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大全>數(shù)學教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時間:2024-09-13 10:36:45 進利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精選20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精選20篇)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1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3頁“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識解讀:測量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認識厘米”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后學習其它長度單位和有關(guān)測量問題的基礎(chǔ)。本節(jié)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教材以古代人們用身體尺為測量工具,測量課桌的長度得到不同的結(jié)果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接著,教材介紹學生比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為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逐步讓學生形成對厘米的長度表象。這樣的安排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并通過動手實踐體會測量的方法,經(jīng)歷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增強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和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學情解讀:學生在一年級的學習中認識了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jié)課是他們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厘米”。在此之前,學生對長度單位及測量知識的了解均來自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不系統(tǒng)的經(jīng)驗。對什么是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長都缺乏準確的認識。

  目標解讀: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從中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厘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zhì),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3、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1、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厘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zhì),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2、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

  【教學預(yù)案】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發(fā)沖突

  〖教學預(yù)設(shè)〗

  1、師談話引入,課件播放故事。

  2、引導思考:為什么同樣是5步,熊二卻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shè)計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為素材,讓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通過有聲有色的故事講述,提出“這是為什么呢?”的問題,引發(fā)認知沖突,充分體會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激發(fā)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濃厚的興趣,自然地進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觀、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學預(yù)設(shè)〗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師出示1厘米的學具,感受厘米是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單位。

  (1)記憶1厘米的長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認識幾厘米

  理解: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設(shè)計思考〗

  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標準的1厘米小棒,同桌競猜記憶1厘米、尋找生活中的1厘米、認識幾厘米等活動,積累學生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讓學生經(jīng)歷“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lǐng)悟內(nèi)涵”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長度觀念,理解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的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自制直尺,認識幾厘米

  〖教學預(yù)設(shè)〗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與自制尺子作比較。

 。1)認識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數(shù)字、單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認識1厘米

  3、明確不同尺子的1cm的長度一樣。

  4、認識尺子上的幾厘米

  〖設(shè)計思考〗

  引導學生經(jīng)歷“造”尺子的過程,讓學生在測量、操作的過程中體驗測量的本質(zh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

  四、實踐運用、學會測量

  〖教學預(yù)設(shè)〗

  1、探究測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這張名片的長邊是幾厘米嗎?

 。1)操作、交流

 。2)呈現(xiàn)各種量法,比較量法的優(yōu)劣。

 。3)小結(jié)正確的測量方法,理解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的好處。

  2、測量身體上的數(shù)據(jù)

  師: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拇指的長度、一拃的長度等

 。1)學生選一個部位進行測量。

  (2)填寫測量記錄單

 。3)交流測量方法

  〖設(shè)計思考〗

  在測量長度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測量,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并通過交流,比較,辨析、評判,逐步完善測量的方法。在學生積累了實際測量的經(jīng)驗后,將學生的認識延伸到“身體”這把尺子上,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開放性的活動中得到培養(yǎng)。

  五、全課總結(jié)。

  六、板書設(shè)計:

  認識厘米(cm)

  尺子:刻度線、數(shù)字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2

  教學目標

  通過類比、觀察,學會如何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

  生:我們學習了米和厘米。

  師:它們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師:今天,“米”和“厘米”又來找我們做朋友,想了解同學們對它們掌握和應(yīng)用的情況,看同學們能不能準確地測定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教材第7頁例8。

  教師談話:(課件出示旗桿)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嗎?(讓學生猜測)

  降低難度:這樣猜測范圍太廣了,老師給同學們提個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和你小組的同學互相說說想法。

  指名回答,說想法。

  引導: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這么長,(用手比畫)那么13厘米就只有這么長,旗桿不可能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桿的高度和我們的身高對比一下,我們大約是1米多高,才到旗桿的這個高度,所以旗桿應(yīng)該是13米高。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桿一樣高。

  方法三:類比法,和身邊的13厘米高的物品進行比較,旗桿是不是和這個物品一樣高,比如,一支新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yīng)該是13米。

  小結(jié):原來要確定答案有這么多種方法,我們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多想,最終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2.鞏固新知。

  師:小明來到百鳥館,看見了這樣一只小鳥。

  (課件出示)

  這只小鳥的腳印的長度是1厘米還是1米呢?

  (學生交流)

  指名匯報,說說理由。

  讓學生自己說說思考的方法,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小鳥的腳印不可能和我們的身高一樣長,所以,小鳥的.腳印應(yīng)該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頁“做一做”。

  讓學生討論:課桌的寬是60厘米還是60米?

  引導:60米是多長?我們的教室長大約是6米,課桌的寬會比教室還長嗎?(不會)所以用厘米比較合適。

  讓學生自己估算,籃球場的長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課堂小結(jié)

  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這一單元結(jié)束了,你學會了什么?

  小結(jié):這一單元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認識了線段,學會了確定長度單位。

  四、作業(yè)設(shè)計

  1.完成做一做。

  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頁練習一第8題。

  3.敬請選用《智慧花朵》相關(guān)習題。

  五、教學板書

  解決問題

  旗桿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學生初涉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這兩種概念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長度概念上的混淆,學生在描述物體的長度時一味追求用尺精確測量物體的長度,而面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較弱。因此,本節(jié)課重點在策略的研究上,通過經(jīng)歷觀察、感知、猜想等數(shù)學活動,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能力。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3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實際問題,經(jīng)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yīng)的長度觀念。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初步學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4.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目標解析:

  創(chuàng)設(shè)測量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在測量中通過觀察、比劃、比較、測量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測打好基礎(chǔ),并讓學生在觀察尺子和用尺子測量時體會到物體的長度實質(zhì)上是由幾個相同長度單位組成的。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中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ㄒ唬┙榻B1拃的長度。

  1.課件出示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用1拃測量課桌寬的圖,這樣測量出的長度一致嗎?

  2.教師示范1拃(從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叫做1拃),學生親自動手體會1拃。

 。ǘ⿲W生測量。

  學生動手測量課桌長有幾拃?指生匯報。

 。ㄈ﹨R報交流。

  1.學生匯報測量結(jié)果。并說說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討論:

 。1)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么測量結(jié)果不一樣呢?(因為有的同學手大,有的同學手小,所以導致測量的結(jié)果不一樣。)

 。2)當測量相同的物體出現(xiàn)測量結(jié)果不一致,那該怎么辦呢?

 。ㄋ模┙y(tǒng)一長度單位。

  1.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的結(jié)果。

  2.歸納總結(jié):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yīng)該選用相同的長度單位,也就是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板書:統(tǒng)一長度單位)

 。ㄎ澹┝私夤糯藴y量物體的方法。

  課件播放教材第2頁上的三種古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戳松厦娴娜鶊D,我們知道了古代的人們就是選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標準,用這個標準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設(shè)計意圖:結(jié)合生活中實例,通過動手實踐制作認知沖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通過介紹古代的人們測量物體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古代人的聰明才智。】

  二、實踐中認識厘米

 。ㄒ唬┱J識尺子。

  平時我們測量物體長度時要使用什么工具?課件出示尺子圖,同時請同學們拿出直尺,仔細觀察,你能在直尺上發(fā)現(xiàn)什么?結(jié)合課件進行說明。

  1.刻度線。

  尺子上的這些豎線是厘米尺的刻度線,刻度線很整齊,排列得很均勻。

  2.數(shù)字。

 。1)尺子上的數(shù)字中,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點)

 。2)結(jié)合課件加以說明,測量時,一般以0作為起點開始測量。其他的數(shù)字是尺子的刻度,幾就表示從0到這個數(shù)之間有多少個長度單位。

  3.長度單位的表示符號。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個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個單位在國際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為cm。(板書:厘米cm)

 。ǘ┱J識厘米。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2.認識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學生匯報找法。(0~1之間、2~3之間、3~4之間的長度。)學生回答時結(jié)合課件進行。

 。3)教師歸納:每相鄰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同桌互相比劃1厘米。

  (2)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

  (3)比一比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用1厘米比較田字格的寬和圖釘?shù)拈L。

 。4)舉例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shè)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比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打好基礎(chǔ)。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課件放大1厘米的長度作為標準,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以實際1厘米的長度作標準!

 。ㄈy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1.測量紙條的長度。

 。1)學生討論交流測量紙條長度的方法。

 。2)學生分組測量紙條的長度,教師巡視,糾正不正確的測量方法。

 。3)指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2.課件演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邊演示邊解釋: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也就是幾個1厘米。

  3.動手測量小棒的長度,然后指生匯報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jié)果。

  【設(shè)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中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

  三、練習中鞏固新知

  (一)讀物體的長度。(課件播放教材第4頁做一做,適當補充)

  1.讀鉛筆的長度。(0~8厘米)問:鉛筆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2.讀橡皮的長度。(0~4厘米)問:橡皮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3.讀小刀的長度。(0~5厘米)問:小刀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4.讀小棒的長度。(3~12厘米)問:小棒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ǘ┕罍y。(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1題)

  先讓學生估計物體的長度,再進行測量物體的長度。

 。ㄈ┝恳涣。(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2題)

  測量前先讓學生估一估各物體的長度,再測量,看估得準不準。

  【設(shè)計意圖:通過讀、估、量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測量物體的方法,同時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當物體的左端不是對準0刻度時應(yīng)該怎樣求物體的長度!

  四、小結(jié)中談收獲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在活動中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4

  教學內(nèi)容

  教材第5~6頁例6、例7及相應(yīng)的“做一做”和第9頁練習一第6~7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和量線段。用刻度尺畫線段。

  教學難點

  掌握線段的特征,會分辨線段。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英勇的消防員叔叔在搶救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時都是爭分奪秒、刻不容緩的,每次接到任務(wù)時,他們?yōu)槭裁炊际菑母吒叩蔫F管上滑下來而不是走樓梯呢?

  (生:因為從鐵管上滑下來比走樓梯快。)

  師:為什么從鐵管滑下來比走樓梯快呢?

  (學生可能回答:鐵管很直或樓梯要拐很多彎等。)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ò鍟n題:認識線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線段的特征。(教學例6)

  (1)看看線段有什么特點。

 、俳處煄ьI(lǐng)學生觀察桌面上的一根細線。小組討論、交流。

 、诮處熞龑〗Y(jié):直的,有兩個端點。

  教師補充:線段的兩端是線段的兩個端點。(板書:直直的,有兩個端點。)

 。2)課件出示教材第5頁“做一做”第1題。

  師:找一找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訂正。引導學生回顧線段的特征,并指出無論怎么擺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兩個端點,那么它就是線段。

  2.尋找身邊的線段。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什么是線段了,你還能在教室里找到線段嗎?

  (學生可能回答:數(shù)學書的邊、黑板的邊或門、窗的邊等都是線段。)

  師:剛才同學們從生活中的物體中找到了線段,那么你們能不能從我們學過的幾何圖形中找到線段呢?

  教師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生說出這幾個圖形中的線段。

  3.量線段的長。

  線段有兩個端點,長度固定,所以線段的長度是可以測量出來的。

  (板書:可以量出長度。)

  師:我們已經(jīng)掌握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那怎樣測量線段的長度呢?(測量線段的長度和測量物體的長度一樣,要把尺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或幾米。)

  請同學們先估計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再測量出來。教師巡視指導。完成教材第5頁“做一做”第2題。

  4.畫線段。(教學例7)

  (1)嘗試:讓學生分組嘗試畫線段,畫完后在小組內(nèi)展示,并和學生一起及時進行評價。

 。2)討論:畫一條指定長度的線段(3厘米)應(yīng)注意什么?

  步驟:右手拿鉛筆,把筆尖從0刻度開始畫,左手按著尺子不動,筆尖沿著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并標上兩個端點。

 。3)演示:課件演示畫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著筆,從0刻度開始畫,畫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標上兩個端點。

  (4)反饋: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再讓小組的同學互相檢查,評一評。

  三、鞏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頁“做一做”第2題。

  2、師:現(xiàn)在你們明白消防員叔叔為什么接到任務(wù)后馬上從鐵管滑下來,而不走樓梯了嗎?

 。ㄉF管是直直的,樓梯是彎彎曲曲的,直直的路線近一些。)

  四、課堂小結(jié)

  師:這節(jié)課馬上要結(jié)束了,讓我們回憶一下,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五、作業(yè)設(shè)計

  1、課堂作業(yè)

  完成教材第9頁練習一第6、7題。

  2、課后作業(yè)。

  敬請選用《智慧花朵》相關(guān)習題。

  六、教學板書

  認識線段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5

  教學內(nèi)容:

  教材第56頁例1、課堂活動以及練習十二第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觀念。知道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

  2、與同學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經(jīng)歷豐富的實踐活動逐步正確掌握測量方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通過看一看、量一量、說一說,發(fā)展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體會m的含義,建立1m的實際長度觀念

  教具準備:

  實物展示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

  1、出示主題圖。

 。1)學生看圖,第55頁情境圖。說說這是什么地方?

 。2)要想知道黑板的.長度,同學們有辦法嗎?

 。3)操作:請兩位同學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度。你有什么感覺?

 。4)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看書55頁。

  2、教師介紹米尺。

 。1)認識米尺,1米的長度。

  (2)小結(jié):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寫成1m。

  板書課題:用米作單位量長度

  3、認識米尺,建立1米的觀念

 。1)小組活動觀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感受1米有多長?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2)反饋:你知道了什么?

 。3)用手指比劃一下,1m大約有多長?

  (4)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m?

  (5)量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米作單位?

  二、用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1、學習例1。

  小朋友還記得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較短的物體的方法嗎?用這種方法以小組為單位,用米尺去測量黑板的長和寬。把結(jié)果填在書上。

 。1)小組活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樣測量的?結(jié)果是多少?

  2、課堂小結(jié)

  三、課堂活動

  1、相互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填在表中。

  (1)小組活動

 。2)反饋

  2、找一找教室里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并實際量一量。

 。2)獨立活動。

 。2)小組活動

 。3)反饋

  四、課堂作業(yè)

  獨立完成練習十二第1——2題。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6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實際問題,體會測量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體會引入較大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米,認識表示長度單位的符號m。初步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在實際測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過實際測量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教學難點: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學準備:

  米尺、學生尺、長繩、1米長的繩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入新課

  (一)復習提問。

  1.測量鉛筆的長度需要什么工具?測量數(shù)據(jù)用什么作單位?

  2.用厘米尺測量老師手中鉛筆的長度。

 。▽W生邊演示,教師邊強調(diào)測量時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左端。)

  課件出示:

  【設(shè)計意圖:通過測量鉛筆的長度,既復習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又為接下來的測量黑板的長度打下基礎(chǔ)!

 。ǘ┮胄抡n。

  1.比賽測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師同時測量黑板的長度?凑l先測量出黑板的長度?(學生測量黑板下沿長度,老師測量上沿長度。)

 。2)課件出示主題圖,你們認為這樣的`測量比賽公平嗎?為什么?(老師的尺子長,方便測量。)

  【設(shè)計意圖:通過測量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厘米量較長物體的不便利,從而產(chǎn)生困惑,積極主動認識米!

  2.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較長的物體長度,用老師手中的尺子測量方便了,像這樣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點明課題:認識米。(板書:認識米)

  二、親歷過程,探究新知

 。ㄒ唬┱J識米。

  1.觀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長。

  2.教師為每四人小組準備一根1米長的繩子,讓學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長。

  3.找身體中的米尺。(小組合作交流)

 。1)幾個腳的長大約是1米?

 。2)幾拃的長大約是1米?

 。3)從腳底往上,大約到什么位置是1米?

 。4)雙手側(cè)平舉是否大約是1米?(注意學生身高的差異)

  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隨身攜帶尺子,當我們要測量一些物體長度時,可以用身體的尺子去估一估。

  4.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米?(生舉例說明)

  【設(shè)計意圖:通過觀察、比劃、測量、估計深化對米的認識,逐步形成1米的實際表象。】

  5.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生舉例說明)

  6.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書:米m)

 。ǘ┱J識米和厘米的關(guān)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長?讓生用手勢表示1厘米的長度。

  2.1米有多長?學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測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組合作活動:

 。1)活動要求:兩名同學拉直小組內(nèi)1米長的繩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測量繩長。

  (2)經(jīng)過測量發(fā)現(xiàn):1米有5個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課件演示測量過程。還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圖,10厘米10厘米的數(shù),得出結(jié)論。

  6.引導學生歸納米和厘米的進率:1米=100厘米。(板書:1米=100厘米)

  【設(shè)計意圖:通過對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調(diào)動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讓他們經(jīng)歷猜想、驗證、得出結(jié)論這一研究問題的過程,學會有條理的思考,從而進一步深化1米的實際表象!

  三、嘗試練習,應(yīng)用提升

 。ㄒ唬┝恳涣。(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拿出準備好的長繩,量出1米,接著量出2米、3米

 。ǘ┝恳涣,填一填。(教材第8頁練習一的第3題)

  本題需要先量出實物的實際長度,再推算大約多少個這樣的實物長1米。推算較難,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結(jié)果即可。

 。ㄈ┕酪还。(教材第8頁練習一的第4題)

  四、全課小結(jié),暢談收獲

  這節(jié)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張開雙臂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還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品,課后同學們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7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米,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初步感知1米的實際長度。

  2.知道1米=10分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yǎng)對數(shù)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1.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認識1米=10分米=100厘米。

  2.會測量身邊規(guī)則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持疑引入

  1.復習長度單位厘米、分米:孩子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兩個長度單位,是哪兩個?(厘米、分米)厘米、分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用字母怎樣表示呢?(厘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分米作單位合適嗎?課前大家預(yù)習了,你覺得用什么作單位好呢?(米)

  3.揭示課題。米是國際長度單位,用字母m來表示,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常用米作單位。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米(板書課題:用米作單位量長度)。

  二、探究疑釋

 。ㄒ唬┏醪礁兄1米的長度

  1.學生輕輕握住米尺的兩端,讓學生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教師再抽掉米尺,學生繼續(xù)感知1米的長度。

  2.學生閉上眼想想1米有多長。

  3.學生比劃1米大約有多長。

  4.抽生匯報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5.學生匯報交流: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選用米做單位。

 。ǘ┯^察米尺,認識1米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觀察米尺,并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2.集體匯報交流(小組匯報員匯報自己所在小組的發(fā)現(xiàn))。

  (1)米尺的長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個小格,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厘米,100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個小格的長度是1分米,100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

 。ㄈ┯脤W生尺拼1米長。

  1.教師出示20厘米長的學生尺,學生猜一猜:1米里面有幾把這樣長的學生尺?

  2.拼一拼;顒樱阂2名學生到黑板上來拼啊。其他同學在桌上對著米尺拼一拼。小結(jié):小朋友們,剛才我們通過拼學生尺,再次知道了1米實際有多長。下面,我們以米為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

  (四)量黑板的長和寬

  1.學生估一估教室前后的黑板大約有多長有多寬。

  2.以小組為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和寬

 。1)抽生匯報:在測量黑板的長和寬時要注意什么?(卷尺的0刻度要和黑板的一端對齊;卷尺要和黑板的邊沿保持平行。)

 。2)量黑板的.長和寬:一個小組測量教室前面黑板的長和寬,一個小組測量教室后面黑板的長和寬。

 。3)抽生匯報測量的結(jié)果。

 。ㄎ澹y量小組成員的身高

  1.抽生匯報可以用哪些方法測量身高?

  2.學生思考測量身高時要注意什么?

  3.小組成員分工協(xié)作,測出本組所有成員的身高。

  4.小組匯報員匯報本組成員的身高。

  5.教師抽測其中一組,檢驗他們的測量是否正確。

  三、歸納點撥

  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可以用什么作單位?1米有多長?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測量物體長度時要注意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填空(大屏幕出示練習題目)

  2.指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

  五、反思總結(jié)

  孩子們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還存在哪些問題?

  六、課后設(shè)疑

  這節(jié)課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學會了測量規(guī)則物體的長度,那么不規(guī)則物體的長度怎樣測量呢?下去以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測量樹干一圈的長度和小組成員的腰圍。大家思考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測量樹干一圈的長度和小組成員的腰圍?下次上課請同學來匯報。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單位。

  2、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在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chǔ)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難點

  在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chǔ)上。

  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厘米尺,邊長為1厘米的小方塊,一根長5厘米的紙條,圖釘。

  教學過程

  (“厘米”這一單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而且較容易讓學生認識。所以,我將“厘米”作為教學的基點和重點,首先來認識。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厘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小方塊,還記得我們上節(jié)課用這個小方塊做了些什么事情嗎?

  (作為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

  每次測量物體長短都用這樣的小方塊一個一個去擺太麻煩,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測量物體的長短嗎?(尺)

  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fā)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統(tǒng)一規(guī)定的。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厘米。

  (1)看一看。

  將小方塊的邊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長度與小方塊邊相等。)

  這個小方塊,他的一邊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課題)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教師出示實物圖釘和手指,通過測量,學生清楚地看到并體會到1厘米的直觀表象,學生練習用手勢表示出1厘米的長度。

 。3)認識厘米尺。

  我們使用的這種尺每大格都有1個數(shù)字,因為這些數(shù)字都以厘米作為計量單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ㄗ寣W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

  2、用厘米尺量。

  (1)說一說。

  厘米尺上1、2、3……這些數(shù)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讓學生根據(jù)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長度。

  總結(jié):從0到1有1個大格表示有1厘米,從0到2有2個大格表示有2厘米……

  (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的長度。)

 。2)比一比。

  根據(jù)刻度比劃出9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長度。

 。3)量一量。

  取出紙條,量一量他有多長

  學生活動后匯報結(jié)果和測量方法,有兩類策略,教師敘述后讓學生找出最優(yōu)化策略。

  1、把尺子“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這時紙條右端對著5,表示5厘米。

  2、把紙條對準刻度,看占幾大格就是幾厘米。

  分析:第2中數(shù)格子太麻煩,1要簡單。

 。ńo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長度單位表象進行估測,再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總結(jié)用厘米尺測量物體的方法。

  教師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

  質(zhì)疑:如果“0”刻度與紙條左端不對齊,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右端所指數(shù)字與紙條實際長度不符合。

  三、練習鞏固。

 。ㄗ寣W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把數(shù)學和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9

  教學內(nèi)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tǒng)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fā)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

  教師小結(jié):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F(xiàn)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jié)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jié)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jié)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師小結(jié):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jié)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

  (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shù)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shù)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厘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厘米的長度怎么樣啊?(很短。)是呀,1厘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讓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課件呈現(xiàn)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shù)拈L度。

  用1厘米來說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說一句話嗎?

  3.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厘米,那現(xiàn)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厘米,從O到7呢?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

  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厘米,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shù)減小數(shù),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著尺子上的刻度,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厘米。

  說明:接近8厘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厘米。

  四、課堂總結(jié)

  今天的數(shù)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板書設(shè)計:

  統(tǒng)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jié)果就不同—,統(tǒng)一長度單位厘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10

  1、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初步認識線段,知道線段的特征。

  2.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yǎng)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并發(fā)展空間觀念。

  3.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樂于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里的數(shù)學事實。

  2、學情分析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應(yīng)注重營造愉悅、歡快的學習氛圍,運用多種活動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使他們在親身體驗中進行有效的學習,保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現(xiàn)在班里大部分學生都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端正學習態(tài)度,對學習較為感興趣、有信心。學習充滿熱情,能夠運用自己的學習方法活學活用。學習習慣方面,學生能夠課前做好準備,課堂氣氛活躍,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發(fā)言、思考,聲音響亮。但個別的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愛搞小動作,需要及時提醒和引導。

  3、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線段的特征。

  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創(chuàng)設(shè)情境,生成問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參加哪些體育活動?為什么?體育活動可以增強體質(zhì),磨練意志,大家要多參加。

  2.出示圖片,小朋友們在干什么?跳繩和拔河要用到什么?這兩根繩子在形狀上有什么不同?

  3.出示圖片,你能給圖上的這些線分一分類嗎?為什么這么分?

  4.你能把彎彎的線變直嗎?

  活動2【講授】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學生操作,把彎線變直。師指出,拉直的這段線就可以看作一條線段。

  2.觀察線段圖,線段有什么特點?學生交流,匯報: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

  3.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線段,舉例,學生找線段。

  活動3【活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張長方形白紙上你能找到幾條線段?你能再變出一條嗎?學生折紙,師說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條線段。同桌比較折出的線段,發(fā)現(xiàn)什么不同嗎?得出結(jié)論:線段有長短。

  2.線段可以測量嗎?怎樣測量?學生說測量方法。

  3.出示一橫一豎兩條線段,哪條長哪條短?學生通過測量發(fā)現(xiàn)同樣長。

  4.測量書中第五頁三條線段的長度。匯報,訂正。

  5.總結(jié)線段的三個特點:直的,有兩個端點,可以量出長度。

  活動4【練習】鞏固應(yīng)用,內(nèi)化提高。

  1.出示圖形,分別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2.連接兩點能畫出幾條線段?學生動手操作,匯報。三個點呢?完成書第五頁做一做的第二題,畫出的是什么圖形?四個點呢?兩種方法不遺漏。一種是從外到內(nèi),一種是從一點出發(fā)。按照這兩種方法完成五個點,每兩個點畫一條線段,能畫出幾條線段,是什么圖形。

  3.小明要去小紅家,有四條路,請同學們幫小明找最近的那條路。你用什么方法來證明你挑的路是最近的呢?

  4.消防員接到任務(wù)是怎么樣迅速到達的?房間的管子是直的,滑下來可以節(jié)省時間。

  思想教育:他們的工作很辛苦,我們應(yīng)該尊敬他們。

  5.為什么乘坐電梯?因為電梯的運動軌跡是直的,省時省力。

  安全教育:乘坐電梯時要注意安全。

  活動5【測試】及時反饋,發(fā)展思維。

  1.填空:線段是( )的,有( )個端點,( )量出長度。

  2.選擇:下面哪些是線段?

  3.量一量下面圖形的邊長,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活動6【作業(yè)】鞏固知識,培養(yǎng)能力。

  數(shù)學書第九頁第6題,第7題。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11

  教學內(nèi)容: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經(jīng)歷用不同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

 。2)在實踐操作活動中,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了解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團結(jié)協(xié)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合學生親身經(jīng)歷不同測量工具的合用,體會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突破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突破重點。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初步估測意識。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教法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將學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學習小組。

  學生準備:

  學生尺、剪刀、寬1厘米的白紙條、1角的硬幣、回形針、小刀、棱長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學過程:

  一、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讓學生討論,想辦法,小組交流。

 。2)匯報交流,分組活動。

  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辦法,用1角的硬幣、手、三角形學具、方木塊等作為工具測量,下面就請同學們分成5人一組,和老師一起測量課桌的長度。測量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

 。3)小組交流。

  讓每個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測量結(jié)果。顯然,同學們和老師的測量結(jié)果不同。

  (4)質(zhì)疑問難。

  為什么我們測量的都是課桌的長度,量出的結(jié)果卻不一樣呢?為什么同學們一拃一拃地量,老師也一拃一拃地量,結(jié)果也不一樣呢?讓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使他們逐漸明白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作為測量標準,所以量出的結(jié)果不同。那么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jié)果呢?(用相同標準進行測量)讓全班同學選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測量課桌的長度,并匯報測得的結(jié)果。由此歸納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jié)果,應(yīng)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5)活動延伸。

 、儆没匦吾槣y量數(shù)學課本的寬,用小刀測量一個文具盒的長。學生測量后匯報測量結(jié)果。(數(shù)學課本的寬是5個回形針的長,文具盒的長是5個小刀的長)師:數(shù)學課本和文具盒不一樣長,為什么它們都用5表示?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集體交流。

 、跉w納升華。同學們,數(shù)學課本的寬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樣的,它們都用5表示是因為測量的標準不一樣。因此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tǒng)一的標準。

  二、積累運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長、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測量。

  三、總結(jié)提升

  (1)大家親自測量了很多物體的長度,在測量過程中,你們學會了什么?讓學生自己總結(jié)本課所學內(nèi)容。

 。2)歸納強調(diào)。在測量物體長度時,必須要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測量。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上感覺太匆忙。讓學生在活動中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12

  教學內(nèi)容:

  課本第6—7頁,

  教學目標:

  鞏固厘米和米的認識,它們之間的進率以及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針,準備一條長十幾厘米的紙條。

  教學過程設(shè)計:

  第一題

  完成課本圖中鉛筆的長,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鉛筆的長度。注意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適當復習。

  第二題

  量一量自己的鉛筆,練習本,和準備好的墨水盒。延伸練習,量一量其他的東西。

  第三、四、五題

  第3、4、5題,是實際測量題目,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實際的測量需要選擇該用什么工具。

  第六題

  先估測再實測,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長度的'觀念。

  第七、八題

  根據(jù)對線段定義的理解判斷圖形是否是線段,先讓學生復習線段的定義,以便判斷。先估測再實測,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長度的觀念。

  第九題

  第一次出現(xiàn)帶單位計算。計算第一題時,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的例子進行計算,如14厘米的紙條剪去8厘米,還剩幾厘米。再類推到第2小題。

  第十題

  利用學生的視覺差,讓學生判斷。

  第二單元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的不進位加和進位加的筆算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數(shù)學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8—12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的進位加和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

  2、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材的能力、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并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教學過程:

  師:今天我們和全年級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嗎?(出示主題圖)可是四個班只有兩輛車,怎么辦呀?

  師:你認為哪兩個班可以坐一輛車?為什么?(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這些算式我們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計算外,還可以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你會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嗎?

  二、新授

  1、教學例1、例2

 。1)讓學獨立完成

  請你從這四道算式中任選一道,用列豎式的方法去計算,不會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課本的第9頁,也可以問問旁邊的小朋友。

  請四個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練習本上做

  請板演的小朋友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

  (2)小組討論

  在剛才的列豎式計算中,你是從哪一位加起來的,列豎式時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請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駔里說說。

  學生匯報

  2、教學例3

 。1)36+34=70

  這里還有一題,你是怎么算的?(先算個位上的6+4=10,怎么寫呢?在個位寫幾?十位呢?在個位寫0,向十位進一,在十位上寫個小小的1,表示1個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來就是70。

  (2)36+35

  大家能通過計算幫助學校解決坐車的難題,真了不起,可我還有個難題,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輛車嗎?為什么?

  請你列豎式計算,并與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學生嘗試)

  你是怎么算的?還有誰想說說自己的算法,為什么這道題,你是都是從個位算起,不是從十位算起?

  小結(jié)算法:列豎式計算時,除了要注意我們前面說的,還要注意什么?

  3、出示課題

  師:這三道算式和最后兩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的不進位加和進位加的筆算,筆算就是列豎式計算。(板書課題)

  你認為什么時候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比較好?

  全課小結(jié):今天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三、練習

  1、利用今天學的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今天,皮卡丘就想請大家?guī)蛡忙,它想買兩件小家電,我們陪他到家電城看看好嗎?

  誰為它介紹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請你幫宛選兩件小商品,用豎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錢?

  2、皮卡丘謝謝大家的幫忙,它請我們四人小組每個小朋友輪流提一個用加法解決的數(shù)學問題,讓其他三個小朋友列豎式計算,提問題材的小朋友還要負責批改,最后還請你們評價一下你們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樣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13

  [教學目的]

  創(chuàng)設(shè)情境,使學生體驗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統(tǒng)一度量衡的過程。

  [教學材料及準備]

  軟尺、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嗎,我們今天用的課桌和教室里的課桌不一樣,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們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長方形。教師:對,長方形有幾條邊?

  學生:四條邊。教師:看屏幕。(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長,什么是桌子的寬)。教師:學校還想買一些這樣的桌子,那我們就得知道這桌子有多長,有多寬,你們愿意幫老師量一量這桌面的大小嗎?

  二、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教師:用什么來測量呢?學生:用尺子。教師:可是,我們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辦?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辦法測量出桌子有多長,多寬?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匯報交流:

  1、用手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手長)

  2、用鉛筆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長)

  3、用鉛筆盒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盒長)

  4、用書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書長)

  三、實施方案學生分小組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要求:

 、匍_動腦筋,多想辦法

 、诜止っ鞔_,注意合作

 、塾米约合矚g的方法記錄,可以寫字,寫拼音,也可以用圖表示。利用課件舉例講解記錄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長寬173234

  看一看,誰用的`方法多,誰的方法巧妙?學生測量。(10分鐘)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測量。發(fā)現(xiàn)典型數(shù)據(jù)。

  四、交流匯報階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現(xiàn)矛盾學生:

  56名學生匯報,用實物投影展示他們的記錄表。(學生的記錄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圖畫來表示)。

  教師:同學們想出的辦法真多。看樣子,沒有尺子的情況下,你們用這么多巧妙的辦法告訴老師這桌子有多大。真聰明。但是,你們看看,測量同一張桌子,這幾個得數(shù)一樣嗎?學生:不一樣。教師:為什么?學生:因為用來量的東西不一樣。教師:(展示同樣是用鉛筆測量的數(shù)據(jù)對比)都是用鉛筆量的,得數(shù)怎么還不一樣呢?學生:(展示所用的鉛筆)它們不一樣長。教師:這么多不同的數(shù)據(jù),我用哪一個呢?

  五、繼續(xù)研究教師:

  我們用尺子測量一下桌子的長,看看有什么結(jié)果。(指令小組長領(lǐng)尺子和發(fā)尺子)學生用尺子測量桌子的長。(教師巡視,糾正學生測量時的小錯誤)

  教師:誰來匯報他們組測量的結(jié)果?學生1:長是90。學生2:長是27。教師:怎么用尺子量,得數(shù)還是不一樣?哪個對呢?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軟尺有兩面,兩面的刻度不一樣。

  教師指導學生辨認軟尺兩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讓學生估量1厘米和1寸兩種長度單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細的對比。教師:要想得出一致的結(jié)果,我們應(yīng)該怎么辦?學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來量。教師:那我們現(xiàn)在就統(tǒng)一用厘米的一面來測量桌子的長和寬。學生測量。教師:哪一組說出你們的測量結(jié)果?學生:桌子長90厘米,寬42厘米。(56個學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結(jié)果)

  六、總結(jié):

  教師:現(xiàn)在我特別清楚我要買多大的桌子了,長90厘米,寬42厘米。用同一種刻度的尺子測量很方便。厘米是現(xiàn)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類發(fā)明尺子、統(tǒng)一長度單位之前,就像我們開始測量桌子的長、寬時使用的方法一樣,利用手拃、步伐或身邊物體的長度做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至今,在人們沒有帶尺子的時候,仍然會這樣估測物體的長度,例如媽媽給孩子買衣褲或鞋的時候。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14

  教學內(nèi)容:

  P7及練習一第8、9、10、11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類比、觀察,學會如何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利用身邊的物體,進行想象、猜測、推想、對比等,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測量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測量長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常規(guī)學具。

  教學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質(zhì)疑反思。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前面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長度和1米的長度嗎?

 。▽W生用手比劃。)

  教師口頭出題,學生比劃: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結(jié):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時候用厘米作單位,什么時候用米作單位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究。(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課

  1.教學例8。

  教師談話:(多媒體課件出示旗桿。)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嗎?(讓學生猜測。)

  降低難度:這樣猜測范圍太廣了,老師給同學們提個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l3米?和你小組的同學互相說說想法。

  指名回答,說想法。

  引導: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這么長,(用手比劃)那么13厘米就只有這么長,旗桿不可能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桿的高度和我們的身高對比一下,我們大約是1米多高,才到旗桿的這個高度,所以旗桿應(yīng)該是13米高。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桿一樣高。

  方法三:類比法。和身邊的13厘米高的物品進行比較,旗桿是不是和這個物品一樣高,比如,我們手上的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yīng)該是13米。

  小結(jié):原來要確定答案有這么多種方法,我們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多想,最終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2.鞏固新知。小明來到百鳥館,看見了這樣一只小鳥

 。ǘ嗝襟w出示)。

  這只小鳥的腳印的長度是1厘米還是1米呢?(學生交流。)

  指名匯報,說說理由。

  讓學生自己說說思考的方法,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小鳥的腳印不可能和我們的身高一樣大,所以,小鳥的腳印應(yīng)該是1厘米。

  3.做一做。

  (1)出示教材第7頁“做一做”題目。

  讓學生討論:課桌的寬是60厘米還是60米?

  引導:60米是多大?我們的教室長大約是6米,課桌的寬會比教室還大嗎?(不會。)所以用厘米比較合適。

  讓學生自己推算:操場的長是28米。

 。2)選擇合適的單位。

  我們的教室長6(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課桌高90( )

  三、練習拓展

  1.辨析題。(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8題)

  逐步出示題目,說說下面的長度單位對嗎?把不對的改正后寫在括號里。

  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9題)

  圈出合適的答案。先圈估計的,再圈實際測量的。

  3.誰說得對?(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0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觀察。

  第一幅圖長是5厘米,對嗎?(錯,沒有對準刻度O,不能說是5厘米。)

  第二幅圖長4厘米,對嗎?(對,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圖大約5厘米長,對嗎?(對,接近5厘米或超過5厘米一些的,我們都可以說是大約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1題)

  烏龜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魚。

  讓學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說一說。

  請你提一個數(shù)學問題并解答。(學生提問題,再解答。)

  四、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這一單元結(jié)束了,你學會了什么?

  小結(jié):這一單元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認識了線段,學會確定長度單位。

  板書設(shè)計:

  確定長度單位

  旗桿的高度是13米。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15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比較,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鞏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表象,培養(yǎng)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3、感受測量物體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在明確長度單位過程中學會思考,比較。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互動對話,明確目標

  師:前面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后,請他們依次用手比劃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長度。

  師:大家都認識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們會用這兩位朋友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揭示問題

  (1)課件出示旗桿,讓學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呢?為什么?

  2、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學生思考,自主解決問題。

  三、展示交流

  1、小組內(nèi)交流

  組內(nèi)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師引導學生小結(jié)

  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以后大家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考多比較。

  由于學生目前只學習了“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斷。全班交流時,要避免這種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不僅要關(guān)注結(jié)果,更要關(guān)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得出結(jié)論: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米。(板書)

  4、反思回顧

  教師出示一支粉筆,告訴學生,一支粉筆的長度約是10厘米,2支粉筆疊起來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長,所以一根旗桿的長度是13米。

  四、反饋評價

  基礎(chǔ)練習(課件集中呈現(xiàn))

  1、教材第7頁做一做。

  2、教材第9、10頁練習一中第8、9題。

  拓展練習

  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反思與回顧是有難度的,所以教師可以示范,教給他們一些方法。

  課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間里有一張漂亮的床。

  1、學生思考:這張床的長度是200厘米還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說說選擇的理由。

  五、課堂小結(jié)

  1、學生回顧: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教師小結(jié):同學們,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在判斷選擇什么長度單位合適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比劃,借助身高、身邊物品來估測物體的實際長度,最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板書設(shè)計

  解決問題

  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測量較長(高)的物體,一般用米作單位。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16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用具:

  刻度尺,各種彎的、直的實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繩子等。

  教學過程設(shè)計:

  一、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英勇的消防員叔叔為了搶救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時都是爭分奪秒,刻不容緩的,當每次接到任務(wù)時,為什么他們都是從高高的鐵管上滑下來而不是走樓梯呢?(比較快)為什么從鐵管滑下來比走樓梯快呢?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觀察體驗,探究新知

  1、感知線段的直

  師:請拿出袋里的東西看一看、摸一摸,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觀察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的曲的吸管、鉛筆、繩子、鐵絲等。

  學生匯報。

  師:你覺得桌子上哪些東西是直的?

  學生迅速找出自己認為是直的東西。

  師:請大家互相堅持誰拿對了,誰拿錯了,并且互相糾正。

  2、感知線段的兩個端點

  師:請同學們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東西除了直以外,你還發(fā)現(xiàn)什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師:假如從鉛筆的任意一端開始,摸到鉛筆的另一端,我們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把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我們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像書本的邊、直的吸管那樣都有兩個端點。

  3、從實例理解線段

  師: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沒兩點連結(jié)起來。

  教師在黑板出示:

  學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兩個點用線連起來。

  師:同學們畫的'這些線都有什么特點?

  學生匯報。

  師:大家說得好,請同學們看看、想想教科書第頁“做一做”的圖下面那句話和三條線。

  小結(jié):我們就把像課本第5頁中間的圖叫線段,線段都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比如書本的邊、盒子的邊、鉛筆、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線段。

  學生找出身邊的“線段”,并說一說、評一評。

  4、量線段和估線段

  師:線段可以量度嗎?

  讓學生量一量課本第頁上面線段的長度,并說說量法。

  小結(jié)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教師出示橫、豎兩條同樣長的線段,請學生估計這兩條線段哪條長、哪條短或者同樣長呢?

  學生自由發(fā)表想法。

  學生通過用尺子量度,發(fā)現(xiàn)這兩條線段是一樣長的。

  小結(jié):不太長的線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長度。而生活中的線段有時需要估計一下,有時又要通過實踐來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另外,同樣出的兩條線段,往往人們會覺得豎放比橫放長,這是視覺的誤會,同學們在生活中要注意這個問題。

  5、畫線段

  教師讓學生用手勢表示3厘米大約有多長。

  學生嘗試畫3厘米長的線段,并說出畫法。

  讓幾個學生演示怎樣畫線段,大家評價哪種方法好。

  學生操作后匯報。

  請方法好的學生再演示一遍,并邊畫邊說。

  教師出示斷了3厘米多的斷尺讓學生討論:怎樣用這把斷尺畫出3厘米出的線段?

  小組討論,試畫。

  小組派代表匯報。

  師:刻度尺有不同的標記方法,只要掌握畫法就能準確畫出線段。

  三、聯(lián)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為走哪條路最近?

  師:你們明白消防員叔叔為什么一接到任務(wù)后馬上從鐵管滑下來,而不走樓梯了嗎?

  生活中運用這個原理的例子還有很多,你們能說說看嗎?

  四、總結(jié)

  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五、課外作業(yè)

  完成第5頁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圍環(huán)境,量跳遠距離。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17

  教學內(nèi)容:

  西師版小學數(shù)學第三冊P54-56頁,P57頁課堂活動第1、2、3題,P59頁練習十二第1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會用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具準備:

  直尺、紙杯、小棍(1cm)、吸管。

  教學重點:

  建立1cm的實際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會以cm作單位掌握用直尺正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生活,引發(fā)探究需要

  1、設(shè)疑激趣

  談話:小朋友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光明木器廠準備送給我們雙槐樹小學一批新的課桌,課桌的寬度就跟你們現(xiàn)在用的課桌一樣寬,你能想辦法告訴木器廠的廠長課桌應(yīng)做多寬嗎?你準備選用你身邊的什么東西來量課桌的長度?

  請23個小朋友說出自己選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鉛筆量、有的用數(shù)學書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業(yè)本量

  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組里試著量一量。

  學生自由量后匯報:課桌大約有2枝鉛筆長,大約有3拃長,大約比2個筆盒長,大約有2個作業(yè)本那么長,大約38厘米長

  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奇怪,教室里的課桌都是按一樣的尺寸做的,可你們量出的結(jié)果卻為什么不一樣呢?

  師生討論得出結(jié)論:因為我們測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測出的結(jié)果不同。

  2、導入揭題

  通過小組討論認為只有工具一樣,測量的結(jié)果才一樣。我們通常用直尺來量物體的長度。

  談話:除了要有統(tǒng)一的測量工具,還要有統(tǒng)一的計量單位,計量單位不一樣,很多東西不能得到統(tǒng)一的結(jié)果。請仔細觀察這些商品上的數(shù)據(j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課件出示:火柴盒長4厘米,墨水盒長7厘米,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長22厘米)。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單位來度量長度,引出并板書課題。(板書: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

  二、合作探究,認識厘米

  1、探究一:認識直尺

  學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發(fā)現(xiàn)的結(jié)果。

  通過交流幫助學生明確: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數(shù)(隨學生的匯報,課件顯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數(shù)),0對著的這根長刻度線就表示起點,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0刻度(課件閃爍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長度單位。(板:單位:厘米cm)

  2、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

  師: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學生自己用手比出1cm的長度)

  剛才有的同學比1厘米這樣長,有的比的這樣長(師邊說邊比),1厘米到底有多長?請小朋友們從紙杯里拿出1cm長的小棍感受。

  課件演示1厘米的長度。(板書:1厘米)

  在自己尺子上找到這一段。寫厘米時,直接用字母cm表示。(板書:1cm)

  引導學生匯報:從0到1是1厘米長,從2到3也是1厘米長。

  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如果學生問到1小格,教師指出:每一小格的長度也可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我們以后再學習。)小手指一節(jié)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拉鏈頭長大約是1厘米。牙齒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手機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全體學生比一比自己哪個手指的寬最接近1厘米,之后匯報,投影反饋)。

  3、探究三: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幾厘米又是多長呢?里面分別有幾個1厘米?學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小組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8厘米長?

  思考: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小結(jié):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數(shù)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shù),得幾就是幾厘米。

  請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畫一下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100厘米等大約有多長。

  閉上眼睛想一想它們的大致長度,與同桌的同學比一比、看一看、估一估看誰準確點。

  三、實踐體驗,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吸管)讓學生估一估,有多長?

  2、量吸管的長度剛才大家估的只是一個大概數(shù),要知道吸管的準確長度究竟是幾厘米長,應(yīng)怎么辦?學生試著用尺子測量吸管的長度,量好了可相互說說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學生上臺邊演示邊介紹量法,其他學生評價他量得怎么樣。

  課件演示例2:如何量鉛筆的長度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jié)用直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對準要量的物體的一端,看另一端對的是數(shù)字幾就是幾厘米。

  3、量課桌的寬

  現(xiàn)在我們要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寬,你有辦法了嗎?量一量吧。學生同桌測量,量后交流,注意對誤差的說明。師生共同確定把哪一個數(shù)據(jù)告訴木器廠的廠長。

  四、鞏固練習,實踐運用(課件出示)

  1、填空出示教科書第59頁練習十二第1題,讓學生填一填。

  2、判斷下面量法是否正確。

  3、斷頭尺量橡皮的長度出示沒有零刻度的直尺,讓學生小組討論怎樣用這塊斷尺子量出橡皮的長度。

  五、總結(jié)

  師:孩子們,我們這節(jié)課量的吸管的長度,以及你們鉛筆的長度,橡皮的長度,這些物體長還是短?(短)。

  師:對了,我們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什么做工具?(直尺)。用什么作單位?(厘米)。但如果要量黑板的長,教室的長,以及我們操場的長該用什么工具去測量,又用什么作長度單位呢?這個等孩子們以后學了更多的測量長度的知識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六、板書

  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

  單位:厘米cm

  1厘米1cm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18

  教學目標:

  1.通過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面積單位。

  2.初步明確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

  3.讓學生通過充分親身體驗,建立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完整的表象。

  課前準備:

  投影儀或課件、繩子、剪刀、郵票幾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生成問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畫畫嗎?讓我們來畫一畫吧!

  要求:一人畫一條長l厘米的線段,另一人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一人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另一人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比一比:你們所畫的圖形有什么不同?(一個人畫的是線,另一個人畫的是一個平面圖形:一個畫的用長度單位表示一個畫的用面積單位表示)

  (3)上一節(jié)課,我們都學到了哪些面積單位?它們是多大?

  常用的面積單位:

  平方厘米: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時1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平方米: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用手勢來分別表示它們大約有多大?

  (學生用手指甲或兩手指打個圈來表示1平方厘米;用兩只手的拇指,食指合圍來表示1平方分米;由四個人張開雙臂合圍起來表示1平方米。)

  (4)我們學過的常用的長度有哪些,它們是多長?

  常用的面積單位:

  厘米分米米

  (這三個單位長度可以在黑板上準確畫出)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比較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板書: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今天我們就選出三個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

  上一節(jié)課,我們都學到了哪些面積單位?它們是多大?

 、疟容^l厘米和1平方厘米。

  ①課件或投影顯示剛才二人所畫圖形進行比較。

  1厘米:是長度單位,用來度量物體的長短,是一條線段。

  1平方厘米:是面積單位,用來度量物體的表面大小,是一個平面圖形?梢杂眠呴L是1厘米的正方形大小來表示。

  問:它們有什么不同?

  (它們是不同的計量單位)

 、谡f說周圍物體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1厘米來表示,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可以用1平方厘米表示。

  (2)比較1分米和l平方分米。

 、偻澜涣鳎簩φ請D形比較二者

 、诩粝乱粭l長1分米的繩子,拉直感受它的長度。

  剪下所畫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感受它的大小。

 、壅f說周圍物體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1分米來表示,哪些物體表面的`

  積可以用l平方分米表示。

  (3)比較l米和1平方米。

 、儆懻1米和1平方米的不同。

 、谟檬謩荼葎1米的長度,讓學生圍成1平方米大小圈,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

 、壅f說周圍物體中哪些物件的長度可以用1米來表示,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可以用1平方米表示。

  三、鞏固應(yīng)用,內(nèi)化提高

  (1)數(shù)一數(shù),比一比。(完成練習十八第1題)

  (2)選一選,說一說。

  教師出示郵票,讓學生直觀看一看

  選擇哪個單位,為什么?

  (3)數(shù)學小游戲——對對碰。

  教師敘述,學生配單位并說說為什么這樣配。

  我的身高是168( )一塊廣告牌的面積是2( )

  一枝鉛筆長20( )課桌高70( )

  筆盒表面大小是3( )數(shù)學課本厚1( )

  (4)拼一拼,說一說。(完成練習十八第3題)

  (5)獨立完成練習十八第4題。(說說為什么)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請同學們談?wù)劷裉鞂W習的收獲。

  板書設(shè)計:

  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比較

  平方厘米: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時1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平方米: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19

  教學內(nèi)容

  期初復習第1012題。

  教學目標

  進一步鞏固對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的認識,學會分析應(yīng)用題,掌握應(yīng)用題的'數(shù)量關(guān)系。

  教學重、難點

  掌握并學會分析應(yīng)用題的數(shù)量關(guān)系。

  教具準備: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角。

  1、出示活動角。

  學生說一說這是什么?

  同桌互相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

  2、提問: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

  3、出示直角,提問:這是什么角?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

  4、第5題

  學生用三角尺比一比,圖中有幾個直角?

  學生說一說比角的方法。

  5、回憶畫角的方法,學生任意畫一個角。學生評價。

  6、比一比

  學生猜一猜哪個角大?怎樣比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一、復習長度單位、重量單位、時間單位。

  1、學生互說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重量單位呢?時間單位呢?

  2、提問: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guān)系?

  3、出示:

  6米=( )厘米=( )分米

  80厘米=( )分米

  3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60秒=( )分

  1時=( )分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 20

  教學內(nèi)容:

  第75、76頁練習十六第5-12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鞏固長度單位的概念,進一步掌握量長度和畫定長線段的方法。

  2、進一步掌握長度單位簡單換算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簡單問題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長度單位簡單換算的方法。

  教學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前面幾節(jié)課,我們都是學習的長度單位,學會了單位間的簡單轉(zhuǎn)換,誰來把學過的長度單位從大到小說一說。(板書:長度單位)

  2.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練習長度單位的一些內(nèi)容。(板書課題)

  二、長度單位的練習

  1.依次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并讓學生舉出實例。

  2.復習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關(guān)系

  學生回答

  1米=( )分米=( )厘米、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1千米=( )米。

  3.說一說量下列物體用的'長度單位

  黑板的長、公路的長、課本的長、火柴盒的厚、課桌的高。

  4.完成練習十六第6題

  教師巡視指導,獨立完成,指名回答。

  5.完成練習十六第7題

 。◤土暜嬀段的步驟)

  注意:從0刻度鮮畫起,有兩個端點。

  6.練習長度單位

  (1)完成“練習十六”第8題,集體訂正。

  (2)

  單位換算時,先看前后個是什么單位,想它們之間的進率,在推算出結(jié)果是多少。

  三、應(yīng)用題練習

  1.完成練習十六第11題

  分2人小組討論,得出結(jié)果并說明為什么。

  2.完成練習十六第12題

  引導理清題意,學生讀題

  第一問:提問:要求的是什么,已知了什么,用什么方法?

  第二問:要求的是什么?已知條件是什么?

  指名一人板書,其余做在練習本上。

  四、解答思考題

  1.提問:從第1棵到第2棵跑了多少米?

  從第1棵到第3棵跑了多少米

  從第1棵到第10棵跑了多少米?

  從第1棵到第100棵跑了多少米?

  從第1棵到第250棵跑了多少米?換成用千米作單位是多少千米?有1千米嗎?為什么?

  五、作業(yè)

  練習十六第9、10題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相關(guān)文章: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03-31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15篇03-31

《長度單位》數(shù)學教學反思02-24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11-26

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長度單位教案05-27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20篇08-28

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長度單位教案(集合)05-27

長度單位的說課稿05-10

二年級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集錦15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