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學第一課教案初中地理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匯總六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認識兩極地區(qū)的位置范圍、氣候條件、自然環(huán)境、自然資源等。
。、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qū)的環(huán)境特點。
。、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础⑴囵B(yǎng)從圖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ǘ┠芰δ繕
1、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qū)位置特點的方法。
。、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qū)氣候特點的方法。
。、使用兩極地區(qū)氣溫圖表區(qū)分兩極氣候的特點。
。、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qū)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ㄈ┣楦心繕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qū)環(huán)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ㄒ唬┙虒W重點
兩極地區(qū)的位置、氣候、自然環(huán)境、自然資源等。
。ǘ┙虒W難點
1、判斷兩極地區(qū)的方向,辨別周圍環(huán)境。
。、讀圖理解、區(qū)分兩極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
。、讀圖分析能力與技巧的培養(yǎng)。
三、教學突破
。、分別用南極地區(qū)和北極地區(qū)的地圖,說明兩極地區(qū)的位置。
。、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用經緯網辨別方向和周圍的'環(huán)境
。、利用兩極地區(qū)氣溫圖,區(qū)分兩極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
4.利用圖片等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兩極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
四、教學準備
北極地區(qū)圖、南極地區(qū)圖、兩極地區(qū)氣溫比較圖、有關閱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師
生
活
動
教學提示與建議
。ㄒ唬┍└采w的地區(qū)
。、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xiàn)的是哪兒的景象?(播放極地區(qū)的景象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qū),去解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qū)。
。病蓸O地區(qū)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qū),為什么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板書:冰雪覆蓋的地區(qū)。
展示北極地區(qū)圖和南極地區(qū)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qū)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qū):位于北緯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huán)繞。南極地區(qū):位于南緯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huán)繞。)
。、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qū)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qū)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qū)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qū)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qū)氣溫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這是由地球公轉引起的。
。、南北極氣溫比較圖。
讀圖對比一下兩極的氣溫值,結合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qū)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書: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干旱、大風。
。怠⒁龑В罕M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6、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站在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贰⑦^渡: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學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帶著這一問題,我們探究下一個問題。
。ǘ┛茖W考察的寶地
承接過渡語,板書:科學考察的寶地。
。薄㈤喿x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qū)有哪些自然資源?((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huán)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豐富的自然資源。
總結:科考環(huán)境也是一種寶貴資源。為什么把南極地區(qū)稱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天然實驗室。
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環(huán)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qū),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展示我國科學家在南極地區(qū)考察的照片,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地區(qū)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實驗站。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長城站在西經60,南緯60附近。中山站在東經70,南緯70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2月是南極地區(qū)氣溫最高的季節(jié)。)
小結:兩極地區(qū)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3、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础㈤喿x課本秦大河的描述,體會極地的科考價值。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自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zhàn)之后,又在北極地區(qū)發(fā)現(xiàn)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5、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qū)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ㄈO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qū)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qū)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qū)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國際社會方,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幾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各組派代表發(fā)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鼓掌歡迎。日本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國際社會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規(guī)模捕鯨,況且,現(xiàn)代科學技術并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板書: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濫捕、濫殺。
。病⒖偨Y: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huán)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書:南極條約。
。ㄋ模┍菊n小結
通過本節(jié)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qū)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了解極地地區(qū),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黃河的治理》選自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jié)的第二課時,初中地理教材編排的重要原則是以環(huán)境—資源—人類活動為主線,正確闡明人地關系。本節(jié)正是側重講述了黃河對人類的功與過,突出了黃河水患的自然、人為原因及人類如何治理黃河,從而使學生明確人與環(huán)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必須保護和合理利用環(huán)境。
學情分析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初中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表現(xiàn)出穩(wěn)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點,易接受以感性材料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內容,因此,在教材中適當增加風土人情、奇聞趣事、名勝古跡等內容。注意培養(yǎng)和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增加“鄉(xiāng)土地理知識”(身邊的地理)。如在學習完本節(jié)內容后,我要求學生調查漢江的河流現(xiàn)狀并提出合理建議。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黃河的自然特征;了解黃河的三個奉獻;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如何根治黃河。
(2)、技能目標(能力的培養(yǎng))
通過學生讀圖、填圖,使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得到提高;通過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黃河治理的今昔對比,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感;通過黃河多泥沙的人為原因,加深學生的環(huán)境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通過黃河利與弊共存的事實,增強學生的辯證觀,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黃河自然特征是了解黃河的基礎;
。ǎ玻ⅫS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是理解黃河水患的關鍵,也是根治黃河措施提出的依據;
。ǎ常、根治黃河的措施是最終體現(xiàn)學習地理為人類服務的落腳點。都是本節(jié)的重點。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zhèn)、綠洲及交通線的分布特點。
2.舉例說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布的作用和影響。
3.根據資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開發(fā)利用的成功經驗,以西氣東輸為例進行說明。
【過程與方法】
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和層層遞進、互為關聯(lián)的問題探究活動,說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zhèn)、綠洲及交通線的分布特點;歸納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布的作用和影響;通過活動,以西氣東輸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將要教與學的內容通過順次開展的方式來實施和完成。讓學生在各項活動的積極參與中體驗、探索、求知、收獲。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地理學習興趣,關心我國油氣資源國情,增強因地制宜、區(qū)域共謀發(fā)展的觀念以及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zhèn)、綠洲及交通線的分布特點。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開發(fā)利用的成功經驗──西氣東輸工程。
【教學難點】
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布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看一下這個字“疆”應當都認得吧?這是新疆的地形圖我們來看一看有趣的地名出示
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點和國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強占的5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新疆地處祖國的西北邊陲,遠離政治中心,提醒我們要時刻握緊手中的武器,保衛(wèi)祖國的疆土。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同走進新疆了解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
進入新課出示課件
教學目標:
出示新疆衛(wèi)星影像示意圖,學生說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國新疆的南部,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盆地。盆地處于天山和昆侖山之間。面積達53萬平方千米。在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千米。平均年降水量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左右,是我國極端干旱的'地區(qū)。
合作探究一:1.讀喀什氣候圖,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氣候特點,總結塔里木盆地的氣候類型?κ驳臍鉁嘏c降水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氣候干旱, 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
:2.討論分析塔里木盆地氣候干旱的原因:出示課件
塔里木盆地遠離海洋(海陸位置),周圍又有高大山脈環(huán)抱(地形),來自海洋的氣流不易到達,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成為我國極端干旱的地區(qū)。在盆地內部形成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合作探究二:讀圖8.18,小組討論完成以下各題
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鎮(zhèn),說出它們的分布特點。
城鎮(zhèn)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綠洲上,沿著塔里木盆地邊緣呈環(huán)狀分布。
觀察圖中綠洲的分布有什么特點?找出這里重要的河流—塔里木河。
綠洲是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綠地。綠洲分布在盆地邊緣的山麓地帶和河流沿岸。綠洲是星星點點分布的而且相距遙遠。綠洲面積小,限制了農業(yè)生產;綠洲之間相距遙遠,造成新疆交通不便,影響了經濟的發(fā)展。
討論塔里木盆地的城鎮(zhèn)、交通線分布與水源、綠洲分布的關系。
城鎮(zhèn)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綠洲上,交通線串聯(lián)起各座城鎮(zhèn),沿著塔里木盆地邊緣呈環(huán)狀分布。
圖中有兩條縱貫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公路,猜測修建這兩條公路的原因。
主要為了開發(fā)利用塔里木盆地中的油氣資源。
油氣資源的開發(fā)
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簡介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含油氣盆地,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根據中石油、中石化最新一輪資源評價數據統(tǒng)計,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約為162.9億噸,其中: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150億噸;中石化塔河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12.76億噸,中石化河南寶浪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20xx.94萬噸。
截至20xx年,盆地剩余油氣資源總量在全國各大油氣田位居第一,天然氣資源量列全國500多個盆地之首,現(xiàn)階段仍處于勘探早期階段,具有巨大的資源潛力。(來源:巴州油地項目研發(fā)中心 發(fā)布時間:20xx-11-27 )
西氣東輸:播放影像資料
西氣東輸工程的兩條線路及意義:
出示課件:
合作探究三:
1、什么是“西氣東輸”?
西氣東輸工程是指中國西部地區(qū)天然氣向東部地區(qū)輸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輸往長江三角洲地區(qū)。
2、 那沿途一定經過哪些地方?
西氣東輸工程分兩條線路。一線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東到上海、杭州,年輸氣量120億立方米 。二線工程主干線于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將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向南運至廣州、廣西,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管道,可是我國距離最長、口徑最大的輸氣管道。
3、西氣東輸主干管道自西向東經過了哪些地形區(qū)?
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第江中下游平原
4、討論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為
東西部地區(qū)帶來的益處。
西氣東輸工程對東西部地區(qū)發(fā)展的影響:
對西部地區(qū)的影響:發(fā)揮西部地區(qū)能源優(yōu)勢;促進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擴大就業(yè)帶動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
對東部地區(qū)的影響:
緩解東部地區(qū)能源短缺;優(yōu)化東部地區(qū)能源結構。改善東部地區(qū)環(huán)境質量
5、塔里木盆地開發(fā)油氣資源應重點關注的問題是什么?
塔里木盆地環(huán)境脆弱,開發(fā)油氣資源應重視環(huán)境保護。
6、西氣東輸工程對塔里木地區(qū)的能源、環(huán)境保護方面帶來哪些好處?
西部地區(qū)的人們普遍使用了廉價、潔凈的天然氣能源,緩解了周邊地區(qū)因薪柴砍伐帶來的環(huán)境壓力。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huán)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qū);了解森林資源開發(fā)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tài)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
教 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fā)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fā)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fā)”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 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huán)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huán)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據
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jié)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jié)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huán)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yōu)槲L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jié)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huán)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qū);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qū)。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fā)”,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
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xiàn)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jié)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huán)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tài)平衡。各國制定 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fā)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jiān)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xiàn)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 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qū)的環(huán)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xiàn)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huán)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新課程理念: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下面我就《海陸分布》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當作案例來進行分析一下。
一、問題導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么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
學生活動
1、觀察地球儀和火箭升空的`動畫演示,覺得新奇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由學生討論后請學生代表發(fā)言,在此基礎上教師歸納。
評析: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激發(fā)了學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動手觀察 探究新知,觀察思考,深入自學
1、師:引導學生旋轉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后統(tǒng)計學生的擁抱結果,從而得出結論。(海洋比陸地大)
2、師:這個結果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布有沒有那么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著名的探險家和他們?yōu)槿祟愓J識世界所作的貢獻吧。
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學生活動
1、隨機的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
2、觀看展示
3、觀察不同的地圖進行分析判斷
4、學生踴躍回答問題
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面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
師:看完海洋,我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引導學生區(qū)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學生看圖鞏固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并回答問題
評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guī)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yǎng)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yǎng)。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guī)律。教師只能讓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顒诱{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學生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永遠的目標。
三、師生互動 突出重點
1、師:在地球的廣大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
。ㄆ叽笾匏拇笱螅
2、教師指導并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布特征
4、引導學生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大多數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
學生活動:
1、請一位同學帶領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全體同學根據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各大洲的輪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對位置
4、各小組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
評析:師生互動有利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認識和發(fā)展提供種種有利條件,通過啟發(fā)、引導、講解、示范、督促、評價等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么學”,使學生從愿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這就是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結構”。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如能和教師釋疑和諧運轉,學生不僅能學得深刻,而且能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fā)揮主動精神。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本課時學習目標或學習任務
1、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2、了解我國領土范圍,記住我國的面積;
3、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4、通過在圖上量算我國東西兩端的經度差、時區(qū)差,南北兩端的緯度差,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5、通過多我國遼闊的國土、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保衛(wèi)祖國、建設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
本課時重點難點或學習建議
重點:讓學生掌握我國地理位置的特點,并進一步是學生學會分析與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地理位置的方法;
難點:本節(jié)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間觀念的建立。
學習要求或學法指導
學習過程
自學準備與知識導學:
1、半球分界線;
2、經緯度的判讀。
一、課件打出謎面,讓學生大聲朗讀兩遍,朗讀時注意紅色的字,然后猜出謎底
。ㄟ^渡)說明八年級學習中國地理
二、聽歌曲、觀祖國自然風光和祖國發(fā)展成就等圖片。老師同時帶有感情色彩朗讀課本序言,從而導入新課
。ㄟ^渡)了解了我國的海陸位置、緯度位置,讓我們在看看其他幾個國家的位置,教師展示課件
(過渡)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中國,了解中國的位置。
。ㄒ唬﹤ゴ蟮淖鎳
活動1:學生分組討論總結中國的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展示討論結果,教師總結。
活動2:對比分析我國海陸位置、緯度位置的優(yōu)越性。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回做適當提示。讓小組代表發(fā)言總結。
(二)遼闊的疆域
活動3:通過找出我國四至點及量算東西南北跨度,說明我國疆域遼闊。教師展示課件,師生共同完成。
活動4:完成課本P3活動題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國南北跨度大還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東西跨度大還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教師對學生討論后的結果盡可能的給與充分評價并進行總結。
。ㄟ^渡)我國南北季節(jié)的差異、東西晨昏的差異有如此之大,是因為我疆域十分遼闊展示各國領土面積比較表,說明我國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過渡)我國不僅陸域廣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國之一.
活動5.讀課本P4第二段,完成課本活動題①、②并填空白圖。教師適當補充領海、內海內容,說明我國海域遼闊,是世界海洋大國。
。ㄈ┍姸嗟泥弴
(過渡)我國不但有遼闊的疆域,而且也有眾多的鄰國
活動6. 讀課本1-5圖完成下列問題
1.按逆時針方向,自東向西找出我國陸上鄰國。
2.從北向南找出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
3.在下圖上填出我國的鄰國。
師生共同完成,說明我國鄰國眾多。
三、課堂小結
第一節(jié) 中國的疆域
一、偉大的祖國
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緯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緯度地區(qū)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二、遼闊的疆域
1.領土四至點
最北——漠河以北何龍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爾高原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處
2.疆域遼闊
1)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遼闊,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島嶼眾多,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三、眾多的鄰國
評價中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由教師分析總結并說明對地理位置評價的一般方法。
猜謎語是為了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產生了解中國地理位置的熱情;聽歌曲、看圖片使讓學生感受祖國的日益強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
小組討論代表上臺交流展示,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參與意識。學習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提高對地理事物的分析評價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中善于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加深學生對我國領土的影響,增強民族自豪感。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并檢測效果。
強化學生識圖記圖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空間概念。
復習鞏固,再現(xiàn)知識點,也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為以后教學提供參考。
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和對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地理位置特點的分析評價方法 。
練習檢測與拓展延伸:
做《練習冊》相關練習。
*通過與小組伙伴交流測試題/或教師核對答案.給自己打分: 分。
*本節(jié)課,在學習興趣、學習狀態(tài)方面,你給自己的評價等級是: (優(yōu)/良/一般/差) 學生當堂獨立完成。
課后反思或經驗總結:
1、 本節(jié)課注重引導生抓本節(jié)課的重點來教學:1、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2、遼闊的疆域(分別從巳至點、陸地面積、海洋面積、陸上鄰國和海上鄰國等方面來分析);
2、 注重突破難點:采用引導生看圖識別的方式來學習,既培養(yǎng)生掌握看圖的方法,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