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簡述德育中實施活動教學的策略研究
一、活動教學理論思想
(一)活動教學的內涵與本質
活動教學是一種以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chuàng)造險、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chuàng)造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新型教學觀和教學形式。它主張通過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種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以活動促使學生和諧發(fā)展;顒咏虒W作為一種教學思想,它視教學過程為一種特殊的活動過程,強調活動在學生認知、情感和個性行為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教學認識的關鍵就在于建構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活動,在于通過活動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它對一切形式的教學活動具有指導意義。
(二)活動教學的歷史背景
活動教學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盧梭,他的自然教育觀可以說是活動教學最早的萌芽。他從自然教育理論出發(fā),反對從書本中學習,主張學生到大自然中通過身體鍛煉、勞動、觀察事物等行為獲得經驗、吸取教訓。裴斯泰洛齊和福祿貝爾也深受盧梭思想的影響,提出了教育應以兒童的活動為基礎。德國賴伊基于“行動教育學”的理論,反對赫爾巴特以獲取書本知識為主的教育理論,主張以活動為教育的基礎,認為感覺、活動是構成意識及獲取知識的根本條件,應當特別注意活動性的課程。美國杜威對活動教學進行了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在“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從做中學”等一系列原則指導下,堅決反對學科教學,主張活動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社會活動獲得個人經驗。杜威的學生克伯屈倡導設計教學法,把活動教學進一步具體化了,由兒童決定活動目的、制訂活動計劃、執(zhí)行活動、評價活動效果。這些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教學改革為后來的活動教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三)活動教學的特點
首先,活動教學是一種倡導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教學;顒咏虒W的宗旨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各種教學活動,從而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超越了狹義的“活動”概念,突出了對主體意識發(fā)展的追求。因此,活動成當代教育體現(xiàn)人本化思想,充分表現(xiàn)人的本質的重要的教學思想和形式。其次,活動教學是以弘揚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展其各方面的素質為目的的教學;顒咏虒W在客觀上彌補了以往教學的弊端,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發(fā)揮,探究精神得以彰顯。由于活動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教學活動的和諧性,使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得到了充分和諧的發(fā)展。第三,活動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互惠的教學;顒咏虒W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新師由命令者變?yōu)橐龑д撸瑢W生由靜聽者變?yōu)閰⑴c者,教師還可以從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中得到啟發(fā),不斷豐富、完善活動內容和計劃,師生教學相長,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第四,活動教學是各種外顯活動與內隱活動相結合的教學;顒咏虒W中的活動不單純局限于學生外顯的活動,即操作活動、言語交流活動和感知活動,還關注學生的內隱活動即思維活動。既增加了學生動手動口的機會,又促使內外活動及時轉化;既使學生掌握了技能,又培養(yǎng)了其創(chuàng)造精神。"
二、我國學校德育的困境
(一)學校德育觀念陳舊落后
我國學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傳統(tǒng)的精英教育的做法,在內容上注重政治要求、思想信念而忽視道德規(guī)范,把政治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德育成了政治的附庸而喪失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獨特的價值。同時,學校教育一直奉行社會為本的教育思想,德育理論以社會需要作為論辯的邏輯起點,過于注重符合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德育內容往往忽視學生個體合理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二)德育的某些內容脫離實際
一是由于德育教材部分內容滯后老化,只是死板地談一些陳舊的、脫離社會現(xiàn)實的東西,已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致使學生對脫離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德育內容產生懷疑,也不能將社會需要有效地轉化為自身修養(yǎng)的動力。二是德育的某些內容不能滿足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精神需要。道德教育必須從人的需要出發(fā)。如果德育內容的設置脫離學生成長實際,忽視學生的精神滿足和心理需要,不能有效回答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學習、生活、工作、交友、擇業(yè)等現(xiàn)實問題,就會使學生產生疏遠、不信任感,影響德育的實效性。
(三)教師主體意識缺失和學生主體性失落
反觀我們的學校德育,一方面,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行為規(guī)范、德育大綱等內容條目而進行,教育者不過是傳遞社會要求的傳聲筒,淡化甚至是忽視了教育者的主體意識,片面強調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和支配作用;另一方面,我們的學校德育片面強調受教育者對社會負責,而忽視學生對自己負責;注重受教育者對社會的絕對服從,而忽視學生主體意識、主體精神、主體人格的培養(yǎng),學生主體的德性沒有得到主動、積極的張揚。
(四)德育方式、方法不科學
德育方法單一和簡單化,使得學校德育忽視學生個體的心理特點。如果將復雜的德育過程簡單等同于道德知識的掌握,對學生個人的“管束”,忽視學生日常在社會、學校、家庭生活中多樣化的道德實踐,道德規(guī)范就不能有效地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道德信念,也就人為地削弱了教師在德育過程中的引導作用。
三、德育中實施活動教學的原因
(一)德育問題的解決需要教學方式的改變
長期以來,德育工作形式主義的東西太多。機械刻板、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人云亦云,缺乏靈活性與多樣性;德育方式靜止僵化、墨守成規(guī),缺乏針對性;德育方法存在誤區(qū),灌輸多,引導少,思維單向。而在德育方法上只是采用灌輸的方法,即把一些具體的相對固定的道理原則和美德灌輸給學生,并通過訓練、榜樣、懲罰、考試等方式鞏固和強化灌輸的內容,造成德育缺乏實踐性,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隔太遠,因而得不到學生的共鳴,學生難以產生道德體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因此,必須采取一種能夠貼近學生生活,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教學形式來彌補灌輸式德育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的真正提升。
(二)德育中的活動教學,能夠突出道德教育的主體性本質
活動教學運用于德育中,能夠反省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基礎,避免過多地灌輸說教,注重弘揚人的主體性,挖掘和引發(fā)人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學生興趣出發(fā),從學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發(fā),在活動中為學生提供發(fā)展的空間,進行獨立思考和選擇的道德實踐機會,使他們在實踐中借助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動中不斷強化道德認識,培養(yǎng)道德情感,促進自身品德的發(fā)展。這充分體現(xiàn)了對學生主體的尊重,體現(xiàn)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
(三)德育中的活動教學,能夠突出道德教育的實踐性
認知主義道德教育理論認為,知識和認知能力在個體道德和道德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行為訓練,也不是情感的激發(fā),而是道德認知能力包括道德判斷、道德推理以及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僅僅是知識和認知能力的道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德育實效性低下的原因就在于我們太注重道德知識的教育,而忽視了道德其實是一種實踐的教育,一種情感的教育。而活動教學由于具有活動的特點,因而突出了道德教育的實踐性,使道德教育能夠回歸生活,更有利于學生的道德發(fā)展。
(四)德育中的活動教學,體現(xiàn)了道德的發(fā)展性
把活動本身作為目的,其深刻的內涵在于認定道德、道德生活本身是開放的而非封閉的,發(fā)展的而非靜止的。我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濟關系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任何道德標準都隨社會文化的變遷而不同,任何道德價值都向未來開放,向變化發(fā)展開放。把道德教育的過程轉變?yōu)橐粋主動的、實踐的而不是消極被動的過程,把道德的發(fā)展變成學生自身生活的一部分,使其更好地負起自己的道德責任。
(五)活動過程本身就具有道德教育價值
學生素質中最重要的態(tài)度、情感、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合作、責任心等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都是在活動過程中實現(xiàn)的。實現(xiàn)的程度與水平如何,取決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選擇與發(fā)展機會。因而,活動的價值并不在于活動結束獲得某種有形的結果,而體現(xiàn)在易被人們忽視的過程中;顒咏虒W將教育目的蘊于活動過程之中,不只是看重學生獲得知識的對與錯,完成作業(yè)的優(yōu)與劣這些有形的結果上,而是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關注活動過程本身對于學生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價值;注重學生對過程的主體眭體驗對于生命成長的意義;注重給完滿人格的養(yǎng)成提供更多機會、更大空間和更多的自由和選擇。這也正是道德的要義所在。
總之,由于道德內在的實效性低下,不能滿足社會的道德要求,使受教育者的道德不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因此,必須對德育進行改革,而方式之一就是對德育方法的改變;顒咏虒W有著諸多的優(yōu)點,有利于改變學校德育實效性低的問題,促進道德教育的發(fā)展,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道德進步,活動教學應該在德育中倡導。
四、德育中實施活動教學的策略
(一)主體參與策略
主體參與是在學校德育中實施活動教學的前提和保證;顒咏虒W要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參與,主體參與策略要求明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形式,變以教師為中心為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互相感染、角色的互相變換、行為互相促進的雙邊活動過程。學生通過在活動中的自主參與,在活動中的自我感悟,激發(fā)相應的道德情感,內化相應的道德認識,從而在活動中完成學習對象與自我的雙向建構,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德育活動教學的最大變化是師生關系的變化,它要求教師走下講臺,與學生展開平等的對話,從而使課堂出現(xiàn)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主體參與策略就教師而言,要在充分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根據學生道德學習的興趣和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參與氛圍,形成輕松、自然、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活動的主題,保證學生參與活動的整體性。主體參與策略就學生而言,則要樹立積極參與的意識,勇于質疑,大膽提問,把活動中產生的情感體驗積極表達出來并相互遷移,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
(二)感悟導行策略
感悟是德育中實施活動教學的內化機制。感悟導行策略是指學習主體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和情境的感染來領悟道德知識,接受道德觀念,踐行道德規(guī)范。學生是在有真情實感的前提下去實踐道德行為要求的,是在活動中真正實現(xiàn)了道德的內化,真正把課堂上所感受的道理和激發(fā)的情感轉變?yōu)閷W生自身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從內心產生履行道德準則的自覺性,形成道德動機。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才能形成持久的道德動機和行為。感悟導行策略要求教師在活動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充分感悟和體驗社會生活的機會,在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上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學生的需要,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窖社會。
(三)合作探究策略
合作探究是德育中實施活動教學的基本形式;顒訛閷W生提供更廣的人際交往機會,與同學的交往、與教師的融洽、與他人的合作,都會使學生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感到心情舒暢。這不僅使學生熱愛生活,也易于形成活潑開朗、積極主動的品質。更為重要的是,合作學習和探究活動,有助于促進集體與個體的共同進步,有助于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合作學習主要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教學形式,強調的是小組問的競爭,小組內的合作,這就為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提供了機會。合作探究策略解決的是德育中活動教學過程中學生道德發(fā)展的自主建構問題;顒咏虒W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間相互合作與探究的過程。通過彼此合作、互相啟發(fā),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通過各種嘗試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教師可以將課堂活動的空間延伸到課外、校外,讓學生就某一主題,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組合成不同的學習小組,明確責任分工,從不同的角度搜集相關的資料和信息,共同探究,得出有價值的結論。也可以變換課堂組織形式打破學生學習空間的僵局,從而有利于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共同探討。
(四)創(chuàng)新發(fā)展策略
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德育中實施活動教學的靈魂。它是指在活動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品質,徹底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統(tǒng)一化和標準化,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上。要指導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在多元化的社會中要鼓勵學生質疑和求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德育活動教學中,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要允許學生進行多樣選擇,從多個角度去認識同一事物,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為此,德育中的活動教學必須徹底打破傳統(tǒng)教學以一個統(tǒng)一的、絕對的道德標準來評判某一個人或某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弊端,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能。
【簡述德育中實施活動教學的策略研究】相關文章:
淺談病原生物學教學中對德育的滲透策略08-24
職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策略研究08-25
對高職物理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08-25
科學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實施策略08-24
在音樂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教學策略04-04
德育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通用6篇)05-24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鄉(xiāng)土文化”的策略研究08-24
初中語文作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08-26
新時代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