽必須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體吸收?
3、為什么夏天在樹下會有涼爽的感覺?
組織學生討論、發(fā)言。
總結:蒸騰作用的意義:
1、促進根吸收水分。
2、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3、降低植物體的溫度,避免灼傷。
講解:由于植物具有蒸騰作用,大面積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氣濕度,使天空云量增多,從而增加降水量,起到減輕干旱、調節(jié)氣候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進行大面積地植樹造林。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 水分的散失--蒸騰作用
一、蒸騰作用的概念:
蒸騰作用:是指水分以氣體狀態(tài)從植物體內散發(fā)到植物體外的過程。
二、蒸騰作用的途徑: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莖、葉的導管→葉肉細胞→氣孔→大氣
三、蒸騰作用的意義:
1、促進根吸收水分。
2、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3、降低植物體的溫度,避免灼傷。
探究活動
實驗目的:觀察葉片的蒸騰作用
實驗材料:兩個重量相等的新鮮枝條(葉片多的枝條設為甲,葉片少的枝條設為乙)
實驗用具:錐形瓶、托盤天平,中間有孔的活塞
實驗步驟:
1、兩個相同容量的錐形瓶中裝入等量的水(水溫25~35℃左右),塞好活塞;
2、把兩個枝條分別插入裝有水的錐形瓶中,放在已調節(jié)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調節(jié)天平使兩側達到平衡;裝置如圖所示
3、10分鐘后進行觀察,記錄觀察結果。
實驗結果:
乙枝條所在的托盤向下傾斜,這顯示出左盤燒瓶中的水通過葉片散失的水分較右盤多。
實驗結論:葉片不僅能散失水分,而且葉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
七年級生物教案15
一、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實驗課程的第一課,本節(jié)教材符合課標的要求,在教材編排上,文字優(yōu)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進的科學知識以及許多精美的圖片,并就先進的生物科學技術提出了很多問題,設置懸念,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二、 學情分析
教師應利用好教材并適當補充,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讓學生了解生物,了解生物給予人類的'啟迪,了解生命科學最新成果及其應用、了解生命現(xiàn)象中的許多未解之謎……
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概述生物學,了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信息及其生物學發(fā)展前景.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圖文分析,能結合生活實際以及平時通過雜志、電視等途徑所了解的知識,分析總結生命科學以及在人類生活、生產(chǎn)、醫(yī)療衛(wèi)生、軍事等領域的應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逐步養(yǎng)成關注生活、生產(chǎn)、社會中生命科學的良好習慣和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四、 教學重點難點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關注生活、生產(chǎn)、社會各領域中的生命科學。
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況。
2.收集關于生物方面尖端先進的科學技術方面的資料,圖片、光盤,如DNA偵破技術,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問題方面的圖片、光盤。
學生準備:略
六、教學過程
1. 組織教學:
分組:選定小組長(制定課堂紀律規(guī)則及評價條例)
2. 導入:歡迎同學們跨進生物學知識的寶庫
3. 生物與生活:啟發(f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和原有的知識水平談談所了解的生物常識:(小組活動)
a. 我曾種過什么植物,管理上要注意什么?
b. 我曾養(yǎng)過什么動物,管理上要注意什么?
4. 引入生物學的概念
5. 生物與科學研究;
a. 啟發(fā)學生去思考在科學研究領域中所了解的生物知識
b. 討論書本上的彩圖,找出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
6. 介紹生命科學的最新成果,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科學的熱愛
1. 試管嬰兒
2. 雜交水稻
3. 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技術
4. 轉基因食品
7. 介紹生物學面領許多的難題,教育學生立志長大后投身生物學科學研究
【鞏固】
強化本課堂教學的知識重點
【板書】略
【七年級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11-14
七年級生物《生物圈》教案08-26
七年級生物教案:生物圈12-30
七年級生物教案09-29
七年級生物《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案08-26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3篇11-17
七年級生物教案【精】01-16
【推薦】七年級生物教案01-16
七年級生物教案【推薦】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