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教案

七年級歷史教案

時間:2022-11-07 21:54:56 七年級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歷史教案集合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歷史教案集合15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兩宋時期人們衣食住行以及娛樂和傳統(tǒng)節(jié)日上的新的發(fā)展和特點。

  2、思想教育目標:兩宋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發(fā)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情感。通過對衣食住行和城市娛樂,傳統(tǒng)節(jié)日等方面發(fā)展的介紹,使學生體會到,這個時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會的安定和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從史學的角度感知兩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某一時期社會發(fā)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學方法:以講述法為主的綜合教學。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衣食住行,包括娛樂和節(jié)日的發(fā)展內容和特點。

  難點:為什么這個時期的社會風貌會有這樣的繁榮特點。

  四、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上堂課的知識。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以及為什么南方經濟能有很大的發(fā)展的原因是什么。在南方經濟發(fā)展繁榮的情況下,兩宋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娛樂等很多方面有著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風貌,我們來學習第11課。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北宋初年穿衣節(jié)儉,各級官員的服色有嚴格規(guī)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后來奢侈風氣盛行。婦女纏足的陋習開始傳播。還有在兩宋時期,從穿戴的服飾上,可以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yè)的特點。

  2、食兩宋時期的飲食也很豐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還有這個時期南方個北方的居民在飲食上有著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面食。而南方人吃魚肉多,主食是稻米。(講講產生差異的原因。簡介一下這個時期一些在飲食上有貢獻的人物。)

  3、住兩宋時期,農村百姓的住房簡陋,以茅屋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馬,人們多用牛車和驢車。達官貴人出門多乘轎子,士大夫騎驢和騾。那時的交通也很發(fā)達,邸店很多,旅店業(yè)興旺。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jié)日

  1、熱鬧的瓦子

  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就有許多娛樂兼商業(yè)場所叫“瓦子”。瓦子里面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2、歡樂的節(jié)日

  今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像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視的是春節(jié),宋代稱為元旦。(介紹這些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七年級歷史教案2

  一、轉變理念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卻不是暮氣沉沉的。墨守成規(guī)的傳統(tǒng)教學漸行漸遠,全新的教學理念因對學生個體需求的尊重而誕生,創(chuàng)設生機勃勃的課堂成為每位教師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力避“教”和“學”的簡單相加,努力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共同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新格局,嘗試構建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實踐引導者、促進者與欣賞者的角色。

  二、解讀教材

  實現(xiàn)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會隨之改變。我認為,《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已經將教材的定位從單純的知識傳承載體轉變?yōu)橛行W習的輔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須通過教師的設計與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方能體現(xiàn)。

  從地位與作用看:本課居于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的第三課,既對兩宋社會風貌進行了總體描述,又從中體現(xiàn)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題。

  從內容與目標看:(知識與能力:)學生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將了解宋代社會生活的大概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服飾、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筑的樣式、交通工具、文化娛樂活動以及節(jié)慶風俗等,并通過辨別宋代社會衣食住行各方面變化,嘗試從圖片、詩詞等資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領略宋代的社會風貌,從而使自己的識圖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的到鍛煉,并且運用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發(fā)展,認識到文化是特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對宋代社會風貌呈現(xiàn)出萬千氣象的原因的討論中,學生將在教師引導下發(fā)現(xiàn)豐富多彩的宋代社會生活,是宋代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經濟的體現(xiàn),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結果,同時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傳承性,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強。(過程與方法:)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標,我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感性的材料,盡可能拉近歷史與他們的距離;創(chuàng)設情境、讓全班同學帶領卡通人物 “游覽”東京,體驗宋代的社會生活,力爭將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融入愉快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我和學生都將有目的、有計劃的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每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留下自主學習的痕跡,為課后小結做準備。

  從側重點看:宋朝的服飾變化與瓦子的出現(xiàn)可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較難理解的內容,我將之視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為解決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一方面:為學生提供適量課外材料,為他們通過觀察、比對,主動歸納宋朝服飾的時代特點創(chuàng)造條件;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緊扣課本,嘗試從中為瓦子的種種特征找出依據,幫助學生及時、科學地使用教材這一學習工具。

  三、分析學情

  課程改革的沖擊下,歷史課堂已經不能封閉自為。我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早已經通過互聯(lián)網、圖書館、影視作品、報刊雜志等各種渠道接觸歷史,他們更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資料,并且樂于參與教學,善于想象。進行本課教學時,他們學習過了宋朝時期各民族政權并立及民族間交往的相關知識,了解本課的歷史背景;還初步具備了閱讀、分析、比較史料的學科能力,為參加本課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做好了準備。由此,我得出結論:學生學習本課的知識、能力與心理準備已經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設計層面的教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實踐教學設計的過程令我興奮,也令我成長。接下來,我將逐步展示我的教學流程。

  第一步:知識鋪墊

  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會風貌的歷史背景,我和學生一同簡單的回顧過往所學的知識,包括兩宋時期漢族及少數民族政權的更迭、民族間交往等,其間,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暫時遮擋課題,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識回顧更高效。

  第二步:輕松導入

  展示本課主題之后,我為學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動畫片《麥兜響當當》的片段,主要內容是基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3D動畫,初步展現(xiàn)宋代市井生活的畫卷,課堂氣氛立刻輕松、愉快起來,學生興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選擇

  看完短片,我向學生請教卡通人物“麥兜”與短片中的主角“麥子”是什么關系,并詢問:同學們是否愿意帶著麥兜一同見識其祖先生活的真實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復后,顯示今天的學習游歷任務:宋代的“衣”、“食”、“住”、“行”、“娛”,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并提問大家想最先了解兩宋時社會生活的哪一方面。我會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感受“我的課堂我做主”。

  民以食為天,在實際的教學中,絕大多數學生和我都首選了解兩宋的飲食文化,隨后我們將進入對宋代飲食的學習。這個自主選擇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消除了學生與我的距離感,他們發(fā)覺:在生活上師生是完全平等的,這將為后面的教學活動營造更加民主的氛圍,鼓勵孩子們大膽的參與教學活動。

  第四步:互動學習

  由此開始,學生進入了本節(jié)課學習的主體部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將分版塊,通過各種預設的活動、使用電子白板,逐步完成對兩宋社會風貌的認識與總結。我的教學預設是隨機的,下面我依據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選擇順序逐步講述這節(jié)課的教學流程。

  1.兩宋的“食”:

  教師使用白板資料庫 將事先準備好的食物圖片和名稱拖放到屏幕為學生活動做準備

  學生活動1: 學生使用白板 游戲“猜猜猜!”——請學生使用電子白板將圖片拖拽至相應的名稱。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標是通過一人上臺操作,全班學生共同出謀劃策,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其大膽嘗試、積極交流。

  學生活動2: 說說飲食——自主歸納兩宋飲食特點

  完成前一個活動后,我引導學生回歸課本,結合課文內容與我提供的課外素材,結合政權更迭、社會性質等知識討論、歸納宋代的飲食特點,得出隨著政權南遷,主要的食材發(fā)生了變化、華麗美味的食物僅屬于統(tǒng)治階層等結論。

  學生使用白板 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在白板上將飲食的特點填寫完整。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將使用電子白板把自己的學習所得與我預設的板書相結合,同時,學生板書的頁面將留存在電子白板的資料庫中,成為最后我回顧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要素材。

  2.兩宋的“衣”

  服飾是一個時代主流思想和審美情趣的體現(xiàn),兩宋服飾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在這個版塊里,學生將通過三個活動發(fā)現(xiàn)宋代服飾深受經濟發(fā)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響。

  學生活動1: 以“衣”取人——依據服飾為圖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學生們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規(guī)的表達,引起學生的好奇,并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相關知識,仔細觀察圖片,大膽猜測圖中人物的身份貴x。學生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不僅運用了本課所述的有關宋代服飾的知識,還運用了封建社會不同階層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識。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進而得出剝削階級被消滅后,服飾也不再體現(xiàn)著階級的差異。

  學生活動2: 各抒己見——評價纏足、說說你最欣賞的美

  纏足陋習的真實圖片和大文豪蘇軾對小腳之美的詠嘆之間形成的強烈對比是最能激起學生討論的素材,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明確的判斷纏足是否美,還能將初中政治課中關于培養(yǎng)正確審美觀的內容與歷史學習相滲透。

  學生活動3: 看圖識變——觀察圖片,發(fā)覺宋代服飾的變化特點

  觀察圖片、獲取信息是歷史學科能力的一部分,學生在對比和交流中發(fā)現(xiàn)宋代服飾的動態(tài)發(fā)展及主要特征。

  學生使用白板 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服飾的變化及特點填寫完整。

  3.宋代的“娛”

  日常的娛樂與節(jié)慶活動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既屬于統(tǒng)治階層又屬于廣大市民與農民,它基于宋代物質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傳統(tǒng)文化。該板塊我組織了以下活動:

  學生活動1: 學生使用白板 我說《元日》——播放節(jié)日圖片及《元日》詩文,請學生自己上臺為同學們解讀詩中展示宋朝節(jié)日風俗的詞句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主動學習,還將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分享,當了一回小老師,學習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識自然得以增強;講述過程中,學生還結合自己的發(fā)言使用電子白板的繪畫功能標明要點,動手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均得到了綜合訓練;講述完畢,我給予學生即時的、熱情的贊揚,激勵大家更積極地投入后面的活動。

七年級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朝的暴政;大澤鄉(xiāng)起義;張楚政權;巨鹿之戰(zhàn);楚漢之爭。

  二、通過本課的講解,指導學生學會搜集成語典故的方法,積累成語故事。通過學習秦末農民戰(zhàn)爭,培養(yǎng)學生分析戰(zhàn)爭的爆發(fā)原因及其勝負關系的能力。

  三、通過對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xiāng)起義的學習,認識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滅亡的根本原因,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tǒng)治。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封建王朝。秦的統(tǒng)一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zhàn)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統(tǒng)一的新紀元。自秦統(tǒng)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分裂紛爭,但統(tǒng)一是主流。秦的統(tǒng)一為以后中國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礎;秦朝初定的政治、經濟制度也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奠定了基礎。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華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對我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對當時世界的影響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后來的“漢人”、“唐人”一樣,成為世界各國對中國人民的代稱。另外,秦的滅亡給后世封建統(tǒng)治提供了借鑒。西漢初年,統(tǒng)治者即鑒于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yǎng)生息政策。

  難點突破方案

  方法一: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xù)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zhàn)爭并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fā)生了變化?戰(zhàn)爭性質前后是否有變化?

  方法二:為了課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講述, 教師可把此目放在《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課講述?稍谡n前復習導入時使用。

  重點突破方案

  1.關于“秦的暴政”一目。

  可編排 歷史小短劇“秦的暴政”。 教師提前讓一部分文筆好、富于表演的同學(也可以自愿報名)根據課文“秦的暴政”,查找資料,編寫小短劇,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匯報、請旨。內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嚴酷的刑法,修阿旁宮、酈山陵墓等(可利用媒體資料中的幻燈片課件——《第10課秦的暴政》)。 教師課前發(fā)給學生有關短劇的問卷,觀看完短劇后, 教師逐個提問,一起歸納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個子目——陳勝、吳廣起義。

  2.關于“陳勝、吳廣起義”一目。

  教師可安排兩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讓“陳勝”和“吳廣”把發(fā)動起義的原因講述出來,在他們講的時候把“大澤鄉(xiāng)起義”想象畫用大屏幕放出來,渲染氣氛。之后, 教師利用課件“秦末農民戰(zhàn)爭形勢圖”,講述經過。

  陳勝、吳廣起義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在 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成為歷代封建農民起義的標志性口號,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統(tǒng)治,對后面的封建統(tǒng)治者也是一個極好的 教育,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和開明統(tǒng)治很大程度上是受農民起義的影響。

  秦的暴政

  秦朝盛極而衰一直是一個重要的 歷史研究課題,從古到今,都是重要的 歷史借鑒。以當時秦統(tǒng)一六國的氣勢和國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滅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導致了秦朝的速滅,因此,分析秦的暴政與秦朝滅亡的關系是本課的一個重點。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義的內容?

  第一、從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殘暴黑暗的統(tǒng)治,如賦稅徭役沉重、刑罰嚴酷、人身壓迫和控制等。

  第二、從其在一個朝代中所處的時間位置上看,一般都發(fā)生在一個朝代的中后期,因為一個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勵精圖治,能夠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為,同時也會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到一個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養(yǎng)尊處優(yōu),貪圖享樂,加之各種矛盾激化,從而導致人民起義爆發(fā),朝代終結。

  第三、從起義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準備的、有組織的,有的是無準備的、由某種特殊情況引發(fā)的。

  第四、從起義的`過程來看,都經歷了爆發(fā)、發(fā)展壯大、失敗或性質轉化的過程。

  第五、從起義的影響上看,都打擊了或推翻了王朝統(tǒng)治。

  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zhàn)爭性質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zhàn)爭性質的變化。要通過學習內容的前后對比,使學生了解項羽和劉邦領導的戰(zhàn)爭從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單純的農民起義發(fā)展到為爭奪封建統(tǒng)治權而進行的戰(zhàn)爭的過程,認識到戰(zhàn)爭性質的變化。對這種“變化”的理解對初一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難點。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

  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zhàn)爭性質的變化。

  教學思想: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更加直觀生動的了解 歷史,理解 歷史。

  教學手段:角色扮演,幻燈片。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 歷史上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學生回答略)秦朝的統(tǒng)治狀況如何?讓我們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學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節(jié)錄部分:

  大臣甲(慌張的):啟稟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驚慌?

  大臣甲:我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長城,被一個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們恐怕還要在全國調派大量民力加緊修復,請皇上明鑒。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發(fā)10萬人力修長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啟奏陛下,阿旁宮的前期工程已經完工,請讓微臣向皇上稟報工程進展情況。

  秦始皇(作感興趣狀):快快講來。

  大臣乙:陛下,阿旁宮殿內可以容納一萬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桿,宮前立有12尊銅人,各重24萬斤(約合12萬公斤)。宮殿均以磁石為門,若有身懷武器的人進宮,就會被吸住,以確保我皇安全。阿房宮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勢不同,各殿氣候也不盡相同。周圍建閣道連通各宮室,閣道依地勢上達南山(今陜西西安南)。微臣還準備在南山頂建一宮闕,作為阿旁宮的大門。再造復道,從阿旁宮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現(xiàn)在的人手還不夠,恐怕會耽誤工程的進度,還請陛下多調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調派20萬人力修阿旁宮。

  ……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為修長城已征發(fā)30萬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區(qū)50萬,修酈山陵墓和阿旁宮每年役使近70萬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運輸糧食的,共約二三百萬人。我國人口共約20xx萬,減去婦女1000萬,男子1000萬中再除去老弱病殘,青壯年男子總數也就三四百萬人。請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著你多嘴!

  在學生表演后, 教師提問:

  請根據剛才的 歷史短劇,談談秦朝的統(tǒng)治情況。(學生回答略)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負擔沉重;賦稅沉重;刑法殘酷。 教師補充秦二世的殘暴統(tǒng)治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教師最后總結:

  因為秦的暴政,使強大的秦朝如同曇花一現(xiàn),很快就湮沒在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場農民起義的發(fā)生吧。

  二、陳勝、吳廣起義

  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陳勝:吳廣,你看這大雨一直下個不停,路也被沖壞了,看來我們不能按期到達漁陽了(嘆氣)!

  吳廣:(焦慮地)是呀,我們不能按時到達漁陽,是要被處死的呀,這可怎么辦呀。

  陳勝:(神情堅毅地、語氣果斷地)我們延期到了漁陽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們反了吧。

  吳廣:(有點猶豫地)光我們兩個肯定不行,鄉(xiāng)親們能聽我們的嗎?要不我們去問問鄉(xiāng)親們?

  陳勝:好!

  陳勝:鄉(xiāng)親們,因為大雨一直下個不停,我們已經不能按時到達漁陽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處死的。秦朝對我們百姓的統(tǒng)治也太殘暴了,……我們與其等死,還不如反了,或許還有條生路。難道那些作王侯將相的,都是天生的貴種嗎?我們沒有旗幟,可以揭桿為旗,我們沒有武器,可以斬木為兵。鄉(xiāng)親們,你們愿不愿意和我們一起反對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請你們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呼!

  同學們:齊聲和。

  教師講述:就這樣,中國 歷史上的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爆發(fā)了。具體過程 教師根據課件《陳勝、吳廣起義形勢圖》講解,詳見媒體資料。

  三、秦朝的滅亡

  教師根據課件《劉邦、項羽滅秦》講解巨鹿之戰(zhàn)和劉邦進逼咸陽。伴隨著秦王子嬰白馬素車投降,煊赫一時的秦王朝,在農民戰(zhàn)爭中灰飛煙滅了。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yè),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 歷史上消失了。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秦末農民戰(zhàn)爭的意義。(詳見課文)

  四、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xù)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zhàn)爭并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學生選講成語故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fā)生了變化?戰(zhàn)爭性質前后是否有變化?

  小結: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所創(chuàng)建的一套專制主義集權統(tǒng)治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秦過激過暴的統(tǒng)治,激起了中國 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戰(zhàn)爭,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倡精神在 歷史上永放光芒。農民戰(zhàn)爭推翻了秦朝統(tǒng)治,為爭奪新的統(tǒng)治權,劉邦和項羽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漢王朝。 歷史上稱之為"西漢"。我們將在下節(jié)課學習西漢的 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案3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zhàn)”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xù)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tǒng)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qū)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

  商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zhàn)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碑斈杲械却馁t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澳睦镉袎浩,哪里就有反抗!闭f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guī)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里D。國王暴虐無道,統(tǒng)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B分封制C禮樂制D中央集權制

  課堂反思:(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獲和困惑)

七年級歷史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綜合分析以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西亞波斯灣沿岸地區(qū)為代表的干旱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認識到在干旱地區(qū)人們因地制宜,利用能夠指出科學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是干旱地區(qū)人民生存與發(fā)展的關鍵。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運用圖表比較、分析、概括一個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關系以及對人類的影響。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無論生存環(huán)境多么惡劣,人們都不會折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來改造生活,發(fā)展生產,激發(fā)自豪感和熱愛生活的情感,同時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新疆的綠洲農業(yè),西亞的石油資源自然環(huán)境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經濟發(fā)展狀況。

  教學難點:兩個千旱地區(qū)的特點比較。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收集各類圖片、資料,自制課件。

  四、教學方法:

  教授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資源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標(預期目標

  一、課前檢測

  PPT展示題目5題

 。ㄒ赃x擇和填空為主,難度為0.9)

  布置作業(yè),完成后

  與學生一起校對答案,得反饋,表揚鼓勵

  拿出白紙,做題,完成后舉手反饋

  喚醒記憶、難度簡單,培養(yǎng)自信心,激發(fā)學習興趣(4分鐘)

  二、設置情景導入新課

  PPT展示圖片“世界主要干旱地區(qū)分布”與“大沙漠”的圖片

  PPT展示

  同時敘述:同學們生活在魚米之鄉(xiāng)的江南,無法體會到到沒有水的生活是怎么樣的,今天我們要深入到世界上最為干旱的兩個地區(qū)去了解那里的人們是怎么樣運用智慧讓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的。

  看圖片,談感受

 。1分鐘)設置情景,激發(fā)興趣

  三、師生合作探究“了解兩大干旱地區(qū)”

  PPT出示“世界行政區(qū)劃圖”“氣候分布圖”“阿拉伯半島的區(qū)域圖”和“中國西北部區(qū)域圖”兩大區(qū)域的地理知識復習題,地圖冊

  1、操作PPT,出示圖片與復習題,闡述自主學習的要求和方法

  2、走下講臺,個別交流,等待反饋。

  3、學生完成后,師生共同校對完成

  4、師生共同小結:兩個地區(qū)有個共同的特點——干旱缺水

  拿出白紙完成復習題,3分鐘后可與同桌交流補充,完成后舉手反饋。與老師共同校對,完成

 。8分鐘)系統(tǒng)地回顧兩大區(qū)域的地理知識,為接下來學習打基礎

  四、6人為一小組合作探究

  “走進干旱寶地”

  1、展示綠洲和沙漠并存的新疆景觀圖與波斯灣地區(qū)的國家的現(xiàn)代化城市風貌。

  2、展示坎兒井的構造圖和波斯灣地區(qū)的石油輸出路線

  3、PPT展示復習題目

  1、老師提問:為什么這兩個地區(qū)那么干旱缺水,在新疆地區(qū)能夠發(fā)展綠洲農業(yè),在波斯灣沿岸地區(qū)國家如此富裕,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

  2、布置小組合作完成復習題,與個別小組交流、輔導

  1、思考回答,得出新疆地區(qū)發(fā)展農業(yè)必不可少自然條件:水源;引水的工程是坎兒井;給波斯灣地區(qū)創(chuàng)造財富的是它們豐富的石油資源,有了財富才能購買先進的淡化海水的技術設備,發(fā)展節(jié)水農業(yè)等)

  2、小組合作完成復習題(舉手、反饋)

  3、派代表反饋答案

 。8分鐘)系統(tǒng)地回顧、綜合性比較兩大干旱地區(qū)的不同的生產與生活,了解不同的地區(qū)人們利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

  五、同桌討論得啟示“反思干旱的`寶地”

  PPT展示圖片新疆地區(qū)豐富的物產和人民幸福生活、波斯灣地區(qū)人們富裕的生活。

  同時展示材料新疆地區(qū)的綠洲面積縮小、坎兒井水量減少、數量減少的現(xiàn)狀

  提問:通過學習干旱的寶地,你得到什么樣的啟示?

  (提示:正面啟示與負面的啟示)

  思考,舉手回答

 。3分鐘)從對比案例得啟示,把淺顯的知識層次學習上升為自我的啟示,為知識遷移做準備

  六、案例遷移

  PPT展示案例

  “中國干旱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

  “衢州市的農業(yè)生產”與思考的題目

  可以提示:通過這兩個案例的學習,對于中國其他干旱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有何借鑒意義?對于衢州市不缺水的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的啟示?

  同桌間合作討論,舉手回答

 。6分鐘)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思維擴散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七、填寫小結的表格,按表格進行小結

  PPT展示表格

  布置任務,與學生交流,進行個別輔導

  填寫表格,進行自己小結完成后舉手發(fā)言反饋、發(fā)言

 。5分鐘)自我小結、消化,培養(yǎng)學生邏輯表達能力,進一步使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化、清晰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自主生成。

  八、鞏固作業(yè)

  PPT展示作業(yè)

  布置作業(yè)、巡視、答疑、師生共同完成,得反饋

  在白紙上寫下答案,完成,舉手表示

 。5分鐘)以練習進行查漏補缺

七年級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科舉制創(chuàng)立的時間和標志,了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理解科舉制在隋唐時期的進步作用。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學習科舉制,認識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統(tǒng)治者控制人才,又為隋唐的繁榮提供了人才,培養(yǎng)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法;通過比較古今考試制度,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了解科舉考試制度是促進唐朝繁榮的原因之一,認識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考試制度的進步性,從而理解我國當今改革考試制度的正確性;通過了解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及在唐朝的發(fā)展

  二、難點:唐朝科舉制的作用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展示唐詩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此詩反映了古代讀書人登科之后的巨大變化,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隋唐朝的科舉制的歷史話題。

  二、講授新課:

 。ㄒ唬、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1、科舉制產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經不適應需要,許多地主知識分子要求參與政權,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2、科舉制正式創(chuàng)立的標志及其產生的作用?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從地主知識分子中選拔了大量的人才,緩和了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隋文帝下令“分科舉人”。

  3、科舉制創(chuàng)立的意義:改革了封建選官制度,使科舉制在后世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隋朝在選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沒。

 。ǘ、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給學生提供閱讀提綱:

  1、唐朝的科舉制度主要分為哪兩大類?其下設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樣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3、唐代的科舉考場有哪些規(guī)定?

  師生共同歸納基礎知識:

  唐朝科舉制度:常科(明經、進士等)和制舉

  明經:重在考查儒家經書的記憶和理解,省試合格后錄用。

  進士:重在考核詩賦、時務策寫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舉:為皇帝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科目繁多,生源比?聘鼜V。不再經“省試”直接錄用。活動討論:古今考試制度比較

  相同點:公平競爭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按開始成績選拔人才,擇優(yōu)錄用;考試紀律嚴格。

  不同點:

  同學們對我們現(xiàn)在的考試及考試制度有何建議呢?

  (三)、科舉制度的影響

  先由學生自主學習,然后教師概括講解。

  1、讓學生感悟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科舉制,科舉制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但隋唐統(tǒng)治者實行科舉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控制人才鞏固其統(tǒng)治。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來越突出。

  三、鞏固小結: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進行。

  四、學習與探究:P17了解曲江盛會與雁塔題名

  五、課堂作業(yè):學習輔導該節(jié)作業(yè)

  教學后記:

  第四課唐朝的民族關系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吐蕃的統(tǒng)一及其與唐朝的聯(lián)姻,并受到唐朝的深遠影響;南詔的發(fā)展及其與唐朝的關系;回紇的發(fā)展及其與唐的友好關系。理解唐朝民族關系發(fā)展的原因。

  二、能力與方法:回紇、南詔、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的開發(fā)做出過重大的貢獻,都有過燦爛的文化。唐朝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由于開放的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著各族人民與之交往,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系更是與唐“和同為一家”。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民族觀,中華民族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通過分析唐朝民族關系發(fā)展的原因,使學生認識經濟發(fā)展、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是民族團結、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唐朝與土蕃的關系

  二、難點:

  1、對各族人民都為祖國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和、觀點的理解

  2、唐朝時漢族與少數民族迅速發(fā)展的原因。

  教學方法:談話、講解、閱讀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你對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誦有關文成公主的配樂詩,由此導入新課。除了政治上統(tǒng)治時間長、經濟發(fā)展水平高和文化繁榮以外,也體現(xiàn)在和周邊少數民族的相處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動了他們的發(fā)展。不過唐朝的民族關系和漢朝又有很大的區(qū)別,究竟是什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講授新課:展示《唐朝時期邊疆各族分布圖》弄清楚唐朝主要邊疆民族的名稱與分布。

  (一)、唐朝與土蕃的關系

  唐朝時期,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統(tǒng)一高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吐蕃東臨中國,西臨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南臨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羅(尼泊爾),北臨突厥。為了進行統(tǒng)治,把戰(zhàn)略位置重要的邏些作為都城,就是現(xiàn)在的拉薩。(顯示吐蕃的政權和經濟)

  松贊干布熱心地接受周圍各族的先進文化,派貴族子弟到天竺留學,招攬了天竺的學者、尼婆羅的技師、大食的醫(yī)生。所有這些國家中,以中國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贊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決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關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來到了長安。(顯示《松贊干布像》和《吐蕃贊普圖》)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贊干布見到唐朝使者的禮物,更增加了他對中原文化的無限向往,兩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祿東贊攜帶大量珍寶到長安。(顯示《步輦圖》)

  唐太宗認識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證安寧,與吐蕃建立友好關系是必要的,準備答應松贊干布的請求。但是幾位年齡合適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為難。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得知以后,很欣賞大宗講的“一樁婚姻頂得上十萬雄兵”這句話,自愿前去。但是又怕邊遠地區(qū)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個難題,如果使臣能夠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興,封她為文成公主(顯示《文成公主像》);祿東贊也接受了挑戰(zhàn),不僅順利地解答了難題,還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機智和能歌善舞。經過了充分的準備,一支龐大的送親隊伍出發(fā)了。下面請幾位同學來講一講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經過準備的三位學生分別講述下面的故事)

  學生甲:公主帶著乳娘、宮女、樂隊、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領的3000羽林軍,組成一支龐大的隊伍。他們帶著華貴而豐富的妝奩。其中有金銀、珍寶、綢帛,顯示了唐朝國力的充沛:有經史、詩文、佛經、佛像以及種樹、工藝、醫(yī)藥、歷法等書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們還帶著種子、工具等物,成為傳播中原先進的農業(yè)手工業(yè)技術的隊伍。

  學生乙:一行人浩浩蕩蕩出了長安,長安城的居民紛紛趕來送行。大路兩旁有幾十萬人,排出二十里長的隊伍。人們揮舞著香花和彩帶,祝愿他們的“女兒”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過青海到達西藏。因為青海的吐谷渾首領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冊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熱烈歡迎文成公主的到來。他們在事先建好的“行館”里休息了三個月,以適應高原的氣候和吐蕃的風俗習慣。繼續(xù)行進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縱橫,但是居民只會種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讓隨行的工匠教他們種植大麥和燕麥,還為他們裝上水磨。當地人為了紀念公主,在山上樹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lián)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唐與南詔的關系

  1、六詔是南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名稱。公元8世紀蒙舍詔統(tǒng)一六詔更名為南詔。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提問“唐與南詔的友好關系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關史料介紹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圖。

  (三)、唐與回紇的關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興起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回紇。回紇興起于色楞格河一帶,和突

  厥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突厥向西遷移以后,首領骨力裴羅統(tǒng)一各部,建立回紇汗國;丶v人與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興衰,明白南下侵擾暫時能得到一些好處,但是不能長久。于是回紇吸取匈奴和突厥失敗的教訓,知道和平對自己有利,主動與唐朝交往,是與中原王朝保持和好關系時間比較長的北方少數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紇列為敵人,唐玄宗還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冊封。兩國邊境平靜無事,出現(xiàn)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系。在唐朝發(fā)生“安史之亂”時,回紇出兵幫助唐朝收復洛陽和西安。

  三、鞏固小結:唐朝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唐朝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中多數是友好的。由于開明的民族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著各族人民與之交往;在交往中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促進了少數民族的社會發(fā)展和進步,也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系更是“和同為一家”。

  四、學習與探究:唐朝通過哪些方式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lián)系?

  五、課堂作業(yè):學習輔導該節(jié)作業(yè)

  教學后記:

  第五課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記住與唐朝友好交往的國家,在對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與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實;理解對外交流發(fā)展的原因。

  二、能力與方法:在教師指導下,幫助學生找出鑒真和玄奘,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運用比較方法去認識歷史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唐朝文化對日本等國產生的影響,使學生認識中國當時在是世界上的先進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與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實行對外開放,加強中外交流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鑒真東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經的史實,引導學生學習他們?yōu)楹霌P中華文化而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學難點:唐朝對外關系發(fā)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方法:講述、談話、圖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誰能講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族和睦。這不僅促進了周邊少數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對周圍的國家也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二、講授新課: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線圖》弄清鄰國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陸路交通。

  (一)、遣唐使來華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節(jié),他們往返于中日之間,是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與學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數、作用等。

  因這時唐朝正值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其經濟文化處于世界的先進地位,而此時的日本則處于奴隸社會瓦解,封建制度確立、鞏固的時期。唐朝高度發(fā)達的經濟文化有利于促進日本社會的發(fā)展,對日本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再加上當時交通比前代有所發(fā)展,為雙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紹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貢獻的日本歷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呂;空海在中國是怎樣成為著名的學問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貢獻?引用王維和李白的詩歌來突出他們與晁衡的深厚友情!端兔貢O(jiān)晁衡卿還日本》王維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李白的詩見書

  (二)、鑒真東渡

  看“鑒真坐像”圖和“唐招提寺鳥瞰圖”教師簡介鑒真生平,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鑒真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尊敬?”然后閱讀郭沫若的詩“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貢獻?

  教師講解:玄奘西游學佛和玄奘學佛后堅決回國的史實,以引導學生學習玄奘為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執(zhí)著追求和熱愛祖國的精神。

  三、鞏固小結:教師簡要對本節(jié)課內容作一小結。然后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唐朝與周邊各國的交流得到發(fā)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學習本課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大國,具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繁榮的經濟、光輝燦爛的文化,是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實行較為開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學習玄奘和鑒真的優(yōu)秀品質;認識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先進地位,感悟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中外交往可以促進雙方的發(fā)展,從而聯(lián)系現(xiàn)實認識對外開放的重大意義。

  四、學習與探究:

  五、課堂作業(yè):

  教學后記:

七年級歷史教案6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xiàn)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

  5課時

  [課型]

  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fā)現(xiàn)圖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

  (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fā)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fā)現(xiàn)圖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fā)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fā)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蓡枌W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時間、什么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二、 北京人

  發(fā)現(xiàn)時間:1929年

  發(fā)現(xiàn)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征: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fā)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

  作業(yè):(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fā)現(xiàn)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征。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后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fā)現(xiàn)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七年級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清楚地掌握宋元時期燦爛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的基本概況,包括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科學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貢獻的有關史實,由此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本中插圖的觀察、想象以及對具體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fā)明過程,初步培養(yǎng)學生進行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宋元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原因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全面、系統(tǒng)的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以及概括、歸納的能力。

  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科學技術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以及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于探索、堅持不懈、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燦爛的宋元文化,可見宋元文化在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啟明清,以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風格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明史上又一個文化高峰。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fā)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杰出貢獻。

  本課的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上述發(fā)明和造紙術的發(fā)明,統(tǒng)稱為四大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1)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隋唐時期出現(xiàn)雕版印刷,但它畢竟費工費時,且不經濟,印刷術的改進創(chuàng)新成為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北宋的畢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解決了上述問題,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并逐漸傳至世界各地。

  (2)指南針的應用與傳播。早在戰(zhàn)國時期,我國人民就制成了“司南”;北宋時,隨著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們用磁針指南制成了指南針;也是在北宋,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事業(yè),成為一種準確可靠的導航儀器;南宋時,指南針經阿拉伯人傳至歐洲,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環(huán)球航行和發(fā)現(xiàn)美洲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3)火藥的應用和傳播。它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fā)明的,唐朝末年開始應用于軍事上,宋元時期廣泛應用于戰(zhàn)爭,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4)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fā)明和傳播,反映了我國古代科技的領先地位,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本課的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四大發(fā)明的傳播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但初一學生對世界歷史的內容知之甚少,對這一問題難以產生聯(lián)想和分析。結合馬克思、培根的話,讓學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變,建立其歷史的縱橫聯(lián)系,會有助于對難點的理解。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出示《中國古代文化發(fā)展階段示意簡圖》,通過對示意簡圖的閱讀得出結論:中華文明悠久綿長、根深葉茂、碩果累累。

  2、講述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和傳播,教師可按以下步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1)回憶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的發(fā)展狀況以及現(xiàn)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關知識,從已知的知識入手──溫故引新。

  (2)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處”,教師適當舉例說明。如:宋太祖時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經》,耗時12年、雕版13萬塊,印完后堆積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場。另外,當時一個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個字,一本六萬字的書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學生通過示例歸納出結論,并切實感到改革雕版印刷術的`必要。

 。3)觀察教材中畢升的畫像,閱讀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簡要歸納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單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議把“動動手”的活動在此時進行,既可以親身感受活字印刷的過程,又可以體驗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艱辛,并有助于理解學習的內容。

 。4)對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體會畢升的創(chuàng)“新”在哪里?突出兩個“變”:變死字為活字,變死版為活版,既經濟又省時。

 。5)引導學生思考“活字印刷術發(fā)明的作用”。

 。6)結合地圖了解活字印刷術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7)指導學生觀察插圖,進一步了解活字印刷術在以后的不斷改進和發(fā)展的狀況(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引導學生聯(lián)想到今天,印刷業(yè)已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進入到“光與電”的時代。(舉例:今天印刷出版的速度)

  3、學習指南針的發(fā)明和傳播,要求學生通過對教材的閱讀、插圖的觀察和史料的理解,對指南針的發(fā)明過程(戰(zhàn)國、北宋)、指南儀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以及指南針的應用(北宋)、傳播(南宋)的過程作出解答。

  4、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漢代的司南模型時,首先指出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它的發(fā)明是人類從靠天辨向到以物辨向的歷史飛躍,并為簡單實用的指南針的制作奠定了基礎。第二,提出設問引導觀察:司南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據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養(yǎng)學生觀察、識圖的能力。引導學生觀察宋朝的羅盤針模型時,帶著下列問題進行思考:羅盤針比司南有哪些進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這種導航儀器為什么會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應用?它的廣泛應用對中國和世界有何作用?在思考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既了解指南針的發(fā)明過程,又能加深對科技發(fā)明是時代的產物的認識。

  5、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材料,并用計算機大屏幕顯示另外提供的資料。

  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 ──北宋朱《萍州可談》

  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趙汝適《諸蕃志》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從以上材料中分別獲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變化是什么?北宋時指南針已經用于航海,特別是在陰晦天時要靠指南針辨其方向,而在晴天仍是觀測日月星辰。南宋時則完全靠指南針來定方向。兩材料都說明指南針已成為船舶航行辨別方向的護身法寶!俺潦瘜す聨Z,浮針辨四維”,南宋詩人朱繼芳的詩句更道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由于小小的浮針而打開嶄新視野的豪情。指南針的應用使人類可以全天候航行,將“原始航海時代推至終年”。由此指南針也被世人譽為“水上之友”。它的傳播,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環(huán)球航行創(chuàng)造了條件。通過材料的閱讀和分析,引導學生感知歷史現(xiàn)象,作出合理的想象,并適時地插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講述。

  6、學習火藥的應用和傳播,首先要明確中國是火藥發(fā)明的故鄉(xiāng),火藥在唐朝末年開始用于軍事,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zhàn)爭。第二,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出示材料:

  “開慶元年(1259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燃放,焰絕然后子窠發(fā)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余步。”

  ──《宋史·兵志》

  由學生依據材料描繪突火槍的外觀、制造時間、結構及燃放時的特征。突火槍是古代的一種用火藥發(fā)射彈丸的竹管射擊火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是步槍、火炮的鼻祖。第三,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至阿拉伯和歐洲。第四,大家動腦筋,觀察、閱讀導入框中的發(fā)射圖和文字材料,比較金元時期的火箭發(fā)射與今天的火箭發(fā)射的原理是否相同。

  7、學習了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傳播后,不僅要能夠分類概括,還要掌握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建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加深對重大歷史意義的認識。造紙術的發(fā)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是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印刷術的出現(xiàn),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指南針應用于航海,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huán)球航行和發(fā)現(xiàn)美洲提供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fā)展;火藥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zhàn)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通過大屏幕出示資料)英國近代科學家培根的精辟論述:

  “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東西,已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zhàn)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化。這種變化如此之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fā)明在人類的事業(yè)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

  四大發(fā)明是中國的先民們以罕見的聰明才智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跡,是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征。

七年級歷史教案8

  【課程標準】:

  了解西周的更替,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識記周武王滅商、西周的建立與結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能力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文史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人心向背決定戰(zhàn)爭的結果,客觀歷史地認識分封制的作用,認識到正確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調整統(tǒng)治正確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而分封制實行的必要與其得以維系的緣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大家看過電視《封神榜》嗎?誰來說說它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而導入。

  注意引導學生神話作品與歷史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用學生熟悉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文藝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發(fā)展:簡要講述。

  2、周滅商:抽學生來講周滅商的牧野之戰(zhàn),并要求學生概括出一個相關的成語來。并談一談這一戰(zhàn)的勝敗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學生一起說西周的建立時間與建立者。教師運用書上的地圖說明西周的來歷。

  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

  讓學生通過分析認識人心的向背是戰(zhàn)爭勝敗的最關鍵性的因素。

  觀察地圖、識讀地圖

  三、分封制

  1、學生一起閱讀教材以后,抽一學生來主持:對其余的.學生進行提問。

  由學生來主持,熱情很高

  參與積極

  可能的問題: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諸候國?分別在哪條大河流域?諸候與周王之間有什么樣的權利與義務?起了什么作用?你認為分封制能長期的鞏固西周的統(tǒng)治嗎?

  2、學生或教師進行歸納整理。有關分封制利與弊的分析,為以后春秋的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yǎng)、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結束

  點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種矛盾交織,決定了西周滅亡的必然命運。最終在周幽王在位時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鎬京而統(tǒng)治結束。

  要求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時滅亡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原因,訓練概括能力

  五、小結全課:學生來小結全課的內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與探究:學習測評,閱讀“史海拾貝“。

  布置作業(yè):心得與疑問。

七年級歷史教案9

  本課以“人類的形成”為主題概述了原始社會的歷史演變,主要以人類的出現(xiàn)、氏族社會的產生、原始社會的瓦解三大問題為線索,向學生展示了原始社會的歷史風貌。

  氏族社會的產生。人類社會的歷史是隨著人類的誕生而開始的。直立人階段的原始人類已經過著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社會生活。在早期智人階段,人類除在集體組織內部進行按性別和年齡進行勞動社會分工外,同時在婚姻關系上已從原始的亂婚進入血族群婚階段。也就是說,在一個集體內部禁止母輩和子輩之間的通婚(但同輩人之間卻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亂婚進步。實行血族群婚制的集體,又稱之“血緣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這種家庭的典型形式,應該是一對配偶的子孫中每一代都互為兄弟姐妹,正因為如此,也互為夫妻!毖迦夯槭侨祟惢橐鲫P系發(fā)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組織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實行血族群婚的血緣家庭逐漸轉變?yōu)閷嵭斜狙鍍冉,必須和血族外的異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個血族的.男女通婚。這種實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漸形成一個界線分明的社會集團,即氏族。通俗地說,氏族就是人們按照血緣關系組成的一個比較固定的集團,它是當時社會的基本細胞。

  氏族社會的特點。與原始群,特別是與國家組織形式相比,氏族社會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氏族社會是人類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經歷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親屬關系(即血緣關系)結合在一起的社會集團,血緣是制約人類相互關系的最基本的紐帶;第三,氏族是原始人類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濟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時期,婦女和男子先后成為氏族社會的主體;第四,氏族社會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平等社會,人們過著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

  氏族社會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轉變,不僅伴隨著文化和藝術的產生,而且導致了氏族社會的形成。氏族社會作為人類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的產生和發(fā)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會實行族外群婚,這就比血族群婚前進了一步。它有助于人類保持緊密和持久的結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親通婚對人的體質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有助于人類之間的凝聚力的加強,推動了人類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

  (1)講清人類起源發(fā)展過程中的三個基本階段,即“猿類”、“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個概念!霸愁悺笔侵干钤谇А偃f年以前的古代猿類,它們是人類的遠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從猿到人的過渡,他們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塊等天然工具,但還沒有進行真正的勞動;“完全形成的人”則是指已能夠制造工具、真正進行勞動的人,他們已經從動物中完全脫離出來。

  (2)關于人類進化史,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于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和已掌握的知識中全方位、多角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和討論,并與教師的陳述和總結相結合。

 、偬釂枺骸妒ソ洝分姓f,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亞當,然后又用亞當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娃,人類的出現(xiàn)果真如此嗎?由此引導學生看書、議論,營造熱烈、探究式的課堂氣氛。

 、谠趯W生的議論、紛爭中,教師可出示有關古猿進化的圖片和實物資料,或通過電腦多媒體手段將人類進化史進行直觀、生動的描述,以配合學生的討論,讓學生明辨是非,從而最終得出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而集體生產勞動實踐,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決定因素這一科學結論。

 、壅堃晃粚W生朗讀[動腦筋]:請你判斷一下,他們誰說得對: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我不太同意這種說法,因為很多人認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教師以此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人類進化知識中去嘗試新情境下解決新問題的試驗。我們人類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斷適應自然條件變化的過程中,逐漸習慣于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雙手解放出來,這就為古猿學習制造和使用工具,促進大腦發(fā)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說:“這就完成了從猿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之后產生的,它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體現(xiàn),當然在人類的進化火的使用確實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并非具有決定意義。

  (3)關于人種的起源問題,教師可結合近現(xiàn)代帝國主義分子宣揚的“種族優(yōu)劣論”和所謂的“白種人是秀的種族”等相關言論,引導學生積極探討人種起源的原因,駁斥“種族優(yōu)劣論”的邪說?脊虐l(fā)現(xiàn),晚期智人階段,人類已經遍布亞、非、歐、美各洲大陸,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區(qū)域地理條件差別造成的巨大影響,人類經遺傳而造成的膚色、毛發(fā)、鼻唇等也極不相同,終于形成黃、白、黑三大人種。但這是外貌特征的差異,各人種在體質和智力上并無優(yōu)劣之分。人種的劃分是人類起源后在遷徙過程中隨著環(huán)境變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現(xiàn)代,帝國主義宣揚的“種族優(yōu)劣論”是為他們的侵略戰(zhàn)爭服務的。

  (1)提問:“人類社會的歷史開始后,人類最初經歷的是什么社會?原始人類為什么過著群居生活?”引導學生看書作答,使學生對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社會組織有初步的了解,也為下面討論“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等有關問題做準備。

  (2)講述氏族社會的產生時,應積極引導學生從生產力的發(fā)展、人類婚姻關系的變化(即從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轉變)角度去分析氏族社會產生的原因。通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對學生進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

  (3)利用[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制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匍喿x理解教科書相關內容及材料;②在討論氏族社會產生的作用時,教師可作適當的提示和引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③討論上述問題時,要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鼓勵發(fā)表不同意見,再選派代表進行概括和總結,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二是看問題要全面。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出發(fā),以現(xiàn)有知識為依托,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突出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七年級歷史教案10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通過本課學習,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xiàn)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fā)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敘述?脊虐l(fā)現(xiàn),距今約一萬年前,我國已出現(xiàn)原始農耕的遺存。教材所講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種植農業(yè)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fā)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上的變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創(chuàng)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農業(yè),雖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種;半坡原始居民創(chuàng)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y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別是廣泛用于農業(yè)生產中;第三,注意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yǎng)業(yè)、手工制陶和紡織業(yè)的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的影響;第四,注意原始農耕經濟發(fā)展的同時還存在著漁獵經濟。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考慮到這些概念和結論初一學生難于掌握,課文略而不寫,只用一段小字介紹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狀況,教學中可由此聯(lián)系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系發(fā)生的變化。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帶出從考古發(fā)現(xiàn)了解我們的先人如何從食物的“采集”者變?yōu)槭澄锏摹吧a”者的話題。

  2、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的不便之處(受季節(jié)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徙,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tài)的關鍵的認識。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現(xiàn)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lián)系“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采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fā)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yè)于是便開始出現(xiàn)了。

  3、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huán)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再擴展到對兩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響,從而向學生灌輸滲透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xié)調兼顧的教育觀念?梢宰寣W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此不同?這兩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時是怎樣考慮的?

  4、在學習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教師要注意把握教科書中涉及到的整個農耕經濟中各種因素的內在聯(lián)系:原始農業(yè)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yè)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yè)與飼養(yǎng)業(yè)、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要以農耕生產為基點,揭示各種經濟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不要孤立地羅列經濟現(xiàn)象。

  5、教師可以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外,還可以啟發(fā)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6、在學習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xiàn)象?要注意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從人類歷史演進的角度分析問題。

  7、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照片、示意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信息。例如,讓學生觀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知道它的用途,再結合本課的“活動建議”,讓學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進而了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

  三、學法指導

  1、學生通過列表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qū)原始農耕原始家畜飼養(yǎng)業(yè)原始手工業(yè)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學生對于歷史文物、遺物、示意圖的觀察、分析,應注意:第一、注意圖題中表明的文物所屬時間、地點,以便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第二、注意觀察對象的外形、結構和材料,以便對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測;第三、注意聯(lián)系課文的大、小字內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對文物的背景作介紹,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觀歷史情況。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你怎樣看這一現(xiàn)象?”的問題時,注意:第一,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發(fā)展,財富增多,這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表現(xiàn);第二,氏族首領憑借權利擁有較多的財富,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xiàn);第三,人死后,私有財產隨葬,企圖繼續(xù)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飲水更加方便。還飼養(yǎng)了家畜,會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2、想象一下,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勞動分工。

  答:婦女主要從事耕作、紡織,男子主要從事捕魚打獵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業(yè)生產,老年人從事家務勞動和照顧、教育小孩。

  活動與探究

  1、看圖分析:右邊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說出它的用途嗎?

  答:蒸食物。

  2、看圖分析:右邊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繪動物圖案,它們是什么動物?你能說出這些動物和當時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嗎?

  答:是魚和鹿的圖案。說明半坡的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以補食用。

  3、找一找:從以上課文的敘述,你能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嗎?

  答:三項。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參考資料

  原始農耕時代

  原始農耕一詞,遵從教育部新發(fā)之歷史課程標準,其《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節(jié)內容為:“以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為例,簡述中國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备鶕罡吹戎吨袊忌鐣洕芯俊芬粫ㄖ袊鐣茖W出版社1987年版),我國原始社會若按“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演進”劃分,可分為“原始采獵業(yè)”和“原始農業(yè)牧業(yè)”兩大階段,而“農業(yè)的發(fā)明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經濟到生產經濟的偉大革命性轉變。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第71頁)。據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國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yè)遺址,為黃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等,碳14數據表明,這些遺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七年級歷史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知道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制度、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基本情況,了解明清時期中國與外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來往路線的大致情況。

 。ǘ┻^程與方法:結合地圖,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并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顒幼饕缓唵伪容^,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ㄈ┣楦信c態(tài)度: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世上的壯舉,對促進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認識外國貢使制度是明朝大國至上的一種反映。認識利瑪竇等人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傳教,為了便于傳教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二、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法

  三、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明朝早期,經濟發(fā)達,國力強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相對活躍和頻繁,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外國貢使制度也說明了這一點。

  《二》、鄭和下西洋:

  提出問題,學生看書,師生共同解決:

  1、“西洋”指哪里?(學生看課本注釋)明朝時,將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統(tǒng)稱為西洋;南海東部及其附近諸島,通稱為為東洋。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明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我國的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的發(fā)明及其應用于航海事業(yè)等,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4、誰能介紹一下鄭和的生平?(學生概述)

  5、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出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航線、規(guī)模、意義。

  6、根據課文內容和寶船模型,就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況歸納制作一個表格。

  7、教師提供歐洲新航路開辟時哥倫布等遠航的情況,與鄭和遠航對比,然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附: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遠洋航行

  《三》、外國貢使:

  1、外國貢使制度有什么特點?(師生歸納)一是以外國朝貢,中國回賜的方式進行。二是對海外諸國朝貢嚴格限制,如發(fā)放貢舶“勘合”憑證,規(guī)定朝貢期限、貢舶停港、貢貨貢員及貢使進京的路線,手續(xù)極其煩瑣等。三是明朝回賜遠遠超出所接受的貢物,并對貢使附載商貨的超值收購。

  2、外國貢使制度的.衰落與評價:衰落原因:超值回賜與超值收購,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明中期以后逐漸衰敗導致這一制度無法繼續(xù)。評價:外國貢使制度實質是中國古代王朝大國至上觀念的切實反映。能以外國貢使制度形式進行適當的貿易往來,對保持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著“懷柔遠人”的精神,對加強與外國的正常外交關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識這是建立在巨額的經濟支出前提之下的,不僅沒有達到正常的貿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四》、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

  1、傳教士來華的目的:傳教士是跟隨殖民者之后來到中國的,對他們的活動要具體分析。他們?yōu)榱嗽谥袊鴤鹘,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時傳入西方科學知識,其中,利瑪竇是典型的代表。(結合小字介紹利瑪竇。

  2、指導學生明確制定《大清時憲歷》的相關情況:以明末徐光啟主持修訂的新歷法為基礎;這部歷法的制定者是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認和頒布。

  3、學生看課本小字關于康熙的介紹,思考課本91頁課外學史。

  四、作業(yè)設計:

  1、畫出鄭和下西洋盛況表,說說那些因素使我國的航海事業(yè)由輝煌逐漸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統(tǒng)治者,對外國貢使你會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傳教士為什么來華?帶來了那些影響?

  五、課堂小結:

  本課通過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外國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內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由興盛到衰弱的過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尚能進行,其中,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一個高潮。而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總體上是封閉的,我們稱之為閉關鎖國。這就是下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六、板書設計

  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一、鄭和下西洋(出)

  二、外國貢使(進)

  三、外國傳教士(進)

七年級歷史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利用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是學生認識到中國是遠古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元謀人、北京人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fā)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了人類歷史。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那么,最早的人類產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人類的奧秘。

  二、新課學習

  (一)元謀人

  教師:俗話說的好,樹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么,同樣道理,我們人類的老祖先是怎樣出現(xiàn)在地球上的呢?關于人類的出現(xiàn)你知道有哪些說法嗎?

  學生:中國有女媧摶土造人說。

  學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說。

  多媒體展示

  教師: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神話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人是神創(chuàng)造的。我們人類果真是“神”創(chuàng)造的的嗎?那么我們人類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多媒體展示)

  (多媒體展示祖國境內遠古人類遺址圖)

  教師:元謀人產生的時間在什么時候?

  學生: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教師:考古學家在哪里發(fā)現(xiàn)的元謀人足跡。

  學生:云南元謀縣

  教師:那元謀人的生產生活情況怎么樣?

  學生:會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師:元謀人的社會地位如何?

  學生: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教師: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國的科學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fā)現(xiàn)兩顆牙齒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經科學家鑒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遺物,距今約有170萬年,我們稱他們?yōu)樵\人(多媒體展示)

  北京人的發(fā)現(xiàn)

  教師: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遺址堆積層厚40多米,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fā)現(xiàn),后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3枚牙齒,將活動在這里的古人類命名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師:結合文章內容找出重點。

  教師:北京人在什么時期出現(xiàn)的?

  學生: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

  教師:北京人在哪里發(fā)現(xiàn)的呢?

  學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學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師:北京人的發(fā)現(xiàn)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fā)現(xiàn)。后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3枚牙齒,將它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俗稱“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學生:1929年,中國青年學者裴文中發(fā)現(xiàn)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同年又發(fā)現(xiàn)用火遺跡。

  學生:1936年,在同一地點發(fā)掘出土3個北京猿人頭蓋骨。此后,這一遺址進行了多次發(fā)掘,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

  教師:北京人發(fā)現(xiàn)有什么作用?

  學生:為科學家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狀況作出了重要的證據。

  問題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

  學生: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層里的古代生物的遺物。最常見的化石是由牙齒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動物死后,尸體的內臟、肌肉等柔軟的組織很快便會腐爛,牙齒和骨骼因為有機質較少,無機質較多,卻能保存較長的時間。

  學生:化石的發(fā)現(xiàn)對我們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環(huán)境提供了重要證據。

  教師:北京人的發(fā)現(xiàn)具有怎樣的社會地位?

  學生: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頭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壯,顴骨高突,嘴巴前伸,沒有明顯的下頜。

  學生:手腳分工明顯會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師:下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通過比較古猿、北京人和現(xiàn)代人的頭部你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學生: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體展示圖片)

  教師:北京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怎樣?

  學生:生活狀況:獵取動物、采集植物果實為食,會使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驅寒。

  學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師:在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虎、豹、熊、鹿、野豬等許多獸骨化石,在這樣險惡的環(huán)境里,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的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多媒體展示)

  教師: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俄n非子》韓非子為什么這樣說?

  學生:猛獸出沒、險惡異常。

  學生:打制石器、簡易木棒。

  學生:團結就是力量。他們想到的辦法是群居。

  學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會。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么來的?

  學生:煤的自燃

  學生:雷電生火

  學生:偶然碰撞生火

  學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體展示有關火的圖片)

  教師:即使沒有兇猛野獸,一個人也難生活,尋找食物成了難題。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獵和采集才能維持生存。所以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會。

  教師:請問:他們用火做什么呢?

  學生:燒烤食物

  學生:驅趕野獸

  學生:照明御寒

  教師:思考我長得很像猿,卻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嗎?

  學生:你長得的確很像猿,但你手腳分工明顯,還會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會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師: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北京人過群居生活,是由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和環(huán)境的險惡所決定的。

  教師:北京人發(fā)現(xiàn)的意義

  學生:北京人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古人類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世界迄今所知發(fā)現(xiàn)的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學生:1987年北京人遺址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課堂總結

  本課我們除了學習了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之外,后來我們通過考古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藍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遠古人遺址,因此我國成了世界上發(fā)現(xiàn)古人類遺址最豐富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說明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是一方沃土,我們?yōu)橹湴梁妥院馈?/p>

  四、課堂練習

  1.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要通過(C)

  A.神話傳說

  B.史書記載

  C.考古發(fā)掘

  D.學者推斷

  2.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勞動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制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業(yè)布置

  1.背誦本課知識點

  2.做練習冊

七年級歷史教案13

  【活動準備】

  1840年,英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五千年文明古國從此慘遭帝國主義列強鐵蹄的蹂躪,四萬萬中國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嚴,為了中華的崛起,中國人民前赴后繼,不屈不撓,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激越的近代史詩。請你作為一名記者,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將你見到的這幅交織著腥風血雨,凝聚著親仇愛恨的`歷史畫卷告訴世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請用你的這正義之筆,將侵略者的殘暴和丑惡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把中國人民的不屈反抗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吧!

  一、活動目的

  1.通過搜集、選擇、整理近代帝國主義侵華和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圖片、實物、史料,培養(yǎng)學生想象思維和分析、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模擬時事報道,加深對中國近代屈辱史、抗爭史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時事報道的交流、展示、評比,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4.通過撰寫時事報道的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感悟歷史,增強愛國主義的情感。

  二、活動程序

  1.分工選題:全班分成若干組,每組負責教科書第一單元一節(jié)課內容,選出正副組長。每組選定一項專題。(若不設組亦可,由學生按其所好選題,使學生更有自由發(fā)展空間)

  2.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博物館,了解有關近代列強侵華的圖片、實物、史料;考察有關近代反抗與斗爭的歷史遺跡;觀看影視《林則徐》《火燒圓明園》《甲午戰(zhàn)爭》等作品,在擁有第一手資料的前提下,對圖片、實物、材料、遺跡等歷史畫面進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礎上寫出一篇從鴉片戰(zhàn)爭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結束期間的帝國主義侵華或中國人民反抗的時事報道。

  3.閱讀《林則徐》《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中國近代戰(zhàn)爭史》等書籍,擷取有關片段,寫成時事報道。

  4.將寫成的報道按標題、作者、撰稿時間、內容、評價的要求在小組交流,由小組選出若干篇到班級評比。

  5.按約定的評分標準,用全班投票的方式評出優(yōu)秀作品一、二、三等獎。

七年級歷史教案14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確立,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萬里長城,靈渠;秦朝疆域。

  二、通過閱讀課文和相關課外書籍的活動,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多種途徑,正確理解和處理歷史信息。通過對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學習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從而正確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通過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使學生明確綜合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學會運用全面、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三、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是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但他的殘暴統(tǒng)治也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禍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對中國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一個是中央集權制的概念,一個是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關系。把對“中央集權制”概念的理解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主要考慮初中一年級學生對這一政治術語的學習和掌握有一定的難度!敖y(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關系這個問題,則更屬于政治學范疇的內容,如何幫助學生把這個比較艱深的問題轉化為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加以掌握,也是個難點。

  地位分析:

  “秦的統(tǒng)一”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這一課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著承前啟后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秦的統(tǒng)一,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幾百年的戰(zhàn)亂局面,實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tǒng)局面;秦統(tǒng)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維護了統(tǒng)一的成果,加強了秦的封建統(tǒng)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統(tǒng)治者特別是秦始皇的專橫、殘暴。正是這種嚴酷統(tǒng)治導致了秦末農民戰(zhàn)爭和秦的滅亡。這些對后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教法建議:

  1.關于秦滅六國的講授。

  方法一:教師可利用幻燈片《秦滅六國圖》,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從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國先后滅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zhàn)的局面。

  方法二:教師可在導入本課時提問:戰(zhàn)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建議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戰(zhàn)國七雄的方位圖。教師可利用這個方位圖,邊講邊擦,滅一國,擦一國,直到六國全被擦掉,只剩秦國。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zhàn)的局面。

  2.關于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內容的講授。

  教師可用談話法,引導學生從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權?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用圖示在黑板上歸納出或出示幻燈片--秦中央重要官職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職,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中央集權。

  3.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一目。

  教師可利用幻燈片,或模型、實物,與學生討論國家統(tǒng)一后,文字、貨幣統(tǒng)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從而使學生更直觀、形象的理解此舉與鞏固統(tǒng)一的關系,突破難點。至于焚書坑儒,教師講明焚書、坑儒的概念,指出此舉是為了加強思想統(tǒng)治,鞏固統(tǒng)一,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項重要措施即可。講課時可配合使用幻燈片。

  4.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從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圖表示出來(教師可讓學習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寫出來,注意提醒篆字的寫法):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

  5.如何講授秦疆域圖與國家的疆界四至。

  《秦朝疆域圖》是我們在歷史課是接觸到的第一幅歷史疆域圖,如何通過疆域圖了解一個國家的疆界四至呢?

  (1)指導學生從圖例中了解秦朝國土在圖中的顏色,并準確地找出秦的都城和國界線。

 。2)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識圖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最遠到達的地點,準確地說出這些地點的名稱。

  (3)為了便于掌握,可以在地圖旁邊設計一個《秦疆域》的簡單示意圖,如:

  秦滅六國

  “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是歷史發(fā)展的巨大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第一,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zhàn)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統(tǒng)一的新局面。第二,使人民獲得了較為安定的生活和生產的環(huán)境,秦的統(tǒng)一,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和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主要包含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三個主要方面,即至高無上的皇帝制、中央機構的三公制和地方機構的郡縣制。闡述了秦朝中央集權制與以前分封制的關系,分析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對后世歷代政治制度的影響。通過學習本目,學生可以對什么是中央集權制,秦朝中央集權制是如何建立的,對后世歷代政治制度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等問題有比較明確的了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難點: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統(tǒng)一的關系。

  教學思想:

  注重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利用課件和幻燈片,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手段:課件,幻燈片

  教學過程:

  復習:

  1.我國從什么時候進入封建社會?

  2.戰(zhàn)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

  3.為什么秦國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

  導入:

  戰(zhàn)國時期,七國割據稱雄,不斷進行兼并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不利于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交流。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奴隸制被廢除,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步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封建國家。因此,七國中秦國最有實力統(tǒng)一六國。

  一、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秦滅六國(前230--前221年)

  提問:同學們還記得《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出處嗎?

 。▽W生回答:略)

  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從公元前230年兼并韓國開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齊國,十年間,六國先后滅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統(tǒng)一,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

  提問:秦的統(tǒng)一有什么歷史意義?

  (學生討論回答:略)

  根據學生回答,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回答問題的方法。

  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位滅掉六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秦君的風采。出示幻燈片:秦始皇畫像及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ㄗ寣W生講述對秦始皇畫像的印象和感受。)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22歲(公元前238年)親政后,平定了宦官醪曖發(fā)動的叛亂,免除了相國呂不韋的職務。任用李斯、王翦等進行統(tǒng)一戰(zhàn)爭。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都城定在了咸陽。李白的詩句描述了威征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雄姿和氣概。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可以說從軍事上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怎么做才能夠鞏固統(tǒng)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舉?請大家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為秦王嬴政設計一個統(tǒng)治方案。(提醒學生注意:秦應該或者完成哪些方面的統(tǒng)一,例如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鞏固這種統(tǒng)一局面?)

  下面我們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2.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引導學生從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權?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課件--秦中央重要官職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職。)

  以皇權為核心的專制集權制度的建立:

  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員,他們都由皇帝任命,構成對全國發(fā)號施令的總樞紐。

  在地方,秦朝實行郡縣制?さ拈L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賦稅,征發(fā)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權的獨立性。這是中國地方政區(qū)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被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秦始皇通過這一套專制集權制度,把全國一切大權控制到了皇帝手中,它一方面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另一方面又加強了對人民的統(tǒng)治。

  總之,這種君主專制,皇帝獨裁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以及中央對地方政區(qū)管轄的行政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開創(chuàng)后,歷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襲下這種政治體制。

  秦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統(tǒng)一。秦始皇為鞏固統(tǒng)一、加強專制,在文化、經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二、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教師可出示相關的秦統(tǒng)一六國貨幣圖、文字圖(見媒體資料),由學生討論回答:統(tǒng)一的必要性;使用圓形方孔錢的優(yōu)點;我國文字發(fā)展的源流。教師向學生講解度量衡。度,是指尺寸的長短;量是指升斗的容積;衡,是指斤兩的輕重。這些措施的實施,對于鞏固秦的統(tǒng)一,加強各地區(qū)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焚書坑儒

  請學生看書回答:什么是焚書坑儒(出示焚書坑遺址和坑儒處遺址,見媒體資料),秦始皇為什么這么做?結果怎么樣?

  教師歸納:焚書坑儒是兩個歷史事件的合稱,秦始皇用焚書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過這種做法來反對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對以古諷今,但他卻采取極其殘暴野蠻的手段維護他那至高無上的權威。結果是摧殘了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對于這一點,我們要予以否定。

  三、修建長城和開發(fā)邊疆

  1.秦長城的修建

  教師首先簡介匈奴族。提問:秦統(tǒng)一后為抵御匈奴族的進攻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師最后指出:秦把原來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再向東西延伸,使其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1萬多里,用以抵御匈奴的進攻。這座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工程,它顯示著我國古代文化的輝煌成就,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

  2.越族地區(qū)的開發(fā)

  教師介紹越族。提問:秦是如何統(tǒng)治越族地區(qū)的?

  重點介紹靈渠(出示相關圖片,見媒體資料)。指出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連接了長江和珠江流域。梯級船閘的設計方法,比巴拿馬運河早兩千多年。靈渠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至今還能灌溉四萬多畝田地。

  3.秦的疆域

  詳見教法建議。

  小結: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了解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開創(chuàng)了我國歷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對我國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下面,請大家歸納秦朝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的措施。

  板書設計

  秦的統(tǒng)一

  一、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秦滅六國

  2.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二、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1.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2.焚書坑儒

  三、修筑長城和開發(fā)邊疆

  1.北擊匈奴,筑長城

  2.南征越族,鑿靈渠

  四、秦朝疆域

七年級歷史教案15

  教學目標:

  識記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發(fā)展的標志、商鞅變法開始變法的時間和變法的主要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和意義。

  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的評價

  難點:

  改革與保守派的觀點分歧變法的某些措施含義及作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看教材38頁的簡表,分析秦國在戰(zhàn)國前期的形勢,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國卻強大起來,并通過一系列戰(zhàn)爭滅掉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那么,秦國是怎樣走向強國之路的呢?——商鞅變法(這是一條主要途徑)

  二、教學過程

  (一)秦孝公求賢(為什么要實行變法?)

  1、原因

  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社會原因):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fā)展的.主要標志)。

  秦國相對落后(自身原因):會盟都不讓參加,魏國侵略卻無力還擊。

  2、辦法

  改革內政,變法圖強,發(fā)布求賢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來到秦國。

  理解“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內容:

  經濟上: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罰分明。

  政治上: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設31縣;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4、變法的影響:

  觸犯了貴族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取得成效——連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國的變化

  1、性質:是戰(zhàn)國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2、成果: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秦軍的戰(zhàn)斗力大大提高;社會經濟得到發(fā)展。

  3、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

  (四)小結

  秦國是怎樣走上強國之路的呢?

  前期勢弱——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商鞅主持變法——取得顯著成果(強大)

  思考: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1、秦國為什么要實行變法?

  2、變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樣的辦法?

  社會進步(社會):鐵器、牛耕(標志)改革內政、變法圖強、發(fā)布求賢令(商鞅)

  秦國落后(自身):鄙視、挨打

  3、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

  4、變法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見小字部分)?

  經濟: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觸犯貴族的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重農抑商—獎罰分明取得成效——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

  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

  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5、變法取得怎樣的成果?

  6、變法成功與否?

  (性質: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分析秦孝公變法的目的—變法圖強,

  建立了新制度,軍隊戰(zhàn)斗力提高,經濟得到發(fā)展。實現(xiàn)沒有?結論——是一次成功的

  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改革。

【七年級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教案08-27

七年級歷史教案11-06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03-15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09-26

【精】七年級歷史教案12-26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2-06

七年級歷史教案【薦】12-14

七年級歷史教案【熱門】11-29

七年級歷史教案【熱】11-28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