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逍遙游(節(jié)選)
《逍遙游》是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作,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逍遙游節(jié)選,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譯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
《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遠,然后拍擊大翼,憑借旋風直上高空。它是乘著六月的大風而飛去的。”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深青,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它高曠遼遠而沒有邊際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像人抬頭看天空一樣罷了。
再說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處,那么小小的芥草浮在上面就成為一只小船;而擱置杯子就沉落在地上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鵬鳥飛九萬里,其下有巨風的承載,然后才乘風而飛,背負青天而沒有什么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后才想準備飛到南方去。
蟬與雀譏笑它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到樹枝就停下來,有時飛不到樹上去,就落在地上,哪用飛到九萬里的高處再往南去呢?”到近郊野林去,帶上一日之糧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搗米準備干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準備糧食。這兩個小動物又知道什么呢?
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的比不上壽命長的。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朝菌不知一日的時間變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時間變化,這就是壽命短的。楚國的南邊有叫冥靈的大樹,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壽命長的。但是彭祖現(xiàn)在獨以長壽著名,一般人和他相比,豈不可悲可嘆嗎?
商湯詢問名叫棘的大夫就是這樣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是天然形成的。那里有一種魚,它的身寬有好幾千里,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泰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沖九萬里高空,穿過云氣,背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于蓬蒿叢中,這也算是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么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區(qū)別了。
所以,那些才智可以勝任一官之職,行為可以順應一鄉(xiāng)群眾,道德合乎一國之君的要求,才能可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自己很得意,其實如同斥鷃一樣(所見甚。。而宋榮子嗤笑這四種人。而且世人都贊譽他,他卻并不會因此而更加奮勉,世人們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清楚自身與物的區(qū)別,辨明榮譽與恥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在世間,沒有追求什么。即使如此,他還是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駕風行走,那樣子實在輕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才返回。列子對于尋求幸福,沒有拼命追求。他這樣雖然免于步行,但還是有所依靠。如果能夠順應天地萬物之性,而駕馭六氣的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那又需要憑借什么呢?因此說,真實自然的人沒有自我的偏見,神人沒有要建功立業(yè)的偏見,圣人不求聲名。
注釋
(1)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氨壁ぁ,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傳說北海無邊無際,水深而黑。
(2)鯤(kūn):傳說中的大魚。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其:表推測。
(3)鵬:本為古“鳳”字,這里指傳說中的大鳥。
(4)怒:奮起的樣子,這里指鼓起翅膀。
(5)垂:同“陲”,邊際。
(6)海運:海動。古有“六月海動”之說。海運之時必有大風,因此大鵬可以乘風南行。徙:遷移。
(7)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8)《齊諧》:書名。出于齊國,多載詼諧怪異之事,故名“齊諧”。一說人名。
(9)志怪:記載怪異的事物。志,記載。
(10)水擊:指鵬鳥的翅膀拍擊水面。擊:拍打。
(11)摶(tuán):回旋而上。一作“搏”(bó),拍。扶搖:一種旋風,又名飆,由地面急劇盤旋而上的暴風。九,表虛數(shù),不是實指。
(12)去:離,這里指離開北海!叭ヒ粤孪⒄咭病敝复簌i飛行六個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說息為大風,大鵬乘著六月間的大風飛往南冥。以:憑借。息:風。
(13)野馬:指游動的霧氣。古人認為:春天萬物生機萌發(fā),大地之上游氣奔涌如野馬一般。
(14)塵埃:揚在空中的土叫“塵”,細碎的塵粒叫“!薄
(15)生物:概指各種有生命的東西。息:這里指有生命的東西呼吸所產生的氣息。相:互相。吹:吹拂。
(16)蒼蒼:深藍。其正色邪:或許是上天真正的顏色?其,抑,或許。正色,真正的顏色。邪,同“耶”,疑問語氣詞。極:盡。下:向下。亦:也。是:這樣。已:罷了。
(17)覆:傾倒。坳(ào):凹陷不平,“坳堂”指堂中低凹處。
(18)芥:小草。置杯焉則膠:將杯子放于其中則膠著擱淺。置,放。焉,于此。膠,指著地。
(19)斯:則,就。
(20)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文,意為“這樣,然后才……”。培:憑。
(21)莫之夭閼(yāoè):無所滯礙。夭,挫折。閼,遏制,阻止。“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的倒裝。圖南:計劃向南飛。
(22)蜩(tiáo):蟬。學鳩:斑鳩之類的小鳥名。
(23)決(xuè):疾速的樣子。
(24)搶(qiāng):觸,碰,著落。“搶”也作“槍”。榆枋:兩種樹名。榆,榆樹。枋,檀木。
(25)控:投,落下。
(26)奚以:何以。之:去到。為:句末語氣詞,表反問,相當于“呢”。南:名詞作動詞,向南(飛行)!稗梢浴瓰椤,即“哪里用得著.......呢”。
(27)適:去,往。莽蒼:色彩朦朧,遙遠不可辨析,本指郊野的顏色,這里引申為近郊。
(28)三餐:指一日。意思是只需一日之糧。反:同“返”,返回。
(29)猶:還。果然:吃飽的樣子。
(30)宿:這里指一夜。宿舂糧:即舂宿糧,舂搗一宿的糧食。
(31)之:此,這。二蟲:指蜩與學鳩。蟲:有動物之意,可譯為小動物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菌:一種大芝,朝生暮死的菌類植物;匏罚夯,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朔,農歷每月的第一天。一說“晦”指月末,“朔”指月初。
(34)蟪蛄(huìgū):寒蟬,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35)冥靈:大樹名。一說為大龜名。
(36)根據前后用語結構的特點,此句之下當有“此中年也”一句,但傳統(tǒng)本子均無此句。
(37)大椿:傳說中的大樹名。一說為巨大的香椿。
(38)彭祖:傳說中堯的臣子,名鏗,封于彭,活了約八百歲。乃今:而今。以,憑。特,獨。聞,聞名于世。
(39)眾人:一般人。匹:配,比。
(40)湯:商湯。棘:湯時的賢大夫,《列子湯問》篇作“夏革(jí)”。已:矣。
(41)窮發(fā):傳說中極荒遠的不生草木之地。發(fā),指草木植被。
(42)修:長。
(43)太山:即泰山。在今山東泰安北。
(44)羊角:一種旋風,回旋向上如羊角狀。
(45)絕:穿過。
(46)斥鴳(yàn):池沼中的小雀。斥,池,小澤。
(47)仞:古代長度單位,周制為八尺,漢制為七尺;這里應從周制。
(48)至:極點。
(49)小大之辯:小和大的區(qū)別。辯,同“辨”,分辨,分別。
(50)效:效力,盡力。官:官職。
(51)行(xíng):品行。比:合。
(52)合:使...滿意。而:通“能”,能夠。征:征服。
(53)宋榮子:一名宋钘(jiān),宋國人,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猶然:喜笑的樣子;猶,通“繇”,喜。
(54)舉:全。勸:勉勵。
(55)非:責難,批評。沮(jǔ):沮喪。
(56)定:認清。內外:這里分別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莊子看來,自主的精神是內在的,榮譽和非難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貴的。
(57)境:界。
(58)數(shù)數(shù)(shuò)然:汲汲然,指急迫用世、謀求名利、拼命追求的樣子。
(59)列子:鄭國人,名叫列御寇,戰(zhàn)國時代思想家。御:駕馭。
(60)泠(líng)然:輕妙飄然的樣子。善:美好的。
(61)旬:十天。有:通“又”,用于連接整數(shù)與零數(shù)。
(62)致福:求福。
(63)雖:雖然。待:憑借,依靠。
(64)乘:遵循,憑借。天地:這里指萬物,指整個自然界。正:本;這里指自然的本性。
(65)御六氣之辯:駕馭六氣的變化。御,駕馭、把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辯:通“變”,變化的意思。
(66)彼:他。且:將要。惡(wū):何,什么。
(67)至人:莊子認為修養(yǎng)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義相近。無己:清除外物與自我的界限,達到忘掉自己的境界。即物我不分。
(68)神人: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脫于物外的人。無功:無作為,故無功利。
(69)圣人:這里指思想修養(yǎng)臻于完美的人。無名:不追求名譽地位,不立名。
賞析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yōu)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yōu)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板羞b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里,客觀現(xiàn)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于現(xiàn)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于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保唵瘟私馇f子的哲學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為”句式的特點,歸納“志、圖、名、置、窮”五個詞語的義項。
。常砬逅悸罚痴b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
教學重點
歸納五個多義詞“志、圖、名、置、窮”義項,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
教學難點
莊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莊子思想,熟讀課文,理清思路,并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義色彩。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閡,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也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保ā肚f子與魯迅》)今天,我們學習《逍遙游》一課,來體會莊子散文的特點。
二、莊子及莊子思想簡介
結合注釋①教師補充
投影:
莊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屬于道家學派。他繼承老子順其自然的觀點,更進一步認為無可奈何的叫“命”,不可違離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憑它的擺布。他的思想相當復雜,攻擊儒、墨,主張回歸自然;憤事嫉俗,痛恨黑暗現(xiàn)實,楚威王重金聘他為相而遭拒絕;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斗爭。他的人生觀很消極,帶有濃厚的悲觀和虛無主義的色彩。
三、熟讀課文
。保犱浺,掃清文字障礙。
。玻队吧蛛y詞,通過做練習的形式,來強化掌握。
投影: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并給加點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云
(2)海運則將 ()于南冥
。3)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闕()()者
(6) ()與學鳩笑之曰
。7)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
。8)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9)適百里者,宿 ()糧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國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
。14)彼且惡()乎待哉?
學生看課本,查閱工具書,思考,回答。
明確:⑴翼 ⑵徙 ⑶ ⑷ ⑸ ⑹蜩 ⑺
、 ⑼舂 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學朗讀課文,檢查掌握字詞的情況,如有問題,師生及時糾正。
。矗處熥隼首x提示。
第一段:“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要把選擇問句的語氣讀出來。“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句中“且夫”是發(fā)語詞,讀“夫”時可稍拉長一些,“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也”后停頓一下,千萬注意,“也”作為語氣詞應放在上半句尾,即“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下文如有類似情況,朗讀方法相同。
第二段,應重讀“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辯也”中“小”“大”“辯”。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為發(fā)語詞,朗讀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應讀得干脆而響亮。
。担髯宰x課文,借助注釋理解課文。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標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問,幫助自己解決。教師巡視中可參與小組的活動。
6.學生齊讀課文。
四、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提問:題目《逍遙游》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俏覀兛纯醋髡哂帽姸嗟谋扔魉鑼懙奈锖腿耸遣皇蔷褪菬o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游自得呢?)
提問: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寫鯤鵬之大?(要求學生能合書回答。)
明確:“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問:形體碩大無比的鯤鵬如何飛上九萬里高空的?《齊諧》書里如何說?(學生看書思考,合書回答。)
明確:“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問:這說明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提問:課文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也是非逍遙的?
明確:“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薄扒曳蛩e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提問:蜩與學鳩怎樣嘲笑大鵬南飛,作者是怎樣解釋的?
明確:“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作者反駁:“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提問: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說明什么?(學生討論)
明確:照樣說明它們也非逍遙,都是不自由的。
教師對第1段稍加點撥,帶領學生背第1段。
學生齊背第1段。
提問: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師點評:在五彩繽紛,變換無窮的大千世界里,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占時間,所占空間,大者大,小者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
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第3段。
提問:這一段作者提到的兩個人說明什么?
明確:同樣說明兩人也還未逍遙。
提問:那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適什么?這是怎樣的境界?哪種人能達到這種境界?
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只有課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最后通過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回顧,歸納寫作方法,先破后立,從而明確莊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點。
由學生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