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楊修之死》資料
一 關于《三國演義》
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三國故事最早流傳于晉代和南北朝時期,晉代陳壽曾修撰《三國志》史書,南朝宋人斐松之采集許多佚聞傳說為其作法。至隋唐,三國故事已在民間講唱;宋代則有了專門說“三國”故事的科目和專業(yè)藝人;金元時期,三國故事被大量編為戲劇在舞臺上演出。羅貫中正是根據上述各類材料經過藝術再造,寫成了《三國演義》!度龂萘x》是一部“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歷史小說,應避免把它看成歷史教科書。
二 關于曹操
小說中的曹操多為“奸雄”形象。毛宗崗說:“智足以攬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闭f明在小說中曹操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藝術典型,他既是“治世能臣”,又是“亂世奸雄”,既有安邦定國的雄才大略,又有多疑、奸邪、偽詐、陰險、兇殘的人性弱點。歷史上的曹操(公元155-220)是東漢末年的大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開創(chuàng)“建安風骨”的杰出詩人;他字孟德,沛國譙人(今安徽亳州市),漢獻帝建安初年拜大將軍及丞相,后又封為魏王。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帝。他在歷史上曾統(tǒng)一北方,興屯田、抑兼并,結束了當時北方“千里無雞鳴”的慘狀,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趨勢,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今有中華書局1959年版《曹操集》。
三 關于楊修
裴注引《典略》云:“楊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謙恭才博。建安中,舉孝廉,除郎中,丞相請署倉曹屬主簿。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內外,事皆稱意。自魏太子以下,并爭與交好。又是時臨菑侯植以才捷愛幸!炼哪昵铮孕耷昂舐┬寡越,交關諸侯,乃收殺之。修臨死,謂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湟庖詾樽苤惨病,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三國演義》中楊修共出場三次,第一次是在第六十回,蜀人張秋欲獻川中地圖,而曹操傲慢無禮,張松譏諷操手下人時,楊修現身,這時作者有幾句介紹:“此人博學能言,智識過人。松知修是個舌辯之士,有心難之。修亦自恃其才,小覷天下之士。”第二次出場是在七十一回,曹操兵進漢中途中在潼關訪蔡琰,與楊修一起解“黃絹幼婦”之謎,“眾皆嘆羨楊修才識之敏”。第三次出場則是第七十二回的“雞肋”事件,由此引出楊修生平中一系列犯曹操之忌的事情。
對于小說中楊修這個形象的評價亦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楊修的“有才與不義有時是混合在一起的,他的性格還是有詭詐和兇惡的特點”,楊修的被殺“并非屬于卓越人物或一般輕佻者的被枉殺,他本人亦有詭詐和不義的一面”,因而他并非是個正面人物。有的觀點認為“楊修不乏可愛、可貴、甚至可敬的地方”,他“未曾賣盡自己,這既是他難能的那么點‘骨氣’,也正是他‘不識時務’的口實”,他是一個“不易養(yǎng)”的奴才,“也不是一個乖順的典型的中國人,所以他也一直不討中國人的喜歡,至今我們還在罵他,笑他”。“他的天性不夠奴性,不夠世故,也不夠中庸”。還有的人對楊修評價很高,認為他具有“正直的道德”“正義的品質”“勇敢的氣質”和“深刻的洞察力”,會“為被壓迫者鳴不平”。
四 關于楊修之死的若干事件
“雞肋”故事,原見于《武帝紀》裴注引《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今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世說新語·捷悟》:“楊德祖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世說新語·捷悟》:“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晉·裴啟《語林》:“魏武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輒斫人不覺,左右宜慎之。’后乃佯凍眠,所幸小兒竅以被覆之,因便斫殺,自爾莫敢近之。”(按:此事本與楊修無關,小說移花接木與楊修聯系起來。)
《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裴注引《世語》:“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與丁儀兄弟,皆欲以植為嗣。太子患之,以車載廢簏,內朝歌長吳質與謀。修以白太祖,末及推驗。太子懼,告質,質曰:‘何患?明日復以簏受絹車內以惑之,修必復重白,重白必推而無驗,則彼受罪矣!雷诱J之。修稟白而無人,太祖由是疑焉!
《任城陳蕭王傳》斐注引《世語》云:“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鄴城一門,密敕門不得出,以觀其所為。太于至門,不得出而還。修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矎闹9市匏煲越粯嬞n死!薄靶夼c賈逵、王凌并為主簿,而為植所友。每當就植,慮事有闕,忖度太祖意,預作答教十余條,敕門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問始泄!
《世說新語·捷語》:“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何湓唬骸湮纯裳,待我思之!腥,魏武乃曰:‘吾已得!绷钚迍e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臼,受辛也,于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見卿,乃覺三十里!
五 關于教學疑點
疑點之一:曹操發(fā)現夏侯惇等將士收拾行裝“準備歸計”以后,為什么怒殺了楊修,卻對應負主要責任的夏侯惇毫無懲處?
疑點之二:曹操殺楊修之后,“首級號令于轅門外”,為什么后來卻又“將修尸收回厚葬”?難道他對殺楊修之事后悔了嗎?
疑點之三:曹操在斜谷界口“屯兵日久”,對是否進兵“猶豫不決”,可為什么怒斬了楊修之后,卻果斷地“下令來日進兵”?
疑點之四:曹操“手提綱斧,繞寨私行”的原因是“當夜……心亂,不能穩(wěn)睡”嗎?
疑點之五: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兒子,為什么曹操知道植“立斬”門吏行為是楊修“所教”,就因此“亦不喜植”呢?
疑點之六:曹操殺楊修時,為什么沒有人替他說話,而曹操對夏侯惇“亦欲斬之”時,卻得到“眾官告免”,這是為什么?
【《楊修之死》資料】相關文章: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04-22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02-17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13篇03-09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6篇03-07
楊修之死讀后感05-30
《楊修之死》讀后感07-19
《楊修之死》讀后感11-14
楊修之死讀后感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