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過秦論》《六國論》 (教師中心稿)
書劍
導入:
高一時我們分別學習過《過秦論》和《六國論》這兩篇文章,今天我們試著將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學習。
教學板塊之一:疏通文章的語言文字。
1. 高一、高二時我們學習文言文,有時是不求甚解,到了高三,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對各種文言詞匯作些歸納、整理、積累,有.計劃地將學過的詞、語、句經(jīng)過整理分門別類地抄在筆記本上,如此才便于高三復習和翻檢,最終成為自己語言倉庫中的一部分,并終身受用。
2. 文言詞匯一般包括詞性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幾種。
[板書:積累詞語句:詞性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
3. 歸納整理。
① 詞性活用
a .名詞作狀語
席卷天下(像卷席子一樣) 包舉宇內(nèi)(像提包裹一樣) 囊括四海之意(像扎口袋一樣) 內(nèi)立法度(對內(nèi)) 外連衡而斗諸侯(對外) 南取漢中(向南) 西舉巴蜀(向西) 東割膏腴之地(向東) 北收要害之郡(向北) 天下云集響應(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b .使動用法
外連衡而斗諸侯(使…相斗) 會盟而謀弱秦(使…削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以弱天下之民(使…削弱) 李牧連卻之(使…敗退)
c .其他
過秦論(名作動,評論過錯) 甕牖繩樞(名作動,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追亡逐北(動作名,逃亡的軍隊)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動,變小變?nèi)酰?nbsp;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作動,禮遇)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名作動,堅持到底)
② 古今異義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指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 今:山東。 以致天下之士(古:招納 今:致使造成某種后果) 奮六世之余烈(古:功業(yè) 今:猛烈) 思厥先祖父(古:祖輩和父輩 今:父親的父親) 可謂智力孤危(古:智謀和力量 今:智商)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古:舊事、前例 今:一種文學體裁) 至于顛覆(古:以致于 今:連詞,表示另提起一件事)
③ 通假字
合從締交(縱) 贏糧而景從(影) 甿隸之人(氓) 鉏耰棘矜(鋤) 外連衡而斗諸侯(橫) 俛首系頸(俯) 暴秦之欲無厭(饜) 當與秦相較(倘)
④ 文言句式
判斷句: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被動句:為天下笑 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省略句:以(之)為桂林、象郡
倒裝句: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中山之君也 趙嘗五戰(zhàn)于秦(狀語后置)
4. 小結(jié):
經(jīng)過這么一歸納、一整理,我們對這兩篇文章的文言詞匯基本已經(jīng)掌握,并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閱讀新的文言文,這也是我們高考.試題中考察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我們能夠這么堅持下來,積累到一定程度,相信高考題中的文言文閱讀題會迎刃而解。
教學板塊之二:相同點的歸納分析。
1. 這兩篇文章不僅在文言詞匯方面有許多相同的用法,而且在其他許多方面也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比如文章的標題:過秦論、六國論,都是一個“論”字,表明它們都是議http://www.gymyzhishaji.com/論文。
大家試著從各個角度去尋找這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
[板書:歸納相同點]
2. 歸納:
① 體裁:兩篇文章作者雖然所處年代有先后的差別,但表達思想都用了史論的方式。
② 題材:兩篇文章都是借戰(zhàn)國時期秦與六國間的戰(zhàn)爭來議論的。
③ 創(chuàng)作目的:兩篇文章都強調(diào)借過去的史實來諷喻當今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④ .寫作手法:兩篇文章都采用了對比的方式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板書:體裁、題材、創(chuàng)作目的、.寫作手法]
3. 小結(jié):
蘇洵的作品當時很受歐陽修的贊賞,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由此可知蘇洵和賈誼的作品確實有許多相同之處。
教學板塊之三:相異點的區(qū)分理解。
1. 雖然這兩篇文章在很多角度都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畢竟一個是漢朝,一個是宋朝,相距一千余年,不可能處處都是一個樣,它們必定有許多各自的特色。
下面大家就來找找這篇文章的相異點。
[板書:區(qū)分相異點]
2. 歸納:
① 主旨:
《過秦論》所體現(xiàn)的意圖是分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從反面.總結(jié)出中心思想,即“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它的現(xiàn)實針對性是指西漢初期的政策,是勸諫西漢統(tǒng)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國論》主要是論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諷喻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不為遼和西夏的“積威之所劫”,一味納幣輸絹以求茍安,要“封天下之謀臣”,“禮天下之奇才”,奮起抵御外侮以維護統(tǒng)治。
補充: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jīng)過秦末戰(zhàn)爭的破壞,社會經(jīng)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他曾向漢文帝反復宣講仁義之道,認為“德莫高于博愛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他認為按照禮的規(guī)定,“國有饑人,人主不飧;國有凍人,人主不裘”。他繼承并發(fā)展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認為民是國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離開了民則國將不國,君將不君,官將不官,誰敢與民為仇,必將為民所埋葬。因此,他極力向漢文帝宣講仁政的道理。
蘇洵也是一個非常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于今”。
② 結(jié)構(gòu):
《過秦論》的結(jié)構(gòu)
第一步:秦孝公至莊襄王不斷擴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臨下、高屋建瓴的架勢。秦始皇上臺后吞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
第二步:敘述秦王朝勝利后所實行的種種錯誤政策:一為“焚百家之言”,一為實行高壓政策,武力防范。
第三步:記述陳涉發(fā)難,天下云集響應,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敘述的基礎(chǔ)上議論,表明作者的政治見解。
《六國論》的結(jié)構(gòu)
第一步: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第二步:將中心論點轉(zhuǎn)化為兩個分論點:一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一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第三步:.總結(jié)歷史教訓,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步:諷諫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的覆轍。
補充:這兩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敘史,后作結(jié);后者是先提出論點,后舉例論證。
③ 語言風格
[板書:主旨、結(jié)構(gòu)、語言]
思考:
一 、《過秦論》這篇文章的語言特色在文章前面的閱讀提示里說得很清楚——“氣勢磅礴”。那么這篇文章為什么能夠做到“氣勢磅礴”的呢?它的“氣勢”是怎樣得來的?
第一個,最主要的,即這篇文章雖是說理文,其中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敘事。用敘事來說理,可以說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讓讀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這許多東西,自然覺得文章飽滿充沛,氣勢磅礴。
第二個,作者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夸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說通篇都采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nèi)”“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夸張手法。其他段也都有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朗讀】第1段第1句。體會這種大氣。
【朗讀】點學生找文中的例子并大聲朗讀,要求讀得有氣勢。(第2、3、5段)
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辭賦作家的緣故。
第三個,即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對比手法并沒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處卻在于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jié)構(gòu)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xiàn)出來。而文章氣勢磅礴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朗讀】將文中運用對比的句子一齊讀一遍:第5段中。
二 、《六國論》這篇文章的語言與《過秦論》相比,有明顯的不同,其不同之處在哪里?s("content_relate");
【《過秦論》《六國論》 (教師中心稿)】相關(guān)文章:
語文《過秦論》教案01-28
過秦論教學反思01-02
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08-25
語文《過秦論》教案15篇01-28
語文《過秦論》教案(15篇)01-28
過秦論教學反思8篇04-01
語文《過秦論》教案(集錦15篇)01-28
高一語文《過秦論》 教學設(shè)計06-29
高三語文《過秦論》最新教案08-26
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6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