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長亭送別》 示例(一)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與《竇娥冤》一文的學習相結合,進一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
2.鑒賞富于文采的曲詞:(1)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2)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詩詞的語句乃至意境。
3.欣賞崔鶯鶯的形象,了解本課曲詞富于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二)能力訓練點
1.鑒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
2.體味劇作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鑒賞劇作富于文采的語言。
(三)德育滲透點
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四)美育滲透點
把握、鑒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鑒賞劇作曲詞的音韻美和體會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二、學法引導
1.從分析情節(jié)入手,了解鶯鶯的心理變化,從而準確把握人物思想性格。按情節(jié)可把全折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赴長亭路上的場面。通過三支曲子,寫出鶯鶯為離別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是長亭餞別的場面,通過八支曲子,寫出崔、張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態(tài)、心理,突出了鶯鶯重愛情而輕名利的反抗精神。第三部分是臨別叮囑的場面,用六支曲子寫出鶯鶯對張生的關心與擔心,關心的是他身體,擔心的是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進一步表現(xiàn)鶯鶯對功名利祿的輕視。第四部分是分手后的場面,用兩支曲子,寫出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舍的情景和離別后的痛苦。
2.選擇幾支曲子,反復誦讀,了解所用的修辭方法,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可把幾支描寫秋天景色的曲子[端正好][脫布衫][一煞]集中起來讀,然后作兩種比較:一是與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描寫秋景的詩句對比,看看所選取的景物和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二是將這三支曲子描寫的景象對比,看看景物特點和表達的氣氛有何不同。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把握、鑒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鑒賞劇作曲詞的音韻美和體會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二)解決辦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應在疏理劇情的基礎上,重點賞讀若干支曲詞,通過誦讀、比較,讓學生掌握有關知識,進行文學鑒賞的訓練。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第一課時,要求學生梳理劇情,并重點賞讀這出戲開頭的三支曲詞和結尾處[一煞]、[收尾]兩支曲詞,體會曲詞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2.第二課時,重點賞讀自[脫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詞,體會曲詞中反映的鶯鶯的心理活動,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大致了解劇作及課文節(jié)選的這一折戲。
2.重點賞讀[端正好]、[一煞]、[收尾]和[叨叨令]等幾支曲詞,體會其情景交融的抒情美。
(二)整體感知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這在元雜劇中是頗為少見的(全劇劇情可參看課本題解),《長亭送別》也是全劇最為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斷之一。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鶯鶯終于克服了身心解放要求與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張生私下結為夫妻。但接下來便是老夫人逼張生趕考,并說考不取功名便“休來見我”,崔、張愛情又面臨新的威脅。無奈中張生只好起程“上朝取應”。這場送別戲共有十九支曲文,由鶯鶯主唱,既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也充分體現(xiàn)了王實甫劇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1.導入:《西廂記》是膾炙人口的藝術杰作,同學們是從什么時候起知道這部作品的?讀過哪些與《西廂記》有關的書,是否欣賞過相關的影視戲曲作品?(學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課文學習的正題即可。)
2.梳理劇情:《長亭送別》寫鶯鶯、紅娘、老夫人到十里長亭送別上京趕考的張生,鶯鶯是最重要的劇中人,據此可把課文劃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叨叨令]結束):赴長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邊靜]之前):長亭別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此念”):臨別叮嚀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劇終):長亭別后
3.賞讀曲詞[端正好L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學生先背誦,后作賞析。
提問:這支曲子在修辭上有什么特點?是怎樣渲染出劇中主人公的離愁別恨的?
(曲子句式既整飭又參差錯落,前3個三字句構成對偶、排比。后又各有一個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點明送別的季節(jié),以景襯情。后二句用設問手法,說是“離人淚”“染霜林醉”,一“染”一“醉”,寫得極有分量。溝通了景與情的聯(lián)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人凝重的離愁,創(chuàng)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4.與[端正好]對比,賞讀劇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問:和[端正好]一樣,[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評點這兩支曲子時說:“末二曲寫張生去后鶯鶯的悵惘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虛情實寫,正語反詰,俱臻妙境!痹囌f說你對這段評語的理解。
(“虛情實寫”,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動的景物來傳情。這兩支曲子寫夕陽殘照、青山疏林、淡煙暮靄、秋風馬嘶,我們仿佛看到鶯鶯滿懷凄楚,悵然癡立,目送張生轉山坡、出疏林,“離愁漸遠漸無窮”,此時的滿目秋景,都是鶯鶯悲涼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便是“正語反詰”,即用反問句抒寫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正面直說,更顯得激越真切。)
5.與以上三支曲子對比,賞讀[滾繡球]和[叨叨令]
提問:這兩支曲子主要寫什么?有人說,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這樣的曲詞,才可以稱為“絕妙好辭”,[滾繡球]與[叨叨令]便相形見絀,你的看法怎樣?
([滾繡球]仍是鶯鶯的內心獨白,借去長亭途中的景物,從正面刻畫鶯鶯與張生難以離舍的復雜內心世界。[叨叨令]由紅娘的問話引發(fā),敘說動身前無心打扮的原因,沒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關于曲詞的評價,[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詩宋詞精美語句固然堪稱“絕妙好辭”,而[滾繡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這兩支曲子使用對偶、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寫得也很生動真切;同時,又更多地融口語人曲,語言通俗,才能使演員宜于演唱,聽眾容易接受,雅俗共賞。[叨叨令]多用疊詞、襯字,更能體現(xiàn)口語化的音韻美。有時委婉含蓄,有時盡情傾瀉,兩種曲子風格各異而能統(tǒng)一,正是王實甫才具超群之處,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四).總結、擴展
本課時我們只重點賞讀了五支曲子,對課文華美典雅、富于文采的語言已多有領會。王實甫是釀造氣氛、描摹環(huán)境的圣手,他描繪的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語言大師,曲詞艷麗典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矯揉造作。下一課時,我們將進一步賞讀其余曲詞。
(五)課后作業(yè)
1.復習已講析、討論的五支曲子,進一步作吟誦體味。
2.誦讀自[脫布衫]至[二煞]等十四支曲子,體會其中反映出的鶯鶯的心理活動與思想性格。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與前一課時的內容相結合,本課時重點賞析課文二、三部分的曲詞,進一步把握曲詞的藝術特色,并對鶯鶯這一形象作分析評價。
(二)整體感知
與課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寫鶯鶯、張生在長亭別宴上的表現(xiàn)。張生趕考,鶯鶯送別,表現(xiàn)了二人之間的真摯愛情,更反映出鶯鶯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對此,應通過曲詞的賞析,用心體會。
(三)教學過程
1.學生吟誦、賞讀曲詞,教師作適當解說。
2.進行課堂討論。
問題討論一:自[脫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脫離長亭送別的具體情境,也仍舊體現(xiàn)了情景交融的特點。哪些曲詞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在敘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脫布衫]的“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把整個離宴用蕭條氣氛籠罩起來,使秋境與離情統(tǒng)一。又如[四煞]的“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黃河與西岳華山,也被用來做離愁別恨的陪襯。還有[四邊靜]的“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把席殘人散、兩人相別的人物活動包容在蒼山落照的秋景之中,氣象闊大,使人如在畫里,歷歷在目。)
問題討論二:鶯鶯是重愛情輕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禮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詞中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在鶯鶯心目中,金榜題名,并不是愛情的前提與基礎。如在[朝天子]中,她稱上朝應考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在[二煞]中說“你休憂‘文齊福不齊’”、“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在[幺篇]中說“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這些言語,與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態(tài)度形式鮮明對比,是鶯鶯叛逆性格的體現(xiàn)。)
問題討論三:雖然張生一再表白自己不會再在異鄉(xiāng)拈花惹草,但鶯鶯卻總擔心他“停妻再娶妻”,故而一再試探、叮嚀,鶯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擔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婦女地位低下,始亂終棄的事是屢見不鮮的。實際上,作為《西廂記》故事雛形的《會真記》(唐元稹作)和《鶯鶯歌》(唐李紳作),都將張生描寫為始亂終棄的薄情文人。鶯鶯的離愁別恨,固然反映她對愛情的執(zhí)著,同時也是她對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不只是單純的兒女情長。)
問題討論四:課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細節(jié)生動,描摹逼真處甚多,試舉你最喜歡的曲子作說明。
(此題無統(tǒng)一答案,可由學生自由發(fā)揮。如[滿庭芳1、[快活三]、[朝天子]的細節(jié)描寫,[耍孩兒]、[四煞]的夸張對比等,都很突出。)
(四).總結、擴展
《西廂記》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華美典雅的語言,稱它能代表元雜劇的最高成就,絕非過譽之詞。而且,不僅《紅樓夢》中
【語文《長亭送別》 示例(一)】相關文章:
語文《長亭送別》教案02-18
《長亭送別》語文教案02-10
語文教案:長亭送別02-28
語文《長亭送別》教案10篇02-18
《長亭送別》語文教案10篇02-10
語文教案:長亭送別(9篇)02-28
語文教案:長亭送別9篇02-28
長亭送別教學反思08-25
《長亭送別》教案(通用6篇)03-29
渡荊門送別語文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