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步曲” 質(zhì)疑—思考—領悟——《為了忘卻的記念》教學點滴
《為了忘卻的記念》是一篇內(nèi)容博大精深、組織結(jié)構(gòu)獨特的悼念文章。為了沖破“文字獄”關,魯迅先生運用了“曲筆”的手法,使行文既深奧隱晦又使人看后仍能心領神會。這樣的教材,上四、五課時是不嫌多的。然而教師慢咀細嚼,學生卻“食欲”減退;如能開拓學生思路,“曲”中探“幽”,就會收到化難為易、時半功倍的效果。筆者的具體做法是分步進行的。一、相機誘導、找出“曲處”
在簡介課文.寫作背景的基礎上,誘導學生從題目入手,逐一找出文章中的“曲處”:既然是“記念”,為何是“為了忘卻”?白莽烈士參加革命活動多次被捕,這是他的主要事跡,理應多寫,為何要引用林莽作的《白莽印象記》中的話來暗示呢?又為何剛一提及,卻很快煞住,去說送書、譯詩的事了?在寫柔石的“硬氣”和“迂”時,為什么“會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儒,覺得好象也有些這模樣的”?“左聯(lián)”時期應該是烈士們生命最光輝的一段,照理要大寫特寫,為什么作者在第三大部分里只點了“左聯(lián)”的名稱后馬上煞住了?當魯迅先生聽到烈士被捕的消息時,為什么“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辯解”,而說:“我不是高僧,沒有涅槃的自由,卻還有生之留戀,我于是逃走”呢?五烈士被槍斃的噩耗傳來,魯迅先生的震驚悲憤是達到極點了,為什么只說了“原來如此”的四個字,其余全用省略號代替呢?為什么當《北斗》創(chuàng)刊時,只選用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犧牲》來表示對柔石的記念呢?……。這些“為什么”猶如引線和催化劑,對學生的思維活動起著激發(fā)和促進的作用。正如明代人張洪所說的“始讀未知有疑,其次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課文中的“曲處”既明,那曲徑通幽的最佳入口處是不難找到的。
二、理順曲徑 選準突破口
引導學生依據(jù)找出來的一連串“曲處”,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把握住作者的行文脈絡。進而扣住“典故”,細加揣摩,選擇課文第五部分中的一段話為突破口,那就是:“年青時讀向子期《思舊賦》,很怪他為什么只有寥寥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xiàn)在我懂了!边@是說,魯迅先生此時的處境,正與向子期所處的環(huán)境相類似:司馬氏統(tǒng)治時瘋狂誅殺異己,人們不敢說話;現(xiàn)在蔣氏統(tǒng)治更是殺人如草,搞得民緘其口。在這種情況下,魯迅先生要暴露現(xiàn)實的黑暗,豈可直說,只能借鑒《思舊賦》那種隱晦曲折的筆法來寫這篇悼文,許多地方也是“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由此可知,這段話是學生開啟曲徑之門的鑰匙,只有掌握它,才不會出現(xiàn)象魯迅先生年青時讀《思舊賦》那樣的情景,也不會對課文中的“曲筆”感到莫名其妙,而是從中找出蘊涵的深意。
三、觸類旁通 “曲”中探“幽”
學生“入門”后,就要求他們“自奮其力,自致其知(葉圣陶語)”,在“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的字里行間,去探求魯迅先生在文中還沒有說出的“幽微”。我選擇其中的一二個“曲處”作示范。例對“原來如此”這一段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分析,很難體會它深刻的內(nèi)涵,我就引導學生把這段與上一段的文字聯(lián)系起來,進行思索:(1)從“天氣愈冷了……洋鐵碗可曾收到了沒有”這一層,體現(xiàn)著魯迅先生的什么感情?——深切懸念獄中戰(zhàn)友饑寒的深厚感情。他在擔心柔石活著受苦,根本沒有想到柔石會被殺害。(2)“但忽然得到……中了十彈”這層表明了魯迅先生的什么心境?——出乎意料地得到柔石慘被殺害的可靠消息,心中無限震驚悲憤。(3)“原來如此!……”這段與上段體現(xiàn)著怎樣的聯(lián)系?——是魯迅先生怒火滿腔、悲憤至極的必然迸發(fā)。而句后省略號表明:不是作者不愿說,而是在當時不能說。這一段既體現(xiàn)著魯迅先生悲憤交加到了極點的心情,又說明敵人的卑劣狠毒,從而猛烈地鞭達了窮兇極惡的反動派。同時,要舉一反三地去啟迪學生,去巧悟其他“曲處”所隱含的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偲饋碚f:一是沉痛悼念、深情緬懷了烈士們?yōu)榱巳嗣窠夥攀聵I(yè),頑強斗爭英勇犧牲的光輝業(yè)績。當然烈士們與封建文人稽康、呂安、方孝孺等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因為后者的所謂堅持氣節(jié),只不過是忠于前君主而已,但在被惡勢力所殺這點上,兩者是相同的。二是憤怒控訴國民黨反動派用最卑鄙的手段殺害五位青年作家的法西斯暴行。它們一伙比起陰謀篡權(quán)、殺戮異己的司馬昭,心狠手辣、久有篡位之心的朱棣,賣國求榮、殘害忠良的秦檜等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三是魯迅先生表明自己對殺了人又不準人們悼念的法西斯白色恐怖的無比憤慨,不象向子期那樣懾于司馬昭的暴政,而是敢怒敢寫,無所畏懼;表明自己決不采取高僧“坐化”、逃避現(xiàn)實的消極方法,而是保存實力,擺脫悲憤的重壓,化悲痛為力量,繼續(xù)斗爭;以此來激勵革命者,前仆后繼,奪取革命的勝利。
上述的“三步曲”,實際上是這樣的一個思維過程:質(zhì)疑——思考——領悟,這不僅反映了人的思維規(guī)律,也是課堂導讀的基本活動程序。這樣的教法,可謂是“批大郤,導大窾”,“曲”中見“直”,探微顯旨,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范圍更廣、程度更深,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三步曲” 質(zhì)疑—思考—領悟——《為了忘卻的記念》教學點滴由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頻道http://www.gymyzhishaji.com搜集整理,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三步曲” 質(zhì)疑—思考—領悟——《為了忘卻的記念》教學點滴】相關文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作文05-27
我的作文教學三步曲08-21
為了忘卻的記憶作文800字04-30
成長三步曲作文08-24
為了忘卻的紀念作文(通用19篇)07-05
關于幼兒閱讀的點滴思考08-24
對領導干部講誠信的點滴思考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