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教案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教案1
在《理想》一課第二課時教學時,筆者抓了以下兩個環(huán)節(jié):1.“仿寫”第一詩節(jié);2.“朗讀”全詩時,讀出關鍵詞的重音。學生饒有興趣,意味盎然。
先看第1個環(huán)節(jié)。一開課,筆者就讓學生朗讀詩歌標題、詩人及第一詩節(jié)。(第一詩節(jié)內容為: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之后,要他們體悟本詩節(jié)詩行的特點:每一行詩句都是比喻,整個詩節(jié)又運用了“頂針”的修辭方法。接著布置他們在課堂上進行“仿寫”。為了大多數人“仿寫”能較為成功,筆者將事先“仿寫”的一個詩節(jié)板書在黑板上,竟然“節(jié)外生枝”引起學生修改詩句的沖動,筆者就將教學環(huán)節(jié)宕開一筆與學生一同研究修改起詩句來……筆者的板書如下:“自信是石油,燒亮煤氣灶/自信是煤氣灶,煮熟鍋中飯/自信是鍋中飯,填補人的養(yǎng)分/自信是養(yǎng)分,供人們摘到果子。”寫到“燒亮煤氣灶”時,學生嘩然,有人干脆竊竊私語起來:燒亮煤氣灶,煤氣灶燒亮……我說:“‘燒亮煤氣灶’是有‘煤氣灶燒亮’的感覺,我們等一下再來修改吧!”在寫到“自信是鍋中飯”時,又有學生試補道:填飽人的肚子。我馬上接口說:“我原先也填的‘填飽人的肚子’,可接下去要么是‘自信是肚子,能消化食物’、要么是‘自信是肚子,能生出兒子’,前者‘食物’與‘鍋中飯’繞了回頭路,不好;而后者‘肚子生兒子’太過庸俗了點,也不很好;谶@樣的考慮,筆者將‘自信是鍋中飯’后改成了‘填補人的養(yǎng)分’;雖然‘養(yǎng)分’是名詞術語不如‘肚子’具體形象,但是寫作詩歌不能為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詞害義,‘養(yǎng)分’替代‘肚子’就是力求避免‘為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詞害義’這種情況!闭f著這些,我又讓前排的同學看了我手中教案的修改處,以示決非信口開河。回過頭去讓大家又討論了“燒亮煤氣灶”的修改問題,有同學認為“燒亮煤氣灶”給人有“煤氣灶”本身燒著了的誤導,故不如改為“點燃煤氣灶”。受此啟發(fā),又有同學對“石油”發(fā)起了質疑,認為燒煤氣灶的是“石油汽”而非未經提煉的`“石油”。經大家合計,確定改“自信是石油,點燃煤氣灶”為“自信是石油汽,點燃煤氣灶”。也即如下詩節(jié)大家較認同:“自信是石油汽,點然煤氣灶/自信是煤氣灶,煮熟鍋中飯/自信是鍋中飯,填補人的養(yǎng)分/自信是養(yǎng)分,供人們摘到果子!痹僖宦暳钕,學生全體仿寫起來。師生一片怡然自樂景象。
再來看第2個環(huán)節(jié)。我先讓學生集體朗讀全詩,結束后我評價了他們朗讀的語氣平淡及指出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朗讀時不含激情或者說是沒讀出詩句的重音,換言之,給詩句劃出重音朗讀時加以區(qū)別就定能感人多了。接著,我以第一詩節(jié)內容(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為例作了示范,按“著重號”讀出重音且稍微拖腔拉調,果然較有趣味。接下去,十余個詩節(jié)分給各組加著重號,小組交流定型后進行集體朗誦,朗誦聲就“抑揚頓挫、有板有眼,韻味悠長”多了……下課鈴響了,學生也堅持把后四節(jié)詩全部朗誦完。學生的著重號不可能完全加對,但看著他們念自己加重音號的詩歌那么開心,我也很欣慰。一句話──用新課標理念進行教學,我喜歡!
七年級語文教案2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探究、理解《祝!返闹黝}。
預習指導
。1)應注意的正確讀音
祝福 暫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膽怯 即刻 謬種 負疚 形骸
兩頰 窺探 荸薺 訕訕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監(jiān)生
蹙縮 剝豆 炮烙 陳摶 間或 捺上 不更事
(2)應掌握的詞語
書上的:
朱拓 形骸 訕訕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間或一輪 沸反盈天
補充的:
暫寓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禮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 煙靄(藹) 走投無路(頭) 形。敚 惴惴(揣湍)
。4)要知道的常識
康有為 四書 送灶 祝福 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
。5)具體語境中理解詞義
投機:談話總是不投機。(見解相同)
他是一個投機取巧的人。(利用時機謀取私利)
躊躇:我在極短的躊躇中,想…… (猶豫)
什么躊躇,什么計劃,都擋不住三句問。(猶豫的事)
看他躊躇滿志的樣子。(得意的樣子)
儼然:四叔儼然的 陪著。(形容莊重、嚴肅)
村莊里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
這孩子說起話來,儼然是個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嗚咽,說不出話來。(只是)
本來他說要來的,但是沒來。(表轉折的連詞)
作家作品
課文題解
情節(jié)結構
序幕 —— 寫祝福景象
結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 —— 祥林嫂初到魯鎮(zhèn)
發(fā)展 —— 祥林嫂初賣改嫁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魯鎮(zhèn)
尾聲 —— 再寫祝福景象
祥林嫂的悲劇人生
人物形象
1、小說三次寫到“祝!保隰旀(zhèn)人們祝福時,祥林嫂都在做什么?
第一次“祝福:(徹夜干活 “一人擔當” 能干 受稱贊)
第二次“祝福:(只能燒火 “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滿懷恐懼,寂然死去)
分析要點:
生活悲慘 命運不公
2、小說三次寫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變化?
初到魯鎮(zhèn)時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輕,精神還好)
再到魯鎮(zhèn)時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濟,)
臨死前的外貌變化:(被趕出門,成為乞丐,精神已徹底麻木)
分析要點:
精神打擊一次比一次大 每況愈下
3、討論:
祥林嫂是否有過幸福和滿足 ?
祥林嫂是否有過反抗和抗爭?
婆家憑什么將她抓回?
為什么要捐門檻?
對她精神打擊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為什么要捐門檻?
對她精神打擊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說,祥林嫂之死,魯四叔是首惡,柳媽等是幫兇,你怎樣看?
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源是什么?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
勤勞、善良、能干的勞動婦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摧殘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爺:
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捍衛(wèi)者。
“我 ”:
思想進步、有同情心,但軟弱的小知識分子。
小說環(huán)境
七年級語文教案3
一、導入課文
黃鸝是一種很美麗的鳥,在古代詩人的筆下多有描寫,你能吟出幾句嗎?
有關“黃鸝”的古代詩句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
這些詩句通過描寫黃鸝的啼鳴、飛舞表現了黃鸝嬌好、美麗的形象,抒發(fā)了對“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美好春天的熱愛之情。那么在孫犁的這篇散文里,黃鸝又是怎樣的形象?作者抒發(fā)的又是怎樣的感情呢?
二、作者簡介
孫犁(1913~)現、當代作家。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chuàng)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說過:“孫犁的創(chuàng)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tài)度來描摹風云變幻的,好處在于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
三、研究課文
。薄g覽課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階段(環(huán)境) 形色神態(tài)
抗戰(zhàn) 色彩鮮麗 聲音誘人姿態(tài)矯健一閃而過
病中 追逐逗鬧 安家落戶
七年級語文教案4
學習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yōu)美的語言。
、芘囵B(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重點
難點:
、袤w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
、诖、品味本文優(yōu)美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并正確注音。
、谟袟l件的話師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圖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設計:
一、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曾在詩中詠嘆“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這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典型的悲秋氣節(jié))。但是秋天也是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三、檢查預習
四、出示目標
1、整體感知詩歌的三幅圖畫, 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品味詩歌精妙的語言。
3、積累與拓展。
五、朗讀課文 ,感知內容
1、聽錄音
[要求]
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2、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1)、自讀全詩,找出各詩節(jié)的中心句。
(2)、根據各詩節(jié)的內容,給每小節(jié)分別加 上小標題。
(3)、本詩通過一
幅幅絢麗多彩的鄉(xiāng)村
秋景圖,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六、品味語言:
1、齊讀第一節(jié)(農家豐收圖),
分組討論:
①寫了哪
兩個場景?
、凇坝墓确ツ尽敝袕
哪幾個角度寫的?
、壅页鲎钅鼙憩F豐收之景的.語句。
、苡昧耸裁葱揶o手法?表達了什么情感?
2、自讀第二節(jié)(霜晨歸漁圖),思考:
、僬页鼍哂星锾焯卣鞯脑~語。
、谡页鼍哂袧O家生活特征的詞語。
③漁人的活動是怎樣的?
、軓谋竟(jié)詩中可以看出漁人怎樣的生活狀況。
3、自讀第三節(jié)(少女思戀圖),討論:
、偕倥壑锌吹绞?
②牧羊女想聽到而沒有聽到的是什么?
、勰裂蚺肟吹蕉鴽]有看到的是什么?
、 “夢寐”一詞如何理解?
七、積累與拓展
秋,是歷代文人墨客鐘情的對象,秋的神韻,秋的景致,給了他們無盡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源泉。請熟記下列詠秋的詩句:
1、停車坐
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2、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3、落霞與孤鶩齊
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4、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5、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6、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 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7、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8、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拓展延伸:
閱讀《秋景》,比較《秋天》和《秋景》的異同。
秋 景
美國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變得褐色可愛;
漿果的面頰多么豐滿,
玫瑰在郊外盛開。
楓樹扎著
華麗的絲巾,
田野披上艷紅的輕紗。
我不愿顯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九、欣賞:詩歌朗誦
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
七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整體把握全文結構。
2.自由誦讀,揣摩語句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主旨。
3.領會莎莉文老師雋永深刻的愛心和高超的教育藝術;體會作者熱愛生活,對待生命的積極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1.揣摩文中重要語句,加深閱讀體驗;梳理再塑生命的歷程。
2.深入體會作為盲聾啞人的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語文基礎知識不扎實,剛從小學升上來很難一下子過渡到初中的思維,課外閱讀知識面窄,沒有學生會主動去涉獵名著、文學知識,沒有閱讀課外書的好習慣,也沒有寫讀書筆記、摘抄的好習慣。這篇課文教師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能夠體會到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學后能夠有所感悟。
課時分配
1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以“瞎子猜字”這個游戲導入,游戲要求:同桌之間合作完成,一名同學按照幻燈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寫一個字,計算成功率;做完后,兩人交換角色,再進行一次。
同學們,世界是美麗的,我們可以感覺到陽光的色彩斑斕,花兒的婀娜多姿,鳥鳴的婉轉動人。但還有一種人,他們生活在沒有色彩,沒有聲音的世界里,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對于他們來說,能生存下來已需要足夠 的勇氣,而要出類拔萃,有所成就,那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今天, 我們便來共同見證一個奇跡的誕生,讓我們一起走進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
二、理清 “重塑生命”的歷程
整體感知:朗讀課文,注意: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然后試著完成下列任務:
1.復述課文:莎莉文老師為“我”再塑生命,做了哪些事?
明確:主要寫了老師教我認識具體事物 和文字。
2.從課文中找出具體表現海倫在莎莉文老師到來之前的狀況的語句,摘錄下來讀一讀。
3.研讀賞析:理清“再塑生命”的歷程:(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
、偕脑玻何业纳黖______ _(像大霧中的航船,課文第4自然段)
海倫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后,就失去了常人生來具有的視覺和聽覺,甚至也無法用自己的嘴說出自己的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心愿。由于對外部世界無從知曉,脾氣也變得古怪,動輒大發(fā)雷霆。我正像大霧中的航船,既沒有指南針也沒有探測儀,無從知道海港已經臨近。我心里無聲地呼喊著:“光明!光明!快給我光明!”
、诠廨x的起點:________(相識,課文第5自然段)
、坌腋5膹吞K:生命中擁有了________(文字,課文第13自然段)
莎莉文作為一個陌生人第一次摟抱我,有意識地給我一個洋娃娃,在我玩了一會兒洋娃娃之后,在我手掌上拼寫“dll”這個詞。——對于盲聾啞的海倫,要教她知識,談何容易啊。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學藝術就在這里,熱愛孩子,用孩子喜歡的洋娃娃為道具,用手指游戲激發(fā)海倫的興趣,讓海倫既認識了事物又掌握了文字。
從此以后,以這種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學會了拼寫“別針”(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
七年級語文教案6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
1、能說出文中描繪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
2、能體會作者練字的精妙之處。
3、通過對精妙語句的剖析,欣賞本文的語言藝術。
4、反復朗讀,沉浸到詩的意境中去,品位詩獨有的藝術魅力,進行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
5、通過創(chuàng)作詩歌來體會特有的魅力,加深對本文的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
1、導入 :可由前兩課自然導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詩句導入 。
2、默讀課文
3、讀一讀,寫一寫。
4、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讀。
5、逐節(jié)研討。
研討目的:理解每一節(jié)詩的意思。
研討方式:四人一組合作探究,提出疑問,共同解疑。每節(jié)由兩組代表報告探究結果,不能解決的疑問可請全班同學研究,或請老師解答。教師點播引導的方向,可依語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驟要求。
6、齊聲朗讀,盡量達到背誦。
7、再創(chuàng)造實踐:
寫一首短詩,題目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體會詩歌獨有的藝術魅力。
8、強調讀詩的重要性,介紹古今中外的著名詩人以及他們的詩集,鼓勵學生課外多讀詩,多寫詩,培養(yǎng)詩化的語言,詩化的表達。
9、作業(yè) :
——完成《課課練》。
——熟練背誦課文。
七年級語文教案7
【學習目標】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
2、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教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云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視頻──“《看云識天氣》電視短片”,并導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一直在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guī)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guī)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二、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全文,學生聽讀課文,并思考:
1、云的分類有哪些?
2、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3、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明確: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動畫,一邊點擊,一邊對云的分類作講解。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3、對于設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件中對照分析部分,使學生加深對不同云彩特點的了解。
三、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⑴朗讀,指出本段概括說明的作用。
、啤巴、“常!眱蓚副詞起什么作用?
2、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3、討論最后一段的作用。
、庞^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⑵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guī)律呢?
四、研討探究
1、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氣的關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tài)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又將“薄云”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
2、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艑W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于比喻的修辭方法)
(學生朗讀自己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讫R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像……
月光照在地上,像……
五、教師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六、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七、布置作業(yè)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七年級語文教案8
《傷仲永》重在一“傷”字。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后的含義,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幫助學生抓住它背后的含義,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
“傷”字背后的含義是傷什么呢?要讓學生思考。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擴及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
其意在警醒。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中評曰:“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為仲永也。
聰明弟子,宜懸為座右銘”學生通過學習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獲。
課堂一隅
給仲永下評語
師:說說對仲永的評價。
生:仲永是個很聰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個毫無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個可憐的犧牲品。
師: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同學們的評價見仁見智,不過,太簡單了。請同學們做仲永的老師,根據他的表現,給他下一段評語,怎么樣?
師: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墒,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后啊!你最終成了“泯然眾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師: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后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你。
生: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群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著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于“環(huán)謁于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敝儆,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fā)奮學習,就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師: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師:那么,王安石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單單為了傷仲永一個人呢?
生:不是。是傷像仲永那樣只靠天賦而放棄學習的人。
師:對。仲永的悲劇在于他放棄了學習。是誰造成了他的悲劇呢?
生:是他的父親。
生:是他那個只知道賺錢,利欲熏心的父親。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剝奪了仲永受教育的權利,“不使學”,不讓他學習。
師:仲永的父親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殺了人才。同學們想對仲永的父親說點什么嗎?那就把它寫下來吧。當堂完成。
七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辨別形近字,掌握多音字及常用詞語。
2.熟讀課文,特別是描寫生動的語段。
3.品位含義深刻、飽含感情的語句,體會“樂”和“苦中帶澀”的思想內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辨別掌握形近字、多音字。
2.學習本文生動描寫的方法。
3.體會“樂”和“苦中帶澀”的思想內涵。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柳葉兒能吃嗎?有沒有誰吃過柳葉兒,味道如何?(多數人沒吃過,不知道柳葉兒還可以吃。有個別人吃過,感覺很不好吃。)下面就讓我們來讀讀第八課《柳葉兒》這篇文章,看看作者筆下的童年生活,看看柳葉兒在那時起了怎樣的作用。
二、讀課文,學習生字,注意形近字、多音字。請學生把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寫到黑板上,同學們根據多音字的不同讀音分別組詞。
三、學生再讀課文,設計相關思考題。
設計方法:
1.根據你對課文內容、語句的理解,設計思考題,引發(fā)同學深入思考。
2.提出不理解的語句、詞語。
四、教師組織同學就提出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1.文中兩次寫“我”總要摘下柳葉兒放在嘴里嚼,為什么?
2.那些天,全家最樂的'是“我”,“我”為什么樂?
3.搶柳葉兒、吃柳葉兒的段落描寫中,還可以品出什么味道?
4.下面語句中畫線詞語的含義:
、佟俺缘揭粋豆兒,滿心里香得不行”。
、凇白詈贸缘漠斎皇怯盟~兒)來包菜包子,里面還要再放一勺油。”……“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圓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幾乎撐得透明。”
五、放聲朗讀
爬樹、拾柳葉兒時的晨景、日出的描寫、吃柳葉兒的描寫等
六、再討論
練筆
過去人們吃柳葉兒、吃野菜是生活所迫,今天人們的餐桌上也有柳葉兒和各種野菜,根本的不同在哪里?
討論之后練筆:從吃樹葉、吃野菜談起(寫出自己的看法及感悟)
七、練筆交流
教案點評:
本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可把自己閱讀的感悟直接與同學、老師交流,同學之間互相補充,共同提高,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討論練筆,更深入地領會文章內涵。
七年級語文教案10
單元教學要求:
1、聯系學生的人生體驗,從理想、信念、修養(yǎng)方面,加強對學生的人生教育;
2、進一步掌握、鞏固朗讀的能力和技巧。
各課教學設計:
6、理想
教學要求:
1、明確理想的意義,幫助學生樹立理想
2、反復朗讀,培養(yǎng)朗讀能力
3、掌握本課中比喻的特點
教學步驟:
1、渲染氣氛,導入新課
用播放音像資料或音樂伴讀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本課的熱情,同時讓學生模仿朗讀。
2、小組交流,暢談感受
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讀了這首詩,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段或哪一句?為什么?”等問題自由談論,然后請代表發(fā)言。
3、各自品讀,深入思考
學生個人輕聲朗讀全詩,思考以下問題
(1) 假如人類沒有理想,世界會是什么模樣?
。2) 如果人生沒有理想,我們會變成什么樣?
(3) 自己應有怎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理想?
可將這些問題的思考簡單寫在筆記本上,鼓勵愿意交流的同學到集體發(fā)言。
4、激情朗讀,當堂競賽
在明確朗讀的抑揚頓挫等要求的基礎XvMhNBSv上,以大組為單位,排練朗讀,形式不拘,集體評議。
5、學習寫法,掌握比喻
本課的比喻有明顯的“寓抽象于具體”的特點,先由學生分析這種特點的好處后,組織大家練習仿句,在運用中掌握這種寫法。
6、拓展延伸,課外探究
要求學生搜集偉人們的人生理想,或相關理想的名言、格言、警句、詩句等,加上自己的思考,出一期“周刊”。
7、短文兩篇
行道樹
學習要求:1、學習分析文章的中心意思
2、感受擬人化寫作方法的妙用
學習流程:聽讀,暢談閱讀感想(閱讀本文,讓你想到了什么?可以從不同角度——奉獻精神、環(huán)保意識、集體主義、堅強意志等——隨意漫談)—輕讀,找出歌頌對象,分析中心意思(你喜歡“行道樹”嗎?你最欣賞“行道樹”哪方面的品質?)—朗讀,討論文章的中心意思的現實意義(生活中有像“行道樹”這樣的人嗎?你愿意做這樣的人嗎?)—品讀,感受寫作方法的妙用(假如作者不選擇“行道樹”作為歌頌對象,而是直接贊頌生活中那些甘于奉獻的人們,好不好呢?為什么?)
—綜合運用(你覺得除了“行道樹”以外,還有哪些事物會令人聯想起那些甘于奉獻的人們?請選取“綠葉”、“樹根”、“土壤”、“山泉”等事物,以第一人稱說一段話,最好用上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個詞。)
第一次真好
學習要求:
1、培養(yǎng)熱愛生活、欣賞生活的情趣
2、學習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
學習流程:相互交流,談談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及其感受—朗讀課文,概括作者寫了幾個“第一次”及其感受—集體討論,領悟作者對生活的情感—表達競賽,再次簡介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過程,并適當抒發(fā)自己的感想。
8、人生寓言(節(jié)選)
學習要求:
1、了解寓言的寓意
2、學習把握寓意的方法
3、掌握寓言的一般特點及個別特點
學習流程:默讀《白兔和月亮》,復述寓言內容—聯系社會生活,討論閱讀啟示—總結歸納寓意的方法(找出寓言的主人公-判斷作者的情感或態(tài)度-聯系生活找出對應點-結合閱讀感受,總結閱讀啟示)—自讀《落難的王子》,直接討論該寓言的寓意—思考比較,這兩篇寓言各有什么特點?寓言與童話有什么不同?—延伸發(fā)言,你還讀過哪些富有人生教益的寓言?選取印象最深的一個,相互介紹。
9、我的信念
學習要求:1、培養(yǎng)對科學、文化大師的敬仰之情
2、選取摘錄警句,反復誦讀
學習流程:端詳居里夫人的肖像,談談自己對居里夫人的了解—朗讀課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品質—聯系現實,選取自己感受最深并且具有深刻內涵的語句,工整摘抄,反復誦讀—比較閱讀,(居里夫人自傳片段、愛因斯坦的悼詞等)反思居里夫人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10、《論語》十則
學習要求:
1、分析每條語錄的中心意思
2、初步養(yǎng)成學習文言文的習慣
學習流程:對照注釋,逐條了解每條語錄的大意(注意不懂之處相互提問,或向老師請教)—反復朗讀,歸類整理—聯系自己,暢談感想—記誦比賽,當堂鞏固—總結,聽老師介紹有關《論語》的知識
綜合實踐
漫游語文世界·名稱大觀
活動要求:
1、培養(yǎng)熱愛語文學習的感情,養(yǎng)成在生活中隨時進行語文學習的習慣
2、嘗試探究性學習
活動程序:
1、自主選擇項目,搜集資料,編排活動
2、從人名、街名、水名、城門名、店名、景名、臺風名、產品名等多方面談談自己印象最深的名稱
3、虛擬場景,進行命名選拔
4、總結評判,選出優(yōu)勝者
七年級語文教案11
【學習目標】
1、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
2、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將預習中發(fā)現的問題寫在作業(yè)本上;
3、學生查找豐子愷的漫畫或散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用兒歌《影子》導入,學生齊讀兒歌:
影子
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是個小黑狗,
常常跟著我;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個好朋友,
常常陪著我。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影子有關的文章──《竹影》。(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1、小組內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漫畫作品、散文;
2、請同學在班上介紹豐子愷的情況,明確豐子愷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他在繪畫及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成就頗豐。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 學生讀完課文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生字、詞及其注音。
、 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2、討論、明確中心:
問題:本文中除了寫人物活動外,還涉及哪一方面的內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現什么樣的中心?
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表現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四、探究交流
1、再讀課文,勾畫文中你認為最生動形象的描寫,并試著說明理由。
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所找生動形象的描寫句,并陳述理由。
五、質疑問難
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在預習中發(fā)現的問題,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班上交流,共同解決。
六、延伸拓展
1、小結導入:本文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它與上學期所學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請大家不妨回憶一下《童趣》。
2、復習舊課,請同學背《童趣》,其他作評價、修正、補充。
3、延伸拓展:
、 述說一段童年往事,要求語言簡潔,盡量表現童真、童趣,時間不超過2分鐘。學生先在四人小組內述說,然后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
、 討論課后“研討與練習”三。
、 教師小結。
七、鞏固拓展
1、豐子愷的成功與其父的教育引導有關嗎?文中的父親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給了你怎樣的啟發(fā)?請以“如果我是家長”為題寫一篇短文,暢談自己的教育構想。
2、細讀課文第6段,歸納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特點,然后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與美術課完成一幅水彩畫或一幅國畫。
【課后記】
本文充滿了童趣,在授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進行思考;同時,也可以借助本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生活中處處有美,但要我們用心去發(fā)現!钡挠^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
七年級語文教案12
郭沫若詩兩首
一、學習目標
、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詩。
、 了解這兩首詩的寫法和風格。
、 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yǎng)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 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重難點
、 有感情地朗讀。
、 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培養(yǎng)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課前準備
老師:準備投影儀、錄音機、磁帶(提琴曲《梁!贰撉偾缎强铡)
學生:了解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有條件的查閱這兩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天上的街市》
二、自學設計
1、導入新課
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發(fā)生過多少美麗的故事,產生過多少神奇的傳說,令人禁不住心馳神往。今天,我們跟隨著著名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詩人所追求的那份美麗,那份新奇。
2、朗讀課文,先從整體上了解詩歌內容
① 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讀節(jié)奏與重音),播放背景音樂:提琴曲《梁祝》部分,創(chuàng)設一種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課文錄音帶)
② 學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讀課文,并思考以下問題:
a.全詩共四個小節(jié),哪些是寫實的,哪些是寫想像的?
b.請你概括出詩人所想像的內容及想像過程。
、 全班討論以上兩個問題。
因為這兩個問題都比較簡單,所以很快老師可以明確:
a.第一節(jié)是寫實的,第二~四節(jié)是寫想像的。
b.詩人想像了牛郎織女在天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3、想像過程(板書):
街燈
} →天上的美麗街市一街市上陳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4、探究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品味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轉入全班討論。
a.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b.詩人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做這么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c.詩中反復出現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所表達的主題。討論時老師可以通過提示幫助學生,如討論為什么要對傳統(tǒng)的神話故事情節(jié)加以改動時,可讓學生想,神話中的牛郎織女被分隔天河兩岸不得相聚的悲劇是誰造成的?王母娘娘為什么硬要拆散他們?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這樣就可以很自然地讓學生了解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5、結合小組代表的發(fā)言,教師可以明確:
a.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分隔在天河兩岸,而在詩歌中,他們在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懊利惖慕质小、“世上沒有的珍奇”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富足;“閑游’’表現了牛郎織女生活的自在、舒適、幸福;“淺淺的”說明了牛郎織女可以自由地往來,已經不是神話傳說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見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
b.上世紀初,中國還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運動呼喚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運動結束后中國依然處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沒有到來,許多人因此感到絕望無助,但是詩人沒有因此而放棄希望。他改寫了神話,想像牛郎織女在天上過著幸福的生活,表達了他對理想的向往和執(zhí)著的追求。
c.詩中的“定然”、“定”表現的明明是想像的內容,卻用斷定的語氣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使讀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討論中也可以穿插介紹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時代背景,但是要簡略,不能涉及得過多過深。
②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詩歌,注意聲音不要太高,語氣舒緩,要帶出輕松神往之意。
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 引導學生討論:可不可以刪去第一小節(jié)的街燈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為什么?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讓學生明確這首詩運用了聯想與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節(jié)運用了聯想的手法,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燈與明星聯系起來!斑h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這就是聯想,這種聯想既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對現實的不滿,對光明的追求,把內容由人間轉到天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基礎。
第二~四小節(jié),詩人描繪天上街市的美麗,街市上陳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織女提著燈籠在走的幸福,都是詩人想像出來的。這種想像,又是以在人間看到的街燈、明星為基礎的。人間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與追求,體現了詩作的浪漫主義風格。
以上內容,學生討論時可能說不全面,教師可以提示,要幫助學生明白產生聯想要有一定的基礎,要有可以產生聯想的那個相接點,而想像則是以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為基礎的。
、 學生討論:舉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好在哪里?
學生可以從任意角度說,如,a.詩句押韻、和諧。例如第一小節(jié)的韻腳“星”、“燈”;b.用詞準確。例“珍奇”、“淺淺的”;c.語氣親切。例“我想”、“你看”;d.表達信心很堅定。例“定”、“定然”。不要對學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論化,學生能結合詩歌把體會說出來就行了。
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6、小結
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用優(yōu)美而又親切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chuàng)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特色。
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誦一遍這首詩,感受詩人的美好情懷吧。
7、布置作業(yè)
、 背誦這首詩,會默寫。
、 發(fā)揮想像,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要注意具體情節(jié)的描寫。
第二課時
一、課前準備
《靜夜》
二、自學設計
1、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與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們再面對月光淡淡的《靜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產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讀課文
、 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jié)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jié)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② 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2、探究學習
、儆懻摚斫鈨热菖c寫法。
a.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b.這首詩的兩個小節(jié)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c.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d.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a.詩的第一小節(jié)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小節(jié)屬想像。無論寫實還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b.第二小節(jié)開頭的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jié)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叫咱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像已經像脫韁的野馬穿過茫茫海霧,想像著有“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留下串串珠淚……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節(jié)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jié)的想像,第一節(jié)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jié)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c.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jié)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jié)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d.第4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如喜歡第一小節(jié)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奥┏隽藥c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如喜歡第二小節(jié)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xiāng)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歡后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換到想像的角度,為什么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
a.發(fā)揮聯想與想像,續(xù)寫句子。
牽牛花開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這個練習很簡單,是學生學習聯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礎性練習,學生說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輕柔地、舒緩地、帶點神秘味的反復朗讀最后兩句,再討論翻譯“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勺寣W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于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yǎng)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3、總結課文
、 讓學生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 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fā)了我們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啟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fā)現生活是多么美好!
4、布置作業(yè)
、 熟練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② 想像練習。
在青島嶗山海濱,有一處風光秀麗的旅游景點??石老人。這里因為湛藍的大海中有一塊狀如老人的大石頭而得此名。請你發(fā)揮想像。寫一個有關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家鄉(xiāng)的某一處歷史遺跡,或根據自己掌握的民間故事進行拓展寫作。
③ 薦閱讀:郭沫若詩集《女神》。
5、信息反饋:
七年級語文教案13
【學習目標】
1、了解線索的概念、作用和設置方法。
2、學會按照一定的線索組織材料、寫作文章
【學習重點、難點】
根據文章重點,選擇合適線索組織材料。
【教學方法和手段】
運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討論、探究合作學習。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什么是線索以及線索的作用。
提起“線索”一詞,我們可以聯想到現實生活中公安干警抓捕犯罪分子的場景。面對著一幕幕血淋淋,混亂不堪的作案現場。公安人員耐心細致地勘察。尋找犯罪分子遺留的“蛛絲馬跡”。那一片破碎的紙片,一只模糊不清的鞋印,甚至一小灘未干的水跡,都可能成為公安干警尋找破案途徑的“線索”。隨著這些細微的“線索”最終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梢娋索是多么重要。
大家都知道《西游記》的故事,故事里,那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揮舞著金箍棒,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他們歷盡艱難險阻,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回了真經。“取經”就是貫穿全篇的一條線索,它將形形色色的人、神乃至妖和錯綜復雜的事件銜接起來,使全文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說文章是一串光彩奪目的珍珠項鏈,那么內容就是一顆顆璀璨的珍珠,線索就是串項鏈的彩線。沒有線,珍珠就東一顆西一顆,四處飄零;而沒有線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為好文章。
歸納總結:運用線索是以某個事物將文章的材料組織和串聯起來,并貫穿于全文始終的一種寫作技法。線索可以是某個事物、某個人物、某種感情等等。其作用就是能把文章中表達的思想內容貫串起來,組成一個整體。(使文章條理清楚,文脈貫通。)
二、學習知識短文(見課本P81)。
明確線索在記敘性文章中的重要性,了解設置線索的幾種方法和安排線索應注意的問題。
作為線索的材料是多樣的:
、僖耘c主題或主要情節(jié)有關的事物為線索,如《柳葉兒》,課文以柳葉兒為線索,敘寫在饑荒歲月里的往事。
②以某一事件為線索。如《社戲》以“社戲”為線索,按照“盼看社戲”——“去看社戲”——“懷念社戲”這一中心事件來構思全文,再現兒時在平橋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垡阅骋粋人物為線索。如《我們家的男子漢》,課文以“男子漢”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逐步成長為線索,記敘了“男子漢”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以某種感情為線索。如《我的老師》,作者以回憶———依念———思念為線索。
、菀詴r間為線索。如《三顆枸杞豆》,先用倒敘的寫法引出回憶,然后按時間的順序記敘“我”童年時候怎樣受枸杞豆的啟示,懂得生命的意義,轉而勤奮
好學的。讓讀者更好地把握人物成長的軌跡。
⑥以空間為線索。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文先回憶童年時代在百草園樂園的生活,后寫在三味書屋讀書生活。
大多數文章只有一條線索,而有的文章情節(jié)復雜,常有兩條或更多的線索。按明暗,正面?zhèn)让鎭砻鑼,時而平行,時而交織:使文章構成了一個整體。如《月跡》全文以“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這一中心事件為線索;在尋月亮的過程中又按“中堂里”——“院內”——“院外”的空間順序來寫。在尋月亮和議月亮的過程有又有孩童“失望”——“嫉妒”“爭執(zhí)”——“驚奇”——“滿足”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
牽好“線”主要注意它的以下兩個特征,①結構上能貫穿全文,能組織統(tǒng)率好各個材料。②常有明顯的標志,或在文中反復出現,領起、過渡、首尾呼應;或者就是文章標題本身。對于標志不明顯的,可以按如下思路考慮:第一快速通讀全文,尋找作品的'中心句或文眼,考察文章結構方式,注意各段的段意,段落之間怎樣銜接的,要能看出門道,找到統(tǒng)領文章材料的線索。第二要注意涉及到記敘的順序。記敘文中的順敘、倒敘、插敘對尋找線索有輔助作用,時間、空間的順序也是牽好“線”的一個重要因素。
安排線索應注意的問題:(1)注意線索必須和所寫的內容緊密相關。必須有利于記敘情節(jié)的展開,必須有助于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2)線索一經確定,就要用它組織所要表達的內容。(3)線索的安排還要做到首尾呼應,使全文上下一貫,結構嚴謹。
三、閱讀例文、理清線索。
讓學生閱讀例文《想起了父親蒼老的臉》《長大的感覺真好》,找出文章的線索。
長大的感覺真好
人生是一本厚厚的書,每一頁都記載著人成長的足跡。童年是一場夢;少年是一幅畫;青年是一首詩!}記
歲月的風鈴搖呀搖,不知不覺已風風雨雨搖過了十六個春秋。奶奶說:“幾天不見,這孩子真長大了,個頭又高了一截!蹦赣H說:“終于長大了,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了!崩蠋熣f:“你可長大了,現在能主動學習了。”……我也認為自己確實長大了,已越來越成熟了。
“老師,我什么時候能長大呀?”在幼兒園成長的檔案里,曾留下了我稚嫩的聲音。多姿多彩的連環(huán)畫曾給了我無窮的樂趣。小時候,我總盼望自己快快長大,那時只是希望自己長大后能獨立生活,不再受父母的“壓迫”。早飯由父母做,衣服由父母穿,床鋪由父母理……雖然父母給予了我許多溫馨,但我感覺到一切不像是自己的。所以,我渴望長大,渴望快一點兒長大。
花開花落,秋風秋雨,又一個秋天翩然而至。終于,我上小學四年級了。母親對我說:“你已經不小了,生活上也該自理了!庇谑牵覔碛辛藢儆谧约旱男√斓亍 一間三平方米的小屋。這實在太令人興奮了,終于有了自己的歸宿,生活可以自理一下了。在這小小的天地里,讀書便成了我最大的樂趣。看《牛虻》,不禁為那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所感動;看科幻小說《神秘世界》,任憑我扇動想象的翅膀,為故事情節(jié)再添些神秘與美妙 。我陶醉在書的海洋里。書是智慧的源泉,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伴隨著墨韻書香,我一天天長大了。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碑敾镜挠曷稘櫇裎业男撵闀r,我也漸漸成熟了。我步入了初中生活的門檻。這才是我真正向往的生活。記得剛剛住校的那個晚上,我興奮得一夜都沒有睡好,雖然心里覺得有點離家的凄涼。在學校里,我不僅領略了大自然的奧秘,太空世界的美妙,我還學會了怎樣做人。我和伙伴們縱情說笑,無拘無束。因為我找到了可以飛翔的翅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把我鍛煉得更加堅強。
回首走過的日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歪歪斜斜的足跡,有痛苦也有歡樂,有充實也有失落。雖然童年的樂園令我留戀,但我還是希望再長大一些!叭f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蔽乙蓴X智慧的浪花,不斷豐富、充實、完善自己,在美好生活的遐想與憧憬中,將我的每一天都過得快快樂樂,富有意義。
“長大的感覺真好!”在我的成長檔案里,我寫下了自己的座右銘。
想起了父親蒼老的臉
夜,好靜謐,柔和的月光灑了一地銀白;夜,好深沉,父親那時起時落的鼾聲猶如一首動人的月光曲回蕩在夜色上空。望著熟睡中父親的臉,我的思緒也飄向那片圣潔的夜空……
小時侯,我常以有這樣的父親而自豪,因為他能講許許多多好聽的故事,能捏好多好多漂亮的小動物。每天放學,我便騎在父親的肩上,同學們那羨慕的眼光,更讓我對父親產生了深深的愛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這份感情漸漸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隱約的自卑和憂傷。這思想起源于中學時填寫檔案表,當別的同學都在“父親”一欄瀟灑揮筆——廠長、經理時,我只能怯怯地寫上“務農”,交表時,我只能緊緊地將表捏在手中,生怕別人看見笑話我。啊,父親,為什么你不是廠長、經理……
天氣轉涼了,父親關切地說道:“天冷了,多穿件衣服!薄芭,知道了!蔽液敛辉诤醯鼗卮,猛地抬頭,父親那蒼老的臉和關切的眼神進入了我的視線。我的心微微地顫了……
夜,還是這樣深沉,這樣靜寂;月兒,還是那樣圓,這樣亮。那佇立在寒風中的身影,讓我久久不能忘卻……
只記得那晚好冷,潮濕的空氣中似乎還夾雜著雨絲。下課鈴一響,我便沖出了教室,因為我快要凍僵了。外面,黑黝黝的一片,幾顆落光了葉子的老樹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哦,那佇立在寒風中的身影:如青松,如翠柏……他在人群中竭力地尋找著,任憑寒風掀起他的外衣,鉆進他的褲腿……
哦,起風了,月亮升高了,月光下,我清楚地看清了父親的臉:高高地顴骨,深陷的眼睛,干皺的皮膚…… 忽然之間,我感悟自己是一個多么不孝的女兒。父親,這些年,你明顯地老了,瘦了,你能原諒女兒的不孝嗎?
月亮升得更高了,在月光的映襯下,父親那蒼老的臉更加清晰。
哦,愛在心靈深處……
四、出示作文題目。(單元寫作訓練題二)
你和你的小伙伴從相識到相知,友誼逐步加深。選擇與此相關的幾件事,并用線索貫穿起來寫,再現這一段美好的經歷。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記敘文,題目自擬。
1、明確要求:確定題目之后,選擇合適線索,先列出寫作提綱。
2、小組成員交流各自寫作提綱,互相評價修改。
3、完成作文。(第二課時)
七年級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通過詩歌的學習,鼓勵學生培養(yǎng)追求自由的精神,鄙棄庸俗,保持高尚獨立的人格。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鑒別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
3、誦讀品味詩歌,了解詩歌形象的象征意義,欣賞詩歌形象。
4、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學習
教學重點
1、學習鑒別關鍵語句,理清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中形象的象征的意義。
2、朗讀品味,鑒賞詩歌形象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計:
1、導入設計
老虎歷來被人們稱為“獸中之王”,它的形象成為古今中外人們所描繪、抒寫的素材,請向同學們展示你手機的猛虎圖。詠虎詩,成語。
同學們展示的猛虎圖,詠虎詩和成語使我們具體感知了老虎的風采;,以它的威猛、高貴的.氣質震撼人們的心靈,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一只華南虎的內心世界,感受這種震撼。(板書課題)
2、配放背景音樂,教師范讀營造氣氛
學生聽讀、欣賞,自行正音,品味語氣、語調,把握節(jié)奏、重音。
3、整體感知課文
。1)小組自學,學生自由朗讀,初探課文。
*課文中的華南虎處境如何?這是一只具有什么樣的的個性的華南虎?它的個性有哪些詩句可以表現?勾畫出來。
*對華南虎“觀眾”和“我”持什么態(tài)度?你對“我”與眾人行為有怎樣的評價?
*小組推薦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提出疑問,全班討論
。2)組織討論,深層研討
*教師簡介背景,提供深層理解的材料
華南虎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朗讀詩歌,找出詩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現主旨的詩節(jié)。
*探討詩歌的主旨
詩中的“觀眾”是個怎樣的群體?代表專政工具的“鐵籠”禁錮的僅僅是一只華南虎?
聯系背景,你是如何理解華南虎形象的象征的意義的?
作者說:“我終于明白------”,“我”明白了一些什么?這里蘊涵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思索?
*小結討論內容
。3)誦讀品味,深入體會感情
4、鞏固擴展
。1)聯想和想象練習
以《華南虎的自白》為題,根據詩意展開想象,表現被困的華南虎的心路歷程。
華南虎談談它們的區(qū)別和文章的感情,你從中得到的啟示。
5、課堂小結
6、布置作業(yè)
嘗試寫一首小詩,寫出你喜愛的一個小動物的形象氣質。
七年級語文教案15
學習目標
、贉蚀_劃分語音停頓,節(jié)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诶斫庵挥猩朴谟^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教學重點
、俜磸屠首x,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guī)律。
、劾斫庠鯓咏柚^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反復朗讀,正確停頓,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ǎo),項為之強(jiāng),鶴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為壑(hè),癩(lài)蝦蟆。
掌握規(guī)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fā)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夙棡橹畯(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垡詤膊轂榱(樹林)
、芘d正濃(興趣)
、莘匠錾(正)
、掾屩畡e院(趕、驅逐)
、呙鞑烨锖粒哼B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猃嬋淮笪铮盒稳輼O大極大的動物。
、庀奈贸衫祝何萌喊l(fā)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傥恼聡@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谠囉煤啙嵉恼Z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廴な轮叭ぁ笔窃鯓拥玫降?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獲。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癩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fā)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yè)]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課后記:疏通字詞障礙,采用齊讀、小組朗讀、個人朗讀等多種形式,然學生反復朗讀,只只能達到背誦的程度。
【七年級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教案08-24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02-24
七年級語文春教案01-21
七年級語文《秋天》教案01-25
語文七年級下教案01-21
七年級語文《春》教案01-16
七年級教案語文01-07
七年級語文教案11-07
七年級語文狼教案01-16
七年級的語文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