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大全>語文教案>高中語文教案>《琵琶行》說課稿

《琵琶行》說課稿

時間:2022-08-16 17:35:06 高中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琵琶行》說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琵琶行》說課稿

《琵琶行》說課稿1


點擊瀏覽該文件

《琵琶行》說課稿2

  一.文本分析

  《琵琶行》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三板塊“筆落驚風雨”的“詩從肺腑出”專題。課文寫的是詩人被貶江州后,在一次送客途中偶遇琵琶女,通過敘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凄涼身世的自述,表現(xiàn)出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這篇課文的特點是:全文句式整齊,音韻和美,讀來朗朗上口,對琵琶女形象的刻畫生動而細膩,對音樂的描摹靈動而優(yōu)美,極富感染力。

  二.學生分析

  學生需要從《琵琶行》這篇課文中學習詩歌語言的生動和諧以及情感表達的深刻細膩,更需要學習詩人如何通過高超的比喻來描摹音樂的能力。在認知上,高一學生已初步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基本能自行對本文的字詞進行疏通。在情感上,他們基本具備了對詩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詩詞意蘊和情感的興趣。學生需要采用誦讀體會、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學習本文。

  三.目標闡述

  知識和能力

  能說出文中重點實詞、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文言字詞的含義。

  能闡述作者運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作手法及效果。

  能背誦并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

  能在把握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的過程中運用誦讀體會的'方法。

  能在積累文言字詞的過程中運用查閱字典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能感受詩人遭貶謫后借琵琶女所表現(xiàn)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嘆和沉郁壓抑的悲涼心境。

  教學重點

  能闡述作者運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作手法及效果。

  教學難點

  能感受詩人遭貶謫后借琵琶女所表現(xiàn)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嘆和沉郁壓抑的悲涼心境。

  四.過程設計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教師說以下導入語:在我們的生活中,音樂是人們傾訴內(nèi)心、表達情感的必備手段,請問大家,有沒有這樣一段音樂,曾經(jīng)觸動了你敏感的內(nèi)心,讓你為之潸然淚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琵琶女,她用一首琵琶曲,彈出了一位大詩人的眼淚,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本

  1.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請大家按照自己的閱讀習慣朗讀本文,參考文中的注釋,借助手頭的工具書,疏通文意。(學生對文中不懂的詞句提出疑問,教師強調(diào)重點文言字詞。)

  2.感知文本,觸摸情感

  掃除字詞障礙后,請大家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琵琶行》是一首敘事長詩,所敘何事?請你用簡介的話概括出來。(參考: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邊,巧遇琵琶女。)

  說一說你從文章中初步感知的詩歌情感基調(diào)。(參考:凄涼、悲傷、凄慘、蒼涼等)

  課文的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參考: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要,概述琵琶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為全詩奠定了凄涼的感情基調(diào)。)

  (三)再讀課文,走近人物

  1.整理文章結(jié)構(gòu),理清行文思路

  請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為課文的每一部分加上一個小標題,來反映文章所敘之事的發(fā)展脈絡。(參考: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曲,歌女傾訴身世苦,同病相憐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濕)

  2.捕捉人物形象,走近人物內(nèi)心

  詩歌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彼此有什么共同點?(參考: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兩者的共同點用課文原文回答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作者在塑造琵琶女這一形象的過程中,運用了怎樣的手法?(參考:側(cè)面渲染,渲染悲傷的出場環(huán)境;正面描摹,描寫怕怕女的神態(tài)動作及高潮的彈奏技巧;前后對比,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對比。)

  請你用自己的話概括你心目中琵琶女的形象。(參考:曾經(jīng)名噪京都、青春歡笑、色藝雙絕、紅極一時,如今卻老大淪落、年老色衰、“獨守空船”,飄泊江湖,這是一個被遺忘,被命運所拋棄的悲慘形象,但她仍舊保有她女性的端莊和矜持,手執(zhí)琵琶,款款低訴)

  (四)品讀課文,分析情感

  1.體會作者寫作意圖

  作者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筆墨來塑造這一形象?(參考:詩人著力刻畫琵琶女的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抒寫自己的天涯淪落之恨。)

  作者為什么會對琵琶女如此關注,兩個人到底有哪些共同點呢?分小組討論。(參考: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一個是名滿京都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過著冷落凄涼的寂寞生活。)

  2.品味文章精彩語言

  正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所以作者才會被琵琶女的音樂所感染,才會把琵琶女的彈奏寫得如此的精彩。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具體描摹音樂句子,說一說哪一句詩句最能打動你,為什么?

  (參考:(1)運用精彩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2)從視覺、聽覺、感覺等多角度描寫: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3)側(cè)面描寫: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4)運用疊音詞:嘈嘈切切

  3.感知人物內(nèi)心世界

  你能從這一段音樂的描寫中看到琵琶女怎樣的內(nèi)心世界?(參考: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nèi)心情感的起伏變化,由歡樂,到沉思,再到悲憤,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

  (五)總結(jié)歸納,把握主題

  1.回顧詩歌,探究深意

  請大家重讀課文,想一想,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2.朗讀全詩,小結(jié)歸納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描寫音樂的詩都給人們無盡的美感,請大家在課后搜集并整理。

《琵琶行》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琵琶行說課稿。我是XX號說課選手,我說課的題目是《琵琶行》。(板書題目、作者)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詩歌主題鮮明、人物形象生動,抒情真切細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

  《琵琶行》是魯人版必修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單元話題是“感受藝術的魅力”,因為是單元首篇,對教授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的方法,培養(yǎng)“感受藝術的魅力”的能力和習慣,具有重要的作用。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初步鑒賞文學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A、知識目標:了解文學常識;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nèi)涵;感知作者把音樂描寫與聽者、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B技能目標: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培養(yǎng)學生詩歌、音樂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聯(lián)想能力。

  C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領會詩人情操里體現(xiàn)出的人性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體會主旨句的內(nèi)涵。

  4、教學難點:對音樂的鑒賞是教學的難點。

  5、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重點。第二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標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變學生機械接受灌輸?shù)膶W習狀態(tài)為主動探究式學習。詩歌的理解感悟最終還是要靠學生自己,教學著重于設計問題引導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因此我將具體采用以下教學法:朗讀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活動法、視聽結(jié)合法等。

  四、說學法

  根據(jù)葉希波夫的“自主型學習方法”理論,比較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比較分析的思維習慣。所以,我將采用比較探究式學習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ぐl(fā)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聽一只樂曲,心曠神怡,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還要醉心,比聽樂曲更加迷人,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首千古傳誦的詩歌——《琵琶行》。

 。ǘ┙榻B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

  課前印發(fā)材料介紹“行”的詩體、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寫作背景。預習字詞等基礎知識。

 。ㄈ┱w感知,把握感情基調(diào)。

  向?qū)W生展示多媒體配樂朗讀,通過音樂的熏陶、聲情并茂的朗讀、形象逼真畫面的感染,把學生帶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圍之中,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沉郁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這就為學生鑒賞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ㄋ模┙庾x身世遭遇,突破教學重點

  1、誘導點撥,領悟主旨

 、盘釂枺罕疚乃茉炝伺门驮娙藘蓚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話將這兩個人物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疲簽槭裁丛娙藭l(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哀嘆?到底詩人與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

  為了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我設計了一個對聯(lián)題,引用詩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為上聯(lián),要求學生根據(jù)琵琶女與詩人的共同點填寫下聯(lián)。接著讓學生組討論,教師進行點撥,最后讓學生展示答案,教案《琵琶行說課稿》。

  舉例:異地相逢淚漣漣;共懷世間愁郁情;吟曲賦詩總關情;共奏人間悲涼曲。

  在點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烘托、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力。

  體會了主旨句的內(nèi)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躍然紙上。

  2、體會作者的人性美,認識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我設計兩個問題:

 、派頌槭送倦A級的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同下層社會婦女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體現(xiàn)詩人怎樣的品格?(敢于沖破封建門第觀念,同情下層人民的進步思想)

 、凭哂懈呱星椴佟⒉湃A橫溢的詩人在官場上難覓知音、受排擠,從而暴露出什么問題?(統(tǒng)治階級不容賢良、排斥異己、壓抑人才)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人性美和對黑暗社會的認識。進而要求學生談談生活在新社會中的感觸,激發(fā)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五)品味音樂,突破教學情意

  1、品讀詩中意

  首先讓學生找出集中描寫音樂的段落(第二段)來齊聲朗讀。接著請學生找出該段中自己最能讀出詩人感情的句子進行示范朗讀。同學們就在你讀我評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誦讀指導任務,而且也進一步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

  在這基礎上,我讓學生欣賞兩個經(jīng)典畫面:“荻花瑟瑟”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圍。再播放富有“婉轉(zhuǎn)流暢——沉咽穩(wěn)重——間歇頓挫——激越高昂“的旋律變化特點的幾段琵琶曲,請一位同學伴著琵琶曲朗誦該段。其他同學閉目傾聽,進一步感受音樂、詩文、感情融為一體的特點。

  2、解讀樂中情

  在上面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根據(jù)聽后感受,分組討論以下問題:音樂的描寫中體現(xiàn)了怎樣的旋律變化?在這個變化的旋律中又飽含琵琶女、詩人怎樣的情緒變化?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培養(yǎng)同學們的發(fā)散性思維、想象聯(lián)想能力。相信同學們傾聽了富有旋律變化的琵琶曲的伴讀下完成第一個問題并不困難。而假如學生能用熟悉的樂曲或場面來再現(xiàn)詩中音樂的旋律變化,那么體會詩人、琵琶女那種“喜悅——憂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緒變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就突破了教學難點。

  3、把握音樂的描寫技巧

  對于這一點,我是這樣引導的:詩人用怎樣的藝術手法來表現(xiàn)音樂之美?這問題并不難,也許學生會很快找出用比喻、疊詞的手法來對音樂進行正面描寫,而用“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環(huán)境來對音樂作側(cè)面烘托。此外,詩中“間關鶯語花底滑“這一句還采用了通感的修辭,這點學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將讓學生回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辭的兩個句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以此來啟發(fā)、引導學生。

 。┱n堂小結(jié):

  同學們,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詩人找到了知音,發(fā)出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寫下了這篇優(yōu)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詩作為《琵琶行》的讀后感,和大家共鳴: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七)擴展提升

  請同學們鑒賞《李憑箜篌引》中音樂描寫的技巧。

  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ò耍┩扑]作業(yè):

  讓學生初步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課后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shù)不限。

  五、板書設計: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婦 音樂 謫居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琵琶行》說課稿4

  一.說教材

 。ㄒ唬┱n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里的一篇課文。本單元鑒賞重點:養(yǎng)成誦讀涵泳的習慣,記誦有代表性的詩篇及名句;能聯(lián)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認識唐詩的杰出成就,培養(yǎng)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詩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語言,領略作品的表現(xiàn)力,注重審美體驗。通過這一單元學習提高鑒賞評價古詩的能力!杜眯小芬辉娛翘拼F(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它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通篇體現(xiàn)了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jīng)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鑒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ǘ┙虒W目標

  根據(jù)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三維目標并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欣賞作者以形象比喻來表現(xiàn)音樂形象的語言藝術,了解運用環(huán)境描寫側(cè)面烘托氣氛,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手法。

  2. 情感目標: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nèi)涵。體會詩中的情感和意境,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鳴,把握人物形象和詩歌社會意義。

  3. 能力目標:初步學習這種以文字表現(xiàn)音樂的寫作手法。

  (三)教學重點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鑒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鑒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jié)構(gòu)、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ㄋ模┙虒W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

  二.學情介紹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tài)。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tǒng)的詩詞鑒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yōu)楠毩ⅰ⒑献、探究?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為主導,以學生學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O置懸念,導入新課

  課前先說一段開場白:白樂天去世,唐宣宗寫悼詩吊之曰: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憲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傾慕他的詩才,想拜他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罷。“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長恨曲”和“琵琶篇”分別指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琵琶行》,看看這首詩有何魅力讓“胡兒能吟”又讓皇帝極力稱贊?

  (二)分析課文

  《高中語文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薄⒙犝n文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diào),然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回答問題:主要寫了幾個內(nèi)容?

  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曲、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濕這樣五個內(nèi)容。

  2、下面我講講對內(nèi)容的分析。

  主要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fā)“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我就從這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倡“問題教學法”,他認為這個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對課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這個方法。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書 三奏:獨自彈 應邀彈

  感言和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節(jié),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節(jié),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節(jié)。在這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jié)。我設置如下問題: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于什么描寫?b,從這里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對音樂的側(cè)面烘托描寫。也是用文字去表現(xiàn)音樂的一種手法。通過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悲涼哀怨)

  第二次演奏,這是的重點部分。這一部分出現(xiàn)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先挑出來讀讀。然后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1.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2.這一段根據(jù)演奏的起承轉(zhuǎn)合可以分為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3.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jié)尾,有什么作用?4.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diào)是怎樣的?

  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c,側(cè)面烘托的手法。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節(jié),讓學生自己品味通過側(cè)面描寫烘托音樂的感人。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書:三感:情相觸 情相通

  情相融

  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讓學生回答怎樣的問題,a,你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聲音時的心情嗎?b,你從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節(jié),是的難點部分。為了更好理解主題,要聯(lián)系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在這里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a,哪些句子能夠體現(xiàn)出作者的心情?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fā)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為什么詩人說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了的主題。詩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華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處。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怨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板書(主題)

  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后一節(jié),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凄,用它作結(jié),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nèi)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到這里全文的分析結(jié)束,下面我講講的小結(jié)。

  全文結(jié)束后,設計提問:詩人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時便已經(jīng)聽出了音樂中的情感?(過渡到白居易的處境)

  學生分組討論,交換意見。最后我總結(jié):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貶的官員,有政治抱負不得施展。這一點與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處。

  B、 秋天,“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落寞。

  小結(jié):正是在這樣相同的境遇中,詩人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可以說,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寫下了這篇優(yōu)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贈之。

  (三)總結(jié)本詩寫作特色

  在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并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說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

  (1)結(jié)構(gòu)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xiàn)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zhì)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襯虛實相生。情緒表現(xiàn)波瀾起伏,過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運用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ㄋ模┩卣寡由

  旨在延伸教材內(nèi)容,拓展課題研究,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鑒賞這類的能力,選取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等詩文,分小組討論它們和《琵琶行》在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上有何異同。

  (五)作業(yè)

  讓學生背誦第二段,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課后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shù)不限。

  五.說板書設計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 三感

  獨自彈 —— 情相觸

  應邀彈 —— 情相通

  感言和 —— 情相融

  主題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心情悲涼哀傷 直接表達 醉不成歡慘將別

  環(huán)境烘托 楓葉荻花秋瑟瑟 別時茫茫江浸月

  聲中之情:

  “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 “似訴平生不得志”

  “說盡心中無限事” “別有幽愁暗恨生”

  樂曲旋律:婉轉(zhuǎn)流暢 沉咽凝滯 間歇停頓 激越雄壯

  我認為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直觀,既突出了詩歌的主題,又突出了明暗兩條線索的結(jié)構(gòu)特點。有利于學生把握這篇課文的重點。我的說課到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

《琵琶行》說課稿5

  各位評委、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楊沖。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琵琶行》,我打算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ㄒ唬┱n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里的一篇課文,是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jīng)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鑒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三維目標并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來表現(xiàn)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了解運用環(huán)境描寫側(cè)面烘托氣氛,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手法。這是知識目標。

  2. 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nèi)涵。體會詩中的情感和意境,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鳴,把握人物形象和詩歌社會意義。這是情感目標。

  3. 初步學習這種以文字表現(xiàn)音樂的寫作手法。這是能力目標。

 。ㄈ┙虒W重點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敝挥袀魇诮o學生有效的鑒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鑒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的教學重點是: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jié)構(gòu)、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因為學生有關美感與文學的文章在以前學過幾篇。但用文字來細致具體的描寫音樂的文章學生很少接觸。

  (四)教學難點

  由于音樂是付諸于感官的,學生能夠感知,也很好理解。然而聽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難摹寫的。但這篇文章卻很好的表達了出來。因此授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diào)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感受“聲中之情”“文中之情”。文章的難點就是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音樂來感知聽者、演奏者內(nèi)心感情,并將兩者融為一體的。

  二、說學情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tài)。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tǒng)的詩詞鑒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yōu)楠毩ⅰ⒑献、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為主導,以學生學為主體,通過提問設計、板書設計,師生討論分析等來掌握本詩的特點和思想情感,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對于新授課來說,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課前我會先給學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讓學生在明快的節(jié)奏中感知音樂中的“高山”“流水”,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伯牙的人擅長彈琴、作曲,他在漢陽江口彈琴時碰到子期在岸邊細細傾聽,并贊嘆不絕。伯牙十分驚嘆,這樣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會欣賞我的琴聲呢?他請子期上船,并問他:你喜歡聽我彈琴,我現(xiàn)在彈一曲,請你說出曲子內(nèi)容。說罷,伯牙彈了起來。子期聽后說:妙極了!你彈出來的琴

  聲像巍峨的高山一樣,像流動的江水一樣。伯牙驚嘆不已。從此,他們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來稱呼知音。

  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chǎn)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分析課文

  《高中語文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聽課文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diào),然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幾個內(nèi)容?

  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曲、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濕這樣五個內(nèi)容。

  2、下面我講講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fā)“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我就從這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文章。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倡“問題教學法”,他認為這個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對課文的分析中,我主要采用了這個方法。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書 三奏:獨自彈 應邀彈 感言和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節(jié),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節(jié),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節(jié)。在這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jié)。我設置如下問題: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于什么描寫?b,從這里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種音樂的側(cè)面烘托描寫。也是用文字去表現(xiàn)音樂的一種手法。通過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

  第二次演奏,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對音樂的描寫尤有獨到之處。音樂形象是難以捕捉的,如何借助語言把它變成讀者易于感受的具體形象呢?為什么讀著白居易的文字就仿佛親耳聽到了音樂一般?

  這一部分出現(xiàn)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先挑出來讀讀。然后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a,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b,這一段根據(jù)演奏的起承轉(zhuǎn)合可以分為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c,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jié)尾,有什么作用?d,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diào)是怎樣的?

  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用一連串比喻反復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边@些詩句都是用生活中具體的聲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繪了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各種不同的音樂節(jié)奏和旋律。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c,側(cè)面烘托的手法。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寫彈者和聽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等等,都讓人感到那琵琶聲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聽者的共鳴。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節(jié),讓學生反復誦讀,自己品味通過側(cè)面描寫烘托音樂的感人。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書:三感:情相觸 情相通 情相融 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讓學生回答怎樣的問題,a,你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聲音時的'心情嗎?b,你從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節(jié),是文章的難點部分。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題,要聯(lián)系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文章。在這里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a,哪些句子能夠體現(xiàn)出作者的心情?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fā)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為什么詩人說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了文章的主題。詩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華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處。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怨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節(jié),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凄,用它作結(jié),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nèi)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3、到這里全文的分析結(jié)束,下面我講講文章的小結(jié)。

  全文結(jié)束后,設計提問:詩人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時便已經(jīng)聽出了音樂中的情感?(過渡到白居易的處境)

  學生分組討論,交換意見。最后我總結(jié):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貶的官員,有政治抱負不得施展。這一點與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處。

  B、 秋天,“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落寞。

  小結(jié):正是在這樣相同的境遇中,詩人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可以說,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寫下了這篇優(yōu)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贈之。

 。ㄈ┱n外延伸

  學生剛接觸這類文章可能還不能充分領悟其中的內(nèi)涵,因此為了加深他們的興趣,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這類文章的能力,我會在課堂上出示《老殘游記·明湖居聽書》中關于王小玉說書的片段。讓學生課外進行比較閱讀。此外學生還可去找描寫音樂的文章和詩歌,如《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等。

 。ㄋ模┳鳂I(yè)

  家庭作業(yè)能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F(xiàn)在的音樂類型豐富,學生也有自己所鐘愛的音樂,因此我讓學生課后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shù)不限。

  五、說板書

 。ㄇ懊娴氖谡n中我已經(jīng)做了簡要的板書,即它的三奏三感。從文章的這兩條線索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文章的主題,即——)

  琵琶行

《琵琶行》說課稿6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琵琶行》。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程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匚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詩人的情感世界;注意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注意結(jié)合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來解讀詩歌。

  《琵琶行》是白居易創(chuàng)作于被貶之后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詩中琵琶女幽怨的琴聲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動了詩人,激起了詩人情感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边@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具有極大的審美價值。

 。ǘ┙虒W目標

  本著“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新課程教育觀,圍繞三個維度,結(jié)合課程目標、教材特點、學生實際三個因素,力求易于操作、易于檢測,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三維目標

  A、知識與能力: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把握故事情節(jié);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nèi)涵。

  B、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明確創(chuàng)作背景,把握故事情節(jié);通過誦讀課文來感知課文; 通過討論點撥法、移情入境法體會情感內(nèi)涵 。

  C、情感與態(tài)度:感受詩作體現(xiàn)的人性美。

  2、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主旨句的內(nèi)涵。

  二、說教法

  依據(jù)新課程“教師是學習共同體中的首席”這一教師觀,強調(diào)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運用如下教學法:

  指導自學法、引導點撥法、討論談話法、教學相長法

  三、說學法(1)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淺顯字句的疏通,基本可以獨立完成;他們已有了一定的人生經(jīng)歷,具有強烈的探求欲和敏銳的感悟能力。

 。2)學法

  學法的改變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與核心。依據(jù)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著在必修課“閱讀與鑒賞”方面“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新課標理念,學法設計如下:

  自主學習法、討論探究法、合作學習法、入境移情法

  四、說程序

  (一)、導入。

  我以“知音”這個典故導入。俞伯牙和鐘子期因音樂而成為知心朋友,白居易和琵琶女也是因為音樂而情意相通。

  結(jié)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故事導入,會吸引其注意力,使學生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愉悅地航行,而且,典故的內(nèi)涵與全文的主旨一脈相承,在學習之前,做到了“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ǘ、明確目標。

  教學應有效。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所以我首先出示學習目標,這樣使學生學習時做到有的放矢,學習后可以自我衡量、自我檢測。

 。ㄈ⒆x小序。

  讓學生自讀小序,帶著兩個任務:

  1、借助注釋,自問自答,質(zhì)疑解難,疏通文字。

  2、請學生談談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之所以這樣設計,第一,要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夯實文言基礎,我覺得課程改革絕不是削弱或不要知識,學生的發(fā)展必須建立在扎實的知識基礎之上,忽視基礎,學生發(fā)展“更上一層樓”的理想,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第二,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從被動到主動的學習意識,使他們能夠利用現(xiàn)有資源,獨立解決問題。第三,以小序為切入點,以一點而帶全篇,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以小序為點,可全部拎起。如學生在談“自己從中讀出了什么時”,一定會有人談到創(chuàng)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方面的內(nèi)容,當談到創(chuàng)作背景,教師可順勢引導完成“了解背景”這一任務,當談到“故事梗概”,教師可順勢進入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把握正文展開情節(jié)。這樣,使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的呈現(xiàn),水到渠成,回黃轉(zhuǎn)綠,教學思路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

 。ㄋ模、讀正文。

  師生共同誦讀之后,請學生合作學習,各用一句話,概括五段情節(jié)。

  這是對課文的整體感和,也是理解主旨的基礎。學會合作,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ㄎ澹、理解主旨。

  1、找出主旨句。

  2、賞析“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句。教師質(zhì)疑:白居易與琵琶女二人“同”在何處?學生誦讀相關段落,發(fā)言。

  3、賞析“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引導學生移情入境,深入體會白居易的“淚”包含的情感內(nèi)涵。

  4、深化:師點撥,這種感受僅僅是白居易一個人的嗎?學生發(fā)言。

  5、聯(lián)系生活,師問: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體驗和感受?

  理解主旨句是本課的重點兼難點,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辦法,遵循由內(nèi)容到內(nèi)涵的認識規(guī)律,先把握內(nèi)容,賞析第一句,再挖掘情感內(nèi)涵,賞析第二句。之后,努力開掘?qū)W生的思維深度,于無疑處設疑:這兩句為什么會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在學生眾說紛紜之際,教師指出一個思考角度——這種感受僅僅是白居易一個人的嗎?在學生思維“幽咽泉流冰下難”時,教師適時點撥,由此使學生頓悟,明白這兩句所具有的普遍性。新課程明確規(guī)定,要以“在生活中學習”為教學觀,要加強生活與知識的融通整合,聯(lián)系生活,用活教材,所以最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

  (六)、小結(jié)及布置課后作業(yè)。

  以知音的主題作結(jié)。教師表達讀后感悟,請學生完成課后練筆。

  這樣設計,既與導入內(nèi)容呼應,全課首尾圓合,渾然一體;又高度概括人類情感的共通性,強化了重點、難點;同時布置練筆,以教師的創(chuàng)作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做到“課有盡而意無窮”。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才貌雙絕 昔 才高位顯

  年長色衰 今 被貶放逐

  同 是 天 涯 淪 落 人

  相 逢 何 必 曾 相 識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眼睛,我的板書即抓住主旨句這個“詩眼”,這個重點兼難點,體現(xiàn)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外在形式上,具有藝術性,“琵琶女”相關的內(nèi)容用紅色,“白居易”相關的內(nèi)容用綠色,賞心悅目。在呈現(xiàn)方式上,師生合力完成,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觀整個教學設計,就出發(fā)點而言,我力求讓學生言其聲、表其悟、抒其情、獲其得。盡管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但在新課程下,在課改之途中,我會一直“上下求索”!

《琵琶行》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本詩是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的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憲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jīng)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鑒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1、根據(jù)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并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欣賞并學習本詩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了解運用環(huán)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手法。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xiàn)實,激發(fā)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g

  2、古人云:“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鑒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鑒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jié)構(gòu)、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二、說學情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tài)。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tǒng)的詩詞鑒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yōu)楠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為主導,以學生學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審美的特定情境,培養(yǎng)學生接納美的胸襟。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讓學生在明快的節(jié)奏中感知音樂中的“高山”“流水”,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chǎn)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賞析這篇課文。

 。ǘ┓治稣n文

  《高中語文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聲中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diào),然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回答問題:主要寫了幾個內(nèi)容?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語、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濕這樣五個內(nèi)容。

 。、下面我講講對內(nèi)容的分析。

  主要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fā)“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我就從這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倡“問題教學法”,他認為這個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對課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這個方法。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節(jié),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節(jié),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節(jié)。在這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jié)。我設置如下問題: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于什么描寫?b,從這里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對音樂的側(cè)面烘托描寫,通過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

  第二次演奏,這是的重點部分。這一部分出現(xiàn)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此部分。然后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

  1、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diào)是怎樣的?

  2、這一段根據(jù)演奏的起承轉(zhuǎn)合可以分為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

  4、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jié)尾,有什么作用?

  學生通過討論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c,側(cè)面烘托的手法。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節(jié),讓學生自己品味通過側(cè)面描寫烘托音樂的感人。

  葉圣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一文中說:“文字是一座橋梁。橋的這邊站著讀者,橋的那邊站著作者。通過這座橋,讀者與作者見面,不久見面,并與作者的觀點相契合。”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體會作者的“三感”來領會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深入理解主題的內(nèi)涵。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第一次感悟問題:你從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琴聲時怎樣的心情?

  這兩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通過環(huán)境描寫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節(jié),是的難點部分。為了更好理解主題,要聯(lián)系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在這里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a,哪些句子能夠體現(xiàn)出作者的心情?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fā)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為什么詩人說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了的主題,重點分析詩人和琵琶女的四個相似點:都是從京城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都是才華橫溢、懷才不遇的人,都有從榮至衰的遭遇,都懷有滿腹的“幽愁暗恨”。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愛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后一節(jié),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凄,用它作結(jié),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nèi)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ㄈ 在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并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說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1)結(jié)構(gòu)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xiàn)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zhì)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寸虛實相生。情緒表現(xiàn)波瀾起伏,過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運用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氣氛。(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ㄋ模┱n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內(nèi)容,拓展課題研究,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鑒賞這類的能力,選取白居易的《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于鄂州》、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等詩文,分小組討論它們和《琵琶行》在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上有何異同。

 。ㄎ澹┳鳂I(yè)

  讓學生背誦全文,初步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讓學生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shù)不限。

《琵琶行》說課稿8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琵琶行并序》,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A.教材簡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第三冊第二單元的二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學習的是唐代詩歌,共七首詩!杜眯(并序)》是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喝”。詩歌主題鮮明、人物形象生動,抒情真切細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

  B.教學目標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而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上學期的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的積累,已具備了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能力,主體意識、參與意識更為強烈,這為閱讀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根據(jù)教學大綱和單元教學要求,結(jié)合本課特點和學生情況,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 知識目標:了解文學常識;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nèi)涵;感知作者把音樂描寫與聽者、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2. 技能目標: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培養(yǎng)學生詩歌、音樂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聯(lián)想能力。

  3. 情感目標: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引導學生領會詩人情操里體現(xiàn)出的人性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C.教學重點難點

  高二學生,對中國滄桑歷史的實際體驗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會推殘人才的黑暗現(xiàn)實,因此,我把體會主旨句的內(nèi)涵、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本文成功之處是通過聽者的感受來描寫音樂,而音樂很難描摩,因此我把鑒賞音樂作為教學的難點。

  D.課時安排:本文是一篇講讀課文,我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重點。

  第二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

  新課標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變學生機械接受灌輸?shù)膶W習狀態(tài)為主動探究式學習。一思一得,詩歌的理解感悟最終還是要靠學生自己,所以本課堂教學主要還是著重于設計問題引導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如何讓學生理解詩人出色的音樂描寫和 “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傷,既是重點解決的問題。 根據(jù)夸美紐斯的直觀教學原理,我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從《高山流水》的琵琶聲中感受琵琶音樂,播放詩歌朗誦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播放音圖并茂的歌曲讓學生模仿寫作等方式增加學生的直觀感受,加深理解詩文。因此我將具體采用以下教學法:朗讀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活動法、 視聽結(jié)合法等。

  四.說學法

  根據(jù)葉希波夫的“自主型學習方法”理論,比較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比較分析的思維習慣。所以,我將采用比較探究式學習

  五.說教學習過程方法。

  (一)營造氛圍,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新課導入得法,就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我課前先給學生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繼而引出話題: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時也偶遇一位知音,并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藝所折服,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概嘆。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詩文。

  (二)介紹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

  課前我要求學生查找關于作者的資料,拿到課堂中進行交流,而后我補充強調(diào):“行”的詩體、作者的作品(前期:《秦中吟》《新樂府》諷喻詩;后期:《長恨歌》《琵琶行》感傷詩)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三)整體感知,把握感情基調(diào)。

  向?qū)W生展示多媒體動畫配樂朗讀,通過音樂的熏陶、聲情并茂的朗讀、形象逼真畫面的感染,把學生帶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圍之中,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沉郁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這就為學生鑒賞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解讀身世遭遇,突破教學重點

  1. 誘導點撥,領悟主旨

  首先,向?qū)W生提出問題: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詩人兩個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話將這兩個人物形象連接在一起的?學生很容易找出詩文中的主旨句。繼而向?qū)W生提出第二個問題:為什么詩人會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哀嘆?到底詩人與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以這個問題來讓學生體會主旨句的內(nèi)涵。為了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我設計了一個對聯(lián)題,引用詩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為上聯(lián),要求學生根據(jù)琵琶女與詩人的共同點填寫下聯(lián)。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進行點撥,最后讓學生展示答案。點撥時我抓住詩人、琵琶女前后生活變化來引導:(1)都由京都漂泊淪落到潯陽,下聯(lián):異地相逢淚漣漣;(2)都有由榮至衰的凄涼落寞之感,下聯(lián):共懷世間愁郁情;(3)在這人生際遇中,他們一個賦詩,一個吟曲,都是由感而發(fā)。下聯(lián):吟曲賦詩總關情;(4)音樂把他們的曲與文聯(lián)系起來,下聯(lián)是:共奏人間悲涼曲。

  在點撥的過程中,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理解烘托、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力。

  體會了主旨句的內(nèi)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躍然紙上,于是我讓學生總結(jié)其形象。

  2. 體會作者的人性美,認識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我設計兩個問題:身為仕途階級的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同下層社會婦女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體現(xiàn)詩人怎樣的品格?(敢于沖破封建門第觀念,同情下層人民的進步思想)具有高尚情操、才華橫溢的詩人在官場上難覓知音、受排擠,從而暴露出什么問題?(統(tǒng)治階級不容賢良、排斥異己、壓抑人才)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人性美和對黑暗社會的認識。進而要求學生談談生活在新社會中的感觸,激發(fā)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五)品味音樂,突破教學情意

  1.品讀詩中意

  首先讓學生找出集中描寫音樂的段落(第二段)來齊聲朗讀。接著請學生找出該段中自己最能讀出詩人感情的句子進行示范朗讀。同學們就在你讀我評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誦讀指導任務,而且也進一步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

  在這基礎上,我讓學生欣賞兩個經(jīng)典畫面:“荻花瑟瑟”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圍。再播放富有“婉轉(zhuǎn)流暢——沉咽穩(wěn)重——間歇頓挫——激越高昂“的旋律變化特點的幾段琵琶曲,請一位同學伴著琵琶曲朗誦該段。其他同學閉目傾聽,進一步感受音樂、詩文、感情融為一體的特點。

  2. 解讀樂中情

  在上面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根據(jù)聽后感受,分組討論以下問題:音樂的描寫中體現(xiàn)了怎樣的旋律變化?在這個變化的旋律中又飽含琵琶女、詩人怎樣的情緒變化?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培養(yǎng)同學們的發(fā)散性思維、想象聯(lián)想能力。相信同學們傾聽了富有旋律變化的琵琶曲的伴讀下完成第一個問題并不困難。而假如學生能用熟悉的樂曲或場面來再現(xiàn)詩中音樂的旋律變化,那么體會詩人、琵琶女那種“喜悅——憂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緒變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就突破了教學難點。

  3. 把握音樂的描寫技巧

  對于這一點,我是這樣引導的:詩人用怎樣的藝術手法來表現(xiàn)音樂之美?這問題并不難,也許學生會很快找出用比喻、疊詞的手法來對音樂進行正面描寫,而用“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環(huán)境來對音樂作側(cè)面烘托。此外,詩中“間關鶯語花底滑“這一句還采用了通感的修辭,這點學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將讓學生回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辭的兩個句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以此來啟發(fā)、引導學生。

  (六)課堂小結(jié):

  同學們,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詩人找到了知音,發(fā)出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寫下了這篇優(yōu)美感人的《琵琶行》。

  (七)擴展提升(作業(yè))

  1. 請同學們鑒賞《李憑箜篌引》中音樂描寫的技巧。

  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請同學們重聽一曲《高山流水》,然后用形象的語言加以描繪200字左右。

【《琵琶行》說課稿】相關文章:

琵琶行說課稿07-15

改寫琵琶行的作文04-18

琵琶行教學反思01-01

語文教案《琵琶行》08-19

高中語文琵琶行教案06-09

《琵琶行》創(chuàng)新教案(精選10篇)10-27

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0篇)11-30

高二語文教案琵琶行04-23

琵琶行高三語文教案11-04

高二語文《琵琶行并序》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