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教案(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地理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地理教案1
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是圍繞著河湖的基礎知識、我國不同類型河湖的特點,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而展開的;
1、本節(jié)內容的知識體系是:河湖的基礎知識,教材采取了以地圖疊加文字說明和主圖疊加附圖的形式,淡化了內外流域的界線,突出了內流河和外流河這一基本概念、內外流域面積的差異及我國的河流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外流區(qū)等內容。
2、本節(jié)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
。1)能夠運用地圖與統(tǒng)計資料說明中國河湖概況。
。2)提高學生讀圖、識圖、用圖和材料分析的能力。
(3)能夠運用地圖和資料,初步學會弄宏觀的角度去學習地理,從而培養(yǎng)學生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4)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xié)調觀念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學情分析
八年級有45位學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學習方法且對地理學習有了一定的`興趣。但是,也有少數同學對地理課興趣不大,學習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較差。所以本節(jié)課要充分利多媒體手段和網絡資料對學生進行地理興趣教育和我國的國情教育是很好的題材,既能提高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情趣,又能進行愛國主義和基本素養(yǎng)的教育。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我國河湖眾多的特點及其河湖在人類活動中的作用。
2.明確外流區(qū)(河、湖)、內流區(qū)(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3.能夠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二)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圖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能夠運用地圖和統(tǒng)計資料說明中國河、湖的基本概況,培養(yǎng)學生歸納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xié)調觀念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內、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
教學難點:
外、內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八年級地理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數據等資料,比較不同的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地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2.運用地圖說出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格局,并能根據地圖說出我國重要的鐵路干線和鐵路樞紐。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重要的鐵路干線名稱、分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2.教學難點: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名稱。
三、教學策略
本節(jié)內容中的“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是教學重點,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體會,總結出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課堂上多用實例練習加以鞏固!斑\用地圖說出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格局”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需要給學生提供我國鐵路干線分布示意圖,以及充足的練習,幫助他們去理解和說出我國主要鐵路干線的名稱和分布。例如,可以設計虛擬旅行,讓學生在模擬旅行中掌握我國的主要鐵路干線和交通樞紐;也可以利用事先準備好的鐵路干線空白圖讓學生填圖。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課前預熱
老師:播放音樂“我要去西藏”,同時播放圖片,讓學生欣賞青藏高原上的鐵路、當地的特有動物──藏羚羊、牦牛,以及拉薩布達拉宮。
設計目的:音樂輕松、優(yōu)美、歡快,可以舒緩情緒,放松心情。這些音樂、圖片,為進入新課做了鋪墊,同時也為后面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完成埋下了伏筆。
引入新課
老師:我們現(xiàn)在去西藏拉薩困難嗎?都有哪些交通方式呢?在眾多的交通運輸方式中,我們如何做好最佳選擇和線路換乘呢?為什么青藏鐵路修了那么久?鐵路的修建都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交通運輸”這一節(jié)。
設計目的:通過身邊的例子形象地告訴學生,西藏那么遙遠的地方,那么難修的路段,不僅路通了,而且交通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這說明我國的交通運輸也越來越發(fā)達,越來越完善。
講授新課
老師:大家想一想,交通工具和交通運輸方式有什么區(qū)別呢?
學生回答。
老師總結:交通工具:汽車、火車、船舶、飛機、管道
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老師:你出去旅行時,經常選擇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說一下你選擇這種交通工具所考慮的因素是什么?
學生回答。
老師:大家可能會考慮價格、時間、速度、運輸重量、物品特性、距離等因素。
老師:現(xiàn)在我們現(xiàn)場舉行一場開心辭典的交通版:選擇出不同運輸方式的速度、載重量、和價格排名。
學生:速度:飛機>火車>汽車>輪船;價格:飛機>汽車>火車>輪船;載重:輪船>火車>汽車>飛機。
設計目的:為學習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及依據做好鋪墊,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活動:分組討論并說出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及依據。
1.兩箱急救藥品從烏魯木齊運到北京。
2. 兩頓活魚從密云水庫運到北京。
3.500噸的鋼材從上海運到濟南。
4.3000噸的大米從武漢運到上海。
總結:貴重或急需的貨物(數量不大)──航空;容易死亡、變質的活物、鮮貨──短途選擇公路運輸,長途且數量大選擇鐵路運輸;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水運或鐵路運輸。
過渡: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等構成了我國現(xiàn)代立體交通運輸網絡。
老師:給出數據,看看哪種交通運輸方式占比例最大?讓學生讀圖4.4,說出我國鐵路干線分布格局的特點。同時給學生出示我國地形地勢圖、資源圖、人口密度圖等,討論這樣的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響。
學生:鐵路運輸占比例最大,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分組討論:鐵路干線的分布主要受制于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自然條件包括地形地勢、資源等;社會經濟條件包括人口密度、民族團結等,形成了我國鐵路干線分布東密西疏的格局,同時,西部地區(qū)的鐵路干線也在不斷完善。
設計目的:這幾個問題的解決過程,是對前面幾章所學內容的一個綜合回顧,可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以發(fā)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老師:你知道鐵路干線是怎么命名的嗎?下面我們來看幾種鐵路干線的命名方式。
京滬線:采用起訖點的城市簡稱命名。
湘黔線:采用起訖點省級行政區(qū)域名稱的簡稱命名。
蘭新線:采用起訖點城市和省級行政區(qū)域名稱的首字命名。
老師:除了這幾種命名方式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命名方式。例如,隴海線的由來!半]”是甘肅舊稱,“!笔沁B云港明清時期舊稱,以前連云港稱為“海州”,這些稱呼沿用下來繼續(xù)使用。請同學們再補充幾個你所知道的鐵路干線的命名方式。
設計目的:從身邊的例子出發(fā),知道我國主要鐵路干線的名稱及幾種命名方式。
老師:給出我國主要鐵路干線上的重點站名,讓學生回答鐵路干線名稱,在圖中找出來,并說出鐵路干線的延伸方向。延伸方向不同的鐵路干線用不同顏色在地圖上標示出來。
1.北京、天津、濟南、徐州、南京、上海
2.北京、商丘、南昌、贛州、深圳、香港(九龍)
3.北京、天津、秦皇島、錦州、沈陽、長春、哈爾濱;北京、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株洲、韶關、廣州
4.焦作、洛陽、襄樊、枝城、懷化、柳州
5.寶雞、成都、西昌、昆明
6.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包頭;包頭、銀川、蘭州
7.連云港、徐州、商丘、鄭州、洛陽、西安、寶雞、蘭州、嘉峪關、哈密、烏魯木齊
8.上海、杭州、鷹潭、株洲、懷化、貴陽、昆明
學生:南北鐵路干線:京滬線;京廣線─京哈線;京九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東西鐵路干線: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設計目的:通過站名,學生比較容易找出鐵路干線來,另外加上首尾站名,學生能夠總結出鐵路干線命名的方法。
老師:知識運用:
1.請問從北京去上?词啦⿻吣臈l鐵路線?
2.請問從北京去廣州看亞運會要走哪條鐵路線?
3.請問從北京去香港購物需要走哪條鐵路線?
4.請問從北京去哈爾濱看冰雕乘坐哪條鐵路線?
學生:分別是京滬線;京廣線;京九線;京哈線。
設計目的:結合身邊的旅游實例,學生比較容易將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加深對鐵路干線的理解和運用。
加深應用:如果我們要從哈爾濱到南京、從烏魯木齊到成都、從武漢到貴陽又需要經過哪些鐵路干線呢?
學生1:京哈線─京滬線
學生2:蘭新線─隴海線─寶成線
學生3:京廣線─湘黔線
設計目的:這些和學生日常生活聯(lián)系比較密切的事物,學生很熟悉,比較感興趣,學習起來也很輕松愉快。通過這些活動,加深學生對鐵路干線的了解,為后面學習鐵路樞紐做好鋪墊。
六、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設計了大量的學生活動,為學生做了大量鋪墊,學生參與度較高,課堂效果也不錯,最后到落實環(huán)節(jié),學生都能輕松掌握相關知識。因為本節(jié)課容量較大,時間方面還要斟酌,拓展環(huán)節(jié)需要根據班級學習情況而定?傊@節(jié)課的落實要結合生活,將抽象的鐵路干線內容生活化、有趣化,將知識點落實,真正做到內容有趣、課堂有效、后續(xù)有用。
八年級地理教案3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是在學生對中國區(qū)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學習,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跨省區(qū)域并能夠舉例說明某區(qū)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使學生認識區(qū)域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
【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后果
4、黃土高原生態(tài)建設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qū),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分析圖的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jié)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雜關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導入】
一、導入(以黃土高原的圖片來導入本節(jié)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目標及重難點
師出示,生代表朗讀,生明確目標。
【教學過程】
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
(過渡語句:學習一個地方我們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師出示圖片,生讀圖找到黃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區(qū),小組派代表回答,師出示答案)
1、位置: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
2、主要跨越的省區(qū):跨越了晉、陜、寧、甘等四省
3、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
(過渡語句:這么多的黃土是怎么形成的?)
(師布置學生關于黃土高原形成的說法)
4、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多種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高原的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師出示出示圖片,生思考“刮得風的'方向”師提問,生代表回答)
(過渡語句:專家們到底找到了什么證據證明“風成說”說呢?)
(師布置學生從課本上找到證據,并理解這些證據的所證明的東西)
5、證據
第一條證據“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第二條證據“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流質(風或流水)的運動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第三條證據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第四條證據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過渡語句: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形成,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為什么它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溝壑縱橫的模樣)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師布置學生看課本,總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師提問,生回答,師出示)
1、原因
(1)自然原因:植被、土壤、降水、地形
(2)人為原因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是出示“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圖”,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不同,得出自己的結論,生代表發(fā)表自己的結論,師最后總結)
(師布置學生記憶“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生互相檢查,師巡視抽查)
(過渡語句:水土流失會帶來什么樣的問題呢?)
2、后果
(過渡語句:最直觀的后果就是使得黃土高原變得溝壑縱橫,但是整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程度不同,所以呈現(xiàn)的景觀也不同的)
(師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認識黃土高原不同的景觀;讓學生思考人口和村莊主要分布在哪種區(qū)域;生代表回答)
黃土塬(人類和村莊主要分布的區(qū)域)、黃土梁、黃土峁
(過渡語句:除了這最直觀的后果,還有哪些呢?)
(1)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農作物產量下降;
(2)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從而導致耕地面積減少;
(3)還向黃河下游輸送了大量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難
(師生一塊分析水土流失帶來的后果)
(過渡語句:地形和氣候條件確實是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的一個主要因素,其實,這兩個因素還會產生其他不利影響)
三、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1、氣候
(師布置生完成P83活動題,做完后小組內討論;組內派代表回答,師總結,
口述答案)
(過渡語句:通過剛才分析黃土高原的氣候,我們了解黃土高原會產生旱、
澇災害,黃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會有什么后果?)
2、常見災害:干旱、洪澇、滑坡、泥石流、塌陷
(師通過引導使學生意識到黃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得出黃土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脆弱,也了解了其脆弱的自然原因)
(過渡語句:人類活動又對黃土高原造成了什么影響呢?)
3、人類活動——人為原因
(師出示黃土高原人地關系惡性循環(huán)示意圖,師引導學生理解該圖)
(過渡語句:黃土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已嚴重制約著當地社會、經濟發(fā)展,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四、生態(tài)建設
1、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
五、小結
(生代表總結本節(jié)知識,不足之處由另一名學生補充)
八年級地理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知道水是寶貴的、有限的資源,了解地球上各種水體的分布,知 道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的分布 和比重,了解水資源緊缺的原因:掌 握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知道我國 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 應的解決途徑,了解南水北調工程的 路線及影響;了解水資源的利用狀 況,以及水浪費和污染現(xiàn)象,知道在 某種意義上節(jié)水比調水更重要。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閱讀各類圖表,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讀圖、用圖、析圖、釋圖的能 力;通過學習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 特點、原因及解決途徑,培養(yǎng)學生分 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通過學習 水資源利用狀況,培養(yǎng)學生從資料中 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收集有關 水資源緊缺、水資源利用狀況等資 料,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生對水資源利用狀況 的調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問題的具體分析評價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了解華北地區(qū)嚴重缺水的事實及缺水對工農業(yè)生產的影響,使學生能全面、正確地認識水資源的價值,從而樹立正確的節(jié)水惜水、保護水資源的觀念。
二、教學重點
(1)地球上的各種水體,以及目前人類利用的主要淡水資源。
(2)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應的解決途徑。南水北調工程的主要路線及意義。
(3)理解節(jié)約用水的重要性.分析圖像、表格、文字等各種信息資料。
三、教學難點
(1)學會分析某千地區(qū)水資源緊缺的原因。
(2)理解水利工程的作用,如三峽、小浪底工程。
(3)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講,節(jié)水比調水更重要”。
四、教學準備
。1)課前,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活動小組,每小組以4~6名同學為宜。(2)教師課前收集與教材內容有關的資,料,制作本節(jié)3課時相關內容的多媒體課件。(3)學生根據教師要求,做好預習,課前收集有關水資源危機及水資源浪費、污染等利用狀況的資料,收集有關三峽工程和小浪底工程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組織教學: 當今世界面臨著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三大問題:水資源是各種資源中不可替代的一種重要資源。水資源與環(huán)垮 密切相關,也與人類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水資源問題已月為舉世矚目的重要問題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水資源”。
2、講授新課
教師板書: 第三節(jié) 水資源 -
教師板書: 一、水是寶貴的資源
教師提問: 水是寶貴的資源,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呢?
教師板書: 1.水的作用
學生回答: (略)
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課下搜集的有關資料(略)
教師利用多媒體或投影儀展示資料(略)
師生互動,、共同歸納總結: 由此可見,人的生命活動和動植物生長都離不開水。不僅為維持地球一切生命所必需,而且又一切經濟問題都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意義。
教師提問: 水是生命之源,水又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想—想,什么叫水資源?
教師板書: 2.水資源的概念
學生回答: (略)
教師總結: 水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水資源是指力球上所有水體的總稱。狹義的水資源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水資源,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或投影片出示“地球上水體的分布圖”
教師提問: 地球上的水儲存在哪里?我們目前大量利用的水體主要是哪些水體?
教師板書: 3.地球上的水體
學生讀圖觀察
學生回答: (略)
水是日常所必需,在本課教學中注意與日常生活事例相聯(lián)系。 可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導入新課,引發(fā)學生對水的作用的認識。 教師可要求學生依次介紹水對人類和動植物的作用、對工農業(yè)生產的
作用。條件不具備的學校,可以讓同學們朗讀或介紹相關材料。 使學生認識水的價值。
資料:水是一切生命過程得以正常進行的生理要素。水分是生物體的主要組成成分,如昆蟲體內含水量達46%~92%,人體內63%是水分,一般植物都含60%~80%的水分,有時甚至達9Q%以上。 若條件不允許,教師可畫板圖示意。 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師組織教學: 請同學讀課本圖3.16,歸納填表。
學生活動: (學生填表)
教師歸納講解: 地球上的水儲存在海洋、陸地和大氣中。海洋水占地球上水體儲量的97%,是地球上水體的主體。大氣水,主要以氣態(tài)存在,比重最小。陸地水根據含鹽量不同分為淡水和咸水,咸水多分布于內陸湖泊;淡水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以及冰川水,冰川水和深層地下水比重大,占淡水儲量的98%,但目前技術條件下難以利用。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僅占全球淡水資源的0.3%?梢姷厍蛏峡梢怨┤祟惱玫乃Y源是有限的。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
淡水資源的缺乏不是個別國家所獨有的問題,而是全球發(fā)展中面臨的問題。1972年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1977年聯(lián)合國水事會議都提出了水危機不久將成為繼石油危機之后另一項嚴重的社會危機。世界銀行1995年的調查報告指出:占世界人口40%的80個國家正面臨著水危機,發(fā)展中國家約有10億人喝不到清潔的水,17億人沒有良好的衛(wèi)生設施,每年約有2 500萬人死于飲用不清潔的水。
教師提問: 這段文字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 (略)
教師組織教學: 20xx年12月12日,聯(lián)合國鄭重宣布:20xx年為“國際淡水年”。在我們剛剛進入的這個新世紀,水資源的短缺問題將越來越嚴重。有專家預言,水資源短缺將成為人類2l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資源問題。請同學們以組為單位討論全球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并舉實例說明。
教師板書: 4.水資源短缺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 (略)
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歸納總結:由于世界人口的增加、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致使水資源的消費與日俱增;人類的生產活動造成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使水資源的利用價值降低,可用水資源減少所以水資源日益緊缺。
教師提問: 讀圖3.17“就地取材”,這幅漫畫的含義是什么,就 地取材的“材”指什么?
學生回答: (略)
教師調查并提問: 我們大多數同學家中都飲用純凈水、礦泉水,而且在我國城市中,購買純凈水、礦泉水飲用,已成為人們消費時尚。你們知道為什么?
學生回答: (略)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組織教學:
資料:水污染對人的健康影響有以下兩個方面:(1)污染的水和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和病毒等。(2)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會引起人的中毒。這些有毒物質還會在水生蔬菜或水生生物體內蓄積,食用后會造成中毒或慢性中毒。
學生回答: (略)
教師總結并提問: 地球上的水資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想一想,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 (略)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師生互動、歸納總結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和問題
讀表格資料并結合課本第76頁內容,說說我國水資源的數量有什么特點?
教師板書: 5.我國的水資源
學生讀表、看書回答: (略)
教師歸納總結: 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六位;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少,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l/4;我國水資源緊缺。
教師板書: 總量豐富 人均占有量少
教師課堂小結: 同學們總結一下,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的主要知識要點。下
課堂思考: 了解“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我們能在水日、水周做些什么呢?
六、課外作業(yè):
石家莊市居民用水主要來源于哪里,現(xiàn)在和過去是否一樣?
八年級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ㄒ唬┰诜▏貓D上指出其輪廓特點、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ǘ└鶕饕恿鞯牧飨颍袛喾▏牡貏萏攸c。
。ㄈ└鶕▏匦魏蜌夂蛱攸c,歸納該國發(fā)展農業(yè)的有利條件。
。ㄋ模┻\用地圖和資料,聯(lián)系法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特征,歸納該國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優(yōu)勢。
。ㄎ澹┻\用資料,綜合評價法國的經濟和文化特征。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分2個小標題:“歐洲的經濟大國”和“文化與旅游”。分別介紹法國的經濟特征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內容。
“歐洲的經濟大國”通過地圖和文字材料,敘述法國的基本概況、地勢地形特點和氣候特點,在此基礎上,再介紹法國農業(yè)的基本情況和葡萄酒的生產,最后介紹其工業(yè)特點!拔幕吐糜巍辈糠旨仁恰敖洕髧钡难a充,同時也是法國的特色,教材用閱讀資料“藝術之都——巴黎”來說明法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和旅游大國,培養(yǎng)學生運用資料歸納總結的能力。因此,本節(jié)教材的編排結構如下:
本節(jié)教材提供了1幅“法國地形”圖和3張景觀圖。法國地形圖設計了6道活動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法國輪廓特點)、定位能力(臨海和鄰國、城市位置特點)、判斷能力(河流流向和地勢特征)、歸納綜合能力(地形、氣候與農業(yè))等;三張景觀圖分別為“葡萄種植園”、“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法國葡萄酒行銷世界,葡萄種植園風光為其作了注釋。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既是法國首都巴黎的象征,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藝術極品。這兩幅景觀圖無疑使我們恍如置身其中,來到藝術之都。
本節(jié)的補充資料對法國的文化和旅游作了詳細闡述,除上述兩張景觀圖外,補充資料還列舉了眾多的藝術景觀名勝和繪畫雕刻稀世珍品以及時裝、香水、藝術表演等,而這些又吸引了世界最多的游客,文化為旅游奠定了基礎,旅游又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條件,文化大國和旅游大國相得益彰。
教學提綱(板書)
一、歐洲經濟大國
1.概況(面積、人口、首都、地勢地形)
2.氣候與農業(yè)
、俜▏菤W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
②葡萄酒暢銷世界
3.工業(yè)發(fā)達,核電比重大
二、文化和旅游
1.接待外國游客人數最多的國家
2.旅游業(yè)成為經濟支柱
[教學重難點]
法國的位置、地形特征
法國農業(yè)與氣候、地形的關系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法國地形圖
[教學方法]
讀圖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人:
方案①:出示埃菲爾鐵塔圖片,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著名建筑?”取一瓶法國造葡萄酒,讓學生看法語商標,猜測:“這瓶葡萄酒是在哪個國家釀造的?”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對法國有感性認識。
方案②:有一位偉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知道這是誰說的一句名言?他上哪國人?引入法國
一、 歐洲的經濟大國
法國概況部分:
1、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qū)圖”上找到法國的位置,指出起位置特征:歐洲西部,大西洋沿岸
2、引導學生觀察P81圖3-27,觀察:法國的輪廓有什么特點?
(過渡)法國的具體位置如何?請同學們討論完成活動2、3題
3、學生討論完成上述問題,而后教師結合板圖填注
4、引導學生觀察“法國地形圖”上的顏色,得出結論: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5、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法國的主要地形區(qū):巴黎盆地和盧瓦爾平原,西歐平原、中央高原、阿爾卑斯山
。ㄟ^渡)法國東南高、西北低的地勢特點對于法國河流影響較大
6、引導學生找出法國境內的主要河流名稱并分析其流向
7、在地圖上查找法國的主要城市,并分析法國城市分布特點:沿河流、海邊分布。
8、學生閱讀教材P81第一段文字,說出法國的面積、人口和首都
法國農業(yè)部分:
方案①:1.自行設計“法國小麥種植區(qū)和葡萄種植區(qū)分布圖”,引導學生歸納其分布特點:小麥主要分布在巴黎盆地和盧瓦爾平原,葡萄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區(qū)。
2.設問:小麥和葡萄分布在該地區(qū)的原因是什么?指導學生從教材中尋找答案。
3教師小結法國是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巴黎盆地是歐洲重要的小麥產區(qū);法國葡萄酒雖價格昂貴,但暢銷世界各地。此方案較適合一般地方學校選用。
方案②:1、引導學生查閱“歐洲的'氣候類型圖”,找出歐洲西部法國的主要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2、展示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的氣溫曲線和降水資料圖,引導學生分析這兩種氣候的特征。
3、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4法國工農業(yè)分布圖觀察:法國的小麥主要分布在哪里?葡萄主要分布在哪里?
4、設問:為什么小麥和葡萄分布在這些地區(qū)呢?(學生聯(lián)系氣候、地形等因素分析)
5、教師小結:巴黎盆地和盧瓦爾平原為溫帶海洋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氣溫年較差小,雨日多,日照少,且土地肥沃,地勢平坦,適宜種植小麥,而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日照充足,最適宜葡萄的種植。。
6、小結法國小麥和葡萄酒的生產情況。突出法國小麥和葡萄酒在世界的地位
法國工業(yè)部分:
1.介紹法國洛林高原的煤、鐵礦產資源,可簡單介紹其臨海型鋼鐵企業(yè)敦刻爾克和福斯。
2.介紹法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雷諾汽車公司和法國生產的“空中客車”寬體客機是世界最先進的客機之一。
3.介紹法國發(fā)電量中核電比重為世界之冠,核電站數量和核電裝機容量均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本部分教材可提供給學生的有關數據:①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僅次于美、日、德,居第四位。②法國進出口貿易額僅次于美、德、日,居第四位。③法國谷物產量次于中、美、俄、印,居第五位,農產品出口量僅次于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④法國是世界上第四工業(yè)大國。⑤法國航空和字航工業(yè)、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僅次于美國居第二位。⑥法國是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煤炭進口國。⑦法國95%的水能資源已充分開發(fā)利用。⑧法國汽車制造僅次于日、美、德,居第四位。⑨法國葡萄產量僅次于意大利,居第二位。法國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
(過渡)法國是歐洲的經濟大國。不僅如此,法國經濟的強大還體現(xiàn)在文化和旅游上,它有世界上眾多的藝術極品,也是世界上接待外國人數最多的國家,旅游成為法國的經濟支柱之一。
二、文化和旅游
1、由學生閱讀材料,分組討論:a.上述資料,從哪些方面說明法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和旅游大國?b.作為工業(yè)產品的香水、葡萄酒、時裝在法國具有顯著的文化特色,為什么也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內容?教師對討論結果中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觀點應予以鼓勵和肯定。
2、引導學生思考法國作為文化大國,和旅游大國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什么。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有什么啟示?
3、學生齊讀P82第二段文字,了解法國的文化和旅游
本節(jié)圖表指導;
1.圖3-27:①識圖定位:法國的六邊形輪廓、臨海和鄰國;巴黎盆地、盧瓦爾平原、中央高原、勃朗峰;巴黎、里昂、馬賽等城市。②判斷:根據勃朗峰、塞納河、盧瓦爾河等地理因素綜合判斷法國的地勢地形特點。③歸納綜合:地形與氣候因素與法國農業(yè)之間的關系。
2.景觀圖可以圖旁配備說明性文字,以小型圖片展覽的形式介紹給學生,也可補充收集法國的其他藝術景觀圖片。
[作業(yè)布置]
略
八年級地理教案6
一、教材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上一節(jié)長江,對學習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節(jié)教材主要從中國第二長河,“母親河”的奉獻中國的憂患,根治黃河四方面概況了黃河的整體地勢特征本節(jié)的教學對學生今后學習我國的水資源,水能源,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西部大開發(fā)等知識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由于具備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讀圖和析圖的能力,同時學生學過《長江》一課,對河流的學習方法有了了解,為學習本課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學生對于本課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產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還不夠具體和深入,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進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讀圖說出黃河的發(fā)源地、流經省區(qū)、注入的海洋、長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并了解黃河的開發(fā)利用狀況。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讀圖用圖能力,學會用地圖等資料,說明黃河的基本概況;能解釋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黃河治理的案例,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興利除弊的觀念;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xié)調觀念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黃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黃河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探究黃河開發(fā)和治理的方案。
難點:運用有關資料和已有知識儲備,探究黃河成為地上河的成因和黃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從了解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過程中可體現(xiàn)出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人地關系的不協(xié)調,從而可引出治黃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節(jié)的重點。黃河的水資源和水能資源都很豐富,如果利用好這些資源將有利于加快西北內陸區(qū)域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將產生一系列問題,所以黃河的開發(fā)是本節(jié)的另一個重點,F(xiàn)實中,因為人為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原因使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嚴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近年出現(xiàn)斷流現(xiàn)象,這是人地關系不和諧的后果,也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所以黃河的治理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難點。
五、教學方法
學法:
(1)自主探究這是教學的準備階段,我設計學案了提前發(fā)下去,為學生預習和自主學習提供了幫助。
(2)合作交流我采用組內交流、組際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給每一個學生以機會。
教法:
(1)目標重現(xiàn):重在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鍛煉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評價能力。
(2)自主學習,通過小組內展示預習學案,檢測預習效果
。3)合作探究,通過做綜合題來聯(lián)系所學的知識,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4)精講點撥,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疑問、重難點、易錯的、易混的、易漏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探究。
(5)鞏固檢測,針對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檢測查漏補缺,提高學習效率。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觀看黃河錄像導出本課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ㄒ唬3分鐘)[引入]用課件播放黃河景觀視頻,激昂的音樂伴著滾滾黃河水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
[教師過渡]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古代就有許多文人墨客歌頌過它。請同學們展示搜集的有關黃河的詩。
[學生展示]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等等。
[師過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河。
。ǘ10分鐘)[課件出示]黃河探險
[教師]先請同學們完成學案上的題:讀圖思考。
[課件展示]黃河流域圖
“動態(tài)移入”法首先畫好黃河“幾”字形狀作為文本。
[師]“黃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狀?”
[生]像個巨大的“幾”字。
[師]鼠標點擊動態(tài)移入地圖上黃河的原位契合并重復幾次。
[學生自主學習]
請學生讀“黃河流域水系略圖”,并在小組內總結以下幾個問題。
1、找出黃河的發(fā)源地和入?冢喊皖伩矫}和渤海;
2、讀課本及地圖,明確黃河干流的長度和形狀:5500多千米;
3、找出黃河干流流經的省區(qū):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共九個省區(qū);
[課件出示中國地形圖]
4、看看黃河流經了哪些主要地形區(qū):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
5、在圖上明確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內蒙古自治區(qū)河口鎮(zhèn)和河南舊孟津;
6、找到黃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請學生注意,這兩條支流分別位于黃河的哪一個河段。
[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由各小組充分討論后,派代表上臺交流。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黃河的簡圖,并根據自己畫的圖進行講解。
[學生活動]自探空間:為什么說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學生討論、回答]黃河僅僅是長度居全國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卻遠遠少于長江、珠江。
[師]黃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東流,注入渤海灣,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ㄈ課件出示]黃河的水文特征(10分)
[師]請學生自學課本49—50頁的閱讀來找出正確答案。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總結出上游的水文特征。
八年級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產生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水平運動的產生及受力狀況。在學習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判讀原理圖和示意圖的能力,訓練學生繪制簡單原理示意圖的基本技能。在明確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大氣運動與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關系。
教學建議
關于讀圖能力培養(yǎng)和課后活動的教學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qū))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是訓練學生閱讀地圖的基本技能,也是訓練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密切聯(lián)系的很好途徑,教師不能忽視這一教育功能,應該充分利用此圖達到訓練的目的,另外本課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因此也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不能放任學生自由閱讀,潦草而過。
關于風的形成和風的方向的教學分析
關于風的形成是本課重點的知識內容,而風向的確定則是本課的難點知識,確定風向的關鍵是明確幾種力的關系,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這種力在氣壓場中如何繪制應該使學生明確,無論等壓線的表現(xiàn)形式如何,水平氣壓梯度力始終與等壓線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諝庖坏┻\動起來,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轉偏向力只影響空氣運動的方向而不影響空氣運動的速度,當這兩個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風而立低壓在左,高壓在右,這個運動的過程,教材中用一幅圖像加以表示。這種風向只會出現(xiàn)在高空大氣中,而近地面的風,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摩擦力既改變力的方向,又會對風速產生一定影響,當三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必讓學生了解,學生只要知道結論即可。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的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這部分內容,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引導學生判讀教材提供的圖像“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明確繪制水平氣壓梯度力應該注意的問題:水平氣壓梯度力總是與等壓線相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當空氣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如果只受到兩個力的影響,二力平衡風向如何表示,這部分內容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如能夠提供學生動畫演示有助于學生理解地轉偏向力如何逐步影響水平氣壓梯度力最終達到二力平衡,使風向達到穩(wěn)定。在近地面的風除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外,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需要學生了解,但三力達到平衡后的風向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加以了解,學生了解了平直等壓線中風向的繪制方法后,可以結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qū))的等壓線和風向”示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繪制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壓線呈閉合狀態(tài)時的風向,并能夠總結出風向偏轉的規(guī)律。本節(jié)課教學注意指導學生繪制示意圖的方法,訓練學生繪圖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關于熱力環(huán)流的教學分析
這部分內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圖像,說明熱力環(huán)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圖像時應特別注意a、b、c三地受熱不同,出現(xiàn)空氣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運動,由于這種運動導致高低空空氣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現(xiàn)氣壓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出現(xiàn)差異,就會產生空氣的水平運動,這就是風。
關于熱力環(huán)流的教學建議
本節(jié)課以講授法為主,但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意運用啟發(fā)式進行教學。在引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總結學過的太陽輻射在各緯度分布的`特點,由各緯度冷熱不均引導學生分析大氣的運動特點。在學生明確了冷熱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后,運用教材提供的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逐步分析冷熱不均首先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由于垂直運動導致不同高度大氣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區(qū)出現(xiàn)氣壓差異從而引起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了熱力環(huán)流。熱力環(huán)流在實際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閱讀材料,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段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在城市與郊區(qū)會出現(xiàn)熱力環(huán)流現(xiàn)象,使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切實感受到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示例
【教學重點】①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②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表面各緯度獲太陽輻射多少有何不同?總結太陽輻射隨緯度變化的規(guī)律。
(學生閱讀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思考)空氣受冷熱不同,其運動有何不同?→受熱地區(qū)空氣上升運動,受冷地區(qū)空氣下沉運動。大氣垂直運動的結果是什么?→導致大氣密度發(fā)生變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現(xiàn)氣壓高低不同→空氣水平運動,從而形成環(huán)流。分析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熱力環(huán)流現(xiàn)象。
(板書)一、熱力環(huán)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huán)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學生閱讀教材“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此圖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含義以及繪制的方法。并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板書)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學生閱讀教材關于“二力平衡的風向”示意圖或教師展示二力平衡的動畫過程)教師講解二力達到平衡的過程中,風向如何偏轉,當二力平衡時,風向的特點,并向學生說明,在實際的大氣運動中,這種風向只在高空,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xiàn),而在近地面,必須考慮摩擦力的影響,因此風向是在三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達到平衡后才可能穩(wěn)定。
(學生閱讀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教師指導學生繪制閉合等壓線中三力平衡時的風向,并引導學生總結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空氣運動的規(guī)律。
【設計思想】
本節(jié)課的學習對于學生有一定難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識,因此教師的講授較為重要,雖然本課教師的講授較為突出,但學生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并借助計算機動畫演示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另外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用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及相關圖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使問題,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大氣的運動
一、熱力環(huán)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huán)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八年級地理教案8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主要講的是地形與地理,本節(jié)內容包括三部分“地勢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復雜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
地勢呈階梯狀分布學生從地形剖面圖上可以形象地看出來,地形復雜多樣就需要學生在讀地形圖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概括,而山區(qū)面積廣大的結論需要學生閱讀扇形統(tǒng)計圖表,經過計算感知。
1.教材用中國地形圖引入新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非常形象、直觀。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顏色的深淺不同可以大致判斷出這個地區(qū)的地勢走向。不難看出,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
2 .圖2.1和圖2.2是關系十分緊密的兩幅圖像,學生從圖2.2轉化到圖2.1有一定的困難,應該結合以前學過的地形剖面圖的形成指導學生觀察。
地勢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qū)帶來了較為豐沛的降水。
地勢對河流的影響: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
河流流經階梯交界處: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地勢對交通的影響: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3.地勢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而地形我們講常見的五種類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結合圖2.4中的景觀圖,請學生歸納五大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絕對高度較大,頂部高聳,坡度很陡,溝谷幽深;丘陵的相對高度較小,地勢起伏和緩,坡度較。桓咴慕^對高度大于500米,相對高度小,頂面面積較大,起伏和緩,四周較陡;平原的絕對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內部是平地或和緩的丘陵。只有理解了,才印象深刻。
4.我國的主要地形,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知識點也較多,老師必須按照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循序漸進,條理清晰。我的思路是先講山脈,因為山脈是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有了地形的基本網格后,再嵌入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5..中國地形的特點是地形復雜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這里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適當介紹下山區(qū)的概念,它不是僅指山地,還包括崎嶇的高原和丘陵。在同學們以前的認識中,往往覺得山區(qū)是不適宜生存和發(fā)展的.,學習本課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其實山區(qū)還有一些優(yōu)勢,比如山區(qū)雖然不適合發(fā)展農業(yè),但為農業(yè)的多種經營提供較好的條件。培養(yǎng)學生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待事物、分析問題。
學情分析
學生來自農村,學生在認知目標,學習方法,活動開展方面存在不少問題。
1.對地理學科沒有興趣。 認為地理學科不是中考學科,學不學沒多大關系,只要及格就行,久而久之,對主要學科興趣越高,對一般學科興趣很低。
2.學生學法不恰當。地理學科不同于其他科目,必須學會看地圖來學習,而學生會讀圖,識圖,填圖,用圖的能力較差,也就不能很好獨立完成作業(yè),學生“死記硬背”。
3.本節(jié)的學生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由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一般的認識。
4.本節(jié)要通過看地形剖面圖和地勢三階梯示意圖學習我國地形的階梯狀分布,任何看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障礙點 。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分布的特點,知道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知道我國五種地形的分布比例。
2.了解我國地形的特點,知道我國五種地形的分布比例。
3.理解我國地形地勢特征對我國氣候和交通等的影響。
4.發(fā)展學生讀圖的能力和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讀圖,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從圖中獲取知識的過程,了解我國的地形地勢及對我國交通、氣候的影響。
情感與態(tài)度:
了解祖國的基本國情,培養(yǎng)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地勢的特征,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教學難點:讀東西地形剖面圖和地勢三階梯圖、地勢分布圖,并從中獲取效果信息。
八年級地理教案9
[學習目標]
1.扎實掌握農業(yè)五部門及其主要農產品;畜牧業(yè)的種類、主要牧區(qū)名稱及其優(yōu)良畜種,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2.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掌握從氣候地形等方面分析我國南方與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以及農作物的地區(qū)分布
3.全員參與,激情展示,樹立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意識。
重點:運用地圖說出小麥水稻的.主要分布區(qū);說出主要經濟作物的分布和四大牧區(qū)難點:我國商品糧基地的分布
[自學導航]
一、農業(yè)概況地位: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yè)。
1、狹義的農業(yè)是指
(溫馨提示:副業(yè)是指農、林、牧、漁以外的其他生產事業(yè)。例如:①采集野生植物,如采集野生藥材、野生油料、野生淀粉原料、野生纖維、野果、野菜和柴草等。②捕獵野獸、野禽)
2、農業(yè)發(fā)展:
、盼覈鞘澜缟献钤绶N植、,又是最早栽培的國家
、飘斍,我國的等農產品的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⑶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傥覈r業(yè)生產發(fā)展較快;②我國農業(yè)日益改善;③我國農業(yè)生產的趨于合理。⑷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突出的問題是:農業(yè)還比較差,仍較薄弱。
根據播種期不同,小麥有與之分,我們學校所在地區(qū)以種植為主。
2.經濟作物⑴我國經濟作物種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們通常具有經濟價值高、技術要求高、商品性強等特點。
三、農產品出口基地
1.我國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基地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主要產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什么是外向型農業(yè)?旅游農業(yè)?生態(tài)農業(yè)(答案在課本上劃出)
四、畜牧業(yè)
2、是我國商品生豬的主要產區(qū)。
[合作探究]
讀圖“我國主要商品糧基地分布示意圖”,完成下
⑴填出書中字母所代表的商品量基地名稱A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____
、瞥陨仙唐芳Z基地外,還有哪些地方建立了商請在圖中適當位置填上其名稱。
[課堂小比拼]
1.既是我國主要商品糧基地,又是我國糖料作物產區(qū)的是()A成都平原B江漢平原C華北平原D江淮地區(qū)2.下列組合正確的是
A內蒙古牧區(qū)——三河馬
B青海牧區(qū)——灘羊C西藏牧區(qū)——細毛羊D新疆牧區(qū)——牦牛3.關于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敘述不正確的是()
A當前,我國糧食、肉類、棉花等產量已經居世界首位B我國谷物人均占有量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C農業(yè)生產條件日益改善,但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還較差D隨著城市化的加速推進,城郊農業(yè)蓬勃發(fā)展起來。
[能力提升]
讀下圖嘗試分析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位于同一緯度,為什么長江中下游平原不是甘蔗的主要產區(qū)?
八年級地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理區(qū)域劃分的不同依據及相應的區(qū)域類型。
2、知道四大地理區(qū)域劃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區(qū)域的自然地理差異。
能力目標: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西北地區(qū)、青藏地區(qū)的位置和范圍。在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情感態(tài)度價值目標:通過對家鄉(xiāng)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強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1、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的劃分依據;
2、宏觀認識“我國的四大地理區(qū)域”;
3、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難點
地理區(qū)域的不同劃分類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談話: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我國顯著的地理差異表現(xiàn)在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綿長的山脈往往成為區(qū)別地理差異和劃分地理區(qū)域的自然界線,你能說說我國最典型的事那一條嗎?
2、指名交流,及時補充。
3、引導: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我國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地理區(qū)域。提問:你知道我國有哪些類型區(qū)域?這些類型區(qū)域是根據什么劃分的?
(如:溫度帶是根據氣溫差異劃分的等)
4、揭示課題: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qū)域。
二、新課教學
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版書)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區(qū)域圖片
講述:我國面積遼闊,跨經緯度廣,氣候類型多,地勢高低差異大,根據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人文差異等自然社會條件劃分為四大地理區(qū)域。
2、請學生讀幾遍四大區(qū)域的名稱。
3、播放四大區(qū)域不同的自然景觀,請同學分辨其所屬區(qū)域,再說自己家鄉(xiāng)屬哪個區(qū)域,并描述自己家鄉(xiāng)的地形,氣候特征。21教育網
4、指導學生讀四大區(qū)域圖,說出各區(qū)域的位置、范圍及主要省、直轄市、自治區(qū)。
出示(播放)“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圖”
問:西北地區(qū)與青藏地區(qū)及北方地區(qū)界線與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界線比較是否相似?這條界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生討論:回答,這條線與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基本吻合,其主導因素是夏季風影響。
師:出示(播放)“一月等溫線分布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
問:南方地區(qū)與北方地區(qū)分界線大致與1月那條等溫線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線大致一致?這條分界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與1月0C度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接近,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相吻合。這條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氣候和降水。
師:出示播放我國三級階梯圖片
問:青藏地區(qū)與其他三個地理區(qū)域大致與那兩級階梯的分界線相吻合?確定這條分界線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生:看圖回答,地勢第一級與第二級階梯分界線大致吻合,確定的主導因素是地勢和地形。
三、活動與鞏固練習
1、講述:四大地理區(qū)域雖然是一種綜合的區(qū)劃,但是,確定某一條界線時考慮的主導因素可能只是一種或兩種
2、學生將教材圖5.5與5.1對照,依次討論圖5.5中A、B、C三條界線的確定所考慮的主導因素,完成“活動”3、指導學生完成“活動”,讓學生歸納四大地理區(qū)域在氣溫、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點和相互的差異。
界線A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確定界線A考慮的主導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線B大致與1月1℃等溫線的分布最接近
界線B大致與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確定界線B考慮的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熱量和水分)
界線C與地勢的第一階梯的邊界線基本吻合
確定界線C考慮的主導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地4頁
四、師課堂評價、小結:
師:四大地理區(qū)域是體現(xiàn)我國宏觀地理差異的一級區(qū)劃,每個大的地理區(qū)域范圍都很大,所以,其內部的地理差異仍然明顯,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不同的地區(qū)。例如:北方地區(qū)還可以劃分為東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黃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圖上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
板書設計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二)
北方地區(qū)
南方地區(qū)
我國的四大地理區(qū)域〈
西北地區(qū)
青藏地區(qū)
八年級地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運用地圖說明我國冬夏季氣溫分布特點以及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2.掌握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3.學會閱讀等溫線圖、年降水量分布圖、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年降水量分配柱狀圖、溫度帶圖、干濕地區(qū)圖,并能獲取相應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出正確結論。
過程與方法
通過地圖及相關資源分析、歸納、總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
【重點與難點】
1.我國氣溫的特點,溫度帶的地區(qū)分布。2..讀圖、識圖技能的培養(yǎng)。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讀圖分析。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觀看視頻:冬季的廣州和哈爾濱
同一個季節(jié),為什么廣州和哈爾濱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異?導入新課學習。二、新課學習
第一課時
(一)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1.冬季氣溫分布特點
(1)計算:?诤湍拥臏夭(16℃-(-28℃)=44℃)特點:南北溫差大
讀圖可知,氣溫自南向北逐漸降低(2)思維拓展
冬季氣溫分布特點的成因
探尋原因
成因①:緯度位置的影響
中國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緯度近50度,冬季時,太陽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緯度越高,太陽高度越低,晝長越短。北方太陽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晝長比南方短,太陽照射時間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熱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風的影響
北方靠近冬季風源地,冬季風使北方降溫幅度大。距離和地形對冬季風的消弱與阻擋,冬季風對南方影響小。這些加劇了南北溫差。
(3)總結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①1月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②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2.夏季氣溫分布特點
(1)計算:海口和漠河的溫差(28℃-16℃=12℃)全國平均氣溫在多少攝氏度以上?(20℃)特點:普遍高溫
讀圖可知,氣溫自南向北逐漸降低(2)思維拓展:夏季氣溫分布特點的成因
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陽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晝長比南方長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熱與南方相差不大。所以夏季南北氣溫相差不大
(3)探究:夏季我國哪里氣溫偏低?為什么?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
(4)總結我國氣溫分布特點: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夏季氣溫偏低)
(5)拓展延伸:我國南北溫差順口溜
領土面積廣,南北跨度大;冬季溫差顯,北棉南穿夾;夏季普高溫,南北差不大;秦嶺淮河線,零度等溫劃;最寒在1月,高溫在7月。
(6)了解我國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熱的地方3.溫度帶
(1)溫度帶的劃分依據:氣溫的南北差異和農業(yè)生產實際(2)讀圖,了解5個溫度帶和1個高原氣候區(qū)位置。(3)總結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③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
(4)對號入座: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島、漠河、塔里木盆地它們分別位于哪個溫度帶?(高原氣候區(qū)、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寒溫帶、暖溫帶)
(5)體會我國氣溫南北差異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1.水果
拓展延伸:中國各個溫度帶的主要植被2.房屋
3.農作物及其熟制
總結過渡:我們已經知道了我國氣溫分布特點,那么你知道我國降水的情況嗎?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去探索吧!
第二課時
(二)東西干濕差異顯著1.降水空間分布特點
(1)讀“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圖,分析從整體看,降水的空間分布均勻嗎?(不均勻)(2)觀察分析
圖中的等降水量線有幾個數值?(如圖)
圖中等降水量線數值變化的方向有何規(guī)律?(如圖)降水空間分布特點:(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2)總結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④800毫米年降水量線過的地方(4)了解我國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2.降水時間分布特點:
(3)讀“中國南北四個城市的季節(jié)差異”圖,回答問題標出四城市降水較多的月份(如圖)四城市降水集中在____月~_____月(4;10)在圖中從南向北圈出這四個城市(如圖)
總結:南方雨季____,開始____,結束____;北方雨季____,開始____,結束____:(早;長;晚;短;晚;早)
八年級地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道與技能
讓學生了解“秦嶺—淮河”一線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自然環(huán)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法、討論法,掌握“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自然環(huán)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壯麗,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點為、難點
了解“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自然環(huán)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同學們,聽過《晏子使楚》的故事嗎?故事講到晏子出使楚國時,講過這么一句話“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就是說橘子生長在淮南是橘樹,生長在淮北則是枳樹,它們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的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通過《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并用其中“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這一句話設問引發(fā)學生思考。)
[講授新課]
1.秦嶺與淮河的位置
[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讀圖,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
。1)說出秦嶺山脈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點?
。2)找出“秦嶺—淮河”一線通過的主要省級行政單位。
。3)下列省級行政單位位于“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是( )
、俸 ②河北 ③江西 ④山東 ⑤浙江 ⑥山西
2.“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學生活動] 1.在地圖中找出0℃等溫線與“秦嶺—淮河”一線的關系,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氣溫差異;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與“秦嶺—淮河”一線的關系,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降水差異;3.通過這兩氣候要素的差異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自然環(huán)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引導學生思考,同時利用景觀圖輔助學生理解。)
[學生活動2] 填寫下面表格
秦嶺—淮河以北秦嶺—淮河以南
溫度帶
干濕區(qū)
水資源豐富程度
河流是否結冰
耕地類型
耕作制度
植被類型
主要糧食作物
主要經濟作物
主食
其他
[學生活動3] 以“到底北方好還是南方好”作為辯題,進行辯論。在教室兩邊分別掛上反映北方和南方地理風情的圖片(各3~5張),請代表北方、南方的學生分坐兩邊,同組學生(每組里均有辯手、策劃者和南、北方人)的座位相鄰。辯論前幾分鐘由南、北方各出一名學生播放代表當地風情或歌曲錄音,以營造一個虛擬的良好情境,然后讓學生自由辯論,不受約束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板書設計
一、秦嶺與淮河的位置
1.走向
2.經過的省區(qū)
二、“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八年級地理教案13
【教學重點】
北方地區(qū)的自然特征和農業(yè)發(fā)展。
【教學難點】
北方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分小組,每個小組5~6個同學為宜;部分同學準備事先搜集好的相關圖片及信息材料。
2、教學課件:有關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圖片資料或錄像資料。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引入:咱們生活在北方地區(qū),對北方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生活習慣已經很了解了,那么南方地區(qū)在這些方面跟咱們雷同嗎?有誰去過南方地區(qū),跟大家談一談你的所見所聞。
學生自由發(fā)言。
一、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播放有關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自然景觀差異的錄像資料。
教師:從錄像資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那些差異?如何用科學的地理方法表述它們?為什么會有差異?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引導學生觀察圖“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比較”以及中國地形圖,找出北方和南方地區(qū)的范圍以及它們之間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板書:1、從地形上
教師:從地形圖上看,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都位于地勢的第二級和第三級階梯上。具體來說,兩個區(qū)域在地形上有何差異呢?各有一些什么地形區(qū)?
學生:北方地區(qū)主要的地形有:高原、平原等,主要地形區(qū):西部是黃土高原,東部是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南方地區(qū)主要的地形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比較復雜,主要地形區(qū):西部是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東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南丘陵。
板書:2、從氣候上
教師:從氣候上,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有什么差異?
引導學生觀察圖“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比較”四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強調:哈爾濱和北京代表北方地區(qū),武漢和廣州代表南方地區(qū)。
學生回答,教師糾正、補充
教師:北方地區(qū)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較少,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季節(jié)變化比較明顯;而南方地區(qū)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年降水量較多,各月降水都比較豐富。北方地區(qū)的氣候特征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南方地區(qū)的氣候特征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
學生完成教材活動“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自然地理狀況”
板書:3、從河流流量上
引導學生觀察圖“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比較”中的長江和黃河流量過程線圖
教師:長江和黃河的河流流量有何差異?為什么?
學生討論。
八年級地理教案14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yè)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教學要求: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斷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質。
2、認真學習、領會《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地理能力,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觀察、調查、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維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時掌握好地理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動”部分內容為突破口,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繼承以往教學活動的長處,并不斷深化、創(chuàng)新、拓展,形成多種多樣的符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
4、注意建立過程式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發(fā)展,給在實施新課程中的每一位學生建立成績檔案,用來記錄該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況,作好整理工作。
5、將新課程教學實驗研究進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將自己在這些年的教學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課程改革的理念的課堂教學或實踐活動進行總結、提煉,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并把它們記錄下來,寫成教案、活動案例、論文、實驗報告等,積累經驗,驗證《新課程標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學期世界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知道有關世界海陸分布、氣候和海洋的基礎知識,以及世界人口、人種和國家等概況。
2.使學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況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類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學習區(qū)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區(qū)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畫簡單的世界、大洲、國家的地理略圖,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tǒng)計圖表。
4.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環(huán)境;初步知道世界
一些國家在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yǎng)全球觀念。
四、具體實施
1.教學中要改變傳統(tǒng)地理課程重知識輕方法、重結論輕過程的觀念。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2.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和自身經驗出發(fā),觀察、發(fā)現(xiàn)、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
3.引導學生關心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關注世界的變化,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huán)境觀、人口觀。要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作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千姿百態(tài)的地理事象、千差萬別的地理空間、千變萬化的地理演化過程。充分考慮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深遠影響,促進地理學習的革命,為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地理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4.初一每個班級都有個別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這些學生他們或者自身努力但學習比較困難,或者智商不低但學習不努力,或者對老師的教育有反感情緒,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對這類學生給予特別的"關照",生活中要關愛他們,學習中要特別關注他們的一言一行,要從基礎抓起,從良好的學習習慣抓起,不放棄每一位學生。
5、教學活動應該是由教學內
容、學生、教師、教學環(huán)境整合而成的系統(tǒng),不僅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更應注重師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重視學生學習的經歷和經驗,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通過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開發(fā)和學習渠道的拓寬,豐富學生的經歷和經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xiàn)知識傳承、能力發(fā)展、態(tài)度與價值觀形成的統(tǒng)一。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特別強調地理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引導學生把課堂中的地理知識和方法運用于生活實際中去。
八年級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qū);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運用圖文材料分析黃土成因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危害;通過實例進一步了解黃土高原環(huán)境整治理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2.運用圖文材料分析黃土高原的位置、成因、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
3.認識到人與自然及自然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教學重難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qū)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如何拯救黃土高坡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圖片展示
講解: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xiàn)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么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感性認識黃土高原的地貌和文化景觀
一、文明的搖籃
讀6.25,在圖中找出: 內蒙高原、秦嶺、太行山、鳥鞘嶺。陜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甘肅省
小結:
1、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
講解: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于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平原就出現(xiàn)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提問:黃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黃土風情與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
小結:
2、悠久的歷史文化
3、眾多的名勝古跡
師生活動,小組討論,探究黃土風情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看圖片6.26 6.27體會地理環(huán)境對民風民俗的影響。
二、風吹出來的高原
過渡:
提問黃土高原深厚的黃土是怎么來的呢
講解: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其中得到廣泛
認同的是“說”。該學說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qū)吹來的
小結:1、形成
圖片展示:各種黃土地貌
小結:2、地貌
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探究各種黃土地貌的形成。嚴謹治學的科學態(tài)度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三、嚴重的'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大的地區(qū)之一,結合教材圖6. 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小結1、原因
(1)自然原因:
、冱S土土質②地表裸露③夏季降水、坡陡
(2)人為原因:
、龠^墾過牧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
、谛蘼凡傻V等活動破壞地表。
承轉水土流失又造成了哪些后果呢
小結:后果
探究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通過實驗比較有力說明問題。
四、水土保持
引導學生結合前面的分析找出解決的措施
小結:
1、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
2、合理安排生產活動
師生共同總結知識點教師強調重難點
小組討論水土流失的后果完成活動題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高邏輯推理能力提高興致,培養(yǎng)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明確知識加深印象。
課后小結
學完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習題
1.黃土高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不包括( )
A.使黃土高原上的土壤變得越來越貧瘠 B.使黃河下游河段更易發(fā)生洪澇災害
C.使黃河中下游河段不能建設任何水利工程 D.使黃土高原自然災害有加劇之趨勢
2.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 )
A.平整土地 B.修水平梯田 C.深耕改土 D.植樹種草
3.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小流域治理中,生物措施的功能是( )
A.蓄水保土 B.改善生產條件 C.創(chuàng)建旅游景點 D.利用光熱
4.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
A.地勢低平 B.地勢坦蕩 C.千溝萬壑 D.波狀起伏
5.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態(tài)、經濟惡性循環(huán)的根本原因是( )
A.農業(yè)歷史悠久,耕地墾殖殆盡 B.人口快速增長,人地矛盾突出
C.耕作技術、耕作方法落后 D.墾荒種地,破壞植被
【八年級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的地理教案11-04
八年級地理黃河教案11-20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1-22
八年級優(yōu)秀地理教案11-17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1-24
八年級地理農業(yè)教案12-05
八年級地理教案15篇11-11
八年級的地理教案(15篇)11-08
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20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