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秋水教案

時間:2022-09-26 13:20:05 高一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秋水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秋水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水教案(通用11篇)

  秋水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風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通過誦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鵲樓》。(指名學生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xiàn)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莊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闡述這個道理的。

  二、簡介《莊子》并解題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五十二篇,現(xiàn)存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有莊周門人及后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 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 治。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jīng)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jié)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jīng)有了新的理解。

  三、課文誦讀

  1.初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指名一位同學朗讀,其他學生糾正其讀音不準之處)

  誦讀指導:“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蔽恼麻_頭的兩句話寫秋天的雨水按季節(jié)來到,小股水流無以計數(shù),灌入黃河,浩浩蕩蕩,暢通無阻,無比壯觀。作者在此僅用了22個字就把黃河的壯闊描寫得淋漓盡致。誦讀時語速要緩慢而有氣魄,注意各分句之間的停頓!皟蓻邃狙轮g/不辯牛馬”句中的“間”,讀時聲調(diào)要適當拖長,略作停頓后,再緩緩讀出“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本湔b讀時語速要稍快,要將河伯的驕傲自滿之情讀出來!坝谑茄伞钡摹把伞痹诖耸莻語氣助詞,用在句中表停頓,“河伯欣然自喜”誦讀時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誦讀時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暫停頓,二要將重音放在“盡”字上。因為一個“盡”將河伯的躊躇滿志,飄飄然描寫得淋漓盡致。

 。ń處煼蹲x,學生齊讀)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句要用敘述的語氣讀出,語速適中。

  “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边@是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面對大海的廣闊,然后向海神若發(fā)出的由衷慨嘆,是發(fā)自肺腑的自我批評。因此,誦讀時語速要稍慢,要讀出懇切的自悔之意,要處理好句子中的停頓,例如:“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句,讀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頓,然后接著讀“我嘗聞少仲尼之聞”。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再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給學生5分鐘時間,反復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河伯面對黃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對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ㄐ〗M討論,交流看法)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道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jīng)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xiàn)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fā)出慨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焙硬钌钫J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2)學生齊讀課文后,思考下列問題。

 、偃目煞譃閹讓右馑迹

 、谌牡闹髦际鞘裁矗

 、郾疚脑.寫作上有何特點?

 、芙Y合實際,談談本文給你的啟示。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

 、偃目煞譃閮蓪右馑。第一層從“秋水時至”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诒疚囊院由褚姾I駷橛鳎f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通過開拓視野加以比較,就能感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圻@篇文章通篇設喻,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黃河的寬闊與北海的壯觀的對比;河伯的“欣然自喜”與“望洋向若而嘆”的對比。在對比中情節(jié)得以推動,在對比中河伯大徹大悟,有了新的認識。

 、軐W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認識到驕傲自滿會束縛我們前進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河伯就是順流而東行,望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學生乙:學習《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識到,在限定的環(huán)境中,人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對黃河,覺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這里,見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嘆不如。這就告訴我們,必須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有所發(fā)展。

  學生丙:學習了這篇文章,我覺得,作為學生更應該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為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只有不斷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師小結:同學們的回答非常準確,認識也極為深刻。本文雖短小,卻寓有哲理,河伯面對海神的那番感嘆,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敖裎叶米又y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責與憂慮給予我們以深刻地啟示:為了祖國的騰飛,迎接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我們更應該開拓視野,勇于創(chuàng)新,超越自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攀登高峰,創(chuàng)造輝煌。

  3.三讀課文,結合板書,嘗試背誦。

  (給學生5~8分鐘時間,背誦課文,然后指名學生背誦,學生齊背誦)

  四、文言文知識積累

 。1)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徑直)

  不辯牛馬(“辯”通“辨”,辨別,區(qū)別)

  (2)古今異義詞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動詞“至”和介詞“于”的連用,意為“到達”。今僅用作另提一事的連詞)

  東面而視(“東面”,臉朝東。今指東邊)

 。3)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時(季節(jié))”作動詞“至”的狀語:隨季節(jié),按季節(jié))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東”,作動詞“行”的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美”,作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美景)

 。4)一詞多義

 。5)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判斷句!坝谩撸病北硎九袛啵

  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詞“己”作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句。助詞“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用“見……于……”表示被動)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以……為……”是古漢語常見的固定形式,可譯為“認為……是……”“覺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是副詞“非”和連詞“則”的配合格式,可譯為“(要)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連詞。連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開頭,可譯為“再說”“況且”,表示意思推進一層)

 。6)出自本文的成語

  望洋興嘆: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視的樣子。

  貽笑大方:留下笑柄給內(nèi)行人,讓內(nèi)行的人笑話。貽,遺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養(yǎng)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謙詞。

  五、小結

  《秋水》這篇課文僅節(jié)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妙

  秋水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闡發(fā)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學習對比的方法。

  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教時:一課時。重點與難點:學習重點詞語、句式和對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闡發(fā)的人生哲理。教法:

  1、自讀、研討,疑難處教師作適當講解、點撥。

  2、利用內(nèi)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3、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教學過程:

  一、導入:小學時學過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鼻皟删涿枥L出一幅遼遠壯闊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啟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現(xiàn)實生活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已有闡述,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莊子》的散文片段節(jié)選《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前286年),戰(zhàn)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城(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愿和統(tǒng)治者合作!妒酚洝飞险f,“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并未接受,“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讀第二教材P116)(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涂中!鼻f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狈g: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想以管理全國的重任相委任。”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珍藏在宗廟里。這只神龜,它是寧愿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呢?”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鼻f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尾巴!保┣f周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閑居獨處。他繼承并發(fā)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qū)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yǎng)親、盡年。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xiàn)存33篇!肚f子》散文是戰(zhàn)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整體感知,梳理語言知識。

  1.范讀。正音:灌(ɡuàn,注入)涇(jīnɡ,同“徑”)涘(sì,水邊)渚(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視而望的樣子)難(nán,難以)旋(xuán,掉轉)殆(dài,危險)

  2.學生朗讀課文至“……盡在己”。梳理語言知識:

  ①

  1、重點字詞。灌、涘、渚、焉(語氣詞,無義)

  2、通假字:涇(同“徑”,直。)辯(同“辨”,分辨,辨別。)

 、谠~類活用。時(名狀,隨時令,按時)美(形名,美景)

  ③古今異義。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義,在這時,這時候;今義,表承接)

  3.學生朗讀課文至“……盡在己”。梳理語言知識:

 、僦攸c字詞。

  ②詞類活用。東(名狀,向東)東面(名動,面對)少,輕(意動,認為…少,小看;認為…輕,輕視)

 、酃沤癞惲x。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義,北方的大海;今義,我國一部分海域,即東海的北部)東面(古義,面朝東;今義,東邊)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專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

 、俨涣邌;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④特殊句式。定后:聞道百;賓前: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被動: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莨潭ǜ袷剑

  1、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2、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

  3、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見……于”,被……所)

  ⑥成語。

  1、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2、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nèi)行見笑)

  3、大方之家(指學識淵博或專精于某種技藝之人)

  四、理解思想內(nèi)容。

  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啟發(fā)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fā)表看法)

  提示: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貴自知之明;

  2、謙受益,滿招損;

  3、自大由于無知;

  4、知恥近乎勇;

  5、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6、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指導背誦

  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是焉”。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商崛、排列兩相對照的詞語:

  1、河與海的比較;

  2、河伯認識的變化。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nèi)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此法掌握內(nèi)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加強記憶。

  五、布置作業(yè)。

  1、筆譯全文。

  2、寫讀后感。

  秋水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和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有系統(tǒng)地整理各類文言現(xiàn)象;

  2、梳通文字,探討寓意;

  3、了解莊子及其哲學思想。

  教學重點:

  1、解決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碰到的語言障礙;

  2、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理解寓意;

  3、初步了解莊子生平及其哲學思想。

  教學過程:

  課前:1、發(fā)放《莊子秋水》中的幾則故事及莊子介紹,讓學生初步接觸和了解莊子。

  2、發(fā)放預習作業(yè),包括三部分,第一是要求學生完成給文章加注釋的任務,第二是讓學生從語言、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提出問題,第三是調(diào)查學生對莊子了解的程度。

  一、了解莊子

  投影:

  “他永遠有著我們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永遠有著我們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旎娚裥恪,造化把何等樣的神秀聚焦在這個‘槁項黃蜮(yù)’的哲人身上啊!”(鮑鵬山《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他是個特立獨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師,是故事大王,是心理醫(yī)生,是窮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隱士,是藐視權貴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憫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絕的辯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園詩人,是經(jīng)常援引神話的無神論者,是喜歡異想天開的理想主義者,是濮水邊的漁翁,是田間的歌者。然而,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保ɡ顟褜帯睹锿甸e讀莊子》)

 。▽W生齊讀后)問1:這兩段話中的他是誰?那么莊子到底是何許人也?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莊子?

 。ǹ梢越Y合課前發(fā)放的故事,引導學生從《濮水之釣》中讀出莊子的追求自由、回歸自然,從《鼓盆而歌》中讀出莊子的安時而處順,從《濠梁之辯》中讀出莊子的物我合一。)

  問2:不知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莊子從來不一本正經(jīng)地和人講大道理,他通過什么方式讓大家領悟他的思想?(寫故事,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一個個形象生動的故事里,這就是寓言的寫法。有同學問《秋水》是不是寓言,它就是寓言啊。莊子故事里的主角常是花鳥蟲魚,這正體現(xiàn)了莊子的大智慧,他能從一草一木中得到啟示,能以慈悲的情懷去關照一花一葉。)

  師:今天就讓我們通過《秋水》篇的開頭一段文字,和莊子來個“零距離”接觸。

  二、誦讀體會

  1、個別誦讀,糾正字音

  2、教師范讀

  3、集體誦讀

  三、解決字詞

  問題1:“于是焉”中的“焉”是什么用法?

  師提示:這個詞在這里沒什么意思,就是語氣詞,相當于“于是乎”

  問題2:“莫已若”參考書上翻譯成“莫若已”,是為什么?“我之謂也”是什么句式?

  師提示:這是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以前咱們學過這種句型嗎?舉個例子:

  “我之謂也”怎么翻譯?“說的就是我”,也就是“謂我也”,這是什么句式,是賓語前置,以“之”作提賓標志。

  問題3:“野語有之曰”中的“有之”如何翻譯?

  師提示:“之”在這里作代詞,代后面的俗語,可以理解為“這樣的說法”。

  問題4:“北海”怎么解釋?

  師提示:就可以理解為“北方的大!,聯(lián)系上下文,應該指黃河東端北面的大海,有些同學考證說是不是北冰洋,或者說是不是東海,我覺得不必這樣去做地理上的考證了。這不會防礙我們理解文章的。

  問題5:大方是什么意思?

  師提示:在現(xiàn)代漢語里大方有兩個主要意思:一是指對于財物不計較,不吝嗇;一是指專家學者;內(nèi)行人。咱們根據(jù)上下語境來選擇一下,該是哪一種?

  問題6:“伯夷之義”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師提供資料:伯夷,商朝末年諸侯孤竹君的長子。他認為武王伐紂是不義的,商朝滅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義,餓死在首陽山上。所以古人稱他為義士。

  四、文本研習

  問1:這篇文章出現(xiàn)了哪兩個人物?誰來說說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

  板書:河伯北海

  喜

  嘆

  問2: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用原文句子回答

  板書:百川灌河不辯牛馬

  問3:不辯牛馬說明黃河的什么特點?(板書:雄壯開闊)

  問4:如果在這段描寫中,去掉“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那么表達效果有什么不一樣?看到自己雄壯開闊,有欣喜的感覺是正常的,但是加上“自喜”并且還認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這樣就難免顯得?(參考:妄自尊大、夜郎自大、洋洋自得、躊躇滿志等)

  問5:見到大海后,河伯為什么要望洋興嘆呢?從原文找出答案。

  板書: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問6:不見水端說明大海的什么特點?(浩淼無邊)

  當河伯懷著洋洋得意的心情順流而東行,來到北海,觸目所及的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種浩淼無邊的氣象和自己的“不辯牛馬”有天壤之別,河伯百感交集,發(fā)出了深沉的感嘆,但在他感嘆之前,先有一個動作“旋其面目”,問7:怎么理解這個詞?這里表現(xiàn)出河伯什么樣的心態(tài)?(順帶解釋“望洋興嘆”這個成語)

 。▍⒖迹簩Α靶涿婺俊钡慕忉寶v來有爭議,傳統(tǒng)的解釋是“旋”,“掉轉”的意思,“面目”,是“臉”的意思,整個詞是“轉過頭”的意思。還有一種現(xiàn)在很流行的解釋,認為“旋其面目”是“改變神色”的意思,把“旋”理解為“改變”,把“面目”理解為“臉色,神色”。你同意哪一種說法?)一喜一嘆,河伯的心理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這一“嘆”,顯示了河伯認識到自己很渺小之后的反躬自省精神。(板書:個人渺小,天地無窮)

  但是面對浩淼無邊的大海,河伯僅僅感到自己很可笑嗎?他有沒有得到更深刻的啟發(fā)呢?請同學集體把河伯感嘆的話讀一遍,然后將這段話口頭翻譯給同桌聽,注意思考,這段話內(nèi)部有什么問題。

  咱們班的陳婧憶同學(3班)在課前提出了一個很有水平的問題,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

  幻燈投影:“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與“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兩句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吹酱蠛5膹V闊無邊與先前不相信有輕視孔子和伯夷的人有什么關系?”

  分解難點1:思考河伯對“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到底是什么態(tài)度?開始是“弗信”,那么看到北海之后呢,應該是信了,那么他“信”的又是什么呢?

 。A想1:學生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河伯是崇拜孔子和伯夷的,認為他們是天下最有學問和最有仁義的人,認為小看他們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世上不可能有這樣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后來看到大海后,想想先前自己也曾自滿自足,不正和那些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一樣嗎?所以相信世上的確有這樣輕狂的人,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種一開始河伯不相信有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對這種人持否定態(tài)度,因為他認為孔子和伯夷就是天下最有學問和最有義的人,但是后來他看到了大海,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所以明白孔子和伯夷都不是天下之最,所以相信有小看他們的人存在,并且對他們持肯定態(tài)度。)

 。A想2:有可能學生只能得出前一種理解,而得不出后一種理解。師可以先出示“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與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問:根據(jù)這段話,再反觀前一個問題,你還有什么理解?然后歸納得出:

  理解一:今我睹子之難窮也,(終于相信了天下的確是有這樣輕狂的人存在,而我就是這種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啊。┪岱侵劣谧又T則殆矣。

  理解二:今我睹子之難窮也,(終于相信了,仲尼之見聞,伯夷之仁義的確不是天下之最,我不該盲目崇拜他們。。┪岱侵劣谧又T則殆矣。

  師發(fā)表看法:《秋水》的主體是河伯和海神的七次對話,課文不過是開頭的一小段,下面還有很長的對話。河伯對事物的認識是隨著談話逐漸深入的,我在下文海神的回答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句話:“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與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辭讓君位以成就好名聲,孔子大談天下事以顯示自己學識淵博,他們的自滿,不就好像你剛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的樣子嗎?在海神眼里,孔子、伯夷這兩個天下之最是不存在的,這里體現(xiàn)出海神的無限相對思想,這是一種大智慧。但我想在一開始河伯決認識不到這一層,所以還是取第一種理解較符合邏輯,但能領悟出第二種意思的讀者卻是和海神一樣有著大智慧的。應該贊揚。但是不管是那一種心理活動,他們最后得出的認識卻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的認識是有限的,而天地是無限的,在這里河伯由慨嘆天地無窮又進一步想到了學海的無涯,正如莊子所謂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啊。(板書: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有同學課前提問,說這里的“河伯”是不是儒家門徒的化身,莊子是不是借“海若”給儒家門徒上課。還有同學說,莊子寫這篇寓言是不是為貶低孔子啊?這種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儒家門徒看來,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學之人,而伯夷是天下第一大義之人。但在莊子看來,這兩個“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腳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莊子寫《秋水》可不是專門來貶低孔子的,只是讓儒家門徒領悟他的思想。在其他篇目中,莊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傳道家的思想,這時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分解難點2:“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殆是危險的意思,大家想想看,河伯如果沒有看到大海,他會怎么樣?有什么樣的危險性存在?

  小有成績輒沾沾自喜,妄自尊大,這是人性之大弱點之一。生活中,像河伯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何其多,河伯先前的沾沾自喜又是多么普遍的人類心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這些成語。但是河伯這只井底之蛙,跳出了井臺,看到了天地之大,能勇于自省,自我剖析,沒讓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這是很可貴的精神。看來,莊子的智慧之水,不僅洗清了河伯的雙眼,更蕩滌了他心靈中的塵埃,讓他成了一個明智的人。

  河伯先前的.自滿是因為他只看到過黃河,“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后來看到了大海,有了比較,才明白自己的淺陋的,從中,我們是不是可以想到一點:人與人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個人要發(fā)現(xiàn)和認識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礎之上的。(板書:有比較才有鑒別)

  六、探討寓意

  1、讀了《秋水》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嗎?

  (參考: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讓人固步自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2、有好幾位對莊子有些研究的同學說,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qū)別,均可相互轉化的,但這似乎與本文的寓意不一致。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讀的是《秋水》的開頭一節(jié),采用的是斷章取義的讀法,雖然這也不失為一種閱讀方法。但是畢竟和莊子的哲學思想有很大的一段距離。我真要表揚這幾位提出異議的同學,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讀過完整的《秋水》,但是他們的確說出了莊子在《秋水》里要表達的思想: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qū)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河伯認為大海是大的,而自己是小的,所以有慚愧心理,但在大?磥,卻并不是這么回事。請大家根據(jù)莊子的無限相對思想,想像一下海神若會怎么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翻譯)我從來沒有以此自夸,我自以為形體同于天地,氣魄受于陰陽,我在天地之間,好像大山上的一塊小石,一株小樹,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會因此自大呢。請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內(nèi),不就像一小塊石頭浸在大湖里嗎?

  五、總結

  讀了海神若的回答,我們更領略了莊子的大智慧。南懷謹曾做過這樣的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儒家思想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倍嗌倌陙,道家的無為思想,構筑起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后院,多少不得意的文人,在這個后院里,被老莊的瀟灑無為,溫情的安撫過。對今天的我們來說,老莊的生活哲學仍可以做為我們精神疾病的良藥,但是任何藥都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們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六、拓展閱讀

  1、《莊子秋水》全文

  2、鯤鵬山《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3、蔡志忠漫畫系列《莊子說——自然的簫聲》

  4、于丹《〈莊子〉心得》

  附:板書設計

  河伯海神

  喜百川灌河不辯牛馬(雄壯開闊)

  妄自尊大

  嘆自愧不如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浩淼無邊)

  悟:個小渺小,無地無窮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有比較才有鑒別

  作業(yè)設計:知識歸類

  分組歸納幾類文言現(xiàn)象: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特殊句式

  5、一詞多義

  之

 、贈芰髦笕∠渥营毩⑿

 、谝蕴煜轮罏楸M在已結構助詞的

  ③野語有之曰代詞,一種說法

 、芪抑^也提賓標志

  若

 、偻笙蛉艉I衩

 、谝詾槟讶粽弑鹊蒙

  聞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聽說;見聞,學識

  而

 、夙樍鞫鴸|行表修飾

 、跂|面而視表修飾

 、弁笙蛉舳鴩@曰表承接關系

 、芮曳蛭覈L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表并列關系

  6、詞類活用

  秋天時至時,按時令名詞作狀語

  順流而東行東,向東,名詞作狀語

  東面而視有多種理解:一說東是名詞作動詞,向著東方;一說東是名詞作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美,形容詞作名詞,美景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少,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小看,輕視。

  7、古今異義

  于是古:于,在;是,這個時候。今: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至于古:到達;今,表示另提一事的連詞

  東面古:面朝東;今:東邊

  8、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直往

  不辯牛馬辯,通“辨”

  9、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已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非……則……不是……就……

  秋水教案 篇4

  一、作家作品

  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xiàn)實,不與統(tǒng)治階級合作,據(jù)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nèi)篇、外篇、雜篇。內(nèi)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后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保ā稘h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二、文章內(nèi)容:

  這篇文章節(jié)選自《莊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jīng)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三、課文詞語

  (一)古今異義:

  1.至于北海: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百川灌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

  4.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古義深明大義的人,或專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二)詞類活用:

  1.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2.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3.東面而視:名詞用作動詞,面對。

  4.少仲尼之聞: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ㄈ┨厥饩涫剑

  1.聞道百:定語后置。

  2.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3.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4.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四、原文補充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于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向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切徘楹?”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異便。此勢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無形者,數(shù)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shù)之所不能窮也?梢匝哉撜撸镏忠;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 ,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眾,不賤佞諂;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nèi),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shù)睹矣。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 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貍狌,言殊技也;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 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無拘而志,與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謂謝施;無一而行,與道參差。嚴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兼懷萬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

  河伯曰:“然則何貴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于禍福,謹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內(nèi),人在外,德在乎天!烊酥,本乎天,位乎得,躑躅而屈伸,反要而語極。”曰:“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秋水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帕私獠⒄莆瘴闹谐R姷奈难詫嵲~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及重要句式。進一步學習直譯和意譯。

 、评斫馇f子及其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窃诶斫庾衷~句及文章內(nèi)容、結構層次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

  ⑴通過自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婆囵B(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

  使學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學道理。

  二、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徑流、涘、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整理并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三、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本文是節(jié)選內(nèi)容,短且易懂,宜于以讀帶講。反復閱讀利于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突破口,可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齊讀、自讀、默讀等多種形式完成教學任務。

  2、問答法。用針對性的問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導學生閱讀《莊子》中的有關篇目(《金榜》上的《神龜·鵷鶵·鯈魚》和《讀本》上的《庖丁解!,開拓視野,更深入地了解莊子及其哲學思想。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在課前讓學生對照《金榜》上的“基礎歸納整合”中的字音辨認、通假字、古今異義、重點實、虛詞、詞類活用、文言句式在書上作上記號;每人發(fā)張白紙把全文翻譯一遍。

  二、課文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階段(九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五單元)曾學過《莊子》中的兩則故事,大家還記得是哪篇嗎?

  明確:《惠子相梁》和《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兩篇文章用機敏、幽默、詼諧的語言提到過一種像鳳凰一類的鳥叫鵷鶵,形容它為“夫鵷鶵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以及名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莊子的散文——《秋水》,本文是節(jié)選其中的第一段(板書題目)。

  三、介紹莊子及其哲學思想

  請同學們翻開《金榜》第148頁,自己閱讀有關莊子的助讀資料。

  教師補充:莊子一生的文學成就匯聚在《莊子》這本書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派眾多,百家爭鳴,在諸子散文中,莊子尤其擅長用寓言故事說理,同學們以前有沒有閱讀過莊子的寓言故事?

  舉例:莊子的生活及其貧困,曾住過陋巷,打過草鞋,并向監(jiān)河侯借糧,楚威王聽說他很有才華,派使臣攜重金欲聘他為相,他卻對使臣說:“千金是很重的財物,卿相是尊貴的地位,你難道沒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嗎?人們養(yǎng)它幾年,然后給它披上繡花衣服,送進太廟,殺了作祭品。到這時,它即使想做一頭自由自在的小豬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薄梢娗f子是一位淡泊名利,向往那種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又例如: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看到莊子正伸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敲著瓦盆唱歌,莊子認為人的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樣周而復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秋水》這篇文章,看看莊子是否又在用寓言說理?

  初步明確:莊子說理具有“縱橫捭闔”“汪洋恣肆”的特點。

  四、聽錄音,請學生思考問題:

 、偃目梢苑譃閹讓?

  明確:全文分為兩層。

  第一層從“秋水時至”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

  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诔醪矫鞔_全文的主旨:

  明確: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通過開拓視野加以比較,就能感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的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引導學生翻譯第一自然段與第二自然段:

  邊翻譯邊歸納文言基礎知識:板書:

  (一)通假字:“涇”同“徑”,直“辯”同“辨”,分辨

  (二)詞類活用:

  (1)秋水時至:時,名詞作狀語,按照時令

  (2)順流而東行: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3)東面而視:東,名詞作狀語,朝東

  (4)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美,形容詞作名詞,美好的東西

  (5)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少,形容詞作名詞,小看

  輕,形容詞作名詞,輕視

  (三)、重點句式:

  (1)聞道百(定語后置)

  (2)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3)且夫我嘗聞少仲尼(固定句式:且夫……,再說)

  (4)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非……則……,如果不……就)

  (5)“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見……于……”(固定句式)見,表被動引出動作發(fā)出者

  (四)古今異義:

  古義今義

  東面:臉朝動方位名詞,東邊

  面目:臉色,神情臉的形狀,相貌

  至于:到,達到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修養(yǎng)很高,明白道理對財物不計較;言談舉止自然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東海的北部我國一部分海域

  于是:在這時,這時候連詞,表承接

  六、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

  明確:本文通過通篇設喻,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河伯“欣然自喜”與“望洋向若而嘆”的對比。在對比中使情節(jié)加以推動,在對比中河伯大徹大悟,有了新的認識。

  七、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談談本文哲學啟示。

  明確:

  a、人貴有自知之明

  b、謙受益,滿招損

  c、自大由于無知

  d、知恥近乎勇

  e、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g、有比較才有鑒別

  八、學生朗讀全文,強調(diào)要讀出河伯“欣然自喜”的神態(tài),見了北海后感嘆的語氣以及明確了自己見笑于大方之家的語氣。

  (可叫學生分角色朗讀,揣摩人物語氣)

  九、布置課后作業(yè):

  1、完成《金榜》中的習題。

  2、將體會的哲學道理寫到周記中。

  秋水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領悟莊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體現(xiàn)

  2.進一步體味莊子思想的深刻含義及現(xiàn)實意義。

  課前準備:

  完成第一課時詞語疏通的教學并要求全文背誦,請同學們以四人為組查找莊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學安排: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二課時

  1.導入

  師:前一段時間我們一直在學習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幾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師: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倍嗌倌陙恚兰宜枷雽y世中飽經(jīng)創(chuàng)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莊子。在現(xiàn)今高度發(fā)達的社會里,莊子思想對于我們或許更有一種特殊的感受和意義,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莊子的精神世界。

  師:莊子是一個善于用寓言講故事的人,他講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個,有哪位同學能講給大家聽聽?

  生:井底之蛙對東海的大甲魚說:我快樂極了,出來時在井欄上跳躍,回去時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時候,水會浮起我,到水底的時候呢,有泥巴來按摩我的腳,可看看旁邊的小蝌蚪、小螃蟹它們就比不上我了。我獨據(jù)一池井水,跳躍其間,無比自在,你也進來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魚的左腳還沒有跨進去,右膝卻已被絆住了。它緩緩地說道:東海有一千里長,八千尺高,即便連年旱災水災海水都不曾為之減少或增加,這才是它真正的快樂呢!井底之蛙聽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簡要講述)

  師:莊子通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為是,天外有天……

  2.領悟課文《秋水》中莊子的思想含義

  (1)師:那么課文《秋水》中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要告訴我們什么道呢?請全體同學齊聲朗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

  生:以河伯與北海若的一段對話說明要謙虛,不能自滿;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強中自有強中手……

  (2)師:我們從課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請同學們散讀文章的第二段,從文中找出最關鍵的詞句。

  (3)師請生一邊回答,一邊自己出示板書: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國——四!斓

  小米!蠹Z倉

  小洞穴曠野

  人——萬物

  毫末馬體

  (4)師總結歸納:

  我們來看看課文中的這幾個比較,“百川之水,莫大于!,四海與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與大山,中國與海內(nèi)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糧倉中,四海在天地之間,猶如小洞穴在曠野里,人與萬物比,又如毫末在馬體上,同樣的“四!币驗樗鹊膶ο蟛煌,也被比成了“大糧倉”和“小洞穴”,同一個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們很自然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對的。(出示板書)

  水——!斓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

  中國——四!斓厥窍鄬Φ摹

  小米!蠹Z倉

  小洞穴曠野

  人——萬物

  毫末馬體

  3.由課內(nèi)知識延伸至課外,進一步理解莊子思想的深刻含義。

  (1)師點撥:由前面我們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對的”結論,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相聯(lián)系的相對論,空間的大小是相對的,時間的長短是相對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聞”也反映出了另一種相對性,同學們想一想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對性?(知識)

  (2)莊子有句與此有關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會得出不同的印象。在莊子看來,一樣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貴,又可以是賤,事物沒有確定不變的標準,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貴賤、生死、物我等同的觀點,即齊大小、齊貴賤、齊生死、齊物我,這就是莊子思想頗具特色的“齊物論”。(出示板書)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齊(以…為同)大小天地與我并行

  中國——四!斓厥窍鄬Φ摹R生死→

  小米!蠹Z倉齊物我萬物與我合一

  小洞穴曠野

  人——萬物

  毫末馬體

  (3)師:這些看來很深奧的道理莊子也是通過講寓言故事的形式來告訴大家的,上節(jié)課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莊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沒有同學找到莊子講的有關生死的小故事?

  生講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師同時放幻燈。

  師點撥:這個看起來有點無情的故事恰恰體現(xiàn)了莊子的生死觀。人一旦死去,埋掉、燒掉化為泥土,散為塵垢,甚至連意識也沒有,這給人帶來了無限的恐懼,無怪乎王羲之要說“豈不痛哉”而莊子則認為人開始是沒有生命的,只有氣息形成“形”,“形”變成“生”,“生”又變成“死”,最后又歸為氣息。這樣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自然。這樣的觀點不是讓人輕視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護生命,不因為死亡的到來而憂傷生命。

  (4)師:下面我們要講的故事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關于莊子做夢的故事,請查到這個故事的同學為大家講述一下。

  生講述故事,師放幻燈。

  師點撥:以夢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夢、黃粱美夢,都是些平生窮困潦倒的人,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一旦夢醒,一鍋黃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過是一個螞蟻窩。他們夢的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求之不得就產(chǎn)生破滅感。而莊子的夢更奇異、更優(yōu)美,翩翩而飛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園中,蝶兒飛舞在花叢間,逍遙在陽光空氣下,在這里天地萬物與我合二為一,達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莊子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精神上無限自由的世界,從整體處觀察事物,從各個角度作全面的透視,不以人類為中心,不以自我為中心,取消了天地萬物和我對立的宇宙觀,達到萬物合一的境界。

  4.討論體會莊子思想在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

  師;現(xiàn)實生活中物質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牽制我們自由的東西,照莊子看來,人、物欲、自然等等都應該是一個和諧自然的整體,人類的行為與行事都應合乎自然的運行。對于現(xiàn)世人類無止境的貪欲與物化,莊子的思想無異是調(diào)劑人心的清涼劑。下面請同學們的四人小組討論一下現(xiàn)實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體現(xiàn)莊子思想的時代意義的。

  生討論略(可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物欲過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開)

  5.師小結:莊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節(jié)課的時間只能“蜻蜓點水”,其中的睿智與哲學還需要我們在課后進一步感悟與領會。在上課開始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在我們心靈生病的時候,會需要進進藥店,可是任何藥也不能吃得過量,否則也會有負面的效應,所以關鍵的是對度的分寸拿捏。

  《秋水》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導入新課階段,我引用了南懷瑾的一句話“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介紹了道家思想在歷史上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對于心靈生活的滋潤。又引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中的“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莊子》著作的的藝術風格,學生感到很新鮮。然后又讓學生試著介紹他們所了解的有關莊子的生平事跡以及《莊子》中的有關故事等,從學生的介紹來看,他們對莊子其人其書的了解是很有限的,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里是一級達標學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見他們在初中時候的課外閱讀是比較狹隘的)。為了讓學生對莊子其人其書產(chǎn)生點興趣,我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扼要地概括介紹了莊子的生平與思想,介紹了《莊子》一書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與基本藝術風格。然后選擇了幾個比較典型的能體現(xiàn)莊子個性風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為相、路遇骷髏等介紹給學生,從他們的驚訝的反映可見出他們對莊子這個人是有點興趣了。接著順水推舟。轉入對《莊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內(nèi)容要點的介紹,強調(diào)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圖是在于表達“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但是如果單獨將其開頭部分抽取(即課文的節(jié)選部分),它還給人以關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不能驕傲自大”“人貴有自知之明”“謙受益,滿招損”等等的啟示。上述啟示在賞析中,學生基本上能說出。

  本課計劃用一節(jié)課教完,但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我只用了30分鐘多一點,前面近15分鐘用以課前口語訓練以及對第22課《寡人之于國也》一課的總結性復習問答。這學期文言文快要結束了,我想得告訴學生學會自己分類整理語言點,即按照易錯讀字、通假字、古今異義、文言實詞、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固定結構等知識點來梳理,以便復習鞏固,因此這節(jié)課在賞析的同時向學生提示、點撥了本課的重點的字詞句,在黑板上板書了部分語例,并將此項工作布置為課后作業(yè)。課后找了幾個學生談話,了解對這堂課聽課的反饋。大部分學生表示聽得懂,這篇課文比較淺易。這讓我有點擔憂:因為感覺淺易,覺得沒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問題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這篇課文是節(jié)選,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個開頭部分,部分與整體的內(nèi)涵在讀者的閱讀理解來看又會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講這篇課文時,我把課文中的提到的伯夷與孔子這兩個人的用意作了個具體的解釋,介紹的了莊子的“知量無窮”的觀點。指出文本中海若與河伯的象征蘊涵,如果說海若是莊子的自我寫照,那么河伯則是儒家門徒之類的投影,孔子及其門徒們在這個文本中是一個被奚落和挖苦的對象,這是莊子的詭秘之處。(1)班的葉瑩瑩同學對“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問,這是我事先估計到的。在講解過程中,我對此也做了簡要闡述:《秋水》的主體是河伯與海若的七次對話,對話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莊子的無限相對思想。河伯與海若在后面的對話中也曾提到孔子與伯夷,原文是“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與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辭讓君位以成就好名聲,孔子大談天下事以顯示自己學識淵博,他們的自滿,不就好像你剛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樣子嗎?通過這樣的補充介紹,學生對節(jié)選部分的思想內(nèi)涵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秋水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 簡單了解莊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則……”、“見……于……”兩個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在背誦的基礎上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式;

  2、結合本文寓意進一步分析莊子的思想。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

  主要是字詞和朗讀情況。

  二、導入新課:

  以莊子及其基本思想導入,主要含以下四個方面:

  (一)、“老莊”;

 。ǘ、基本思想:

  1、主張“天道無為”(故事分析-“莊子釣于濮水”);

  2、主張相對主義的認識論(《逍遙游》);

  3、主張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養(yǎng)生主》)。

  詳細解說:

  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前286年),戰(zhàn)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人。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愿和統(tǒng)治者合作!妒酚洝飞险f,“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并未接受,“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

  莊周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閑居獨處。他繼承并發(fā)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qū)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

  《莊子》一書,道家經(jīng)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為,內(nèi)篇是莊周自著,外篇、雜篇是莊周的門徒所著!肚f子》一書風格獨特,它把深奧玄妙的哲理與生動具體的`想象融于一爐,使抽象的邏輯思維與具體的'形象結合起來;它想象豐富,構思奇特,詞匯豐富,善于對事物進行極細致、生動的描繪。魯迅先生曾稱贊他的文章說“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書中的寓言很多。

  3、聽錄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的詞:

  秋水時至順流而東行東面而視

  (2)、古今異義詞: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

  至于北海

  (3)、特殊句式(并在課文中找出例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非……則……

  見……于……

  (4)、解釋以下詞語(并舉一個例子):

  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

  4、集體朗讀,思考:

  (1)、河伯在什么情況下欣然自喜?

  (2)、河伯見了北海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3)、河伯為什么認為自己“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問結合課文回答)

  (5)、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W生回答,教師總結:這篇文章通過寓言設喻,說明了個人的見識是很有限的,只有經(jīng)過的別人的比較,才能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驕傲自大,就難免會貽笑大方。)

  5、分析特殊句式:

  (1)、聞道百……………………(定語后置)

  (2)、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

  (3)、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4)、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7)、()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5)(6)(7)為省略句。]

  三、語法總結

  省略句:

  1、省略主語:

  例: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

  《捕蛇者說》

  2、省略謂語:

  例: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鴻門宴》

  3、省略賓語:

  例: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

  秋水教案 篇8

  一.教學內(nèi)容

  《秋水》

  二. 學習目標

  1. 了解莊子及《莊子》

  2. 學習本文用設喻的手法說明哲理的寫法

  三. 學習方

  1. 積累成語 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

  2. 熟讀課文 以致成誦

  四. 作者作品

  莊子,名周,宋之蒙人。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生活極為貧困。據(jù)記載他曾住過陋巷,打過草鞋,并向監(jiān)河侯借糧。楚威王聞其賢,以重金聘為相,然辭謝不就,只求適己任性,以快其意。

  莊子是繼老子之后道家學派的大師。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并稱為“老莊學派”。從莊子的整個思想體系和政治觀點看來,莊子無疑是一個代表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哲學家。由于社會的根本變化,莊子的地位無法維持,這就決定他對現(xiàn)實極端不滿。他既不滿現(xiàn)實,又無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隱居遁世的道路。他是一個悲觀絕望的厭世主義者,覺得“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則“箕踞鼓盆而歌。”因此,莊子的`處世態(tài)度就是玩世不恭,隨俗浮沉。他好象非常膽怯、害怕,常說“無用之用”才是“大用”。這一切都充分表現(xiàn)一個沒落階級的思想觀點。不過,莊子的放蕩不羈,蔑視禮法和權貴,以及對統(tǒng)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他還認為圣知仁義只是供統(tǒng)治者利用的工具,這些都是極為深刻的見解。

  莊子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風格。它首先是吸收神話創(chuàng)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作為論證的根據(jù)。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義色彩。

  《莊子》亦名《南華經(jīng)》,今本《莊子》33篇,其中《內(nèi)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一般認為,只有《內(nèi)篇》可確認為莊子所作,莊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現(xiàn)他深邃奧妙的哲學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主要通過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對話,本意是要申述莊子齊物論和相對主義的認識論。

  六. 全文解析

  秋水

  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

  關鍵字:時:名狀,按時令。川:水道、河流。河:黃河。涇:通“徑”。之:這樣,如此。

  譯文:秋水依照時令及時來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黃河里。水流是那樣寬闊,在水的兩邊和水中的小洲與高出的河岸之間

  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

  辨:“辨”,辨別。焉:助詞不譯。然:形容詞綴。以:認為

  竟分不清對面的牛和馬。于是乎黃河神高興地自我得意起來,認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而:表修飾順連詞。東:名狀,向東。于:介詞,引出到達的地點。而:表修飾連詞。

  他沿著河道向東走,來到了北海;面對著東方觀望,看不到水的盡頭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

  始旋:開始,掉轉。 望洋:翹首遠望的樣子。

  于是黃河神轉過臉來,仰頭對海神若感嘆說:“野語有之日,‘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野語:俗語 百:很多

  “俗語說,‘聽說了許多道理,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這就說的是我呀!

  且夫我嘗聞少( )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且夫:發(fā)語詞。聞:動。聞:名。而:并列連詞。之:結構助詞,的。始:當初

  況且我曾經(jīng)聽說有人輕視孔子的學問,看不起伯夷的節(jié)義,當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之:主謂之間取獨 殆:危險

  現(xiàn)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無窮,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門前,那就危險了。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長:長久,見:表被動 方:道

  我將長久地被有學識的人所譏笑。

  七. 重、難點

  1.《秋水》的文學性與哲理性

  2. 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 順流而東 且夫我常聞少仲尼之聞 而輕伯夷之義者

  3. 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聞道百(定語后置)

  賓語前置句的構成:

 。1)動詞(動賓)

 、 否定句賓語前置(否定詞、代詞)

  不患人之不已知 /忌不自信 /毋吾以也 /未之有也 /莫已若 /弗之怠也(不懈怠筆錄)

  我無爾詐 爾無我虞 /古之人不余欺也

 、 疑問句賓語前置(疑問代詞、賓語)

  吾誰欺?沛公安在?毛將焉附?

 、 用“之”“是”作提賓標志

  ④ 方位名詞作賓語時,在謂語之前

  項王西向坐 北面而事之 東面而視

 。2)介詞(介賓)

 、 疑問代詞做介詞賓語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吾誰與歸

 、 一般詞作賓語倒裝 是以謂之文也 一言以蔽之

  4. 文章除設喻說理之外還運用了對比手法

  (1)寫景對比

 。2)河神前后認識對比

  秋水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莊子其人與思想的基本點;

  2、掌握文言詞語和句子;

  3、領會《秋水》的思想內(nèi)容;

  4、背誦節(jié)選部分。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

  難點:河伯感嘆的幾句話的翻譯

  三、教學方法:

  自學法

  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這節(jié)課學習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節(jié)選部分。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莊子并稱“老莊”。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蒙人。與孟子大體同時代而稍后。在認識論上,莊子主張相對主義,具有樸素的辨證法色彩;在政治上,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摒棄一切文化知識。

  學習這篇文章,也有三個目標:掌握字詞、領會思想、背誦全文。

  2、朗讀課文,解決文字障礙:

  1)教師朗誦,正音:涇-徑、殆、長

  2)教師講解以下詞句:

  涇、渚、東面而視、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聞(小看仲尼的學識。少,以……為少,意動用法。聞、見聞,學識。)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3)集體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3、內(nèi)容、思想、藝術手法。

  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內(nèi)容和思想意義。并簡要分析本文的藝術手法。

  學生筆頭概括,教師宣讀幾個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寫秋水來臨的時候,學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黃河,兩岸之間,分辨不清是牛是馬,于是,黃河之神河伯就以為天下壯闊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了。但等他順流而下來到北海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這里的水面更為開闊,根本看不見盡頭。所以,河伯對海神若嘆息說:古人所謂的“聽的道理多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這實在是說我啊。況且我曾今聽說有人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道義,開始我還不相信;現(xiàn)在親眼看到您的廣闊無邊,(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也才相信確實會有人會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道義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這里來一下,哪就危險了啊。(那時)我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啊。

  通過這個語言故事,形象而生動的說明了個人的見識有限,經(jīng)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說明道理。寫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動鮮明,通過對河伯的心里描寫、神態(tài)描寫和語言描寫,生動的表現(xiàn)了河伯從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過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還很注意對比手法的應用。秋水來臨是黃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對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嘆的神態(tài)的對比。對比之中表現(xiàn)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樸素哲理。

  4、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線索——分解任務——組合

  5、課堂練習。

  六、教學反思:

  秋水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作品風格

  2.積累實詞:時、涇流、望洋、少、輕、殆、窮

  3.積累虛詞:之、以、則、見、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動句與賓語前置句

  5.學習運用寓言故事說理的寫作特點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結合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含義與用法的能力,

  2.培養(yǎng)把握作品思路,熟讀成誦的能力。

  3.訓練鑒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使學生認識個人見識有限,若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的道理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熟讀成誦,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理解課文內(nèi)容。

  難點:河伯對海神的感嘆中引用兩則材料的作用。

  解決辦法: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指導學生做文言知識卡片,組織學生討論兩則材料的作用,引導學生鑒賞莊子運用形象說理的藝術風格,把握文章觀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組識學生進行三次誦讀: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領會主旨;第三次,背誦,領會莊子的`風格。

  2.組織學生制作文言知識卡片。

  3.組織學生討論莊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嘆的內(nèi)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學步驟

  1.初步了解莊子其人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當堂背誦,領會主旨,鑒賞語言及表達技巧

  秋水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能力目標

  1.通過自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整理和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理解河伯對海神的那番感嘆。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問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中國的成語源遠流長,含義深刻。其中有兩個成語,一個是“ 望洋興嘆” ,一個是“貽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嗎?(《莊子 秋水》)有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成語的意思?( 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貽笑大方:讓內(nèi)行者見笑。)

  二、介紹作者及《莊子》

  莊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生于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死于公元前三世紀上半時期,與孟子同時或稍后。他作過蒙城漆園吏;楚威王要拜他為相,他拒絕了。

  《莊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后學者所著。一般人認定,“內(nèi)篇”七篇是莊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門人和后學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義哲學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一書的思想核心.即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隨從世俗,反對人為,棄圣絕知,否定現(xiàn)實的進步和斗爭。

  《莊子》中所宣揚的社會理想是人類遠古,所謂“其臥徐徐,其覺于于”;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莊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當時封建制代替了奴隸制,大批的貴族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他們極盡詭詐殘酷,貪婪無厭,窮奢極欲。莊子反對“知”、“圣”,詛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發(fā)。在后學中更明確指斥“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這種深刻的批判精神,體現(xiàn)了《莊子》文章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對后代也有積極影響。

  三、整體感知課文

  《秋水》是《莊子外物》中的一篇。課文節(jié)選的是《秋水》篇的開頭一段,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jīng)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學生思考:全文可分為多少個層次?怎么劃分?每層講什么?

  明確:全文分兩層:第一層(“秋水時至……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四、思想內(nèi)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層

  提問:本層共兩句話,每句講什么?

  明確: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的驕傲自滿。

  提問:河伯驕傲自滿的神態(tài)、心理可用什么成語概括?

  (參考:躊躇滿志、夜郎自大)

  板書設計 :

  百川灌河——雄壯

  黃河

  不辯牛馬——開闊

  第一層

  欣然自喜——躊躇滿志

  河伯

  天下之美盡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層

  提問:見到大海,河伯為什么會望洋興嘆?

  明確:對于接納眾流、浩瀚無垠的大海來說,黃河與之相較,又實在是太渺小了。當河伯懷著洋洋自得的心情向東而行,到達北海,“東面而視”時,滿眼所觸及的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和“不辯牛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還有自知之明,頓覺自己的見識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會望洋興嘆

  提問:河伯是怎樣進行自我批評的?

  明確: 首先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接著以小看仲尼和輕視伯夷的事例,證實了自己的淺薄。最后以一個“殆”字,闡明驕傲自滿的危害性,即勢必遭到“大方之家”的.恥笑。批判層層展開,步步深入,一個狂妄自大,又將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躍然坻卜,呼之欲出了,從而揭示了反驕破滿的主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書設計 :

  東面而視

  大海

  第二層 不見水端

  責己狂妄

  河伯 批己淺薄

  貽笑大方

  3、小結。提問:本文對我們有何啟示?

  明確: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那就是說一個人的見識總是有限的,見聞再多,也不能驕傲自滿。(學生說出諸如“人貴有自知之明 ”、“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等,都應予以肯定。)

  五、總結本文有關的語法

 。ㄒ唬┩僮郑

  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二)一詞多義

  望洋向若而嘆曰。(名詞,海神名。)

  以為莫己若者。(動詞,如、及、比得上。)

  (三)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作狀語。東:向東面。)

  東面而視。(方位名詞作狀語。東:朝東,向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少:認為…;少,小看;輕:認為……輕,輕視。)

  (四)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句。賓語“己”置于動詞謂語“若”的前面)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見……于,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 意思。)

  六、分析本文寫作特點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說理,因此將客觀的東西主觀化,用擬人的來表現(xiàn)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對海神若的談話就是如此,另外,在論說時,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見大地擴展話題。比如文章開始寫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對海神若的談話則提到了仲尼之聞與伯夷之義,就由 水勢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學問的方面來,使文章的內(nèi)涵更豐富,主題更深刻。

  七、作業(yè)

  默寫課文

【秋水教案】相關文章:

《秋水》 教案(通用12篇)08-10

《秋水》說課稿01-16

秋水的作文05-17

秋水教學反思04-21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秋水》教案08-26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秋水11-20

點絳一蒿秋水作文800字05-17

秋水讀后感3篇04-23

秋水讀后感(3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