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大全>語文教案>八年級語文教案>初二語文上冊教案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

時間:2022-11-19 11:06:54 八年級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二語文上冊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海洋是未來的糧倉的原因;

  2.了解文章所用的說明方法及作用;體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4.了解海洋中有豐富的資源,增強開發(fā)、保護海洋的意識。

  教學重點:

  1.了解海洋是未來的糧倉的原因;

  2.分析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自己分析課文,培養(yǎng)分析能力。

  這是一篇淺顯易懂的事理說明文。學習難度不大,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把握文章要點,了解本文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及作用,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閱讀練習及答案

  閱讀《海洋是未來的糧倉》,回答11~14題(12分)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

 、儋Y源短缺,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之一。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

 、谫Y源短缺的表現(xiàn)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筛恋刭Y源不足造成糧食生產(chǎn)的增長趕不上人口增長。正是出于這樣的認識,許多人紛紛發(fā)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yǎng)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們認為,雖然陸地上可耕土地的開發(fā)已近極限,但地球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fā),海洋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③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它能夠滿足人類營養(yǎng)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chǎn)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

 、芷鋵崳言孱愖鳛槭称,我們并不陌生。僅就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莼、滸苔等。近幾年,人們還培育出一些藻類新品種,這些藻類在人工的精心養(yǎng)殖下,產(chǎn)量不斷翻番。

 、莩T孱,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做過計算,在不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夠300億人的需要。

 、拗劣诤Q笾斜姸嗟聂~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由于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魚蝦數(shù)量已近極限,很多國家為了爭奪有限的近海資源紛爭不斷。但是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fā)展深海漁業(yè)。例如,南極的磷蝦,每年的產(chǎn)量可高達50億噸。只要磷蝦的捕獲量每年達到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1倍以上。何況,在遠洋和深海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fā)利用的海洋生物資源,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綜上所述,我們說海洋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選文有改動)

  11.(3分)第②段中許多人發(fā)出的警告是什么?他們?yōu)槭裁磿l(fā)出這樣的警告?

  12.(3分)文中畫線句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13.(3分)為什么說海洋是人類未來的糧倉?

  14.(3分)鑒于近海開發(fā)出現(xiàn)的問題:人類在未來對遠洋和深海進行開發(fā)時應防止哪些不良行為和結果的出現(xiàn)?(答出三點即可)

  (二)閱讀《海洋是未來的糧倉》,回答11~14題。(12分)

  11.(3分)地球將無法養(yǎng)活超過100億的`人口。可耕土地資源不足造成糧食生產(chǎn)的增長趕

  不上人口的增長。

  12.(3分)舉例子、作比較、列數(shù)字

  13.(3分)因為未來陸地上的食物資源很可能滿足不了人類需要,而海洋中尤其是遠洋和

  深海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可以直接或間接作為人類食物的生物資源,人類可以對其進行充分地開發(fā)利用,使之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14.(3分)過度開發(fā)(過度捕撈);海洋污染;惡性競爭影響國家關系(國家間為爭奪有限的海洋資源紛爭不斷);破壞生態(tài)平衡(答出任意三點即可)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教學反思

  我選上的這節(jié)課是八語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一篇課內自讀的事理說明文----海洋是未來的糧倉。這節(jié)課,學生們不僅開闊了知識視野,而且感受到了語文課堂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我看到了學生們在合作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也看到了他們在競爭中學習的積極主動的神采,更看到了他們在課堂上那么興致勃勃,樂此不疲的參與其中,我的熱情之火其間被他們點燃了,我的信心之帆也被他們揚起了。

  課后,我聽取了一些老師對這節(jié)課教學的點評,并作了自我總結反思,覺得本節(jié)課無論是從環(huán)節(jié)設計還是教學效果上,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情境導入,恰到好處、精致有效。

  這是本節(jié)課的一大亮點。情境創(chuàng)設上我用了一段關于海洋資源的影像資料,作為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的興趣點,真切直觀,恰如其分。果真,學生們欣賞著美倫美奐的海洋世界的影片,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眼睛是充滿驚奇的,臉上是掛滿笑意的,內心是充滿了無限渴望的。因此,看過影像和圖片后,再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感,全然是來自于內心的真切感言,從而對新課的學習內容充滿了期待與神往。

  這樣的導課,新穎獨特,恰到好處的燃起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求知的熱情。為整節(jié)課的教學作了一個精彩的開場。

  二、以“生”為本,自主探究,巧妙點撥。

  作為一篇課內自讀的說明文,我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引導點撥為輔,展開生動而有序的教學。首先啟發(fā)學生們對本課學習內容質疑,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海洋為什么會成為人類的糧倉?糧倉里都有什么樣的糧食?”......聽著學生們提出的一個個問題,我感覺到了他們探求新知的熱望強烈起來了。因此順勢引導學生們自主確立了本課學習目標,明確了學習重點。

  之后我激勵學生帶著之前提出的問題到課文中尋找答案,并逐一攻克學習目標。學生們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心中的堡壘一個個被攻破,理順說明思路,弄清說明順序,辨析說明方法及語言。這些內容學生們大都在合作探究中解決了,而對于解析問題的完整性、語言表述的準確性,教者則做了適當?shù)狞c撥。從而使整節(jié)課洋溢著積極求知的熱情,讓學生體驗到了學有所獲的快樂與滿足。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2

  教學目的:

  1、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背誦并默寫全文。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3、探究創(chuàng)新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就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參照課本178頁。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yè)、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_邪之心。閉:閉塞,這里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3、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指老而無妻的人。)

  4、教師具體指導朗讀

  5、全班齊讀課文。

  四、翻譯課文

  1、根據(jù)課_解翻譯課文。

  2、劃出自己不能解釋的字詞。

  3、小組討論解決。

  4、課堂交流翻譯的情況。

  5、同位交流檢查翻譯的情況

  五、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么?照應此句的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xiàn)“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

  “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3、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坝蟹帧本褪怯蟹(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柏洂浩錀売诘匾,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4、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六、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要啟發(fā)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xiàn)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聯(lián)系歷史知識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fā)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lián)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七、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xiàn)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完成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根本特征: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

  大道之行也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總括全文,折射現(xiàn)實

  教學反思

  我給學生們講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對于古文,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較遠,不符合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慣,很多學生都會覺得陌生難懂,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激發(fā)學生對于本課的學習興趣成為我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

  為了調動學生的思維,我先從導入入手,通過讓學生回憶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記》中的一個成語——“世外桃源”引出古人關于理想社會的構想,從而導出古人對理想社會的另一個描述,即“大同社會”,順利開展本篇教學。事實證明,這種比較設疑的方法很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首戰(zhàn)告捷,接下來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記得有位語文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們的身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們的身邊不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靈;更多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靈,而是缺少表現(xiàn)美的才情!”的確如此,現(xiàn)在的教學工作功利性太強,導致教師和學生閱讀文章時總是蜻蜓點水不能深入,沒能仔細品讀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結構,段落大意,表現(xiàn)手法等等,作為一個教師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要體會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須是讀,不論是范讀,自由讀還是齊讀,分角色讀,都一定要讓學生開口,參與其中。

  在本文的教學實踐中,我把重點放在朗讀上,首先由我范讀,學生聽讀,同時標出難懂難寫的字詞,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讓一位學生起來朗讀,檢查其聽讀的效果,及時反饋學生的聽課情況,之后請2-3位學生對其朗讀進行評價并說明理由,這樣,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聽力,找錯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最后由我總結,全班再次齊讀。“讀”只是一個初步感知的過程,要進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讀”就是一個重點了,在反復朗讀的前提下,我進而對學生的朗讀方法進行指導,如讀出文章中提頓、分列、肯定的語氣,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齊讀,這樣一來,“讀”與“讀”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內容上簡短而又明了,沒有多少難懂晦澀的字詞,因此,通過不同方式反復的朗讀,學生基本上能夠感知文章大意,為下一步的學習夯實基礎。

  接下來的任務是疏通文意,這個環(huán)節(jié)我交給學生分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們注意一些字的讀音和寫法,最后在我的點撥下,由他們共同探討完成這一板塊,全班再次齊讀課文。

  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是課文分析,合作探究。針對文章內容,我提了三個主要問題,并且這三個問題是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遞進的。當然,在反復朗讀和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學生也能夠較快、較準地回答這些問題,完成教學任務。眼看下課在即,我給學生留下一道思考題,“本文描繪的‘大同’社會和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有沒有共通的地方呢?”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提升對文本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他們比較閱讀的習慣和動腦筋思考問題的能力。最后三分鐘,我讓全班再次齊讀課文,并且嘗試當堂背誦,班上學生的基礎較好,大部分能當堂背誦下來。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流程比較順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也能銜接,學生們大多愿意積極配合,這給予我無限的鼓勵和信心。本堂課我的教學重點放在朗讀上,以朗讀貫穿整個教學活動,也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但是,還是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分列、提頓、肯定語氣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由于我沒能把握好這些朗讀技巧,在示范讀的過程中感情不夠,從而在指導學生的時候也沒能具體讀出不同的朗讀語氣。在組織學生自主疏通文意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組織管理經(jīng)驗,導致任務指派不明,有些學生不知具體該做哪些事情,另外,對學生的鼓勵不夠,使得平時很少發(fā)言的學生依然三緘其口,這些我都會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改進學習。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3

  【教學構想】

  《走,看云去》是一篇托物詠志的抒情散文,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3個問題,鄂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全集第二課《短文兩篇》。

  1.品味語言。

  對語言的品味不僅要引導學生感悟詞語本身的意思,更要引導學生揣摩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深層含義,在教學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初讀感受——品讀領悟,讓學生在讀中去感知,在讀中去品味。

  2.體會思想感情。

  通過對語言的品味,讓學生體會情感,揣摩作品內涵,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強調自主閱讀,合作交流,質疑探究。在學習的過程中,分小組進行討論,充分發(fā)揮每名學生的自主性。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合作,使探討的問題更深入,更有代表性。最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根據(jù)理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味重點詞句在文中的意義。

  3.理解短文的內容,領悟作品的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

  4.學會合作、交流,在閱讀中體會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讀的基礎上,品味重點詞句在文中的含義。引導學生感悟并珍重人生的“第一次”。

  難點:在自主閱讀,分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領悟文章的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安排]兩課時

  1.由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老師配樂朗誦,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2.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共同探討。通過合作、交流,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引向深入。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感知

  1.看一看:

  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豐富多彩、變化多姿的云彩,通過視角的感受調動學生學習的情趣?赐旰,請學生用優(yōu)美的詞浯描述所見到的景象?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創(chuàng)設情境,用美麗的畫面去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然后,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所見到的景象,既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也是為下面的語言品味蓄勢,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全集第二課《短文兩篇》》。)

  學情估計:用語言描述云的畫面時,教師可以同學生一起進行,若有少數(shù)地方用詞不準,師生可以共同交流、探討,借此營造一個共同交流的氛圍。

  2.讀一讀:

  在輕音樂伴奏下,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然后讓學生有感情地讀一讀,并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

  二、領悟

  3.品一品:

 、龠x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說說喜歡的理由,小組之間合作、交流。

  要求: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讀一讀,品一品,說一說自己喜歡的理由,若有意見,小組內解答不了,提出來全班共同討論。

 、诮M與組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教師適時予以點撥。

  學情估計:

 、賹W生們提出的問題可能過散,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進行引導與歸納,使學生的提問更典型、更有探討價值;

 、谥荒芊悍旱卣f某個詞或某個句子的好,具體的品味還不會。

  ③品味語言脫離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隨意地拼湊一氣。

  應對辦法:

 、賹υ~或句子的品析可以從修辭、情態(tài)或含義等角度人手,如果學生還不能領會,教師可以示范。如“沿一路柳絲輕拂的長堤,我們?yōu)t灑地逃出喧鬧的`城市”。句中的“瀟灑”一詞就寫出了我們追逐大自然的風度,暗示了我們融人大自然的快樂的心情。其中的“逃”字是指我們盡快的、義無反顧的動作,表達出對喧鬧城市的厭煩和無奈,同時也透射出了我們的渴望、追求與青春的沖動。

  ②學生如果脫離了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教師可以禮貌地提醒他將語句放入具體的文段里去,結合上下文的意思來揣摩。

  (本環(huán)節(jié)是重點,教師應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方式學習,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教師的引導與指點也非常重要,教師要適當?shù)剡M行指導、點評、補充與歸納,這里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指導提示:

 、佟吧利惖鼗钤诖笞匀坏娘L景里”。美麗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提示:健康,富有朝氣的意思。

 、凇皯猩⒌你季氩粚儆谖覀儯l(fā)霉的記憶不屬于我們,畸變的生活不屬于我們,虛假的面具不屬于我們。”屬于我們的是什么?

  提示:勤奮、向上、健康、真誠。

 、邸疤刹蛔∧蔷推饋戆!盡興地唱或者歡樂地跳!太陽為我們打著金色的追光!睘槭裁刺刹蛔∧?(太高興)為什么太陽會為我們打著金色的追光?

  提示:暗示太陽不再是太陽,太陽好像和我們一樣,景和人融合于一體。

 、堋拔覀兪窃!一朵一朵活生生水靈靈的云!一朵一朵飄在春天里映著陽光的云!一朵一朵永遠年輕永遠充滿活力的云!”這句話表達作者怎樣的一種情感?

  提示:寫出了云“活生生”、“水靈靈”、“充滿活力”的特點,作者從看云到宣稱自己是云,表達了自己對云的喜愛。抒發(fā)了自己豪邁的情懷。

 、荨坝辛艘环N追尋的勇氣,生命便永遠年輕;有了一顆年輕的心靈,生活便永遠鮮嫩!”這句話僅僅是贊美云嗎?清聯(lián)系全文談談自己的理解。

  學情估計:上述④⑤兩個句子學生若不能提出,教師也應引導學生在精讀第lO、11自然段的基礎上,通過找重點句的方式將上述兩個句子找出來,然后再加以引導。

  2.想一想:④⑤兩句實質是寫什么?請聯(lián)系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a.文“我們是云”可以看出這里寫的是我們少男少女們,由“生命便永遠年輕”、“生活便永遠鮮嫩”進一步地證明作者是借“云”寫“少男少女”的情懷。

  b.借“云”表達少男少女的什么情懷呢?追溯上文,可以看出是一種“活生生”的、“永遠年輕永遠充滿活力”的情懷,緊扣②句?梢钥闯鍪鞘惆l(fā)少男少女的有了追尋,生命便年輕,生活便鮮嫩的豪邁情懷。通讀全文知道“有追尋的勇氣”,“有一顆年輕的心靈”既是作者對云的贊美,更是作者對有活力有追求的少男少女們的贊美,“生命便永遠年輕”,“生活便永遠鮮嫩”既是對現(xiàn)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4

  一、導入新課

  南朝著名文學家江淹在他的《別賦》中說道:“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的限制,每有出行,動輒成年累月,相見時難別亦難。因此,古人很看重離別,表達離情別意成為古代文人永恒的話題。

  二、了解作者

  王勃,字子安,唐代詩人,唐高中宗時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初唐四杰”。其詩偏于描寫個人生活,亦有少數(shù)抒發(fā)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原有集,已失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

  三、解題,回憶舊知

  之:去任:上任送:送別

  學生自說接觸過的送別詩,

  齊讀下列兩首詩,說一說何處能體現(xiàn)作者的傷感?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四、指導朗讀

  學生齊讀書后簡評,明確作者感情: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

  語調不過于低沉,語速略緩讀出情感

  聽朗讀——明確節(jié)奏——學生試讀——個人展示

  五、賞析名句

  書后簡評說本詩體現(xiàn)了作者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千古名句,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這句話又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

  理解:只要四海之內有知心的`朋友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

  道理:真正的友誼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永恒的。

  補充理解:知己是誰?

  作者王勃所有志同道合的人

  只要心中有朋友,老朋友好像就在身邊;只要敞開心扉,新朋友則無處不在。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們的路會越走越開闊!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苤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獜埦琵g

  六、分析詩歌

  作者表達了與友人的深情厚誼,并勸誡友人:朋友無處不在,體現(xiàn)了豁達的胸襟,你認為,詩中還有哪些地方能體現(xiàn)詩人的高遠志趣和曠達胸懷,為什么?

  提示:扣住重點字詞理解。

  明確:首聯(lián):望五津交代離別的距離(長安—四川)望江相隔千里的兩地聯(lián)系起來。

  頷聯(lián):同宦游,離別是生活的常態(tài),要學會坦然面對。

  尾聯(lián):不沾巾既然距離不遠,離別又是生活常態(tài),就不需要落淚了。

  七、思考質疑

  簡評中“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耙幌础敝竿耆磧簟D阃膺@一看法嗎?為什么?

  風煙:友人上任之所路途遙遠,環(huán)境惡劣,表現(xiàn)了對友人前途命運的擔憂。

  離別意:傷感的情緒,不需要明說但不是沒有。心有靈犀一點通(你懂得)

  八、拓展延伸(課堂反饋)

  《別董大》《峽口進友人》

  峽口①進友人

  司空曙

  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跍I沾巾。

  來時萬里同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峽口:兩山夾水的地方,這里指長江出蜀的險隘。②去。褐缸叩娜撕土舻娜恕

 。1)“峽口花飛欲盡春”交代了送別的地點和季節(jié)。“花飛欲盡春”這一景象在詩中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凄涼憂傷的氛圉,烘托了詩人的惆悵之情。

  (2)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送別友人時的惜別/依依不舍之情。“天涯去住淚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表達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司空曙:惆悵傷感王勃:樂觀曠達

  九、總結課堂

  人生自古傷離別,但我們依然要學會用坦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離別,期待再次的歡聚,面對離別,學會說“前路仍然遙遠,但,諒我要以“你好”作別!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朗讀感受音韻美,體會豐富想象所具有的表達效果;梳理作者心情變化,從作者的達觀中獲得人生啟示

  教學重點:

  朗讀感受音韻美,體會豐富想象所具有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梳理作者心情變化,從作者的達觀中獲得人生啟示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你即將迎來一次向往已久的出國旅行,出行前你最擔心的是什么事?

  2、今天我們的主人公是南宋詞人張孝祥——介紹文學常識。他出門遠行是否順利呢?遇到了什么情況呢?

  二、梳理遭遇“風波”的過程中,張孝祥心情的變化

  1、朗讀《西江月》正音:霓裳

  2、梳理:張孝祥的啟程的時候情況怎樣?后來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結果怎樣?

  出行: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

  過程:從題目概括:阻風

  從詞句概括:放起鱗鱗細浪

  結果:明日風回更好

  3、自讀聯(lián)想:作者在整個過程中,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具體的詩句進行分析。

  4、學生交流,互相補充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心曠神怡

  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無奈自嘲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水晶宮里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樂觀,自信

  5、在這首詞中,作者表現(xiàn)想法心境的寫法主要是什么?

  明確:聯(lián)想、想象

  6、在朗讀中如何表現(xiàn)這幾句作者心情的不同變化?

  7、圈劃韻腳,對比剛學的陸游《訴衷情》中“尤”韻的開口大小和聲音效果,體會聲韻選擇與詩歌主題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

  “尤”韻,開口小,音調較低回,效果哽咽悠長,適合表現(xiàn)消極情感

  “昂”韻,開口大,音調較高亢,效果高昂飽滿,適合表現(xiàn)積極情感

  8、朗讀體會

  三、從小“風波”看大“風波”

  1、從這首詞看,張孝祥之所以心態(tài)超好的原因是什么?

  樂觀面對現(xiàn)狀,相信事物總是往好的方面發(fā)展

  2、現(xiàn)在看,這首詞寫遇到“風波”,還能給你別的啟示嗎?

  3、朗讀加深體會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為什么要剪“西窗燭”。

  2.能力目標:背誦全文,并擴寫成一段優(yōu)美的文字。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的思念之情,培養(yǎng)欣賞詩歌的情感體驗。

  二、教學重點:

  設身當時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學設想:

  黑板,教科書,多媒體教室。

  四、板書設計:

  1)課時安排:一課時。

  2)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欣賞一段背景音樂《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懷州河內人。詩與杜牧齊名,有“小李杜”之稱,有《李義山詩集》。

  三)朗讀

  結合注釋,快速的瀏覽一遍課文,老師范讀一遍,找朗誦水平高的學生范讀一遍,然后集體朗誦一遍。

  四)重點串講,深入情境,領會作者的境地。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侔蜕剑涸诮袼拇ㄊ∧辖h北。

  ②共翦西窗燭: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燭蕊。

 、蹍s話:重頭談起。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xiàn)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對話體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xiàn)。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xiàn),令人回腸蕩氣!昂萎敗本o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六)總結全文并背誦這首詩。

  七)布置作業(yè):

  將本詩改寫成一段優(yōu)美的文字,字數(shù)不限,沒背會的同學下來將詩背熟!下節(jié)課交作業(yè)。

  八)課后小結。

  《夜雨寄北》賞析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xiàn)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xiàn)。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鞍蜕揭褂辍笔啄┲貜统霈F(xiàn),令人回腸蕩氣!昂萎敗本o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妻子:現(xiàn)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jīng)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xiàn);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fā)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昂萎敗(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xiàn)實中迸發(fā)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fā)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夜雨寄北》閱讀練習及答案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閱讀練習及答案

  (1)、文學常識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學史上有“大李杜”之稱,而本詩的作者xx和杜牧則有“小李杜”之稱。(2分)。

  (2)、解釋下列詩句中加下畫線的字的意思。(2分)。

 、俸萎敼布粑鞔盃T[何當]:xx②卻話巴山夜雨時[卻]:xx;[話]:xx;

  (3)、用“/”畫出古詩的朗讀節(jié)拍。(2分)。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4)、對《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2分)。

  A.“君問歸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無法盡快與好友相見的無奈。

  B.“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說自己處境的孤寂凄冷。

  C.“何當共剪西窗燭”是指對與好友促膝深談的深切期盼。

  D.詩中最后兩句是實寫自己的經(jīng)歷。

  (5)、《夜雨寄北》詩中寫思歸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詩句是:xx,xx;寫出了對未來歡聚的向往之情的詩句是:xx,xx。 (2分)。

  (6)、詩人想像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邊剪去燃盡的燭芯,一邊回味這巴山的綿綿夜雨。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一種怎樣的心情?(2分)。

  (7)詩中表達作者渴望團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xx”。(1分)。

  (8)簡析詩中“漲”字的妙處。(2分)。

  答案:

  (1)、李商隱;

  (2)、①何時能夠②再回敘;

  (3)、(略);

  (4)、D;

  (5)、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6)、表達了詩人渴望和妻子團聚的心情。

  (7)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1分)。

  (8)(2分)“漲”既寫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從而襯托出詩人深重綿綿的愁思。“漲”字一詞,用詞準確,富于動態(tài)感。

  a)1.“秋”在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兩個“期”字,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

  2.請用簡潔的語言寫出詩人今夜的心境。

  3.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這首詩寫了哪兩種不同的時間和空間?

  參考答案:

  1.點名了季節(jié),同時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友人、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歸期無期的無奈、相見共語的期盼……

  3.全詩表達了游子羈旅巴山的孤寂和思鄉(xiāng)之情。

  4.時間:分離的現(xiàn)在和會面的將來;空間:詩人獨處的巴山與親人團聚的北方(長安)。

  5、李商隱的詩歌藝術成就很高,特別是他的詠史詩和描寫愛情的““無題””詩,影響很大。

  6、用一句話概括這首詩的主題:這首愛情詩描寫巴山夜雨景象和詩人對妻子的思念,表達了詩人的孤寂之感和思鄉(xiāng)之情。

  7、 “何當”體現(xiàn)出主人公一種怎樣的心情?答:體現(xiàn)主人公當時急切回家見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悶、孤寂和內心的相思之苦。

  b)1、這是一首抒情詩。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的形式和對眼前環(huán)境的抒寫,闡發(fā)了作者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的思想感情。后兩句通過設想來日重逢暢談昔日相思的情境,反襯今夜的孤寂。語淺情深,含蓄雋永,膾炙人口,余味無窮。

  2.選出賞析有誤的一項:( D)

  A、這首七絕情思委婉,清新流暢。詩人以眼前之景預測未來,遙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貫注其中。

  B.第一句一問一答,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

  C、“何當”為想像希望之詞。對坐西窗,共剪燭花,想像美麗,寫得逼真,揭示出詩人深摯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現(xiàn)作者看重這異鄉(xiāng)奇景,要將它描述給親友聽。

  3.對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誤的一項是:(B )。

  A.第一句寫詩人雖日日思歸,卻沒有準確歸期,無可奈何之情躍然紙上。

  B.第二句寫想象景象,把已躍然紙上的愁苦交織于幻想中連綿的夜雨、漲滿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時空,把當前的時間推移到未來,讓未來的歡聚反襯出今夜的愁苦。

  D.全詩“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復出現(xiàn),造成回環(huán)往復的意境,抒發(fā)了詩人羈旅他鄉(xiāng)時思“君”的深情。

  4.對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

  A、這首詩像用詩寫的回信,通過歸期的問詢和回答,抒寫詩人羈旅他鄉(xiāng)對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詩人將自己與友人的深情厚意和異鄉(xiāng)的夜雨景色貼切地融合在一起,綿綿雨中,更見兩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寫在巴山秋雨之夜,與久別重逢的親人徹夜暢談的歡聚場面。

  D、詩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復出現(xiàn),造成回環(huán)往復、纏綿曲折的意境。

  5、對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A.第一句之中兩個“期”字,先停頓后轉折,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友人、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

  B.一個“漲”字,富于動態(tài)形象,既寫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現(xiàn)出詩人愁思的綿綿深重。

  C.后兩句超越時空,把當前的時間推移到未來,以未來想象中的歡聚許諾友人,不僅是暫且寬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詩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復出現(xiàn),令人的思緒在現(xiàn)實和想象的時空之間徘徊不已,如此表達思“君”的深情,覺得有點累贅。

  6、選出對李商隱《夜雨寄北》賞析有誤的一項:(D)。

  A、這首七絕情思委婉,清新流暢。詩人以眼前之景預測未來,遙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貫注其中。

  B.第一句一問一答,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

  C、“何當”為想像希望之詞。對坐西窗,共剪燭花,想像美麗,寫得逼真,揭示出詩人深摯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現(xiàn)作者看重這異鄉(xiāng)奇景,要將它描述給親友聽。

  7、對李商隱《夜雨寄北》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

  A.“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币粏栆淮饘懗隽嗽娙藲w期臨近時無法抑制的激動心情。

  B.“巴山夜雨漲秋池!睂懸褂杲豢棧d綿密密,漲滿秋池之景,作者沒說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顯現(xiàn)。

  C.“何當共剪西窗燭,”中“何當”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中引發(fā)而來,“共剪”是對未來歡樂的憧憬。

  D.“卻話巴山夜雨時!币痪,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未來的樂反襯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了的談話材料。

  8、對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誤的一項是(B)。

  A.第一句寫詩人雖日日思歸,卻沒有準確歸期,無可奈何之情躍然紙上。

  B.第二句寫想象景象,把已躍然紙上的愁苦交織于幻想中連綿的夜雨、漲滿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時空,把當前的時間推移到未來,讓未來的歡聚反襯出今夜的愁苦。

  D.全詩“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復出現(xiàn),造成回環(huán)往復的意境,抒發(fā)了詩人羈旅他鄉(xiāng)時思“君”的深情。

  9、從寫法的角度賞析“君問歸期未有期”的表達效果。

  這句采用對比的寫法,將“問歸期”的滿懷希望與“未有期”的無限失望相對照,突出的表現(xiàn)了思念無邊的沉重和悲愴。

  10、“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漲”字的應用有什么好處?

  “漲”字與“夜雨”“秋池”相照應,表面上即景點題,實則說明了淅淅瀝瀝的秋風使池水都漲滿了。巧妙暗示了詩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時間之長。這一精細而又富于生活實感的畫面調動了讀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漲的不是秋水,而是詩人難以解脫的痛苦。

  11、想象一下,“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所描繪的場景,并寫下來。

  詩人和思念的人在長久的分離后終于得以團聚,相談甚歡,直至秉燭,他們談論些什么呢?原來談論的就是現(xiàn)在彼此思念的情狀。

  12、結合詩境體會“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一虛寫的妙處。

  答:這兩句是想象兩人相逢后暢談的景象,以相見的歡樂來襯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轉化為重聚的希冀,更顯得思念情深。

  c)1.詩中的“秋”字除了交待季節(jié)外,還起什么作用?

  2.成語“剪燭西窗”源自本詩。結合詩歌內容,說說“剪燭西窗”的含義是什么?

  3.這首七言絕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抒發(fā)感情的?

  4.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guī),“期”的兩次出現(xiàn),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復使用,具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答案:

  1.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表達思念親友,渴望團聚的感情。

  3.詩的前兩句寫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后兩句表達了對于未來與親人團聚的歡樂的憧憬。就空間而言,詩中巴山、西窗、巴往復對照;就時間而言,詩中又有今宵、他日、今宵的對比,詩人跨越了時空的限制,用未來的樂,反襯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

  4. “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回環(huán)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xiàn)了時間與空間回環(huán)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賞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遙遠的異鄉(xiāng)巴蜀寫給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隱的愛情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指妻子。詩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滿了深深的懷念之情。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與要求:

  1、學習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及多種修辭手法。

  2、了解作者觀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

  3、了解作者觀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體感地描寫方法

  重點:

  掌握本文富有特色的語言風格

  難點:

  引導學生思考在現(xiàn)代物質文明的挑戰(zhàn)下如何固守傳統(tǒng)的問題

  教具:

  準備反映紐約豐富的物質文明和高節(jié)奏生活的幻燈。

  教程:

  一、導入課文

  1.師:大家對于紐約的認識有多少呢?

  2.師:一個生于黃土高坡,聆聽著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縱橫交錯的溝 溝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 邊,置身于美國的第一大城市——紐 約的摩天大樓之中,看著這座商業(yè)帝 國,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景象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帶著這種好奇,讓我們“走進紐約”,走進劉成章感受到的 紐約。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受作者的語言魅力

  1.師: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世界金 融、商業(yè)、貿易、文化中心之一,聯(lián)合國 總部所在地,位于美國東北部哈得孫 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鳛橐蛔 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紐約充滿生機和活 力,生活節(jié)奏快速異常,同時也存在競 爭激烈、生活壓力大的一面。(播放幻 燈)請大家朗誦課文,感受作者的語言 魅力。

  2.請學生講一講自己讀完這篇游記的初 步感受,提醒學生要注意物質文明的兩面性。

  三、分析作者觀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寫景物的不同方法

  1.師:作者分別從仰視、俯視、平視三個 角度對景物進行了描寫,請大家閱讀 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2.師: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呢?

  提示:便于全方位、立體地層示紐約市 的面貌。

  3.師:作者描寫景物時采用了靜態(tài)描寫 和動態(tài)描寫兩種方法,如第1段中寫 紐約的.高樓大廈,'人走在陰森森的峽 谷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是靜態(tài) 描寫。第4段寫紐約市的交通狀況, '乘電梯耳膜受著強壓,……盡可以坐 在街心島上享受免費按摩'則是動態(tài) 描寫。請在文中找出其他例句,并分 析其作用。

  4.總結。靜態(tài)描寫作用:勾勒出紐約景 物的輪廓,使讀者較清晰而完整地看 到紐約市的真實面貌。動態(tài)描寫作 用:將景物寫活,充分表現(xiàn)出城市的活 力和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

  四、宇詞積累

  指導學生準確認讀下列詞語,并釋義、 造句。(見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字詞積累

  烙印 偉岸 喧囂 倏地 超塵脫凡 柳暗花明 橫空出世 摩天

  分道揚鑣 風風火火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愛橋的原因。

  2、品味文章優(yōu)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

  3、學會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品味本文優(yōu)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橋梁專家茅以升筆下的橋形式優(yōu)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里,橋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板書課題,“美”字寫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簡介

  吳冠中教授,是當代著名的畫家,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xiāng)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體感知

  1、吳冠中先生在文中說“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 他自己對橋當然也是情有獨鐘,他對橋的喜愛是否有其獨特的視角呢?請同學們找出作者的眼中橋之美在何處?

  明確: “橋的美并不著眼于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于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2、本文舉了哪些例子來說明橋之美?

  學生回答,老師明確。

  明確:作者列舉了烏鎮(zhèn)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xiāng)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云南、貴州山區(qū)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小結:作者就是借助對這些橋的具體說明詳盡的闡述了他所認為的橋之美,即緣于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四、研讀與賞析

  重點研讀第④小節(jié)。讓學生學習觀賞四幅橋之畫面,理解橋要與周圍環(huán)境既對照又和諧才能構成美景。

  蘆葦石橋:密密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chǎn)生憋悶感;間或出現(xiàn)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感覺舒暢。

  細柳拂橋:柳枝的動、細弱、年年發(fā)芽和石塊的靜、厚重堅硬、歷久不變形成對比。令人銷魂。

  長橋臥龍:在寬闊的水面上的'長橋,打破了單調的背景,整個環(huán)境充滿了靈氣和生命。宛如史詩。

  風雨廊橋:廊和廳的安閑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險峻又形成對照。形式獨特。

  五、拓展延伸

  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從兩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語言特征等角度進行比較、評析。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設計如下: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致,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去鑒賞這大干世界吧!

  七、作業(yè)布置: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蘆葦石橋—感覺舒暢

  細柳拂橋—令人銷魂 橋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

  橋之美 長橋臥龍—宛如史詩 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風雨廊橋—形式獨特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熟練掌握生字,翻譯、理解課文內容并熟讀成誦。

  2、品析課文,展開想像,領略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3、學習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教材分析

  北魏酈道元的《三峽》,描寫了三峽春、夏、秋、冬四季的美麗景色,是寫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對初一學生而言,結合樹下注釋讀懂弄通不困難,關鍵是要適當?shù)貙W會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讀準句讀,特殊字詞和句子的用法;關鍵是了解寫景散文運用的寫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寫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教學設想:

  教學過程中盡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欣賞三峽風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熟讀成誦,積累理解”的環(huán)節(jié)對課文反復誦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并結合書下注釋通過圈畫法把字詞和譯文一一對應,盡量字字落實;通過“品讀課文,解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時問題呈現(xiàn),然后一一解決,使學生明了寫景散文運用的寫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三峽風光,感受引讀。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shù)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妝扮著中華大地,三峽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賞幾幅長江三峽的風景圖吧!美麗的三峽引得無數(shù)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盡情描繪。如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學生齊讀)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也用優(yōu)美的文字給我們展現(xiàn)三峽之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文言文《三峽》。(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了解《水經(jīng)注》和酈道元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他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jīng)》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書 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水經(jīng)注》不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記和民俗風土錄,是一本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巨著。《水經(jīng)注》的文體駢散相雜,寫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辭、漢賦影響,富有文學氣息,對后世影響較大。

  三、熟讀成誦,積累理解

  1、初讀課文

 。1)對照注釋,小聲自由朗讀,初步讀準課文字音。

  正音:闕(quē) 疊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絕t(yǎn) 長嘯(xiào) 屬(zhǔ)引 哀轉(zhuàn)

 。2)教師范讀古文,學生注意難讀易錯的字音和停頓

 。3)學生放聲朗讀,體會感受贊美之情。

 。4)學生兩兩互讀,相互指出。

  2、研讀課文

  學生個別朗讀,讀清句間停頓。老師于疑難處點撥,或讓學生探討。

  朗讀停頓訓練重點: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礦襄陵 [襄陵:動補短語,漫上丘陵]

  沿//溯/阻絕 [沿溯:并列短語,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語,雪白的浪花)

  [回清:動賓短語,回旋著清波]

  絕t/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清,指水清;榮,指樹榮;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3、疏通文意

  學生圈點勾畫,利用工具書和書下注釋,試譯短文。(四人人小組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然后把意見綜合到一處,教師只起點撥、引導的作用

  (1)重點字詞解釋:

  略無闕處(毫無) 重巖疊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隱天蔽日(隱蔽天日,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

  夏水襄陵(漫上) 不見曦月(太陽)

  沿溯阻絕(斷) 或王命急宣(有 )

  雖(即使)乘奔御風(這里指飛奔的馬)

  不以疾也(不如) 絕t多生怪柏(險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綠潭(急流的水) 飛漱其間(沖刷)

  良多趣味(確實) 屬引凄異(連續(xù);延長)

  沿溯阻絕(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澗肅(寂靜)

  空谷傳響(回聲) 故漁者歌曰(所以)

 。2)重點句子翻譯: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重重疊疊的巖峰像屏障一樣,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見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絕: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斷了。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4、朗讀比賽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試著背誦課文,開展小組比賽

  5、反饋交流

  讀完課文后,同學們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交流。

  四、品讀課文,解決問題

 。ㄒ唬﹩栴}展現(xiàn)

  問題一、三峽很美,哪你覺得三峽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峽的____ 美,你看 ,它有 的特點”的句式說一說嗎?

  例1:三峽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山有綿長、多、陡峭、高峻的特點。(板書:山――奇險)

  例2:三峽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斷了。水有迅猛的特點。(板書夏水――迅猛)

  三峽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點。

  三峽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蕩漾,水有清幽的特點。(板書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峽的秋美,你看,高猿長嘯,聲聲在山谷中回蕩。三峽之秋有蕭瑟凄涼的特點。(板書 秋――蕭瑟凄涼)

  問題二、 作者寫景運用了哪些方法?

 。ǘ┯懻撁鞔_:

  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闭鎸懮降拈L、多、陡、高!白苑峭の缫狗,不見曦月”從側面說明江面狹窄,兩岸群峰相連,峭壁對峙,山下只見一線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可見其兇險。“有時朝發(fā)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側面表現(xiàn)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闭婷鑼懺程淦鄾龉之,回聲久久不絕,悲哀婉轉,到處籠罩著悲寂、凄涼的氣氛。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币詰n傷的漁歌作結暗示三峽漁民的悲慘生活,側面表現(xiàn)三峽之秋的蕭瑟凄涼。

  2、動靜結合。

  靜景:山 動景:水山(兩岸連山,群峰對峙) 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 秋:林寒澗肅,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如: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而寫秋景,則重在繪聲,“長嘯”、“凄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其描繪手法因時而變,因景而異,顯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則蘊涵其中,一個“趣”字,確切地表達了此時的愉悅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對秋景所觸發(fā)的感情。

  問題三:寫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明確:因為“峽”的意思是兩山夾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從山寫起。三峽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著寫水。寫水先寫夏水,后寫春冬之水,后寫秋天,是承水勢的漲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漲,春冬風平浪靜,秋天水枯谷干,順勢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寫,是因為水的狀況比較接近。

  問題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通過對三峽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寫,表現(xiàn)了三峽的壯麗景色,流露出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和贊美。

  五、學生小結學習本課的心得

  六、布置作業(yè)

  1、整理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

  2、整理課文翻譯并背誦課文

  3、從文章中兩句漁歌,你還可聯(lián)想到哪些詩句?它們的意境相同嗎?

  (1)【一詞多義】

 、僮裕鹤匀龒{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诮^:沿溯阻絕(斷絕)

  絕t多生怪柏(極,最)

  哀轉久絕(停止)

 。2)【通假字】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缺少)

  ②哀轉久絕(“轉”通“囀”,聲音曲折)

  (3)【詞類活用】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板書設計: 三 峽

  酈道元 北魏

  山:長、多、陡、高峻

  夏水:兇險、迅疾

  春冬景色:色彩斑斕、景色清幽

  秋:悲寂凄涼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10

  教學目的及要求:

  1、 學習本文說明事物特點得計種說明方法。

  2、 認識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重要性 。

  3、 初步認識和了解說明文和記敘文的區(qū)別。

  教學重點:說明事物應緊扣事物的特征

  教學難點 :說明文語言特點的學習。

  教學設想:1、抓好預習,熟悉課文。

  2、抓住關鍵文體特點進行教學。

  3、領導學生在抓住中國石拱橋主要特點的基礎上,列出文章的結構提綱,進一步領會文章的內容。

  4、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設計思路: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從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說明事物的方法。

  2.引導學生感知園林的畫意美。

  3.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其中,調動學生合理互動的想象,引導學生感知園林的畫意美,和從反復誦讀、重點詞句賞析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學習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從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說明事物的方法是教學難點。

  教學步驟:

  一、 激趣以導入

  多媒體投影課前大家搜集的有關蘇州園林的'圖片,師生邊欣賞邊交流感受,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起學習興趣,導入新課學習。

  二、 披文以感悟

  1. 組織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2. 請同學們談朗讀課文后的發(fā)現(xiàn)、感受,或提出不懂的問題。

  3. 巧妙過渡,研讀第二段。

  三、 合作以探究

  1.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仔細閱讀課文的三至六段,合作探究蘇州園林在具體設計時是如何體現(xiàn)四個“講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要求大家邊讀邊標畫關鍵句,并嘗試在課本空白處做旁批。

  重點學習第五、六段,通過反復誦讀,調動學生合理互動的想象,引導學生感知園林的畫意美,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2.葉圣陶先生已經(jīng)把四個“講究”介紹的很清楚了,蘇州園林的“畫意美”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為什么還要寫7、8、9、10段呢?去掉行嗎?同學們自由朗讀這四段,思考交流。

  四、鞏固以拓展(含作業(yè))

  1.師生共同總結對本課的收獲、感悟。

  2.拓展延伸,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個完成。

 、艑懸黄恼拢榻B你游玩過的一座園林,200字左右。

 、普f明一幅畫。(提示:可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進行介紹。)

  附: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找出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征,并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jié)為例,指導學生掌握說明文閱讀重點。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同學們已經(jīng)提前預習了《蘇州園林》,那么請大家先看兩段影片,請你們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蘇州園林?你是根據(jù)什么判斷出來的?你認為蘇州園林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回答)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葉圣陶先生寫的《蘇州園林》,看看他是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說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為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征,才能成為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為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為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本段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什么?

  為了什么這一特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學生思考、討論)

  (1)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其中又以為主。

  (3)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5)文章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是。

  (7)這段文字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8)文中“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敝械摹八囆g”和“技術”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換?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

  (3)這段文字除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本段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七、提問: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后,為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說明順序:概括——具體主要——次要

  九、歸納說明文閱讀的重點:

  (1)明確說明對象

  (2)弄清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征

  (3)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了解文章使用的說明方法

  (5)明確說明順序

  (6)把握說明文的結構

  (7)在說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

  十一、布置作業(yè):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3、用3~4種說明方法

  4、字數(shù):500字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11

  教學目標:1、熟讀課文,感受梅雨潭的綠的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2、品味、積累文中運用精妙的詞語、句子。

  教學重點:在反復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朗誦《春》里的語段,引導學生回顧有關朱自清常識,從“導游”這一角色切入,引出課題《綠》。

  二、出示目標。

  學習這一課,我們要完成達哪些任務呢?(屏幕顯示目標)請同學讀,加深印象。

  三、初讀課文,梳理思路。

  生默讀課文。要求:

  1、標識生字難詞,結合注釋理解、掌握,注釋中沒有的隨時詢問;

  2、注意開頭結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蹤的詞句、過渡句。

  學生完成后,老師結合學生詢問補充生字難詞。師生共同梳理課文思路,引導學生理解描寫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讀課文,賞景悟情。

  重點朗讀第三段,欣賞令作者驚詫的綠、體會作者對綠的深情。

  1、老師對朗讀提出要求,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

  2、深情朗讀后,你感覺哪些句子最能體現(xiàn)綠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對綠的熱愛?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結合學生的回答,老師適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寫綠,寫出了綠的什么特點。然后請該生朗讀,師生對朗讀情況點評,對于朗讀不到位的要有示范。

  3、梅雨潭的景觀很多,也都很美,作者為什么最愛梅雨潭的綠呢?學生回答后,老師小結:這篇短小的游記散文,通過對梅雨潭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讀課文,含英咀華

  《綠》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尤其在語言的運用方面特別值得我們去欣賞、品味。。

  1、老師對賞析方法作指導并示范。

  2、同桌合作,挑出你們喜歡的'句子,寫出喜歡的理由,然后反復朗讀直到會背。

  3、課堂展示,師生點評。

  六、回顧全文,反思總結

  1、回顧這節(jié)課,反思收獲,提出疑惑。

  2、老師總結:課上到這里,相信同學們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驚詫于梅雨潭的綠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么可愛了。但同時隨著閱讀的深入,大家又發(fā)現(xiàn)了新的疑惑,課后希望同學們帶著這些疑惑繼續(xù)閱讀本文,進一步走進大師,走進美不勝收的大自然。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三段;

  2、課外閱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八、板書設計。

  瀑布、亭子等--襯托→綠←寫、贊--比喻、排比、擬人、對比、想象等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12

  《旅鼠之謎》

  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研究能力

  2.學習作者用“記敘的框架、對話的方式來介紹科學知識”的寫作手法

  3.理解并掌握本文運用的幾種說明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生自己探究課文解答旅鼠之謎

  2.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二)作者簡介:

  位夢華:1940年生于山東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極考查,1991年六月位夢華獨闖北極成為直接與愛斯基摩人接觸并廣交朋友的第一個中國人,主要著作有〈〈奇異的大陸、南極州》、〈〈北極的呼喚〉〉等。

  (三)展示教學目的

  (四)檢查預習

  1.讀著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媲美()挑釁()篤信()迷惘()嚙齒()苔蘚()前赴后繼()

  2.解釋下列詞語

  媲美:美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挑釁:借端生事,企圖引起沖突或戰(zhàn)爭。

  篤信:忠實的信仰。篤:忠實,全心全意。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見識淺。

  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互相配合。

  前赴后繼: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踴躍前進,連續(xù)不斷。

  道聽途說:從道路上聽到,在道路上傳說。泛指傳聞沒有根據(jù)的.話。

  (五)整體感知課文,把握全文基本內容

  思考題1:快速默讀課文,歸納并總結北極旅鼠有哪幾大奧秘

  (北極旅鼠有三大奧秘:一、旅鼠繁殖能力驚人;二、旅鼠繁殖能力不僅有所節(jié)制,而且一旦繁殖過多,會出現(xiàn)種種自殺現(xiàn)象;三、死亡大遷移,數(shù)百萬只旅鼠向西或向北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思考題2:課文采用“記敘的框架、對話的方式來介紹科學知識”,可以說是記敘文與說明文的雜交品種,或者叫跨文體的文體。(1)找出本文記敘的六要素;(2)為了說明旅鼠之謎,本文采用了哪幾種說明方法并舉例說明。

  (提示:(1)六要素:時間、有一天;地點、巴羅附近的愛斯基摩人村落遺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起因、“我”捉到一只旅鼠;經(jīng)過、“我”聽丹尼斯講述旅鼠的種種奧秘;結局、丹尼斯就旅鼠行為發(fā)表他的感想。

  (2)說明方法:列數(shù)字、舉例子、打比方等)

  (六)討論與探究

  課文說:“人類也許應該從旅鼠身上學到點什么。例如,如果人類也毫無節(jié)制地繁衍下去,也許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毕胍幌胱髡叩膶懽饕鈭D是什么從中可獲得哪些啟示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13

  一、教學過程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A.初步了解克隆知識及事理說明文的特點,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常見的說明方法。

  B.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A.利用學案,引導學生充分預習。

  B.有機地運用各種閱讀方法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充分討論辯證地思考科學問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大膽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

  1.了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

  2.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三)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領悟“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深層內涵。

  二.學情分析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jīng)驗

  本文介紹的處于生物科學前沿的克隆知識貼近生活,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為本文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克隆知識以及個別專業(yè)術語較深奧,八年級的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生物常識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上一單元說明文知識的學習訓練,已使學生對說明常識有了初步把握,他們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且通過一年多的訓練,他們已養(yǎng)成了小組學習、合作探究的習慣。

  三.教法、學法

  為使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fā)展。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將做適當?shù)狞c撥。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對克隆人的看法展開辯論,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古希臘哲學家的名言)“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自談對這句話的認識……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卻使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那就是“克隆”,現(xiàn)在就讓我們隨同我國生物學專家談家楨的腳步,走進《奇妙的克隆》去領悟克隆的“奇妙”。

  (二)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學生根據(jù)個人閱讀喜好,或朗讀、或默讀、或略讀、或精讀、或跳讀、或連讀等),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

  1.根據(jù)小標題,感知文意。(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fā)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2.整體把握克隆的“奇妙”在何處?

  注:結合學案預習內容,整體把握文意,即“什么是克隆”,“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依據(jù)課本或生活中的實例體會克隆的“奇妙”。教師適當引導生活中的實例,如扦插類植物:吊蘭、月季、富貴竹、桂花、土豆、各種蔬菜、果樹的嫁接,還如俗語中的“無心插柳柳成蔭”等。

  (三)研讀探究

  為了把克隆的“奇妙”說明白了(說明文的藝術是把事物說明白的藝術——葉圣陶語),作者是如何來進行說明的?

  1.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組為單位展開競賽研讀。(多媒體展示競讀內容)

  第一小組探究內容: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明了什么內容?又有什么好處?

  第二小組探究內容:本文運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清晰條理地說明了克隆的“奇妙”?

  第三小組探究內容:克隆技術不斷在發(fā)展,這與科研人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他們的努力?這些努力體現(xiàn)了一種什么精神?

  2.教師在整個自主研讀、合作探究過程中適當點撥引導。并針對各組表現(xiàn)情況加以點評

  3.班內交流,展示各組探究成果,教師予以適當點評(以鼓勵為主,有爭議的問題班內研討,師生共同明確)。

  (四)拓展延伸

  1.克隆如此奇妙,有何妙用,又有何弊端?(學生結合文本提取篩選關鍵信息,為下一步的辯論做鋪墊)

  2.針對克隆的利弊問題,由作者的“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這句話展開辯論。

  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正方辯題是“克隆技術能為人類造!,反方辯題是“克隆技術不能為人類造!。以課本的知識作為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內外所了解的事例、數(shù)據(jù)、故事等作為論據(jù),展開激烈地辯論。

  (五)總結

  本節(jié)課我們隨同談家楨體驗了克隆的“奇妙”,了解了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掌握鞏固了說明文體的“說明白了”藝術,也為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tài)度和精神所感動,更為作者“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話語所震撼。現(xiàn)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同樣,克隆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人們應在向前飛奔的時候,抽空看看頭上的這把利劍。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體會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描寫以及細節(jié)描寫的表達作用。

  2、理解課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學習運用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2、難點:理清課文的線索。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當你看到這一題目時,你會設計什么樣的故事?

  翻開歷史的畫卷,是無數(shù)的革命先烈和戰(zhàn)士用生命換來了今天我們甜蜜而安逸的生活

  環(huán)境,今天我們所學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讀到的富有頑強生命力的草,也

  不是你看到的滾著晶瑩露珠的草,而是爭奪紅軍戰(zhàn)士生命、展現(xiàn)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作者簡介:

  王愿堅,山東省諸城縣相州鎮(zhèn)人。當代作家。創(chuàng)作《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說。本文是作者從1976年底到1977年7月連續(xù)寫的十篇以長征為題材的短篇小說中的第四篇。

  相關知識:

  課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壩藏族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北部。為阿妮瑪卿山、岷山和巴顏喀拉山之間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澤。為四川省主要牧業(yè)基地。1935年工農紅軍長征經(jīng)過這里。

  二、檢查字詞

  正音:

  蔫(niān)巴 酸澀(sè)

  抽噎(yē) 背(bèi)陰

  綻(zhàn)開 火燎(liáo)

  慍(yùn)怒 霎時(shà)

  焦灼(zhu) 颯颯(sà)

  踉(liàng)踉蹌(qiàng)蹌

  三、課文探究

 。ㄒ唬├首x課文,理清思路:

  有表情朗讀課文,注意讀出課文中人物對話的語氣。

  閱讀課文,理清思路。(學生討論、交流)

 。1)理清本文記敘的線索;

 。2)根據(jù)時間順序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線索:

  全文以“草”為線索安排故事情節(jié):

  紅軍戰(zhàn)士誤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嘗毒草——

  周副主席議吃草、紅軍戰(zhàn)士悟真理。

  這樣寫,結構緊湊,脈絡分明,有力地刻畫了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了小說的中心意思。

 。ǘ┲饕宋锛翱坍嫹椒ǎ

  1.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你對他們的評價如何?

  2.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舉一些例子說明。

 。ㄈ├^續(xù)探討人物:

  1、思考:楊光發(fā)現(xiàn)擔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動怎樣?把描寫楊光心理活動的詞圈出來。

  2、周副主席嘗毒草時的動作和神態(tài)如何?把描寫周副主席動作、神態(tài)的詞圈出來。細細品味作者用詞的精妙。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

  1、“立時驚住”、“惶惑”;“不安”;“大吃一驚”,“覺得心頭像刀在絞”,這些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形象而細膩地描繪了二班長楊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復雜的感情變化過程,最后聚焦到對周副主席病體的關切和憂慮,充分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對周副主席的愛戴和敬重之情。

  2、親自嘗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芭e起”“看了看”“放進”“咬下了一點”“干裂的嘴唇閉住了,濃密的胡須不停地抖動著,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吐掉了殘渣”“還給楊光”,這些詞語和句子,充分表現(xiàn)了作為紅軍革命領袖的周副主席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對紅軍戰(zhàn)士生命和健康高度關注,對革命大業(yè)極端負責、無比忠誠的高尚品質和非凡氣度。

  (四)理解句意

  課文中有些話看起來平淡無奇,仔細想想又覺得余味無窮。閱讀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樣的感受?

  1、(他的)語氣里透著深深的感情:“等你們長大了,就會想起這些草,懂得這些草;就會看到:我們正是因為吃草吃得強大了,吃得勝利了!”

  2、就在這一霎,他看到了偉大戰(zhàn)士的那顆偉大的心。

 。ㄎ澹┳晕野l(fā)現(xiàn):

  你覺得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有較深層的含義,請說出你的理解。

  (六)思考:

  1.課文以“草”做題目,有什么含義?

  2.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語,其中的“最甜”有什么含義?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語,其中的“最甜”的'含義

  “最甜”一語雙關,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們繼承了當年紅軍長征的革命傳統(tǒng),用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去創(chuàng)造更美的生活。

  四、拓展訓練:

  從課文提供的材料想開去,以“說吃草“為話題,談一點或幾點自己的看法,與同學交流。

  五、總結:

  這篇小說描述了長征過草地的時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紅軍戰(zhàn)士因誤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險情,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不僅仔細辨識毒草,而且親口咀嚼毒草,果斷作出英明決策,引導紅軍戰(zhàn)士正確對待困難,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六、仿寫訓練:

  找出周副主席嘗毒草時的動作與神態(tài)描寫,模仿這一段,寫一段類似的描寫。

初二語文上冊教案15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識記文言常用詞:說、玩、登、秉、所以、以、注、疏、寧、濟、間。

  2.學習正確、清楚地朗讀淺易文言文,以誦讀促進理解。

  3.體會濃濃關愛之情與殷殷勸誡之意,體會長輩不辭勞累、嘔心瀝血教誨子女的深義。

  【重點難點】

  1.重點:識記文言常用詞,體會濃濃關愛之情與殷殷勸誡之意。

  2.難點:長輩不辭勞累、嘔心瀝血教誨子女的深義。

  【課文提示】

  1.家訓、家書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與傳統(tǒng)文化思想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廣大人民所誦讀、手錄、刻寫和傳承!睹銓W》節(jié)選自家教典范《顏氏家訓》。

  2.勉學:努力學習;勉:盡力、努力!睹銓W》著重說明學習目的、態(tài)度、方法。

  【正音正字】

  古之學者為己( wèi ) 但能說之也 ( yuè ) 春玩其華 ( huā )

  然人有坎壈 ( lǎn ) 如秉燭夜行 ( bǐng ) 譬諸逝水 ( pì )

  【詞語積累】

 、俚苷f之也。 (同“悅”,取悅 ) ②春玩其華。 (同“花” )

  ③秋登其實。 (摘取,收獲 ) ④精神專利。 (專一,敏銳 )

 、萑蝗擞锌矇。 (困頓,不得志 ) ⑥所以設教。 (用來……的 )

 、吖怅幙上。 (值得珍惜 ) ⑧古之學者為己。 (讀書人 )

  ⑨幼而學者。 (學:學習;者:句間停頓 )

  【初學課文】

  1.熟讀課文,理解各段內容。

  2.歸納三段的大意。

  ( ①闡述學習與修身的關系,指出學習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诜治錾倌陮W習與老年學習的利弊,指出學習的時機是“固須早教”。

 、壅f明學習內容不能繁復、面面俱到,指出學習的方法是“粗通注義”,最后自然引出中心論點“博覽機要,以濟功業(yè)”。 )

  【課文簡析】

  第一段,對古人今人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對比,用春華秋實作比喻,指出學習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第二段,以自己七歲背誦《靈光殿賦》的親身經(jīng)歷,分析少年學習與老年學習的利弊,指出學習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棄的道理。這樣既真實可信又有說服力。

  第三段,“仲尼居”為例,從反面闡明“但明練經(jīng)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最后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博覽機要,以濟功業(yè)”!耙詽I(yè)”還與開頭學者“修身利行”照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總之,本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學問與品德是有密切關系的,應該認真努力學習,全面提高自身修養(yǎng)。

  【課外作業(yè)】

  1.完成“學習建議”。

  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通過圖書館、因特網(wǎng),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學說。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

  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為自己是彌補不足的地方;現(xiàn)在求學的人為別人只是為取悅他人。

  原文: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

  翻譯:古代求學的人為別人是實踐學問以便有利社會;現(xiàn)在求學的人為自己是努力修身以便謀取官祿。

  原文: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翻譯:學習好像種植樹木,春天賞玩它的花朵,秋天收獲它的果實;評論文章就是賞玩春天的花朵;努力修身是摘取秋天的果實。

  原文: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翻譯: 人處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一敏銳,長大成年以后,思維散漫,因此必須早日教育,不要喪失時機。

  原文: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jīng)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翻譯: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現(xiàn)在,十年復習一下,還沒有遺忘;二十歲以后,背誦的經(jīng)書,擱置一個月,就荒廢了。

  原文: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翻譯:而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機會,仍然應當趁晚學習,不能自暴自棄!

  原文: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翻譯:從小學習的人,如同太陽初升的光芒,老了學習的人,如同拿著蠟燭走夜路,還比閉著眼睛什么也看不見的人好。

  原文: 夫圣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jīng)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

  翻譯: 圣人的書是用來教育人的,只要讀懂經(jīng)文,粗通注文的意思,對自己的言行有幫助,也足夠為人在社會上立身。

  翻譯:何必“仲尼居”要用兩頁紙疏通意義,說它是起居的處所或者講課的地方,根據(jù)在哪里呢?憑這些取勝,難道有什么好處呢?

  原文: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yè);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翻譯:光陰值得珍惜,好像流水。應當廣泛瀏覽重要的東西,成就自己的功業(yè);如果(博覽與精專)結合起來,我就沒有指責的了。

  【朗讀課文】

  【課外作業(yè)】

  1.整理課堂筆記。

  2.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完成六個“思維訓練”題。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

  1.“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這句話有什么特點?

  ( 用比喻手法生動闡述了深刻的道理。作者將學習比作種樹,又把春花比作講論文章、把秋實比作修身利行,說明學習是靠寒來暑往,潛移默化的,生動地指出學習目的是修身利行。 )

  2.第2段,前半部分的關鍵句是哪句?為什么?

  ( 關鍵句是“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因為后面是用自已的'例子來對比說明,少時記憶力好,是讀書的最佳時機,年紀大了容易忘記。它是圍繞“固須早教”這個中心來論證的。 )

  3.作者認為“固須早教,勿失機也”,理由是什么?(用文中詞語回答)

  (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 )

  4.作者講自己七歲背誦《靈光殿賦》的經(jīng)歷,有什么作用?

  ( 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證明學習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棄的道理,這樣既真實可信又有說服力。 )

  5.“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 舉例論證,從反面闡明“但明練經(jīng)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 )

  6.“博覽機要,以濟功業(yè)”。從全文看,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 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耙詽I(yè)”與開頭學者“修身利行”照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

  7.本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一個人的學問與品德是有密切關系的,應該認真努力學習,全面提高自身修養(yǎng)。 )

  8.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關于長輩嘔心瀝血教誨子女的故事。請你概括寫出一二。

  ( 劉邦少時失學,聞秦始皇焚書坑儒,心中竊喜,但當了皇帝后卻深感不學之苦,便以切身體驗來勉勵兒子學習,沒有半點偽飾。

  諸葛亮《誡子書》的開篇,諄諄告誡他的子弟,要“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胺堑礋o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顯然,“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的必要條件,而“明志”、“致遠”則是“淡泊”、“寧靜”的最終目標。諸葛亮在“書”中強調:“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本褪钦f,立志于學、靜心求學是手段和過程;養(yǎng)成學問、增長才干才是目的。

  傅雷洋洋萬言家書,旨在教育兒子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

  【拓展學習】閱讀下面的語段,然后完成問題。

  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蔽何洹⒃z,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jīng)、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

  1.這段話要說明什么觀點?

  ( 為了說明“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

  2.這段話列舉了哪些例子?

  ( 正面例子:孔子的話;魏武、袁遺、曾子、荀卿、公孫弘、朱云、皇甫謐等晚而不棄的事實。反面例子:“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 )

  3.這個語段是從《勉學》原文抽出來的,如果還原,應該放在第2段的哪里?

  ( 應放在第2段省略號位置上。因為這里的幾個舉例,都是圍繞老了再學習的,正是“猶當晚學,不可自棄”的例證。因此要放在這里。 )

  【課外作業(yè)】

  1.整理課堂筆記。

  2.預習《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