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詩歌的原點出發(fā)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詩歌吧,詩歌具有精煉含蓄的特點,起著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些被廣泛運用的詩歌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從詩歌的原點出發(fā),歡迎大家分享。
怎樣發(fā)表詩歌
古典詩詞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韻美四種基本特質,因此,古詩詞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帶領學生去鑒賞這四美。而讀者鑒賞詩歌是一個透過意象進入意境以還原詩人審美體驗的過程,所以,古詩詞鑒賞教學設計的有效路徑應該是誦讀——入境——涵泳。
涵泳,其實就是一個品味的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意象進行整體的反復的感受和體味,從而最終獲得對作品深層審美韻味的把握。如果說誦讀、入境是古詩詞鑒賞的路徑,涵泳則是詩詞鑒賞的最終目的。
古詩詞教學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涵泳品鑒,我認為要關注三個層面:一是由詩到畫,由畫入詩;二是由內到外,由外入內;三是深入淺出,淺入深出。
下面,以李煜的《相見歡》為例,從這三個層面來談談如何進行古詩詞的涵泳教學。
一、由詩到畫,由畫入詩
中華古詩詞都具有畫面感。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把詩歌內容由抽象的文字轉換成具體可感的畫面,這是古詩詞品鑒的必由之路,也是古詩詞品鑒的詩意之所在。
《相見歡》這首詞可以說每一句都是一幅畫面。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一幅“孤身憑欄圖”。“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一幅“如鉤冷月圖”和一幅“桐陰深鎖圖”躍然紙上。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致。末句“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可謂是一幅寫意的“擾人離愁圖”。
既然每句詩里都包含著一幅畫面,幾幅畫面摹畫了一幅意境朦朧、浸染著哀愁的圖畫。
如果我們的老師在鑒賞這首詞時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帶領學生走進作者營造的那個特定意境里,由詩入畫,那么,對這首詞的情感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比如,老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由朗讀,進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讀到的畫面描摹出來——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離別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這個畫面一出,詩人流露的情感可能一下子就被把握住了,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作是由詩到畫的過程。
那么,什么是由畫入詩的過程呢。由畫入詩,其實就是在由詩到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妙語品評畫面之美,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什么要營造這樣的畫面。此時,老師再適時地補充一些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從詩人的角度去理解詩意詩情。
這個過程就是讓學生用詩人的眼看景,用詩人的心表情,從而達到與詩人情相融,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在剛才學生想象的畫面的基礎上,老師可以追問:為什么詩人眼中的景是如此凄清。此時,老師適時補充背景資料,讓學生明白是因為心境使之然,然后讓學生帶著這種心境再來看詩歌畫面,用第一人稱的形式進行再一次想象,站在詩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見所感描摹出來——
落花昨夜成冢,白露今宵為霜,從昨夜的星辰站立到今宵的風霜,西風吹皺了我微濕的衣擺,萬千話語定格心頭,無人語共,終究化為無言……邁動雙腿,酸楚僵硬,獨行踽踽,煢煢孑立,才發(fā)覺已在西樓,獨自憑欄。憑欄處,一片霧蒙虛幻。云籠遠岫,風起云涌的或許是那三千里故土的煙塵,還有一輪明月清輝不減……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抬眼處,卻是一彎冰涼殘月如鉤,恍惚才知早已是換了天上人間。
夜夜夢回金陵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再見已難。誰人相伴。只有落眼處那棵形單影吊的梧桐,看盡了百年孤寂,被冷月的清光寥落成疏影斑駁。寂寞庭院,重門深鎖,鎖進了這一院無法消散的清冷的秋,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經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詩意詩情的理解就非常深入了。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賞析古詩詞,就要引導學生再現詩中之畫,然后,帶著想象的畫面,融入作者的情感,以詩人之身心再走進詩詞,進而理解詩情。一句話,詩的終點,就在詩的源頭。
二、由內而外,由外入內
當代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閱讀教學,就是帶學生進文本,再帶他們出來的幾個回合!币虼耍谶M行任何體裁樣式的閱讀教學時,都必須以文本理解為基礎,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遵循這樣的原則,古詩詞鑒賞教學設計,就要按照由內而外,由外入內的原則進行,即從文本拓展到生活,再從生活回歸到文本。
這里的“內”既是指作者的內心世界,也是指從文本內走向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外”是指文本以外的東西,比如有關的各種材料。借助外部材料,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適當的拓展,進而感受形象、品味語言。
我們不妨來看一則關于《相見歡》的教學設計案例:
。ㄒ唬┱b讀,賞評詞情
師:請一個同學作為李煜的代言人,來讀一讀《相見歡》,請其他同學說說,他有沒有讀出《相見歡》詞人的心情。
師:王國維說過:“主觀之詞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王國維認為,李后主是一個真性情的人,真性情的李后主,在這首詞中表達了什么樣真的心情。
。ㄟ@個過程教者的意圖是通過初步朗讀,讓學生體味詩人的情感,這是基于學生初步對文本的理解而設計的一個思考題,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接著引用王國維對李煜詞的評價,來引導學生體味這是一個怎樣的“愁緒”,這是由外而內的過程。)
。ǘ┱b讀,賞評詞景
師:詞人除了直接描繪愁滋味的這一句,文中還有哪里,能讓我們體會到他的愁緒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專家的評點,學習他人的賞析也許可以指引我們對詩詞的理解走得更高、走得更遠。
龍榆生先生說:“上半闕看似景語,而情在其中……都是助寡人傷心資料”。
助我傷心,助他傷心,全篇都傷心,那什么是這傷心的載體。
是景,那么詩中有哪些景,這些景有什么特點,又如何能夠助人傷心呢。
請用筆勾畫出來,跟周圍同學交流一下,說說這些景,如何承載了這許多的離愁?
。ㄟ@是典型的由外入內的過程,引用龍榆先生對李煜詞的評價,巧妙自然地過渡到對詞的上闋的鑒賞,并且,讓學生明白了鑒賞的方向。教者在引導學生體味詞中所寫景物的同時,適時鏈接了課外的有關這些景物描寫的詩句,由外而內,引導學生體味這些景物營造的意境,內外結合,天衣無縫。)
(三)誦讀,賞評詞言
師:我們來看一看他人對詞的評價,看看我們在理解詞的情感、意象之余還可以把握哪些特點。
鏈接:李重光風流才子,誤作人主,至有入宋牽機之恨。其所作之詞,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队袂冽S詞序》
師:你能感覺到詞中語句的如珠之感嗎。先看一個例子,看看他人是怎樣來賞析這首詞的,然后,把你認為特別精當精妙的語詞都畫出來,和旁邊的同學交流。
。ㄟ@個環(huán)節(jié)教者先引用他人對這首詞的評價和賞析,這就給學生的賞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樣式。
而我們目前的古詩詞教學雖然也有賞析,但更多的貼標簽式的機械的賞析,是詩詞練習術語的堆砌,而不是情、言、聲、義的有機結合的賞析。)
這則《相見歡》的教學設計,給人的感覺是:課堂推進,由淺入深;內外勾連,天衣無縫;層次清晰,過渡巧妙;賞讀結合,詩意盎然。如果我們的古詩詞涵泳教學都能做到內外結合,那么,學生就一定能對古詩詞產生發(fā)自內心的熱愛與探究的欲望。
三、深入淺出,淺入深出
所謂的“深入淺出,淺入深出”,是指文本解讀時,深入淺出;實際教學時,淺入深出。文本解讀,要求深入,此深入,是如其所然而非故作深刻。解讀不能深入,則教學無法淺出,只能膚淺。
因為“深入淺出”之“淺出”,乃是分寸感的拿捏。學生聽不懂,常常源于教師之不深。
“淺入深出”之“淺入”是指指導要淺顯易懂,“深出”是指通過淺顯的引導,學生能夠深入詩詞的意境,體味作者的情感,同時歸納出一些鑒賞規(guī)律性的東西。
簡言之,教師要做到能把深刻的東西說得簡潔明了,要做到這點,教師需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
對任何一個作家作品的解讀,都離不開對其本人生平和思想的了解,因為在作品中,無一例外地蘊藉著作者自身的愛憎情感和思想觀念。
比如,在進行《相見歡》文本解讀時,關于詞人亡國被囚的創(chuàng)作背景任何教師都會特別關照與闡發(fā)。
但理解新詞,僅有知人論世顯然不夠,還要能夠針對詞中的詞眼援引相關詩詞進行詮釋,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就需要教者博覽群書,厚積薄發(fā)。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承載著他人生的無常之悲。詩詞中常借梧桐抒發(fā)內心的愁悶。
特別是寫缺月梧桐,別有一番境界。蘇軾語“缺月掛梧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份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為下片抒情做好鋪墊。
那么,此情此景,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茍延殘喘的囚徒會有怎樣一種心境呢。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動的是怎樣的離愁別緒呢。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后,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還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破陣子》)的帝王江山。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云,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于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tài)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
而今是嘗盡愁滋味,而這滋味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因此,我們在賞析品讀時,不僅要明白作品所寫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題,更應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隱藏的某種心靈和情感的本質。
有了對文本的深刻的理解,如何才能在授課時做到淺入深出呢。剛才的一則關于《相見歡》的教學設計就是最好的例證,設計中穿行于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的“鏈接”藝術,就是淺入深出的最好手段。
一首古詩往往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教學一首古詩,就是走近一位作者,解讀一種生活,闡釋一段歷史。從這個角度上看,“鏈接”對古詩教學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但“鏈接”不是節(jié)外生枝,更不能喧賓奪主。
如果把古詩教學比作一個圓,文本是“圓心”,“鏈接”應是以圓心為向心力的“圓弧”。也就是說,“鏈接”應當是基于文本,立足文本,貼近文本,適時、適用、適度地運用的。
運用好了,古詩詞鑒賞定能淺入深出。
1.鏈接在詞意理解的“阻滯”處。
古詩詞用字錘煉,生動傳神,匠心獨具!凹拍嗤┥钤烘i清秋”的“鎖”字給帶出多少聯想,聯想出多少場景來。
深深的院落僅僅“鎖”住的是濃重的秋色嗎。此時,如果鏈接一下文章的寫作背景,學生就會柳暗花明了!版i”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xiāng)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從詩歌的原點出發(fā)】相關文章:
回到原點08-11
原點上的突破02-20
回到原點作文07-25
回到原點的作文02-25
回到原點作文02-26
回到原點作文03-06
回到原點作文素材07-25
回到原點_500字07-28
[熱門]回到原點作文03-25
[精]回到原點作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