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6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1
一、教法建議
【 拋磚引玉 】
1 . 這是千古名篇,無論從語言上,還是結構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議論文,除課本要求的背誦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誦。
2 . 學習本文修辭手法的運用,體會本文論證語言的特色。
3 . 了解本文常見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4 . 體會本文巧妙的巧思,縝密的結構,精當?shù)匿亯|。
【 指點迷津 】
重點:
1 . 了解作者賈誼。
2 . 了解本文寫作的歷史背景。
3 . 文章的主旨和結構:
《過秦論》意為“指責秦的 ( 政治 ) 過失的一篇政論”。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選自《新書》,是上篇,內(nèi)容是總論天下的形勢,指出秦滅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論點,主要是論述秦始皇的政治過失,中篇剖析統(tǒng)一天下后沒有正確的政策,秦二世沒有能夠改正秦始皇的錯誤政策,主要指責秦二世的過失,下篇指陳在危迫的情況下秦子嬰沒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責秦子嬰的過失。
《過秦論》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即:“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八默F(xiàn)實針對性是指西漢初期的政策,是勸諫西漢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個自然段,分五個部分。 ( 大意略 )
4 . 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
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是對比論證。本文作者作了幾項對比:一是將秦國的實力與山東九國對比,實力遠遠大于九國;二是將秦國的實力與秦統(tǒng)一天下后的秦朝對比,秦朝的實力大于原秦國十數(shù)倍自不待言;三是將陳涉的實力與九國對比,陳涉的實力則小到“不可同日而語”的程度。
陳涉〈 九國〈 秦國〈 秦朝最后交鋒的卻是最弱小的陳涉與最強大的秦朝,而結果卻是秦王朝的滅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 ”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結論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5 . 本文的語言特色。
本文的語言獨具特色,從語言的運用看,文章如辭賦一般,詞采華麗,千變?nèi)f化;多用對偶句與排比句,又多用對偶與排比渾然揉合的長句,句子短長相間,讀來瑯瑯上口。處處重復卻不給人以累贅之感,句句相似卻又沒有雷同之嫌。
6 . 本文翻譯時應注意的事項。
本文多用鋪陳渲染手法,極具氣勢,但給翻譯帶來了困難。比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 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中的“席卷”、“包舉”、“囊括”三個動詞均有“并吞”之意,“天下”、“宇 內(nèi)”、“四!本浮疤煜隆薄:茈y分別為這兩組近義詞找出幾種不同的說法來翻譯它們。解決的辦法就是 凝縮,如上句可譯為:“ ( 秦 ) 有吞并天下,統(tǒng)一全國的雄心”!霸赘钐煜,分裂山河”則可譯成“宰 割、吞并各諸侯國的土地!庇囝愅。
7 . 正確理解本文中的繁筆寫法。
按照常規(guī),議論文中應以議為主,敘為次;敘為簡筆并為議服務。但本文中“敘”的成分占絕對優(yōu)勢, “議”的比重卻很小。我們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敘”忠實地為“議”服務。本文先詳敘史實,最后從這些鐵的事實中歸納出中心論點,給人以水到渠 成之感。如果沒有前四段所敘內(nèi)容作為基礎和根據(jù),“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觀點恐怕“千呼萬喚” 也難“出來”。
“敘”中寓議。如果我們邊誦讀邊體味的話,就不難明白,作者在敘述史實的'過程中,時時流露出自己 的對秦之過的鮮明態(tài)度棗對一向奉武功而不講文治,一味使用暴力而不施仁政的做法是否定的、反對的。因 此對文中用繁筆敘事迄今無人責難。
8 . 文化常識。
“叩關”的“關”,系指函谷關。
“因河為池”的“河”,是指黃河。
“山東”的“山”,是指山。
戰(zhàn)國四公子:魏信陵君無忌、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楚春申君黃歇。
九州:兗 ( yǎn ) 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九州”亦可用來代稱中國。
“百越”,也叫“百粵”。我國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稱,故稱“百 越”。
二、學海導航
【 學法指要 】
1 .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偾赜杏嗔Χ破浔 弊通敝
②余威振于殊俗 振通震
、酆蠌木喗 從通縱
④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
、葳A糧而景從 景通影
⑥外連衡而斗諸侯 衡通橫
2 .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 1 )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 承接
( 2 ) 因遺策 沿襲
( 3 ) 東割青腴之地 肥沃
( 4 ) 西舉巴蜀 攻取
( 5 ) 以致天下之士 招納
( 6 ) 樂毅之徒通其意 溝通
( 7 ) 踐華為城 踏
( 8 ) 逡巡而不敢進 有所顧慮而徘徊或不敢前進
( 9 ) 追亡逐北 逃亡的人,敗兵
( 10 )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邊防
( 11 ) 焚百家之言 意為言論,此指書籍
3 . 翻譯下列句子:
、佼斒菚r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 外。
提示:在那時候,商君輔佐他,國內(nèi)確立法度,從事耕種和紡織,修制防守和出戰(zhàn)的器械,對外推行連 衡之策而使諸侯自相爭奪。于是秦人毫不費力地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跀啬緸楸腋蜑槠,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提示:砍下樹木作為兵器,舉起竹竿作為旗幟,天下人像云那樣聚集,像回聲那樣應和,提著糧食如同 影子那樣跟隨著他。
③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提示:不施仁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勢變了。
4 . 詞義、組詞結構辨識
、偾厝碎_關延敵:主謂結構式。秦人打開函谷關引敵進入。
〔辨析〕延 yán棗多義詞,姓 yán;其余全為動詞。
( 1 ) 延長,擴展。如“蔓延”,“綿延”,“延伸”,“延續(xù)”,“延綿”,“延年益壽”,“茍延 殘喘”,“延口殘喘”。
( 2 ) 時間向后推遲。如“延期”,“延遲”,“延宕”。
( 3 ) 邀請,聘請。如“延至其家”,“開關延敵”,“延攬”。
、谮A糧而景從:聯(lián)合式結構。提著糧食,如影隨形似地跟著 ( 陳涉 ) 。
〔辨析〕贏 yíng棗多義動詞
( 1 ) 獲得,取得 ( 榮譽 ) 。如“贏得稱贊”,“贏得敬仰”,“贏得讀者”。
( 2 ) 專指獲利。如“贏利”,“贏余” ( 盈余 ) 。
( 3 ) 輸贏。如“贏得勝利”。
( 4 ) 擔負,背。如“贏糧而景 ( 影 ) 從”,“贏三日之糧” ( 《荀子·議兵》 )
、圮b足行伍之間:動補式結構。出身于戊卒隊伍之中。躡棗引申為“出身于”。
〔辨析〕躡 niè棗多義動詞
( 1 ) 蹈、踩,以腳踏地,插足,參加。如“躡足”,“躡足 ( 于 ) 行伍之間”。
( 2 ) 追隨,跟蹤。如“躡蹤”。
( 3 ) 放輕腳步。如“躡手躡腳”。
、芙腋椭欤浩浇Y構。舉起竹竿作為旗幟。
〔辨析〕揭 jiē棗多義動詞,姓 jiē。
( 1 ) 高舉。如“揭竿而起”,“揭竿為旗”。
( 2 ) 把覆蓋或遮擋的東西拿開。如“揭幕”,“揭開鍋蓋”。
( 3 ) 把粘在、附著在別的物體上的紙片等物取下來。如:“揭去膏藥”,“把畫揭下來”。
( 4 ) 揭露、揭穿、揭底等。
5 . 多音、多義、形近詞語
第一組:
務耕織:從事耕種和紡織 務棗動詞,從事
非務相反也:并非一定要互不相同 務棗副詞,必定
好高鶩遠: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鶩棗動詞,追求
趨之若鶩:像野鴨子那樣為爭食而跑去 鶩棗野鴨子。
第二組:
拱手而取:形容毫不費力地奪取 拱手棗兩手相合,此處形容毫不費力
拱手加額:形容致敬慶賀 拱手棗兩手在胸前相抱 ( 左手抱右手 ) ,表示致敬。( 加額棗以手加于額前,表示祝賀 )
垂拱而制:即垂衣拱手。古時多形容帝王以無所作為、順其自然的方式來管束和治理天下。 拱棗拱手, 形容毫不費力的神態(tài)
垂拱而立:課文《屈原》中形容屈原站在已死的嬋娟腳邊垂衣拱手恭敬而立的神態(tài)。
——拱手,表示敬意
第三組:
因遺策:沿襲前代的策略。 因棗沿襲
因河為池:就是黃河作為池 ( 護城河 ) 因棗就著
因利乘便:乘借著這樣的便利條件 因棗乘借
因材施教:根據(jù)受教育者的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育 因棗根據(jù),依照
( 附注:上述“因”,全為介詞,而介詞帶有動詞性,因而都帶著賓語。 )
第四組:
于是六國之士:在這時,六國的賢士。
于是——介賓短語,在這時
于是從散約。汉峡v的盟約于是就解散了
于是——連詞,常與“就”連用,也說“于是乎”,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
是前一事引起的。
吾祖死于是:我們的祖父死在捕蛇這件事上
于是——介賓知識,在這件事上
晉于是始墨:晉國從這時開始穿黑色孝服
于是——介賓短語,從這時
第五組:
追亡逐北:追逐逃走的敗兵 北棗名詞,指潰敗的軍隊
北收要害之郡:向北奪取十分重要的城邑 北棗向北,名詞作狀語
北面而事之:指投降曹操 北棗動詞,面向北稱臣
北國風光:北中國的景象 北棗名詞,北部,北中國
【 妙文賞析 】
不斷思索·積累
第一次看到這段材料時,就對它深有感觸,因為這恰恰是我平時常常思索的問題。與此同時,“愛”與“夢想”這兩個詞就映上了腦海。但我最后還是選擇了“追求”這個字來代替“夢想”,因為“追求”是一種努力的過程,而夢想可能只是一種空想。而只有空想的青春是不成熟的,題目中的青春不該作此理解。
在寫第一個層面“追求”的時候,在許許多多的材料中,我選擇了在《楊瀾工作室》中所認識的那位南極探險家的故事,她的樸素而堅定的身影至今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眼前。而后我用了一個反例,使論證更加充分。至于“青春是夢想的名字”,則是一部日本動畫片的歌詞。
第二個層面“愛”的開始,我就引用了一大段,不過說出來可能知道內(nèi)情的人都會笑我,那是我的偶像 Mr . Children ( 日本 ) 的話,但是“夢想”一詞是我為了連貫而加上的。記得冰心有句話:“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一邊撒種,一邊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如果我們已經(jīng)漠視了別人的痛苦,那么我們應該先漠視自己。
結尾部分扣了一下題,但是現(xiàn)在看來略顯拖沓。
前兩天,剛剛上大學的我接到原語文老師的電話,叫我寫一份獲獎作文的思路歷程,在電話里聽了自己的文章,我也深深地被自己感動了。寫文章只有90分鐘,但思考構思的積累過程是賽場外多年完成的。作文如做人,只有我們在生活中的不斷思索不斷積累,才能在為文的時候進發(fā)出思想的火花,寫起來才能思路通暢,一氣呵成。這篇文章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論證不夠,結構比較程式化。期待著各位能夠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更期待著各位能夠真正永恒地擁有青春,擁有明天。
賞析:
本文榮獲全國青少年“世紀杯”作文競賽二等獎。可貴之處在于張曉蕾同學對“青春”有自己的獨到思考與認識,以至在90分鐘的現(xiàn)場作文中一氣呵成。且思路清晰,行文暢達。議論有理有據(jù),是內(nèi)心的真實坦露,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使之在同齡人作文中脫穎而出。
【 思維體操 】
埃皮爾是位法國古董商。他正當中年,有萬貫家財,妻子義年輕貌美,他可算得上是個美滿幸福的人了。不料,他的妻子突然遭人殺害。兇手是他的一位年輕朋友,名叫莫里斯。
埃皮爾向檢察官告狀說:“昨夜我很晚回家,剛巧撞上一個人,從我妻子房里跑出來,他跌跌撞撞沖下樓梯。我借著門外月光一眼看出,這人是我的朋友莫里斯!
莫里斯被拘留。他對法官說:“我到他家去過,但沒殺人 ! ”
埃皮爾說:“我妻子肯定是他殺的。他跑出一百米,扔掉了一件什么東西,那東西在亂石被上碰撞后滾進深溝里,在黑暗中還撞出一串火花!
莫里斯氣得大叫:“這是誣告 ! ”
檢查官聽罷,舉起一座女神青銅像說:“對不起,莫里斯先生,我們在深溝里找到了這件東西,要是再晚一小時,大雨也許就把這些線索沖掉了。銅像底部沾的血跡和頭發(fā)是埃皮爾太太的。我們在銅像上取到一個清晰的指紋棗這是您的指紋!
莫里斯反駁說:“他打電話給我,約我8點鐘到他家里談點事。可他什么正經(jīng)事也沒談,我就走了。至于指紋,那可能是我在他家拿銅像玩時留下的!
這件案子一時難斷案,就擱了下來。
后來,法官阿蒙森受理此案。他一看埃皮爾的訴狀,就對同事們說:“很明顯,埃皮爾在誣陷莫里斯!蓖聜儐枺骸盀槭裁 ? ”
同學們
知道為什么嗎 ?
答案提示:因為銅是一種抗摩擦的金屬材料,青銅在巖石上不會撞擊出火花,埃皮爾在撒謊。
三、智能顯示
【 心中有數(shù) 】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解答 ( 1 ) ?/FONT> ( 7 ) 題。 ( 1990年高考題 )
田單將攻狄,往見魯仲子。仲子曰:“將軍攻狄,不能下也。”田單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萬乘之燕,復齊墟。攻狄而不下,何也 ? ”上車弗謝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單乃懼,問魯仲子曰:“先生謂單不能下狄,請聞其說!濒斨僮釉唬骸畬④娭诩茨検,立則丈鍤’,為士卒倡曰:‘可往矣 ! 宗廟亡矣,魂魂喪矣,歸于何黨矣 ! ’當此之時,將軍有死之心,而士卒無生之氣。聞若言,莫不揮泣奮臂而欲戰(zhàn)。此所以破燕也。當今將軍東有夜邑之奉,西不淄上之娛,黃金橫帶,而馳乎淄、澠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者也!碧飭卧唬骸皢斡行,先生志之矣!泵髟荒藚枤庋,立于矢石之所,乃援 鼓之,狄人乃下。
注:①田單:戰(zhàn)國時齊人,以功封安平君。②蕢 ( kuì ) :草編的筐子。③丈鍤:
即“杖鍤”,拄著鐵鍬。④夜邑:地名。⑤淄上:地名。
( 1 ) “五里之城,七里之郭”指的地方是
A . 夜邑 B . 即墨 C . 淄上 D . 淄、澠之間
提示:本題考查正確把握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此題做起來比較容易,根據(jù)“田單曰:‘臣以五里之城, 七里之郭……’”和“魯仲子曰:‘將軍之在即墨……’”,便可知答案為 B。
( 2 ) 上車弗謝而去
A . 道歉 B . 告訴 C . 感謝 D . 告辭
提示:本題考查考生根據(jù)上下文解釋詞義的能力。根據(jù)上文田單和仲子的對話可以看出,田單非常生 氣,根本就談不上什么“道歉”,“感謝”,只能是“沒告辭就走了”,答案當選 D。
( 3 ) 先生志之矣
A . 作標記 B . 記住 C . 記述 D . 通“識”,知道
提示:A、B、C三項均不合事理,只有D正確。
( 4 ) 以下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②君、相之所以為民計者,亦不過前此數(shù)法也。
、塾H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艽怂詫W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荽耸浪圆粋饕。
⑥天地之所以養(yǎng)人者,原不過此數(shù)也。
、叽宋崴詾橹纹街駪]也。
、嗨郧矊⑹仃P者,備他盜之出入非常也。
A . ①⑥⑦ B . ③④⑤⑦⑧ C . ①②⑥ D . ②③④⑤⑧
提示:文言文里的“所以”,有的表示原因,可譯為“……的緣故 ( 原因等 ) ”;有的表示根據(jù)、依 靠、憑借,可譯為“……的根據(jù) ( 方法等 ) ”、“靠它來”“用來”等。例句中的“所以”表原因,可譯為“……的原因”,③④⑤⑦⑧句中的“所以”的用法與例句相同;①②⑥句中的“所以”表示根據(jù)、依靠、憑借。答案為B。
下列句子的正確意思是
( 5 ) 請聞其說
A . 請讓我聽聽你的說法
B . 請讓我聽你說一說
C . 請你聽我說一說
D . 請你聽聽這種說法
提示:本題考查的是翻譯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請”的意思!罢垺庇迷趧釉~之前有兩種 不同的意義。第一種是請你做某事,第二種是請你允許我做某事,在古漢語中,第二種情況比較常見。從本文的情節(jié)看,田單起初不信魯仲子的話,果然攻狄不克,于是便回來向魯仲子討教,故C、D應排除。又因句中“說”是名詞,而B卻將它解釋成動詞,B項也應排除,只有A項正確,答案當選A。
( 6 ) 明日乃厲氣循城
A . 第二天就激勵士氣,巡視城中。 B . 第二天就激勵士氣,沿城墻巡視。
C . 第二天就振作精神,巡視城中。 D . 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墻巡視。
提示:田單攻狄三月不克,“乃懼”,精神狀態(tài)不佳,聽了魯仲子一席話,感悟頗深,“厲氣”自然是 “振作精神”之意,與“循城”銜接,語意連貫,因此應排除A、B兩項。又由于田單是從外攻打狄城,不可能“巡視城中”,故C也應排除!俺恰庇小俺菈Α敝猓珼是正確選項。
( 7 ) 魯仲子在戰(zhàn)前預言:“將軍攻狄,不能下也。”從原文本意來看,他這樣說的主要依據(jù)是
A . 先前田單織蕢杖鍤,貧困窘迫;而今黃金橫帶,四處游樂,已經(jīng)喪失斗志。
B . 過去田單城廓狹小,背水一戰(zhàn);如今東有夜邑,西有淄上,因而尾大不掉。
C . 眼下情況已和破燕時不同,F(xiàn)在情況是田單享有厚俸,溺于歡娛,只有士卒奮臂欲戰(zhàn),當時情況完 全相反。
D . 目前情況已和破燕時不同。當時情況是田單有死之心,因而士卒無生之氣,現(xiàn)在情況完全相反。
提示:本題考查的是正確把握文意的能力。此題比較簡單,只在能抓住 ( 篩選出 ) 魯仲子一席話 ( 從 “將軍之在即墨”到“所以不勝者也” ) 中的主要內(nèi)容即可很容易地選出正確答案D。
【 動腦動手 】
讀《過秦論》選段,完成 ( 1 ) ~ ( 3 ) 題。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田 亡 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 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1 ) 選出下列句子中的“將”和“將數(shù)百之眾”一句中的“將”解釋相同的一句。 ( )
A .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B . 出郭相扶將
C . 李白乘舟將欲行 D .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
( 2 ) 選出“甕牖繩樞”的正確解釋。 ( )
A . 以破甕作窗戶,以草繩系戶樞。形容家里窮。
B . 窗戶像破甕,戶樞像草繩。形容房屋破舊。
C . 以破甕作窗戶,以草繩系戶樞。比喻門窗的樣子。
D . 破甕像窗戶,草繩像戶樞。比喻家里窮。
( 3 ) 把“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 1 ) D ( 2 ) A ( 3 ) 天下的人像云彩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那樣響應,背著糧食像影子那樣跟著他。
【 創(chuàng)新園地 】
一對青年男女在河邊悠閑地散步。男的親熱地對女的說:“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爸爸媽媽已經(jīng)開始給我們準備結婚的東西了!薄岸紲蕚湫┦裁礀|西了 ? ”“有三十六條腿,還有四只‘機’,凡是結婚時應該有的,他們都準備去買!
女的一聽,說:“我不喜歡,這些東西代表不了我倆的愛情 ! ”說完,兩只眼睛直盯著男的。男的一聽,急切地問:“那你想要什么盡管說,只要你喜歡的我盡力辦到!
女的說:“那好,就明天給我去買‘一網(wǎng)捕三蟲,一只落網(wǎng)中,一只飛向西,一只飛向東’!
男的一聽:“哎喲,這是什么呀 ? 叫我上哪兒去買呀 ? 我猜不著,你告訴我吧!
女的便貼著男的耳朵一說,男的呵呵地笑了。
你知道這是什么嗎 ?
答案提示:謎底:心
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2
教學板塊之一:疏通文章的語言文字。
1、高一、高二時我們學習文言文,有時是不求甚解,到了高三,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對各種文言詞匯作些歸納、整理、積累,有計劃地將學過的詞、語、句經(jīng)過整理分門別類地抄在筆記本上,如此才便于高三復習和翻檢,最終成為自己語言倉庫中的一部分,并終身受用。
2、文言詞匯一般包括詞性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幾種。
[板書:積累詞語句:詞性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
3、歸納整理。
、僭~性活用
a、名詞作狀語
席卷天下(像卷席子一樣)包舉宇內(nèi)(像提包裹一樣)囊括四海之意(像扎口袋一樣)內(nèi)立法度(對內(nèi))外連衡而斗諸侯(對外)南取漢中(向南)西舉巴蜀(向西)東割膏腴之地(向東)北收要害之郡(向北)天下云集響應(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b、使動用法
外連衡而斗諸侯(使…相斗)會盟而謀弱秦(使…削弱)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以弱天下之民(使…削弱)李牧連卻之(使…敗退)
c、其他
過秦論(名作動,評論過錯)甕牖繩樞(名作動,用破甕作,用草繩系)追亡逐北(動作名,逃亡的軍隊)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動,變小變?nèi)酰┮允虑刂亩Y天下之奇才(名作動,禮遇)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名作動,堅持到底)
、诠沤癞惲x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指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山東。┮灾绿煜轮浚ü牛赫屑{今:致使造成某種后果)奮六世之余烈(古:功業(yè)今:猛烈)思厥先祖父(古:祖輩和父輩今:父親的父親)可謂智力孤危(古:智謀和力量今:智商)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古:舊事、前例今:一種文學體裁)至于顛覆(古:以致于今:連詞,表示另提起一件事)
③通假字
合從締交(縱)贏糧而景從(影)甿隸之人(氓)鉏耰棘矜(鋤)外連衡而斗諸侯(橫)俛首系頸(俯)暴秦之欲無厭(饜)當與秦相較(倘)
、芪难跃涫
判斷句: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被動句:為天下笑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省略句:以(之)為桂林、象郡
倒裝句: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中山之君也趙嘗五戰(zhàn)于秦(狀語后置)
4、小結:
經(jīng)過這么一歸納、一整理,我們對這兩篇文章的文言詞匯基本已經(jīng)掌握,并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閱讀新的文言文,這也是我們高考試題中考察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我們能夠這么堅持下來,積累到一定程度,相信高考題中的文言文閱讀題會迎刃而解。
教學板塊之二:相同點的歸納分析。
1、這兩篇文章不僅在文言詞匯方面有許多相同的用法,而且在其他許多方面也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比如文章的標題:過秦論、六國論,都是一個“論”字,表明它們都是議論文。
大家試著從各個角度去尋找這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
[板書:歸納相同點]
2、歸納:
、袤w裁:兩篇文章作者雖然所處年代有先后的差別,但表達思想都用了史論的方式。
、陬}材:兩篇文章都是借戰(zhàn)國時期秦與六國間的戰(zhàn)爭來議論的。
、蹌(chuàng)作目的:兩篇文章都強調借過去的史實來諷喻當今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軐懽魇址ǎ簝善恼露疾捎昧藢Ρ鹊姆绞絹碚撟C自己的觀點。
[板書:體裁、題材、創(chuàng)作目的、寫作手法]
3、小結:
蘇洵的作品當時很受歐陽修的贊賞,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由此可知蘇洵和賈誼的作品確實有許多相同之處。
教學板塊之三:相異點的區(qū)分理解。
1、雖然這兩篇文章在很多角度都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畢竟一個是漢朝,一個是宋朝,相距一千余年,不可能處處都是一個樣,它們必定有許多各自的特色。
下面大家就來找找這篇文章的相異點。
[板書:區(qū)分相異點]
2、歸納:
①主旨:
《過秦論》所體現(xiàn)的意圖是分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從反面總結出中心思想,即“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它的現(xiàn)實針對性是指西漢初期的政策,是勸諫西漢統(tǒng)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國論》主要是論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諷喻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不為遼和西夏的“積威之所劫”,一味納幣輸絹以求茍安,要“封天下之謀臣”,“禮天下之奇才”,奮起抵御外侮以維護統(tǒng)治。
補充: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jīng)過秦末戰(zhàn)爭的破壞,社會經(jīng)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他曾向漢文帝反復宣講仁義之道,認為“德莫高于博愛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他認為按照禮的規(guī)定,“國有饑人,人主不飧;國有凍人,人主不裘”。他繼承并發(fā)展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認為民是國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離開了民則國將不國,君將不君,官將不官,誰敢與民為仇,必將為民所埋葬。因此,他極力向漢文帝宣講仁政的道理。
蘇洵也是一個非常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于今”。
、诮Y構:
《過秦論》的結構
第一步:秦孝公至莊襄王不斷擴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臨下、高屋建瓴的架勢。秦始皇上臺后吞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
第二步:敘述秦王朝勝利后所實行的.種種錯誤政策:一為“焚百家之言”,一為實行高壓政策,武力防范。
第三步:記述陳涉發(fā)難,天下云集響應,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敘述的基礎上議論,表明作者的政治見解。
《六國論》的結構
第一步: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第二步:將中心論點轉化為兩個分論點:一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一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第三步:總結歷史教訓,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步:諷諫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的覆轍。
補充:這兩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敘史,后作結;后者是先提出論點,后舉例論證。
③語言風格
[板書:主旨、結構、語言]
思考:
一、《過秦論》這篇文章的語言特色在文章前面的閱讀提示里說得很清楚——“氣勢磅礴”。那么這篇文章為什么能夠做到“氣勢磅礴”的呢?它的“氣勢”是怎樣得來的?
第一個,最主要的,即這篇文章雖是說理文,其中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敘事。用敘事來說理,可以說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讓讀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這許多東西,自然覺得文章飽滿充沛,氣勢磅礴。
第二個,作者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夸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說通篇都采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nèi)”“四!焙汀鞍嘶摹,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夸張手法。其他段也都有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朗讀】第1段第1句。體會這種大氣。
【朗讀】點學生找文中的例子并大聲朗讀,要求讀得有氣勢。(第2、3、5段)
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辭賦作家的緣故。
第三個,即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對比手法并沒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處卻在于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xiàn)出來。而文章氣勢磅礴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朗讀】將文中運用對比的句子一齊讀一遍:第5段中。
二、《六國論》這篇文章的語言與《過秦論》相比,有明顯的不同,其不同之處在哪里?
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標:加強誦讀,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誦讀語感;培養(yǎng)學生能夠從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角度,運用歷史資料,提出中心論點的寫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正確的歷史觀和獨立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學習本文鋪陳渲染、氣勢酣暢的語言特點,注意在誦讀中積累語感。
2、討論秦王朝興衰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作者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
教法學法
1、教法:講授法課堂討論法練習法
2、學法:朗讀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通過預習指導,使學生借助課文的注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課文結構。
第二課時:講授課文,領悟寫作意圖,了解作者政治主張的進步性與歷史局限性。
教學準備
朗讀課文,借助課文的注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進行翻譯,課上組織競賽;
搜集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識記文學常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部戰(zhàn)國史簡直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幾千年以來,“弱肉強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被打破。兩千多年前,當秦始皇做著千秋萬代掌權的美夢的時候,一群疲憊的農(nóng)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輕而易舉地攻破秦國“金城千里”,導致強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斑^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么呢?讓我們來共同探討。
。〞r代背景、作者簡況可以請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準備好,上課時相互交流,教師出示課件補充)
二、整體感知
(一)播放課文朗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讀音:
腴(yú)軫(zhěn)鏃(zú)萬乘之勢(shèng)
恬(tián)比權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沒(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頸(xì)踐華為城(huà)
勁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躡足行伍(háng)
牖(yǒu)甕(wèng)朝同列(cháo)將數(shù)百之眾(jiàng)
度長絜大(duó)一夫作難(nàn)
。ǘ┳x全文后回答,這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
。ㄈ┠x,分組討論: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
明確:“攻之勢”體現(xiàn)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強大──鼎盛!笆刂畡荨斌w現(xiàn)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統(tǒng)一天下到覆滅。
(四)請各小組討論文章結構,用列表的形式劃分并展示。
明確:
三、翻譯課文
(一)翻譯競賽:請各小組代表口譯課文,翻譯不準確的地方,請本小組成員及時糾正補充,看哪一組翻譯得更準確、通暢、優(yōu)美生動。
。ǘ┲笇бc:
好的譯文標準是“信”、“達”、“雅”,即準確、通暢、優(yōu)美生動。高考中要求“讀懂文言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并有一定的翻譯題,因此,我們在平時就要做到譯文的“信、達、雅”。一般在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文言文中的每個實詞、虛詞的意義是什么,譯文中有沒有譯錯的詞語或遺漏的詞語。
2、譯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們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語法習慣。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風格,各種修辭格的處理是否得當。
四、小結
學習古文要注重積累。從實詞、虛詞的用法到各種句式,整理歸納,不斷積累,才能提高翻譯水平,增強理解能力。
五、作業(yè)
整理歸納全文文言語法現(xiàn)象,包括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課時
研習新課
分成小組,進行討論,采用競賽法回答問題,看哪個小組回答的又快又準確。
(一)“過秦”,即言秦之過。作者以秦的興亡史實為基本依據(jù),采用對比方法,層層推進,水到渠成地指出導致秦亡的過失,這充分體現(xiàn)在第⑤段議論中。請學生朗讀第⑤段,思考以下問題:
1、將段中涉及到的秦國、秦朝、九國(山東之國)、陳涉四種力量用數(shù)學符號“〈”連結排列起來。
2、“秦人開關延敵……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這是秦國的實力與九國之師相比,從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項對比的句子。
3、說明作者是如何在對比分析中歸納出結論的。
點撥:作者議論秦的過失,首先肯定地理條件沒有變,接著采用多項對比的論證方法,層層推進。最詳細的是陳涉與九國的對比,從各個角度對比,極言陳涉弱;其次是秦國與統(tǒng)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強調秦朝的強大。九國與秦的對比包含在上面第二個對比中,不夠明顯,但從課文第2段“秦人開關延敵”等句中已經(jīng)明確。不能忘記陳涉與秦朝的對比。對比得出的結論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訴我們秦亡的原因,也點明了課題“秦之過”。當然,“秦之過”主要是“仁義不施”而非“攻守之勢異也”。這一段議論是全文的重點,需要反復朗讀與全面理解。抓住對比即抓住了重點綱目。
(二)“攻守之勢異也”,是對文章①—④段秦興亡史實的概括議論,先從第⑤段中分別找出一句話概括“攻”與“守”的史實,然后讀①—④段,說說哪些段寫“攻勢”,哪些段寫“守勢”。從各段中找一句表明“興”或“亡”史實的句子。
點撥:“攻”是以雍州之地為本,依靠權謀武力,擴張土地,奪取天下,吞并六國;“守”是以整個天下為本,采取種種措施鞏固政權,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從諸侯變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強大,結果卻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層的七字排偶句,寫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統(tǒng)一六國的巔峰!芭d”指秦國強大起來,不能用表達措施的句子來表明,而要選擇能夠表現(xiàn)一個階段強大的句子。
3、秦的過失主要是“仁義不施”,請從課文中找出秦“仁義不施”的語句并加以解釋,說說秦的過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明確: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4)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5)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
。6)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秦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國慘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已經(jīng)蘊藏著導致失敗的尖銳矛盾。秦統(tǒng)一天下,攻守之勢轉化以后,不但不施仁義,反而變本加厲,用嚴酷的刑罰奴役百姓,迅速導致大規(guī)模起義,致使帝王之業(yè)土崩瓦解。這一史實充分顯示出民心向背對治國的重要性。賈誼采用鋪張渲染的手法言秦之過,是借秦作鑒,猛敲警鐘,勸諫西漢統(tǒng)治者施仁政。
點撥:“仁義不施”,換種說法是“施行暴政”,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現(xiàn),在固守天下中表現(xiàn)得尤為厲害。主要體現(xiàn)在治國措施中。
小結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文章氣勢磅礴,筆力雄渾。大量運用對比、排比、對偶、夸張等修辭手法,秦興秦亡波瀾起伏,那力透紙背的說理,那援引史實的分析,那酣暢淋漓的鋪張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業(yè)
(一)進一步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敘多于議、理寓事中的特點。
。ǘ┘氉x文章,找出自己認為寫的最好的地方,如語言、寫作特點、表達特色等,在班內(nèi)交流。
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4
教學目的
(1)學習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見解;
(2)掌握對比論證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學習本文詞采華麗、千變?nèi)f化的語言特點,處處重復卻不給人以累贅之感,句句相似卻又沒有雷同之嫌;
(4)著重識記并理解“蒙、因、絜、愛、余烈、弱”等詞的含義;
(5)理解“制、亡、利、固”4個多義詞的不同含義。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以敘史來對比論證。
教學設想:
(1)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誦讀。
(2)本文文言詞匯豐富,注意引導學生識辨積累。
(3)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重點學習1─2節(jié)。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課文寫作背景、釋題、明確文體。
二.⑴對照注釋自讀第一節(jié)。要求讀準字音,先默讀,再朗讀。
、浦该首x,學生老師評價。
、窃僮x課文,劃出疑難。
、荣|疑,討論釋疑。
、梢獙W生說出本節(jié)活用詞、通假字。
、数R讀課文第一節(jié)。請同學概括大意,教師板書。
三.1.用學習第1節(jié)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
2.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學生口答)
、琶晒蕵I(yè)
、撇粣壅淦髦貙毞署堉
⑶寬厚而愛人
、认嗯c為一
、哨w奢之倫制其兵
、是厝碎_關延敵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讀第三節(jié),方法同一、二節(jié)。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學習3─4節(jié),背誦3─4節(jié)。
教學步驟:
一.齊讀1─2節(jié),體會語言特色,板書1─2節(jié)內(nèi)容。
二.檢查自讀第3節(jié)情況
1.指名朗讀第3節(jié),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蒙)恬藩籬黔(首)隳(名城)
2.對朗讀給予評價。老師范讀。學生齊讀。
3.質疑,討論釋疑。
4.要學生說出本節(jié)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異義詞。
5.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要學生口答)
、艎^六世之余烈
、畦T以為金人十二
、鞘坎桓覐澒鴪笤
、纫蚝訛槌
⑸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市懦季潢惱l何
、俗訉O帝王萬世之業(yè)也(注意句式)
三.指導背誦,概括大意。
1.結合課后練習二(1),指導背誦,加深課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四.1.對照注釋自讀第4節(jié),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牖猗躡氓
2.指名朗讀、評價、教師范讀。
3.質疑,集體釋疑。
4.出示小黑板,請學生口答加點字的用法及意義。
、抨惿娈Y牖繩樞之子(注意句式)
、期A糧而景從
⑶天下云集而響應
、壬綎|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齊讀課文,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6.根據(jù)課后練習二(2)提示,指導背誦,加深理解。
7.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五.作業(yè)(早或晚自修完成)
1.繼續(xù)背誦3─4節(jié),(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讀課文第5節(jié)。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學習第5節(jié),總結全文
教學步驟:
一.指名背誦3─4節(jié),給予鼓勵。
二.學習第5節(jié)
1.出示小黑板,翻譯句子和加點字,口頭完成,檢查預習情況。
、胖氯f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埔环蜃麟y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何也?⑶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根據(jù)檢查情況,要求學生質疑,釋疑。
3.指名朗讀、教師評價、教師指導朗讀(參見教參P170有關朗讀語氣提示)
4.教師范讀
5.指導背誦
6.學生概括本節(jié)大意,明確結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導學生看板書,結合課題思考,認識本文“以史實為論據(jù),用觀點統(tǒng)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課文中的'對比,尋找各組對比之間的關系,并用圖表示,并分析運用對比對論證中心論點的作用。
3.朗讀課文,找出駢句,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本文“賦體文心”的特色。
四.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三(多義詞)
板書:
興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節(jié)
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發(fā)展
(一)興亡過程(前337─前247)第2節(jié)
以史始皇統(tǒng)一全國(前246─前210)第3節(jié)
論證亡二世:滅亡(前209─前207)第4節(jié)
(二)滅亡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第5節(jié)
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5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作者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在當時條件下的進步意義及其歷史局限。教育學生不應只著眼于秦之興衰,而應學習作者把研究歷史與指導現(xiàn)實相結合的可貴精神,從而明白“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意義,達到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目的。
(二)學習課文從史實對比中引出結論的寫作方法;理解課文中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并結合單元知識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譯中恰當處理修辭格的知識。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從注釋中我們知道,“席卷”、“包舉”、“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內(nèi)”、“四!、“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們把課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換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為什么要舍簡就繁呢?
分析: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國、獨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對諸侯各國虎視眈眈的情態(tài)。咄咄逼人的氣勢。同時也為后文寫孝公之后的歷代秦君的赫赫功業(yè)張本,為后文寫秦一統(tǒng)天下之后的頃刻覆亡形成對比并作了鋪墊。總之,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這里的繁筆增加了氣勢;同義短語的疊用,又使敘述生動形象。
(二)文章從秦孝公寫起,為什么不從孝公以前的一國君(如秦穆公)寫起?從本段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這點?
分析:材料是為中心服務的。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而秦的攻奪天下正是從秦孝公開始的。關于這點,本段課文已經(jīng)明白論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窺周室”告訴我們,孝公在攝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對“周室”亦只是暗中“窺伺”。后來由于“商君佐之”,才開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動,雖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條件。
(三)秦孝公在“攻”天下時,是否施行了“仁義”?
分析;賈誼所謂“仁義”,仍然是孔孟所說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內(nèi)立法度”及縱橫家們的“斗諸侯”。對后者,賈誼在《過秦論》中稱為“酷刑法”、“高詐力”,可見在賈誼看來,這并不是“仁義”。賈誼認為“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之術也!边@也告訴我們,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賈誼的“仁義”的基礎上。
(四)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譯文,其中有些地方譯得不正確,請指出來,并說說理由。
譯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兒子惠文王,孫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的政策,在南邊奪取了漢中,在西邊攻取了巴、蜀,在東邊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邊收復了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分析:好的譯文標準是“信”、“達”、“雅”,即準確、通暢、優(yōu)美生動。上面譯文在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個別語詞不準確:“蒙故業(yè)”的“故”,譯為“原有(的)”為好;“因遺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東”、“北”譯成“在南邊”之類不能準確表現(xiàn)秦的擴張行徑,譯成“向南”、“向西”等為好;“收”不是“收復”,和“取”同義。其二,不“達”、不“雅”:對于專名,直接“搬”過即可,不必把注釋當譯文抄在譯文中。譯文對“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處理就有這方面的不足,結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義。
(五)第2自然段的層次劃分有下面幾種意見,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四層:“孝公既沒……要害之郡”是第一層,“諸侯恐懼……已困矣”是第二層,“于是從散……弱國入朝”是第三層,其余是第四層。
(2)分二層:“孝公既沒……弱國入朝”是第一層,其余是第二層。
(3)“弱國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層,分法如第一種意見前三層的劃分;“延及……國家無事”應單列一段。
分析:把孝公之后五位國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這只要聯(lián)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寫秦孝公,這是秦攻奪天下的開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國君有共同的特點——“蒙故業(yè),因遺策”,繼續(xù)執(zhí)行孝公攻奪天下的既定國策,雖然孝公、莊襄因“享國之日淺”,無所建樹,但不等于放棄攻天下的“遺策”?偟恼f來,五位國君是在發(fā)展吞并天下的業(yè)績。第3自然段寫秦始皇,是秦攻奪天下雄心的實現(xiàn),即標志“攻”的階段的結束,下面轉入“守”天下的階段。所以第三種意見似不可取。第二種意見基本合理。作者按時間先后和建樹狀況把五位國君分為兩類來寫:前者評寫,后者略寫,但不管詳略,二者的關系是并列的。為了學習方便,我們可以對第一層再分三個小層(分法如第一種意見前三層的劃分)。第一種分法實際上是把第一層的三個小層與第二大層并列,這在邏輯上是有毛病的。
(六)在第2自然段第一大層中,三個小層是否都是寫秦的?有人說,第一小層寫秦攻各國,第二小層寫各國攻秦,第三小層寫雙方戰(zhàn)爭結果。這種說法對不對?結合課文加以說明。
分析:還可以有一種理解,三個小層都是寫秦的。第一小層,寫秦對諸侯各個擊破的“攻”!澳先 、“西舉”、“東割”、“北收”,既說明了這點,又說明這種進“攻”所向披靡,任何一個諸侯都難于單獨與之抗衡,從而也說明了諸侯之所以“會盟而謀弱秦”的原因。第二小層,還是寫秦攻諸侯,“攻”取合起來的九國諸侯。九國之師的“叩關攻秦”不過是以攻為守,其實質還是守。面對九國聯(lián)軍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時的“君臣固守”,而是“開關延敵”,以“攻”對“攻”。第三小層寫秦擊潰九國之師后的影響,說明其席卷天下之勢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莊襄“享國之日淺”,那么一統(tǒng)天下的宏圖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實現(xiàn)。
(七)提問:第3自然段講了秦始皇“攻”天下的業(yè)績和“守”天下的措施。試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寫其“攻”的,哪些是寫其“守”的。
分析:“士不敢彎弓以報怨”句之后為“守”,“報怨”句和其前為“攻”。“南取百越”、北“卻匈奴”仍屬其“并吞八荒”之舉。
(八)提問:第3自然段在寫秦由“攻”轉為“守”時從哪些方面寫了其“守”的措施,為什么要寫這些?
分析: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寫其以暴政來作為“守”的措施。寫這些是為突出中心論點服務的。
(九)如何評價作者關于秦滅亡的結論?
分析:(1)從科學性看這一結論是否嚴密,有無局限性?戰(zhàn)國四君(孟嘗君、平原君等)“寬厚而愛人”,但結果如何?(2)從“仁政”的階級內(nèi)容看有無局限性?(3)從作者主張的客觀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看其是否有進步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為什么要“認真地研究歷史”?一句話,吸取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古為今用。對于這個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西漢賈誼就說過:“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彼氖氛摗哆^秦論》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寫的,通過總結秦不施仁義二世而亡的教訓,來諷諫漢朝統(tǒng)治者。雖然由于歷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找出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針對當時現(xiàn)實而論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們學習。
(二)預習指導。
印發(fā)預習提綱,以學生自學為主。
1.關于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提升為大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梁懷王太傅。死時僅33歲。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xiàn)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xiàn)實的堅決態(tài)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chuàng)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2.時代背景:
春秋以來,戰(zhàn)亂頻仍,加之秦統(tǒng)一后的暴政、秦末農(nóng)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jīng)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特大破壞。農(nóng)民大量流亡異鄉(xiāng),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zhàn)亂使人口銳減,商業(yè)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yǎng)生息。針對這種現(xiàn)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guī)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當然,賈誼所說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立場上的,不可能包括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壓迫等內(nèi)容,這是歷史的局限、階級的局限,我們不能苛求。
3.自讀課文及注釋,結合課文前“預習提示”疏通課文,并完成下面練習:
(1)給下面加粗字注音:
、俸蠌( )締交 贏( )糧而景 從( )
因利乘( )便 萬乘( )之勢
、趯( )越 王侯將相寧( )有種乎
寧( )靜 樂( )毅 安樂( )
、鄣(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應 蒙恬( ) 铦( )
④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持
度( )長絜( )大 度( )德量力 內(nèi)立法度( )
(2)根據(jù)以前學過的知識或查字典(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給課本上沒有注釋的下列加粗字詞作解釋:
、賱崭( ) 守戰(zhàn)之具( )
、跁( ) 重寶( )
、勖髦侵倚( ) 尊賢而重士( )
④兼韓、魏……之眾( ) 杜赫之屬( )
、萦谑橇鶉( ) 于是從散約敗( )
、揲_關延敵( ) 天下諸侯已困矣( )
⑦因利乘便( ) 延及孝文王( )
、嘞韲諟\( ) 陳利兵而誰何( )
、徼T以為金人十二( ) 自以為關中之固( )
⑩斬木為兵( ) 同年而語( )
天下非小弱也( ) 為天下笑者( )
(3)說明下列加粗詞的用法:
、偬煜略萍憫,贏糧而景從
②外連衡而斗諸侯
、廴魂惿娈Y牖繩樞之子
、苄虬酥荻
(4)下面句中加粗的詞語各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儆谑乔厝斯笆侄∥骱又( )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
、鄯偃f,流血漂櫓( )
④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
、菀环蜃麟y而七廟隳( )
(5)在橫線上填空:
①“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句省略了主語______。
、凇胺侔偌抑裕杂耷住本渲小耙浴焙笫÷粤速e語______。
③“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難”指______;“身死”后面省略了______詞______;“為天下笑者,何也?”是______修辭句。
(6)選出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粗詞的運用解釋正確的一種:
A.句中加粗詞的意義都不一樣,體現(xiàn)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B.加粗詞的意義都不一樣,體現(xiàn)了作者語匯豐富。
C.加粗詞的意義都一樣,體現(xiàn)了作者用詞富于變化,避免雷同,讀來無呆板之感。
D.加粗詞的意義都一樣,體現(xiàn)了作者語匯豐富。
(說明:預習提綱部分最好印發(fā)給學生,特別是作者和時代背景部分,教師不必再贅述。課本“預習提示”部分對本文結構、中心及文采已有簡要說明,要引導學生結合“提示”基本掌握課文的內(nèi)容和主旨。)[附] 練習答案:
(1)①z^ong y0ng c$ng ch6ng sh8ng
②n@ng n@ng n0ng yu8 l8
、踷h2i do sh4o zh4o ti2n xi1n
、躴&n q0n j9n du$ du$ d)
(2)①致力,從事;防御和進攻②諸侯間聚會而結盟;貴重③懂事理,有遠見;尊重④同時并有;類⑤介賓短語,在那時;介賓短語,從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憑借有利的形勢;延續(xù)⑧享有;時間短暫;陳列;鋒利;兵器⑨以,連詞;為,做;認為⑩樹木;兵器;論 國家;變小,縮小;削弱,變?nèi)?介詞,被;天下的人
(3)①名詞作狀語 ②使動用法 ③名詞作狀語 ④使動用法
(4)①夸張 ②夸張 ③夸張 ④比喻 ⑤借代
(5)①秦孝公 ②之 ③陳涉起義;介;于;設問
(6)C
(三)研習新課。
1.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nèi)容要點:
①秦的地理優(yōu)勢;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tǒng)一天下;③基本國策(耕戰(zhàn)、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①“外連衡而斗諸侯”——這是跟上文“內(nèi)立法度……修守戰(zhàn)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后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chuàng)立人張儀聯(lián)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重在“會意”。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薄皷|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梁(今陜西韓城南)。
2.誦讀第2段。
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后,歸納如下:
①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趯懬財U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劢y(tǒng)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并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并佩六國相印!扒乇桓腋Q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lián)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于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nèi)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tǒng)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①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③“于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3.誦讀第3段。
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nèi)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劃分全段層次并答問:
、偈拙鋵懬厥蓟式y(tǒng)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這是中國空前的統(tǒng)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诖螌憯U大版圖,有什么作用?(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xiàn)矛盾,前218年,張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誤中副車。
、蹖懬厥蓟实膶(nèi)政策這一層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義”,為結論張本。)補充解釋:“誰”“何”都是疑問代詞用做動詞,由此引申出“呵問他是誰”的意思。
以上二小層可合并為一層:寫秦始皇對內(nèi)、對外的政策。
、苣┚鋵懯蓟实脑O想,有什么作用?(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
說明:以上內(nèi)容可以在分層誦讀中依次討論。誦讀和討論是交叉進行的。在全班學生基本成誦之后,再提出下面的問題:
本段在全文結構中有怎樣的作用?(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為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本段寫統(tǒng)一后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為守勢;正因為措施不當,才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著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
4.誦讀第4段。
默讀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陳涉起義,天下云集響應,并起亡秦。
提問:開頭寫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這說明了什么?(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tǒng)治。)它為下文哪一句作鋪墊?(“仁義不施”。)
再問“將數(shù)百之眾”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shù)百之眾”,可以發(fā)人深思。)“斬木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這說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學生基本成誦后,還可以問:你怎樣看待賈誼對陳涉的評價?
教師小結時主要談兩點:①賈誼是對陳涉起義作出高度評價的第一人;③階級的偏見也是有的。
5.誦讀第5段。
補充注釋: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謂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權,其力量是不小的。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勢、殽函的險固,還是原來那個樣子,意謂秦地的優(yōu)越地形并未發(fā)生變化。③棘——課本注,“棘”通“戟”。此與上文“斬木為兵”矛盾。按:“棘矜”應合解,即伐棘為矜,矜仗也!般I耰”又作:“耰鉏”,是一種農(nóng)具,類似今之長柄大鋤。這樣解釋,正好跟下文“鉤戟長鎩’對應成文。④同年而語——又可以寫作“同日而語”,相提并論之意。⑤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這句說的是秦統(tǒng)一全國以前的事。萬乘,戰(zhàn)國時的大國也稱“萬乘”。同列,秦與山東各國皆諸侯,故稱“同列”、“序”、“朝”為互文。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時秦很強大,所以八州諸侯都來朝拜它。按:從秦孝公到秦統(tǒng)一全國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著說“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才說到秦統(tǒng)一天下。⑥攻守之勢——“攻”,指統(tǒng)一六國以前;“守”,指統(tǒng)一六國之后。
劃分層次:第一層(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眾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yōu)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nóng)民軍的武器及素質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這八字,是為全文的結句設伏的。第二層(“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至結句)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叭磺亍币韵滤木湔諔1、2段,“然后”二句照應第3段,“一夫”三句照應第4段。“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全文中心論點。
誦讀指導: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說秦之過,一定要讀得有氣勢,表達出作者“過秦”的深意。
①且夫——推進一層,領起議論的口氣。
、谝韵逻B用六個“也”,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
、叟疟染渲械闹匾羰牵骸胺菍(于)”、“非铦(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實也可加“于”)
、堋跋驎r之士也”后作一頓,為下句轉折蓄勢。
⑤“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也”后有較長停頓。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結句,可見作者有意為下文蓄勢,所以述而不問。
、蕖霸囀埂比,重復上文之意,換假設口氣,再作一鉏。
、摺叭磺亍比渥鞯突刂畡荩韵鹿(jié)節(jié)升高,至“為天下笑者”達于頂峰,稍作一頓,再逼出“何也”一句。
、唷叭柿x不施”是一篇綱領,用深責語氣讀;“攻守之勢異”用解釋語氣讀,寓“不知天下之勢”之意。
以上內(nèi)容都穿插在誦讀過程中說明。
四、總結全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逼淠康氖翘峁┙o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
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敝行恼擖c的正確理解。特別是第5自然段對比分析處應認真理解。其幾項力量的對比是:陳勝<九國<秦國<秦朝。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強秦亡于陳涉,這種對史實進行對比、評論,從中引出教益,以匡時政之弊的寫法,借古喻今,借古諷今極具有說服力,值得王朝與契丹、西夏的關系作對比,從爵位的高下、實力的強弱、地盤的大小、勝負的趨勢幾個方面對比,說明宋王朝如果賂敵而亡國,實在是最下策的做法了。
(2)分析本文的論證方法。
本文運用了反復對比的論證手法。
強大統(tǒng)一的秦帝國從它強盛的峰端,一下子跌落到塵埃,強大之勢與敗亡之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正是這種對比,給讀者以極為強烈而深刻的印象,引發(fā)人們?nèi)ニ伎,去尋求答案:秦為什么會迅速滅亡?
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結論。對比在四個方面展開: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使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得到極盡顯現(xiàn)。其結構的宏偉,氣勢的磅礴,使結論的推出分外有力。
僅以課文第五層為例,就可以看到這一點。陳涉之位和九國之君比,尊卑懸殊;陳涉武器和九國之械比,利鈍大別;陳涉之眾和九國之軍比,從寡極異;陳涉之謀和九國之士比,智愚徑庭,陳涉和山東之國“度長絜大,比權量力”,不可同年而語,可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換句話說,就是陳涉<九國<秦朝,卻最終推翻了秦朝。這樣對比,激起讀者急切地追尋原因,也為作者揭示答案蓄積了語勢。最后是總比,總括前文兩極對比,從而揭示題旨。
(3)文章的語言特色。
本文的語言獨具特色。從語言的運用看,文章如辭賦一般,詞采華麗,千變?nèi)f化;多用對偶句與排比句,又多用對偶與排比混成糅合的長句,句子短長相間,讀來瑯瑯上口。處處重復卻不給人以累贅之感,句句相似卻又沒有雷同之嫌。
《過秦論》與《六國論》的異同?
《過秦論》與《六國論》雖然出自不同時代不同作家之手,但卻有同曲異工之妙,堪稱中學語文教材中又一著名的姊妹篇。
就文章的體裁來說,兩文同屬歷史評論。一評秦國滅亡的緣由,一評六國破滅的原因。就文章的主旨來說,兩文均意在借古諷今,勸誡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訓,勿重蹈覆轍,悲劇重演。就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來說,兩文均采用了評述結合。這是兩文的相同之處,但它們同中有異,異中見妙。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一、結構安排不同
《過秦論》與《六國論》雖是史評,同屬議論文,但兩文的論證結構安排卻不同!哆^秦論》采用兩段式結構;《六國論》采用三段式結構!哆^秦論》第一大段詳細具體而又簡潔生動地記述了秦自孝公始至秦二世由弱及強,由強到弱而亡的過程;第二大段通過對比分析,指出了秦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六國論》第一大段指出了六國破滅的原因——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第二大段運用韓、魏、楚賂秦而亡,齊、燕、趙因它國賂秦而亡的具體事實,證明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第三大段在第二大段的基礎上,引出教訓,警戒后人。
二、組材順序不同
《過秦論》組材以時間為序;《六國論》組材以事物類別為序!哆^秦論》從秦孝公寫起,歷經(jīng)惠文、武王、昭襄王,延及孝文王、莊襄王,及至始皇,具體記述了秦國由弱變強,由強及弱而亡的歷史。《六國論》則將六國中直接賂秦而亡,因他國賂秦而亡,分別加以歸類,進行具體分析闡述,進而得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的結論。
三、表現(xiàn)手法側重點不同
《過秦論》和《六國論》雖然都運用了述評結合的手法,但兩文表現(xiàn)手法的側重點不同!哆^秦論》側重于記述,因為本文主要是運用大量的事實來進行對照比較,讓事實說話,從而證明秦亡的原因。《六國論》主要在分析闡述六國破滅的原因,賂秦弊端所在,所以全文側重點放在議論分析上!哆^秦論》采用先述后評,以述為主;《六國論》采用先評后述,邊述邊評,以評為主。
四、評論點位置不同
《過秦論》與《六國論)的評論點都非常明確,但兩文所放的位置不同。(過秦論》的評論點放在文章的最后。卒章顯志。(六國論》的評論點放在文章的篇首,開門見山。(過秦論》在前面述評的基礎上,收束作結,發(fā)人深思,令人回味;(六國論》開篇點旨,一目了然,鮮明突出,引人入勝。
明確兩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不僅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同時,對指導學生寫評論練習,也會大有幫助的。
(一)重點內(nèi)容圖示。
(二)譯文。
秦孝公占據(jù)殽山與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wèi)著(它)來窺視周王室(的權力),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國,控制海內(nèi)的意愿,并吞遠地的雄心。在那時候,商君輔佐他,國內(nèi)確立法度,從事耕種和紡織,修制防守與出戰(zhàn)的器械,對外推行連衡之策而使諸侯自相爭斗。于是秦國不費力而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原有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漢中,向西攻占巴、蜀,向東割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來要害的郡邑。諸侯都很恐懼,聚會結盟而謀求削弱秦國的辦法,不再吝惜珍奇的祭器和貴重的寶物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士人,訂立合縱的盟約,結為盟國,合為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都英明有智而又忠誠信義,寬容仁厚而且愛惜人民,尊敬賢才而重視士人,約為合縱之盟而離散連橫之策,兼有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等國的兵力。于是,六國的士人,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謀劃;有齊明、周最、陳珍、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與各國國君〕溝通意見;有吳起、孫腹、帶陀、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tǒng)率他們的軍隊。他們曾經(jīng)以十倍(于秦國)的土地,以百萬(甲土)的軍隊,開往函谷關而攻打秦國。秦人打開函谷關想引入敵軍,九國的軍隊猶豫、徘徊而不敢進關。秦人沒有丟掉一支箭那樣的消耗,天下的諸侯已經(jīng)困厄不堪了。于是合縱的盟約解散了,諸侯們爭著割讓土地而賄賂秦國。秦國也就有了充足的力量從他們這一弱點入手制服他們,追逐散逃的敗兵,倒下上百萬的尸體,流成河的血水甚至能漂浮起盾牌來;乘襲這樣的便利形勢,(秦人)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劃分了山河的區(qū)域。強大的國家自愿稱臣歸服,弱小的國家甘心成為屬國。發(fā)展到孝文王、莊襄王,統(tǒng)治國家的時間短,國家沒有(什么大)事(可寫)。
到秦始皇的時候,他振興六代君王遺留的事業(yè),揮起長長的鞭子來驅趕著各國人民,吞并了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登上了最尊上的寶座而制限了天下,用暴力鞭笞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撼四海。于是,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表示歸順,任憑小官支配。(秦始皇)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而守衛(wèi)邊境,擊退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再敢南下來牧馬,士人不敢動武來報復仇怨,于是(秦始皇)廢除了先王的治世之道,焚毀了百家的著作,用這種辦法來愚化百姓;毀掉著名的城池,殺掉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陽,銷毀了刀和箭頭,用它鑄成十二個金人,來削弱天下的百姓。然后,利用華山為城墻,黃河為護城河,在億丈的高山之上,下視不可測度的深淵,以此來取得穩(wěn)固。優(yōu)良的將領以強勁的弓弩守衛(wèi)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銳的士卒、陳列著堅利的兵器,盤問來往行人。天下已經(jīng)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為有關中的穩(wěn)固地勢,無數(shù)的堅固城池,正是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yè)呀。
始皇去世,他的余威還震懾著遠方各地。然而,陳涉不過是個用破甕遮住窗戶,用繩子系住戶樞(這樣貧窮人家)的子弟,是甿、隸一類的(耕田)人,而且是被遷徙戍邊的征夫;(他的)才能不如中等人,又沒有仲尼、墨翟那樣的賢德,沒有陶朱、猗頓那樣的財富;(他)出身于戍卒的隊伍,露面于阡陌縱橫的田間,(他)率領疲弊的士卒,統(tǒng)率數(shù)百名的部隊,一轉變就進攻秦朝;砍下樹木作為兵器,舉起竹竿作為旗幟,天下人卻如同陰云一樣聚集起來,如同回聲那樣應和他,背著糧食,如同影子那樣跟隨著他。此后,山以東的豪杰于是紛紛起事而滅亡了秦國。
那么,(由此看來,秦的)天下并不小不弱,雍州的地勢,殽山與函谷關的險固,自然與以前相同,陳涉的社會地位,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的國君更尊貴;(他的)農(nóng)具木棍并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他的那些)適戍的部卒,并不能與九國的軍隊相抗衡;(他的)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戰(zhàn)術,又不及九國的士人。然而成功與失敗卻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功業(yè)恰恰呈現(xiàn)出相反的情況。假使以山東的國家與陳涉比比長短,較量一下極勢與力量,簡直是差得太多了。然而,秦卻以其區(qū)區(qū)之地,達到萬乘兵車的國勢,重新排列八州的位次而使同列諸侯歸服,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以天下為私產(chǎn),以殽函作宮殿;一個平民起事而天子的七廟被毀壞,本人又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施行仁義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
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6
。薄ⅰ坝邢硖煜,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這句的結構是“有……之意,……之心”,形成一個整句!跋硖煜,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笔侨齻并列短語聯(lián)合做“意”的定語。全句氣勢貫暢而有變,顯示秦之雄心。
。病ⅰ澳先h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此收要害之郡!
前兩句為對偶,后兩句為對偶,全句顯示秦一統(tǒng)天下的壯舉。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首句“當此之時”標出時限,繼之以四個主謂結構句式排比,極力顯示出“合從締交”范圍之廣,從而襯托秦的.興盛。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三個聯(lián)合結構為排比,顯示“四君”的氣質從而襯托秦的興盛。
。怠ⅰ坝袑幵、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景、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仍以“有”字領起,形成一長串以人名組成的長句,長句分三層,意為:“為之謀”、“通其意”、“制其兵”,極力顯示“六國”之優(yōu)勢,終于敗亡于秦,從而反襯秦之盛強。
。丁ⅰ白吠鲋鸨,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四字短句,節(jié)奏急促,顯示“六國”頹敗之勢。
。、“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由動賓結構組成聯(lián)合結構,再擴組成排比句式,氣勢暢達,極力顯示“始皇”的事跡,最后以四字結構“威振四!苯Y句,顯示其功績。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全句由三個分句構成,陳述秦之暴虐。第一分句中的兩句對偶后以“以愚黔首”作結;第二分句中三字結構構成對偶;第三分句中,句式松散,卻用“以弱天下之民”作結句,并與第一分句的結句遙相對應。全句整齊而有變化。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拄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全句由四個分句構成,每一分句由“……非……也”否定句式構成,極力陳述“陳涉”之平凡,然而卻使“強秦”滅亡,從而引出篇末題旨。
【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08-25
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6篇08-28
語文《過秦論》教案01-28
語文《過秦論》教案15篇01-28
語文《過秦論》教案(15篇)01-28
語文《過秦論》教案(集錦15篇)01-28
高中語文《過秦論》教案(精選7篇)05-11
高三語文《過秦論》最新教案08-26
高一語文《過秦論》 教學設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