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的青銅文明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彭志文主講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fā)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yè)、農業(yè)和商業(yè)的狀況及特點;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夏、商、西周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概況,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及概念,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使學生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文明的高度發(fā)達,是建立在對奴隸的殘酷剝削的基礎上,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揭示奴隸制文明本質及全面認識歷史發(fā)展過程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在于使學生對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有比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這一子目中,介紹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業(yè)——青銅制造業(y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及其特點,以及其他手工行業(yè)如陶瓷業(yè)、漆器制造業(yè)、玉器制造業(yè)及釀酒業(yè)的概況;又在第二個子目“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發(fā)展”中介紹了自夏至西周農業(yè)及畜牧業(yè)繁榮的表現;最后,以“奴隸的悲慘生活”這一子目明確了自夏至西周奴隸制繁榮的基礎。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全課的重點子目。青銅制造業(yè)是我國夏商周奴隸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藝高超,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布廣泛等特點。在處理這一重點問題時,除應注意講清青銅制造業(yè)的上述特點,還應強調自夏至西周青銅文明的延續(xù)性,從而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連續(xù)發(fā)展這一顯著特征有初步認識,還應適當介紹其他手工業(yè)行業(yè)的狀況,使學生對夏至西周手工業(yè)的發(fā)達有一全面了解。
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問題。學生往往容易將“青銅文明”與青銅器或者青銅制造業(yè)簡單地等同起來。教師應該對這一概念進行全面而準確的講述。首先應對“青銅時代”進行簡單介紹:青銅時代就是人類使用青銅制作生產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質文化發(fā)展階段。它介于“銅石并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而在這個時代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化,便被稱作“青銅文明”。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先生動具體地講述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河南農民發(fā)現司母戊鼎的經過,引起學生對青銅器的興趣。
2.教師可通過直觀的手段,如計算機、投影或者掛圖,向學生展示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使學生對商代青銅制造業(yè)的高超工藝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引發(fā)學生對青銅文明這一內容進行學習的興趣。
3.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所學知識并提出問題:“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祖先們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銅器與之相比有什么優(yōu)點?” 為幫助學生作出結論,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實物參考,使學生體會青銅器堅硬、輕便、鋒利等特點,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人類進入青銅時代是巨大進步。
4.教師應以生動的語言,有條件應配以模型或照片,講述司母戊鼎及四羊方尊的特點及其冶煉過程,使學生對當時青銅制造業(yè)的高超水平有進一步深入的了解。
5.對于“三星堆文化”,教師應介紹其概況,并引導學生回憶:“在前一課中,我們所學習的夏、商、西周三代的統(tǒng)治中心在什么地區(qū)?”再聯系“三星堆文化”主要覆蓋地區(qū),使學生得出“我國青銅文化不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區(qū)廣泛” 的特點。
6.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除青銅制造業(yè)外,夏、商、西周手工業(yè)的其他門類,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發(fā)達的手工業(yè)不僅是青銅制造業(yè)“一枝獨秀”,而且是全面發(fā)展。鑒于學生對于漆器欠缺了解,教師可用簡明的講解配以實物的形式,使學生對其有初步認識。
7.教師提出問題:“夏、商、西周的手工業(yè)規(guī)模龐大,占用大量的勞動力,專門生產糧食的人就少了。你認為手工業(yè)繁榮的基礎是什么?”通過學生討論,得出手工業(yè)的繁榮要以農業(yè)發(fā)展為基礎的結論,再引導學生學習夏、商、西周時期農業(yè)及畜牧業(yè)發(fā)展的情況。
8.教師提出問題:“既然夏、商、西周時期,我國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畜牧業(yè)和商業(yè)都很發(fā)達,為什么要以‘青銅’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征呢?” 經過學生討論后,教師再深入淺出地解釋“青銅文明”的概念。
9.教師可通過對“商朝戴枷的奴隸俑”“人牲”“殉葬”或安陽商王大墓的介紹,使學生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的殘酷、野蠻的本質,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高度發(fā)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基礎上這一歷史結論。
本課涉及內容距今年代遙遠,學生相關知識儲備較少。教師的教法及語言應盡量平易通俗,并利用本課插圖、照片較多這一有利因素輔助教學,并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插圖的能力。如有可能,還可結合某些出土文物,進行一些考古學知識的介紹,增加學生學習歷史和考古知識的興趣。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概括提煉并列舉本課所涉及的重要知識點,如:青銅器在夏、商、西周三代發(fā)展的階段特點;青銅器生產的特點及種類;其他手工業(yè)行業(yè);農業(yè)及畜牧業(yè)發(fā)展的表現;奴隸的悲慘境遇,等等。要求學生盡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總結。
2.在上述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會出現如此輝煌燦爛的文明成就?”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引導,使學生掌握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這一結論。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有位著名考古學家說: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
對話:男孩:我認為考古學家說得很對。這是祖國歷史上的一個光輝時代。
女孩:不對!那時候多么殘酷,奴隸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這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商代歷史的認識。奴隸制固然非常殘酷,但這是隨著生產力發(fā)展、私有制出現的必然。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占有大量奴隸,就可以組織大規(guī)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xié)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社會內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guī)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由于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剩余產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綜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當然這又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
參考資料
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發(fā)現于四川廣漢,1929年開始發(fā)現。新中國成立后,經過1980年、1986年幾次大規(guī)模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稀世之寶,包括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金器、青銅器和玉器、漆器等。三星堆出土的金面罩,全用金箔,說明制作者對金的延伸性已有很深了解。青銅神面具、青銅雕像,造型生動,有古蜀人“縱目”的特點(如同戲曲化妝成堅眉豎目的形象)。三星堆的青銅樹,是祭祀用品,有學者考證它與我國民間習俗“通天樹”或搖錢樹有關。(《三星堆文化探秘》,昆侖出版社2001年版)學者們認為三星堆文化距今年代約三千多年,是商朝時候我國西南成都平原上古蜀人的文化。
商代的陶瓷
商代已出現釉陶,鄭州出土的商前期釉陶相當光亮,具有原始瓷器的特點,釉色以青綠為主,少數呈褐黃色。這種瓷器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商遺址和江西吳城商遺址也有發(fā)現。這些原始瓷器的發(fā)現,把我國瓷器發(fā)明史推前了約一千年,提早到了三千多年以前。
周代交通發(fā)達
《詩經·大雅·大東》曾形容西周的大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笔钦f周的道路像砥石那樣平整,像箭那樣端直。但這樣的道路只供“君子”(統(tǒng)治階級)使用,一般平民只好在路旁看看而已。
商朝用奴隸作祭品和殉葬品
商朝奴隸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殺大量奴隸作祭品,稱為“人祭”“人牲”。奴隸主死了,還要把奴隸殺死或活埋,稱為“人殉”。河南安陽侯家莊的商王大墓,墓的里里外外,人殉及追祭時的人牲,總共約三百人。
學術動態(tài)
夏商西周的社會性質
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國夏商西周時期,是奴隸社會的歷史范疇!吨袊蟀倏迫珪分袊鴼v史卷,提到夏朝時說:“夏代奴隸數量較多”,“夏代王室貴族對奴隸不僅強迫他們勞動,而且還任意殺戮”。談到商朝階級關系時,也較詳細敘述了商朝奴隸制的殘酷壓迫,如“人殉”“人祭”等等。說到西周社會經濟時,則明確提到:“西周社會中,奴隸制十分盛行”。一些通史、專史,如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詹子慶等主編《中國古代史》和孫淼《夏商史稿》、鄭杰祥《夏史初探》等或將夏、商、西周史全放在奴隸社會編中敘述,或認為夏朝和夏商為奴隸社會。張傳璽的《中國古代史綱》亦認為夏朝商朝為奴隸社會,而西周則為“封建領主制社會”,至戰(zhàn)國以后,便進入“封建地主制社會”。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主張:“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階級社會是奴隸社會,其階級形式是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不管其具體情況如何復雜,奴隸社會中統(tǒng)治和被統(tǒng)治的關系,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關系,總的劃分,從其發(fā)生發(fā)展的基本過程來說,就是這樣的!痹摃J為商殷已進入奴隸社會。西周統(tǒng)治者為奴隸主貴族,但廣大被統(tǒng)治者則分為平民和奴隸兩大部分,而“西周時期的奴隸數量并不太多”,大部分勞動者是稱為“野人”“庶人”的庶民,他們的身份是不完全自由的農民。
圖畫說明
商朝司母戊鼎制作的想象圖
本課導入框有一幅商朝司母戊鼎制作的想象圖,這是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通史陳列的展品。畫面反映了司母戊鼎的澆鑄過程。在商代,當時人們使用坩堝熔煉青銅,每個坩堝能熔銅12.5公斤,鑄造這樣一個大鼎約需80個坩堝。當時,制作青銅器,還要進行兩大項工作,第一步是要對礦石進行熔煉,其中包括選礦、初煉、提煉和加錫等。第二步就是具體鑄造青銅器的過程。它包括制模、翻范、合范、澆注、打磨修整等。這一道道的工序,缺一不可。正像古書所說,鑄造一件精美青銅器必須具備“型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幾個條件。當時的人們正是通過這些工序鑄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司母戊鼎。近年來,一些中外學者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司母戊鼎進行了化學定量分析,結果符合六分其金而錫居一的鑄器的合金比例。這幅圖畫生動地再現了商朝鑄鼎的場面。
司母戊鼎
這是1939年在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寬大得形似馬槽,人們又稱它為馬槽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長1.10米,壁厚6厘米,立耳,長方形,四柱足中空。紋飾以云雷紋為底紋,耳的外郭飾一對虎紋,虎口相向,中有一人頭,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飾以夔紋構成的方框,兩夔相對,中間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飾獸面紋,下有三道弦紋。腹壁內有“司母戊”銘文。科學家們分析大鼎是采用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塊陶范鑄成。雙耳是先鑄成后再嵌入鼎范內,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鑄成。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它標志著商代青銅器鑄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此鼎是現存商代青銅器中形體最大、最重的一件,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西周可燒炭火的青銅器
這是1976年在陜西扶風出土的西周可燒炭火的青銅器。器高16厘米,口徑12.1厘米,分上、下兩截,上半截為長方形鼎,兩側各有一附耳,鼎身四角鑄有卷尾行龍;下半截為方座,中空,內可燃炭火以煮熟食物。方座兩側有方形窗孔,正面有兩扇門,右門上有受過刖刑(砍腳)的奴隸做成的門閂,可以開關。方座下有四足,足上還鑄有“怪獸似猴似鷹”。整個器具裝飾華麗,構思精巧。
三星堆青銅立人像
這是1986年在我國四川省成都市東北的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立人像。它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古蜀國人制作的。像高163.5厘米,軀體修長,身著左衽長袍。青銅人的右臂向上曲舉,左臂向下彎曲,寬大的手掌空握,好似握著什么器物。長袍下部雕有饕餮紋,下擺成燕尾狀。面部方正,大眼睛,直挺的鼻梁,方額大耳,耳垂還穿有小孔。腦后垂長發(fā)辮,頭戴華麗高冠。雙腳赤裸,站在一方座上,神情肅穆莊嚴。據考古學家分析,這個銅人可能是古蜀人掌握祭祀大權的巫師。銅像采用分段澆鑄法鑄成,說明這一時期的青銅鑄造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商朝玉虎和玉象
這是1979年在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商朝玉虎和玉象。玉虎高3.l厘米,長14.l厘米,身體長圓呈碧綠色,作行走狀。玉虎為方首雙耳,方形目,八字形須,張口露齒,長尾下垂,尾尖上卷,身飾云紋。玉象身體肥碩,長鼻上伸,小眼細眉,大耳下垂,身上飾有花紋,造型小巧可愛。從這兩件玉器可以看出,商代玉雕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商朝戴枷的奴隸俑
這是1937年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朝戴枷的奴隸俑。陶俑一高一矮,男俑高6.l厘米,女俑高5.5厘米,男俑的雙手被枷在背后,女俑雙手則枷在胸前。這兩件俑為灰陶,俑的形象比較粗糙。僅捏塑出人的五官和身體的大概形象。這兩個陶俑的出土說明了商代奴隸的悲慘處境。白天,奴隸們在奴隸主的監(jiān)督下,從事艱苦的勞動;夜晚,為了防止奴隸們逃跑,奴隸主又給他們戴上枷銬。
在西周一件青銅器上,記載著一個奴隸主向另一個奴隸主買五名奴隸,標價是一匹馬加一束絲
五個奴隸等于一匹馬加一束絲的記載,見于西周中期的曶鼎銘文。曶鼎早在清朝年間毀掉,現僅有鼎內銘文拓片傳世。銘文約四百一十字,共分三段,其中第二段記載了奴隸主曶曾向另一個奴隸主買來名字叫陪、恒、耦、倉、眚的五名奴隸,其代價是用一匹馬加一束絲,雙方并訂立了契約。這幅圖就是根據上面的內容繪制的,它說明西周奴隸的地位是何等低下。
【燦爛的青銅文明】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案07-12
燦爛的文明之花說課稿06-07
國旗下的講話:讓燦爛的文明之花開遍晉梅園中08-16
燦爛的微笑作文09-11
燦爛的笑容作文05-05
燦爛優(yōu)秀作文08-26
燦爛人生作文10-06
燦爛的微笑作文03-05
燦爛的笑容作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