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2-06-10 12:44:29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精選9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精選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精選9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學內容】第三節(jié) 地圖(地形圖的判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勢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學會繪制等高線圖的方法;能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學會繪制地形剖面圖。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等高線圖,學生識別常見的地形名稱;通過動手制作地形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小組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等高線形態(tài)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系。

  【教學難點】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地形種類。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式、討論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中國地形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2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觀的畫面。

  同學們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們畫的地圖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學生討論,得出對這一問題的初步判斷

  二、地形圖的判讀(板書)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線地形圖,學生觀察,教師說明:“地圖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繪制等高線來表示的!蹦敲,等高線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圖1.27,同學們觀察圖中甲點的高度有哪兩個數(shù)據(jù)?單位?有什么區(qū)別?

  總結:甲點以海平面為標準計算為1500米,這叫海拔。甲點以乙點為標準計算為1000米,這叫相對高度。

  提問: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對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谙鄬Ω叨龋耗硞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1、海拔和相對高度(板書)

  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圖1.28“等高線示意圖”及等高線的模型,討論總結等高線的繪制方法。

  講述:以海平面為起點,測出地面上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填注在地圖上,然后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成線,這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上都標有高度,單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線?(學生讀書作答)

  2.等高線 (板書)

  在等高線地圖上,如何判讀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學生合作探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說出:只要填出地面各點海拔,就可比較各點的高低。

  總結:在等高線圖上,不僅可以判斷各地點的高低,還可以根據(jù)等高線的分布情況判斷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學生觀察圖1.28等高線示意圖,看看左右兩個山坡的陡與緩?并判斷坡度的陡緩與等高線的分布有何關系?

  確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示意圖,從圖可見,不同部位,等高線和形態(tài)的差別很大,怎樣在等高線圖上判讀這些地形呢?

  學生總結教師補充:等高線彎向海拔低處為山脊,反之為山谷:兩個相鄰山頂之間是鞍部;等高線重疊處為陡崖。

  指導學生讀圖1.30,觀察分析設色地形圖的著色規(guī)律,從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圖即為分層設色地形圖。

  3.分層設色地形圖(板書)

  出示“中國地形圖”指導學生分析不同的著色:藍色代表海洋,黃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綠色代表平原,褐色為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

 。蹖W生活動]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完成課本P17活動。

  根據(jù)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通過分析能判讀出各地的高低狀況。而如何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狀況呢?這就需要觀察地形剖面圖。

  4.地形剖面圖(板書)

  學生同桌合作,完成課本P18活動3。先了解繪制方法,再觀察繪完部分,然后自己動手繪制完整。

  總結:地形剖面圖能直觀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三、小結

  指導學生先組內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總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都獲得了哪些知識?

  學生小結所學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動為主線,以練習為輔助,圖文并茂,化 抽象為形象,直觀生動地解決難點問題。

  不足之處:由于本課內容多,難度大,在環(huán)節(jié)設計上欠完美。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熱帶氣候類型與分布地區(qū)。

  2掌握熱帶氣候類型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圖的判讀方法,能根據(jù)這些資料對一個地區(qū)的氣候進行簡潔的描述。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用世界氣候分布圖指出熱帶氣候類型特點及分布。

  2.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出氣候類型的特點。

  難點

  如何讓學生掌握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氣候類型的特點。

  三、教學用具

  地圖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數(shù)理比較、討論歸納等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播放一段景觀錄像,包括熱帶雨林、熱帶沙漠、溫帶海洋、苔原帶等景觀。學生觀察討論景觀差別,教師總結:世界各地氣候千差萬別,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各地的氣候差異。

  1、 出示熱帶的四種氣候對應景觀圖

  設問:

 、龠@些圖分別代表什么景觀?景觀有什么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

  熱帶草原景觀:樹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動物有斑馬.長頸鹿.獅子等肉食動物.

  熱帶荒漠景觀:地面以沙漠為主,動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為什么熱帶各地的景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總結:這種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葉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葉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師活動:我們剛才考慮的都是這些氣候類型的不同點,那么它們還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從氣溫角度來分析。

  總結:這四種熱帶的氣候的共同特點為:終年高溫。

  不同點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熱帶雨林氣候,最少的為熱帶沙漠氣候。而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為旱雨兩季,而季風氣候是旱雨兩季明顯,降水總量大;草原氣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氣溫、降水資料圖完成下表

  景觀名稱 熱帶雨林 熱帶草原 熱帶季雨林 熱帶荒漠

  對應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氣候特征

  3、教師活動:

  那么這些氣候類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個地方氣候類型分布最廣

  學生讀圖回答: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廣的是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雨林兩側,最廣的是非洲。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最廣的是亞洲。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的內陸及大陸兩岸地區(qū),最廣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結

  現(xiàn)在,請大家把書合上,我們來回憶一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5、課堂練習

  板書設計:

  熱帶氣候類型:

  1. 熱帶雨林氣候: 2. 熱帶季風氣候:

  3. 熱帶草原氣候: 4. 熱帶沙漠氣候: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運用地圖等資料簡述某大洲地理位置。

  2、能通過地圖和其他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大洲位置和范圍的學習,引導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簡述某一地區(qū)位置和范圍的方法。

  2、通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思維。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亞洲的位置、瀕臨的大洋、相鄰的大洲及分界線、范圍大小。

  2、教學難點

  初步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qū)地理位置特點的方法。

  教學策略

  根據(jù)課標要求和知識特點,科學制定目標,準確指導學生學習方法,通過情景聯(lián)想、資料搜集等感性知識的積累,逐步達到分析、比較、歸納的學習目的,形成區(qū)域地理的學習策略。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查詢最新網絡資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

  根據(jù)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課前搜集有關亞洲位置特點、亞洲范圍和居民生活的圖文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用亞洲的'景觀圖片激趣導入,用找同學啟發(fā)引導,體現(xiàn)從地理事實和身邊教起的教學新理念

  教師:課件播放亞洲的景觀圖片(如喜馬拉雅山、長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這些景觀在哪個大洲嗎?

  學生:亞洲。

  教師:同學們,我們提到亞洲的時候,你還能想到什么?

  學生回答預設:因為課前布置學生搜集了有關亞洲的資料,所以應該給他們在課堂上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fā)言,最后可以總結:同學們知道這么多有關亞洲的知識,可還有不少知識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亞洲的知識,看看會有哪些新的收獲。

  設計意圖:心中有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基礎,也是實際教學能夠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

  深入自主學習,完成以下導學題:

  1、一般從哪些方面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2、怎么詳細描述亞洲的位置?

  第一步:師生共同總結亞洲的半球位置及判讀的方法:亞洲絕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即0°緯線;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兩條經線對應的經線圈。判讀時要注意半球劃分和經緯度劃分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第二步師生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通過觀察圖驗證學生的答案

  學生展示自學成果、教師詳解

  學生展示1略

  學生展示2略

  教師多媒體課件展示:亞洲在世界的位置圖。

  師生共同驗證答案:亞洲北、東、南三面環(huán)繞著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亞洲西面雖瀕臨大西洋的屬海黑海和地中海,但并不直接瀕臨大西洋。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分別相鄰北美洲、大洋洲、歐洲、非洲

  第三步:觀察課件找到亞洲的四至點,驗證學生答案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歐洲與亞洲同處于一塊大陸,即亞歐大陸。亞洲占據(jù)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

  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位

  設計意圖:注意圖文結合,充分利用地圖,解讀地理信息,在調動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實現(xiàn)新內容的發(fā)現(xiàn)和突破,這既符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又同時體現(xiàn)了地理學科的課程理念和特點。

  教師小結1:通過自學,讀圖觀察練習,我們已經學習到如何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現(xiàn)在我們運用所學方法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幾個活動]

  合作1:運用地圖,簡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ㄒ唬┰趫D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ㄈ┻\用地圖和資料,了解美國農業(yè)發(fā)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ㄋ模┻\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tǒng)工業(yè)與新興工業(yè)的基本特點。

 。ㄎ澹┡e例說明美國在工業(yè)化和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并作簡單分析。

 。└鶕(jù)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fā)展的貢獻。

 。ㄆ撸└鶕(jù)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共有3個小標題:“美國的領土”、“高度發(fā)達的經濟”、“人口與城市”。分別介紹美國領上的組成情況及地理位置,美國工業(yè)、農業(yè)及經濟情況和美國人口概況與城市分布!懊绹念I土”以圖3-31介紹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邊所臨海洋和鄰國、主要山脈、河流、湖泊等美國的基本概況。其內容是學習美國的經濟、人口與城市的基礎。

  “高度發(fā)達的經濟”主要從農業(yè)和工業(yè)兩方面介紹美國的經濟,要求學生了解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工農業(yè)情況和生態(tài)、環(huán)保問題與對策,并引以為戒。

  “人口與城市”介紹美國人口與分布、種族問題和各主要工業(yè)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職能無疑是本小節(jié)的重點。

  上述三個標題內容由總論到具體方面,形成直線串珠式的邏輯關系,再輔以補充資料,使學生對美國既有整體上的認識,也有具體問題上的了解,構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連同補充材料,本節(jié)教材提供了3幅地圖、7幅景觀圖!懊绹匦巍眻D為我們提供了美國所臨大洋和鄰國及主要地形區(qū)的位置;“美國農業(yè)帶分布”圖反映了美國農業(yè)地區(qū)專門化的水平;“美國政區(qū)和主要城市分布”圖表述了美國的50個州和城市與人口的分布情況。3幅地圖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況的同時,又綜合說明美“國經濟發(fā)達方面的原因。景觀圖則分別介紹農業(yè)、工業(yè)、城市、旅游等方面的主題、。

  3篇閱讀材料分別表述:用“國旗”反映美國領土的擴張、用“工業(yè)分布”資料體現(xiàn)該國的工業(yè)發(fā)展趨勢。通過黃石國家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等旅游勝地的情況介紹,反映美國的環(huán)境保護與優(yōu)美風景。

  本節(jié)教材的活動題設計得較為完美,既有讀圖思考,也有建議、討論,如美國NBA籃球球隊的地域特色,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提綱(板書)

  一、美國的領土

  1.本土48州、哥倫比亞特區(qū)

  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二、高度發(fā)達的經濟

  1.經濟概況

  工農業(yè)總產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對外貿易:輸出工農業(yè)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2.農業(yè)大國

  世界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

  3.工業(yè)大國

  傳統(tǒng)工業(yè)衰落,新興工業(yè)崛起

  4.環(huán)境保護問題

  黑色風暴

  三、人口與城市

  1.人口概況與種族問題

  2.主要城市

  華盛頓、紐約、洛杉磯、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茲堡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出示圖1—31“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并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范圍內。

  方案②:本世紀初,發(fā)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這是發(fā)生在哪個國家的事件?

  一、美國的領土

  1、的地理位置,教師強調:美國領土有醒目的兩片:本土和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

  1、看地圖冊上的美國國旗,設問:“誰知道美國國旗圖案含意?”

  2.解釋美國國旗圖案:13道紅白相間條紋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個州,藍色星區(qū)的50顆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國的50個州。

  3.閱讀圖3-36,學生數(shù)一數(shù):在這副圖上,顯示了美國的多少個州,小結說明:除首都華盛頓所在哥倫比亞特區(qū)外,只有48個州位于美國本土,還有另外兩顆星代表的2個州在哪里呢?

  4、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qū)圖”上找出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洲,并突出強調,夏威夷洲位于大洋州,所以美國是地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的

  5、小結美國領土由本土48個州和1個特區(qū)、2個海外州構成。

 。ㄟ^渡)了解了美國的領土組成,那么美國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什么特點呢?

  6、學生討論完成P84活動2、3題,教師結合掛圖,引導學生分析

  7、設問:美國國旗如何從最初的13道條紋變成50顆星星,即如何由13個州擴張成為50個州的呢?結合地圖冊有關地圖講解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并小結: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實際上是殖民侵略的過程

 。ㄟ^渡)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頭號的資本主義強國,其經濟發(fā)展究竟如何呢?

  二、高度發(fā)達的經濟

  1、 經濟概況部分

  學生閱讀P86-86文字,思考:美國經濟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可分解為兩個層面:一是國內的工農業(yè)總產值,二是對外貿易。三個要點:一是工農業(yè)總產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外貿輸出工農業(yè)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的國家,三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需要說明的是:美國進口工業(yè)產品和能源的原因是消費量極大和浪費嚴重以及工業(yè)生產需要造成的,而不是本國工業(yè)落后、能源缺乏所導致的。如:美國的燃料動力資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能都蘊藏豐富,美國國內年產煤8~9億噸,原油4億噸,天然氣5~6千億立方米,還生產近3萬億度電力,能源總產量占世界首位。但美國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工/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國家,能源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

 。ㄟ^渡)了解了美國經濟的概況,接下來我們具體的學習美國農業(yè)、工業(yè)發(fā)展的特色。

  2、農業(yè)大國

 。1)指導學生閱讀圖3-33和活動材料,思考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據(jù)此,你能夠歸納美國農業(yè)生產的特點嗎?

 。 2)歸納學生觀點,指出:美國農業(yè)生產的特點是農業(yè)地區(qū)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結合教材講述農業(yè)地區(qū)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的含義)

 。3)引導學生閱讀圖3-33,熟悉美國主要農業(yè)帶的分布,并設問:美國農業(yè)生產地區(qū)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有什么好處呢?(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fā)揮農業(yè)機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ㄟ^渡)正是因為美國的這種農業(yè)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最大出口國,為什么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溫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qū)。

 。6)師生共同完成活動P861、2、3題

  引導學生評價美國地理位置和地形,重點關注下列地理事項:a.本上在北溫帶,阿拉斯加州跨北寒帶,夏威夷州跨熱帶;b.多面臨海,沿海地區(qū)受海洋影響較大;C.地形以平原為主,耕地面積廣大且水熱配合較好;d.密西西比河干支流與農業(yè)灌溉等。

 。ㄟ^渡)雖然美國農業(yè)發(fā)達,但不可避免的,美國農業(yè)發(fā)展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7)學生齊讀P86第一段文字,了解美國農業(yè)生產的問題

  第 二 課 時

  3、 工業(yè)大國

 。1)學生閱讀P86文字,思考:美國發(fā)達的工業(yè)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美國發(fā)展工業(yè)有哪些優(yōu)勢?

 。2)教師介紹美國工業(yè)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yè)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制與開發(fā)居世界領先地位。這說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最強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yè)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3)結合教材介紹美國“夕陽工業(yè)”與新興工業(yè)的競爭狀態(tài),可出示一些數(shù)據(jù)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shù)字上領悟到:傳統(tǒng)工業(yè)逐漸衰落,新興工業(yè)蓬勃興起。

  (過渡)美國工業(yè)發(fā)達,主要的工業(yè)區(qū)集中在哪里呢?

 。4)學生自行閱讀資料“美國的工業(yè)分布”,了解美國的工業(yè)分布區(qū)及各工業(yè)區(qū)的主要工業(yè)部門,教師結合掛圖講解并分析各工業(yè)區(qū)發(fā)展工業(yè)的有利條件。尤其突出美國東北部工業(yè)區(qū)的發(fā)展條件,從發(fā)展歷史、資源、交通、農業(yè)等方面進行分析,說明美國東北部工業(yè)區(qū)是傳統(tǒng)工業(yè)的集中分布地,出現(xiàn)了地價昂貴、污染嚴重等問題;分析美國南部、西部“陽光地帶”的優(yōu)勢條件:地價便宜、勞動力充足、環(huán)境污染少。美國工業(yè)逐漸向南部、西部地區(qū)遷移;介紹南部、西部地區(qū)新興工業(yè)興起的條件:環(huán)境、技術、大學和科研機構等。

  三、 人口與城市

  1、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6圖,了解美國居民的組成特點:由不同歷史時期遷人的移民及后裔組成,以歐洲白人移民為主,

  2、結合教材講述美國各色人種在美國的地位,突出美國人種的不平等性

  項目 東北地區(qū) 南部地區(qū) 西部地區(qū)

  面積 25.8 24.8 49.4

  人口 46.9 31.9 21.2

  3、 展示如下資料,得出結論:美國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東北部和南部地區(qū)并分析其原因(從地形、經濟、交通的角度分析)

  城市部分:

  1.在圖3-36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學生熟悉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注意其城市特點,而后以導游員的身份上臺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

  3.評出最佳導游

  4、完成P88活動題

  [小結鞏固]

  學生小結,教師補充

  本節(jié)圖表指導:

  l.圖3-31提供的信息:①美國領土的組成;②美國領土瀕臨的海洋和鄰國;③美國的地形及分布;④美國地形與農業(yè)的關系;⑤美國地形與人口分布的關系。

  2.圖3-33提供的信息:①美國農業(yè)的地區(qū)專門化;②美國農業(yè)區(qū)的空間分布;③美國農業(yè)開發(fā)與環(huán)境關系。

  3、圖3-36提供的信息:①美國50個州和1個特區(qū)的分布;②美國的主要城市分布;③美國領土擴張過程;④美國工業(yè)的遷移。

  4.景觀圖或配合教材,或配合練習,對相應的具體問題作直觀的闡述。

  課后活動:

 、俳Y合美國“ 911”恐怖襲擊事件,收集資料后討論:超高層建筑物的利與弊。提示:利——節(jié)約用地,城市象征,能集中辦公,聯(lián)系方便等等。

  弊——突發(fā)事件和災難時逃生困難,垃圾清運困難,上下班高峰人流疏導困難等等。

  ②收集資料,了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fā)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跡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跡介紹等。

 、劢Y合美國“黑風暴”環(huán)境問題,收集資料,探討我國沙塵暴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并寫成小論文。

 、墚媹D比賽。結合歷史資料,自行畫一張美國領土擴張示意圖,用圖例或顏色區(qū)別不同時期的領土擴張情況。展覽并評出最優(yōu)秀地圖。

 、菡n外收集資料,探討美國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及特點。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欲,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于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zhí)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并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復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huán)節(jié)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huán)境會有什么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jù)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布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xù)認識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huán)節(jié)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fā)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有哪些優(yōu)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yè)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jié)課內容。并說明作業(yè)任務: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著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tǒng)計圖表。

  六、板書設計

  第七章 第一節(jié):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亞洲東部

  二、地形特點

  1. 島國——四大島為主體

  2. 海岸線曲折——多優(yōu)良海港

  3. 山地地形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與弊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讓學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個基本方向,并且學會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2)了解圖例和注記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在地圖上判斷方向,能在野外辨別方向;會繪制教室平面圖和校園圖。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所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在經緯網地圖和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

  二、教學過程:

  三、教學時間:三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講演法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1.學生打開繪圖本,標注當天的日期,依慣例寫出太陽直射在哪個半球、晝夜長短的情況。

  2.問上課的此時我們看太陽是往哪個方向看?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提問】養(yǎng)成記地理日記的習慣;復習舊知,從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課題。

  過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樣判斷方向?學生交流

  我們今天主要來研究地圖上的方向。

  【學習目的】體驗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ㄒ唬┮话愕貓D的方向判斷

  你會在地圖上判斷方向嗎?你會判斷不同地點的相對方向嗎?教師板圖。

  學生說明判斷方向的步驟和關鍵點。

  【設計】1.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判斷方向的`方法。2.一般地圖方向的判讀對學生來說最大的難點是“參照點”問題,所以,講清楚參照點是關鍵。

 。ǘ┯兄赶驑说貓D的方向判斷

  1.所有地圖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嗎?(展示學生中秋節(jié)搜集的門票地圖,用箭頭標注了北方。)

  2.為什么有的地圖要標注指向標。

  3.怎樣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

  學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過學生總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判斷指向標地圖方向的方法。

  (三)經緯網地圖的方向判斷

  1.還記得經線和緯線指示的方向嗎?(經緯儀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經線緯線的指示方向)

  2.怎樣在畫有經緯線的圖上判斷方向呢?板圖展示。(復習舊知,期待做錯的同學說出或畫出自己的想法)

  4.學生練題

  學生回答。學生板圖畫方向。

  【設計目的】

  1.經緯線地圖方向的判讀是難點,尤其是兩極地區(qū)的地圖判讀,畢竟,對于七年級的小孩子來說,空間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適當運用,可以化難為易,直觀、生動的展示難點內容。

  2.鼓勵學生說出錯誤答案,對他和其他同學都有好處,老師能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3.編題可鍛煉學生從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是知識和能力的提升。

  (四)小結

  生活中有這樣一句話:“找不到北了!眮碚f明找不到方向、摸不清頭緒、不知怎么做等等。這句話對你今天學習方向有沒有啟發(fā)呢?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知道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應的解決途徑,了解南水北調工程。

  2、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各類圖表,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讀圖、用圖和析圖的.能力。

 。2)通過學習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原因及解決途徑,培養(yǎng)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培養(yǎng)節(jié)水意識,教育學生樹立十分珍惜、倡導節(jié)約的資源觀。

  二、教學重難點

  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應的解決途徑。

  三、教學過程

  1、導入:視頻《我國東部地區(qū)今夏南澇北旱》,引出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

  2、空間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農民伯伯,搬到北方種糧食,由于他對北方的水土情況不太熟悉,在種植的過程當中遇到一些問題,需要同學們?yōu)樗治銮闆r,并出謀劃策解決問題。

  【小組討論】(1)他應該種植的是什么糧食作物呢?

  (2)為什么要種植這種糧食作物?你可以圖文并茂告訴農民伯伯嗎?

  【情景二】當農民伯伯種植小麥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資源不足,干旱嚴重的時候,農作物甚至無法生長。

  【小組討論】(1)1、請結合右圖為農民伯伯分析我國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況?并分析這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2)請為農民伯伯想想對策,解決問題。

  【思維拓展】為什么要把水主要調到華北地區(qū)而不是西北地區(qū)?

  3、時間分布:

  【情景三】春天來了,當?shù)亓鱾髦@么一句話:“春雨貴如油”,農民伯伯準備播種的時候,剛好遇上了干旱,小麥遲遲不能發(fā)芽。

  【小組討論】

  (1)為什么春季會遇上干旱呢?(通過看圖指出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的特點)

  (2)這種分布特點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有利和不利方面)

  (3)請為農民伯伯想想辦法,并且說說你是怎樣操作的?

  4、結束:“節(jié)水比調水更重要”(為后面“保護水資源”作鋪墊)

  四、板書設計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空間:南多北少,東多西少跨流域調水

  時間:夏秋多,冬春少興建水庫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一、 教案背景:本課教案是在預習課本并且在網上搜集了眾多資源,

  然后依據(jù)教學目標撰寫的。同時在上節(jié)課已經為學生播放了關于東南亞的視頻短片。

  二、 教學課題:東南亞第一節(jié)

  三、 教材分析:本節(jié)只是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第七章第二節(jié)內容的第一節(jié)課的教案。東南亞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這一區(qū)域的學習結果不但影響到學生對本區(qū)知識的掌握,還關系到學生今后區(qū)域地理的學習,因此在節(jié)課的學習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關于東南亞的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所以對本區(qū)域的學習不但涉及到知識的掌握,更關系到學習方法的養(yǎng)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較重要!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氣候的一般特點。

  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東南亞的范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對農業(yè)的影響。

  教學難點: 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對農業(yè)的影響。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計算機課件

  四、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提問法

  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觀看了東南亞的視頻短片,大家還記得短片中的內容分嗎?(請學生舉手回答)

  生:東南亞包括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東南亞生產熱帶水果

  (教授新課):師:同學們回答的都很棒,那么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東南亞。 1、 十字路口的位置:

  師:用多媒體出示東南亞位置圖和東南亞政區(qū)圖。

  生:討論,找出東南亞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圖上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并結合書上P28頁活動題找出東南亞主要的國家。

  師:出示馬六甲航線示意圖,引領學生理解東南亞“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 熱帶氣候與農業(yè)生產

  師:出示《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和《東南亞位置圖》

  生:結合教師給出的地圖說出東南亞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ㄖ心习雿u大部分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師:引領學生分析這樣的氣候會形成怎樣的農業(yè),并通過讓學生回憶視頻內容,直接了解東南亞主要的農產品并強調這一地區(qū)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農產品種類。

  生:說出視頻中看到的農作物,并根據(jù)自己的常識判斷氣候與農業(yè)的關系,從而分析東南亞經濟的特征。

 。ㄗ寣W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認識氣候和農業(yè)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聯(lián)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師:請大家根據(jù)圖7.22填表

  【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多媒體出示知識體系,提醒學生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方法

  【知識反饋】

  (1)東南亞包括哪兩個部分( )

  A.菲律賓群島 B.中南半島 C.馬來半島D.馬來群島

 。2)東南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它位于(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亞洲各國到達美洲的必經之地

  C.兩大洋、兩大洲的十字路口 D.歐洲各國石油輸入的咽喉之地

 。3)東南亞地區(qū)的氣候類型是( )

  A.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B.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C.地中海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4)一艘輪船正在泰國某港口裝船外運,裝船的貨物最可能是( )

  A.小麥 B.水稻 C.石油 D.煤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東南亞

 。ㄒ唬┲匾牡乩砦恢

  1、范圍及組成部分

  2、主要國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

 。ǘ釒夂蚺c農業(yè)生產

  1、東南亞主要的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點

  2、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六、教學反思

  此教案是主要是為教學提供一個大概的知識框架,通過一定的材料和圖片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并證實上節(jié)課看到的視頻中的內容,得出結論。本節(jié)課還應該注意把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入,把地理學科與學生的日常認知水平緊密結合,讓學生感知地理學科的實際意義;同時也更要注意地理學科的人文性和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力圖培養(yǎng)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時區(qū)和日期換算能力。

 。ǘ┻^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教學重難點

 。ㄒ唬┙虒W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qū)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二)教學難點

  學會簡單的時區(qū)和日期換算。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地圖冊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1課時

  同學們:長城、日本富士山、喜馬拉雅山脈在哪里?

  學生發(fā)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

  第一節(jié)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6-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S)~北緯80度(N)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E)~西經170度(W)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應該明白,當談及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我們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老師剛才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現(xiàn)在請你們來分析一下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通過讀地圖6-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fā)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1)讀圖6-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西經9度(W)~東經66度(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課堂總結)

  通過剛剛的學習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知識導入)

  我們現(xiàn)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么現(xiàn)在美國應該是什么時間呢?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么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講授新知識)

  板書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講述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shù)氐?2點,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板書2.時區(qū)及換算

  講述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qū),每一個時區(qū)跨15度經度。

  其中零時區(qū)(也叫中時區(qū)),從西經7.5度~東經7.5度。

  東十二區(qū)和西十二區(qū)和為一個時區(qū),稱東西十二區(qū)。172.5°E~172.5°W

  依據(jù)數(shù)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

  閱讀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學生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產生“地方時”?

  2.時區(qū)是怎樣劃分的?

  3.我國采用的是哪個時區(qū)的區(qū)時?

  4.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里?

  板書3.北京時間

  講述北京時間即為東八區(qū)的區(qū)時。

  板書4.國際日期變更線

  講述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國際上規(guī)定大致以180度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ㄕn堂總結)

  本節(jié)學習世界時區(qū)的知識,同學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作為初一的學生,對于時區(qū),國際日期變更線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學生形成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2.時區(qū)及換算

  3.北京時間

  4.國際日期變更線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11-02

地理初中教案09-22

初中地理教案【精】12-09

初中地理教案【薦】12-24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初中地理教案【熱】12-31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5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