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亞洲革命風暴的教學設計
亞洲革命風暴的教學設計
重點:歐洲列強加緊侵略亞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性質與作用。
難點: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
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地圖、歷史圖片、投影儀等教學設備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形勢圖”。提問:世界歷史發(fā)展到19世紀上半期時,亞洲哪些國家的領土已不再完整?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引入新課。
二、起因
1、提問:歐洲列強何時踏上殖民亞洲之路的?
回憶新航路開辟之后西方殖民歷史,結合地圖,簡介19世紀上半期亞洲一些國家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問:工業(yè)革命前后,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方式、特點有哪些不同?
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明顯的歷史階段性特點。
通過比較商業(yè)利益和工業(yè)利益的結果不同,引出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危害?山Y合教材中資料部分所引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tǒng)治》中的一段話進行分析。
2.的性質
依據(jù)教材,重點分析其雙重性。
3.的五次重大起義及意義
結合地圖由學生概括起義名稱,分析起義的意義。教師簡介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三、印度民族大起義
本目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如下:
首先,由學生閱讀教材中本目內容,歸納起義的原因、概況和意義。
其次,教師設置一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起義的特點和失敗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義有哪些人參加?起義的主力是誰?領導者是誰?
印度的封建王公為什么要參加起義?發(fā)揮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并可擴展、引申:
探討印度人民怎樣才能取得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勝利?印度的獨立最終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結
之所以發(fā)生在19世紀中期,是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促使資本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亞洲的結果。它是亞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爭取民族獨立的高潮,沉重打擊了西方列強的殖民統(tǒng)治和本國的封建勢力,體現(xiàn)了亞洲人民爭取改變現(xiàn)狀的進步的歷史要求。
【亞洲革命風暴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亞洲音韻》教學反思08-20
亞洲的自然環(huán)境教學反思04-14
亞洲飛人作文06-01
亞洲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0篇)02-21
陀螺風暴作文05-19
頭腦風暴作文11-12
亞洲飛人作文3篇06-01
頭腦風暴優(yōu)秀作文08-30
籃球風暴作文08-21
熱帶風暴作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