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法律論文>刑法畢業(yè)論文>論德日刑法中的信賴原則

論德日刑法中的信賴原則

時間:2023-02-20 08:31:52 刑法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德日刑法中的信賴原則

【內容提要】信賴原則是德日刑法理論中確定過失責任程度的重要理論,首創(chuàng)于1935年的德國判例。依信賴原則確定過失責任,其根據(jù)有限定的預見可能說和限定的違反注意義務說的不同解釋。交通領域適用信賴原則應符合社會相當性的要求,交通領域之外能否適用信賴原則,在理論上有肯定說和否定說的不同見解,實務上有不同的判例。
【關  鍵  詞】信賴原則/過失責任根據(jù)/社會相當性
  一、信賴原則的發(fā)展
  信賴原則(Der  Vertrauensgrundsatz)是指當行為人實施某種行為時,如果可以信賴被害人或者第三人能夠采取相應的適當行為的場合,由于被害人或者第三人不適當?shù)男袨槎鴮е陆Y果發(fā)生的,行為人對此不承擔責任的原則。(注:參見[日]西原春夫:《交通事故和信賴原則》,成文堂1969年版,第14頁。)它是德日刑法理論上確定過失責任程度的重要理論。信賴原則肇始于交通運輸業(yè)。對于交通事故之責任認定,依傳統(tǒng)的過失犯理論,行為人的預見可能與預見義務是一體的,只要有預見危害結果的可能即有注意義務;只要認識到危害結果就要采取避免危害結果的措施。因而駕駛人在行為時,具有注意義務,并有注意能力而不注意,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時,構成刑法上的過失。傳統(tǒng)的過失理論對于社會結構相對簡單,動力交通工具稀少的時代,固然可適應,但在20世紀以后,動力交通工具之發(fā)展日新月異,數(shù)量快速增加,如再依照傳統(tǒng)的過失犯理論追究其責任,則每一事故發(fā)生,均可追究駕駛人的責任,這勢必阻礙社會的發(fā)展,影響人類生活的進步,使動力交通工具作為高速運輸工具的性能喪失。為減輕交通運輸人員過多的義務負擔,在危險分配理論基礎上,信賴原則應運而生。
  信賴原則作為分配注意義務的原則,首創(chuàng)于1935年的德國判例。德國舊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確立依賴原則之前,對駕駛人過失責任的認定,一般采取較嚴格的態(tài)度。認為駕駛人不能期待其他交通參與者采取合乎交通秩序要求的正確態(tài)度,而應隨時注意他人從路旁突然闖入車道的情況,所以駕駛人注意義務的范圍極廣。只在“以要求道路利用者之考量,系超越‘日常生活經(jīng)驗之可能者’之范圍,始不負過失之責任”。(注:參見[日]西原春夫:《交通事故和信賴原則》,成文堂1969年版,第87頁。)1935年12月9日日聯(lián)邦最高法院判決(注:該判決系對某一被告于某日下午6時許,駕駛汽車沿市內電車的路行駛前進,電車軌道高于汽車軌道。當被告的汽車行至橋前1.5米處,在其前方有兩個成年人從電車軌道走下,與被告的汽車相撞,造成一死一重傷。柏林地方法院以“被告在天氣晴朗、視野良好的情況下,如能夠充分注意,即可適時注意電車軌道的二人,并從二人的態(tài)度推知對方欲在自己前方穿越汽車道,可采取鳴笛等措施,因而認定被告成立過失致死及過失致傷罪!钡(lián)邦最高法院則認為:“汽車駕駛人雖對步行者違反交通規(guī)則之情況,應有心理上的準備,但對駕駛人的此項要求,應考慮日常生活之要求及汽車交通之本質、特性及重要性等,而在可以容許的范圍內,始為適當。汽車駕駛人并無將所有行人可能不注意的情況都予以考慮的必要及可能,從當時的全部情況,經(jīng)深思熟慮,判斷行為人必不至如此不注意時,則視行為人已盡其注意義務。一般而言,在白天且車流量不大,視野良好的市區(qū),汽車駕駛人對于成年人不愿接近自己車輛而突然從電車軌道走向汽車道的情況,實無予以考慮之必要。”據(jù)此改判被告為無過失。參見[日]內田文昭,洪復青譯:《過失——信賴原則》,(臺灣)《刑事法雜志》第16卷第5期。)(RGST,71)中確認了如駕駛人可信賴其他交通參與者亦同將遵守交通規(guī)則,則無需考慮他人突然違反交通規(guī)則之必要,這使汽車駕駛人的注意義務的范圍縮小很多。這一判例首創(chuàng)了信賴原則。信賴原則在初創(chuàng)之時,雖縮小了駕駛人的注意義務的范圍,但在適用上仍受到限制,其限制之一是駕駛人本身之行為應符合交通規(guī)則,否則即使他人之行為系屬突然發(fā)生,因駕駛者本身已違反交通規(guī)則,則駕駛人仍應負過失之責;其限制之二是駕駛人對結果之發(fā)生需無預見可能性,如有預見可能性則仍不免于過失責任。因此對老者、兒童、殘疾者可能違反交通規(guī)則,應特別予以注意,否則仍無信賴原則之適用。(注:參見周冶平:《汽車事故與刑事責任》,《法學叢刊》第25期,第23頁。)
  到1954年7月,聯(lián)邦最高法院與刑庭聯(lián)合總會作出決議,才使用“可以信賴”及“信賴原則”之文句。這一決議遂奠定交通事故信賴原則之基礎。(注:廖正豪:《過失犯論》,臺灣三民書局1993年版,第197頁。)“信賴原則”理論包含以下要點:(1)參與交通之人,除有一般注意義務之外,尚有依實際情況而異的特殊注意義務。(2)過于加重干道駕駛人之謹慎義務,徒然造成交通之不流暢,于道路安全之維護與國民信任感之培養(yǎng)皆無助益。(3)干道駕駛人對不可知他人違規(guī)行為實無預見義務。(4)唯對已見之危險,仍應極力回避結果之發(fā)生。(注:參見翟唳霞:《刑事上信賴原則之理論與實用》,(臺灣)《刑事法雜志》第16卷第5期,第48頁。)
  促使“信賴原則”(即在生活上當然可以信賴之原則)確立之契機,乃汽車及其他車輛數(shù)額之激增,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1910年,德國汽車總數(shù)僅5萬輛左右,到1925年,由于經(jīng)濟安定,其總數(shù)已增至43萬輛,到1935年,其總數(shù)已達214萬余輛。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汽車數(shù)量的激增,汽車必須發(fā)揮其具有的高速之機能以適應近代生活環(huán)境而免阻礙交通;道路及交通標識等設施得以發(fā)展,行車之交通知識亦因之而逐漸普及,這些都是促使信賴原則確立之因素。而傳統(tǒng)的過失理論對汽車駕駛人賦予太嚴格的注意義務,使駕駛人在行車時,必將其速度減至隨時隨地可以停車的程度。而這樣的汽車運行速度,與步行速度相差無幾,就使汽車喪失了所應具有的高速機能,且造成交通阻塞,顯然這種理論已不能解決汽車之高速運輸價值與道路交通安全價值之沖突。于是產(chǎn)生“所謂一方面認定現(xiàn)實之預見可能性,另一方面否認發(fā)生預見義務”之理論,“信賴原則”即基于此構想而產(chǎn)生,亦可謂“信賴原則”乃系以“現(xiàn)實上雖有預見可能性之情形,但仍可否定發(fā)生預見義務以及回避結果義務”之任務而登場者。(注:洪福增:《刑事責任之理論》,(臺灣)刑事法雜志社1988年修訂版,第360頁。)
  日本早期對于交通事故之判決,也采取較為嚴格的態(tài)度,大多基于傳統(tǒng)的過失犯罪理論,認為駕駛人應負過失之責任。但對火車、電車等高速交通工具,因考慮其特性而有若干從寬處理的判決,不過當時之判決與今日信賴原則之精神相距甚遠。二戰(zhàn)后,日本漸受德國之影響,轉為對交通工具速度的重視,發(fā)展了信賴原則,縮小了駕駛人的注意義務的范圍。在信賴原則引入日本過程中,西原春夫起到重要作用。受日本刑法學會的委托,西原春夫1959年負責“過失與交通事故”比較法共同研究的德國法部分。他在研究報告中,第一次介紹了德國法中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的“信賴原則”。1965年,他在搜集了一系列以信賴原則為標準而否定被告人過失責任的德國判例基礎上,發(fā)表了呼吁在交通過失認定中采取信賴原則的論文。論文發(fā)表后很短時

間內,日本最高法院在判決中采用了這一原則。西原春夫也因此一夜之間名聲鵲起,一躍成為日本刑法學界的“寵兒”。(注:李海東主編:《日本刑事法學者》,中國法律出版社、日本國成文堂1995年聯(lián)合出版,第143頁。)日本最高法院第一次適用信賴原則否定過失責任的判例,是1966年6月14日的判決,此判決不是以信賴原則去認定駕駛人之過失責任,而是認定乘務員之責任。(注:1966年6月14日的判例是:某私營鐵路站的乘務員,深夜從到站的電車上讓醉酒、昏睡的客人下車,被行駛中的電車壓死。對于此案,否定該乘務員業(yè)務上過失責任的判決有如下說明:“在乘務員使醉客下車的時候,除了是根據(jù)該人酩酊前的程度和步行的姿勢、態(tài)度等其他從外部容易觀察的征跡可以判斷該人有與電車接觸、落在線路中的危險這種特殊情況外,信賴該人會采取必要的行動,是相應地對待乘客就夠了!眳⒁姡廴眨荽螅瑷睿纾愧偃剩骸斗缸镎摰幕締栴}》(中譯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241頁。參見[日]西原春夫:《交通事故和信賴原則》,成文堂1969年版,第14頁。)第一次在認定交通事故中的過失適用信賴原則的,是1966年12月20日的判決。(注:參見[日]西原春夫主編,李海東等譯:《日本刑事法的形成與特色》,中國法律出版社、日本國成文堂1997年聯(lián)合出版,第265頁。)
  1966年12月20日的判例是:汽車在沒有實行交通指揮管理的交叉路口右轉彎時,在車道的中央附近熄火,再次發(fā)動后以約五公里的時速行駛時,從右側方行駛的摩托車想從該汽車前方超過,結果相撞,致使摩托車的乘者負傷。(注:參見[日]大zhǒng@①仁:《犯罪論的基本問題》(中譯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241頁。)對于本案,否定汽車駕駛者過失責任的判決理由是:“在本案中,對于汽車駕駛者來說,如果不存在特別的情況,他就可以信賴從右側方向駛來的其他車輛會遵守交通法規(guī),為避免與自己的車相沖突而采取適當?shù)男袆,根?jù)這種信賴進行駕駛就可以了。對于認識右側一方的安全,預見像本案中被害人的車輛一樣,竟敢于違反交通法規(guī),突至自己車輛前方的(其他)車輛,據(jù)此防止事故發(fā)生于未然,不屬于(行為人)業(yè)務上的注意義務!保ㄗⅲ海廴眨葜猩骄匆:《信賴原則》,載中山研一、西原春夫、藤木英雄、宮澤浩一主編:《現(xiàn)代刑法講座》第3卷,成文堂1982年版,第80頁。轉引自林亞剛:《犯罪過失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196頁。)
  自上述判決之后,“學者間反應頗佳。各級法院亦奉為交通事件裁判之圭臬。且將之擴張適用于摩托車相互間,及汽車與腳蹬車相互之事故上!保ㄗⅲ宏悋海骸度毡窘煌ㄊ鹿噬现刨囋瓌t》,(臺灣)《刑事法雜志》第20卷第2期,第49頁。)至于車輛和行人之間是否適用此原則,在實務上最初無適用余地。其理由是:(1)步行人對危險之發(fā)生,常居于被動地位。(2)就交通安全設備言,對產(chǎn)量之設備較對行人之設備為優(yōu)。(3)就交通危險防止言,司機多有較專門知識經(jīng)驗,而行人則沒有。(注:陳國梁:《日本交通事故上之信賴原則》,(臺灣)《刑事法雜志》第20卷第2期,第51頁。))后來隨高速路的發(fā)展、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分開以及交通信號設施的完善,維護交通之暢通,發(fā)揮汽車等高速交通工具之性能,在實務上對于行人和車輛之間的交通事故有適用信賴原則擴張之趨勢。而今日本法院對于交通事故適用信賴原則,已成為普遍。
  二、信賴原則與過失責任之根據(jù)
  在信賴原則產(chǎn)生之前,對過失之責任有舊過失論和新過失論之發(fā)展。舊過失論以預見可能性為中心,重視結果預見義務。認為在結果發(fā)生的情況下,只要行為人對結果有預見的可能,能夠預見到具體的結果卻未預見,即違反了注意義務,應負過失責任。這使過失成立的范圍過于廣泛。新過失論則認為過失責任的根據(jù)在于行為人違反結果避免義務。行為人的注意義務不僅包括認識、預見義務,也包括避免結果發(fā)生的義務,即為避免結果發(fā)生而采取適當手段的義務。行為人在結果預見可能性的基礎上,有為避免結果的發(fā)生而采取適當手段的可能卻沒有采取,因而應負過失責任。在交通領域,依信賴原則使行為人因信賴他人采取適當行為而發(fā)生危害結果,行為人不負過失責任,其根據(jù)是什么?對此,在德、日有二種不同學說。(注:廖正豪:《過失犯論》,臺灣三民書局1993年版,第208頁。)
  1.限定的預見可能說。該說認為“行為人適用信賴原則,不負過失責任,系因直接排除行為人之預見可能性。亦即因行為人信賴其他之人均能遵守生活上所應遵守之法則,則行為人即無須超越此一社會生活上所應盡之注意義務而為注意,其即無此預見,則當然不必進而負回避結果發(fā)生之義務,故其行為即無過失可言!保ㄗⅲ毫握溃骸哆^失犯論》,臺灣三民書局1993年版,第210頁。)西原春夫即此主張。(注:西原春夫認為交通事故中,駕駛人均有不安感或危懼感,極易成立過失,故以信賴原則排除其預見可能性。參見[日]西原春夫:《信賴原則と預見可能性》,載于ジエリト第552期,第33頁。)該說將行為人不負過失責任歸于直接免除行為人的預見可能性,賦予信賴原則以有力依據(jù)。但是為何在一般情形可認為有預見可能性,而在適用信賴原則時,則否定行為人有預見可能性及如何協(xié)調二者?因而有學者提出將預見可能性分為“事實上預見可能性”和“刑法上之預見可能性!保ㄗⅲ汉楦T觯骸缎淌仑熑沃碚摗,(臺灣)刑事法雜志社1988年修訂版,第364頁。)事實上預見可能性,是指行為人本人在當時情況下,根據(jù)自己本身情況所見之預見可能性。刑法上之預見可能性是指社會一般人在該狀況下所見之預見可能性,而信賴原則免除的正是刑法上之預見可能性,而信賴他人也能采取適當?shù)男袆樱以谏鐣蠈儆谙喈敃r,即可否定預見可能性,從而不成立過失。
  2.限定違反注意義務說。該說認為行為人行為時仍具有預見可能性,但因信賴其他人將與自己同樣遵守有關之規(guī)定,即他人也將符合社會生活所必須之注意,故在一定條件下給予免除行為人的注意義務。該說基本上仍認為行為人與其他人都具有預見可能性,只因行為人之信賴,乃減輕或免除了行為人的注意義務。
  如前所述,隨著交通業(yè)的發(fā)展,高速交通工具的利用,人類發(fā)明不斷涌現(xiàn),如僅以行為人有預見之可能即論以過失之犯罪,則行為人將動輒受刑罰之苦。但一般人的法益也不能不予以照顧,因而有關過失犯的理論,從傳統(tǒng)的過失犯理論發(fā)展至新的過失犯理論,使有結果無價值的觀念進而兼顧行為無價值,以尋求行為人與社會間共同生活利益的平衡,尤其對于交通事故創(chuàng)立信賴原則,更是此精神之具體表現(xiàn)。而依傳統(tǒng)過失犯理論或新過失理論,均不能排除行為人之預見可能性,但因行為人既已盡自己之注意能力與注意義務,那么行為人對于結果發(fā)生的避免,也盡了一般人所應盡的注意義務,所以此說“就免除注意義務之點而言,可以說比較符合刑法客觀上之要求!保ㄗⅲ汉楦T觯骸缎淌仑熑沃碚摗,(臺灣)刑事法雜志社1988年修訂版,第364頁。)
  三、信賴原則的適用
  基于危險分擔之法理而生的“信賴原則”,與“容許的危險原則”都具有限制過失犯的成立作用,在處理交通運輸事故,促進交通便利和對社會和諧發(fā)展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由于“信賴原則是一定社會相當性下的

信賴,信賴原則中注意義務的分配也應在信賴的基礎上分配,因此,它都不是無條件、無限度的”。(注:周光權:《注意義務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頁。)日本學者對在處理交通事故中適用信賴原則的主客觀要件作了深入探討。(注:參見林亞剛:《犯罪過失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頁。)適用信賴原則必須存在著對其他交通參與者對于遵守交通法規(guī)以及交通慣例、交通道德的信賴,且這種信賴符合社會生活中相當性要求!靶刨嚨纳鐣喈斝浴迸袛鄬π刨囋瓌t之適用至關重要。社會相當性的判斷會隨時代變化而變化,且以現(xiàn)實的交通情形為前提,因而不能墨守成規(guī)。但在下列幾種情況下,信賴一般不具有社會相當性。(注:洪福增:《刑事責任之理論》,(臺灣)刑事法雜志社1988年修訂版,第286頁。)(1)行為人本身違反交通規(guī)則,因而發(fā)生事故,對此信賴他人遵守交通規(guī)則,并采取適當?shù)男袆颖苊馕:Y果,不具有社會相當性,所以不能適用信賴原則。(2)在容易預見對方有違反交通規(guī)則之行為者,如酒醉之人或醉酒騎車之人,因其心神不正常,極易違反交通規(guī)則,以信賴其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采取適當?shù)男袆右曰乇苁鹿拾l(fā)生的,這在一般社會生活上不具有相當性。(3)因道路以及其他狀況可以預見違反交通事件發(fā)生危險性高的場所,以及從周圍的狀況看不能期待采取適當行動的場合,如在住宅小區(qū)、道路有雪或其他無人行道與車道相區(qū)別的道路上,有眾多的行人出于不注意的行為的情況下。在此,從社會一般情況看,不能信賴行人必能采取適當?shù)幕乇苄袨椤?4)對對方是幼兒、老年人或身體殘疾而無保護人陪同者,此等人因大多數(shù)不能理解交通規(guī)則或即便理解也會基于本能而行動,因此不能期待其必能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采取適當?shù)幕乇苄袨,信賴此等人的適當行為,欠缺社會相當性。(5)對方的違反注意義務即將造成危害后果,行為人有充足時間可以采取適當?shù)男袆右员苊饨Y果發(fā)生的,不能適用信賴原則,因為信賴原則并不是主張“被害者如有過失時,則加害者之過失即行消滅!
  基于危險分配理論而生的信賴原則在德、日已廣泛適用于交通領域,但是近年以來,隨著科技和社會發(fā)展,科技廣泛用于社會以改善人民生活質量,但同時會犧牲某種程度的法益與安全,F(xiàn)代醫(yī)學之發(fā)展使得重大醫(yī)療行為,僅靠幾個醫(yī)師行為難以完成,還須借助其他人如麻醉人員及護士等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其他行業(yè)如建筑業(yè)也需多數(shù)人的共同行為才能完成,而對這些需多人共同合作才能實行的危險性作業(yè)領域,其形態(tài)與交通工具有相似之處,對其發(fā)生的過失事故,如醫(yī)療過失、企業(yè)過失、監(jiān)督過失等能否適用信賴原則以免除其過失責任,即信賴原則是僅為交通事故過失認定的原理,抑或是為一般過失認定之原理?這也是德日刑法理論和司法實務面臨的一重大問題。對于在交通領域之外適用信賴原則,日本學者持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對判例中過于擴大信賴原則適用面的作法流露出深深的憂慮。(注:[日]大zhǒng@①仁:《犯罪論的基本問題》(中譯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41頁。)在理論上也有不同見解。(注:廖正豪:《過失犯論》,臺灣三民書局1993年版,第208-210頁。)
  1.肯定說。認為工廠的食品、藥品、醫(yī)療等與交通在性質上同屬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條件所必需之設施或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發(fā)展并適用信賴原則,在食品、藥品、公害或醫(yī)療事故時,就沒有排除適用信賴原則之理由。
  2.否定說。認為交通事故適用信賴原則,系經(jīng)長期理論與判例之發(fā)展逐漸形成的,此原則是針對交通事故之特性而形成的,其他如食品、藥品、公害或醫(yī)療事故,性質已與交通事故并非完全相同,考慮重點也不一致,因此應根據(jù)食品衛(wèi)生或醫(yī)療行為之本質與社會的需要,逐漸經(jīng)  由理論與實務充實而形成若干原則,因此主張無需適用信賴原則。
  學者對上述肯定與否定之見解,多數(shù)采取肯定的見解。(注:轉引自廖正豪:《過失犯論》,臺灣三民書局1993年版,第211頁。)在實務上,對于食品、藥品生產(chǎn)企業(yè)是否適用信賴原則,日本有一著名判例,即森永奶粉砒素中毒案件。(注:參見[日]藤木英雄,洪復青譯:《食品中毒事件之過失與信賴原則——關于森永奶粉中毒案件》,(臺灣)《刑事法雜志》第16卷第5期。[日]西原春夫,廖正豪譯:《信賴原則與預見可能性——就食品事故與交通事故之比較》,(臺灣)《刑事法雜志》第18卷第5期。)案件發(fā)生于1955年8月,在日本關西一帶,因森永奶業(yè)公司所賣的森永奶粉中含有大量砒素,以致多數(shù)幼兒中毒,有一百多名因而死亡,一萬名以上罹患疾病。經(jīng)有關當局派員調查其中毒原因,發(fā)現(xiàn)森永奶業(yè)德島工廠為使奶粉的溶解度及安定性提高,須加入第二磷酸蘇打,于是在1953年向該地藥商“協(xié)和產(chǎn)業(yè)”購買第二磷酸蘇打,協(xié)和產(chǎn)業(yè)最初交付“木山化學工業(yè)”所制的正常產(chǎn)品。1955年4月至7月,協(xié)和產(chǎn)業(yè)經(jīng)“松野制藥”向其他業(yè)者購買制造“礬土”而產(chǎn)生的廢物,經(jīng)脫色及再結晶后,冒充第二磷酸蘇打交付于森永,該制劑的結晶外形與第二磷酸蘇打頗似,但因此種制劑含有大量砒素,并非第二磷酸蘇打的特殊化合物。森永收受后誤認為是正常的第二磷酸蘇打制劑,沒有懷疑其是冒用同一名稱的其他制品,未經(jīng)檢查,即將松野制劑摻入奶粉,致食用的幼兒發(fā)生上述死傷結果。案發(fā)后,德島工廠廠長和研究使用第二磷酸蘇打制劑的制造課長,依業(yè)務過失致死罪被起訴。一審德島地方法院于1963年10月25日依森永乳業(yè)公司信賴協(xié)和產(chǎn)業(yè)向其交付的是同樣品質之物,對協(xié)和產(chǎn)業(yè)將粗劣的松野制劑作為第二磷酸蘇打交付的可能性或危險性不具有預見可能性,因而否定被告的過失責任,宣告二被告無罪。
  檢察官上訴后,二審高松高等法院于1966年3月撤銷原判決,發(fā)回德島地方法院。其理由是:(1)工業(yè)用第二磷酸蘇打制造者并無對其制品予以如藥局處方或試藥相同之規(guī)格或品質之保證,所以收受使用之時,仍不能認為無以非第二磷酸蘇打冒用第二磷酸蘇打出售的可能性。(2)此種可能性雖微小,但關于食品制造不能漠視不潔物或有毒物萬一摻入食品的不安感,因而有預見可能性存在的意義。(3)由此,身為食品制造者的森永從業(yè)員,應訂購藥局處方藥品或試驗藥品,或于收受時,即有就其制品予以化學檢查之注意義務。(4)被告怠于注意義務。德島地方法院以此判決要旨,而作有罪認定,判除制造課長3年禁錮之刑,廠長無罪。
  同一案件一審適用信賴原則,二審以“高速度之交通機關之駕駛者與食品制造業(yè)者,立場本已兩歧,且交通機關或行人對于交通規(guī)則之遵守,與藥品制造業(yè)者之同業(yè)規(guī)則并非同一性質”而否定信賴原則之適用。二審判決之認定,對于食品事故是全然不予適用信賴原則,抑是僅就本案不得適用?西原春夫認為并非全盤不予使用,“如食品制造業(yè)者所欲添附者,系使用本身安全之處方品,然而因藥品制造業(yè)者之過失,誤將標示相異內容危險之藥品加入,結果制造販賣有毒食品,致消費者于死傷,此種罕見案例,易于判斷,因其系購入處方品,即無檢查之義務,”(注:[日]西原春夫,廖正豪譯:《信賴原則與預見可能性——就食品事故與交通事故之比較》,(臺灣)《刑事法雜志》第18卷第5期,第25頁。)因而可適用信賴原則。
  對于共同醫(yī)療行為,在醫(yī)師與醫(yī)師或醫(yī)師與護士抑或護士與護士之間亦存在信賴關系。但因個案不同適用信賴原

則時,也應有所不同。大谷實對醫(yī)療共同作業(yè)中或組織體的過失行為適用信賴原則時提出了三點,應予考慮(注:參見[日]大谷實:《危險の分配と信賴の原則》,載于藤木英雄編《過失犯——新舊過失犯論爭》,學陽書房1981年版,第124頁。):一是對組織體或共同醫(yī)療行為,如果不能明確劃分權責,并確實防止災害發(fā)生的,不能適用信賴原則,而應根據(jù)組織領導者或監(jiān)督者的客觀預見可能性,認定其有無過失。二是應考慮業(yè)務分擔者的專門能力。如對參與醫(yī)療行為人除醫(yī)生外,如護士、麻醉師、X光師等人的資格或能力的客觀可信度產(chǎn)生懷疑,則應根據(jù)客觀的預見可能的觀點,以確定其對結果的避免義務或排除危險性程度的監(jiān)督義務。三是就業(yè)務性質而言,危險程度越高,其注意義務越高,則適用信賴原則的范圍越小。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土加冢


【論德日刑法中的信賴原則】相關文章:

論刑法基本原則確立08-05

環(huán)境刑法價值理念的重構——兼論西部開發(fā)中的環(huán)境刑法思想08-05

論刑法的民法化08-05

論刑法中的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08-05

論翻譯的原則08-08

論翻譯的原則08-08

論刑法學畢業(yè)論文08-05

論班級活動的原則08-16

論班級活動的原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