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六冊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對外政策
第五課 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對外政策
教學目標
本課進行當代國際社會,當代世界的主題和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等內容的教學,要求達到的知識、能力、覺悟的目標如下:
具體要求:
知識方面
識記:國際社會的構成、國際關系的含義和內容、聯(lián)合國的主要機構。
理解:獨立權、平等權、自衛(wèi)權和管轄權是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國際法的作用;按
國際組織的目的任務、活動范圍、組織主體的區(qū)分,判斷幾個主要國際組織的類型;國際組織的主要作用;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和平與發(fā)展的關系;世界多極化發(fā)展趨勢;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解決和平與發(fā)展問題的主要障礙;我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立場;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立足點;我國在對外開放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運用:列舉當代國際關系中的重大事件,分析說明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是決定國際關系的主要因素;結合歷史和當代有關的國際事件,分析說明聯(lián)合國的作用;收集和分析當前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材料,闡述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必要性和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重要性;根據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結合我國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說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為社會主義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
能力方面
聯(lián)系國際重大事件和我國對外重大活動的實際,理解課文的主要觀點、知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和解釋國際重大政治現(xiàn)象,正確認識其本質:判斷某國的對外活動、聯(lián)合國和其它國際組織的活動的是非曲直,并對錯誤的東西進行批判;運用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國際關系的內容、形式及其決定因素,分析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及其相互關系,分析建立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問題,分析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結合我國外交活動,分析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歷史地具體分析國際法及其作用、國際組織及其作用、聯(lián)合國及其作用;比較各種類型的主權國家在重大國際事件問題上的態(tài)度和主張的異同;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上,綜合認識、分析和評價國際重大事件和我國對外重大活動。
覺悟方面
正確認識國家利益的國家力量是決定國際關系的主要因素,樹立維護國家利益、增
強國家力量的觀念;支持我國政府按照國際法準則參與國際事務、處理國際關系和維護國家的榮譽、尊嚴和利益的活動;正確認識當代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兩大主題,自覺地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做貢獻;正確認識多極化的趨勢和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增強國際競爭意識,為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而努力;正確認識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點和我國的對外活動,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社會主義國家觀念,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
和平問題和發(fā)展問題
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
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五個基本點
課時安排
本課共10課進。第一節(jié)4課時,第二節(jié)3課時,第三節(jié)2課地,機動1課時。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
政治常識學習的內容都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的?
國家的主要職能是什么?
(設計以上問題的目的,是通過復習前言與第一課有關國家、國家對外關系方面職
職能等問題,導出第五課國際社會問題。)
導入新課
本課主要介紹有關國際社會的基本知識、當代國際社會的主題及我國的對外政策。下面請同學們閱讀第五課的內容,閱讀的要求是粗讀,即只讀課標題、節(jié)標題、框標題,搞清本課書的知識結構。(閱讀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在黑板上列出第五課的知識總體框架結構)
知識總體框架結構(板書)
講授新課
(教師展示世界地圖,請一個學生在地圖上找“民主德國”的版圖),(學生在現(xiàn)今地圖上已無法找到)。同學們,咱們?yōu)槭裁丛诂F(xiàn)今地圖上已無法找到民主德國的版圖呢?因為民主德國與聯(lián)邦德國合并,統(tǒng)一成為新的“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所以無法找到原民主德國的版圖。教師再設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為什么有的國家(如蘇聯(lián))解體分裂了,有的國家(如民主德國和聯(lián)邦德國)合并、統(tǒng)一了?我國政府為什么承認統(tǒng)一后的德國并與之保持外交關系?為什么也承認解體后的原蘇聯(lián)各加盟共和國并與其大多數(sh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在學生思考片刻后,教師引出課題。)這些問題關系到國際社會、主權國家、國際法、外交政策等很多方面的知識,學習了本課內容,就能正確認識這些問題,下面我們講:
一、當代國際社會(板書)
國際社會的概況(板書)
國際社會的形成和構成(板書)
1)國際社會的形成。(板書)
為了更好地理解國際關系的概念及其演變,讓我們首先簡略回顧一下國際社會的形成
過程:國際社會是隨著國家之間交往的發(fā)展而形成,其原因在于國家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需要。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國家之間雖有一定交往,但由于當時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很多國家都處于閉關自守狀態(tài)。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后,由于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科技的發(fā)展,交通和通訊設備的改進,各國加強了聯(lián)系,由于交往的南非要,以國家為單位,形成了國際社會。今天,隨著世界科技和經濟的發(fā)展,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的趨勢越來越強,國際社會已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2)國際社會的構成。(板書)
國際社會的成員主要包括兩大類型,第一類是主權國家,截止1995年,世界上共有
193個主權國家,這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引導學生看世界地圖。)
國際社會成員的第二類是國際組織,是主權國家在某種共同利益基礎上結成的國家集合體。
提問:現(xiàn)代國際組織有哪些?為什么要成立這些國際組織?(學生回答后,教師簡要介紹主要的國際組織,為下面講國際關系做鋪墊。)
2.國際關系的含義(板書)
1)國際關系的含義。(板書)
國際關系主要是指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其中最主
要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
首先,國際關系是指超越國家界限的各種行為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包括國家與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一國范圍內的任何關系都不屬國際關系。其次,在這些國際關系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即各國政府間的關系)是最主要的,因為國家是國際社會的最基本成員,國家之間的關系是其它一切國家關系的基礎。
2)國際關系的內容及表現(xiàn)形式。(板書)
國際關系從內容上看具有多樣性,它包括國際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等
關系,其中最基本的是經濟關系,最活躍最重要的是政治關系。
國際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多樣的,它包括合作與沖突、屈服與對抗、和平與戰(zhàn)爭等關系。其中競爭、合作和沖突是最基本的形式。
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板書)
投影或用小黑板展示材料:
國際輿論關注的《阿姆斯特丹條例》于1997年10月2日,由歐洲聯(lián)盟15國外長正
式簽署,它標志著歐洲一體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為歐洲進一上聯(lián)合確定了方向,歐盟作為一個具有經濟政治綜合實力的“整體形象”在國際關系中發(fā)揮世界多極化中的一極的重要的作用。
我國和日本自1972年建交以來,兩國關系一直較好。日本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最大伙伴國。但1989年日本政府參與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制裁。為了打破西方對我國的制裁,我們對日本開展了大量工作。1990年后,中日關系逐步恢復和改善,日本宣布解除第三批日元貸款的凍結,同意為我國17個項目提供第一期貸款。
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國際關系中的什么問題?(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在國際關系中決定制約和影響國際關系的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各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力
量。
國家利益是一國制定和確定對外政策及其目標的基本依據,是決定國際關系的基本因素。
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與推行本國對外政策的基本依據,是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fā)點
和歸宿。任何國家總是根據自身的利益而行動的。每個國家的對外政策,首先是為了維護本國的獨立和安全,其次是為了謀求和保護本國經濟利益,各國政府為了實現(xiàn)上述的目標,都要制定相應的、具體的外交政策:如獨立自主政策、對外合作政策、結盟政策、戰(zhàn)爭政策等等。每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執(zhí)行過程,是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過程,也就是說,國家利益在對外政策的實施中也就得到不同程度的實現(xiàn)。因此,國家利益是國際社會中各主權國家相互交往、合作與沖突的基本前提與緣由。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構成了國際合作的基礎。上述材料中,歐盟15國之間正是上于共同利益的需要,而加強合作。而利益不同則是引起國家間磨擦的根源。在當代開放的世界里,主權國家的利益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在某些領域和方面出現(xiàn)了交叉性和共存性,相互間利益共同之處在不斷地增加,因而合作的機會越來越多。同時,就整個國際社會而言,也還存在著國際社會的利益。因此,一個主權國家追求其國家利益并不完全是以損害他國的國家利益為提前的。相反,一個國家在謀求自身的國家利益的同時,也可以惠及他國,做到互惠互利。唯其如此,在當代,盡管國家之間存在不同的階級性質和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但它們?yōu)橹陨淼睦婧蜑榱司S護國際社會的利益,也可以超越意識形態(tài)的界限,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乃至軍事等領域進行交流和全作。
國家力量是決定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
在國際社會中,一個國家要通過同別國競爭、對抗、合作以確保自己的獨立和安全,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就必須有相應在的力量,這就是國家力量。國家力量也可稱為綜合國力,它量個主權國家生存和發(fā)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力。構成國家力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實物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精神性因素。
像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一樣,各個主權國家的力量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一方面,這是由各國的國家力量因素的變動引起的。例如中東的一些國家,由于石油礦藏的發(fā)現(xiàn)和開采,使它們由原來的窮國一躍而進入富國的行列。另一方面,由于國際環(huán)境的變化,引起國家力量主導因素的變動,也使國家力量隨之發(fā)生變化。構成國家力量的因素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有些因素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力量因素卻不是恒定的。在國際政治生活的不同發(fā)展階段上,由于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引起了國家力量的主導因素的變化,在19世紀以前,人們評估國家力量的主要標準是以國家人口的數(shù)量為依據的。而在以后的年代,隨著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軍事實力這一因素成為國家力量的關鍵指標。在當代,隨著兩極格局的瓦解,戰(zhàn)爭因素受到遏制,因此,軍事力量特別是核武器的數(shù)量已不殖民地是構成國家力量的決定性因素。取代它的是經濟和科學技術成為一個國家力量的關系因素。國家力量主導因素的變化會導致各國力量對比發(fā)生變化。俄羅斯雖然至今仍保持其軍事大國地位,由于其經濟和科技的相對落后,國力已今非昔比,就是有力的佐證。
鞏固新課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當代國際關系的基本概況,請同學們重點掌握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
思考下列問題:
請分析中東和平進程一波三折的原因。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是什么?
國際關系變化的決定因素是什么?
(設計以上問題,有利于引出主權國家構成因素及基本權利。)
導入新課
(錄像:播放1997年7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政權交接大典盛況,約3分鐘。)
提問: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進駐香港,在香港懸掛了156年的英國米字旗終于落下,取代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這些意味著什么?香港回歸以前是否是一個國家?
(播放錄像設計以上提問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主權國家構成要素中的主權和政權的有關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主權國家(板書)
主權國家及其權利(板書)
主權國家的構成要素。(板書)
當今世界193個主權國家,不管其性質如何,都由其必須具備的要素即人口、領土、
政權組織和主權構成。
人口,即國家定居的居民,指同一個國家統(tǒng)治權管轄下的人口。人口是國家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基礎,它是國家構成的基本要素,也是國家一切活動的基礎和基本出發(fā)點。
領土,即一個國家居民永久居住,從事社會生產的地域。也即是一個國家主權支配下的特定地域,F(xiàn)代國家領土的含義包括領陸、領海、領水、領空和活動領土的整體。領陸不令指一國之陸上地面而言,且包括地下無限深度的一層;領海指領土或內湖與公海之間,隸屬于沿岸國統(tǒng)治權之海面,領空指國家領土和領海上空,領水指一國所屬之水面;活動領土亦稱為浮地領土,即凡屬本國之船舶與飛機等,雖然駛于本國領域范圍之外,仍視同本國領土。領土是國家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沒有領土,國家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主權,即一個國家處理其國內事務和國際事務的統(tǒng)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權力。主權包括管轄權、獨立權和自衛(wèi)權。管轄權包括國有在其所屬的領土內的人和事物或發(fā)生的事件,除國際法規(guī)定的外交特權與豁免以外,有權按照本國法律實行管轄,而且對在國外的具有本國國籍的人也有管轄權。獨立權是國家主權在對外關系上的體現(xiàn),即國家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本國領土內的事務不受其他國家控制和干涉的權利;對外在尊重別國享有固有基本權力的基礎上,處理外部事務不受他國的控制和干涉的權力,包括行使權力的自主性和處理事務的排他性。自主權指國家為了維護政策獨立和領土完整而對外來侵略或威脅進行防衛(wèi)的權力。主權是國家的生命和靈魂,是主權國家具備的最重要的因素。
政權,即政府組織,國家政權是統(tǒng)治階級實現(xiàn)其對國家統(tǒng)治的工具,對內行使國家權力,實現(xiàn)國家職能,對外代表國家。政權也是國家構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沒有政權就不成為國家。
國家構成的基本要素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人口和領土是國家的社會基礎和自然基礎,是國家存在的前提,政權機關是國家權力的中心和體現(xiàn),而主權則是國家的靈魂,在諸要素中屬于首要地位,即使具備了人口領土和政權機關,如果這個政府,一切受命或依附于外國,而本身卻沒有自主權,不能獨立行使,它仍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力。(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有關的課本內容。
投影二時事資料:
1990年4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正式通過并頒布的《香港特別行
政區(qū)基本法》第一次經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全國人大還決定: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籌備委員會,并組建駐港部隊以維護國家的主權、統(tǒng)一和領土的完整,保持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繁榮和穩(wěn)定。
1997年8月17日,日本官房和官,在朝日電視臺訪談節(jié)目中明確表示,日美安全合作的范圍中所謂“周邊地區(qū)”理所當然包括臺灣海峽,中國政府迅速對此作出嚴重關切,并要求日本政府對此作出明確澄清。
設問:以上材料表明中國行使哪些主權國家基本權力?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
主權國家享有基本權利包括:獨立權、平等權、自衛(wèi)權、管轄權,這此權力都是一個
國家主權的體現(xiàn)。
獨立權是國家主權在對外關系上的體現(xiàn),是指國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本國事務而不受其他國家的控制和干涉的權力。為些獨立權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國家行政權力的完全自主性。二是國家在主權范圍內處理本國事務時不受外來干涉的排他性。如臺灣問題完全是中國的丙政,中國政府不允許他國干涉中國的內政,這是獨立權的體現(xiàn)。國家的獨立,既是政治上的獨立,也是經濟上的獨立。如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是中國政府按照實際作出的確保中國經濟獨立和政治獨立的決策。
國家平等與國家主權密切相關,國家平等是指各國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完全平等,而不分國家的大小強弱,也不分其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各國在國際會議上享有一個投票權,在外交權文件上有使用本國文字的權力等。
自衛(wèi)權,是國家為保衛(wèi)自己的生存和獨立而具有的一項重要基本權力,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指國家有權使用自己一切力量,進行國防建設,防備可能來自外國的侵犯。另一方面當國家實際已受到外國的武力攻擊時,有權進行自衛(wèi)。
管轄權是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和物行使國家主權的表現(xiàn)。管轄權主要包括領域管轄權和國籍管轄權。
提問:上述材料1)2)中,中國分別行使了什么權力?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主權國家的基本義務。(板書)
權利和義務是統(tǒng)一的,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主權國家在享有基本權利的同時,也擔負著不侵犯別國、不干涉他國內政、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義務,哪些國家不承擔義務,必然受到國際遣責和制裁。
國際法及其作用(板書)
在國際社會中,有的國家侵犯別國的權力,有的國家不履行國際義務,這就造成了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正確處理、調節(jié)國家間的關系的需要,是國際法產生的前提。
國際法的含義(板書)國際法又叫“萬國法”或“萬國公法”,主要是國家之間的法律,是各國公認的調整 國
家關系的有約束力的原則、規(guī)則和制度的總稱。簡單地說,國際法就是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法律。
國際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是國家,但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還有國際組織。國際法的制訂者是國家,但不是由一國單獨制定,而是國家間通過協(xié)議來制訂國際法的原則、規(guī)則、建立規(guī)章制度。
國際法的產生。(板書)國家產生之后,國家間必然發(fā)生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為使國家之間的各
種關系正常發(fā)展,必然要有對各國有約束力的法規(guī),以調整各國的關系,而各國在相互交往中通過協(xié)議的方式制定了各種原則、規(guī)則、規(guī)章制度便形成了國際法。因此,國際法的產生是國家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發(fā)展的必然產物。
產生于古羅馬的“萬民法”調整的是羅馬人和外國人之間的關系,被稱為國際法的前身。
1648年簽定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近代國際法產生的標志,確定了主權平等,領土主權等原則。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聯(lián)合國憲章》的產生和聯(lián)合國的成立,使國際法的發(fā)燕尾服進入新的階段,聯(lián)合國成立50年來,通過了一系列重要的國際公約,如《維也納外交公約》、《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聯(lián)合國海洋法》等,還建立了國際法院,裁判國與國之間的糾紛。
國際法的作用。(板書)
國際法對國家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是調整現(xiàn)代國家的關系,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促進國際合作的法律規(guī)范。
國際法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來理解。
(投影《公約》的有關內容)
《公約》首次規(guī)定了沿海國有權建立不超過12海里的領海,在該區(qū)域內享有主權;規(guī)定沿海國有權建立與領海寬度相等的毗連區(qū),并有權在此海域內行使必要的管制。
《公約》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確確定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qū)制度,在此區(qū)域內,沿海國家有勘探、開發(fā)、養(yǎng)護、管理其自然資源(包括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為目的的主權權利,有對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huán)境的保護與保全事項的管轄權。
《公約》還規(guī)定了大陸架制度以及國際海底區(qū)域(深海、大洋底)及其資源是人類的共同繼承遺產,由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類對這部分資源進行管理。
(教師引導學生從上述材料中歸納出國際法的作用)
國際法對國家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對于國家關系的正常發(fā)展有重要作用。第一,確立辨明國家問題是非曲直的標準和法律依據;第二,規(guī)定國際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指導國際關系的規(guī)范化,減少國際糾紛,確保建立正常的國際秩序;第三,在國際交往過程中建立各種權利與義務關系以便明確國際責任。
鞏固新課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主權國家的構成要素及主權國家的基本原則、義務和國際法的產生及作用。我們應著重把握好國家的基本權利,維護祖國的權益。
請思考以下問題:
用主權國家享有的基本權利,比較新舊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
第三、四課時
復習提問
什么是國際關系?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是什么?
(設計以上提問的目的在于導出新課國際組織的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導入新課
國際關系的主體,除了主權國家以外,還有國際組織。今天我們開始學習國際組織的有關知識。
設問:
你所知道的國際組織有哪些,它們在國際社會中發(fā)揮了什么作用?
(學生議論,教師總結。)
從同學們的發(fā)言內容可以看到,不少同學關心國家大事,對聯(lián)合國、歐盟、北約、國
際幣基金會、世界貿易組織等這些組織的情況有所了解,但對這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發(fā)揮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
國際組織(板書)
當代國際組織的概況(板書)
國際組織的含義。(板書)
(掛出世界地圖,引導學生圍繞國際組織的名目、數(shù)目、職能、范圍或所在地等邊閱
讀課本邊看地圖,了解國際組織的概況、含義。)
國際組織主要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為了特定的目的和任務,根據共同簽訂的條約而建立的一種常設性辦事機構。
當代國際社會存在名目繁多,職能各異,規(guī)模不一的國際組織,據統(tǒng)計共有2萬多個。當今世界已形成了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國際組織網絡,這些國際組織涉及的范圍包羅萬象,而且規(guī)模呈擴大趨勢。
國際組織并非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出現(xiàn)的。國家產生后,世界各國的關系長期處在一種相對隔離狀態(tài),隨著生產特別是交通運輸方面的進步,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進入19世紀中期,國際協(xié)作的范圍日益擴大,合作日益加強,國家間出現(xiàn)了為某種特寫目的而建立起來的國際組織,如1865年成立的國際電報聯(lián)盟,1874年成立的萬國郵政,是早期規(guī)模較大的國際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扣,成立國際聯(lián)盟是世界上第一個世界性的國際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1945年成立的聯(lián)合國是當代世界最大的國際組織。
戰(zhàn)后由于發(fā)展中國家的進一步壯大和發(fā)展,海洋、宇宙等科學技術以及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的巨大進步,使地地球上的空間距離相對地縮小了,各國之間的相互影響更為廣泛和深刻,戰(zhàn)后的這些發(fā)展,加速了國際組織的成長?梢,國際組織是國際關系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第六冊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對外政策】相關文章:
我國的對外政策08-17
第六冊我國的國家制度08-17
當代國際社會08-17
淺議我國綠色證券政策的法律構建08-18
犯罪化原則與我國的“嚴打”政策08-05
我國財政赤字政策的走向選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