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教《荷塘月色》(第二節(jié))
我走進教室,上課鈴還沒響。可已經(jīng)有同學走到講臺對我說:“李老師,別忘了你昨天給我們留下的懸念。
所以,剛上課,我就說:“昨天李老師說道,我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chǎn)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澤東的著作里。”我對學生們說,“本來朱自清既沒加入國民黨,也不是共產(chǎn)黨人,而是一位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進入毛澤東的視野的。但是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寫入了他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jīng)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熳郧逡簧碇夭。瑢幙绅I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罱K,朱自清先生貧病交加,倒在了蔣家王朝最后一個冬天,也倒在新中國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時候年僅48歲。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載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冊!他也因此贏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學生們的心顯然被震撼了。我繼續(xù)緩緩說道:“當然,寫《荷塘月色》時的朱自清還是一名清華園的教授,但如果我們了解了朱自清后來的命運,我們今天讀《荷塘月色》時,也許會另有一番感受吧!
我看到已經(jīng)有同學在情不自禁地點頭,我趁勢把話題一轉:“好,我說了那么多,現(xiàn)在該同學們說一說了。同學們能不能交流一下,這篇文章最打動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說理由,只要把有關的語言讀一遍就可以了!
熊昕同學說:“我最喜歡這幾句:路上只有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在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這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易維佳同學說:“我最喜歡這幾句: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沐的美人!
吳桐同學說:“我最喜歡寫《采蓮賦》的那一段!
“哦?是嗎?”我感到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機會快來了,“請問,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呢?”
“因為我覺得這一段寫得特別快樂!眳峭┩瑢W答道。
“嗯,原來是這樣!蔽页烈鞯,然后又追問道,“你從哪兒看出了快樂的?”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眳峭┳x著課文上的句子,然后又說,“還有《采蓮賦》對采蓮人的描寫,都是很快樂的!
我說:“這一段的確描寫了一種很自由歡樂的生活。但是,同學們知道嗎?這一段在過去的高中課本里卻是被刪去了的!”
“!”同學們全都表現(xiàn)出很驚訝的樣子,并問我:“為什么會刪去呢?”
我說:“我先不說為什么會刪。我先要問問大家,你們覺得該不該刪?”
“不應該刪!”幾乎全班同學都異口同聲地說。
“為什么不該刪呢?”我問。
教室里卻一下沉默了,沒人回答這個問題。
我說:“是不是你們覺得,既然現(xiàn)在課文將這一段補上了,說明編輯自由他的道理,這就證明原來刪去是不應該的?如果真是這樣認為的話,那證明大家并沒有動腦筋獨立思考,而仍然還是對教材的一種迷信!
接著,我“斬釘截鐵”地說:“我卻認為,原來的教材刪得對!”
“為什么?”有幾個學生在下面小聲地問我。
“為什么?道理很簡單,因為這一節(jié)與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蔽摇袄碇睔鈮选薄
學生大腦里的思考火花顯然被我點燃了,因為馬上就有好幾個同學舉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觀點。同時,也學生點頭表示同意我的說法。
我說:“看來我和一些同學有分歧。那么我們首先來討論一下,這篇文章究竟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易維佳說:“我認為這一段與全文的中心是吻合的。因為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表現(xiàn)的正是一種喜悅的、詳和的感情!
“何以見得?”我問。
“比如,”易維佳翻開書說道,“他對荷花的描寫,對月光的描寫,等等,都表現(xiàn)的都是一種恬靜愉快的心境!
熊昕說:“不對。這篇文章主要表現(xiàn)的,還是一種惆悵的心情。因為第一句就說得很清楚,’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我故作不解:“這就怪了!易維佳說的和熊昕說的好像都是對的,因為她們都在文中找到了依據(jù)。那么,朱自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或者說混亂呢?”
唐懋陽說:“不矛盾。因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變化的。他開始是不寧靜的,為了尋找寧靜來到荷塘,在這里,他的心情獲得了一種暫時的愉悅。但最終他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吳秦科說:“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時而煩惱時而愉悅,最后仍然擺脫不了先是的煩惱!
雖然吳秦科的發(fā)言基本上是轉述課文后面的分析文字,但我仍然肯定了他讀書的認真。我繼續(xù)問:“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學生們來不及舉手七嘴八舌地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薄斑@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薄有學生說:“他引用《采蓮賦》,描寫采蓮時熱烈活潑的生活,本身就說明他因內心的苦悶而產(chǎn)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向往。因為作者說’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好極了!”我忍不住贊嘆道,“可見作者的這一段關于采蓮場面的描寫是不能刪去的,因為它恰好反襯出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失望。是吧?”
“對,對!”許多同學都點頭表示同意。
我繼續(xù)說:“有人把這篇文章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概括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我認為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
有學生問:“李老師,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寧靜’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極了!”我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但是,正因為這是個迷,所以,它為無數(shù)讀者提供了品味、解讀、思考的無限空間。關于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于對蔣介石4。12反革命政變的憤懣,聯(lián)系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源于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chǎn)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根據(jù)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如此等等,還有其他的說法。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guī)定一個權威性的惟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也正因為如此,《荷塘月色》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等因素,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這就是創(chuàng)造性閱讀,這就是閱讀名作的樂趣!”我停了片刻,又問道:“還有沒有什么問題。俊
王馳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遣皇怯悬c矛盾?”
我把這個問題仍給大家:“誰能幫王馳解答這個問題?”
有同學說:“這里作者實際上強調的是’冷靜’和’獨處’,因為’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攸c還是在后面的’冷靜’和’獨處’。用平時的熱鬧來反襯現(xiàn)在的冷靜,用平時的群居來反襯現(xiàn)在的獨處!
我沒有多做評論,只說了一句:“我同意基本你的觀點!
這時,王馳又舉手了:“我想通了,作者的確是在強調’獨處’,因為接下來后面有一句’這是獨處的妙處’!
“對了,”我說,“我們昨天不是說了嗎?揣摩語言要怎么樣啊?”
大家紛紛說:“聯(lián)系上下文!
“對。剛才王馳之所以’想通’了,就是因為他聯(lián)系了上下文。還哪些同學有問題?”
一位女同學問道:“’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 我不明白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這個問題問得好。誰能談談自己的理解?”我仍然不急于解答。
沒有人舉手。我提示道:“請問,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
多數(shù)學生回答:“沒有。”
“為什么?找出依據(jù)!
唐懋陽舉手站了起來:“這里是比喻,因為這里用得是’仿佛’一詞……”
為了引起學生注意,我有意暫時打斷了他的話:“對,是比喻。也就是說,作者是用歌聲來比喻荷香,是吧?”
同學們紛紛點頭稱。
“但是,”我故意設疑,“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嗎?”
唐懋陽接著剛才的話說:“荷香與歌聲都是斷斷續(xù)續(xù)、若有若無的。”
有學生下面接嘴說:“而且朦朦朧朧的!
我提醒大家:“請在文中找到依據(jù)!
唐懋陽說:“’縷縷’’渺茫’!
“對!蔽.總結道,“荷香和歌聲都是’縷縷’的、’渺茫’的。剛才唐懋陽
【我教《荷塘月色》第二節(jié)】相關文章:
我與外教作文04-11
我教老外包餃子08-18
荷塘月色作文03-24
荷塘月色的作文10-11
第二節(jié) 林業(yè)、牧業(yè)和漁業(yè) 教案示例05-01
我教媽媽學游泳優(yōu)秀作文03-31
荷塘月色串詞08-28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01-29
荷塘月色作文【薦】06-07
【熱門】荷塘月色作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