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1
說到春節(jié),大家都知道,但因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過的春節(jié)也有所不一樣。我的家鄉(xiāng)在渦陽縣,下面,就讓我給你們介紹介紹那洋溢著濃濃年味的.春節(jié)習俗吧!
春節(jié)對于當地老百姓來說是最重要的日子,節(jié)前數日甚至十幾日內,家家戶戶均忙于辦年貨。農歷正月初一,老百姓起得都很早,據說女人一年四季做飯做家務,很辛苦,所以今天晚起一會兒享享福,這日的早餐就交給男人了。在太陽出來之前,這一天不能倒水,當日不打掃,忌動剪刀,剪刀已于除夕扎起來了。家人起床一般不相互催叫,這意味著一年都著急忙慌!
全家起來后洗漱完,換新衣,拜天地尊長。早餐不吃肉,說是老天爺不吃葷,主要吃扁食,半圓形,韭菜粉絲餡,鍋內于除夕夜兌好水,篦子上放饅頭,說是不宜空鍋。下扁食時,要放鞭炮,這是春節(jié)期間準備的最大的一炮。
扁食煮熟,先盛兩碗置放中堂或灶臺敬神靈祖宗。早飯后,鄉(xiāng)鄰互相走動問好,給長輩拜年,行磕頭禮,要壓歲錢。但除至親及小孩外,大人只禮節(jié)性地表示“拜年”,即挽起讓座。家家準備香煙(過去為旱煙)、花生、瓜子、玉米花、飴糖等食物招待,拜年以午前為限,集鎮(zhèn)有踩高蹺、玩旱船、說書唱戲者,鄉(xiāng)間僅下馬兒聊天、玩牌,初一走千里,給干娘拜年;有“七十一”祝壽者,午餐豐盛,合家圍桌飲酒,其樂融融。初二起開始走親串友,直至初十前后,一般規(guī)矩初二走姥姥家,初三去姑姑家,初四去岳丈家,初五忌走親戚,每回拜年要隔一日,否則要被稱為“拜跟腳子年”。
拜年禮物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而不斷變化,過去僅拿饅頭、綠豆丸子、麻花,加兩包或四包困子(點心),但禮品一般不全部收下,留每樣少許,隨各家習慣。如今以點心、飲料、水果、酒等禮品為主,縣城有不少人在年前送禮物,年后不再送,而是相互請客吃飯。
初三早晨也吃頓素扁食,諺語稱“初三吃頓扁,不吭也不喘。”初五、初十、十五吃餃子,葷素隨意,但有下餃子時放鞭炮的習慣。
這就是我們家鄉(xiāng)春節(jié)的風俗民情,每家每戶都是紅紅火火地過年,都是開開心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來!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2
六年前,我被爸爸、媽媽帶到他們打工的地方——廣州去上學,平時他們都很忙,都沒有時光帶我回家鄉(xiāng),今年春節(jié)的時候,媽媽放假了帶著我回來過春節(jié)。一說要回家了,我真有點迫不及待。
我和媽媽坐了很長時光的車,最后到家了。下了車,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這樣我和小伙伴們六年前栽的那棵樹,瞧瞧,都長成參天大樹了,枝葉很茂密,也很翠綠。那時,我和小伙伴在門前玩耍,玩了一會兒,我們都覺得無聊,小伙伴提議:“不如我們在門前種一棵樹吧!”我的頭點得像個小雞啄米一樣。說干就干,我們拿來一個小鏟子,在地上挖了個坑,把小樹苗放進去,嘿!不大不小剛剛好,此時把土蓋上,給小樹澆點兒水,小樹樂得直搖頭。
第二天,我來到了昔日我和伙伴們玩耍的小樹林,看見眼前熟悉的一切,此時我想到了以前和伙伴們在那里燒野米飯的情景。我們先找來小鐵鏟,挖了個坑,此時又找來幾塊磚頭,放在里面,把準備好的大鍋放在上方,拿點枯枝敗葉當柴火,最后放上豆子,火腿腸,竹筍和肉,再把淘洗好的米飯放進去,點上火,就能夠了。過了一會兒,打開鍋蓋,一陣清香味撲鼻而來,同學們聞到這味道立刻被吸引來了,都搶著要,不一會兒,野米飯就被分光了?吹交锇閭兝峭袒⒀实臉用玻以谛睦飿烽_了花。
我又去了我的母校,聽別人說,我的母校變化很大。一想到立刻就要見到母校,我的心跳得更快了,步伐也加快了許多。離母校還有一步之遙的時候,我不禁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第一眼就看見了校園內水泥路兩旁的綠化帶,一棵棵小樹被辛勤的'園丁修剪成了蘑菇形狀的了,此時又似一把把綠絨大傘這樣那么引人注目。放眼望去,這樣寬闊、美麗的操場,操場這樣紅綠相間的,操場內設有籃球場、羽毛球場和跑道。昔日的那個狹小的操場已不存在,母校的變化真大!
唉!時光過的真快,我好想留住這一刻,此時好想在那里多呆一會兒!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3
每逢過年,大家都要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過年,其中,有一項祭祖的活動是不可少的。我國的祭祖方式非常多,有的以一個村莊為團體、有的以姓氏為團體。到了祭祖先的日子,大家聚集起來,來到村里的祠堂祭祖,但是,我家鄉(xiāng)的祭祖與眾不同。大年三十,就是家鄉(xiāng)祭祖的日子了。家鄉(xiāng)的祭祖是每家每戶自己祭的。我家吃好午飯便開始祭祖宗了。
首先,祭祖是從近到遠的,所以,先是太太(是家鄉(xiāng)的土話,也就是爺爺奶奶的爸爸),祭祖的食物豐富多彩,既營養(yǎng)又美味,比如:蹄胖,雞,鴨,年糕,糕點,水果,不可以少的,接下來的菜是根據他們自己喜歡吃的菜來燒的,太太喜歡吃湯圓、帶魚、鯽魚……所以,奶奶也燒了這些菜肴,等菜肴擺上桌,左右兩旁還要擺上一排小小的酒杯,奶奶把它們滿上黃酒,每個酒杯右邊放上整整齊齊的筷子,然后,還得點上一對大紅蠟燭,等所有食物擺上了,接著,家里人開始一一叩頭祭拜,過了一會兒,要把許多的紙錢啊,金元寶啊……燒掉,就好像把這些錢給他們送去似的。
我在邊上看著奶奶燒紙錢覺得好玩,也情不自禁的去幫忙燒。接著,是祭我太太的爸爸媽媽了,我們也這樣和前面的形式擺了起來,在這期間,我還鬧出了一堆笑話呢!比如:我在幫媽媽折金元寶,站的累了,一屁股坐到了祭祖的'凳子上,于是,媽媽似乎尖叫著說:“小桐!你不能坐上去的,這是讓太太們坐的,你怎么能搶他們的坐位呢?”我說:“哪來的人呀?”“哈哈!哈哈!
這是我們想像的,其實,他們已經不在了,我們是為了紀念他們!”奶奶大笑說,在場的人,不約而同的笑了起來。還有一個笑話,我看見奶奶端出了一碗香噴噴的湯圓來,我正準備吃,就被奶奶大喝一聲:“不能吃啊,這是太太們吃的!蔽乙残α耍蚁,我怎么這么傻呢?接著,這樣的形式,一桌一桌的擺了過去,一共擺了6次呢……這次的祭祖宗讓我回味無窮,既讓我知道了家鄉(xiāng)祭祖的方式,又讓我吃到了祭祖的非常多美食!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4
我的家鄉(xiāng)在北京,北京的風俗,說起來挺多的,北京人好吃,自然要來講講老北京的傳統(tǒng)年菜。
過節(jié)就要吃年菜,過去老北京講究“四四見底”,其實就是年夜飯的四涼,四熱,四肉,四湯,這四四見底是討個四平八穩(wěn),吉祥寓意。咱們要說的就是四涼中的“芥末墩兒”。
說起“芥末墩兒”,如果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可能還真不好念。但是我相信,如果你能吃上一口,立刻就能讓你感覺到刺鼻辣舌的感覺,頓時兒化音脫口而出。
“芥末墩兒”是年菜里不可或缺的。甭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過年就只有一個規(guī)矩:初一到初五不炒菜做飯,所以過年之前就要把菜都準備好,需要吃的時候放鍋里熥熥就行。吃葷的.會不會太膩了?肯定需要清口,那當然就是涼菜之首“芥末墩兒”了,涼菜就是清口的,怎么做呢?其實也不難。
首先,白菜卷必須是白菜心,大白菜葉子都不要,再說里面的菜心要切出一個個菜墩子,必須是整個的,所以要十分小心,還得插個牙簽,就是防止菜散了。要在鍋里焯一下,并且焯的時間不能長,焯沒生味了就成,加點鹽和白糖,擠上芥末。芥末不是光上面有,里面兒也有,而且必須是黃芥末,放到缸里密封好,兩三天后就可以拿出來吃了。我的老祖每年都會給全家人做。每次看到一缸子的芥末墩兒,口水自然而然的就涌了出來。夾起一片白菜,芥末味撲鼻而來。雖然我吃的次數不算多,但一吃,就十分難忘,又酸又辣又脆,吃進嘴里那股芥末勁從鼻子竄到眼睛,眼淚嘩嘩的流個不停,可是老祖卻笑得合不攏嘴。雖然這不是什么大宴,但是這卻是老祖希望家人年年四平八穩(wěn),吉祥如意的一種愿望吧!想想這些年有些菜失傳,但芥末墩兒就沒有,可見它該多有特色!難怪老舍家的一道遠近聞名的菜就是這個“芥末墩兒”。
北京人過年都有吃年夜飯的風俗,雖然飲食不算大風俗,但這些飲食帶來的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是寄托并承載著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時的那種幸福。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5
寧海一市鎮(zhèn)西劉村,我的家鄉(xiāng)。
這是一個沒有工業(yè),沒有污染的小山岙。天臺山脈延綿而來,從三面溫柔地將村子擁抱入懷。不遠處,三門灣的海風挾著淡淡的海腥氣徐徐吹來。遠天白云,幽靜小巷,時光仿佛定格。臘月,當青白色的枇杷花開得紛紛揚揚的時候,外出工作、求學的年輕人和孩子一下子涌了回來,沉睡的古村才蘇醒過來。大人們做麥餅、裹麥餃、包粽子、搗麻糍用各種美食迎賀新年,而最受人歡迎的美食要數十四夜的餾了。
在寧海,我們是正月十四過元宵節(jié)的,我們叫“十四夜”。這天的主角就是餾了。夜幕降臨,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大門敞開;屋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切菜燒火,忙碌而有序地準備著;屋外孩子們呼朋引伴,喊一聲“吃餾嘍”,拿起早已準備好的青瓷碗,叮叮當當一路敲著,在“偵探”的`帶領下向已經做好餾的人家進發(fā)。我的奶奶是村里一等一的做餾高手。她先將浸泡了一夜的晚粳米磨成米漿,然后把腌好的瘦肉、鹵豆腐、冬筍、墨魚鲞、空心腐,切成大小一樣的小方丁,接著把挑好的鮮牡蠣裝盆洗凈,再炒好炒花生米并切碎,最后把芥菜細細地剁成菜泥,一切準備就緒。開始燒鍋了,用豬油翻炒料理后放入鹽,加水,等水沸騰后,再放入菜泥,然后徐徐倒入米漿,并不斷攪拌直到不稀不稠為止。這樣,美味的餾就燒好了。家鄉(xiāng)有一句古話是“三十夜的鼓,十四夜的肚”,意思是十四夜的肚子比平時要大好幾倍,可見餾實在是好吃。
這十四夜吃餾的習俗背后還有個感人的故事呢!相傳戚繼光在臺州府抗倭時,村民有感于戚家軍衣食無著落,紛紛拿出不多的雜糧混在一起,做成羹狀,供軍隊充饑,這就是最開始的餾,此后年年相傳沿續(xù)至今。每年的這一天,主人十分歡迎別人到自家吃餾,不管熟悉還是陌生,吃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興。我的奶奶甚至在門口支起了大鍋,笑瞇瞇地盼著客人來吃。從下午四點左右開始,村里已經人山人海了,車子沿著彎彎的山路排的老遠,依然擋不住人們的熱情。遠道而來的客人,熙熙攘攘,沿著老街,每家每戶的“討”著餾吃,留下一路歡歌,因為他們手中捧的是最熱情的家鄉(xiāng)味!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6
大年初一的早上,爸爸就帶上我趕回博羅鄉(xiāng)下參加祭天,這是老家春節(jié)最重要的習俗之一。
剛到老家門口,隔著一扇大鐵門,就有一股水蒸雞的香味涌入我的鼻子,使我的精神為之一振。我急忙上前詢問正在布置香火的奶奶:“奶奶,等一下祭完天我能不能吃這只雞?”一邊說,一邊做出撕雞的樣子。奶奶和藹地笑笑說:“乖孫子,這雞祭完天是要給神仙吃的!笨吹轿疫z憾的表情,奶奶笑著說:“放心,給你準備了蘿卜粄,保證你喜歡吃!”
準備好香火后,祭天就正式開始了。爸爸遞給我三炷香,說:“兒子,你要雙手拿香,對著四面八方拜一拜,這是請神仙來我們家。然后對著正門默念出今年的心愿,不過注意,不能念出聲哦,念出聲就沒效果了哦!最后再把香插在香爐上面,上香就完成了!蔽野凑瞻职终f的做完這一步。
“兒子,”爸爸搖了搖手里裝著酒的小紅壺,“接下來我們要為神仙倒酒。”我小心翼翼地捧著壺,向四個酒杯倒?jié)M酒,擺在祭天的雞肉旁邊?磥磉@是請神仙來我們家吃肉喝酒啊!
“接下來是祭天的重頭戲!”爸爸激動地說,“放五十響鞭炮,今年就由你來放吧。”“?”我吃驚了,“鞭炮會炸到手的!”“沒事,你拿著這只香,把引線點燃了就趕緊跑開。爸爸相信你可以的!”爸爸搖搖手里的香,微笑望著我。
好吧,既然爸爸都說我可以的,我哪能有不放的理由呢?于是,我們把一大長串的鞭炮擺到院子外面,然后我點著香,小心翼翼地往鞭炮的'引線上碰了一下,頓時,綠色的引線冒出金色的火花,我嚇得立刻夾起“尾巴”,朝著院子里落荒而逃。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在我身后炸響,真壯觀!那一地鞭炮碎,就像為神仙鋪成的紅地毯,迎接著神仙的到來。我看著這勇敢的杰作,內心涌出一股得意,猶如登科后的詩囚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相傳以前祭天是古代天子才能主持的活動儀式,十分隆重熱鬧,現在進入到我們百姓家,人人都可以向上天表達自己的感恩,祈禱新的一年的愿望。我想,祭天活動不僅僅是一種儀式,還是家鄉(xiāng)習俗文化的一種傳承!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7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蓖硖圃娙硕拍吝@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說著思念與哀傷。在清明這一天里,各地都有地方特有的習俗,比如我的家鄉(xiāng)——膠州,除了掃墓、踏青,還有不一樣的節(jié)日習俗,比如蕩秋千和吃蛋餅卷大蔥。
我最先知道蕩秋千這個習俗還是爸爸告訴我的,我十分疑惑,清明節(jié)為什么要蕩秋千,后來查資料才知道:清明節(jié)蕩秋千,古時女人最愛。清明節(jié)有“蕩秋千”的習俗,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了蕩秋千的活動。民間最早的秋千活動,人們稱為“千秋”。傳說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chuàng),開始時只是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后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漢武帝時因為它與“千秋萬壽”這個祝壽詞沖突,而改為“秋千”,后來就改為用兩根繩加踏板的秋千。媽媽還對我說,他們小時候,每當到清明節(jié),街道上的大樹都掛著秋千。那個沒有電視、手機和電腦,只能在街上找樂子,尋樂子,是因為這樣才有了這些可愛的習俗吧!
那高高的秋千掛在高高的大樹上,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會被吸引過去,忍不住都要坐上去,并要晃悠幾下,大人們尋的是童年的記憶,而小孩子是在尋找實實在在的樂趣。當我看到這高高的秋千時,首先得反應是:哇!好高的秋千呀!玩起來一定很刺激。當我坐上這高高的秋千時,雙手分別握住兩邊的鐵鏈,爸爸走到我身后,先輕輕的.推了一下,秋千蕩不起幾米又回了來,我著急得讓爸爸把秋千使勁往上推。只見他使勁一推,在一瞬間,我迅速地“飛”了起來,剎那間,我覺得自己像一只小鳥飛翔在湛藍色的天空,無憂無慮地“飛翔”。
清明蕩秋千讓我體會到了游戲的快樂,吃單餅卷大蔥又讓我品嘗了美食的滋味。單餅卷大蔥是用玉米面、小麥面粉、土雞蛋及大蔥制成的一種食品,是山東省的地方傳統(tǒng)名吃。它的吃法也十分簡單,是將大蔥洗凈蘸上甜醬黃豆醬用剛烙好的煎餅卷著吃,辛香辣伴著甜醬的味道,好吃又開胃。
眼看今年的清明節(jié)就要到來,待疫情消散,讓我們一起去體會民風民俗帶給我們的快樂吧。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8
在我的家鄉(xiāng)桐鄉(xiāng)有一個習俗——“搶糖糕”。每當有人家造好了新房子,就要在新房落成的某一個黃道吉日的清晨祭上梁菩薩,同時要準備很多東西,比如:糖糕、圓子、薯片、蝦條,以及紅包、一元硬幣之類的,站在新造好的房子上把東西拋下去,讓四周的鄰居來搶,俗稱“搶糖糕”,據說是為讓新房子聚人氣。
“嘿咻,嘿咻,嘿咻……”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前一天一起拖著幾個笨重的袋子氣喘吁吁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為“搶糖糕”做準備。這次我們村拆遷造新房,幾十戶人家一起“搶糖糕”,那可真是史無前例,那場面想想就叫人興奮!
十月一日是個好日子,也是上梁大吉“搶糖糕”的日子。我們一家在早上四點鐘就起床開始了拜上梁菩薩的儀式。家家里面紅通通,燈火明亮;外面人聲鼎沸,四處得到消息的人陸續(xù)趕來,興高采烈。
我喜出望外,激動得睡不著覺,三點多就醒了,在新房子里竄進竄出,看什么都覺得新鮮。拜好菩薩以后,重頭戲“搶糖糕”開始了。爸爸領著幾個男親戚(扔糖糕的人也有講究,只能男人扔)“噼里啪啦”放了幾個鞭炮,便開始撒東西了。我呢?早就把袋子頂在頭上,準備接受“洗禮”。
滿天的零食猶如雨點般向地面襲來。它們帶著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呼呼地飛向人群,面包、糖果、糖糕……還有雞腿!樓下的人一邊歡呼,一邊低著頭,左右開工地在地上亂抓,有幾個干脆頂著一個大筐在頭上,看見東西往哪兒扔,就把筐子往哪兒移。
相比洶涌的人群,我太矮了,我那袋子也太軟了。于是,我飛快地沖進家里,推出一個大紙箱,找準一塊“風水寶地”,就仰著頭朝爸爸他們大喊:“這里,這里!”果然,好東西像長了眼似的向我飛來,我不停地把落在身邊的東西往紙箱里扔,滿地都是五顏六色的東西,滿眼都是伸來伸去的手和腳。
半個小時左右,“搶糖糕”結束了。人們拖著搶到的一袋袋“糖糕”心滿意足地回家了。路邊上,有幾個老年婦女還在互相拉開了袋子,比一比誰搶到的東西好,誰搶到的多;在有些亂糟糟的場地上,還有幾個人在細細搜索,不時從隱蔽處找到了一只巧克力元寶,一塊貼著紅心的一元硬幣……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9
一年一度的除夕佳節(jié),在大家的期盼中如約而至。我的家鄉(xiāng),福鼎龍安鎮(zhèn)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整個小鎮(zhèn)洋溢著歡樂和喜慶。
在除夕這一天,我起得特別早,沒想到爺爺奶奶起得更早,里里外外,忙忙碌碌。家家戶戶都在準備著年夜飯的食材,每個人的家中都飄出了濃濃的飯菜香味。過新年就屬我們小孩最開心,因為我們可以放鞭炮了,噼里啪啦,我整整半天都沒有停過。爺爺讓我?guī)退乓环N紅色的,點燃了會沿著火線爆炸的鞭炮。我點完拔腿就跑,只聽到身后噼里啪啦的爆炸聲。
媽媽帶著妹妹在大門上貼春聯,妹妹正準備貼上“!弊值臅r候,媽媽攔住了她!斑@個‘!忠怪N。”媽媽說,“因為這樣就成了福到的諧音,福就光臨我們家了。春節(jié)貼春聯有喜慶,發(fā)財,吉祥之意!泵妹靡宦牐s緊把福字倒貼了。爸爸正幫著爺爺奶奶做麻糍,麻糍是我家鄉(xiāng)的特產,也是我最喜歡吃的食物之一。麻糍聽起來就給人一種幸福感,咬起來酥軟可口。而麻糍的制作過程也有它的獨特之處。首先,他要用飯甑把糯米蒸熟。這很考驗人的手藝,因為大米要蒸的軟硬適當,然后再把蒸好的米碾碎,做成一個個大麻糍備用。接下來要做出麻糍的配料,一般是用黃豆粉、紅衣花生、芝麻和白砂糖和在一起。要吃的時候,把大麻糍蒸熱,用筷子團成團,放進裝著配料的.大盤子里滾兩圈就行了。
很快就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了,大家圍坐在餐桌旁,一邊吃年夜飯一邊談笑風生。在年夜飯中,魚和雞是必不可少的。魚象征著年年有余,而雞則象征著吉祥如意。接著,大人們紛紛拿出紅包給我們小孩壓歲。
晚上8:00整,我們全家準時打開電視機,收看“春節(jié)聯歡晚會”。那悠揚的歌聲使人陶醉其中;那優(yōu)美的舞姿,使人贊不絕口;那滑稽有趣的相聲小品使人捧腹大笑。凌晨12點還未到,各家各戶爭先恐后的地放鞭炮慶新年。直到守歲結束,我才會意猶未盡地上床睡覺。
家鄉(xiāng)的風俗展現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一面,讓我們一起把家鄉(xiāng)的民族風俗傳承下去。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10
每次回家過年時,一大家子都要灌香腸,初一到初五吃飯時還要祭祖,這是我們家鄉(xiāng)的習俗。
我們這里大年三十前后灌腸子了,大概的流程就是把提前剁好的肉末灌到豬腸子里,然后掛繩、晾干。聽起來一灌、一掛、一晾,工藝不復雜,但是這個活至少要五六個人合力才能完成,任務艱難。用灌腸機把肉壓進腸子里。灌腸機要壓個把手,肉才能被灌到腸子里。我就最喜歡壓那個把手。肉灌好以后,還要扎洞,不然里面有積氣,還有一些水和油,這些都會讓香腸的味道打折扣的。扎洞我也愛干,大人們覺得這是個活兒,而我把它當作一個樂趣,小時候只是去湊湊熱鬧,現在覺得這樣解壓又熱鬧。大家伙該洗盆的洗盆,該掛繩的掛繩,該打掃的打掃。有的嘴里哼著小曲,有的聊著家事,其樂融融,累也開心,看著好一個熱鬧!
但過年期間,初一到初五,在吃飯前要先祭祖,燒香。我和爸爸媽媽燒香、燒紙并跪地叩頭,還在門口放了一串鞭炮。還要拿另一個碗,所有的菜都夾一點,分別倒上茶和酒,潑在門口。初一吃飯還要磕頭,說一些保佑的話: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上學的學業(yè)有成,工作的事業(yè)有成,平平安安。
太爺爺太奶奶去世那年我們回去過年了,我很傷心,她們很疼我,每次磕完頭以后我又會去客廳望著他們的遺像,自言自語說:“老祖,你瞧,我們回來了。給你拜年了,看到了嗎,給你們燒錢了,要吃什么買!泵看握f著說著就默默掉眼淚。
小時候的我曾經問過奶奶為什么要祭祖,奶奶說:“這樣是叫老祖(外曾祖)回來吃飯,放鞭炮則是告訴老祖我們來給你們拜年了。要等他們‘吃完’,我們才能吃。要是沒有祭過祖,直接吃,就是對老祖的大不敬!香燒完以后,盛在碗里的'那一小碗飯就叫‘老祖飯’,吃完可是會保佑你的。”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節(jié)就這樣悄無聲息的過去了,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平凡卻美好,所有人又迎來了新的一年!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11
民風民俗各地都有,捕魚的民俗可不常見。
每年秋夏交際之時,黃山弄的魚塘中按理就該展開一場激烈的捕魚大戰(zhàn)按習俗。這時候全村人都會在同一天約定來到魚塘一起捕魚,把去年已經長大的魚苗撈上來魚塘旁有幾間小屋子,因為捕魚是好幾天的大工程,所以這是為村民們捕魚期間住宿用的。捕魚前幾天堤壩上會曬上一張巨大的漁網,這就是捕魚時用的漁網,到了約定捕魚的日子,男的穿著防水背帶褲,女的則戴著橡膠手套,等漏網之魚跳上岸時,便一把抓住,年年這時候,一大群孩子會跑來圍觀,整裝待發(fā),只等下水。
到了下水時,一大波穿著防水鞋的男人們齊刷刷踏進魚塘,一大片水花齊濺,剛一下水,岸上的.石頭便濕漉漉。那張巨大的漁網一寸一寸被打濕,一點一點沉入水底。男人們有規(guī)律地在水中站成三角陣,用嫻熟的手法卷著漁網,張開,收攏,陸續(xù)看見幾條魚跳入漁網,男人們的三角陣形逐漸變小,更多的魚如安了馬達一般地跳進漁網,過了一會兒男人中傳出聲音:加油!一二三!加油!一二三!慢慢地口號逐漸傳了開來,每個人都卯足了勁,死命地把漁網往岸上拖,一群孩子往魚塘里扔石子,噼里啪啦,水花四起,水中泛起陣陣波紋,第一批魚運到岸上,數量多得嚇人,漁網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幾層魚,活潑亂跳,有許多只身上裝了彈簧似的,跳著跳著又跳回了塘里,女人和孩子們欣喜地把魚裝進一只大大的木桶里。緊接著,馬上開始第二輪的捕魚,每個人都拿著一根兩三米長的細木棍,下了水后,用細木棍串起每個人手中的一摞漁網,再將木棍深深插入塘中濕潤的泥土放開手。漁網會自己慢慢飄開,籠住大半個魚塘,到時只需流到魚塘邊,輕輕收攏漁網的邊,許多魚便神不知鬼不覺地被我們收入網中,一年長成的魚捕成后,還要進行最后一步;播種魚苗。盡管塘中還殘留著些許魚苗,但也是寥寥無幾,所以要將培養(yǎng)好的魚苗放入魚塘。待明年秋夏交際之時,再將它們通通收入囊中。
一年一度的捕魚活動結束,全村人拎著大桶小桶來取魚,晚上家家戶戶都傳出魚肉的鮮香,這也許便是節(jié)日民俗中的溫馨之處吧!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12
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的第三個高潮。今年的元宵節(jié)已經到了。
“林子犀,過了那么多元宵節(jié),你知道元宵節(jié)的由來嗎?”媽媽一早就問我。對呀,今天是元宵節(jié),我給忘了!斑@……”我低下頭,摳著紙,把紙摳破了也沒想出來。“其實,古人把‘夜’稱為‘宵’,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很久之前,元宵節(jié)是重要的祭祀日子。漢魏之后元宵才是民間節(jié)日。”媽媽解釋說。
爸爸媽媽都是山東人。按照山東習俗,元宵節(jié)當天要吃元宵、送花燈、耍龍燈、舞獅子、猜燈謎……節(jié)日當天老老少少都穿上漂亮衣服到街上看各種形式的雜;顒。
由于疫情,我和爸爸媽媽也回不去了,只好在北京過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當晚,我們開展了“燈謎大會”。比賽由我、媽媽、爸爸相互各出五題。前兩輪,媽媽得三分,爸爸得四分。
“三水壓倒山?”“當”。我猜對4題了,再猜對一題就可贏得比賽了!爸靛X不值錢,全在這兩點?”爸爸問出最后一題后,我竟然答不上來!笆裁词莾牲c?”“值錢又是啥?”我不停地嘟囔著……
我心亂如麻,一時間呆住了。這時,媽媽讓我扔垃圾,我慢慢下樓,邊走邊琢磨,這題太難了,我完全不會。我慢慢吞吞地走到桶前,滿腦子都是謎題,竟然把可回收垃圾扔到了其它垃圾桶內。我猛然抬頭,看見熟悉的標語:“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金山銀山……”“金山?”“銀山?”“是金!”
對呀!“金”和全只差兩點,答案是“金”。我飛快地跑回家,對爸爸手舞足蹈,喘著粗氣說:“是……金……金子的金,我……金,對……對嗎?”爸爸笑著說:“別急,對了!”
晚上,我們按照山東的習俗,和媽媽一起做起了花燈——胡蘿卜燈。先把胡蘿卜切成五六厘米高的小塊,用小勺子在胡蘿卜塊中間挖出一個深坑,花燈燈座就做好了,然后再找出一根火柴,火柴的'一頭用棉花纏上,另一頭插在做好的燈座中間(當作燈芯),最后用蠟油澆在燈芯上,一個漂亮的花燈就做好了。我們一共做了6盞花燈。之后我們把6盞胡蘿卜等都點上,分別放在門口、陽臺和客廳,祈福平安、健康!別提多好玩了。
今天真有趣,我在開心中入睡,夢中還帶著甜甜的微笑。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13
正月里,中國農歷的春節(jié),在這個萬眾歡欣的時節(jié),各種各樣的香味在這個月份里集中釋放。有水仙花、蘭花等散發(fā)出來的香味;有祭祖拜佛燒香的香味;有煙花爆竹的火藥香味......
依稀記得前幾年的春節(jié),我們在老家過年。年夜飯后,大家開始放煙花爆竹。我覺得很好玩,但又膽小,害怕那火苗,尤其喜歡又怕那一聲“砰”。父母親便陪我一起,我們手里提著爆竹來到空曠的院子里,父親先點燃一根香煙,并告訴我只需要借著這小小的火苗就可以引燃。父親邊說邊慢慢地彎下腰,手中的香煙穩(wěn)穩(wěn)地伸向爆竹,碰到火線了,咦,沒點燃,父親非常鎮(zhèn)定地又點了火線,然后不緊不慢地移開腳步,燃了,“砰”一聲響。
而這時,母親已緊緊地捂住著我兩只小耳朵,爆炸聲也變得沒那么響亮,但我聞到了濃濃的火藥味,在這特殊的日子里,我吸著鼻子狠狠地捕捉那一絲爆竹燃放的氣息。父親熟練的放了一個又一個,過了一會兒,他喊著依偎在母親身邊的我過去放一個。我一步一步的挪過去,心里害怕極了,父親的鼓勵給了我膽量,爆竹的魅力也使我加快腳步走到父親身邊,他耐心地彎下腰再一次示范給我看,用肯定的.語氣說:“沒危險,別怕,我在!”父親的話不多,卻讓我內心不再慌張。點燃爆竹時爸爸就站在我身邊,手伸開著,好像時刻會把我拉進懷里。我小心翼翼把顫抖的手慢慢地伸向引火線,又快速縮了回來,沒點燃。再一次,火苗剛接觸上我拔腿就跑,咦,沒聲音呢。又再一次,終于,我點燃了爆竹。
父親臉上綻開了鼓勵的微笑,母親走過來溫柔地摟著我并夸我是個小男子漢。在這一瞬間,我感覺自己是最幸福的孩子,高興、緊張、興奮都混合在了一起。隨著濃濃火藥味的散開,我在這種味道里像是找到了勇氣和幸福。
濃濃的年味依舊,爆竹和煙花在不停地燃放。抬頭仰望星空,絢麗燦爛的焰火,伴隨著彌漫在空氣中的味道,還有父親那一雙大手,這種場景在回憶中長久留存,而那年節(jié)的香味,在正月里始終散發(fā)著獨特的氣息。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14
伴隨著除夕遠去的步伐,便又迎來了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元宵節(jié)。在我的家鄉(xiāng),吃湯圓、逛花燈是元宵節(jié)當天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所以我印象中的元宵節(jié)是甜甜蜜蜜、五彩繽紛的。
這不,元宵節(jié)的前幾天,媽媽便帶著我到超市里挑選元宵?粗浖苌蠑[放著的各種口味的元宵,竟不知如何選擇了,躊躇片刻,那袋五顏六色的小湯圓便被我收入囊中。
在我的翹首期盼中,元宵節(jié)終于到來了。中午,奶奶準備了一桌子好菜,可是我卻無暇顧及,就等著那一盤五彩斑斕的小湯圓上桌呢!夾起一顆放在嘴里,真是香、甜、鮮、滑、糯,五種口感俱全。一會兒功夫,那盤湯圓就“全軍覆沒”了。
吃過午飯,媽媽和爸爸商量要帶我去唐山南湖觀花燈,所以那個下午我是在期盼中度過的。夜幕降臨,真正的高潮才剛剛開始。馬路兩邊的樹枝上懸掛的小燈籠全都亮了起來,街道上車水馬龍,到處都是賞燈的人。我牽著爸爸媽媽的手也擠進了人群。人群熙熙攘攘,像流水線一樣,緩緩向前挪動。要不是我們手牽手,恐怕早就被擠得各奔東西了。人群這么密集,只能踮著腳才能看到燈。走著走著,我們被嘈雜的人群擠到了另一邊。不得不說,這邊的視野真不錯,一大片鈴蘭花燈盡收眼底,顏色各異,有紅的、粉的.、白的、藍的、紫色的,交織在一起格外絢爛。在它們的中間還穿插著寫有“春”字和“!弊值拇蟛薀簦沟谜麄地方更加光亮。大約五分鐘后,人群漸漸散開了。向前一望,前面是小吃街。迎面撲來的燒烤香味,讓我忍不住停下了腳步。爸爸、媽媽帶著我大快朵頤了一番,便又開始逛起了花燈。
過了這條街,人群不再擁擠,這個區(qū)域的花燈形態(tài)各異,有以十二生肖為形的燈,還有寶塔、拱門、輪船等造型的燈,贊嘆之聲不絕于耳。行了一公里左右,就來到了燈謎陣,相比之下,這里的人就更少了。只見有的人在盯著燈發(fā)呆,有的抓耳撓腮,還有的刷著手機,很有一番不猜出來不罷休的架勢。
從這里沿坡路下去,逐漸地熱鬧起來。一群人在臺上舞著獅子,許多人圍著舞臺大聲喝彩,氣勢不亞于一場大型音樂會。賞燈結束,元宵節(jié)也就隨之落下帷幕。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風俗習慣,也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和積累,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它繼續(xù)傳承下去!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15
說起我的家鄉(xiāng)呀,那真的是有 許多特色呢。如鹽水鴨 桂花糖芋苗等等一系列美食,說到這里,你一定猜到了 吧,那就是南京,雖說南京的美食非常有特色,但是我們這里的節(jié)日風俗那就更有 特色了 。
其 中最讓我喜愛的就是端午節(jié)了 ,每當這時,大人們都忙著包粽子,粽子的種類也很多,有 白粽子 肉粽子 咸蛋黃粽子 紅豆粽子等等。小孩們也不閑著,跟著大哥哥 大姐姐們 學習做香包,據說香包能達到驅蟲的效果。
去年,端午節(jié)的前一個星期,我們社區(qū)通知將在端午節(jié)期間組織一次包粽子,做香包的活動,要求社區(qū)的小朋友也要參加。看到這一通知我十分期待這天早日到來。
期盼已久的活動日子最終到了 ,我們來到社區(qū),幾位老爺爺和老奶奶已經將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打算好了 ;顒娱_始了 ,先由一位大姐姐講解了端午節(jié)的由來,再由一位奶奶給我示范了 如何包粽子。此刻 該我們上場了 ,我按照老奶奶教我們的方法,首先,將兩片粽葉拼在一起,把它們理平坦;接著,把它們卷成一個帶柄的漏斗;然后,放入事先打算好的糯米和配料裹好,再拿一片粽葉封口;最后,用一根細細的棉線在粽子底部和封口處繞幾圈扎緊?墒遣 管我怎么包,粽子都會漏米。這時,一位老奶奶看了 之后就是“你包的粽子貌似吃多了 。”我恍然大悟,原來是米放多了。經過幾次練習,我最終包好了 一個粽子,它像一只小號的.靴子。等我包好五個粽子,已經滿頭大汗了 。
我們還 學習了 如何做香包,就是用熱熔槍將兩片帶有 圖案的布片的三邊粘在 一起,再往里面放入一些干花和 中藥材,最后把口封好,這樣一個香包就做好了。
活動快要結束了 ,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會把我們包的粽子和做的香包送給社區(qū)里的孤寡老人。這時,我感覺家鄉(xiāng)的風俗不 僅給大家?guī)砹丝鞓,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家鄉(xiāng)的風俗我愛你,你帶給我汗水和快樂。
【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xiāng)風俗作文02-25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06-13
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05-02
家鄉(xiāng)的風俗的作文01-31
家鄉(xiāng)的風俗02-25
關于家鄉(xiāng)風俗的作文02-25
【推薦】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07-26
【薦】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07-24
【精】家鄉(xiāng)的風俗作文07-30