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掌握曹操統(tǒng)一北方,三國鼎立等重要知識,了解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三顧茅廬,赤壁之戰(zhàn),諸葛亮治理蜀,吳國開發(fā)江南,衛(wèi)溫去臺灣等知識。
2、 能力培養(yǎng):
(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曹操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評價歷史任務的能力。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看圖,識圖及分析能力
3、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劉備“三顧茅廬”和曹操“唯才是舉”的學習,對學生進行重視人才,尊重人才的教學,通過對諸葛亮實行的少數民族政策等學習,對學生進行以誠待人的人道主義教育和尊重少數民族,民族平等的教育。
二、教學重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三國鼎立
教學難點“對曹操的評價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復習提問: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黃巾大起義對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學生回憶、思考并回答:東漢王朝迅速瓦解)
教師: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腐朽的東漢王朝趨于瓦解而名存實亡。在鎮(zhèn)壓起義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機擴大自己的軍隊,甚至公開舉兵反漢,成為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展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式圖》
(學生:看圖了解軍閥割據情況,回憶以知的三國知識,并找到袁紹、曹操控制的地區(qū))
教師:從此,我國歷史自秦以來400多年的統(tǒng)一局面結束,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二階段,共約370年的歷史。
各個軍事割據勢力,為了擴張勢力,彼此征戰(zhàn),使得黃河流域人民生靈涂炭,民不聊生。以前,經過東漢初年的“光武中興”,到105年,全國人口達5300萬,可東漢末年,只剩下760萬。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詩中,描寫當時的凄涼景象時寫道:(展示圖片)“鎧甲生蟣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而且,生產力也急劇下降。河南的士兵根本吃不到糧食,只能吃桑椹。軍隊尚且如此,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了。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希望有什么局面呢?
(學生解釋《蒿里行》,從中體驗,總結當時的社會情況。學生回答:安定、統(tǒng)一。)
教師:對,人民,特別是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北方人民,強烈盼望有安定的生活,能安全地生產,強烈希望統(tǒng)一,不要分裂割據和混戰(zhàn)。同學們想想,統(tǒng)一北方的任務是由誰來完成的
(學生:曹操)
教師:在北方眾多軍事集團當中,最主要的有兩個,曹操和袁紹。從實力上講袁紹在各個方面都優(yōu)于曹操,但是曹操卻最終打敗了袁紹,完成了北方的統(tǒng)一。那么他是采取了什么措施來增強自己的實力呢?
(學生看教材,分析歸納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1、 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
2、 在用人上,招賢納士;
3、在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教師提問:1、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 誰實行過?意義在哪里?
(學生回憶:管仲建議實行過
分析:漢獻帝雖然是個傀儡,但卻是封建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曹操認識到,把漢獻帝挾持在自己手中,就可以打他的旗號號令天下,于是,他采納了這一具有遠見卓識的策略性意見。)
教師:1、196年,漢獻帝從長安西涼軍閥手中逃回洛陽,曹操借機發(fā)兵洛陽,把漢獻帝控制起來,并把他和文武大臣一同劫持到自己的根據地,以許(即后來的許昌)為都城。從此,曹操總攬朝政大權,取得政治上的優(yōu)勢地位。
2、在用人上,招賢納士:東漢時期選拔官吏,一是看出身門第,二是看封建道德。曹操則勇于沖破“門第”和“世賢”的框框,他甚至三次發(fā)布“求賢”令,公開提出不論門第高低,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的都可以做官。有治國之術的是文臣,有用兵之術的是武將,曹操手下“猛將如云,謀臣如雨”,人才濟濟。大量人才得以重用。
3、 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利用這些荒地,召募流亡農民,墾荒屯田。屯田農民按軍事組織編制起來,幾十人一屯,由專管屯田的官員管理,開墾荒地。屯田農民生活較有保障,因此,他們生產積極性比較高。由于實行屯田制,大量荒蕪土地得到開墾,曹操的軍糧供應就有了保證。
展示《官渡之戰(zhàn)》圖,結合地圖講解:曹操的勢力得到發(fā)展和強大,逐漸成為北方僅次于袁紹的武裝集團。公元200年,袁紹統(tǒng)兵10萬抵黃河,企圖一舉消滅曹操,曹操僅三、四萬兵力迎擊袁紹。曹操先是聲東擊西解了白馬之圍,又誘敵深入,在延津以己局部優(yōu)勢破敵局部劣勢,之后,以生死存亡在此一舉的決心,堅守官渡,看清了袁紹遠道運糧的弱點,恰有許攸來降,(簡介曹操對許攸的歡迎)在關鍵時刻起了重大的作用,贏了決定性的一步棋:夜襲烏巢,火燒袁紹軍糧,使本來就不穩(wěn)固的袁紹全軍動搖。曹操運籌謀略,真是出奇制勝。而袁紹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糧足的優(yōu)勢,以至不可一世。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繼續(xù)對袁紹的殘余勢力作戰(zhàn),經歷了極其艱難的奮戰(zhàn),直到207年獲得最終勝利,標志著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統(tǒng)一。當他得勝還朝途經勃海邊時,留下了這豪情滿懷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再看看注解。這一年曹操53歲了,他的壯心是什么?
(學生:南下統(tǒng)一全國)
那他將遇到的對手是何許人也?
(學生: 劉備、孫權。學生簡介自己對劉備、孫權的認識)
展示《三國圖》我們先看孫權,他的勢力范圍在哪?
(學生:長江下游的江南一帶。)
教師:200年,就是官渡之同年,孫權哥哥孫策遇刺身亡,從此,他繼承父兄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并大有發(fā)展,無怪乎曹操夸他“生子當如孫仲謀”仲謀是他的字。
展示《三顧茅廬》:劉備呢,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統(tǒng)一的同年,他還無立足之地呢。劉備依附于荊州劉表,但他不甘寄人籬下,思賢若渴,于是就在這207年他三顧茅廬,請出了在隆中草屋隱居的諸葛亮,字孔明,接受了這位年僅27歲的諸葛亮為他設計的戰(zhàn)略思想,是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并解釋:占據荊、益,聯孫抗曹,三分天下……)
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208年,孫劉聯軍4萬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的20萬大軍對壘。擁有眾多人馬的曹操卻失敗了。那么他的弱點到底在哪里呢?
(學生:1、曹操遠道而來,十分疲勞;2、曹軍將士多是北方人,不習水土,不習水戰(zhàn),可偏偏要“舍鞍馬,仗舟楫”,舍長用短;3、剛剛降曹的荊州水軍,懷有戒心,疑慮重重,軍心渙散;……)
教師:以曹操有多年的作戰(zhàn)經驗,對自己的這些弱點怎么能全無認識?是什么蒙蔽了曹操的智慧?
(學生:曹操的驕傲,使他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計)
教師:展示《赤壁之戰(zhàn)形勢圖》那時正是初冬季節(jié),一天夜里,江面刮起東南風,周瑜派大將黃蓋前去詐降,帶領10艘裝滿干柴澆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將柴蓋好,乘著風勢直撲曹營。漸近時,那10艘大船突然著火,迅猛沖進曹軍水寨,頓時風狂火烈,曹軍戰(zhàn)船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延燒上岸,岸上曹營也被烈火片片吞噬。孫劉聯軍乘勢猛攻,曹軍大敗,燒死、溺死的無以數計,曹操只帶領了少數人馬逃回北方。敗歸北方后,未敢再南下。但是,曹操仍“壯心不已”,從210年起三次下令求賢,211年起親自率軍西征,伸向西域, 220年,曹操病逝,對他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依你之見呢?
(學生:評價曹操)
教師:展示《魯迅對曹操的評價》
小結:人們常說曹操是三國時人,其實他一天也沒在三國時代生活過。
曹操戎馬一生,兼并群雄,統(tǒng)一北方,發(fā)展生產,功勞是不可低估。曹操死后后出現了什么局面?
(學生:三國鼎立:曹丕于220年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建都洛陽,定國號為魏,東漢至此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定國號為漢,史稱蜀或蜀漢。孫權繼續(xù)領有江東地區(qū),于222年在建業(yè)稱王,定國號為吳。)
展示《三國鼎立形勢圖》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對后世有什么影響?
(學生:魏國在北方,蜀國在西南,吳國在東南,如同鼎的三足。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國以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割據走上了較大范圍的局部統(tǒng)一,這就為以后全國范圍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國建立前后,魏、蜀、吳的統(tǒng)治者為了發(fā)展自己的勢力,都注意恢復和發(fā)展各自的經濟力量。
1. 曹魏重視農耕 提問曹魏重視農耕的表現是什么?
(學生:①繼續(xù)實行屯田。②大力興修水利 ③推廣先進工具④重視保護農桑)
展示《翻車》簡介翻車翻車構思巧妙,只要有人在上邊腳踏,就可以把低處的水不斷提到高處,既大大提高了效率又十分輕便。它不但能灌溉,而且還能排澇,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灌溉工具。他發(fā)明的翻車后來被推廣到魏國以至全國。對當時農業(yè)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這種工具在我國廣大農村一直沿用下來,許多地方至今還在使用。
2. 諸葛亮治蜀 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人稱臥龍,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協(xié)助劉備聯合孫權,打敗曹操。劉備病死后,諸葛亮輔佐劉備的兒子劉禪治理蜀國。提問諸葛亮是如何治蜀?
(學生:注意發(fā)展農業(yè),采取獎勵農耕、減輕賦稅政策,要求各級官吏重視農業(yè),防止對農民的過度剝削,對蜀國境內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很重視,專門設置堰官,派1000多人常年修護,使其更好地發(fā)揮澆灌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的作用。
鼓勵種桑養(yǎng)蠶織錦,產量居全國第一位,在與魏、吳的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蜀漢財政重要來源之一;改善和加強與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的關系。)
小結:講到這里,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前面的赤壁之戰(zhàn)正確認識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有許多優(yōu)秀品格“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學習。
1、 東吳的發(fā)展
從秦漢以來,統(tǒng)治中心在哪個地區(qū)?
(學生:黃河流域)
教師:因此,可想而知,我國南方還落后于黃河流域,地廣人稀。等到東吳建立,自然會給江南的開發(fā)帶來一個機會,一種保障。而這一時期江南得以發(fā)展還得到一個什么條件?
(學生:東漢末年,北方戰(zhàn)亂,許多人南遷,又帶去了北方先進的工具、技術、文化。)對開發(fā)江南做出貢獻的還有?
(學生:少數民族山越。)
教師:那么吳國的經濟有多方面發(fā)展,哪幾方面?
(學生牛耕,造大船、麻織、絲織,海上交通發(fā)展有萬人船隊到臺灣,與許多國家包括歐洲的羅馬的貿易往來。)
教師:東吳的造船業(yè)大大超過前代。為什么?
(學生:東南地區(qū)多江河湖泊,交通運輸以舟船最為便利。東吳北有曹魏,西有蜀漢,東南面向浩瀚無邊的大海,自然會努力向海上發(fā)展。)
教師:造船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所造的海船長達20余丈,高出水面近3丈,可載六七百人,裝載物資可達500噸以上;用于長江水戰(zhàn)的船只,有上下5層。 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吳國的海上交通非常發(fā)達,遠航的船只北達遼東,南通南亞諸國。230年,孫權派遣將軍衛(wèi)溫等率領1萬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臺灣),在今臺南市和嘉義市一帶登陸,后來衛(wèi)溫返回時,還將臺灣土著居民數千人遷往大陸。這是大陸和臺灣交通的最早記載。此后,臺灣和大陸的聯系日益密切?梢娕_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小結:三國中的每一個國家都追求以自己的國家統(tǒng)一中國,三方的角逐競爭,最后勝負如何?下節(jié)課我們回來繼續(xù)關注三國的走向。
【三國鼎立】相關文章: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12-02
三國鼎立歷史教案11-02
歷史教案-三國鼎立08-17
歷史教案-《三國鼎立》08-17
第22課 三國鼎立08-17
《三國鼎立》說課稿(精選10篇)12-12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6篇)12-04
第四冊《三國鼎立》08-17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精選11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