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2-08-21 04:47:39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5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圖片說明澳大利亞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圖說明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點,并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澳大利亞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說明澳大利亞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現(xiàn)象。

  4.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其農(nóng)牧業(yè)和工礦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讀取信息、分析信息,運用比較和綜合的方法,概括總結某種地理事物規(guī)律的能力,判讀和分析地圖的能力,通過知識遷移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jié)學習,培養(yǎng)學生因地制宜發(fā)展經(jīng)濟、人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的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

  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

  2.澳大利亞經(jīng)濟發(fā)展特點。

  3.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農(nóng)牧業(yè)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2.澳大利亞工礦業(yè)發(fā)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比較綜合、解說等方法。

  ●教具準備

  1.有關澳大利亞錄像資料。

  2.實例圖片。

  3.自制電腦課件。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歌曲《浪跡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亞人文和景觀的特色圖片。教師出示《悉尼歌劇院》圖,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澳大利亞之行。

  板書:澳大利亞

  [講授新課]

  過渡語:今天我們要去澳大利亞旅行,開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電腦展示:課本73頁圖8.35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置

  學生活動:

  ①學生在圖上找出澳大利亞。

  ②以它為中心,找出與澳大利亞相鄰的大洲和大洋。

  提問學生:在我們開始澳大利亞之行之前,請你談一談,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學生回答:服裝、飲食、語言、貨幣等方面做準備。

  過渡語:第一站我們到悉尼去參觀野生動物園。

  教師提問:你知道澳大利亞有哪些特有生物嗎?

  學生:袋鼠、鴨嘴獸、考拉等。

  教師:這些動物長什么樣,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動物園。

  電腦展示:動物的圖片。老師做簡單介紹。

  袋鼠:是澳大利亞的'標志,是澳大利亞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風景。你們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著美麗的長尾巴,懷藏可愛的“小寶貝”,跳躍著前進在澳大利亞廣袤的牧場上,整潔的城市里。

  鴯鹋: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不過它比鴕鳥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之一。不過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會飛翔,但善于奔跑,有“飛毛腿”之稱,并能連續(xù)長跑,因此贏得了“長跑運動員”的聲譽。

  鴨嘴獸:它是哺乳類卻會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處在于它亦獸亦魚,而又非獸非魚。它是水陸兩棲動物,它通過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鴨嘴獸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學家經(jīng)過多年的爭論,才將鴨嘴獸列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動物”。

  樹袋熊:與我國大熊貓相媲美。它長著一張胖乎乎的孩兒臉,一個黑黝黝的大鼻子,一雙黑豆似的圓眼睛,兩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愛、憨態(tài)可掬。它們雖然屬于走獸,但幾乎從不下地行走,它們吃在樹上,睡在樹上,以樹為家。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回答:很古老。

  教師提問: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試著用大陸漂移說的觀點解釋一下。

  電腦展示:大陸漂移的圖片。

  分段提問:

  1.澳大利亞大陸約在什么時候與其他大陸分離的?

  2.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獨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這對生物的進化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

  3. 引申思考:實際上,長期處于孤立狀態(tài)的大陸,不僅僅是澳大利亞大陸,還有南極大陸,為什么澳大利亞大陸有那么多特有動物,而南極大陸卻很少呢?

  學生活動:討論。

  學生回答:

  1、6500萬年前。

  2、會減緩生物進化的速度。如果這些動物又沒有生存的天敵,就能夠生存至今。

  3、南極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氣候寒冷環(huán)境惡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發(fā)展。

  老師補充小結:由于澳大利亞遠離其他大陸,海洋阻礙了各大陸間的動物遷徙與交流,使舊大陸上的高級食肉猛獸,如獅、豹、虎、狼等無法自己遠涉重洋來到這里,也使這些古老動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獨特位置是澳大利亞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個重要原因。

  板書: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總結過渡:澳大利亞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huán)海,面積768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居一方,獨立發(fā)展。長期以來,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演化緩慢,又沒有大型食肉天敵的侵擾,許多珍奇的原始動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F(xiàn)在,我們一起來體會“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真實含義。

  學生活動:一名學生模擬播音員給大家朗誦課本74頁資料。

  師生互動:老師提問,學生齊答來幫助學生抓住資料當中的關鍵詞語。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植物?

  學生齊答:9000種。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鳥類?

  學生齊答:450種。

  老師提問:全球有多少有袋類動物分布在這里?

  學生齊答:全球150種除了南美洲有幾種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板書:種類繁多

  過渡:參觀完悉尼動物園,下面我們?nèi)ツ珷柋,參觀牧羊場。

  電腦展示:墨爾本《牧羊場》的圖片和視頻。

  教師講述:這是澳大利亞墨爾本附近的牧羊場,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shù)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設置懸念:澳大利亞盛產(chǎn)羊和羊毛,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然而①澳大利亞是從何時開始發(fā)展養(yǎng)羊業(yè)?②又是誰最先把羊這種澳大利亞大陸原本沒有的動物引入這塊樂土的?

  學生回答:18世紀后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綿羊。

  教師提問:為什么澳大利亞非常適合綿羊的生長和繁殖呢?

  學生:氣候、地形適宜。草多,沒有大型食肉動物。

  電腦展示:展示《澳大利亞地形》空白圖。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地形東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異?

  學生回答: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原。

  電腦展示:視頻,補充大自流盆地相關知識。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地形的角度來考慮的話,你準備把你的牧羊場建在何處?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yōu)良,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圍欄放牧。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的氣候》圖片。

  教師提問:說出澳大利亞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回答: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的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氣候的角度來分析的話,你又準備把你的牧場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綜合地形和氣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學生自由討論。

  學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熱帶草原氣候區(qū),東南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西南部的地中海氣候區(qū)。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農(nóng)牧業(yè)的分布》圖。教師提問:澳大利亞的養(yǎng)羊業(yè)有幾種方式?

  學生:兩種。一種粗放牧羊帶,一種是綿羊與小麥混合經(jīng)營帶。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澳大利亞對外貿(mào)易總公司的經(jīng)理的話,如果你們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麥的話,你覺得這些工業(yè)原料應來自于澳大利亞的哪些地區(qū)?

  學生回答:東南部和西南部。因為那里是羊毛和小麥混合經(jīng)營帶。

  過渡:同學們,我國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們知道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嗎?(學生看書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國的1/45。澳大利亞國土面積是多少?(768萬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澳大利亞的農(nóng)場規(guī)模很大,一般可以達到幾千公頃。這么少的人要管理這么大的農(nóng)場,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產(chǎn)方式呢?

  學生結論: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高度機械化。

  老師:時間差不多,旅行快結束,請學生總結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的內(nèi)容。

  思維拓展:澳大利亞發(fā)展經(jīng)驗對中國的啟示。

  學生回答:

  1.發(fā)展特色農(nóng)業(yè)。

  2.農(nóng)牧業(yè)機械化,提高糧食產(chǎn)量。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qū)。

  2.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qū)

  教學難點:

  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明確任務

  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xiàn)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么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文明的搖籃讀圖

  1.讀圖6.25,完成下列各題。

  (1)在圖中找出:

  內(nèi)蒙高原、秦嶺、太行山、鳥鞘嶺。

  (2)在圖中找出:

  陜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甘肅省。

  (3)黃土高原東起 山脈,西至 ,北連 高原(大致以 為界),南抵

  (4)黃土高原因覆蓋著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嚴重。

  2.古代文明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于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平原就出現(xiàn)了原始的農(nóng)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于陜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tǒng)民居是 ,原因是黃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 ,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知識點二、風吹來的黃土

  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現(xiàn)象

  課本P27頁活動:

  1.下列現(xiàn)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jù),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2.關于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

  歸納: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說”。該學說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nèi)陸地區(qū)吹來的

  知識點三:嚴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區(qū)之一。這里的遭到破壞,疏松的黃土缺少了保護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為嚴重。結合教材圖6.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黃土土質 ,多 ,許多物質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護;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為原因:

 、偃硕嗟厣,開發(fā)歷史悠久,長期的 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② 等活動破壞地表。

  (4)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教材29頁“活動”2,得出結論是:①土質:(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緩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水土流失越嚴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帶走地表肥沃的,破壞了和,使得自然災害加劇,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3)閱讀教材29頁圖文資料,完成“活動3”

  知識點四:水土保持

  1、黃土高原生態(tài)建設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與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過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讀教材圖6. 37 ,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筑 攔截坡地流失的 ,堆積形成肥沃的 (2)讀教材圖

  6. 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 ,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一項重大舉措:①陡坡地應全部退耕,緩坡地應修建 耕作。

  ②退耕結合 ,發(fā)展林、牧等多種經(jīng)營,解決好農(nóng)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時要控制 的增長,減輕其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 ④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仕務。

  (三)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1)疑點、難點、分歧點探究思考

  讀圖6.29,試解釋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確:源的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fā)育,分割成長條狀的;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丘;溝谷進一步發(fā)育形成,它是黃土高原農(nóng)業(yè)發(fā)達、人口集中的地區(qū)。

  (四)鞏固訓練,拓展提高探究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知識 與 技 能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過程與 方 法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情感態(tài)度

  價 值 觀 激發(fā)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 地圖

  導 學 過 程 批 注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制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fā)他們熱愛地理科學,愿意學習地理學科的愿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jù)課堂內(nèi)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設計1﹏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nèi)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問題?

  3、現(xiàn)在你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怎樣用數(shù)據(jù)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于為什么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說出來,說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后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jīng)知道,為什么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敘說,重在激發(fā)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jù)你觀察的現(xiàn)象,你認為地球是什么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qū)、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jīng)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jù)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huán)球航行》,根據(jù)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學是經(jīng)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認為正確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會……所以我們要相信科學但不迷信書本,要敢于質疑并勇于證實之。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們對地球的認識更設更正確。

  ●追求真理很多時候要以付出生命為代價,讓我們向為真理獻身的勇士們致敬!

  4、地球衛(wèi)星照片——證實地球是一個球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問題4、用手可以比畫出籃球的大小,可要用數(shù)據(jù)說明,就要用到數(shù)學知識,根據(jù)學生已有的數(shù)學知識,應該能夠回答出用半徑就可以求出籃球體積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計算方法同理。

  分組活動,完成書中第11頁要求填寫的內(nèi)容。

  教師給出準確的地球周長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徑等數(shù)據(jù),并通過以下形象的說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們乘坐每小時飛行800千米的飛機,沿著赤道繞地球飛行一周,得用50個小時。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這個面積相當于53個我國領土(960萬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先有學生來說,老師最后總結。

  板書設計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作業(yè)設計 復習

  小結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重點和難點:

  1、全球海陸分布特點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學準備:

  1、小地球儀

  課時安排:1.5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第一時:

  導入:

  世界上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人是誰?

  (原蘇聯(lián)的宇航員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頭看到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樣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藍美麗)

  提出問題: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識

  板書:一、世界海陸分布特點

  1、人類對地球面貌的認識過程

  對地球面貌的探索,人類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程,其中有許多著名的探險家為人類認識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下面就請各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們對人類所作的貢獻。

 。▽W生介紹的過程中用向學生提供古“絲綢之路”路線、鄭和下西洋路線、哥倫布及麥哲倫航行路線等示意圖)

  學生分組活動:

  1、絲綢之路 2、馬可波羅游記 3、鄭和下西洋 4、哥倫布地理大發(fā)現(xiàn) 5、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

 。▽W生互相評價)

 。1)組織活動

 、僦笇W生用準備好的線繩把地球儀平分成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較海洋和陸地面積的大小

 、谥笇W生先把地球儀按自轉方向轉動,閉上眼睛,讓地球儀停止轉動后用一個手指隨意按住地球儀的任意部位,然后統(tǒng)計分別陸地和海洋的人數(shù)并計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們只有40多人,所以我們算出的海陸面積是不準確的,那么根據(jù)科學家的計算,海洋和陸地各占全球面積的多少呢?

 。ǔ鍪窘滩膱D2.2“世界海陸面積比較”)

  學生活動

  得出結論:地球上海洋的面積大于陸地的面積

  按照要求參與活動,計算出陸地和海洋的比例

  學生回答

  71%為海洋,29%為陸地。概括說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板書:2、全球海陸分布比例

 。3)問: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時認為它應叫什么?

  提問:

  同學們,你對地球的名稱有什么看法?

 。ü膭顚W生)(水球)

 。ㄟ@是由于古人當時并不了解地球的整體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體面積大于陸地面積的結果;人們已經(jīng)叫了那么長時間的“地球”了,沒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問:

  這七分海洋、三分陸地均勻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嗎?顯然不是?词种械厍騼x,南北半球海洋和陸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ㄕ故灸媳卑肭驁D及南北半球海陸分布比例,幫助學生總結海陸分布特點。)

  板書:3、世界海陸分布特征

  學生活動:

  觀察地球儀說明,并總結出海陸分布的特點為: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書: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陸分布圖)從地圖上看,全球的陸地都被海洋圍著,并被分割成幾塊面積廣大的部分和許多面積較小的部分;面積廣大的海洋也被陸地分割成幾大片。我們經(jīng)常聽到大洋、大陸、半島、島嶼、海、海灣、海峽等眾多的稱謂,究竟是怎么回事?請看圖(用展示某地區(qū)的立體示意圖和平面輪廓圖,兩圖均標注注記),自學上述地理名詞的意義

  2、我們把大陸與它周圍的島嶼合起成為大洲?唇滩膱D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幾大洲和哪幾大洋?

 、谔窖蟆⒈北笱匕陡饔心膸讉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亞洲、歐洲、北美洲。)

 、蹡|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ù笱笾、亞洲、歐洲、非洲)

 、芪靼肭蛑饕心膸讉大洲?

 。稀⒈泵乐蓿

 、莩嗟罊M穿哪幾個大洲的`陸地

  (南美洲、大洋洲、亞洲、非洲)

 、奘澜缟厦娣e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喼、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ù笱笾、北冰洋)

 、嗳课挥诒卑肭虻拇笾?

 。W洲、北美洲)

 、崾澜缟暇暥茸罡叩拇笾藓痛笱?

  (南極洲、北冰洋)

 、饪缃(jīng)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什么?

  (南極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連的,在世界地形圖中找到這些大洲及其分界線,并把分界線描繪出。重點指導學生讀2.7,找到亞、歐、非三洲的分界線,并描繪說明。

  學生活動:

  通過兩圖對比,明確其地理意義。

  邊查圖邊回答,進一步熟悉鞏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鞏固練習:

  1、填圖:在教材圖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2、繪圖:在教材圖2.9中,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出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輪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形成原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xiàn)實.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環(huán)保意識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及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

  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教學方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比法、啟發(fā)引導法

  【教學準備】

  教師:

  1.關于反映黃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圖片和資料等.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演示實驗器材.

  3、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

  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黃土高原的圖片、資料文字等信息.

  【課件設計思路】

  課件內(nèi)容主要包括黃土高原的概況視頻,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圖,黃土高原景觀圖片,黃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圖及原因分析.課件設計原則是簡單、精要、實用.力圖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重在重點知識和重點圖片的分析和歸納.在應用時根據(jù)學情靈活、有選擇性的利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多媒體屏幕上依次出現(xiàn)四段描述,都是關于我國的一個著名地形單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隨時搶答)

  1、從飛機上看下去,褐黃色的原野,幾乎看不到一絲綠色.

  2、從出發(fā)地看目的地并不遠,但車子上坡下坡,繞了好幾道梁子才到. 3、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挖了窯洞居住,冬暖夏涼.

  4、我國科學家劉東生因畢生研究黃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黃土之父”——(黃土高原)

  教師:黃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個跨省區(qū)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一個地形區(qū).(幫助同學復習一下中國的地形區(qū))

  活動一: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學生:一一說出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知識(學生個人以及小組之間回答,對表現(xiàn)好的給以表揚鼓勵.)

  教師講解:黃土高原概況 展示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

  學生:根據(jù)講解和圖片組內(nèi)討論交流形成對黃土高原的整體認識.

  教師引導:積極鼓勵思考快而正確的同學在班內(nèi)展示成果.(倡導以強帶弱,追求課堂效率.) 教師:難怪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犸,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

  學生:根據(jù)課件內(nèi)容簡單說明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的特點.

 。ㄔ鰪娪∠,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據(jù)整理能力,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首先贊揚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學習態(tài)度).有人曾經(jīng)形容如果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做成1米寬和1米厚的黃土墻,則能從地球到月球一個來回.

  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在全國的位置圖和跨越的省區(qū)圖

  活動二:學生分小組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具體分布范圍?(培養(yǎng)學生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學生:

  1、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落實到地形圖上) 2、包括:陜西、山西、甘肅東部和寧夏大部分地區(qū)(落實到政區(qū)圖上)

  活動三: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的成因.

  教師: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許多科學家已經(jīng)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風成說”是得到廣泛支持的觀點.我們可以客觀地對這一學說進行分析.

  學生:從圖8.3“黃土形成過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黃土的形成與我國的戈壁、沙漠、黃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ɡ碛桑

 。S土高原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學生:從教材P27找出哪些“風成說”的證據(jù),并思考說明的問題.

 。▽W生小組分析討論;教師穿插其中,及時解難答疑并了解學情.培養(yǎng)學生依據(jù)資料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個人或小組發(fā)表不同的意見或見解.(教師對學生發(fā)表的見解給以正確的評判,對有創(chuàng)新性的見解加以表揚、鼓勵和推廣.)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chǎn)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shù)貛r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教師:介紹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的研究黃土成因的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

  課件:投放關于黃土地貌的圖片和資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師:既然“風成說”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黃土應該是均勻覆蓋在現(xiàn)在的黃土高原地區(qū),為什么形成溝壑縱橫的景象呢?

  學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活動四: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學生:據(jù)圖6.32歸納

  1、自然原因(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開礦)

  教師引導:思考并討論各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困難問題逐一通過分析和結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結合物理知識)

  (2)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質疏松易溶于水.(對比黃土和巖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數(shù)量多少影響水土流失的強弱.(P29活動題1的實驗)

  總結:看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與自然要素密切相關,同時人類活動也會產(chǎn)生

  很大的影響,并且使區(qū)域的特點發(fā)生變化.

  活動五:結合P69活動題2的對話,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植被的減少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溝萬壑,而地表的破壞又會加劇水土流失. 關系如下所示:

  課件: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的分布圖

  教師總結:發(fā)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qū)具備的條件:A、地形條件:地表坡度較大的山區(qū) B、降水條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節(jié)性差異大

  小結: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學習.

  【課后作業(yè)】完成學習探究P90—91

  【教學反思】

  授課詳略得當,注重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這一難點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在觀察中、討論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顯示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掌握扎實,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總覺得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可適當拓展知識.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地理初中教案05-13

初中地理教案06-07

初中地理教案04-24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西亞》地理教案08-23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5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01-07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